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_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复旦教育论坛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_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复旦教育论坛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_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复旦教育论坛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_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复旦教育论坛

·专论·

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

——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黄英杰,崔延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自我唤醒是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本真的教育是概念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和实践的教育三者之间的结合,其使命源于历史深处的救赎意识,即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之灵魂觉醒,使人超越现存的有限性与超越者关联,在存在交往中自由地生成、选择和创造。当然,本真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它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重新开始,由是,研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思想就成为我们当代教育重建的必要精神基因。

关键词:人的问题;自我唤醒;教育救赎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1-0049-06

Self-awakening and Redeeming of Education:

A Probe into Jaspers'Idea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UANG Ying-jie,CUI Yan-qi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Self-awakening is the core of Jaspers'idea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hose responsibility deeply originates from the redeem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history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concept,the educ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education of practice.That is to transmit to the fountainhead and basis of the people's awakening of soul by the whole culture of the existing world,and to enable people to exceed the limitation of existence and associate with the transcender,generating,choosing and creating freely during the existing intercourse.However,as an exoteric education,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ill continue to restar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Thus,Jaspers'idea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spirit gene in re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

Key words:Problems of Human Being;Self-awakening;Redeeming of Education

历史常出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出现严重问题,把人类带进一个极难困境,不论是经济或金融危机造成的大量失业,政治专制引起的战争杀戮,文化冲突引发的种族灭绝,还是陌生病毒对人类生命的侵袭,总需要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新追问,这一追问的压力又必定引发对哲学和人本身的新思考。于是,教育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一如哲学要随时代的变迁重新开始一样。卡尔·雅斯贝尔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于人类生存极难境地的思想家,他对其时代的教育、哲学、人等诸问题进行了本源式的思考,为我们今天重新探讨教育的本质储备了精神基因。

一、人的问题:人之存在的现实遮蔽

雅斯贝尔斯的全部教育哲学探索都是受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支配的,即人们如何在一个既不为任何理智所认识、也不对任何信仰显示它真正性质的世界中自由而又理性地生活呢?换句话说,教育与人的本真

存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切教育理论的求索最后都服务于这个目的。由是,我们必须从雅斯贝尔斯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开始探寻其教育哲学的轨迹。

雅斯贝尔斯思考人的问题源于他个人的“现存在(das Dasein)”与“世界”的遭遇,其独特的遭遇形成的三个基本事实给予了雅斯贝尔斯重要影响。首先,雅斯贝尔斯自童年起便患有支气管炎扩张与心机能不全症。这些疾病使他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为在当时“患这些病的人最晚会在30岁时因全身化脓而谢世”。[1]8这些病症也使他在从事心理诊疗时只能做一个见习医师,并且令他最终放弃了心理诊疗所的工作以及精神病学教习的职位,去进行哲学纯理论的思考。其次,雅斯贝尔斯是从心理诊疗所开始他的学院职业生涯的。他对人所承受精神病痛的折磨以及由此引发的身心关系的思考比一般人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验。这一独特体验和经历使雅斯贝尔斯深深认识到,医生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或医学权威人员,相对于独特生存者的病人而言,更是生存者。他进而提出了“生存交往”模式[2]233,后来成为他的哲学和教育理念的核心;第三,由于妻子的犹太人身份,雅斯贝尔斯于1933年被排挤出学校管理工作,1937年被勒令退休离开教习,自1938年起,被禁止出版任何著述。纳粹甚至预定在1945年4月14日把雅斯贝尔斯夫妇关进集中营。心理诊疗所里他人身体的折磨与精神扭曲,自己身体的疾病及其引起的内心焦虑,纳粹分子对其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限制等,使得雅斯贝尔斯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而备受煎熬。“现存在”的极难处境从来都具有两面性,要么彻底把人压垮成为它的奴隶,要么促使人思考其原因进而从根基处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选择了后者。这一点的意义重大,它决定了雅斯贝尔斯哲学和教育的生存价值品格。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学者吉安多美尼科·波纳尼在2008年撰写的文章《再论雅斯贝尔斯》中所说的,“雅斯贝尔斯的生平是示范性的。它表明了一位思者置身于世界的可能性与界限。……这是生存哲学的真正特点所在。”[2]231雅斯贝尔斯认为有三个原则促进了西方的进步:一是存在于希腊哲学智慧和犹太先知教义中个体自我的主体性,二是希腊科学为基础的坚定的理性主义,三是对世界是在时间中的有形实在的信念。[3]12这三个原则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启蒙的洗礼,分别产生了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主体——

—现代人,进步的工具——

—科学技术和进步的意识——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它们共同决定了西方社会的扩张和成功。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经济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衣食无虞的生活,人口数量获得空前增长。商业和市场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流更加重要和频繁。通讯工具的变革缩短了时空距离,便利了人们之间的旅行和交流。人们越来越依靠广告和新闻媒体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不再屈从于暴力和专制。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建造宽敞的房屋,创造大众绘画艺术,谱写流行音乐。医疗技术的进步征服了曾经大片灭绝人类的疾病,延长了人类寿命。这一切都使得人们乐于满足安逸的“现存在”,迷信“技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民主则是通过大多数的统治而走向所有人的自由的正确道路”。[3]102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人们为自己构建的这一美丽童话,揭露了“现存在”安逸的虚假性。并且,战争本身作为上述进步意识和工具的必然结果,把人之生存的脆弱性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境地,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志竟然导致了自身几至灭绝的后果,这是极具喜剧化的悲剧。经过哲学的求索,雅斯贝尔斯发现,西方的社会进步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两次世界大战只是给予人们的一次警示。为了避免悲剧上演,哲学需要从头开始规划,①而对时代问题的诊断则是这一规划的前提。

