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ax马克思

max马克思

max马克思
max马克思

五百元起家累积五十万

小额贷款的存在理由,是把取得贷款视为一种人权,而不是目前金融机构遭人诟病的只对富人提供贷款。但小额贷款的存在根据,却不能依靠横空出世大善人的善举,它必须有一种永续经营的模式。

茅于轼就认为,慈善性行为不能大范围推广,只有改成营利性才能普及;此外,如果贷款的利息太低,农村可能有人透过“关系”借钱,然后再以高利贷放出去,无法符合他们设置“小额贷款”的初衷,所以目前龙水头村互助基金的对外放款利息高达12%。但即使如此,龙水头互助基金目前运作良好,放款还贷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在世界各银行都普遍存在坏账的情况下,类似的“小额贷款”组织怎么做到这么高的还贷率?这必须从龙水头村互助基金的实际情况去探索。

有借有还荣耀象征

龙水头村村民互助基金分为扶贫基金和付息基金两种,前者不收利息,主要用于治病,可贷六个月或一年;后者收取利息,主要用于生产,例如买农药、出门打工、经商等,可贷六个月。

基金在当地交由三人负责,主要负责人是曾经担任该村多年村支书记的雒玉鳌,而村民的借款手续很简单,只要负责的三人同意,借款人写一张借条就算完事,最多一次不能贷款超过四千元人民币,而它能收回贷款的秘诀,在于一种“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龙水头村当地,能取得借款,被当地农民视为一种荣誉,因为这代表着他们的信用度得到认可。雒玉鳌表示,在他经手的十几年中间,曾有两笔贷款未按期还款,他当时就召集村民开会,让还不起钱的人向大家说明原因,并请村民帮助他还钱。

显然,“小额贷款”的存在,已经成为龙水头村村民的共同信任与荣誉,而这笔基金的存在,不仅帮助了该村村民的经济生活,甚至对该村村民的道德净化产生了作用。该村原本赌风很盛,如今已经大为好转。

但这条探索之路并不是完全坦途,龙水头村模式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普遍性,主事者雒玉鳌在基金运作中的角色,就很难被其它的个人取代。据了解,该基金曾经试图跨村发展,但因所托非人而收不回款项。

跨村发展阻难重重

另一方面,更大的阻碍,来自中国现行的法规。山西临县银行年前发给茅于轼一张通知,指这个基金会违反了金融管理条例,要求停止运作。

根据茅于轼探索的经验,如果不扩大基金的规模,作用必然有限,而为了扩大规模,就不得不对外借贷,并给予一定的利息,但这种作为,其实就等于在开银行,触犯了现行的金融法规。

这个麻烦目前已经不了了之,但根本的法令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此阻滞了小额贷款在农村的发展。官方于去年底开始在部分地区施行小额贷款的试点工作,但仍然规定这些机构只能发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或许尤诺斯的获奖,以及“乡村银行”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可以给中国政府一定的启发。

穷人的银行·之二

本报记者高静蒋云翔北京报道

“尤纳斯教授今天讲的完全是经验之谈,我100%赞同。”10月22日上午,在听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尤纳斯教授为“中国—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做的主体演讲后,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和小额信贷的先驱茅于轼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尤纳斯道出了目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乡村银行的区别

经过13年的发展,茅于轼的小额信贷项目规模已经发展到140万元,借贷资金回收率达到95%。2005年,该项目获得2005年联合国小额贷款年中国微型金融创业奖一等奖。

此前的1993年,茅于轼教授协同林毅夫教授、汤敏博士在山西吕梁市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以私人名义开始小额信贷实验,设立山西临县龙水头村扶贫基金,实施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企业化运营模式,以小额贷款的方式资助老百姓看病、上学、生产等,每年收取12%的利息,其中上学与看病的贷款是无息的。开始时,采用“只贷不存”的方式,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运作。

