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所学化为素养。我觉得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

语文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世界是人的根基,任何教育都超越不出“生活世界”的畛域,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和确定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世界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产生于生活,并且和人一起发展生长于生活。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人的生活,人的根基,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它塑造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成就的,只有在“生活世界”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

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读书要有选择;读书要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纵观这三种习惯的教学,前两者是关于读书的,更注重一些操作方面的训练;后者是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意识的渗透。

我从三年级起就让学生每天抄抄背背:抄三句名人名言,然后要求他们背出来。因为我知道这些名言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以后随着知识和

阅历的增加,那些东西就会像堆积的冰块一样逐渐融化,形成汩汩的小溪,源远流长。我很清楚,教师的威信对学生并非是“降服其心”的利器,那些经典的名言则是照亮学生心灵世界的太阳。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带到那光辉灿烂的阳光下,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读、记名人名言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前进。

总之,这种习惯其实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就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功底。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模板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靠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以追习反思的成就感为动力。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这实质是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我们研究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学生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学生。”“当学生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 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 图文结合,激趣唤起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实践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最初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课上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学习方式”,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仍不能完全理解:再如,我请学生反思“信息来源的渠道”,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渠道,孩子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 怎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反思是一种学习习惯,反思的目的就是实现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高中学生对数学进行解题时,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能够形成对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反思数学解题过程符合“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养成数学解题反思习惯是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简要阐述反思性学习对数学解题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解题训练基础之上的。为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概念性反思。数学知识点是丰富的,高中数学的例题也是灵活多变的,同样的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命题,于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应对的根本。对概念进行反思,从错误的解题过程中反思解答思路出现问题的角度。比如讲到向量的数量积时,要让学生反思其与绝对值的概念有什么区 别。反思基本概念,反思常用公式,对于学生解题能力 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对知识点的横向反思。高中数学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为此,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类,能够实现对各相关联的知识点全面而系统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不同类型的函数时,通过对其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反思性学习,搞清楚各函数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从其图像、单调性等方面对这些函数进行深刻比较和记忆,对解题大有裨益。 3.对解题思维角度进行反思。高中数学扩展了对学生解答数学题的范围,常用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元法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需要用到归纳和猜想、特殊到一般等思维方法,有时还要用到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归零思想等。在解题时,不同方法和解题思想的应用范围又不尽相同。因此,掌握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需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训练和总结,并用反思来加以巩固。 二、在解题过程中加强问题型反思训练 1.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能够告诉我们在解题时遇到哪些问题,通过反思解题思路,与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多方比较,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已知条件中寻求未知答案的能力,及时总结解题技能,从解题训练中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2.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很多学生认为,解答出正确结果就可以结题了。其实,数学的奥妙在于准确,通常情况下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结果中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有的方程的根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从教以来,我始终遵行陶先生这一朴素教育思想,立志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小。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中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教人求真,自己先做真人。 “重细”是理念和态度,“善细”是教师的诗外工夫。善细的结果未必能事事如愿,善细的过程一定真实而感人。 陶行知说:“教人求真,先做真人”。真的班主任,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这是怎样的殉道者和幸福者。 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