首先,技术的进步造成了机器的统治。人类通过技术“已经开始把这个星球包裹在一张机械构造的大网内了”[3]导言16,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巨大的“企业”,个体被国家依据教育活动赋予的各项功能安排在这个企业内部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其功能,获得“自我保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样,“秩序井然的机器严格地界定了被原子化的人的功能、义务和权利,所有的人都被视作完全可以互换的东西”[3]36,人可以完全被置换,只有“机器”不变,人的个性消失在社会性之中。“本质的人性降格为通常的人性,降格为作为功能化的肉体存在的生命力,降格为凡庸琐屑的享乐。”[3]16性活动追求技术性,作为家庭纽带的爱也日渐减弱,工作退化为机械劳动失去了应有的快乐,体育也不是为了身体和精神的解放,只是为了单纯追求“破纪录”。作为精神创造的艺术、科学和哲学也都失去了本真。“艺术变成了单纯的娱乐(而非超越者的象征),科学则变成了对技术实用价值的关心(而不是一种追求知识的原初意志的满足),哲学则变成了一种教条式的或偏激的、虚假的认识(而不是人对于因激进思想而引起的怀疑和危险的防御)。”[3]92人的机器化和功能化使人成为一种非精神的存在,他必须依靠机器化的生活秩序而生活,离开它他将无处寻找生活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个体完全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被动状态之中,丧失了选择和决定的自由,也不再承担责任。

其次,形成了压制自由个性的群众人格。机器化的生活秩序要求“群众化”的人的联合体与其相适应。群众指这样人的集合体,“他们在某种生活秩序的机器中如此结合起来,以致其中多数人的意志和特性具有决定作用。”[3]7群众类型多种多样,但是,

“凡通过稳定的效能和有组织的投票表决来决定所将发生的事情的团体都是结合起来的群众”。[3]9群众中的多数决定了其所有成员的性质、行动与意志。群众意识形成了群众效应,进而形成了决定一切的生活秩序的群众性。像机器化的生活秩序一样,人也必须服从这一“他在”的秩序,通过它保证自己存在的定位。个人融化在群众中成为没有自我的“群众人”。群众人以享乐和自我保存为目的,它自愿放弃了自由和责任,不愿容忍独立和卓越,压制创造性而迎合轰动一时的平庸。精神因散漫于群众之中而衰亡,知识因实用而贫困,语言因群众传播而空洞贫乏。与此相适应,社会学表达了群众需要共同体生活的方式,精神分析学表达了群众追求纯粹的生活满足的途径,人种学理论则表达了群众希望借以胜过他人的那种范式。[3]120技术性的群众秩序把人异化为某种单一的功能而无法成为他自己,割断了与伟大传统的联系无法回归存在之根,令人迷失在世界的碎片之中无法把握那超越的整体性。人放弃了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责任,人之本真存在(Existence)被遮蔽,无法确定真实的自身,时刻面临着虚无和由此产生的畏惧和焦虑。个体的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群众性暴力,人的野蛮状态,这些无非是对虚无的一种反叛!

二、自我唤醒:人之存在的哲学澄明

既然人之存在的遮蔽产生了虚无,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异常甚至变态,那么要想把人的精神从虚无的边缘拯救出来,就需要对人的本真存在进行解蔽,澄明人之自由的可能性向度,寻求解决之道。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之本真存在无法定义,我们只能通过超越者的密码②努力接近它、澄明它、反复地把握它。

首先,存在以现存在为根基。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存在形式的知识在各自的领域都达到了认识的界限,任何一种都无法达到整全的认识。这些知识是人本身主客分裂的结果,它们使人竭力外求寻找世界的确定性。即使这种分裂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由于对人本真存在的背离,毕竟产生了机器统治和群众对个体的压抑,人成为“他者”,现存在充满了荒谬、不确定、不和谐、可疑、不安和焦虑。以往认识人之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也都功利化、世俗化和学院化了,再也不能把人从这种混乱的现存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各门具体科学认识的作为“他者”的客体,他还可以成为认识的主体,成为自己之所是者,也即本真的存在。“他是一个过程。他不仅仅是一种现存的生命,而是在生命中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他所拥有的自由,他要用他自己决定的行动从自身中创造他的将来。”[3]110他也不再是代代重复自身的完成了的生命,而是用创造的勇气和责任打破这一命定的循环,走向一个未知的目标。作为本真的存在者他不是从外在的视角认识和把握现实,而是“从本原上去观察现实,并且通过我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办法,亦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4]导言1

其次,存在以超越为指向。人由现存在走向可能的本真存在,不是自动达到的,他需要借助“超越的飞跃”,与超越者关联。所谓超越,指的是超越主客分裂式的思维以及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的认识论,走出充满迷茫与震惊的现存在视域,即“走出对象性之物,走入非对象性之物。”[1]77作为本真存在的存在者借助特定的视角,以与现存在相适应的各门具体学科创造的知识为材料,发现“他的状况的范围”。这是一种边缘状态,在其中,“现存在的全部可疑性突然闪现出来,我们的理解力面对这种可疑性就如同面对最后的不能穿透的墙壁,我们自认为具有的关于神、世界意义、客观价值、我们的义务等的知识,在它面前都彻底崩溃了”[5]237;这同时又是一种悬置状态,出现一种二者择一的困境,“或是转入一个安全的硬壳中,或是陷入虚无的绝望中。”[5]237这一状态是对人之本真存在的暴露:世界是荒谬的,但他又必须自我承担,每时每刻都必须在绝望的边缘状态中看到存在的希望,在绝对孤独的境况下自由做出选择和行动之决定。所以超越伴随着失败,因为对象性认识所确立的普遍概念不能思考非对象性之物,一旦用于超越性的思考,它就达到了自己的界限而必然遭遇失败。“我们的有限性思维是束缚在诸矛盾之中的。如若它要思考那超出一切矛盾之上之物,则它会因诸矛盾而失败。”[1]112但是超越的飞跃只有在失败中才会发生,“这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到的失败却切中了超越性。……认识到人类思维本质与人可致思的对象是彼此矛盾而互相分离的,就使得人可以在思维中向上帝那无法致思的形态做出飞跃。”[1]112向上帝做出飞跃也就是向超越者发出呼吁。正如施太格缪勒所指出的,本真存在通过超越者才是自由的,它在超越者中找到了自己最后的支撑点。[5]220