“1998年,我们觉得钱非常不够,而且也难以做大,于是我从朋友处付息借钱,然后贷给农村,大概又做了两三年,大约在2002年,我开始从当地吸收存款,资金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4倍。”茅于轼说,资金规模的扩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目前在国内能够吸收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就这一家。

“孟加拉乡村银行采用五户一个小组、不直接面对个体农户的作法,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担保。”

北京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王曙光说,而茅于轼在龙水头村做的小额信贷则是完

全无担保的直接面对农户,因此“风险控制没有孟加拉乡村银行那么强”。

对此,茅于轼表示,该项目的风险控制“主要靠管理”,商业化运作贷款,“还不起钱的就不贷”,目前不良贷款率大约为5%,还能够保证项目继续维持。

尤纳斯运作的小额信贷在开始主要是为搞生产(income-generating)的妇女提供她们所必需的本钱,但是在中国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是生活在远离市场的偏僻农村,他们的借贷很多并不是出于生产的目的,对此,茅于轼说,“小额贷款对于区域选择是有条件的,比如家庭有劳动力,附近有市场能出售产品,有骑马的资源,比如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还有相应的技术养殖或者副业等。”

此外,中国当前很多农村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出外打工的现象,茅于轼坦陈,这也是无担保小额贷款推行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很多钱收不回来也是这个原因”。不过,他认为,“农民工进城,农民数量减少本身就是农村进步的一个标志。”

逐步吸收存款?

“我们会继续做下去,我们还希望能够扩大。”茅于轼也承认龙水头村的作法中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目前信贷业务员还不是通过正规选拔上任,一般都是通过介绍的,上岗后对其进行事后的培训。不过他认为,正如尤纳斯所指出的,更主要的问题还有待于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变。

“全国五省区进行小额信贷公司试点,为政策开了一个口子,但现在还是政府主导的,应该采用注册制度,跟工商注册一样,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可以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茅于轼说。

另外,在目前的国内法律政策环境下,小额信贷机构是不被允许吸收存款的,然而,正如尤纳斯所言,“小额贷款必须是又有存又有贷,只贷不存是锯掉了一条腿”,而且由现有的银行监管系统的条例来管小额贷款是行不通的,孟加拉的经验是通过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专门监管农村的小额信贷运作。

对此,茅于轼表示完全赞同尤纳斯的意见,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政策建议,“开始可以做一些限制,比如前三年不许吸收存款,从第四年开始可以少量吸收”,逐步放开。

茅于轼创办的“龙水头村民互助基金”具有尤努斯乡村银行的特征。13年来,从最初的500元家底发展到如今的130万元,茅于轼的实践见证了中国民间小额贷款的艰辛历程,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这是一个公布在网上的山西某民间扶贫捐助组织的联系办法:“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号,电话:(010)6852××××。”一个已经持续了13年的项目迄今为止收到的近130万款项,几乎都和这个联系办法有关。

事实上,这只是山西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的民办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直接承办人、这个村的民办教师雒玉鳌还记得,1993年9月,一个叫茅于轼的人将个人现金500元和管理的想法一同托付给了自己,民办小额贷款基金会(以下简称互助基金)就此登场。在成功运作了8年之后,互助基金又被推广到了湍水头村和小寨上村,以统一的运作模式、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领导,分别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回收业务,使有限的资金滚动利用。

现在,互助基金已经从国内众多的小额贷款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很多媒体关注的对象,除了因为茅于轼的影响力以外,还因为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色。

比如,它跟孟加拉的乡村银行一样,专门服务于贫困人群,不针对中小企业,用于治病和求学的贷款不收利息;比如,它是极少数在国内采取“又存又贷”的小额贷款组织之一,为了不踩政策的“红线”,以高达6%的利息和茅于轼的影响力向社会上的仁人志士“引资”;比如,为了使资金滚动起来,该基金在扶贫的基础上增加了月息为1%的“付息基金”用于发展生产……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我国对于民间金融有所开放的话,该模式将为民间小额贷款的发展提供最为宝贵的蓝本。

