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革命军各陆军师介绍之五

国民革命军各陆军师介绍之五

国民革命军各陆军师介绍之五

陆军第九师

陆军第9师前身是建国第1军第1师第2旅(原拱卫军一部),1925年8月在广东佛山改编为第9师,辖三团。第9师成立时仅有1500余人,北伐开始的时候由于仍未补充完整,于是奉命留守后方。一直到1926年11月南昌光复后,第9师将俘虏编入才补充完整。1927年4月宁汉分裂的时候,驻防江西吉安的第9师拥护武汉国民政府。7月进驻南昌。10月参与西征讨伐唐生智。1928年3月开赴山东参加北伐。5月返回江西围剿红军。8月,根据编遣会议之决定,第9师在江西永阳缩编为第7师21旅。

1928年7月,根据编遣决议,以第1、第72师、第1军教导团、第22师编余部队在山东济南缩编为第9师,,辖三旅六团。1929年3月蒋桂战争时奉命开赴南京,由浦口西进,进占武汉。9月缩编为两旅六团制。12月参与讨伐唐生智叛军的战斗,并以俘虏扩编为两旅七团制。1930年2月又扩编为三旅九团制。同年5月中原爆发后,第9师开赴陇海路东段作战,经过4个月的战斗,与友军会师在郑州,击溃了冯玉祥的西北军。12月,第9师由洛阳移驻湖北武汉休整。1931年6月开赴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9月因两广兵变奉命停止围剿回驻原防,途中遭到红军重创,缩编为两旅七团制。1932年9月开赴徐州、蚌埠地区担负护路任务,并整编为三旅六团制。1933年3月再次进入江西围剿红军。11月福建驻军兵变时,入闽平变。1934年4月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连占温坊、汀州。10月红军被迫长征,第9师移驻福建泉州休整。1935年10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二期),缩编为两旅四团制。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第9师于9月开赴上海参战。11月退守安徽芜湖。12月南京沦陷后开赴湖北武汉。1938年3月,第9师参加徐州会战,在海州地区阻击日军。同年9月参加武汉会战,在阳新地区作战。12月开赴四川整补。1939年11月,第9师缩编为三团制。12月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1月遭日军突然进攻,损失惨重,残部退往湖南耒阳整补。1941年2月开赴四川泸州整训。10月参与反攻宜昌,一度攻入城内。11月再会四川。1942年9月移驻贵。1943年1月进入云南。同年9月在镇康改换美械。1944年4月,第9师强渡怒江参与滇西反攻。6月歼灭了防守象达的日军。11月收复芒市。1945年2月回驻云南祥云。9月因在滇西作战有功,被授予荣誉锦旗。1946年5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9旅,辖两团。1947年2月投入内战,在山东作战。6月进入沂蒙山区后扩编为三团制。9月参与胶东攻势,攻占平度。11月移驻青岛。1948年1月开赴河南南阳整补。同年9月恢复第9师番号。1949年2月移驻宜昌。同年6月遭到解放军进攻,损失惨重,被迫退守四川巴东。10月再退黔江,又经白马关一战精

锐尽失。其残部终于在1950年1月于四川筠连宣布起义。同年5月缩编为解放军第167师499团一部。9月番号裁撤,部队补充第50军各部。

附:1952年5月,台湾国民政府以第208师与第63师一部改编为第9师。1961年改编为轻装师。1976年改称第109师(大胆部队)。1984年改编为机械化师。1998年改称第19师,并持续至今。

简评:第九师番号曾为滇军、中央军使用。前者虽为滇军,但限于兵源参差、派系林立等诸多因素,且成立之初仅为一空番号,战力不高。后者之中央军原为黄埔军校教导团,以军校革命师生为主,可谓中央军之嫡系正统。在经过军阀混战、围剿红军诸役后,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其战斗力强劲。抗战期间一度被列为突击军所属序列。换装美械后,于反攻滇西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内战初期于辗转山东战场时,又屡次为友军解围,以其黄埔嫡系出身而被誉为模范部队。但经宜昌、彭水(白马关)两役后精锐尽失,不复当年之名矣。

历任师长:

01、朱培德(任期:1925年8月26日——1927年5月6日)

02、黄实(任期:1927年5月6日——1927年7月30日)

03、杨池生(任期:1927年7月30日——1928年8月20日)

04、蒋鼎文(任期:1928年7月25日——1932年5月18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05、李延年(任期:1932年5月18日——1938年3月15日)

