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图画、记号、符号,古文字的三个来源

靳维柏

2011-11-22 17:02:02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1995年04期第19-22,97页【作者简介】靳维柏黑龙江博物馆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古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以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时代的开始亦即阶级社会的起源,而当今学术界已普遍接受把文字的起源及成熟程度作为衡量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因而使学术界对文字起源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文字的起源不能脱离对语言学的研究,本文仅就新石器时代的图画、记号、符号与中国古文字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语言学的相关问题作一讨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繁的文字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史料宝库,因此,有人认为,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发现、西晋初年汲冢竹书的发现、1899年敦煌文书的发现和同年安阳“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可以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历史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按照一般的想法,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很自然的。因此,人们自“殷墟”甲骨文字发现之后,一直期待着比它更早的文字的发现。

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和辨识出许多刻划或绘制在陶器、石器、骨片、龟甲上的“符号”,比较重要的发现地点有:陕西省的西安半坡、临

潼姜寨、郃阳莘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省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章丘城子崖、青岛赵村等龙山文化遗址;浙江省的良渚,江苏省的吴县澄湖,上海市的马桥、青浦崧泽等良渚文化遗址;甘肃省的半山、马厂,青海省的东都柳湾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等。对于这些“符号”,不少专家都认为是文字,于省吾先生是最早提出这类“符号”具有文字性质的,他引证并考释了1960年在陵阳河发现的一件陶尊上的“符号”,认为当时已有更早的简单独体字演化成的复体字,是原始文字由发生而日趋发展的时期〔1〕。郭沫若先生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类“符号”中的一部份,结构复杂,已经超出了刻划“符号”的可能范围〔2〕。唐兰先生将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称为“意符”文字,认为属于文字的范畴,又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有所区别。另一种观点持否认的态度,如汪宁生先生认为,表音的象形文字才算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以前出现的任何“符号”或图形,都只能算原始记事的范畴,大汶口陶器上的四种图形,也还不能认为就是文字的开端,因为材料太少,无从证明这四种图形是当时语言的符号〔3〕。他的这种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关于这类“符号”是否是文字的问题,在史学界、考古界已讨论多年,肯定的意见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1993年初,国内各主要报刊相继报导了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龙山文化城址中,发现一件刻字陶片的消息,使学术界为之一振。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详细材料刊出后,马上就觉得这片刻字陶片实在可疑〔4〕。曹定云在《光明日报》1993年6月20日的《文物与考古》专版上,发表了《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一文,提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三点疑问。笔者认为,还有四点需要补充,一是刻在陶片上的11个“符号”中,除右数第二行第一个字有些类似象形字外,其它10个字均无书写规律,右数第一行第三个字倒类似现代英语的手写体,第一行第一个字、第三行前二个字以及最后两行的四个字,不论横竖点折均是信手划来,运笔不到位,其中可以看出现代汉字的气息,

似乎又故意让现代人看不懂;二是假如龙山文化时期确有文字,也只能处于幼年时期,文字是交际和记录语言的工具,越是早期文字,书写的方式也就越规范,而这11个刻划“符号”中,除2~3个有一定的书写规律外,其余的可能连刻划者自己都无法默记下来;三是早期文字还不是很普及的,还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际工具,只由特殊人群掌握和使用,使用文字也是一种庄严和比较严肃的事情,不可能刻制在一块陶器碎片上,这从安阳殷墟及其它甲骨文、金文的发现中可以得到证明;四是从世界范围内文字形成的历史看,无论是5000年前埃及圣书字,苏美尔图形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11世纪的比布鲁斯字母,或是我国的甲骨文、金文,笔画短、直,是其共同特点,这应该是早期文字的普遍规律,而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这片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则根本不符合这一规律。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这片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不作为文字进行讨论。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同时,文字的产生又是人们对语言的再创造。人类的语言行为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行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关于语言的意义,马克思认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5〕格里姆也认为,“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6〕。亚里士多德论述得更为广泛,他认为,“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正如所有的人的书写并不是相同的,同样,所有的人也并不是有相同的说话声音;但这些声音所直接标志的心灵的经验,则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正如我们的经验所反映的那些东西对于一切人也是一样的”〔7〕。他们的论述肯定了三个问题:一是语言与意识是同时产生的;二是语言所表达的是意识;三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这些论断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认识还不是终结。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科学地把人类的语言行为区分为“言语”和“语言”两种内容,他认为,言语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行为;语言则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8〕。他的论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意义。