贷款不白借:用劳动脱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助基金一开始运作,茅于轼就制定了严格的章程。

章程规定,基金有两种用途:“扶贫基金”用于治病、治伤及求学,可贷款一年,不收利息,期满只须还本金;“付息基金”用于生产,如买化肥、经商、出门打工等,可借款6个月,要收息。

一开始,村民不敢到基金贷款,觉得没什么可以抵押。茅于轼叫雒玉鳌告诉大家,贷款给你们是对你们的信任,你们借了钱去生产,赚回来再还给基金。基金就这样逐渐为村民所接受,负责发放贷款的雒玉鳌家也从门可罗雀到外村人都赶来排队贷款。截至2003年8月31日,该项目已经滚动服务当地村民1415次,累计利用扶贫基金125.9万元。村民的还款情况也非常良好,还贷率达到95%。

目前,互助基金所收利息是月息1%,已经远远高出当前的国家银行利率。茅于轼说:“1%的月息是利率最高的那几年定下的,为了方便计算,村民不糊涂,放贷的人也容易操作。通货膨胀率高达25%的时候,这个利率也没变。”

村民的借款手续很简单,只要茅于轼委托的村民3人小组两人以上同意,村民写张借条就可以借钱。治病借款必须出示医院证明,因上学而贷款者必须由管理人员至少两人调查核实后方可借款,每笔借款不得超过4000元,如果超过,借款户必须写申请,经茅于轼批准。

在1995年以前,龙水头村关于借贷的情况,都是雒玉鳌通过书信汇报给茅于轼看的。茅于轼也通过书信指导基金的使用。茅于轼认为,基金帮助村民治病,其实也就是帮他们恢复劳动资本,而借给村民的“付息基金”,更是让欠债者琢磨着该干点事儿。

现在,龙水头村民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都常年外出打工,自立自强的人增多了,人们已经知道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的命运。

茅于轼不断告诉村民,自然条件的落后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闭塞的生活窒息了心灵。水龙头村学校的老师遵照他的嘱托,从没忘记教学生们说三句话:“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因为茅于轼说,要让学生们知道怎样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资金来源:开放存款

小额贷款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短,但由于没有取得实质性成就,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今年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话题才开始在国内受到追捧。不过,研究过乡村银行模式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许多国际组织的资助,该项目很难开展。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同样受困于此。多年来,茅于轼都是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和6%的高利率向亲友、国内外机构“化缘”。

目前,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扶贫基金(出资人不收利息)和付息基金(出资人收取部分利息)两部分。不论哪种性质的基金,所有权都属于出资者本人。出资者如果想抽回贷款,也可以及时办理退资手续。

但遗憾的是,其间本来也有一些国际扶贫机构向茅于轼表达了愿意合作投资的意向,但因受限于中国的金融政策,基金会一直没能接受国际扶贫机构的投资。

残酷的现实让茅于轼及互助基金的管理人员意识到,基金要持续运作下去,吸收农民存款必不可少。为鼓励农民存钱,一开始利率很高(6%),后来,为降低运营成本降到3%,但这并没有影响农民们存款的热情,原因在于他们多年来和互助基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3年来,龙水头村民都知道“遥远的、神通广大的”茅老不断地给雒玉鳌写信。信里有时指导基金会的工作,有时告诉大家一些像女孩子为什么应该读书这样的“新说法”,有时他还会给村学校的孩子们寄小报和各种参考资料。

茅于轼的每封信,龙水头村民识字的自己看,不识字的由雒玉鳌念给他们听。“文明、信用、管理、平等”这些字眼就这样渗透进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当中国的银行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坏账的困扰时,在龙水头村,人们却恪守信用,实践着十分简单的借贷。

管理:中国式经验

虽然对于尤努斯非常推崇,但在降低贷款风险方面,茅于轼却没有照搬“五人小组”制度,而是采用了一些“中国式”方法。比如,针对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如果谁不还钱就向外公布