06、郑作民(任期:1938年3月15日——1940年2月3日)

07、张琼(任期:1940年2月3日——1941年5月1日)

08、张金廷(任期:1941年5月1日——1944年10月3日)

09、陈克非(任期:1944年10月3日——1948年3月11日)

10、尹作干(任期:1948年3月11日——1948年9月19日)

11、蒋治英(任期:1948年9月19日——1949年12月24日)

陆军第十师

陆军第10师前身是建国粤军第1师第1旅(由粤军第1师独立团和新兵团合编)和建国粤军卫队营,1925年8月在广东江门改编为第10师,辖三团。第10师成立后参加了南征,在钦州大败苏廷有部。1926年7月参加北伐,进入湖南、湖北作战。10月攻占武汉后担负城防任务。1927年4月宁汉分裂的时候,第10师拥护武汉国民政府,并继续参与北伐。曾在临颖击溃奉军一部,配合西北军攻占开封。6月回驻武昌。7月参与进攻南京国民政府。8月在南昌参加了中共组织的起义,但是在遭到友军的围攻下由退出起义部队行列,经福建转入广东投靠李济琛。12月配合第8路军各部进攻入粤夺权的第4军,平顶了广东内乱。1928年1月开赴河源休整。1929年4月,根据编遣会议之决定,第10师缩编为第3编遣区独立第2旅(旅长蔡廷锴)。同年8月扩编为第60师。

1928年8月,根据编遣决议,以第10、第46两个军在江苏扬州缩编为第10师,辖三旅六团。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时,第10师由安徽进入湖南,切断湖北地区桂军的南下道路。同年5月蒋冯战争爆发,又返回安徽监视方振武部。10月开赴河南与西北军作战,连战皆捷,一直追击到河南灵宝。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第10师参与围攻固守亳州的西北军。同年10月西北军败退入陕,第10师又一路追击到陕州。1931年1月,第10师因为在中原大战中损失较重而被撤消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第2师和第3师。

1931年6月,国民政府将驻防安徽蚌埠的第45师改称第10师,辖三旅十团。该第10师成立后开赴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同年10月缩编为两旅四团制。1932年6月参与对红4方面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并在9月占领了红军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金家寨。1933年2月,第10师再次进入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1月福建驻军兵变后,奉命进入福建平变。1934年3月投入到第五次围剿中,于11月占领了红军中央苏区政治中心——瑞金。红军长征后,第10师开赴福建龙岩休整。1935年10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二期)。1936年6月广东驻军兵变失败后,第10师奉命进驻广州维护地方治安。1937年1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又开赴陕西,担负西安防务。同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第10师开赴河北作战。10月转移到山西参加太原会战,曾在忻口抗击日军一个多月。太原沦陷后,第10师转移到中条山开展游击作战。1940年12月缩编为三团制。1941年5月于中条山作战中遭到重创,残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补。1942年8月进驻重庆,担负陪都的卫戍任务。1943年6月移防四川江津。1944年7月开赴广西参加桂柳会战。同年9月在全州溃败,损失惨重。1945年2月因军纪败坏严重,在贵州龙里被缴械整顿。同年4月移防四川。1946年6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10旅,辖两团。此时内战全面爆发,第10旅

被投入到湖北战场作战。1947年3月开赴陕西休整。4月又进入山西作战。同年7月增援山东战场,并扩编为三团制。8月追击解放军入大别山区,后转战河南,曾为确山、阜阳、南阳友军解围。1948年9月恢复第10师番号。11月参加徐蚌会战,败于浍河南岸,退守忠义集。12月在尖谷堆被解放军歼灭。

1949年1月,国防部在湖北武汉以未参加徐蚌会战的第10师30团为基础重新组建第10师。同年3月移驻湖南邵阳。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时,第10师拒绝参加,并退守宝庆。10月退入广西,一度担负桂林城防。12月奉命扼守昆仑关,掩护主力部队撤往越南,遭到解放军重创。第10师残部突围后于1950年3月撤消番号,部队并入第1管训处。1953年5月撤到台湾后编遣。

附:1952年5月,台湾国民政府以第211师与第63师一部改编为第10师。1961年改编为轻装师。1976年改称第210师(光武部队)。1984年改编为山地训练师。1989年裁撤师部,所属部队现为第128旅(光武部队)、第129旅(东成部队)。

