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案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案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案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学案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的教学案例

东田中学黄小波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阐述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两项内容,两个内容述说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对外政策。在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主题内容中,本课着重从对外政策的角度,通过从开放到闭关的转变讲述明清时期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的内容,了解明朝开放式对外关系的典型实例——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认识闭关政策是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使学生领悟到对外开放是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参与课堂教学和探究问题,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比较困难。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情境教学等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通过填写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的能力;

3. 通过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大比拼,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学习郑和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 通过小组辩论,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

5. 对比中英两份礼物单、和清朝时中西方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等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6.在历史访谈录中,学生扮演历史见证人解答问题,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闭关锁国”的影响,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

7.通过观看录像《闭关锁国》,正确分析闭关政策其历史影响,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

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 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引言:同学们,明初,对外交流活跃频繁,中华民族实现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与保守落后。你想了解郑和创建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吗?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影响。 互学目标: 1、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异同? 2、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结果,对此你有何启示呢? 三、引导自主学习(12分钟)(学生看全文,明白学习几个问题即看标题知层次)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标题“郑和下西洋”下的大小字,解决以下内容(5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 (2)对照课本上的航行图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的出发点、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哥伦布远洋航海相比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点拨: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阅读第二个标题“闭关政策”下的大字和小字,解决以下内容(4分钟)(看句段知含义) (1)什么是闭关政策?请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2)闭关政策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从唐朝实行开放到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国际组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五:自我检测我能行(7分钟) (一)选择题: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1

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看与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看与思考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回望中国百年沧桑,“开放”都是一个解码兴衰荣辱的关键词。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回首往昔,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40年这段历程? 时间的齿轮拨回到1978年,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 还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1/3;如今,整个欧元区的GDP只比中国多了不到2000亿美元。40年前的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仅为5万公里,不到9000台的火车机车中有8000台是蒸汽机车,电力机车不足200台,绝大多数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如今,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印%以上。40年前,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面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落后畸形产业结构;如今,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早已无可置疑,我们为全世界提供了45%的钢铁、25%的汽车、70%的智能手机、90%的笔记本电脑…… 人们曾有这样的忧虑,如果中国不改革开放,总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的历史巨变,并“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多年前的判断,也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认知。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习题02 文字题 1、问答题 你能从上表中看出什么端倪么? 2、课堂延伸 三宝太监二三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 宁县)人。艰难困苦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 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你能协助他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吗?

任务1:郑和下西洋路线描述 任务2: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A、动机不同: B、船队比较:船队规模比较 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 C、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 参考答案: 1、问答题 答:海外贸易处于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下西洋提供物质保证;下西洋船只庞大,说明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船数人数说明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次数说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时间可以反映在当时世界航海上是无可企及的,比哥伦布等早了半个世纪。 2、课堂延伸 A、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靖难之役;麦加;出海远航。 B、任务1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任务2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1、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4、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4、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A、郑和是什么人?(祥见课文P81小字) B、西洋指的是哪些地区?(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海一带) C、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足----提供物质条件。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者广泛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科技技术。3、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有才能。4、开放在政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加强与外界联系。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说:寻找建文帝的下路。2说:炫耀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主要是政治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2.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能力目标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5.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6.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华文明衰弱的原因。 (二)知识目标 7.知道郑和下西洋到达的主要地方,最远到达哪里;知道哥伦布航海到达的主要地方。

8.了解西方航海的背景和目的和郑和下西 洋的一些相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大家肯定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和航海密切相关的。说道航海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个哥伦布,他航海发现了新大陆;而我们中国也有个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故事我们也是人人皆知。但是我们很可能都没有把他们两个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就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看看在航海的背后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展示课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新课教学: 【大家出主意】 但是首先要请大家来帮老师来拿个主意。 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 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歌颂改革开放演讲稿