等,一样“很管用”。

而在互助基金管理的细节方面,茅于轼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流程。比如,暂时不用的基金必须存入银行以保安全;借款到期后,由管理小组成员实施“提醒服务”,提前一周通知借款户并及时办理借款回收业务,以保证基金的滚动利用;每季度由专人如实向村民公布扶贫基金的使用情况;管理小组成员必须严格遵守“三公”、“三不”的原则等。

现在,水龙头村的村民也大都按着章程的规定行事,有借有还。基金出出进进几百笔款项,没出什么差错。曾经有两户人家暂时还不起贷款,村里就召开了村民会,由还不起钱的人跟大家说明原因,并请村民都来帮助他还,不足的部分,自己再想办法补齐。

对于互助基金95%的还款率,茅于轼很自豪,因为国内300多个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不过,在现实操作中,互助基金的管理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贷款员私自收礼、放贷等。

“幸好没有出现贪污,”茅于轼说,“如果出现了贪污,那问题会非常严重。”现在,他和互助基金花了大量的力气致力于内部的整改,比如加强人员培训等,希望尽力消除管理中的违规行为。

成果:扶贫的经济学发展

在外界看来,互助基金首先传达给社会的信息是民间“扶贫”的发展,但为了保证基金会的正常运作,用于治病和上学的借款,一般会控制在总基金的1/3以下。不过,在保证基金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多余部分利息会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资助贫困学生。截至2003年,互助基金就帮助了学生40多名。同时,基金会还利用结余利息,从2003年7月起增加了“教育扶贫”项目用来补助低工资教师,并实行每年两次的评比奖励。

不过,现实的压力还是让茅于轼觉得互助基金始终要走上盈利的道路,而尤努斯的成功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扶贫应该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而不是消耗。要让利润持续地滚动起来,为社会服务。

2003年,互助基金在贷出的1144笔生产款项中,效益显著。其中,1/10为养殖借款,其经济效益大都为投入的2~5倍;1/5为养车户(主要是三轮、四轮),每天的收入在100~200元;1/2为打工户,打工户的收入至少每天可以达20元(小工),多的可达50~60元(大工);1/10为开办小型矿场和加工厂,也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益;还有1/10为经商借款,包括经营小商铺、小饭馆、流动售货摊等一些小规模的商业活动,从而获得一些稳定的经济收入。

总之,利用这些有限的资金,互助基金实行滚动利用、循环扶助的办法,使村民在享受到扶贫基金帮助的同时,更加坚定了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稳步创收的决心。

据悉,在互助基金成功运作了7年之后,前山西省省长孙文盛、临县县长薛万民还投了钱,分到龙水头的政府扶贫资金也进了基金,这都表明政府和老百姓对互助基金的认可。但在现有政策层面上,它仍然属于“非法集资”,在限停的范围。

互助基金在开始向农民吸收存款时,中国人民银行临县支行就下发文件,宣布该基金为“违法集资”,将予以取缔。茅于轼本人也被扣上了“乱集资、乱办金融业务、擅自设立基金会”的帽子。央行在1999年的相关批文里指出,“一切个人或单位未经批准经营小额信贷都属非法。”

而促使茅于轼加快考虑使基金获得合法身份的,是一份由光彩集团签署的5万元投资捐

助协议。为了让这笔钱尽快进入基金发挥作用,他必须给基金找一个合法身份,否则就等于放弃了这笔钱。雒玉鳖拖着有残疾的腿四处奔波,镇里的、县里的领导也都帮忙,但答案是“不符合有关规定,基金无法注册”。

茅于轼没有放弃,1999年年底,在人们都盼望着新千年到来的时候,他写信给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咨询,然后又打电话给中华慈善总会、统战部,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现在互助基金挂在“龙水头扶贫协会”之下,终于有了一个名份。