第三,存在以交往为媒介。人作为可能的存在,根

源于现存在又必须超越现存在与超越者相关联,无法用概念加以理解又必须借助概念达到认识的界限,从而为可能性开辟道路。那么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独自沉思的结果还是真正的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不存在这样的真理,即我可以独自一人达到目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孤独中感到极度幸福”[6]。本真存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真正交往的基础上,和他人本真存在的实现同时发生。真正的交往超越了现存在之中的交谈、讨论、社交和社会关系等,它以爱为源泉,是一种“爱的斗争”。如果有一种真正交往的典型方式,那么它就是苏格拉底的对话给我们建构的。爱的交往赋予交往者真正的友谊、自由、平等和民主,以及对自我的观照和唤醒,在这种意识中“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7]18,“作为完整自我的思考者将与所思考的真理一道,转入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7]20,各自体验到那无所不在的大全以及在大全的样态中体验到人之无穷尽的可能性,与超越者融合为一。向“大一”的逼近和制造可能性是“整体交往的意志”所追求的,它们也恰是理性的两个基本特征。所以,真正的交往也离不开理性。理性的交往追求统一。它不满意现存在的分崩离析状态,竭力使之返回到“彼此隶属的相生相成的运动中”,它越过各门科学的“一切界限去寻找矛盾、关系、补充的那种种冲动”,“对一切进行无所不包的联结”。[4]45理性的交往伴随着理性的气氛,这一气氛既是理性交往得以进行的前提,同时又是理性交往的结果。在这种气氛中,真理瞬间澄明,现实刹那间显现,人之生存的无限空间变得敞亮。于是,人之有限的时间存在被超越,人在向超越者飞跃的过程中实现了永恒。当然,真正的交往本身并不是目的。在交往中,人力求实现他自己,他把世界当作认识本真存在的条件,把各种专门知识当作超越者的密码去谛听。通过哲学的澄明,人走出了无助机器统治的世界和庸俗从众的群众人格,获得了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成为本真存在的自由个体。

三、教育救赎:人之存在的实现途径

哲学思维只能进行真理的澄明、价值与意义的彰显。在这之后教育开始登场。教育是哲学的实践,哲学通过教育实现了其批判的意志和立场;而教育则借助哲学的澄明把这一立场和意志贯彻到底,走向了广义的政治,为个人和社会的新生准备了条件。那么,何谓本真的教育?它和教育救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3通过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本真的教育是作为概念的教育、作为文化的教育和作为实践的教育的和合。作为一种概念和文化的教育要在实践的教育活动中生成,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救赎过程就是其本质的自我显现。

首先,本真的教育以自我唤醒为目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7]4教育如果缺少了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形上追求,如果不能给予受教育者灵魂深处的道德本能,如果不能训练教育者有关人之尊严和价值应得到尊重的根深蒂固的知觉,如果不能使受教育者有对完美生活的无限向往,那么这种教育要么不配拥有教育的称谓,要么根本就是庸俗的教育。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知识内容和技能尽管是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要能够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使人在教育的境域中实现自我的连续不断的生成,使人意识到人是多维度的统一的存在。科学技术无非是人实现自我的有效工具,除了科学技术,还有情感、态度、意志、德性和价值等。“救赎并不来自于科学和技术,而来自于伦理和趋向无限交往的意志的引导。”[8]222这一引导的过程就是教育。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给人以信仰和虔敬之心,前者使人在顿悟中意识到自我发展的界限和无限可能性,后者使人意识到自我界限的打破和无限可能的实现必须关联着超越者。

其次,本真的教育指向文化的统一性。任何时代都有一套源于历史传承和当下时代创生的以精神价值为核心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图式,它决定了个体的价值定向、爱的方式的生成和实施行为的范式。缺少了统一的文化图式,人之心理和行为就会失范,社会也会因为缺乏凝聚的核心而失序。教育的自我唤醒就是通过在教育的场域中利用该图式对人的灵魂进行铸造实现的。“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7]3,“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7]33。

第三,本真教育的实现以历史的传递为其有效途径。不论从生物基因的遗传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人都是历史的存在物,人永远生活在过去(历史)、现在(此在)和未来(可能)的时间之流中。但是个体囿于自身的局限无法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它必须求助于教育这一媒介。所以,虽然“教育是在每一个体身上重演的过程”[3]67,但是教育又必须借助个体自身的经验与个体内心的活动相结合,超越这一过程,引导个体

融合到整体的精神中去,使个体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之地。历史传递的实质是文化习得的过程,通过历史的传递,教育唤醒一种来自历史的深沉感,

“培养出拥有充分的个体自我的人”,[3]72教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7]54

第四,本真的教育是一种“存在交往”。在训练、有计划的教育和存在交往这三者中间,雅斯贝尔斯认为,只有存在交往才更接近本真的教育。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7]2这种对话关系的中断或背叛会使人类萎缩从而造成教育的陨落。存在交往的核心是爱,爱与怯懦相对,包括了对一切事物、对一切人、对世界和对智慧本身的爱。在存在交往中,自我被唤醒,“人就可以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7]3而且,自由个体会充分运用理智自觉寻求共识,养成一种充满理性的同超越结合在一起的共通感,[8]223以避免人类行为滑向灾难的深渊。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交往成为“我们的生活基础”,进而成为思想真理性的核查标准。[9]教育的救赎使命终于得以完成。

