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前言

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之间为儿童

第一章

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体验、评价、监督、调控、教育前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两种主要的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2、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

信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个体心理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按照固定顺序进行的。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1、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平衡的。

2、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

加速期两个加速期:6岁前——第一加速期

青年期——第二加速期

关键期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某种行为、经验比较容易,效率最高,错过了这一时期弥补非常困难,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心理发

展的关键期。(母亲印刻)

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某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四、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五、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六、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儿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跨文化研究

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论理论观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

双生子爬梯实验

第二章

三、无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食物反射

(二)无条件防御反射

(三)无条件定向反射

(四)特殊的无条件反射

特殊的无条件反射

抓握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惊跳反射(拥抱反射)

强直性颈反射(击剑反射)

行走反射

游泳反射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全身、笼统、散漫-局部、准确、专门)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首尾方向:从上到下)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近远方向:从中心到边缘)

4、从无意到有意动作

四、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是: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幼儿晚期(大班)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2.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型

四、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一)言语真正形成

(二)思维能力出现

(三)自我意识萌芽

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

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

一、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也是其它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基础。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直接反映,映像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情阶段其源泉是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作用于器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二、感知觉的一般现象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随即消失,而是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的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光的暗适应(由明到暗):感受性提高

光的明适应(由暗到明):感受性降低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机能丧失后继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因此人的感受性是可以改变的。

3、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

(三)颜色知觉的发展

测定儿童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

1、配对法。用这种方法,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30%左右能正确区分红、白、黄三色,2.5岁已有95。8%能正确识别红、白、黄、黑绿、蓝、橙8种颜色。

2、指认法

3、命名法

儿童颜色知觉发展特点:

一般情况下,儿童对颜色的感觉识别能力优于,早于它的语言辨认。

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二)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设计“视崖”试验。(说明孩子已有深度知觉)

(三)方位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盲儿也能够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2、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方向:先上下、次前后,后左右的顺序

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3、儿童左右方位知觉发展,发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开始能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但不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第二阶段:(7——9岁)开始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但认识尚不能明确地概括抽象出来,

第三阶段(9——11)能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时间知觉生物钟

儿童时间知觉表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第四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一般过程

第一环节:识记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划分: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

有意识记: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根据识记的理解性划分:机械识记: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第二环节:保持

第三环节:回忆

包括两种不同的方式:

再认: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能把它识别出来。

再现(回忆):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在头脑中重现。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的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划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一般规律(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记忆丧失先快后慢

2、学前儿童记忆的两种独特现象:

(1)婴儿期记忆缺失

(2)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主要记住四个大点)

(一)记忆不精确

(二)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三)以机械识记为主,但意义识记效果好

(四)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把思维分为三类:

(1)动作思维:通过实际的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的问题的思维过程。

(2)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

2、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求同)和发散思维(求异)

三、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

幼儿的思维经历了

直觉行动思维学前早期

具体形象思维学前中期

抽象逻辑思维学前末期的三个阶段。

(一)直觉行动思维

1.定义: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3-4岁)

3.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⑴直观性和行动性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思维的狭隘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1.定义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⑴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⑵具体形象性: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

①表面性

②绝对性

⑶自我中心性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要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在实物概念中,又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

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大多通过实例的方式获得。

(四)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1分类法

1、按照感知特点和突出特征分类(3-4岁)——感知水平

2、按照生活情景和生活经验分类(4-5岁)——表象水平

3、按照本质特征和概念分类(5-6岁)——概念水平

2、排除法

3、解释法(定义法)

4、守恒法

这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守恒实验演绎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儿童是否获得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

几种典型的守恒实验:3-4岁幼儿没有达到守恒,5-6岁处于转折,8岁左右达到守恒

1.数目守恒

2.长度守恒

3.液体质量守恒

4.面积守恒

5.体积守恒

6.重量守恒

五、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2、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表现:

(1)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其间接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3).判断根据客观化

(4).判断论据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1、定义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人脑根据已有判断推导出新判断。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

2、学前儿童推理水平特点:

学前儿童推理的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在:

(1)抽象概括性差

(2)逻辑性差

(3)自觉性差

3、学前儿童的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如鸽子长着两只脚猫头鹰长着两只脚=》鸟长着两只脚

4、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5、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推理形式:三段式。

鸟长着两只脚(大前提)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小前提)

猫头鹰是小鸟(结论)

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基本可分为四种水平:

(1)自由联想型

(2)重复前提型

(3)实际理由型

(4)命题演绎型

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典型的类比推理如“苹果/水果,?/文具”,要求儿童在“铅笔、书、报纸”几个答案中作选择。

六、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三)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四)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与思维发展阶段相对应。

第六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二、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三、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四、影响个性的形成。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三)表情的社会化三种表情形式: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1、3岁后出现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可分为若干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多是与生理性刺激联系的情绪)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2岁后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6与复合的主观认知因素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第五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

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引起的情感。

小班儿童的道德感指向个别行为,中班幼儿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大班幼儿的道德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理智感

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好问好奇,而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自豪感、成就感等方面。6岁左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戏,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二、气质类型

1、气质的体液说

血液多血质气质:活、变、快、直训练自制力

体黄胆汁胆汁质急、直、粗、倔表扬适度,批评具体

液黑胆汁抑郁质细、脆、闷、独参加集体活动粘液粘液质稳、慢、恒、内多鼓励、少批评

2、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

3、气质的血型说

A型气质的特点是温和、老实稳妥、多疑、怕羞、依赖他人、受斥责就丧气;

B型气质的特点是感觉灵敏,恬静、不怕羞、喜社交、好管事;

AB型的气质特点是上述两者的混合型;

O型气质的特点是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喜欢指使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