但“现在他们仍然不让我们挂牌,”雒玉鳌说,“地方民政局说,根据2004年颁布的《基金法》,龙水头基金目前130万元的规模达不到注册要求,他们不承认。”

为此,茅于轼又开始了在北京的奔波,“希望国家能够放开政策,让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持续发展下去。”

现在,年迈的茅于轼正慢慢地从他创办的互助基金退出,并将其转交给他开办的慈善学校代为管理。虽然13年来互助基金连个图章都没有,但茅于轼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实践没有错。他说:“我们现在是扶贫性质,所以社会上还是一片叫好声。但哪怕与扶贫毫无关系,单从经济方面讲,这件事也有3大好处:一是老百姓能借到钱;二是投资者通过利息能赚钱;三是投资者要交所得税,国家能收到钱。”

“如果这条路可行、能赚钱,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做,这样受益的最终是老百姓。”茅于轼谈起这个话题时显出一丝激动。他和他的助手正在做关于小额贷款研究的课题。“我希望,我们能为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出一些力。”

做慈善,谁都会为你叫好,也没有风险。但是我觉得我最大的贡献在于:我们推动了社会改革,所以这也是更大的一种社会效益

子曰:“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古话在茅于轼(以下简称:茅)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1979年,他创立择优分配理论,这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权威理解,被称为“微观经济学的中国版本”。那一年他50岁。

1993年,年过60的他创立山西龙水头村小额贷款项目,不多的贷款却解决了当地农民的诸多困难。2003年,他又创办了北京富平家政培训学校。74岁的老人事无巨细,总是亲历亲为,为学校的出路不辞辛劳。

茅于轼关注民生,关注中国农民,更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这位古稀老人一直站立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风口浪尖。即便以“狂妄”著称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把这位老大哥排在中国经济学界的“第一位”。

如今,这个旗帜鲜明地“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老者,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财经时报》:您在50岁之后做了几件大事,比如:提出了择优分配的理论、创办富平学校、建立小额贷款项目……您觉得那一方面最有价值和意义?

茅:最有意义的应该是我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一点儿贡献吧。大家知道我办小额贷款,办富平学校,其实这些项目产生的作用也就集中在一万人或两万人身上。在全国,其真正的作用不大。中国的真正的成功是改革。我觉得,自己做的那些太微小,大家看不到。

我上世纪80年代就站在改革的最前面,比如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那个时候要市场经济就是反革命。有人说社会主义就是有计划按比例,必须是计划经济。你怎么能不要计划而要市场经济?那个时候主张市场经济是冒很大风险的。现在大家都接受了。

再比如说,要发展民营经济私营经济,这又是一个大风险。国家是公有制为主,当时有很多人反对私有化。而现在是法治化的推进……我觉得我在改革开放中有自己的贡献,但是你看不出来,因为大家都是一分子,而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财经时报》:择优分配理论在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意义?对现实有哪些贡献?

茅:经济学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这个理论证明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价格能够最优的分配资源。还可以说,一个物品放在哪里最有效率。

比如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按照择优分配理论,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应该是一样长的,否则其他的木板再长也是没有用的。

择优分配理论是把这种现实中的简单事例变成数学形式,因为有了数学推导就能把前提和条件看的非常清楚。所以择优分配是把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说的很透彻,所以就变成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财经时报》:其实扶贫的方式有很多种,您为什么选择做小额贷款?

茅:首先,我做小额贷款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穷人。我以前说过这是一个“道义”问题。道义就是同情心,我遇到有困难的人就想帮助他们。我的小额贷款在农村帮助的主要是想进行生产但是没有资金的人。小额贷款可以解决这部分人的困难,但其实农村最大的困难是看病难。

当时我想过很多办法,想来想去小额贷款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方法,只有这样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帮助农民持续解决一些困难。

《财经时报》:当时您做小额贷款的项目,为什么会选择在山西?