四、结语:雅斯贝尔斯以后

雅斯贝尔斯以后的世界显然已大不相同了。技术的发达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整个世界日益连为一体。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社会行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进入了“文化仅指涉文化的新阶段”,即“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之中”。[10]依靠文化的引导,人类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高歌迈进。然而对网络社会的美好憧憬并不能遮蔽它仍然存在着的“黑洞”,两大严重的疏离正摆在我们的面前,向我们发出挑战。一是文化与自然的疏离。网络社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技术文化,根源于近代启蒙的逻辑理性。它相信借助技术对自然的无限攫取,人类将成为自然的统治者,社会也将达至至善的理想境地。然而实践表明,进步意识所表达的只不过是相对于自然的自我权能膨胀。人与自然因对立而成为两阙,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一种广泛的政治活动。随着人与自然相感相通之途的断裂,文化终因脱离自然之根而与人无关,虚无和烦不可避免地成为个体的一种存在状态。二是个体之间的疏离。网络化存在造成一种现实与虚拟相互交替的晕眩状态,相对时空的近视化却助长了一种对社会事件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真实信任之门的关闭。“媚俗”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症候,虚幻的希望和无节制的快乐遮蔽了生存的危机及其拯救的可能。

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哲学是一种信仰,它通过个体的追问凸显人之本真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教育导向救赎之道。网络社会的两种疏离逼着我们进行如下的追问:在一个个体明知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要化为一抔黄土、无论怎样苦苦追求最后都要面对身体毁灭之必然的世界里,个体如何安置被消费主义化了的灵魂?靠什么作为追求真善美的支撑点乃至这一追求本身有何终极意义?我们有何理由训导个体追求正当的善?在一个因物质而物欲、因物欲而权力、因权力而压抑个性、摧毁人性的世界里,个体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又如何健康发展,以保证个体乃至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11]所以,追问是重建之途径的寻求,进而是对多维途径的引导性思考。上述追问的核心是对文化和价值的追问。为此,我们必须重建我们的文化,使文化成为一座照亮未来之路的灯塔,指引我们的航向。我们需要重估一切价值,在价值中给自己和行动进行正确的定位。要使上述一切成为现实而不是空中楼阁,我们又必须重建我们的教育。除了依靠那唯一古老的教育③,我们别无选择。也许,教育是我们得救的唯一和最后的工具。教育价值的澄清和教育本质的确定是教育重建的起点,因为教育价值的迷失会产生教育本质的迷惘,进而造成实践领域教育功能的弱化、无效甚至走向教育本真的反面。教育能否培养一种健全的文化意识、真实的共通感、通过感恩的密码走向天人合一的超越之境,这不仅是当代教育无可回避的历史使命,也是雅斯贝尔斯留给我们的教育遗产的深刻寓意。

注释

①据德国当代哲学学者安东·许格力的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规

划指的是人的基本知识之路,基本知识为一切可能性提供了空间,尽管人们的信仰与生活多种多样,这些可能性仍将人们联系起来。见安东·许格力(2008):《信仰、无信仰与知识:雅斯贝尔斯在巴塞尔的年代的主题》,载(德)卡·雅斯贝尔斯等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M].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9。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划实质上是通过哲学的澄明和教育的实践,在独立自由个体之间建立一种理性的共通感或一般共识,达成相互间的有效理解,这是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道路。

②在雅斯贝尔斯那里,超越者指的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存在,其他一

切存在都以它为根据。它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无所不包的“大全(dasUmgreifende)”,是上帝或神。笔者以为,雅斯贝尔斯的“上帝”、“超越者”、“大一”以及“大全”等概念只是一种借喻,可以理解为一种无限视域,它给人一种包容的心态、精神追求的原初意志、无条件的自由意识等。就政治而言,这保证了人类远离暴力和专制,走向自由的生存之境;就认知而言,它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乃至技术的价值性和目的性等。向超越者的提升需要密码。据格

尔哈特·克瑙斯(2008)的研究,在雅斯贝尔斯的理论里,一切都可成为密码,密码指的是尘世之物。就像克尔凯郭尔把恐惧作为超越的密码,雅斯贝尔斯则把感恩当作密码。虽然雅斯贝尔斯从未有过超越的体验,但是密码是居间之路,他可以通过解读加密的踪迹在现象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超越的桥梁。见格尔哈特·克瑙斯,《密码与超越》,载雅斯贝尔斯等著,《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M],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1-76。

③在笔者看来,本真的教育是古老的、永恒的和唯一的,超越了任何

民族、时间和空间,只是在历史长河中它的本真意义或隐或显。本真教育的显现形式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总是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在每一新时代重新开始。

参考文献:

[1](德)维尔纳·叔斯勒.雅斯贝尔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

[2](德)吉安多美尼科·波纳尼.再论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是否回答

了我们时代的所需[M]//(德)卡·雅斯贝尔斯等.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2005.

[4](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5.

[5](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

[6](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M].吕叔君译.济南:山

东画报出版社,2006:425.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8](德)阿尔方·格里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科学技术时代的哲学家[M] //(德)雅斯贝尔斯等.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德)安东·许格力.信仰、无信仰与知识:雅斯贝尔斯在巴塞尔的年

代的主题[M]//(德)卡·雅斯贝尔斯等.哲学与信仰:雅斯贝尔斯哲学研究.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9.

[10](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40.

[1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

校,陈嘉映修订.北京:三联书店,2006:6.