4、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

⑴强度:即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⑵平衡性:即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相对关系而言。

⑶灵活性:即对刺激反应的速度和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速度而言

三、婴儿的气质类型(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追踪研究)

九个指纬度:

1.活动水平2.节奏型(规律性) 3.接近和退缩4.适应性5.反应阈限6.反应强度7.心境的性质8.分心性9.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三种气质类型:

1.容易型40% 生活规律、情绪愉快

2.困难型10% 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3.迟缓型15% 活动水平很低生活变化适应缓慢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物质自我

指自己的生理特征,如年龄、身高、体重、外貌、体格等。

2、社会自我

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

3、心理自我

指自己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等。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①自我中心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称生理自我。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成熟。

②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③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期间,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评价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情绪性

得出提示:1. 对孩子评价要客观2、对孩子要正面引导

四、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

点红实验,这是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阿姆斯特丹(1972、Dixon,1975)在88名3——24个月的婴儿的鼻子上点上一红点,然后观察他们照镜子的反应,如果婴儿在照镜子后能立即发现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就表明婴儿已能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区分,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结论:儿童认识自己的形象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游戏伙伴阶段,大约在6个月到1岁左右,婴儿把自己的镜像当一个玩耍的伙伴。第二阶段为退缩阶段,时间为13-20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是自我认知出现阶段。

性别衡常性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本的性别同一,儿童能正确指出他或她自己的性别(2——3岁)

(2)性别的稳定性,性别的稳定性(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发生变化

(3)性别的坚定性。(6——7岁)在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语法的发展的特点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种:

(1)事件可能性策略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例如,对“小明把王医生送到医院里”

(2)词序策略

名词——动词——名词,即动作者——动作——承受者模式。

“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

“小班儿童上车之前大班儿童上车”,理解为小班先上车,大班后上车,

(3)非语言策略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言功能的发展

一、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皮亚杰)

1、自我中心语言

自我中心语言指讲话者不考虑他在跟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自我中心语言可分为三种形式:

⑴重复(无意义字词的重复)

⑵独白:对自己说话。

⑶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2、社会化语言

社会化语言主要有四种:

⑴适应性告知:传递思想和信息的语言

⑵批评和嘲笑

⑶命令、请求和威胁

⑷问题和回答

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现象(皮亚杰)

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

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渐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二、语言调节功能的发展(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的理论: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

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现象(维果斯基)

第一,自我中心言语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言语,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第二,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它既有交际功能又有调节功能,是儿童特有的思维工具。

第三,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语言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

第九章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3岁前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3个月前:喜欢看所有人的脸。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6个月:偏爱母亲,不反感他人。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6个月:依恋母亲,别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7个月后:依恋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老师。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岁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此时,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寻求老师和同龄人注意与赞许的反应阶段(3——6岁)

第二节依恋的类型及其影响

根据在陌生情景中儿童的行为表现,安斯沃斯把儿童的依恋分成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A类型:焦虑——回避型(avoidant)。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又称“无依恋的儿童”。约占20%

B类型: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

C类型:焦虑——反抗型(resistant)。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约占10——15%。

第十章学前儿童注意现象的影响

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

疲劳

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如何防止注意分散: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练习 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及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2、条件反射受()控制。 A皮下中枢B皮层C皮层和皮下中枢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B客观现实C实践活动 4、“望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5、与人的视觉有关的是()。 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 6、强光照射引起瞳孔收缩属于()。 A反馈B反映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7、“尝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8、下列哪个选项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B望而生畏C谈梅生津D见虎色变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 间脑 B脊髓 C 延脑 D 中脑 10、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11、学前期又称() A、幼儿期 B、幼儿早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中期 1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13、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4、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反应 15、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于()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社会 16、社会环境中,()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需要 二、填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简称。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3、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两大部分。 4、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和。 其中是皮层的高级部分,占皮层表面积的。 5、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和。其 中是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 6、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 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8、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按照起源可把它分为和。 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 9、人的心理一方面受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的折射,是

最新-《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精品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材料 亲手整理

一婴儿微笑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中,“嘴的微笑”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对不同的人是不加区别的结论:只要看到是人脸,3个月婴儿都会绽露微笑 5个月后,婴儿只对有笑容的脸才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一种警惕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有助于依恋的行成 二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声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 个月左右出现。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强烈。研究表明,婴儿在母亲膝上时,怕生情绪较弱,离开母亲,则怕生情绪较强烈。可见,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相联系。人际距离的拉近或疏远,影响到儿童安全感的减少与增大。 4.预测性的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过成人讲解及其肯定、鼓励等来帮助儿童克服这一种恐惧。 三依恋类型及不同依恋类型 1安全性b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2回避型a这类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所以,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讲解学习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最新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 三、 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 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

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 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 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 (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20210218080140)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 到 6 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 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 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 4 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

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 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

学前心理学(论述题)笔记

1、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2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3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4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5家庭的影响;6同伴相互作的影响;7移情。 2、举例说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任用4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幼儿注意的规律或特点组织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和情绪;2幼儿注意的范围比较小;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都有关系;4幼儿注意的分配较差。 4、试论述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改善的策略。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改善策略: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挫折等。根据影响其行为的因素而进行。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5、联系实际,谈谈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6、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有一定影响;2父母是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引导者;3父母是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模仿对象;4对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强化。 7、论述不同气质幼儿的培养。 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特点,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发扬其气质中的长处,培养良好性格,同时,防止不良品质的产生。1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2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虎尾;3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忠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4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孩子疑虑、孤独。 8、举例说明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2想象过程进行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6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9、联系实际说明培养学前儿童情绪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成人的情绪自控;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0、联系实际,谈谈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心理学内容试卷7套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

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