茅:当时我参与“希望工程”的捐款,我捐了200元钱最后被分配到山西。所以就把山西作为最初的实验地点。

《财经时报》:我们知道您每周都会写一封信给山西龙水头村基金会的负责人,听说现在信已经写了两麻袋,您通信都讲哪些内容?

茅:现在我们都改成电子邮件通信了。这样每个星期的通信就不止一封了。最近我们在商量关于再增加两个小额贷款项目的事。这就要选合适的人,信贷员、会计等等。那边有很多人报名。虽然那里和北京相距很远,但是我想帮助他们选出合适的人选。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们准备调整小额贷款的存款利息率。我们的小额贷款是吸收存款的,现在央行把存款利息提高了,我们也要跟着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小额贷款更很好的发展下去。

第三个就是开展教育扶贫的工作。现在新的学年就要开始了,许多相关问题都要调整。

《财经时报》:听说龙水头村的路非常难走,您那么大年纪,怎么去实地考察呢?

茅:龙水头村在瑞水头镇,属于临县。那里常年缺水,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我头一次是1996年去的,今年也去了一次。当时我们坐摩托车上去为村民们创办小额贷款的项目,到了村里不敢喝水也不敢刷牙。因为那里的水太宝贵了。现在政府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修了新房子。这样小额贷款就又能在搬迁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同时贷款还能帮助他们外出打工。

《财经时报》:在您看来,小额贷款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前几天,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央行目前正准备将小额贷款公司合法化。您如何看待这一消息?

茅:我前段时间去海口开会。是关于小额贷款的国际论坛。我认为现在的小额贷款公司规定是只贷不存。那么它的钱就不是公众的钱而是投资人自己的钱,这种公司不需要银监会来监管。因为银监会监督的对象是吸收存款的。比如上市公司用的钱不是自己的钱是股民的钱,所以需要有人监管。银行所使用的资金是储户的钱也不是自己的。所以我认为小额贷款不需要银监会来管理,只需要工商局就可以了。但现在小额贷款公司由银监会来管理。

但是就这条消息的本身来说是对我们的小额贷款有好处的。这就解决了我们最重要的困难——合法化的问题。小额贷款合法了,我们就可以大规模的扩大建设,同时可以合法的接受捐款等等。

比如前几年,国家统战部要给我们捐五万元钱。但是我们连收据也开不出来,公章也没有。最后这笔捐款根本无法接受。所以小额贷款就需要一个合法身份,合法化之后我们的一些问题就会随之解决。

《财经时报》:听说您的小额贷款项目现在又新增了3个点,目前他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茅:山西永济开设了一个项目点。这个项目已经运行了2年了,我们在里面投入了几百

万块钱。经过两年的运行,效果明显。第一年我们借款给他们,后来连本带利都还了。

还有一个点是在北京。北京这个点的不同在于它是城市小额贷款。这个项目2007年刚开始,效果目前还看不出来。因为小额贷款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且城市小额贷款很有可能发生借贷人逃款等问题,因为人口是流动的。还有一个点是在甘肃徽县。我们投入了30多万块钱,这个项目是跟甘肃省的扶贫办一起办的。这个项目我们并没有派人去,只是借给他们钱,我们也传授他们很多经验。

《财经时报》:从您开办第一个小额贷款到现在,大约有多少人收益?

茅:我估计大概有2万人。他们的主要受益在于可以有资金从事生产。刚才我说了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最开始我们在山西临县开设贷款主要目的是为农民看病,其次是帮助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第三才是生产。但这样的模式不能维持小额贷款的发展。因为看病的钱很难还,所以到了2002年我们改变了这个模式,不管是做什么必须能还。这样就把小额贷款变成一个商业化的运作。

那么看病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就在每年发放救济给农民。我们把钱交给当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发放;但是,救济款的局限在于钱不多,一年不到10000元钱。

《财经时报》:这种小额贷款商业化的模式与您扶贫的初衷是不是冲突?