文字所表述的是语言,但文字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对语言的记录,人们在利用文字记录语言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提炼和修饰加工,并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因此,还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即许多字、词虽然曾经或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而在我们的语言或文字表达中却不使用,这些字、词有的是死亡了,有的则是在创造出来后从未被使用过。人类的语言包括口语语言、形体语言,反映了人的自身活动;自然界的声、像、色彩等等客观事物也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所有这些又都要通过文字记载下来或交流。上面所谈的这种不一致性,反映出文字虽然是表述语言的工具,但它的来源是十分广泛的,是对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文字的产生,不是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少量到大量,经过漫长过程逐渐完成的,而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在系统文字产生之前的各种刻划或绘制的“符号”,都不应该称之为文字。

在讨论这些新石器时代刻划或绘制的“符号”是否属于文字的时候,还涉及到文字符号的来源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体系,它的文字符号开始是用绘画来表示语义,后来由图画发展为象形字,以后,又以简单象形字为基础,向表意和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方向发展,而以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形式为主,表示为以形表义、以形记音、兼及音义三种类型。这样就使我们把汉字符号形成理解为由图画到象形字这样唯一的一条渠道。但是,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最初并不都与图画有关。仅以青海柳湾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出土陶器为例〔9〕,在

发掘报告中所列彩陶上的彩绘“符号”共139种,有的绘在陶器上有装饰作用,有的应该属于记号一类,但几乎都与绘画无关。新石器时代的“符号”依其类型、特征可以分为三类,即图画、记号、符号,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创制了文字符号。

1、图画,在所有发现中这类占相当比例,尤以大汶口文化中比较集中。其中极个别的同甲骨文、金文中的字比较,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但是不能以此为依据,断定两者是继承关系、两个时代的人对此有相同的解释。绘画是客观景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经过人脑的加工后用手绘制出来的,不能否认图画在文字形成中的作用,但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与文字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特点是,绘制者本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来掌握图案的构成,不要求别人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其他人可以凭直觉去加以理解,可能与绘制者的想法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即使其理解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明了大概的意思,而不会有确切的定义,更不会有读音。至于在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中出现类似的图画,有互相摹仿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同时代的人脑进化程度和思维方式大致相同的缘故,就象我国的新石器时代,不论相距多远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都出现陶器一样,这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2、记号在全部“符号”中数量是最多的。它的特征是,它所表示的意义与载体是一体的,表示的意义有几种内容:一是表明记录对象的归属;二是表明制造该器物的人或地点;三是记数;四是表明该器的用途、放置的固定位置等内容;五是可能代表了某种原始宗教的意义。这些记号有的被创制文字时采用了,但作为记号这种体制的本身,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定制,演变为后世的印、玺、封泥等,用途范围扩大,专门程度提高。如各类印玺中除官印、姓名印、成语印、画印外,《宋史》中还记载了赐官印殉葬的事情,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与《史记》记载利仓以长沙丞相、封轪侯一致。从其印文刻制草率的迹象看,并非实用器物,而属于明器。新石器时代刻划或绘有记号的器物是

否有的属于明器,尚有待研究。

3、符号,这些符号不同于文字符号,符号学从符号的来源上将其分为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从表达方式上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所表达的内容要比图画、记号丰富,包含有更多的信息和人们的思想,在刻划或绘制的方式上有形象思维的意义。但是,孤立的符号,即使有确定的含义,并不能构成文字,文字是记录某种特定语言的符号体系。

关于中国古代文字出现在何时的问题,每每随着新石器时代刻划或绘制图案的发现而引发学术界的争论,今后也还会这样。因此,有必要确定什么才可以算作文字的标准。脑的发育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表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具备了“言语”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语言”的能力,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会被用文字记载和表达出来(指文字形成的早期阶段)。虽然语言是全社会成员都使用的,但是并不是每个有语言能力的人都可以掌握文字,即使在今天的我国,到目前仍有22%的人口是文盲。汉字的形成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当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之后,经过创造才能产生文字,主要条件和可以称之为文字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个文字符号必须有固定的书写方式,这是称之为文字的基础。这种书写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得到人们的认可,在这个范围内达成某种约定或默契,可以对对方书写的内容准确地辨识出来,文字符号不是对实物的简单临摹,已经概括或抽象化,是便于书写的。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交际的工具。

2、这种投入使用的文字符号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某种文字符号是用来记录某种语言成份的,不同形体的符号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才能表达出语言的内容,使使用这种文字的人不致于引起理解上的混淆,只有文字符号表述清楚语言中的不同成份,才能形成记录语言的完整文字体系。