收稿日期:2011-12-07

作者简介:黄英杰,山东枣庄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崔延强,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读老人与海的心得体会5篇

读老人与海的心得体会5篇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1 最近我读了一本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深深地被它那种具有凝练、深沉、气势磅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所吸引,简洁的语言所叙述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书中讲了一位叫桑提阿果的老人在海上捕鱼的始末。这位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八十四天里,在暖流中连一条小鱼也没捕到的情况下,依然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不厌疲倦坚持捕鱼。书中还写了一位着迷棒球的小男孩。他总是帮着老人搬回沉重的钓绳,或者是扛走拖钩和鱼叉,再不就是桅杆和船帆。老人非常孤独,男孩是他最好的伴儿。老人捕鱼的信心总是足足的,从不轻言放弃,支持着老人心底的支柱是老人总是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一定能捕到大鱼。老人生命力强,尤其在海上,他只有一把不成样的破刀和两只不顶用的手,但也创造了奇迹,老人靠智慧和自身的力量亲手捕获了一条大鲨鱼。 读完这本书,首先的感受就是令我十分震惊,如此的老人,如此充满力量的手,如此的充满信心,精神上又是如此的不可战胜。一个人,除了精神顽强,希望不灭之外,更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拼搏。那执着的精神好比是太阳,那力量就似月亮,合而为一,是老人身心最珍贵的所在,更可贵的是老人的心纯洁

无暇。我们在生活上要学习小男孩那种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上更应学习老人那种不可战胜的精神,碰到困难,不言放弃,要自己常给自己打气,给自己信心,加上顽强和凭借自己的智慧,定能更上一层楼,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定能越走越远。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2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最近,我读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胜利在这部小说里已经不显得那么得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老人敢于挑战做不到的事,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敬佩,它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不屈的意志。 初读,我的脑子顿时迷茫了:一个孤独的渔翁是如何与汹涌的大海进行搏击的呢?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年迈六十的老渔夫,他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大海上生活着。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就在一次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鱼实在太重了,拉不上来,之后他明白这是大马林鱼,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大鱼,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被他杀死,在途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但都被他化险为夷,让其他渔夫敬佩不已。 要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胜利,可书中的老人经常都是坚持着,屡屡失败。读完后,我不断思考着,之后我又明白:他象征着坚不可摧的精神,生活上,他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始终是胜利者。

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

Xxxx学院xx年度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汇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因此学院党政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校理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1、学院实行院处系三级管理,人员实行竟聘上岗,选拔了一批 优秀年轻的教师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2、贯彻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 责。每学期对新教师和新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进行培训,尽早 帮助他们适应教育教学岗位 3、通过一年一度的思政论坛,为学院院思政工作人员、学生管 理人员、班主任、后勤服务人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 台 4、积极送培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思政年会及教育厅、教育工 委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提高了认识、促进了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先 进文化,力求以高尚的精神影响人﹑以高雅的活动塑造人2、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到我院进行专题讲座,如:心理健康教 育讲座、食品安全讲座、消防安全讲座、交通安全、新的治 安处罚条例等讲座,宣传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识 3、根据国际国内和新疆的实际情况,每学期我院都组织民族班 级停课两天进行意识形态反分裂再教育专项学习和为期一 个多月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并 且要求班主任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有效 的促进我院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4、增加学院学生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 文体促稳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党建带团建,促进学生社团建设 1、积极开展业余团校、党校,引导学生向团、向党组织靠拢, 通过优秀的学生去影响教育周围的学生,扩大教育的覆盖 面,塑造积极向上的当代青年的形象 2、通过党建、团建扩大学生党、团员队伍,增大了要求进步的 学生人生,通过党团的组织纪律建设,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 高,学院可依靠的力量增加了,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做到“下 情上达、上情下达”能够及时掌控学生一切动态 3、为了强化党团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党员在确保完成学业 的情况下,必须参加社团组织,全方位锻炼提高自我管理能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未成年人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和重视的课题之一。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为了推进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力争经过一至二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和形成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二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五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坚持普遍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七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二、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和主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主管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学院党政办主任、学生工作处处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各党总支书记、教务处、“两课”部、院团委、院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院紧密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三、目标任务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老人与海》赏析教案

老人与海教案 (1)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写作背景 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 (3)字音字形 攮(nǎng)颚(è)啐(cuì)鲭.鲨(qīng)脊鳍.(qí)蚕噬.(sh ì)舵.柄(du?)船梢.(shāo)蹂躏 ..(r?u lìn)拽.掉(zhuài)榫.头(sǔn)桅.杆(wéi)皮开肉绽.(zhà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著名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90后的男生,各个涂脂抹粉,并宣称自己不能够不化妆就出门,动作也妩媚温婉,穿上女装之后甚至比女人还漂亮。那些温室里长大的花朵,让人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台湾青年作家李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解读这个问题。 故事梗概 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是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关于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体会 2018-01-14 篇一: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体会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作品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爱,通过描写农民、村民、渔夫、斗牛士和记者,塑造和赞美了“硬汉性格”,拓宽了文学创作中孤独、暴力、死亡的主题,探索了暴力的多义性。《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代表作之一。故事本身具有明显的象征和寓意意味;大海和鲨鱼是外部世界邪恶与暴力的表现形式,老人桑提亚哥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抽象体现。作品正是在外部的暴力世界强大的凶残、荒诞莫测,人的命运注定要失败的条件下,通过老人与大海、鲨鱼的搏斗,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要勇敢地面对失败,永远保持精神不败的主题。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怎么也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的大马林鱼,虽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所有渔夫都对他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主人公自言自语地说:“你呀,你是永远不会垮的。”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再想想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叫苦连天,我们真应该像这位老人学习,像他一样胸怀大志,学习他那种不怕失败的精神。当我再读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时,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很强,但老人没有丝毫退缩,还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这种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在读到“大马林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所有的鲨鱼。但大马林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完全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要凡事都斤斤计较。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进取,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一定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古巴的老渔夫,有一段时间,有个叫诺曼林的孩子随他一起出海,他们接连打了八十四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诺曼林的父母认为老渔夫悖运,吩咐孩子和别的渔夫一起出海,结果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大鱼。孩子每次见到老渔夫总是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想帮他拿拿东西,请他喝杯啤酒。那些年老的渔夫们望着他空船而归,心里也替他感到难