茅:首先,我们办小额贷款的目的是扶贫。这个性质与孟加拉的模式是相同的。但是这个项目必须是商业化运作,因为只有商业化运作才能把它推广出去。只有商业化的运作才能持续不断的把小额贷款发展下去。但是我们负责管理的人不会从盈利中拿钱,我们不分红,连工资也不拿,甚至还要不断往里面投钱。

我希望城里的人都能到农村去办小额贷款,因为可以从中分红,能赚钱。这样农村的金融就会被激活。其实,农民不富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资本,而小额贷款却能够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所以这种以扶贫为目的,使用商业模式的小额贷款项目是可以得到推广的。《财经时报》:小额贷款和富平学校哪个更让您操心?

茅:应该说富平学校更操心一些。小额贷款的问题都较好解决,我们在当地都有负责人。但是富平学校就不一样,不断有复杂问题出来,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都会发生。所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小额贷款多。

比如,一些地方送来了有传染病的学员,一些地方承诺的钱不能到位。还有些农民把到富平当成来北京旅游一次的机会,旅游完很快就跑回去了。这种情况总是会有的。我们只能加强管理,尽管流失率不到20%,但是学员流失会给学校造成很大的问题,所以很操心。

《财经时报》:富平是扶贫的谐音,您为什么认为开办这样的学校会让农村摆脱贫困?

茅:2001年冬天,在从山西龙水头回北京的路上,我的助手说要解决农民贫困问题还是要让农民进城来。在路上我们就开始商量办法。我们认为让农村的孩子进城从事家政等工作是可行的办法。所以还没有到北京我们就开始沿途做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太原家政服务业的状况等,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出路。于是回到北京,我们又和几家家政服务公司合作,投入30多万块钱。2002年3月份,富平家政培训学校就开始办学了。

《财经时报》:2002年3月16日,第一批学员早晨6点到达北京站,您当时已经74岁高龄,为什么还亲自去接站?

茅:我担心学校的人不负责任。那些孩子都是第一次出门,到了北京找不到人找不到地方怎么办?这可能变成一个大麻烦。于是我早上6点多就去了火车站,到了一看原来学校的人已经在接站,还举着牌子,那时我就放心了。但是那些孩子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谁。

《财经时报》:除了小额贷款、富平学校,您还经常著书立说。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纠错功能”呢?

茅:中国改革的成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在改革未开始时,我们就在冒着风险推动改革前进,这才是我们的贡献。做慈善,谁都会为你叫好,也没有风险。但是以前,我们支持市场经济,那时就是反社会主义;搞民营企业就是反对公有制。这些都是很大的罪名。

所以,研究诸多历史经验以及事物背后的经济规律,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大部分错误,而且可以使人们做得更好。我觉得我最大的贡献在于此,我们推动了社会改革,所以这也是更大的一种社会效益。

《财经时报》:无论是做各种项目还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都是体现您关注民生的思想态度。您为什么如此关注民生呢?

茅:我觉得和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已经活了快80年,我看到过中国人痛苦的过去,也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了不起的成果。这样的对比使我更加坚定的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我希望国家的发展不要走曲折的道路。

比如,我为什么要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我希望社会的改革能平稳的进行下去,大家不要仇富,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这样的话改革才能够更加稳定。否则没有人帮助穷人,而出现一大片打倒富人的声音,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改革怎么能平稳进行?