3、每个文字符号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读音,即使用文字的人们可以根据文字符号读出相应的语音,又根据文字和读音知道其记录的语义。因为汉语与表音文字不同,它是可以利用不同的形体既表语音又兼别语义的音意文字。这样,语言与文字才能够相互补充,在记录语言的同时,又进行对语言的加工创造,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4、开始使用合适的载体。语言和文字都是交际的工具,创制和使用文字首先要考虑到交际的需要,有了合适的载体才能使交际成为可能。这种传播文字的媒体必须是比较容易取得的、比较便于实用的、容易携带和比较容易书写的,一旦获得之后在一定时期广泛使用的。文字的载体所记录的内容超出载体本身。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结绳记事的方式,结绳是备忘的标志,它是独立的,与被记录对象脱离,但与文字符号无关。

在具备了起码的上述四个条件和标准才可以认为我国的古代文字已经诞生。

从目前发表的材料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刻划或绘制的图形都不能称为文字。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柳湾发现的图形只能称之为记号;青海柳湾的图形均绘在陶器的下腹部,较之马家窑文化陶器上复杂的彩绘,是极其简单的,这些图形每件陶器上只有一个,全部139 个中无一是相同的,说明这些图形在当时没有彩绘几何花纹重要,绘制方式是不固定的,随意性很大。它们在陶器上的作用可能是记号或者是装饰性的,由于都是单独的,也构不成词语。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形,多属于对客观物体的描绘,几乎都是单独出现的,不具有记录语言的特征。在所有的发现中,除个别的图形刻划在石器、龟甲、骨片上以外,绝大多数都刻划或绘制在完整的陶器上,显然陶器是不便于刻划或绘制的,也不便于搬运和交流,可见其刻划或绘制的目的并不是为进行传播。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确切文字,仅1936年在安阳殷墟发掘的第127号

坑,一次得甲骨文1.7万多片,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约有4500多单字,其中有1/3已考释、辨识出来,这些甲骨文属商代晚期。在属于商代中期的金文中,曾发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单字,但仅有几例。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已经有足够数量的单字,可以组成完整的词语,找到了比较容易获得的媒体——龟甲和牛肩胛骨。因此,可以认为汉字是在商代的中晚期,由统治集团组织,用于专门目的而创制出来的,并由特定的阶层使用和垄断的,在此之前的各种图画、记号、符号只是创制文字符号的素材。

注释:

〔1〕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 年第2期。

〔2〕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1982年。

〔3〕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文明》,《考古学报》1981 年第1期。

〔4〕《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5页。

〔6〕转引自〔苏〕兹维金采夫:《普通语言学纲要》,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24页。

〔7〕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5页。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9〕《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二十八号。

中国创意设计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创意设计市场调研报告 20XX-2023年中国创意设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XX-2023年中国创意设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XX-2023年中国创意设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XX-2023年中国创意设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 539556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线阅读: /yjbg/qthy/qt/20XX0311/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 第1章创意设计行业产品定义及行业概述发展第一节创意设计行业产品定义一、创意设计行业产品定义及分类二、创意设计行业产品应用范围分析三、创意设计行业发展历程 四、创意设计行业或所属大行业发展地位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第二节创意设计行业产业链发展环境简析一、创意设计行业产业链模型理论二、创意设计行业产业链示意图三、创意设计行业产业链相关叙述第三节创意设计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创意设计行业政策发展环境分析1、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2、行业法律法规分析 3、行业发展规划分析 二、创意设计行业经济环境发展分析 1、居民收入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 3、恩格尔系数情况 4、城市化进程情况 5、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古文名言警句集锦

中国古文名言警句集锦A、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 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第一节 古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産生及其发展简况 ●汉字的産生 ●汉字结构方式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 幻灯片5 仓颉造字的传说 ●《吕氏春秋》: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蠧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幻灯片6 文字的起源 ●文字産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结绳 ●契刻 ●图画 幻灯片7 实物记事之——结绳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 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幻灯片8 中国古代结绳记事 幻灯片9 ●秘鲁印第安人就曾经有过结绳的历史,如单结表示数量十,双结表示百,还有用以表示 人口、土地界域、甚至于刑法及部族兵卒等的内容。 ●我国云南的独龙族人外出时也曾以在绳子上打结来计算日子,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也曾长 期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幻灯片10 古秘鲁结绳记事 幻灯片11 契刻 ●所谓契刻,就是用尖硬工具在陶器、竹木等物上刻画记号,用以计数或记事。