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 3、养成教育,成于细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我围绕求真目标,实抓细节养成。现将一月中细节教育的点滴,汇报如后。 首先,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队课、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同时,也使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由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除了在班会课上展开习惯养成教育,其实在平时任何时间都需要不断重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这一次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告别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会的形式主要形式是:讨论。学生大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道理从他们自己口中讲出比从老师说教更为容易接受,事实证明,讨论式班会效果也更好。 从内容环节上看,整堂班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班上最近存在的不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二、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告别不良习惯。其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主线索比较明朗,但在三个内容的衔接过渡方面还需要改进和锤炼,使之更加自然流畅。内容选材也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些事例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这三个方面范围较宽,每个部分拿出来都可以讲一节班会课,所以内容略显臃肿,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做到知识点的深入挖掘。还需要精简内容,进一步深入展开,让学生体会的更加深刻。 从形式上看,这次班会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运用事例感悟让学生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故事续写让学生体会到不良行为习惯带来的危害。运用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拿出解决的对策。但是讨论时间比较难控制,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可以适当减少讨论次数,增添知识抢答之类的环节。 班会存在的不足:1、班会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学生搜集相关方面的材料。2、问题设问不具体,没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学生实际。如果提前搜集关于同学们现状关于习惯方面的照片作为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尤其是学生讨论时候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主体地位上来看,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学生举手发言不是很踊跃,提问范围也太窄,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方面做得不够好。 总之,这堂班会课让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需要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争取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在班会课以外,时时刻刻都要落实关于习惯养成的培养,只要一出现问题,及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最终才能使得良好习惯真正落实,总之,良好习惯养成教学是持久战,班主任必须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旦松懈的话,坏的习惯可能又浮出水面,不利于班级管理。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作者:————————————————————————————————日期: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校长管理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尹伟 一、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在学习新课时,学生会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经验来到课堂,并会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就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阳光下,身高为168厘米的小明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在同一时刻,测得旗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18米,求旗杆的高度。这时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小明身高与影长的比等于旗杆高度与其影长的比相等,而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像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师生可以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作图,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个问题是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的。这样的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心投影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机会,给学生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让学生学习反思。 二、在题目做错后,学会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用上常常会有一些错误,而且学生一旦形成某个错误观念很难改正。比如说,在“三角形的判定”中经常有这样一道以填空题出现的经典题型:在△ABC中,AB=6,AC=8,D是AB上的点,AD=3,E是AC上一点,当AE=?时,△ABC与△ADE相似。学生在解题是经常给的是一个答案:4。而学生给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有位著名学者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一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基。我在教学中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因此,近年来我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主要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我曾对 2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主要了解了题后反思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和题后反思的习惯的养成情况。 在这个调查中我发现题后反思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很有效,成绩较高的学生题后反思习惯要好于成绩较低的。 二、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 ----好习惯或坏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反思习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习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2、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养成教育文化模式的提出是养成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养成教育实践的探索,是对养成教育价值取向的纠偏。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学初我校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

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 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

传统节日的反思

传统节日的反思 8 传统节日的反思 和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前后,舆论场中关于节日的话题也持续升温:端午节的氛围是不是变淡了?期待过端午是不是只为了三天假期?这还是以前的那个端午节吗?诸如此类,展现了社会对于端午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张力的一种焦虑,或说是反思。 这种焦虑之衍生,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如果时间倒回到2000多年以前,今日之端午当然与彼时的端午民俗文化之起源,有着巨大的反差与隔阂。但这种变化,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异化,不如说是传统文化谋求传承、超越时间与时代的一种必然结果。 正如不能要求社会与人们的观念一成不变一样,要求端午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成不变、程式化,既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民俗文化传承本身也是不利的。在今天,登高插茱萸的人或许少了,但结伴出游爬山,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手

工包的粽子或许越来越少,但粽子经历商业社会的塑造,人们却有了更多的口味、风格的选择;而划龙舟从过去的仅限于端午节的民间仪式,逐渐与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更加推动了其文化的传播。总体而言,这些都指向于一种更丰富与现代的过节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的文化外延也在经历扩充。今天的端午节,既是社会对于历史深处的一种回望,是对于屈原等先贤的纪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也是一个能为人提供心灵休憩的时间驿站,关于亲情、关于生活方式、关于人生的价值等等,都在这种节日氛围中有所触动与反思。明白了这一点,就大可不必对传统节日表现形式的变化产生过度的担忧,它们并非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而只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所谋求的“新生”,是以形式的变化来谋求内核的不变。 8