歌颂改革开放演讲稿 与祖国共奋进,与学校同发展 从1979~,这一晃的三十年中,中国由闭关走向了开放,由贫困走向了富强。这其中点滴的进步都埋藏着改革开放的辛劳。现在,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有你——改革开放,我们才会富强,我们的生活财富有生机,充满快乐。 因为有你,我们才走向了世界。 当我们还处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无知的我们仍沉浸在那古老的发明中。我们沾沾自喜,我们若无其事的过着自以为是天堂的生活。也就在那时,外国的科学技术已成直线上升,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我们被动的依存于自己自足,却不知道“被动就要挨打”的道理网。那时,我们落后了,很苦,也很累。 现在,由于改革开放,一切的一切都变了。我们已走上了国际市场,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我们笑了,也自在了。是你——改革开放,我们背后的英雄铸就了这惊人的辉煌。因为有你,我们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有你,我们才看到了国外的优势。在你的一步步的指引下,我们跳出了井底之蛙的愚昧,一步一步的融入了国际。从此,我们看到的是永远灿烂的明天。

谢谢你,改革开放。是你解脱了禁锢我们多年的锁铐,是你给予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钥匙。 因为有你,我们才走向了富强。 还记得奶奶曾对我说:他们小时候生活很苦。那时,他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在他们的三餐中几乎没有白面的影子,那黑黑的高粱加玉米面就是他们的主食。但或许这样,能够饱饱的填满肚子也是一种奢望。那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级一级往下传的,是一个一个补丁往上打的。那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的玩具,仅有的玩乐也就是用破布缝起的布娃娃和沙布袋。他们就是拿着这简单的玩具奔跑在大街和土堆中。那时,他们没有电。在漆黑的夜里,他们有时连小小的煤油灯都不舍得点。总之,那时的生活很累,很黑,也很无趣。 慢慢的,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听我妈妈说:在他们小的时候,不会饿肚子了,但对于白面却还是一样的稀奇。就说喝面条吧,一大家做在一起吃,却只能看到只有家中的孩子碗里盛着稠稠的面,而其它的却只能是稀稀的好似一碗清汤。那时,他们可以在赶集的时候稍稍买点自己爱吃的东西,或许还可以偶尔买件新衣服穿穿。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是能让他们兴奋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学要点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教科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三、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以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者与开拓者。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一(幻灯片展示)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75-78,思考下列问题;(约5分钟,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1.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 5.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 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拔: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幻灯片展示:西洋) 2. 幻灯片展示:郑和,并且介绍郑和。 3.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通晓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通过在地图上指示、描绘或者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 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然后设问,视频里的郑和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他七次到达的西洋是今天的哪些地方? 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补充郑和的个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设问,刚才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郑和的船队,你认为只是依靠郑和自己,他能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吗?如果不能的话,有是谁帮助郑和实现下西洋的梦想呢? 学生根据观察,回答问题:明成祖 设问,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下西洋呢? 材料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

历史概念闭关锁国试题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耕经济 B.限制工商业发展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6.《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7.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8.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闭关锁国

学习目标1. 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与世界。 3.思考“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第2课郑和下西洋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过程: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体验科学航海活动,激发学生航海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整体水平不均,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和作业方面,优生的课堂纪律以及作业质量相对较好,思维整体来说比较活跃,能主动提出问题;但差生学习比较浮躁,课堂不爱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2.难点: 如何理解郑和精神?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我通过分析材料、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诗篇。揭示课题:郑和下西洋。 活动2【导入】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教师提供“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意从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以加深对明朝前期经济状况的理解),政治稳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 (教科书中对郑和其人在小字部分有所叙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加深对郑和的理解)。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认同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可按教科书归纳为三点: 第一,宣朱棣的诏书。第二,赠送礼物。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5、问题探究 ①、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②、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6、评价郑和其人。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对郑和进行试评,教师补充