同时,家庭的环境也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父亲和伯父的教育背景使得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平等与自由。这些都是影响我的原因。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阶段的学习;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层次的学习。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标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早期的器物学习到政治体制学习的过程,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掀起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又一个新层次——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但在先进的中国人一味地学习西方的时候,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认清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文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探讨先进的中国人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并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帝国被动的进入了近代化进程,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甚至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于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办议会﹑兴民权﹑闹革命,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起的自强运动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不再也没有能力执行“以夷制夷”的对外政策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味地鄙夷﹑抵制﹑不接受到逐渐的接近﹑了解﹑学习,这些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也逐渐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千年形成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民族心态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更新甚或丢掉。而中国人学习西方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对西方的器物阶段的学习及其成果,在甲午海战中被敌人的炮火轰得灰飞烟灭。以戊戌变法为标志,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深化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层次的学习了。辛亥革命则更为彻底的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有皇帝的时代。就在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候,袁世凯的背叛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埋葬了辛亥革命的光辉。 皇帝没有了,军阀来了;传统被推翻了,而新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未来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的发刊词中,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六项主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哲学部分和政治经济学各大致占一半;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约占30分)、简答(约占40分)、论述(约占80分)等。 教育综合的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与教育管理等其它方向完全一致,不另单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考核大纲考查目标 1、系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本体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代表;古代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东汉王充的“元气自然”宇宙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范缜的“神灭论”;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及其元气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内容丰富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五)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哲学史对实践的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实践系统;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从自然物质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与自然界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人类

浅谈马克思基本原理与科学技术发展

浅谈马克思基本原理与科学技术发展 凌晓宇环工131 1304100093 应老师的要求,我们将开展一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题的辩论赛,辩题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我做为这场辩论赛的主持,对此我做了一些研究和学习。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和去图书馆查找相关书籍,对马克思基本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我有了一些见解,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技术提到"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是我们党自觉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翻了一番。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年以后取得的。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

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1855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

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一一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 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七)在对事关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性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 同时,江泽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措施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科技进步道路的不懈探索上。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 引言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1]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就是认为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技术的实践性在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方面表现在实践中产生了技术。最初始的技术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关联的生产技术,在劳动对象上反映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并使劳动对象在人们希望中的发生变化的主要方法。同样地道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人对自然的活动以及人对自身思维的活动等也体现了所谓广义技术的本质。在另一方面来看,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各种形式的技术才可能变为实现的技术,这反映技术的实践性。静态存在的技术只有将它们结合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们才可能从可能的技术、潜在的技术,转变成为发挥作用成为现实的技术。第二,技术的确定性。作为科学与生产的连接的技术,在一方面要进行设计、构建来作为知识的运用和物化,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实现、建设,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所以,技术创造是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综合。因为技术活动的探索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增强,并且技术实践始终贯穿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求人们提供建构客体的概念、方法和原理给技术活动。因此,技术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技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或理性认识。 人类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工得到的思维的成果展现了技术的理论性;人类能动性地改变

第二讲 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第二讲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博士论文(Distinction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Demokritus and Epikurus)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1839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当时的马克思具有无神论思想,因此伊壁鸠鲁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的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问题的理论,激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即1839年写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以作为计划中对古希腊罗马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将此文作为申请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马克思还计划将此文发表,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但不知因何原由,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02年,此文才第一次 (删节后)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裴迪南·拉萨尔的遗著》第1卷 (斯图加特版);1927年,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注集》第l卷第1分册 (国际版第一部分),署名为"哲学博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此文现收录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1982年)。 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晚期希腊的政治生活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只有向内以求得身心安宁,不为外物所纷扰,在抽象的哲学外衣下表达反抗现实、否定现实的政治思想。而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状况与晚期希腊有些相似。这样,青年黑格尔派就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了与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马克思重视古希腊哲学还有自己的考虑:第一,马克思希望通过考察自我意识,找到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找到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马克思希望借助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与宗教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保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由两个献词、两个序言,以及两部分正文和附录的片断所组成的。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等晚期希腊哲学的意义,即"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表明了马克思坚持无神论的政治目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揭露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第二部分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附录批评了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论战,维护了伊壁鸠鲁为无神论所作的辩护。概而言之,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强调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者,但是两人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马克思强调了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批判了哲学史上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及整个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通俗看法。对伊壁鸠鲁哲讲究、为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对于德谟克利特及晚期希腊哲学,哲学史上早有定论。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