简评:第十师番号曾为粤军、湘黔联军、中央军使用。粤军时期为北伐之先锋,攻城略地贡献颇多。但于宁汉分裂以及中共组织之南昌起义时先后脱队另谋出路,由此声名狼籍。湘黔联军时期于蒋桂、蒋冯、中原大战时期皆立有苦劳,奈其杂牌出身,以损失过重长期不得补充而被分化瓦解。后者之中央军原来为方振武部改编而来,经历次整顿被逐渐中央化。围剿红军时期先后占领金家寨和瑞金,声名显赫,表现优良。抗战期间于日军周旋于晋西南,后又担负卫戍陪都之使命。惜于全州溃散士气低弥,终因军纪败坏被缴械整顿。内战期间奔走鄂陕晋鲁豫五省,屡为友军解围。但高层屡次指挥失误,难逃徐蚌会战覆没之厄运。后虽再度重建,但战力远非以往可比。长沙易手,虽坚定立场予以反扑,惜孤军奋战,最终流亡异域,结束其悠久之历史。

历任师长:

陈铭枢(1925年8月26日——1926年11月27日)

蒋光鼐(1926年11月27日——1927年3月10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蔡廷锴(1927年3月10日——1929年4月2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方鼎英(1928年8月13日——1929年9月26日)

阮玄武(1929年9月26日——1929年11月27日)

王日新(1929年11月27日——1930年2月18日)

杨胜治(1930年2月18日——1931年1月8日)

卫立煌(1931年6月28日——1931年10月2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李默庵(1931年10月2日——1937年9月7日)

彭杰如(1937年9月7日——1939年1月14日)

王劲修(1939年1月14日——1940年12月1日)

陈牧农(1940年12月1日——1942年1月1日)

王声溢(1942年1月1日——1945年4月1日)

谷炳奎(1945年4月1日——1948年3月)

张用斌(1948年3月——1950年3月9日)

陆军第十一师

陆军第11师前身为粤军第1师第2旅(原粤军第54统领部,1920年改编为粤军第1师第4团,1923年扩编为第2旅)。1925年8月在广东广州扩编为第11师,辖三团。第11师成立后参加东征,收复粤东。同年11月参加南征,并作为主力收复海南。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后,第11师奉命留守钦、廉。1927年4月宁汉分裂时拥护南京国民政府,进驻广州。同年9月参与阻击南昌起义军入广州。1928年1月又参加了抵御张发奎部入粤的战斗。同年9月,第11师移驻肇庆。1929年4月根据编遣会议之决定,第11师缩编为第3编遣区第1师第1旅。同年8月改称第59师117旅。

1928年7月25日,根据编遣决议,以第53师、第55师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在安徽芜湖缩编为第11师,辖三旅六团。改第11师成立后分驻大通、青阳、杭州、嘉兴、芜湖、宣城。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时,第11师进入湖北并攻占贺胜桥,切断了桂军与湘鄂等地的联系。同年5月,第11师改编为两旅六团制。10月蒋桂战争爆发后在襄阳地狱西北军张维玺部,后在友军的配合下击溃该部西北军。11月唐生智叛变,第11师开赴确山作战,后追击唐部败兵至临颖。1930年4月扩编为三旅九团制。中原大战爆发后参与进攻河南归德,后开赴山东击溃晋军李生达部,并于同年10月攻占郑州。1931年6月,第11师开赴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10月缩编为两旅六团制。1932年1月解友军赣州之围,重创红军第3军团所属三个师。9月移驻乐安。1933年2月参加第四次围剿。同年3月进至草苔岗时,遭到红军重创。4