改革开放主题演讲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改革开放主题演讲稿 篇一:改革开放30年演讲稿 演讲稿 峥嵘岁月三十年继往开来写风流 (30年改革开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铁路*****处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峥嵘岁月三十年,继往开来写风流》。 龙腾虎跃,百鸟朝凤,30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盛世中国;长江呼啸,黄河奔腾,30年的改革开放唱响中国盛世。改革开放30年为中国播下了春天的希望;改革开放30年为中国注入了夏天的火热;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中国收获了秋天的硕果! 30年前,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以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序幕,开始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之路。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蓬勃发展。30年改革开放,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30年改革开放,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变。3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从经济一度濒临崩溃一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30年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主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在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这30年是多么的不寻常,30个春夏秋冬,30度雨雪风霜,30年开山辟岭,30年起伏延宕!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

郑和下西洋教案

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门等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郑和的远航盛况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岳飞与戚继光的比较 三、教学设计 提纲导学—自学阅读—对比归纳—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今天老师首先准备了一幅图片和一段民谣让同学们欣赏:(师出示图片) 师:这幅图片是什么标志?民谣中的戚爷又是谁?同学们不知道了吧?那么老师就先来告诉你:这幅图片是中国航海节的标志,是为了纪念六百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民谣中的戚爷是指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郑和和戚继光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戚继光,走进明朝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年代。 幻灯片显示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前运用图片和民谣的形式导语,设计目的是:以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老师将本课分为三个篇章:帆之荣;帆之危;帆之辱。接下来,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郎读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便于下面的学习。 生:齐读。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大海上的风帆,共同走进本节课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师板书:帆之荣—— 图片中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哪位同学能大声朗读一下关于郑和的介绍?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棒!下面,我们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师板书: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概况、意义)师:结合视频提供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板书,请同学们详细阅读课本95—97页了解郑和下西洋。 根据刚才的了解,你能填出下面的表格吗?(点击课件) 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哪位同学能主动的演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非常正确,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接下来我们看两组对比。通过对比你能看出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郑和下西洋无论从时间、人数、规模、次数

第5周内容”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请辩论会)“

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辩论会)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5周活动内容) 主持人: 为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展现学生的个人风采,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本班历史兴趣小组举行“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辩论会,下面以热烈的撑声欢迎正、反双方代表出场: 正方: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可爱的对方辩友,你们好。对于清朝时期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方认为是有道理的。理由是:①、我国是天国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需要外洋货物。②、当时西方殖民者日益猖獗的侵扰活动,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从国家的安全出发。所以实行闭关政策。 反方: 正方朋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你们认为有道理,请问:汉唐时期,我国同样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家,汉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对外政开放政策”呢?,难道当时统治者就不顾国家的安危了吗?我方认为,正方的理由是没有道理的,是站不住脚的。我方认为,汉唐时期,由于我国对内注重改革内政,统治者励精图治,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才造就了汉唐时期的高度繁荣。 正方: 反方朋友,汉唐实行对外开放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由于时代特征和不同时期国内国际形式不同而定的。我方认为,清朝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终究他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闭关锁国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初期的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做,他们的统治地位才能更加稳固。如果不这样做,一旦有外国势力干扰,清政府很有可能在还没有扎稳脚跟的情况下,就土崩瓦解。所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有以下好处: 1、免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2、维护极权统治 3、保护传统文化 4、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 5、防止中外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6、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7、节约军费 8、降低(主动发起的)战争风险 反方: 正方朋友,你方所说:“汉唐实行对外开放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由于时代特征和不同时期国内国际形式不同而定。”,请问:汉唐时期属封建社会,而今天的中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一样吗?时代特征相同吗?可汉唐与当今中国都实行相同的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正方朋友,你作何解释?我方认为,无论在何时,国家只有实行“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的政策才是国家的唯一出路。要不然,像清朝那样,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伍于世界,最后遭到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国家遭受百年耻辱。所以“对外开放政策”好处更多:1.经济迅猛发展 2.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 A comparative teaching plan of Zheng He's vo yages to the West and Columbus' voyages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2、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5、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6、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谋划策(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导入到新航路开辟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的讨论) 二、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