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在土地范畴之内()

A 陆地

B 内陆水域

C 滩涂D海洋

2、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不包括()

A 土地的位置

B 人口状况

C土地所属关系D土壤类型

3、土地农学派注重()研究

A生物群落B地貌

C 地表组成物质D土壤

4、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 )

A对流层下部B对流层中部

C对流层上部D平流层下部

5、土地的功能不包括()

A承载性功能B储蓄和增值的功能C提高生产力功能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土地的性质不包括()

A土地是自然综合体B土地的适宜性

C土地利用的永续D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7、狭义的国土不包括()

A领土B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C领海D领空

8、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

A土地的利用B土地的形成

C土地的演化D土地的管理

9、下列哪项不属于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

A 降水量

B 湿润指数

C 有效水容量

D 干燥度

10、下列哪项不属于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气候因素:()

A 光

B 热

C 水D气

11、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的是()A土壤肥力B土壤质地

C土壤构成D土层厚度

12、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中,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属于()

A排水过度B排水良好

C排水中等良好D排水不良

13、土地分类分为几大类( )

A四大类B五大类C九大类D十大类14、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

A 系统性

B 完整性

C 结构性

D 地域性。

15、下列可以用于农业利用的坡度有()

A 15°

B 30°

C 35°

D 40°

16、()是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综合反映

A 土壤类型

B 土壤质地

C 土壤构成D土壤厚度

17、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包括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

A 实地调查法和统计资料法

B要素测定法和抽样实割实测法

C 抽样实割实测法和实地调查法

D 要素测定法和实地调查法

18、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用生产的土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下列分类中不属于农用地的是()。

A.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

B.园地、林地、牧草地

C.灌溉水田、菜地、农村宅基地

D.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19、土地利用系统目标主要体现在:()

①经济有效性②生态安全性③系统协调性④结构适宜性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0、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①自然要素②经济要素

③社会要素④文化要素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1、常用土地分级系统有哪些?()

①土地点②土地单元

③土地系统④土地面积

A②③④B 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22、土地类型是土地自然状态的反映,其划分主要考虑()

A.自然条件的差异性B生产利用的差异性

C.文化因素的差异性D经济条件的差异性

23、地带性分异是由纬度分布造成的(),在土地利用上反映的是耕作制度和熟制的差异

A.日照差异B土壤差异

C热力差异 D.水分差异

24、地方性分异规律指由于局部范围内的哪些因素导致的?()

①地形的分异②小气候的分异③岩性和土质的分异④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5、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两列指标网格法②路线考察法

③顺序法④参数法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26、以下不属于土地评价的分类按评价目的不同分类的是()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

D、定性评价

27、以下不属于土地评价特点的是()A目的性B周期性C针对性D时段性28、FAO“土地适宜性分类”评价系统包括()

A、限制性等级、适宜性类别二级序列;

B、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三级序列;

C、适宜性纲、适宜性级、适宜性亚级、适宜性单元四级序列;

D、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序列;

29、土地单元划分的总原则()

A、单元之间的差异性,单元内部的相似性原则

B、自然属性的考察与经济条件分析相结合原则

C、土地持久利用原则

D、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30、我国土地评价的分级系统分为几个级别()

A二B三C四D五

31、下列不属于前苏联的评价系统是()A土地类 B 土地级

C土地亚级D土地适宜类

32、以下土地评价的类别属于按评价途径的分类是()

A、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B、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C、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D、单目标评价、多目标评价

33、以下不属于土地评价的特点的是()A目的性B针对性C时段性D高效性34、根据土地分类的目的分类,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

A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B土地污染评价

C土地生产潜力评价D土地经济评价评价35、下列不属于土地现状评价方法的是();

A、定性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纵向分析法

D、路线考察法

36、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

A、排列方式

B、组合方式

C、排列组合方式

D、重叠方式

37、下列不属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的衡量指标的是();

A、土地利用率

B、土地生产率

C、土地垦殖率

D、土地复种指数

38、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中,农业用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之和占();

A、65.2%

B、64.8%

C、66.6%

D、67.3%

39、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要素有单元、指标和方法,其中单元是以分()为单元;A、村B、镇C、县D、市40、在土地利用区的划分中,不属于区分一级区的重要地理界线的是();

A、构成我国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界线

B、东部季风区的西部界线

C、藏高原北部边缘

D、东西部地理分界线

41、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亿亩,人均()亩,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A、15.9 1.95 43%

B、19.5 1.95 34%

C、19.5 1.59 43%

D、15.9 1.59 34%

42、土地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经济密度

B、自然因素

C、土地集约化水平D社会技术经济因素

43、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的模型是()

A、格斯纳-莱斯模型

B、迈阿密模型

C、瓦赫宁根模型D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44、以下不属于AEZ法评价的特点的是()

A程序规范B费用低C所需资料多D能计算出潜在的和实际的产量

45、根据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等,以下不属于Ⅴ等地的特点的是:()

A农业利用收到很大限制

B林业利用收到很大限制

C适宜牧业利用D适宜林业利用46、以下不是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所应体现出的()