月缩编为两旅五团制。6月恢复两旅六团制。8月缩编为三团制。9月参与第五次围剿,在棠阴阻击红军,切断了福建第19路军与红军的联系。1934年2月配合友军攻占广昌。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第11师留在江西清剿红军残部。1935年7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12月扩编为两旅四团制。1936年3月移驻泰顺。同年9月奉命担负粤汉铁路线的护路任务。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第11师开赴上海参战,在罗店与日军血战与余。11月退守无锡。12月开赴安徽徽州整补。1938年2月开赴苏北开展游击作战。8月参加武汉会战,在牛金山、北极峰地区阻击日军。11月开赴湖南瓮江整补,后担负岳麓山至靖港沿线的江防任务。1939年3月缩编为三团制。1940年5月,第11师开赴当阳阻击日军。8月开赴四川奉节休整。1941年3月移驻万县。12月进驻石牌要塞。1943年5月以坚守石牌要塞不退,为国军集结兵力实施反攻争取了时间。同年12月,第11师参加常德会战,在澧县重创日军一部。1944年1月奉命担负常德、汉寿及滨湖地区的守备任务。11月换装美械。1945年5月,第11师参加湘西会战,在山门地区重创日军。9月日军投降后,第11师开赴湘阴受降。1946年6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11旅,辖两团。内战全面爆发后,第11旅参与围攻中原的新四军。自8月起,第11旅转战山东、江苏,先后攻占过荷泽、宿迁、蒙阴、新泰等重要城市。1947年7月和9月间,又先后在南麻、土山集的两次战斗中挫败了解放军的进攻。同年7月第11旅扩编为三团制。11月进入大别山区作战。1948年1月转入桐柏山区作战。2月开赴遂平休整。3月奉命解洛阳之围,但援救不即改开驻马店休整。同年9月恢复第11师番号。11月参加徐蚌会战,为解友军碾庄之围,由确山出击强渡涡河,未料进至双堆集时被解放军包围。至12月奉命突围,于途中被解放军歼灭。

1949年1月,国防部在南京浦口以原第18军骑兵团为基础,重建第11师,辖三团。该第11师成立后开赴浙江江山整补。8月开赴广东汕头。10月撤往金门,担负岛屿东部地区防务。同月解放军进攻金门,第11师曾经派遣了一个团参加战斗。1952年6月,第11师改称第17师。

简评:第十一师番号曾为粤军、中央军使用。粤军时期因担负后方戍守任务而未能出征北伐,无甚表现机会,但亦因此而成为第4军成立后各师实力保存最为完整之部队,其后陈济棠发家即靠该师之基础。后者之十一师原为闽军改编而来,后于陈诚接任师长后中央化,并逐渐发展为国军嫡系王牌部队。中原大战时期表现出色,屡立战功,陈诚得以逐步高升,并入主政府中枢,而土木系之庞大军系亦由此发展。抗战期间与日军激战于上海、江西、湖南,战功卓著,石牌要塞之守备更为世界闻名,由此装备美械,实力更为增强。内战期间展转数省,极少败仗,更是体现出作为嫡系主力部队之实力。惜因高层决策失误而于徐蚌战场覆没,土木支柱之崩溃,亦不可为也。

历任师长:

陈济棠(任期:1925年8月26日——1928年3月19日)

余汉谋(任期:1928年3月19日——1929年4月2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曹万顺(任期:1928年7月25日——1929年5月27日)

陈诚(任期:1929年5月27日——1931年2月10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罗卓英(任期:1931年2月10日——1933年2月12日;1933年4月2日——1933年8月26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萧乾(任期:1933年2月12日——1933年4月2日)

黄维(任期:1933年8月26日——1936年12月10日)

彭善(任期:1936年12月10日——1939年5月26日)

叶佩高(任期:1939年5月26日——1940年4月16日)

方靖(任期:1940年4月16日——1942年3月1日)

胡琏(任期:1942年3月1日——1944年1月1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刘云翰(任期:1944年1月1日——1945年4月1日)

杨伯涛(任期:1945年4月1日——1948年3月25日)

王元直(任期:1948年3月25日——1948年12月15日)

刘鼎汉(任期:1949年1月8日——1951年4月27日)

林丰炳(任期:1951年4月27日——1952年6月1日)

陆军第十二师

陆军第12师前身为粤军独立第13旅(原粤军第1师1旅1团)。1925年8月在广东五邑改编为第12师,辖三团。第12师成立后以所属第34团参加东征。同年10月因所属其余两团哗变,被撤消番号,其部被第4军歼灭后,由独立旅收编余部。

192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第4军独立旅(原粤军第1师独立团,1924年10月改编为第1师1旅1团)在广东肇庆改编为第12师,辖三团。该第12师成立后参加南征,并收复雷州,攻入海南,歼灭邓本殷残部。1926年7月开赴广州誓师北伐,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屡立战功。1927年4月宁汉分裂,第12师拥护武汉国民政府,后入河南继续北伐,在开封重创奉军一部。同年6月回驻武汉休整。7月移防江西。8月中共在南昌领导武装起义,第12师奉命镇压,并追击起义部队入粤。12月间,第12师为争夺广东政权,与第8路军、第

15军等部发生冲突,因在河源战败退往江西宁都。1928年1月,第12师接受南京国民政府指挥,并奉命开赴山东参加北伐,击溃直鲁联军一部。8月进占泰安。同月根据变迁回忆之决定,第12师缩编为第4师12旅。