大班养成教育总结

大三班养成教育总结 (2011年3月-6月) 针对班中在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期初制订了养成教育计划,并在本学期根据计划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有的做为主体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在一日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进行养成教育培养。 一、通过主题活动“眼睛”,培养幼儿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我班有的幼儿头很低的画画儿、写字,看书时趴在图书区的地板上或距离书较近地翻阅,从测查视力结果看有的幼儿视力偏低,目前有两位幼儿戴上眼镜,另外通过家长调查问卷反映孩子回家看电视时间过长,距离较近,根据孩子目前眼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眼睛的作用入手引导幼儿了解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还可以用来交流、沟通感情,从而了解眼睛的重要,形成自觉保护眼睛的意识。 二、发挥眼睛传递心情的作用,引导幼儿礼貌待人,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 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眼睛的神态发现它能表达人的不同心情,老师与幼儿展开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眼睛,为什么?怎样让自己的眼睛明亮,知道每天要有好心情,进而引导幼儿如果别人的心情不好时你应该怎样做,从中渗透礼貌待人,友好交往教育,孩子们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道歉、讲道理、一起游戏等让伙伴高兴起来,使幼儿友好现象增多,告状、打人、发生矛盾的现象较少了。 三、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小肌肉动作协调性,从而使幼儿进餐常规大有改进。 在进餐中看到有的幼儿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饭粒,吃得很脏,观察发现是使用筷子不当,方法错误而限制了幼儿发展,如夹细小菜粒时夹不上,就用左手帮忙,一顿饭吃完左手油乎乎且到处都是残渣,影响了进餐质量,在区域活动时老师引导幼儿练习家豆,纠正用筷子姿势,先练习夹纸球,再夹桃核最后加圆球,渐渐的进餐习惯自然有了变化。 经过三位老师的共同努力,班上幼儿活动常规、进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有了很大进步,礼貌、文明的孩子多了,在下学期我们在幼儿坚持性上加强培养,养成自觉的行为。安全意识上还应增强教育,做事踏实、认真、避免因乱跑乱闹而发生意外,保持良好的习惯,纠正不良的行为。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利用错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利用错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XXX小学 XXX XXX年XXX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 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行为,而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又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知纠正答案,而不注重引导、挖掘错误的成因。 小学生如果具有反思能力,就能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进行自觉有效地学习,从而增强责任心、自信心,使自己的学习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在纠错、改错中自然地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增长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训练和培养。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依据 1、课题界定: 关键词:巧用错题即巧妙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笔者认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善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但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我们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致“不错”便是“成功”,“不错”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在实践中则把其重点放在分析错因、制定对策上。对待学习错误,我们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和策略。有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应巧妙利用这一“财富”, 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2、理论依据: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要想改变养成教育高耗低效的现状,培养学生自我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教育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式。下面是网为大家准备的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中,学校或者教师却应该承担起龙头作用。老师--儿童灵魂的铸造者,应该有习惯意识,本着坚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把握良好习惯培养关键期。 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但是,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情境性。习惯的形成关键在头3天,“习惯成自然”,头3天内对行为或倾向的强化与巩固,有利于其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

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老师们在培养儿童的习惯时,应把握住关键的前3天。 二、要从细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三、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四、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每个星期老师都会耐心的给我们上班会课,而养成教育是老师必不可少要讲的内容,每次老师讲时,我都会认真听讲,课后思考老师讲过的话题。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

传统节日的反思

传统节日的反思 传统节日的反思 和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前后,舆论场中关于节日的话题也持续升温:端午节的氛围是不是变淡了?期待过端午是不是只为了三天假期?这还是以前的那个端午节吗?诸如此类,展现了社会对于端午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张力的一种焦虑,或说是反思。 这种焦虑之衍生,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如果时间倒回到2000多年以前,今日之端午当然与彼时的端午民俗文化之起源,有着巨大的反差与隔阂。但这种变化,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异化,不如说是传统文化谋求传承、超越时间与时代的一种必然结果。 正如不能要求社会与人们的观念一成不变一样,要求端午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成不变、程式化,既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民俗文化传承本身也是不利的。在今天,登高插茱萸的人或许少了,但结伴出游爬山,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手工包的粽子或许越来越少,但粽子经历商业社会的塑造,人们却有了更多的口味、风格的选择;而划龙舟从过去的仅限于端午节的民间仪式,逐渐与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更加推动了其文化的传播。总体而言,这些都指向于一种更丰富与现代的过节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的文化外延也在经历扩充。今天的端午节,既是社会对于历史深处的一种回望,是对于屈原等先贤的纪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也是一个能为人提供心灵休憩的时间驿站,关于亲情、关于生活方式、关于人生的价值等等,都在这种节日氛围中有所触动与反思。明白了这一点,就大可不必对传统节日表现形式的变化产生过度的担忧,它们并非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而只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所谋求的“新生”,是以形式的变化来谋求内核的不变。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完整版)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著。它是中国第一本养成教育专著经典,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十分强调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颜之推说: 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苔罚。 颜之推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习惯的养成问题。我们知道,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 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

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班主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1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中,学校或者教师却应该承担起龙头作用。老师--儿童灵魂的铸造者,应该有习惯意识,本着坚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把握良好习惯培养关键期。 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但是,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情境性。习惯的形成关键在头3天,“习惯成自然”,头3天内对行为或倾向的强化与巩固,有利于其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老