A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B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C改地土地的坡度

D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47、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以()为核心

A土地生产潜力和开发前景

B土地评价C系统分析D动态分析

48、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方法不包括()

A、经验法

B、调查法

C、模型法

D、定性法

49、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是以()为基础

A、土地评价

B、土地生产潜力

C、土地潜力单元

D、土地生产力

50、以下不能确定权重法的( )

A、经验判断法

B、等差法

C、回归分析法

D、指数和法

51、以下哪个不是根据土地适宜性不同的用途分的()

A 宜农 B宜林C宜耕D 宜牧

5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针对特定()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作出等级的评定

A利用方式B利用类型

C 土地类型

D 土地利用潜力

53、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的是()

A土地适宜纲 B 土地适宜级

C土地适宜亚级D土地适宜单元

54、以下对土地纲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方式做出评定

B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要求

C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地性质

D针对性较弱,不实用

55、土地适宜亚级的续分是()

A土地适宜纲B土地适宜单元

C土地适宜级D土地潜力单元

56、土地适宜性与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

B潜力评价具备某些方式利用的可能性

C适宜性评价针对具体利用方式

D适宜性评价不能针对多种方式评价

57、土地适宜纲内一般分()

A一级 B 两级C三级D四级58、土地不适宜纲内一般分()

A一级 B 两级C三级D四级59、以下不属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准则层的是()

A.生产性

B.保护性

C.稳定性

D.恢复力

60、以下不可持续性指标的选择方法的石()

A.枚举法

B.综合法

C.相关分析法

61、下面属于陈百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接受性的是()

A.林业收益指数

B.人口压力指数

C.水质指数

62、LUCC中文解释为()

A.人文因素计划

B.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

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63、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侧重于土地的()。

A、空间属性

B、经济属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64、同一土地覆被类型内部条件的变化,如森林疏伐、农田施肥等称为()。

A、瞬变

B、维护

C、转换

D、渐变

65、DPSIR模型是()模型。

A、驱动力-压力-响应模型

B、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C、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

D、驱动力-压力-状态模型

66、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总特点是综合,不属于的是()。

A、论题的综合

B、尺度的综合

C、方法的综合

D、实践的综合

6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的是()。A、开放性B、复杂性

C、区域性

D、动态性

6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利用价值体现在()。

A、天然橡胶

B、水文循环

C、物种多样性

D、人类为某种资源支付一笔保险金69、模拟市场技术是以()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的。

A、支付意愿

B、影子价格

C、总支付意愿

D、消费剩余

70、“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方法是()。

A、费用支付法

B、市场价值法

C、享乐价格法

D、条件价值法

71、下列不属于生态风险的特点的是()。

A、危害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不确定性

72、亚马孙河流域因终年高温多雨而形成热带雨林景观,而南极大陆却终年严寒而被大陆冰川覆盖,这体现的土地生态系统的()。

A、开放性

B、复杂性

C、区域性

D、动态性

73、生态安全的先验性使得其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和特定性。

A、相对性

B、发展性

C、针对性

D、单一性

74、下列属于生态风险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水资源危机B产业机构布局因素

C资源利用开发方面的风险因素D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产生的生态风险因素

75、生态包袱又称()。

A、累赘石

B、秘密流

C、隐藏流

D、侵蚀虫

76、在地租地价原理中,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是()。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

C、垄断地租

D、相对地租

77、城镇待改造的再开发房地产的估价可用()。

A、收益还原法

B、市场比较法

C、成本逼近法

D、假设开发法

78、影响城镇土地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地租

B、土地生产力

C、区位

D、土地供需

79、城镇土地极差收益测算是以()为依据。

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C、杜能的区位理论

D、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80、伊利所说的:“未来的收益在现在总是要打点折扣。”表现的是地产估价方法中的()。

A、收益还原法

B、市场比较法

C、成本逼近法

D、剩余法

81、农用地估价直接以()表示出其质量高低。

A、收益价格

B、货币单位

C、市场价格

D、地租

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费依据“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确定。这说明主要在国家征地中使用的农用地估价方法为()。

A、标准田法

B、收益还原法

C、总收益倍数法

D、申报法

83、综合反映土地质量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指标集是()。

A、土地经济分析指标

B、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C、生产消耗效果指标

D、土地生产率指标

84、以下哪个不属于土地管理的职能()

A 计划职能

B 管理职能

C组织-领导职能 D 控制职能85、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技术方法、()。

A道德方法B科学方法

C法律方法D规划方法

86、土地管理法是调整人们在土地的开发、()、保护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A 组织

B 利用

C 指挥D建设

87、以下哪个不属于土地法律责任()

A 土地行政法律责任

B 土地民事法律责任

C 土地刑事法律责任

D 土地纠纷法律责任

88、以下哪个不属于土地监察的方法()

A 跟踪管理

B 超前控制

C 跟踪检查D目标管理

89、土地金融的特征有债权可靠、较为安全、中长期性、()。

A法律性B管理性C政策性 D 总体性90、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土地行政行为应在多长时间内提出行政复议()