●云南红河哈尼族过去使用契约木刻: ●以“·”代表一元,以“︱”代表十元,“×”代表五十元 幻灯片12 若合符契 ●《墨子·公孟篇》:“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 ●俞樾《诸子平议》说:“齿者,契之齿也。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 《易林》所谓符左契右,相与合齿是也。”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幻灯片13 陶器刻符 ●河南 ●偃师县 ●二里头 ●文化遗址 幻灯片14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陶片上共有刻画符号65个,其他地 方发现的也不少,这些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刻符是否可看作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幻灯片15 文字产生的一般过程 ●刻画符号→图画、图腾→文字图画(文字的萌芽)→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文字→文 字体系。 ●汉字起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汉字大都起源于图画,刻符等可能是个别字的起源。 幻灯片16 图画文字 ●丽江纳西族经典《古事记》的原始形意文字(东巴文),即爲图画文字: ●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幻灯片17 ●左边表示拿蛋,左上符号表示“解开”,与“白”是同音词,假借为“白”; ●“·”是“黑”的表意字; ●三条曲线是“风”; ●圆形是“蛋”;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专题复习 【考纲解读】 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本单元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把握好2014年可能的考查方向: 1、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复习思路】 1、本专题主要涉及科学文化,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复习过程中,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成果。 2、可以运用图表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等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考生建立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导航】 1、注意把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2、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 (1)唐诗和宋词是相同的文字表现形式。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 (2)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属于诗歌的范畴;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 (4)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5)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有明清的长篇小说,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知识网络】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古文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3] (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 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阶段。古文字学是一门有实用意义的学科,它与考古学联系紧密,具有相辅相成的重大作用。古文字学往往能说明考古学中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在现代,我国的考古学迅速发展,通过发掘不断发现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这便要求运用古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释读研究。当前专门从事古文字学工作的人数还很少,而新出的古文字材料日益增加,现有人力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普及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迫在眉睫。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大地上众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即使十分熟悉现代汉字的人,没有特殊训练也不能通读古文字。在许多人心目中,古文字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实际上古文字有其本身的规律。研读这种规律,释读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奥秘的学问,就称为古文字学。从古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我们一般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发现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今天的古文字学和以往的金石学是不相同的。我们主张继承金石学的优良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当代水平的古文字学已近是具备有新的面貌的现代学科。现在的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成熟的,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的独立学科。说古文字学是成熟的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古文字学本身业已具有几个可以独立的分支。大体说来,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不难看出这四个分支是各以古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为基础的。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可称之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由于可资探究的材料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为一种分支学科,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商代的文字材料较多,有青铜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辞,即所谓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河南阳殷墟出土的,时代属于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研究构成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通称为甲骨学。青铜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学的另一分支。商代的青铜器已有铭文,不过商代的铭文一般较简短,到西周才发现为可与《尚书》比美的鸿篇巨制。而且,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此外只有数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铜器的研究。战国时代的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不仅材料种类繁多,文字的分歧变化也比较复杂,需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来专门考察。由于这样的原因,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出现了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第四个分支是简牍、帛书的研究。简帛在近些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简帛尤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当然,根据我们队古文字学涉及年代下限的规定,汉武帝以下的简牍已超出古文字学的范围了。文字包括形、音、义三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总是从辨明文字的形体着手的,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古文字学应以字形的研究为主,甚至只限于字形的研究。其实,文字的形、音、义三者是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字形演变情况

浅谈中国古代汉字字形演变情况 萧山中学方飞燕 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逐步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如果要谈古代汉字的演变情况,可用一张图表来表示: 起源——六千多年前,“文字图画”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总趋势——由繁到简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正式书体——隶书、楷书 隶楷阶段 辅助书体——草书、行书 1.汉字的起源 如文章开头所说,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的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了图画,形成汉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但是出现的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象形字法产生最早是汉字最基本的造字法。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 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古汉字字形的演变发展 古汉字字形的发展,有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商朝和周朝有甲骨文和金文;战国到秦王朝主要有篆书,隶书也已发明;汉朝则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开始流行;魏晋以后主要用楷书。隶楷阶段,草书和行书是辅助字体。文字学家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总称为古文字,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要转折点。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钧、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唐以前,楷书又叫“真书”“正书”,唐以后才通行叫楷书。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形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形。这是汉字字形演变的主流。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古汉语专题