全人教育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地处江尾海头的江苏省启东中学,大门、二门上挂出了两条横幅,一是热烈祝贺李天然同学荣获第1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一是热烈祝贺黄见同学被录取为北京大学飞行国防生。 北京大学在总结2012年江苏招生录取工作时指出,“在保送生中,启东中学的李天然是全省唯一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即将代表中国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争金夺银”。在提到飞行员国防生报考踊跃时指出,“今年北大首次招收飞行国防生,在江苏计划招收2人,实际录取5人,占北大今年招收飞行国防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启东中学的黄见不但高考成绩优秀,身体素质也非常符合飞行员要求”。 闻名遐迩的启东中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先后斩获国际奥赛14块金牌、2块银牌;每年总有20名左右的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许多荣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全人”,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启东中学,“全人教育”有着全新的诠释——博士校长王生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新全人教育”思想,即,面向全体每一位学“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展现学生完整的个“人”,为了学生全部的“人”生。“全人教育”就是要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全程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做人、心智、特长、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才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的启东中学,又站上了新的高度。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生校长,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十八大党代表。每当回忆起2008年3月5日下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的场景,王生校长总是十分激动。他说,一定不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情嘱托、热情鼓励,做一个扎根基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的作用在于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最终实现人类的进步。因此,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每一步都在提升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光荣;作为一名校长,更感到责任重大。从1984年当副校长起,我就在思考: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近年来,更多的是在思考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基于这两种思考,1998年我当校长后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又尝试提出“全人教育”的理念。下面结合启东中学的教育实践来谈谈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 一、“全人教育”关注学生全体 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为此,我们要坚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我们的教育要从人本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全面考虑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面向全体学生”是对中国“平民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真义》及“新文化运动”,再到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概论》,他们都是平民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和践行者。时至今日,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不但没有过时,还依然闪耀着穿越历史的光辉。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平民教育。他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

《老人与海》赏析(原文自己找)

《老人与海》赏析(原文自己找) 《老人与海》:海明威无意识欲望的表征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我们知道海明威所谈到的"省略"通常体现在事件情节的节略选择,做到厚积薄发,也表现在形象的单纯、主题思想的潜藏、感情的含蓄、言辞的经济和艺术风格的朴素简洁等方面。这些都是海明威自觉有意而为之。那么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那冰山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里,是否还隐藏着作家本人未发觉但又存在的个人无意识欲望呢?从分析《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的梦和无意识言语中,我们可得知,《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本人欲望的替换的表征。 首先,桑提亚哥的梦和幻想表现了老人自身的无意识愿望:他梦见非洲和狮子,并幻想伟大的老狄马吉奥,鸡眼和斗公鸡。老人的无意识是海明威有意建构的。根据拉康的弗洛依德学说,"无意识是在暗喻和转喻的替代置换中进行工作的,它逃避意识的的伪装,但却以梦、玩笑和艺术的形式表现自己"。在梦中,凝聚和置换掩盖无意识内容,同样,当人

们应用语言时,隐喻和转喻遮盖着主体欲望的动机。在叙述创作(在此指桑提亚哥的叙述)中,无意识内容凝聚为暗喻和替换为转喻。读者的任务是去发掘表层话语是怎样掩饰深层含义,能指是怎样分解成明显的所指和隐含的所指对象。如果梦是显相的但又是无意识的伪装镜,那么小说就是其语言的反射镜。 桑提亚哥梦见狮子主要是他无意识欲望的作用,但文本说明了拉康的理论,即无意识的构成跟语言一样。"狮子"这个词作为能指,具有外延和内涵的意义。其涵义是一只动物,但它又是"兽中之王",因而处于动物的等级制度之上。我们可以用话语来重新表达老人的梦。既然狮子作为暗喻是"梦中的最主要内容",那么桑提亚哥就是狮子,他就是王,因为梦见狮子是自我人格的首要保证。可是桑提亚桑感到不幸,他从其他渔民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年迈、体弱和无能,这使他有一种失败感,并产生了一种对受到压抑的原始阉割的焦虑。他不甘心自己处于这种难以忍受的境地,必须跟自己的运气打赌,就是在较量中死去,也在所不惜:"我要跟它们(鲨鱼)斗到死为止"。 "桑堤亚哥是头狮子"这一暗喻表达了从一个在场的符号(狮子)到一个不在场的符号(王)的语义转换。这个不在场或看不见的符号意义是通过提到棒球冠军狄马吉奥和他自己在 西恩富戈斯酒馆里与一位黑人巨汉角力而得到增强的。这里

2020老人与海读后感悟10篇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当我读到老渔夫与鲨鱼进行激烈的搏斗时,我真为他担心,可是,他总是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一些极大的困难,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每当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时,总是觉得很不顺心,觉得很烦,很想逃避现实。再看看渔夫爷爷,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毫不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 做人也应该这样,不要一幅贪生怕死的样子,要对自己有信心。即使我们遇到重重困难,也绝不应该让它给打倒,应该勇敢地去消灭它。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渔夫爷爷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一定会变得像渔夫爷爷那样勇敢,那样勇于拼搏。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我将要记住: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的是不是完整的一条鱼,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追捕那条马林哈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老人与海》成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写这篇的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他独自一人出海打渔,经过八十四天仍然一无所获,及至八十五天,他终于钓上一条大马林哈鱼,然而这条鱼的力量过于强大,老人历经艰辛在茫茫大海上经过三天较量,才终于至服了大鱼,因为大鱼庞大无比,根本无法拖上船,他把大鱼捆在渔船的一侧,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老人奋力对抗鲨鱼,但最后留给他的只有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海明威在这里塑造的老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虽然他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骨架,但他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失败还是成功,都值得我们学习。 海明威通过对老人与大马林哈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以及大量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我们崇高的人对大自然不屈不饶的斗争,也要崇高的人与自认和谐相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整个小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强而有