A 10天

B 一个月

C 3个月D15天

91、土地监察客体不包括:()

A 土地租用者B土地所有者

C土地使用者D土地管理者

92、国有土地的范围不包括()。

A.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中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B.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它土地

C.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后,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D.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

9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特点不包括()。

A 无期限

B 政府垄断

C年限限制 D 有偿

94、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挂牌出让中挂牌公告的时间不少于()个工作日。

A 5

B 10

C 15

D 20

95、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期限为:长期租赁一般不超过15年,短期租赁一般为()年。 A 1-3 B 2-4 C 3-5 D 4-6 96、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管理内容不包括()。A.集体享有所有权

B.家庭享有承包经营权

C.国家享有管理权

D.国家享有所有权

97、地籍调查按时期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可划分为()两大类。

A. 城镇地籍调查和村庄地籍调查

B. 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C. 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D. 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调查

98、土地权属调查的基本单位是()。

A. 地块

B. 地类

C. 宗地

D. 图斑

99、地籍按特点和任务可分为( )。

A.封建地籍-资本主义地籍-社会主义地籍

B.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C.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D.农村地籍-城镇地籍-城市地籍

100、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是( )。

A. 地籍调查

B. 权属调查

C. 地籍测量

D. 土地登记101、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条件调查C.地籍测量 D. 土地统计102、下列哪个不属于农用地()。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绿化带103、下列哪个农用地转用不需要国务院批准()。

A、国家级大型项目用地 B.省级大型项目用地 C.大城市建设用地 D.农民宅基地104、农用地开发管理的程序是()。

A申请、许可、登记、验收、使用

B.申请、许可、验收、登记、使用

C.申请、登记、验收、许可、使用

D.申请、验收、许可、登记、使用

105、下列不是森林里有中的主要问题是()A、总量不足 B.分布不均

C.质量较高

D.林地流失量较大106、下列哪项不是建筑用地的基本特征()

A、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B.非再生性

C.土地利用逆转困难性

D.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107、下列不是征地的特征是()

A、无偿性 B.强制性

C.主体特征性

D.公共目的性108、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需经下列哪个回收()

A、投资企业 B.原建设单位

C.原集体单位

D.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109、下列不属于按规划范围分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

A、全国 B.省 C.村 D.乡

110、下列不属于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是()A、分解预测 B.标准规模预测

C.生产需求预测

D.经济相关预测11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预警不包括()A、警义 B.警源 C.警度 D.警示

二、填空题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土地具有、、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3、土地具有、、和等经济特性

4、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且的疏松表层。

5、国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的政治地域。

6、土地利用分为和两个层次。

7、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根据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具有一定的生存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8、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9、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和。

10、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指标有、或。

11、地形因素的指标主要有、、和。

12、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它与、、、、与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13、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壤质量高低取决于,又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

14、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其分布受和的影响。

15、土壤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成、和等。

16、经济生产水平资料获取方法包括和。

17、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等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18、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有、和。

19、干燥度是指与之比。

20、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等。

21、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定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是特定时空下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结果。

22、从土地利用效益的角度来考虑,土地利用方式有、两种。

23、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式主要是:、。

24、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设定期限:依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年限。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年;工业用地年;

25、同一种类型的土地单元应具有:、及。

26、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对土地组成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的复杂程度,将土地划分为的土地个体系统。

27、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个体按其相似性进行分类归并。

28、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的地域单位。

29、地带性分异是由纬度分布造成的,在土地利用上反映的是耕作制度和熟制的差异

30、非地带性分异是由海陆分布造成的,影响土地类型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

31、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减小等,导致植被和土壤出现,进而引起土地类型和利用方式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32、在城乡分异规律中,农村则按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等

33、指在一块按评价目的划分一个单元的土地上从事两种以上的土地用途,如耕地上稻麦轮作。

34、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35、是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36、土地评价是对和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37、土地评价是以对土地质量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38、土地评价的实质是分析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9、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

40、土地评价按评价途径的分类方法是、、、。

41、持续土地管理环境管理具有什么特点:、、。

42、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

43、土地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44、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主要指标有、。

45、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具体指标有、、。

46、土地利用布局指在空间的。

47、区分一级区的重要地理界线有、、、。

48、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方法有、、、。

49、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

50、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及来划分土地等级的

评价。

51、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一般包括、、三个级别,在一个地区开展这三个

级别的潜力评价,其成果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52、土地评定潜力等级的方法有、。

53、《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

5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由五个等级组成

55、土地适应性评价中的主要数学方法。

56、土地的利用类型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三类。

57、与适宜性评价相比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

特定性,________ 。

58、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容有:______ 、 ______ 、 _______。

5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综合指标_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_____ ______。

60、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概括为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6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

6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分______、_______两类。

6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种类型。

64、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有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指标。

65、生态风险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土地估价的基础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和土地供需理论。