第一次作业 一, 1. 《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中心的文字学正式创立。 2. 3. 古代的文字,秦以前流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4. 卢戆章卢戆章《切音新字序》,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 5.结绳说、书契说、八卦说、仓颉说、画图说。 6.图画文字 7.图画刻划符号 8.甲骨文龟甲、兽骨。 9. 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0.金文 11.战国时代 12. 小篆形体匀称,笔画婉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13. 14 15.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6. 秦国篆书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17. 小篆隶书 18. 碑刻、砖刻、简牍 19. 笔画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不再上挑,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粗的收笔,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不上挑,但有捺脚,楷书较为集中,稍显竖长。 二,简答 1.东周已有些探索汉字学的零星材料了。“六书”之名始见《周礼》,而学者大多认为《周礼》是春秋时期某人所作。仓颉造字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世本》、《韩非子》等。周代出现了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旧说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编者选取了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章句、韵语行文,以便儿童学习,象后来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一样。秦代天下一统后,文字也统一了。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博学篇》,这些都是推行小篆的范本。但还没有系统研究汉字的著作出现,先秦只能说是汉字学的萌芽时期。 2.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文字产生的讨论 ——图画、记号、符号,古文字的三个来源 靳维柏 2011-11-22 17:02:02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1995年04期第19-22,97页【作者简介】靳维柏黑龙江博物馆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古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以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时代的开始亦即阶级社会的起源,而当今学术界已普遍接受把文字的起源及成熟程度作为衡量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因而使学术界对文字起源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文字的起源不能脱离对语言学的研究,本文仅就新石器时代的图画、记号、符号与中国古文字起源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语言学的相关问题作一讨论。 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繁的文字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史料宝库,因此,有人认为,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发现、西晋初年汲冢竹书的发现、1899年敦煌文书的发现和同年安阳“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可以并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文字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历史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按照一般的想法,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很自然的。因此,人们自“殷墟”甲骨文字发现之后,一直期待着比它更早的文字的发现。 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和辨识出许多刻划或绘制在陶器、石器、骨片、龟甲上的“符号”,比较重要的发现地点有:陕西省的西安半坡、

临潼姜寨、郃阳莘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省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章丘城子崖、青岛赵村等龙山文化遗址;浙江省的良渚,江苏省的吴县澄湖,上海市的马桥、青浦崧泽等良渚文化遗址;甘肃省的半山、马厂,青海省的东都柳湾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等。对于这些“符号”,不少专家都认为是文字,于省吾先生是最早提出这类“符号”具有文字性质的,他引证并考释了1960年在陵阳河发现的一件陶尊上的“符号”,认为当时已有更早的简单独体字演化成的复体字,是原始文字由发生而日趋发展的时期〔1〕。郭沫若先生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类“符号”中的一部份,结构复杂,已经超出了刻划“符号”的可能范围〔2〕。唐兰先生将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称为“意符”文字,认为属于文字的范畴,又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有所区别。另一种观点持否认的态度,如汪宁生先生认为,表音的象形文字才算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以前出现的任何“符号”或图形,都只能算原始记事的范畴,大汶口陶器上的四种图形,也还不能认为就是文字的开端,因为材料太少,无从证明这四种图形是当时语言的符号〔3〕。他的这种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关于这类“符号”是否是文字的问题,在史学界、考古界已讨论多年,肯定的意见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1993年初,国内各主要报刊相继报导了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龙山文化城址中,发现一件刻字陶片的消息,使学术界为之一振。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当详细材料刊出后,马上就觉得这片刻字陶片实在可疑〔4〕。曹定云在《光明日报》1993年6月20日的《文物与考古》专版上,发表了《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质疑》一文,提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三点疑问。笔者认为,还有四点需要补充,一是刻在陶片上的11个“符号”中,除右数第二行第一个字有些类似象形字外,其它10个字均无书写规律,右数第一行第三个字倒类似现代英语的手写体,第一行第一个字、第三行前二个字以及最后两行的四个字,不论横竖点折均是信手划来,运笔不到位,其中可以看出现代汉字的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 课程综述 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 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 开设课程:《古文字学》 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

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 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文字资料如果按其材料来区分,应该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陶文、玉器石刻文字、盟书、玺印封泥文字、简牍帛书文字、货币文字与金银漆木等杂器文字。若依时代及性质分类,则可厘为五个系统,即新石器时代文字:汉字系非汉字系 殷商文字 两周文字 战国文字:秦系六国系巴蜀系 秦篆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 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即中国的古文字。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古文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所熟悉,所以我们仍沿用之。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敞好古文字”。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例如《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汉书·艺文志》:“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夏读之。”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版31至32页)。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文字材料。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因此,李学勤认为:“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古文字学初阶》第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李先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古文字的构造和演变规律以及释读古文字资料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奥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 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 、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 、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 、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简述 夏以前:尧舜“禅让” 公天下 “ 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 “ 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学理易” 探究易理 “ 术数易” 发展占筮(shi)之术 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 八卦(传伏羲创):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 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其二:阴阳五行体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墨家:春秋时墨翟(di)创 “ 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 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春秋时孙武;战国时孙膑 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膑“孙膑兵法” 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

中国古代文字的解密_

中国古代文字的解密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

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虬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