郑日昌全人教育模型

郑日昌全人教育模型 教育贵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然何谓素质教育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窃以为,素质教育的真谛是全人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独立生存的个体,造就体魄俱健、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身是“硬件”,心是“软件”,好比“人”字的撇和捺,二者缺一不可。几年前,笔者曾用一个“人”字模型来图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可二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亦可二分为体育和心育。这里仅讨论心理素质和心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完善的智能和健全的人格。 人的智能可分为实能和潜能(体能亦如是)。实能是一个人现在懂得什么和能干什么,即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潜能是由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决定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可能性。 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的,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必定低能。对知识的掌握可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评价四个层次。知道表现为能再认或再现(记忆的两种水平);理解表现为能解释和说明;初级的应用表现为迁移知识到不同情境解决书本问题,高级的应用表现为通过分析综合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价表现为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价值判断。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记忆,忽视较高水平的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发达国家,无论教学或考试均弱化对记忆的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是我国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技能不单指动手能力,而是体脑的结合。许多技能是人的生存所必须的,如生活技能、学习技能、工作技能、运动技能、娱乐技能等。技能的培养主要靠练习和实践;光说不练,学不会任何技能。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是传统教育的又一误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活动,是知识与技能、智能与体能的有机结合。实践不但可锻炼能力,而且可陶冶人格。 人的潜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几乎是取之不尽的。潜能的一个源泉是学习能力。在心理学中,有时把学习能力等同于智力,即聪明程度。聪明的人通常学得快,学得好,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儿童来说,开发智力的最好方法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是儿童的实践活动。广泛多样的游戏和玩耍,不但能锻炼儿童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陶冶儿童的情绪、性格,培养兴趣和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儿童的群体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的模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遵守规则,促进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另一个含义是会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收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第三个误区。 潜能的另一源泉是创新意识。学习是吸收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创新则是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增添新的财富。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人是无所作为的人,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力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重视学习,忽视创新,是我国教育的第四个误区。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一以贯之,实施的都是我说你服的“听话教育”。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头脑僵化,墨守陈规,是这种教育的必然结果。让学生为考试而背书,终日淹没于题海之中,为追求所谓正确答案而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能不扼杀青少年的创造力吗?又怎么能培养出象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呢? 人格是比智能更重要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性情和高尚的品德。性情指的是个人的情绪、性格和兴趣。品德涉及的是同他人的关系,是将社会规范内化所形成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录 关键词、摘要·第2页 关于调查的对象、地点、时间、 主题以及调查方法等的说明·第3页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整体分析·第3页 对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第3页 对调查数据的总结·第5页在调查报告后的建议·第5页 总述·第8页

附件1:问卷调查表·第9页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此,我们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但是,目前这部分青年精英对于思政课的认识整体上正确的,但学习兴趣仍然不高很难做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政治课的认识程度既有令人振奋的方面同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成分,对此,关于如何改进这门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好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让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调查,教育方式 一、关于调查的对象、地点、时间、主题以及调查方法等的说明 (一)调查的对象、地点: 1、调查对象: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全体学生 2、调查地点: 图书馆、学生寝室等 (二)调查的时间: 2013年3月—— 2013年4月 (三)调查的主题: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情况的调查与现状分析,其中可以分为5小点: 1、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态度; 2、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3、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 4、学生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 5、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总体进行评价; (四)调查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设置问卷,到图书馆、寝室等地点,向同学发放,问卷详见附件1; 2、同学互相的谈话和日常学习的所见所闻: 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同学的一些言行中,或者相互的讨 论中了解到一些,也可以作为这次报告的一些论证观点。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整体分析 (一)对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 1、在本问卷中首先问到的是同学对于时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本问题,目 的在于了解同学是否有兴趣与能力对时事政治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理解,根据 调查所获得数据,总体情况如下: (1)约78.8%会去主动关注时事,在这其中,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去多多关注并比较客观地分析”; (2)余下的约21.2%的同学对于时事“不怎么去思考”或是“根本不会花时间考虑”; 由此可看明显看出,大多数同学对于时事政治有一定兴趣,但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正确的理解客观地分析时事新闻还有所欠缺。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超过2成的同学几乎不会去关注时事或者对时事作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2、在问卷中,此后又对目前同学们对于思政课的总体看法和认识进行了调查,其 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约有81.2%的同学“喜欢一门思政课程”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 (1)约有48.2%的同学对思政课程满意度仅为“一般”,同时约有28.5%的同学表示对思政课“不太喜欢”; (2)在“政治课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约88%的同学认为是“记忆、背诵”,约有76%的同学认为是“空泛、讲大道理”,仅有31%的同学认 为是“紧密联系实际”; (3)在“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上,约有70.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在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82-02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生之中的最关键时期。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前途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普遍的实用主义论影响着,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1)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下,学校即使安排课时,也都是所谓的“主科”后面的“副科”,而且很多学校还出现思想政治课被一

些“主科”占用的情况。 (2)教师认识不足。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部分教师在付出辛苦劳动后,学生、家长和学校不给予重视,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无疑让专业老师失去上课的热情。有些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学校里教不了别的课的老师就去上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成了谁都能上的大众课,而专业教师得不到及时的进修和培训,教师因为没有权威性而无心钻研教学。 (3)学生认识不足。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包括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信仰等方面的教育。[1]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仅仅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理论说教,没有现实意义。 (4)家长认识不足。在追求高分的年代,家长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校上的思想政治课,和家长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家长、家庭的教育作用,使得学校教育失去了家长和家庭这强有力的支持力量。2.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在过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很多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这个教育