67、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体系有______和______两个层次。

68、城镇土地估价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路线估价法。

69、土地经济评价的资料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典型性和可比性。

70、农用地估价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申报法、评分法和市场比较法。

71、土地管理的内容包括:、、和。

72、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和。

73、目前土地违法的新特点表现为:、、和。

74、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和、。

75、我国土地所有权的特性有:,,,。

76、土地登记的种类有:和。

77、土地登记的原则有:,,,。

78、土地统计分析方法有:平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79、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内容有:权利、义务的转移;建筑物、附着物转让;和。

80、农用地开发管理程序包括申请, , ,使用。

81、征地的程序包括,,制定征地方案,上报审批,,实施。

82、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____ ___,保护等所做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83、林地管理方法包括,,。

84、建设用地的基本特征: ,,,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85、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预测理论基础:__ ____。

三、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3、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

4、领土:个国家的陆地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和它的地下层。

5、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也称地产,法律上有明确权属关系的,经过开发并能给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带来相应经济利益的土地。

6、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肥、气、热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

7、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8、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

9、有效水容量:指有效土层厚度内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

10、土地点: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极为一致的土地个体

11、土地多种利用方式:指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用于两种以上的用途,每种用途各有其投入、要求和生产。

12、系统: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3、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14、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15、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由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16、定性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

17、多目标评价:指服务目标的范围宽、适用面广的土地评价。

18、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19、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20、土地生产率: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下的生产能力。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22、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互相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23、土壤潜力率:是以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下某一作物的预期产量为依据,综合土地质量、产量和管理措施,使土壤限制性因素减小到最小限度的相对费用,以及减小持续限制性因素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费用。

24、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25、土地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6、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27、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做出等级的评定

28、土地性质:指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等。它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起作用的

29、土地质量:是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30、土地质量的选择条件:对所研究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

3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32、土地质量指标:是指一种量度由变量产生的数值,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33、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等)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景观异质性等)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4、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35、土地质量评价:针对某一中土地利用功能或类型进行的等级评定。

36、土地持续利用:侧重经济、土地供需;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37、土地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大的有机综合体。3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39、生态安全: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40、生态足迹:人类需要的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41、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

42、土地估价:根据土地质量的优劣、生产率高低等来确定其价值或价格的经济评价。

43、地价: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

44、收益还原法:估算土地在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还原率,将评估对象在未来的纯收益折算为评估时的收益总和的方法。

45、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城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

46、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储量的总和。

47、土地的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48、土地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土地集约度

49、规模经济:指使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50、内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扩大规模时,自身内部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

5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5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53、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54、转让: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者随同地上建筑物、附着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5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

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56、闲置土地: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57、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58、农用地开发:采用一定的现代技术和经济手段,开发未利用地来扩大农用地的有效利用范围。

59、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60、土地利用规划: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四、简答题

1、土地的功能有哪些?

答:土地的功能有:生产(养育)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2、土地具有哪些特性?

答:(1)土地作为资源和生产资料,是自然本身的产物,并具有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等自然特性;(2)土地具有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和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等经济特性;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两重性。

3、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哪些?

答:(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4)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6)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4、土地的综合概念是什么?

答: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5、简述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

答: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3)土地及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4)土地经营管理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6、简述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

答:1)顺序法2)两列指标网格法 3 )路线考察法 4 )参数法

7、简述选择土地评价因子的基本原则。

答: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2)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便于分级;3)选择的因子具有一定稳定性;4)选择的因子具有较强针对性;5)选择的因子较易获取、

定量化。

8、简述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1)社会发展程度 2)人口增多 3)社会需要增大 4)经济地理位置 5)交通条件 6)生产和管理水平。

9、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答: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10、土地利用系统目标体现。

答: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11、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类型的区别。

答:土地类型是土地自然状态的反映,其划分主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其划分主要考虑生产利用的差异性。

12、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要素。

答:(1)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文、植被和位置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水文养分的循环、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物种种群的变化等。(2)经济要素:主要有土地所有制、土地价格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商业网点、城镇体系等内容。(3)社会要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与质量、土地政策、公众干预、政府协调等。

13、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方法:

答:(1)以自然地块或耕作地段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4)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6)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7)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

14、土地评价的总目的:

答: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15、适宜性评价时应遵循的原则:

答:(1)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2)自然属性的考察与经济条件分析相结合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土地持久利用原则、比较原则。

16、评价单元的类型与依据

答:(1)以土地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2)以土壤分类单位,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3)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以生产地段或地块作为评价单元;(5)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17、简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主要评价指标。

答:①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②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③单位面积农机拥有量;④机耕面积占农田的比例;⑤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

18、简述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

答:①定性分析法;②定量分析法;③静态分析法;④动态分析法;⑤横向比较法;⑥纵向比较法;⑦统计分析法;⑧系统分析法。

19、简述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答:①水土流失面积指数;②土地沙化面积指数;③土地盐碱化面积指数;④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⑤土壤环境质量指数;⑥受灾面积比率;⑦中、低产田比率;⑧耕地灌溉率;

⑨热量利用率;⑩林木覆盖率。

20、简述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答:①人均耕地少;②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③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④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大量减少;⑤耕地后备资源太少;⑥土地开发潜力很小;⑦土地开发强度大;

⑧盲目用地突出;⑨城市土地存量潜力大;⑩村镇用地超标。

21、简述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步骤。

答:确定基本评价单元;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

22、简述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答:优点:以定性评价为主,概括性较高;能明确指出土地利用相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评价标准的主观性;缺点:没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偏重于土地自然属性评价,没有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23、以气候要素为主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分哪五步?