1928年8月,编遣决议,以第31军在江西吉安缩编为第12师,辖三旅六团。该第12师成立后在江西、福建地区围剿红军。1930年6月参加中原大战,在湖南阻击桂军北上。7月进入安徽,协助友军攻克亳州。8月又在河南境内击败石友三部。10月战事平息,第12师开赴讲叙海州整训,所部缩编为两旅六团制。1931年7月,石友三叛离中央,第12师抽调所属一旅北上配合平变。1932年1月留驻江西的34旅在赣州坚守不退,最终坚持到友军来援,给进攻的红军予以重创。同年4月,第12师在安徽六安集结完毕后仍旧担负围剿红军的任务。1933年7月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五次围,曾在郑家坊地区重创红军一部。1934年11月转移至皖南作战。1935年5月奉命追击红军入陕。7月又开赴甘肃作战,1936年3月缩编为两旅四团制。1937年3月开赴河南开封整训。同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第12师开赴河北阻击日军。10月转移到山西,在娘子关阻击日军。太原失守后开赴晋西地区开展游击作战。1938年10月进入中条山区开展游击,几次配合友军粉碎了日军组织的扫荡作战。1939年1月缩编为三团。1941年5月日军大举进犯中条山,第12师在唐王山阵地损失惨重,师长寸性奇阵亡。中条山战役结束后,第12师在洛阳整补。1942年4月开赴四川汉中。1943年8月移驻甘肃。1944年7月再至兰州整训。1946年4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12旅,辖两团。1947年3月参与进攻延安的战斗,此后长期担负延安的守备任务。1947年8月扩编为三团制。1948年4月奉命放弃延安,退守蒲城。6月配合友军作战,攻占澄城。1948年9月恢复第12师番号。10月参加荔北战役,遭到解放军重创。11月再次开赴蒲城休整。1949年2月移防西安。6月解放军进攻西安,第12师再次遭到重创。9月退守四川广元。12月再退往德阳。最后在三台由师长李继唐率领宣布起义。1950年8月,该部建制撤消,官兵补充解放军西北军区各部。

简评:第十二师番号曾为粤军、滇军使用。粤军时期与东征、南征、北伐之际战功卓著,为粤军之冠。惜宁汉分裂时入粤争权,为驻军所败,终为中央所收编。此后之滇军,虽在军阀混战时有考城、赣州之捷,但也经历两次兵变。至抗战爆发,长期担负游击任务,后经中条山之惨败,渐为中央军所吞并。待至内战爆发后,又长期戍守延安,未及发挥便因大势已去,于四川一隅宣布起义。

历任师长:

梁鸿林(任期:1925年8月26日——1925年10月21日)

陈可钰(任期:1925年11月21日——1926年1月23日)

张发奎(任期:1926年1月23日——1927年4月15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黄琪翔(任期:1927年4月15日——1927年6月15日)

缪培南(任期:1927年6月15日——1927年12月19日)

吴奇伟(任期:1927年12月19日——1928年8月20日)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金汉鼎(任期:1928年8月24日——1931年5月30日)

曾万钟(任期:1931年5月30日——1933年3月8日)

唐淮源(任期:1933年3月8日——1939年7月2日)

寸性奇(任期:1939年7月2日——1941年5月13日)

吕继周(任期:1941年5月13日——1944年4月15日)

陈子干(任期:1944年4月15日——1948年11月25日)

李继唐(任期:1948年11月25日——1949年12月25日)

陆军第十三师

陆军第13师前身为八属联军之残部。1926年1月在广东四邑整编为第13师,辖三团。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第13师留守四邑、西江围剿土匪。1927年12月曾配合友军阻击第4军入粤。1928年3月移驻河源。1929年3月根据编遣会议之决定,第13师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2师第4旅。5月改称第58师第1旅。同月该旅通电反蒋失败后败退潮汕。7月在赣南地区被包围遣散。