师们在培养儿童的习惯时,应把握住关键的前3天。 二、要从细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三、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四、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2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6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6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篇1 花了两天时间,在反复的唠唠叨叨中结束了习惯课。我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四十七个孩子,就如同四十六张白纸,纯洁无暇。等待我的,便是如何去引领他们涂上丰富的颜色,来绘成多姿多彩的画卷。我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因为我很清楚,有四十六个孩子,就有来自四十六个家庭的期待和希望,所以,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便成了我今后工作的宗旨。 谈谈握笔姿势吧,我通过让孩子观察插图,示范讲解,念口诀儿歌等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孩子摆出正确的写字姿势。孩子还小,一部分的孩子哪怕是手把手地给他纠正他还是做不标准。学校里的时间毕竟有限,于是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把握笔姿势做给家长看,请家长给自己打分,做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要求家长给予表扬,做得不对的小朋友必须接受家长的纠正。家长的力量的确不容忽视,第二天孩子们在课堂上重新摆出握笔姿势时,好多小朋友都有进步,我的心里一阵窃喜。当然,个别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其实,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学生自己去持之以恒,更离不开教师的坚持。教一年级,考验的正是教师的耐心和毅力,尤其是在对待这些个别现象时,唯有每天在他们身上肯花时间,才会看到惊喜。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篇2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

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今天有幸在领航学校听了一次报告,以下是我的收获。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跟孩子一起考虑怎样分配时间比较恰当,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高效学习时间点。在学习效率高的时候,集中完成比较难的学习任务,效率较低的时候可以学习相对简单的内容或者适当休息。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零碎时间主要有上学和放学路上、吃饭时间等,进行分散记忆。例如吃晚饭的时候,看一些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积累作文素材;吃饭时,和同学讨论下不懂的知识。 鼓励孩子主动提问,跟同学讨论。帮助孩子建立有学习困难可以求助的系统。要告诉孩子,老师喜欢问问题的学生,鼓励孩子多提问,与同学讨论。 利用学习工具促进学习,学习工具包括学校图书馆、电视网络、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关键是让孩子乐于发现周围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并善加利用。如电视广播,可以通过听广播练习英语听力、学习英文单词。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使孩子们心情畅快,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从字义上来解释,就是重视和敬重。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说话时,不妨给别人一抹真诚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6316279.html,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作者:陈晓军 来源:《教育》2017年第41期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要面对这样的困惑: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業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纠正。因此,学生基本能掌握教师教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碰到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反思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反思。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反思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引导学生反思的意识,要对教材勇于反思,并结合实践敢于不断优化改进。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拓展认知范围、发现新知识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制乃至被扼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积极地思考、探究、倾听与评判状态,让思维“动”起来。 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学生已经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我经常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做如下方面的反思: 对解题过程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 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改变 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doc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一直受到 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养 成教育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年冠"。如此,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

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 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文明礼仪。文明的快车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的轨道,文明礼仪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表现。)在学校来讲,礼仪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部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才规格提出的客观要求,礼仪风范直接关系着大家未来的就业、升迁。文明礼仪是社会交际活动中的润滑剂,是一种柔韧的智慧,它能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系数,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尊重和信任,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大学校园是我们大学生的家,是由一个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等构成的一个小环境,小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快速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班会首先就文明的含义展开讨论,很

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_卢真金

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 卢真金 (浙江教育学院,杭州,310012) [内容提要]影响反思性教学的传统有:学术传统、社会效能传统、发展主义者的传统、社会重构主义者的传统、发生学传统。这些传统侧重教师专长的不同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教育理念和培训模式,也导致了反思性教学的歧义丛生。分析这些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思性教学。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社会效能;发展主义;社会重构主义;发生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1-0007-11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深受五种反思性教学传统的影响。这些传统分别强调教学专长的不同方面,强调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重视的不同信念,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与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和社会信念、信仰融合在一起,使反思性教学变得扑朔迷离。 一、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 较早对反思性教学的传统进行系统梳理的是美国教育学者Zeichner & Liston。他们在所发表的论文《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传统》(1991)和专著《反思性教学导论》(1996)中,提出影响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 [1] 1、学术的传统 这个传统强调对教材的反思、教材知识的陈述和转述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是一种以内容为本的方法,强调对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的反思,其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从学术性素养中演化而来的。绝大多数实习教师和见习教师都倾向于这一传统。他们认为,所有需要发展教学专长的教师都得在他们的准备项目中学习大量的课程。例如,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必须拥有大量的数学知识;掌握许多生物学知识的生物教师将是一个好教师。因此必须向教师传授大量的学科知识。 学术传统隐藏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越全面、越系统,专业素养就越高,教学就越好。一个通俗的比喻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对教师的教育要注重大量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而忽视了对教师所需的知识类型及其性质结构的分析。问题是,简单地获取内容知识是不足以完成教学准备的。这种类型的准备不足以促进新教师对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关键概念的理解,也未能提供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时所需要的教育学知识。(Grossman,1990)[2]短暂的学校实习经历,也不能使教师获取所必须的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原斯坦福大学的Lee Shulman 及其同事、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全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等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卢真金(1964-),男,浙江永康人,浙江教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 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