答:以气候要素为主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步骤如下:(1)光合生产潜力——假设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它环境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所做的评价;(2)光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订正后即得;(3)气候生产潜力——根据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可得;(4)土地生产潜力——根据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求得;(5)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必须进行叶面积的订正求得。

24、中国东北地区《1:100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亚等有哪些分类?

答:宜林地亚等:A最适于造林;B一般适于造林;C临界适宜造林。宜牧地亚等:A最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B一般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C临界实验一牲畜饲养的草地。

25、《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分别是什么?

答:四个等级,分别是土地适宜纲、土地适宜级、土地适宜亚级、土地适宜单元。

26、《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

答: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要求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提交评价成果。

27、《纲要》的特点

答:①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方式作出评定;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③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地性质;④针对性较强,使用;⑤多宜性评价。

28、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答:①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实用性较大;②多宜性评价——针对不同利用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③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估计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④可为土地利用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

29、土地适宜性与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

答:区别: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具有某些方式利用的可能性:适宜性评

价针对具体利用方式,也针对多种方式评价

联系:一个地区开展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后,可以将这些评价结果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使两者的评价成果进行比较或协调,如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每一个潜力级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一些单向土地潜力评价,也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30、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领域是什么?

答:(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3)代表区域性的需求;(4)促进自然地理学理论研究;(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

31、FAO颁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有哪五条?

答:土地生产性、土地安全性或稳定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和水土资源保持性。32、简要回答土地可持利用的内涵。

答:在满足人类增长对土地需求的前提下,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质量,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高效,在生产上协调、生态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课接受的土地利用方式。3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特点。

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总特点是综合。包括论题的综合性、尺度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和理论的综合性。

34、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答:①活力;②恢复力;③组织结构;④维持生态系统服务;⑤管理的选择;⑥减少投入;

⑦相对邻系统的危害;⑧人类健康影响。

35、环境效果评价法的步骤。

答:①计算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值,如涵养水源的量、CO2固定量、农作物增产量等;②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子价格”,如涵养水源的定价可根据水库工程的蓄水成本计算,固定CO2的定价可以根据CO2的市场价格计算等;③计算其总经济价值。

36、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

答:①自然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②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因素、资金的投入产出因素、流通与营销因素、产业结构布局因素等;③人类生产实践因素:如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产生的生态风险因素、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风险因素等。

37、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

答:①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威胁综合症的影响;②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③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④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⑤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⑥在经济上可行;⑦能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38、土地生态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①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②生态系统安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③土地生态足迹;

④土地生态包袱;⑤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等。

39、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与方法有哪些?

答:①资料收集与分析;②因素权重的确定;③因素分值的计算;④单元划分与取值;⑤单元的总分值计算与级别划分;⑥土地收益测算与级别确定。

40、农用地经济评价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①土地经济效果指标——土地生产率指标,是综合反映土地质量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指标集;②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用于揭示土地的具体利用特征的指标集;③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辅助分析土地经济效果的指标集。

41、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有哪些?

答: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①综合分析原则;②主导因素原则;③地域分异原则;④级差收益原则;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42、城镇土地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城镇土地的特殊性有:①城镇土地的区位具有特殊重要性;②城镇土地具有两重性城镇土地与农用地一样是属于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开发后使其成为人类劳动产品,即土地资本产品或土地资产;③城镇土地开发经营的集约性。

43、简述土地管理的原理?

答:(1)动态管理原理: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2)系统管理原理: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3)人本管理原理:包括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4)管理效益原理:包括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44、《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土地公有原则;(2)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原则;(3)土地用途管制原则;(4)耕地特殊保护原则;(5)土地有偿使用原则;(6)国家对土地统一管理原则;(7)奖励原则。45、简述整治“空心村”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答:(1)要广泛宣传,提高认识;(2)要搞好规划,分步实施;(3)要依法推进,以人为本;(4)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5)要创新机制,大力扶持。

46、简述土地管理的目的?

答:(1)维护土地所有制——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权能分离性);(2)正确调整土地关系;(3)永续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用地需求。

47、土地金融的功能有哪些?

答;(1)用土地作为抵押品,以融通资金,发展农业生产的功能;(2)政府可通过土地金融手段推行农业政策与土地政策;(3)筹集建设城乡居民住房资金的功能。

48、土地产权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土地产权管理的内容有:(1)依法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3)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4)依法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

49、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的基本原则有:(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2)平等、自愿、有偿原则;(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4)充分合理有计划使用土地原则。

50、出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出让的基本原则有:(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2)平等、自愿、有偿原则;(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4)充分合理有计划使用土地原则。

51、地籍管理有哪些任务?

答:地籍管理的任务有:(1)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3)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为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52、地籍管理需遵循什么原则?