1928年8月,根据编遣决议,以第27军在山东兖州缩编为第13师,辖两旅四团。该第13师成立后开赴皖北剿匪。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时入鄂作战。5月扩编为三旅六团制。7月开赴鄂南围剿红军。10月整编为两旅六团制。蒋冯战争爆发时开赴河南信阳作战。1929年12月唐生智叛变中央,第13师据守信阳,切断唐部退路,并在确山大败唐部叛军。1930年5月中原大战时在曲阜坚守有功,并配合友军击溃了当面的晋军。11月回师湖北,长年在鄂东、鄂北地区围剿红军。1931年2月,师属两个补充团编为武汉警备旅,脱离序列。1933年12月入赣,在南昌至兴国沿线构筑碉堡。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以主力尾随追击,连占安国、瑞金,随后又尾随红军,辗转湘、黔、滇、川、陕五省。1936年6月两广兵变,第13师奉命入粤,。陈济棠垮台后,担负监视桂军的任务。11月开赴河南洛阳构筑国防工事。1937年6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同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9月参加淞沪会战,在广福至陈家行一线作战十余天,因损失过重撤出战斗。1938年4月参与徐州会战,协助友军猛攻台儿庄方向的日军,促成大捷。1938年9月开赴柳林阻击日军,并在宣化店激战十余日。10月回师武汉,

在完成掩护战区主力后撤之任务后开赴湖南常宁休整。12月,师缩编为三团制。1939年2月开赴湖北宜都整训。5月移驻当阳。12月参加冬季攻势,强渡襄河进攻永隆。1940年4月开赴兴山整训。1941年7月日军进犯宜昌东北的分乡场,师与日军往返争夺阵地,坚守不退,终将日军击退。1942年12月一度出击,策应友军进行第二次长沙会战。在1943年5月的鄂西会战中,第13师在宜昌外围之阻击日军不利,致使战区主力被迫变更计划,遭到长官部申斥,师长也被撤职查办。同年6月,第13师开赴建始白杨坪整训。11月参与常德会战,曾在渔洋关重创日军第13师团一部。1945年3月一度开赴湘西战场,配合友军作战。4月开赴四川秀山整训。同年9月抗战胜利后进驻湖北荆门,继而换装日械。1946年1月移驻应山,与新四军争夺占领区域。6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13旅,辖两团。7月进驻武汉。1947年4月,整编第13旅投入内战,在河南与解放军作战。7月参加鲁西南攻势,当旅主力进至金乡时遭到解放军围攻,覆没于羊山集,位于外围的第38团也在解围时全部被歼。

1947年8月,国防部在河南商丘以收容的原整编第66师残部为基础重建第13旅,辖三团。该第13旅成立后驻商丘整训,1948年3月移防开封。6月解放军围攻开封,第13旅虽依靠城防工事顽强据守,终被解放军歼灭。

1948年6月,国防部将原第13旅残部收容后在江苏盐城重建,同时并入河南保安各旅的残部补充缺额,辖三团。该第13旅成立后担负盐淮地区防务。9月15日恢复第13师番号。1949年2月起负责南京至芜湖一线之江防。4月江防战役开始后遭受重创,防线亦被解放军迅速突破,被迫沿浙赣线后撤,至广德地区遭解放军包围,至4月主力覆没,残部突围到独山镇后也被歼灭。

1949年8月,国防部将南撤江西省保安第2旅和保安第10团在广东汕头整编为第13师,辖三团。10月,该第13师撤守金门。1950年6月移驻马祖。1954年7月,第13师改称第45师。

简评:第十三师番号曾为粤军、鄂军、中央军使用。粤军时期官兵来源多为叛军残部改编,其组织成分复杂,战斗力亦不强,故总部仅留该师作后方守备之用。鄂军时期虽为杂牌出身,但逐渐中央化,官兵素质、武器装备皆得到提升。抗战八年,始终奋战在前线,虽无显著战绩,其苦劳亦得嘉勉。奈其不得休整,师出疲敝,投入内战仅一年便遭厄运,实属难免。后虽重建,但新兵居多,战力不强,至屡战屡败,再无战绩可言。

历任师长:

徐景唐(任期:1926年1月6日——1928年3月19日)云瀛桥(任期:1928年3月19日——1929年3月1日)夏斗寅(任期:1928年8月24日——1932年1月18日)万耀煌(任期:1932年1月18日——1937年11月3日)吴良琛(任期:1937年11月3日——1938年7月2日)方靖(任期:1938年7月2日——1940年4月16日)朱鼎卿(任期:1940年4月16日——1943年4月1日)曹金轮(任期:1943年4月1日——1943年6月22日)靳力三(任期:1943年6月22日——1945年6月23日)罗贤达(任期:1945年6月23日——1947年7月28日)张洁(任期:1947年8月3日——1948年6月21日)罗有经(任期:1948年6月21日——1949年4月27日)吴垂昆(任期:1949年8月1日——1950年6月1日)刘明奎(任期:1950年6月1日——1954年7月1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