人教版《老人与海》教案

第3课《老人与海》教案 攀枝花市三中杨增明整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地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小测试 请说出下列名著中的经典名句的正确出处 1、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2、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 3、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既生瑜,何生亮? A、(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B、(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C、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答案:1、B 2、A 3、 C 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5、替天行道逼上梁山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7、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A 钱钟书《围城》B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C 清曹雪芹《红楼梦》D苏联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4、C5、 B 6、D 7、A 8、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9、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10、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A(俄国)契诃夫《套中人》B(美)海明威《老人与海》C(英)雪莱《雪莱诗选》 答案:8、C 9、A 10、B 二、导入 1、提问:我们该怎样走进这充满着无数可能性但又并不完美的世界? 2、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回答——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 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觉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争,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著名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地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是如何的相似。 三、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蚊蚋(ruì)湮(yān)没贮(zhù)存装载(zài) B 殒(yǔn)灭慰藉(jiè)深邃(suì)龟(guī)裂 C 绚(xuàn)丽粗糙(zào)颤(zhàn)栗泥泞(nìng) D喝彩(hè)角(jiǎo)色自诩(xǔ) 歼(qiān)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宫阙弛名中外赏心悦目一叶落知天下秋 B.凋弊梦寐以求沧海桑田万变不离其中 C.端祥名列前茅太平盛世事实胜于雄辩 D.曙光无济于事惹是生非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1、A(B项“龟(jūn)”,B“糙(cāo)”,D“歼(jiān)”)2、D(A项“弛”应为“驰”,B 项“弊”应为“敝”,“中”应为“宗”,C项“祥”应为“详”。) 四、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学习《老人与海》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学习《老人与海》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轻轻地合上书本,细细地咀嚼着这句话,内心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老人与海》心得体会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老人与海》心得体会800字1 命运要靠自己掌握,幸福要靠自己争取。与其向命运屈服,不如意气风发地在生活田野播种希望;与其等待命运的恩赐,不如去获取生命田野上的野花。 ——题记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至理名言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里的桑迪亚哥说的。正是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让我在遭遇困难时给予我放手一搏,背水一战的勇气。 冷冷的海风,宛如刀子般肆虐着老人,海风中夹杂着一股咸咸的血腥。老人桑迪亚哥驾着一只孤独的小船,拖着一块巨大的鱼骨,茫茫大海上,老人艰难的踏上返航之路。这是老人经历了84次空手而返的有一次出海。这一次老人拼尽全力,耗费数回,终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可是命运却不给老人留一丝薄面,在成群的鲨鱼面前早已精疲力竭的老人,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战利品,而是拼劲最后一丝力气与鲨鱼群对抗到底,尽管老人费尽心思捕获的一条大鱼被捕食者们噬咬的只剩一副骨架,老人还是用他异于常人的精神力量,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神话。 经历了84次失败后,依然出海打鱼。这是何等的坚持?与巨大的大马林鱼周旋数日后,坚持抓住机会,这是何等的毅力?在鲨鱼群中保卫自己的成果,宁死也不放弃,这又是何等的勇气?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并没有打败老人,而是使他更加强大,锤炼了老人的铮铮铁骨。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这条足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一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去斤斤计较。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调控好心态,给自己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再大的困难也将不再是困难。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听见音乐大师贝多芬在我耳边呐喊“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其实,胜利在他们二人眼里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向着目标不断前进所付出的努力;重要的是敢于直面人生挫折的勇气;重要的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已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只要还在为了目标去付出汗水与努力,就永远没有失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我们,需要像老人桑迪亚哥那样,勇于拼搏,不被挫折击败,在逆境中成长。 《老人与海》心得体会800字2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下面是一篇老人与海读书笔记: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梦想课程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Ⅱ》 课程纲要 【开发人员】何义炜副教授, 加拿大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注册工业及组织心理学 家。UIC全人教育办公室情绪智能发展中心处长。 林柏宇上海海事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 究生课程班结业,注册金融理财师。UIC全人教育办公室情绪智 能发展中心教练。 【所需课时】16课时/ 每课时45分钟 【适应年级】7-9年级 【课程类型】A3 [在梦想课程框架中,ABC分别代表“我是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课程模块,123分别代表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因此B2—3代表“我是谁”模块中为7~9年级设计的课程]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培育学龄青少年(7-9年级)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性格,使其成为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的完整的人。 【背景分析】

8 - 15岁学龄青少年(2-9年级)在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UIC学龄青少年全人教育和多元实用才能培养课程”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帮助他们在当前适当的发展阶段达成适当的人格完善和才能习得。多元实用才能包括自我认知、延迟满足、自我激励、人际关系、遇挫不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和身体力行8种才能,分别在2-3年级和4-5年级施行培养;全人教育包括生活伦理、体验拓展、体育文化、艺术体验、义工服务、环境意识、情绪智能和逆境求存8个模块,分别在6-7年级和8-9年级施行培养。 【课程目标】 1.通过义工服务的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关爱他人的义工精神; 2.通过环境意识的体验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情绪智能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认知和管理情绪,学会选择积极情绪; 4.通过逆境求存的体验学习,使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和在逆境中实现自我超越。 【课程框架】 单元一:助人自助(第1-2课时) 单元二:服务他人(第3-4课时) 单元一:我的家园(第5-6课时)单元二:从我做起(第7-8 课时) 单元一:了解情绪(第9-10课时)单元二:选择情绪(第11-12 课时)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问题滞后形势的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 种种问题。本文就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下世纪我国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是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下世纪我国国民总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下世纪的中国能否牢牢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用,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四个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学信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诚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大力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 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观念陈旧,一些家长、老师存在偏面的成才观、价值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甚至抵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很多人的思想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看成是一种说教,在很多地方,政治思想教育也往往仅仅留于形式,照本宣科。所以,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立刻把它和“枯燥”二字联系起来,这使得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是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的好坏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