答:地籍管理需遵循的原则有:(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原则;(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原则;(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原则。

5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目的性、整体性、动态平衡、因地制宜和综合效益原则;2)逐级控制,多方案比较原则;3)公众参与原则。

5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 确定有指导意义的、明确的土地利用目标、方针;2) 划分不同土地利用地域区,确定具体土地利用结构和各业用地指标(土地利用分区);3)对跨区域工程进行布局,协调区域间的土地利用关系;4)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55、建设用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建设用地的基本特征:1) 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2)土地利用的集约性;3)再生性与空间性;4)土地利用逆转困难性;5) 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56、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是什么?

答: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1)已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水利水保设施的耕地;3)改造中的中低产田;4)蔬菜生产基地;5)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7、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措施是什么?

答: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措施:1)不占用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2)禁止闲置荒芜基本农田;3)不得进行建窖、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物等破坏农田的活动;4)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5)鼓励实施改造改良措施。

58、简述建国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建国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54年开始到1958年,这阶段叫做农业合作化阶段的土地规划。2)第二阶段:从1958年到1966年,人民公社阶段的土地规划。3)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1966~1978年),是土地规划工作基本停滞时期。4)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阶段(1978~现在)。

五、论述题

1、请论述土地的功能。

答:(1)生产(养育)功能。因为土地具有肥力,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土地生产力按其生产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自然形成的)和劳动力生产力(人工影响

的)。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方面的性质。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淡水养殖地和滩涂养殖等都是人类利用和发挥土地生产性功能的结果。

(2)承载性功能。因为土地是万物的安身之所。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没有土地就没有容身之所。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中,土地被当做地基、场所、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挥作用,体现土地的承载性功能。

(3)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在矿区、砖厂、盐田等地,土地主要是提供生产原料,是作为原料地而发挥作用。在矿产用地评价中,土地自身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品位高低、埋藏深度、储量大小等都是土地质量高低的评价指标。

(4)观赏性功能。某些土地类型如自然或人文景观、特殊地貌、地势险峻、水流异常、建筑景观等,如秀丽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飞鞋的瀑布、无垠的沃野等,是人们观赏、旅游和度假的好场所。旅游地的开辟和建设是人们利用土地观赏性功能的结果。

(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土地,可以获得储蓄和增值的功效。

此外,土地还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生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调节水文气候功能、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生物生境保持功能、资源支持功能。总之:人们应该合理利用、改造和开发土地的功能,使其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2、比较土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

答:土地分类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等级相同的土地个体按其相似性进行分类归并,是土地自然状态的反映,其划分主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其划分主要考虑生产利用的差异性。

3、论述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方案。

答:(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

(2)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3)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4)牧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6)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及码头等线路及场所用地。(7)水域: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8)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4、结合实际谈谈土地评价的系统性原理。

答: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利用系统的产出是由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以及外部投入决定的。同时,土地利用系统的机构受到土地物质投入(如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的物质投入(如品种、农药、化肥、劳力等)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使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产出与投入之比。当然,如果投入不当,也可能使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被破坏,如山坡上毁林造田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使原来生长树林的坡地变成不毛之地。因此,土地评价是应尽量应用系统分析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结构,获得理想的产出和投入之比。

5、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反映了什么?试分析我国土地利用在水平区域上的差异。

答:土地利用布局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它反映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该区域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与利用改造情况。根据区域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的水平分异规律,我国的土地利用分区情况为: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青藏高原”一线的东西差异,以及“秦岭-淮河”线和“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线将中国东、西部进一步划分成4个基本区域:以旱地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区,以水田为主的南方水田农业区;以干旱草原、荒漠草原为主的甘新牧业区,以高原、高山、草地为主的青藏高寒牧业区。

6、比较美国农业部的潜力评价系统与中国东北地区《1:100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特点。

答: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等级的划分上。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而我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等、潜力亚等、潜力组。

(2)在土地潜力分类最高等级中,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更偏向于土地的利用、经济价值上,而美国还考虑到土地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

(3)在潜力亚级,美国分类中通过对侵蚀、水分、表层土壤等限制因素的评价,重点关注土地的可利用改造。而中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的系统分级更倾向于对该等级土地的分类。

(4)在最后一个等级中区别甚大。美国农业部的潜力单元的评价指标在于投入与产出,而中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的潜力组主要考虑土地自然条件对土地生产利用上的限制因素。

(5)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潜力和限制性。以土地潜力大小作为分类的依据,指导对土地的适宜性利用,而且对于受限的非优良土地注重于人类改造,以期发挥该条件下土地的最大物用。而中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注重于土地潜力等级、限制等级的分类,用以指导土地的生产利用。

7、谈谈你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认识。

答: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土地评价纲要》纲要中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1)土地适宜性纲:指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4)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对土地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共分9个土地适宜类: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宜农牧、宜林牧、宜农林牧、宜其它用途、不宜利用的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中分适宜S、不适宜N。

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

对比两个评价系统:

(1)FAO纲要-单宜;我国区划类型-多宜

(2)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价系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

(3)不同点:① FAO纲中—适宜纲S—单宜,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②适宜范围:FAO 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

8、论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被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利用和整治活动造成的。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地覆被状况变化,通过渐变、转换或维护表现出来;土地覆被辩护又通过环境影响反馈回路影响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或经过累积作用影响全球规模加速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结果又通过环境影响回路对驱动力发生作用。

渐变—同一土地覆被类型内部条件的变化,如森林疏伐、农田施肥等。

转变—一种覆被类型转变为另一钟覆被类型,如森林变成农田或草地。

维护—壤土地覆被保持他一定的状态,是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覆被的一种形式。

9、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并就其中一种评估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答: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估方法主要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游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系统服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 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 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 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 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一)评价系统(二)评价步骤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评价系统:五部分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土地适宜类: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不宜则用0表示 土地限制型:10种,用英文小写字母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上方;10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则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英文字母(土地限制型)的右下角 土地资源单位: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下方 2、评价系统的特点:评价与制图的结合、评价体系与《纲要》 的相似、主宜性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成果的应用价值第四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1、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二)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计划(P151---158)(三)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认识的发展和研究内容概括(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特点二、土地质量体系指标(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土地质量: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是一种量度或量变产生的数值。广义的土地质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放牧管理及林业。(二)土地质量指标模型:PSR模型、DPSR模型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述土地持续利用定义:侧重经济、土地供需;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FAO的五大准则评价框架P171第五章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二、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三、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评价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一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物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本的数量。生态足迹主要包括3个常用的衡量指标:1、生态足迹(EF),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这些人口自然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EF表征人类的生态需求,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其值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大。2、生态承载力(EC):—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总和;EC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3、生态赤字(ED)或盈余(ER: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四、土地生态管理及影响评价第六章土地经济评价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一)土地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区别:1、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潜在能力或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2、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 1.土地的概念:土地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定义不同。 2.土地的特性: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①生产力属性: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生产关系属性:土地占有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3.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经管功能。 二.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内容 1.地籍的概念: 2.地籍的类别: 3.地籍的历史沿革:明代鱼鳞册(重点) 三.土地调查 1.调查方法的选择 (1)简单丈量法(2)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的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采用业外、业内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2.航空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教材P64.) 3.界址点的选定:(教材P68.) 四.土地评价 1.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天文)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适宜性评价:(教材P86.) 3.权重的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五.土地登记 1.土地登记的概念: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与他项权利的登记。(教材P107.) 2.土地登记制的类型:契约等机制:法国制;权利登记制:德国制; 托伦斯等级制:澳大利亚制。(详见教材P107—108)。 3.设定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他项权利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土地登记。 4.权利设定登记与出示土地登记的区别:(教材P114.) 5.土地权利确定的原则: (1)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划分原则; (3)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划分原则; (4)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权属问题分阶段处理原则; (5)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6)重复征用和划拨一般以后者稳准原则;(7)界限和面积不吻合的一般以界限为准。(教材P121—122) 6.不合理权属界线的调整方法:(教材P123.) 六.土地产权 1.土地产权的概念: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2.罗马法对体内各一块土地不同部分所有权的规定:(教材P167.) 七.地价及评估(教材P251.) 1.地价的概念和内涵: 2.地价的特点: 3.地价的种类: 4.地价的评估方法: 八.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问题 1、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农村妇女离婚后,土地往往仍依附于前夫,无法单独分出来;如户口移回娘家,夫家所在地将承包土地给再婚妻子,而娘家所在地也不给或无法落实其承包土地;有的村强制将出嫁女户口迁出。如木脚乡、陇城镇前几年就将农嫁居、农嫁农妇女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土地评价与管理 总结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第二章 1.土地利用系统目标:(1)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2)生态安全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在生产的能力。 系统协调性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结构适宜性土地利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最佳结构配置关系,在此附近,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挥最好。 2. 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P39 3.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1基础分类体系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3.应用分类体系p41 4.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1)土地利用大类是对农村土地利用或城镇土地利用按主要用途所作的划分,如: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或旱作农业灌溉农业草地林业或娱乐业。以城镇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以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土地利用大类通常在定性的或概查性质的土地评价研究中加以考虑。(2)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更为详细具体的分类,是在土地利用大类划分基础上的细分,在详查或定量的土地评价中通常用。P42 第三章 1. 土地评价的类别: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行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按服务目标分类(单目标分类;多目标分类)。P63 第四章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1.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性功能②承载性功能③原料性功能④观赏性功能⑤储蓄和增值型功能 2.土地的性质 ①土地的自然综合性②土地的空间尺度性③土地的动态演替性 ④土地的利用价值性⑤土地的社会经济性⑥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3.辨析土地和土壤、生态系统、国土概念的异同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而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综合概念 4.论述土地各组成要素与土地农业利用的关系 (1)气候因素①光能条件: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不同植物对太阳辐射的需要求量不同。日照,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②热量条件: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常用的积温指标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负积温。日平均气温>=10为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积温<1000,基本上无农作物生长。 ③降水条件:谁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衡量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湿润指数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湿润指数大于1为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湿润指数小于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400mm等降水量线北起大兴安岭、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此线以西以北是中国主要牧区,以东以南是中国主要旱作农业区。800mm等降水量线是长江黄河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旱作农业发达,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2)地形因素①地貌类型,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②海拔③地面坡度④地面坡向 (3)土壤因素 (4)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5)植被因素:自然、人为 (6)社会经济因素 5.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土地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 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成果。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土地生产力:土地各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同时也取决于人类科学 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自然状态下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人工生产力又称为劳动生产力,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 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社会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管理: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 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的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 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 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认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 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污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 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土地的功能和性质分别是什么?P5 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资源)的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1章 农业用地评价的选择要素有哪些? 第2章 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有哪些? 1)经济有效性;2)生态安全性3)系统协调性4)结构适宜性 简述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地方性分异规律4)城乡分异规律 按八大类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哪些类型? 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 第3章 土地评价: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1)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3)为土地管理服务;4)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 1)多样性原理2)综合性原理3)限制性原理4)系统分析原理5)相对性原理6)可比性原理 土地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比较原则——是土地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在土地评价时应: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的土地评价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针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条件。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它反映了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它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 容积率: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考试ABC卷

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 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 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 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 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 (1)土地与人口 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 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 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 途管制。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 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 措;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

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

土地评价题库(综合整理版)

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综合体: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它可分为三层:表层、内层、底层。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如泛滥地)、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 3.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下,所能生产的食品科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数量。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5.评价因素因子:评价因素是指构成土地的各要素或部分要素的某些性质。评价因子是评价因素的具体化。 6.“等”与“级”:“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等别。 “级”——指在行政区内,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要求相一致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级别。 7.直接评价:指通过实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一般针对小范围的农业生产评价。 8.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9.土地评价单元:也称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明显的界限,是由影响土地质量的诸因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10.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址、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已的地域组合单元。 11.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12.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经济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3.生态足/痕迹: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14.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简述土地评价的分类及基本内涵。 内涵: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分类:(1)以评价目的而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 (2)评价的方法:土地定性评价、土地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1

1、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第一章) 2、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的发展历史(第一章) 3、实例分析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土地问题(第一章) 4、如何理解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 5、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2) 6、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有哪些类型?(2) 7、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2) 8、举例说明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影响。 1.气候条件:城市气候除受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大气候控制外,还存在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日照率(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及热工设计的依据);风向与风速(工业区的布置)… 2.地形条件: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局、道路走向、工程建设和建筑组合等。由于城市需占有较大地域空间,多数城市选址在平原、河谷、缓丘和盆地等具有地势平缓的地貌形态。海拔和坡度影响着工业、交通和城市建筑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以及建设成本。地面高程和用地间的高差,是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和防洪设计的依据。坡向则通过制约光照和温度等影响建筑物的微环境。 3.地质条件:由地层的地质构造、土层堆积状况和组成物质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地基承载力的差别,对城市用地选择、建设项目分布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用地选择还需注意岩溶、滑坡、坍塌、冲沟和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的危害和防治,以及采矿造成的地面沉陷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在水运交通、调节气候、稀释污水和美化环境等方面也发挥作用。一般来说,滨海临河等条件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优越区位。同时,某些水文条件可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水体分布影响城市的形态和城市地域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状况。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包括上层滞水、潜水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方面的状况都会对城市用水和建筑工程的适用性有重要影响。 9、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林地面积大分布广,森林覆盖率高。2、耕地比重小,且以坡耕地为主,分布零散、面积破碎。3、建设用地构成不合理,村庄用地比重过大,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偏小全市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中的水库、沟渠和水工建筑物占地。4、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10、辨析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土地利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这又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土地的利用程度可因技术条件改变。技术进步可以使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垦殖率又称土地垦殖系数。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和结构的重要指标。土地垦殖率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密切相关。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它与热量高低成正比。计算公式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复种指数愈大,说明耕地利用程度愈高。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1、简述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其特点,并作出评价。(P87) 12、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P99) 13、简述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的步骤与方法(P109)。 14、论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P126) 15、简述中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其特点。(作业) 16、谈谈你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认识。(作业)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

第六章 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不同植物或土地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2、《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等级四个单元。 3、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步骤: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土地单元的比较、提交评价结果。 4、评价土地质量的具体步骤:分别为每项土地质量合理地选定土地性质;把所选定的全部土地性质,按气候、地貌、水分、动植物和土壤等顺序排列;逐项检查,明确各土地性质的获取是通过现成资料参考或利用,还是需要通过调查收集获得。 5、提交评价结果:表格表示法、图件表示法。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第九章 1、土地生物评价: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2、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在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作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分析与鉴定。 第十一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及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在各部门间分配土地资源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构思和设计方案;也可以说,它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统筹安排。 第1、3、4、5、7、11、12章节 辨析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O)、淋溶层(A)、淀基层(B)、母质层(C)和基岩(R)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 1、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和气)等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 3、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cm以上,临界厚度约75cm。 4、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 5、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