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

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

?理论研究?

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3

李 峰,男,31岁,在校博士生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课题(No.39430140)

李 峰 杨维益 梁 嵘 刘小兰 瞿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摘要: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探讨了中医学对肝脏调节应激反应作用的认识。即人体气机的变化是应激反应中重要的生理改变,并由此导致了机体其他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而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因此,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机体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同时疏肝解郁等中医疗法的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对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应激;气机;肝脏;中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仅享受到比以往多得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同时也遭遇到比以往多得多的各种新的挑战。应激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社会普遍流行的所有疾病中,约75%~90%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

[1]

。难怪

有些学者这样呼吁:在颂扬当今社会进步和知识爆炸的时候,不要忽视它对人类机体内环境的冲击。

应激(stress )一词,源于拉丁语stringere ,意思是“用力地提取”或“紧紧地捆扎”。在古法语和古英语中,它以“stres ”和“straisse ”的形式出现,含有“困苦”或“逆境’等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应激的通俗含义是“紧张”或“压力”。

应激这一概念是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汉斯?塞里(Hans Selye )于1936年首先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根据对动物和人的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塞里提出了著名的应激学说———塞里学说。他提出:

“应激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全身适应综合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由生物体内的、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组成”;“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

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性反应”[2,3]

。由于塞

里的这一概念忽略了人类应激的心理方面,因此后世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应激作了大量的研究,弥补了塞里学说的缺陷,并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

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4]。这样,应激以一种融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概念,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应激反应中体内的组织学、生理学和生化改变约有1400多个。涉及到人体多个系统,尤其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当这一状态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即过度应激)时,往往会引起人体某些器官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5]。

尽管在中医古籍中没有应激这个词,但是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这种不良刺激过大或过久,使机体发生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早在秦汉时代,《灵枢?口问》就有这样的论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异常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发病机理主要与机体气血运行失常和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这与现代应激学说的应激源理论和内环境稳态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素问?举痛论》也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段论述不但指出寒和热等环

?

0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1998年1月第21卷第1期

January 1998,Vol.21,No.1

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体出现相应的改变,即“气收”和“气泄”,而且还指出精神情志活动也会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气上”、“气缓”等现象。同时,中医学也认识到当这些刺激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即如《素问?举痛论》篇首所概括的那样:“余知百病生于气也。”不难看出,中医的这些观点与现代的应激学说有许多相同之处。另外,从上述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中医学认为,作为刺激源,这些环境或精神刺激首先会影响机体正气的运动形式,出现“气上”、“气收”、“气乱”、“气结”等多种变化,即所谓气机的改变。而气机的异常变化,又会影响人体血和津液的化生和输布以及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如任应秋教授在《读医随笔》中提出:“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脘腹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等等,都和肝气不能舒畅有关。”所以,古今医家都认为各种疾患多与气机失调有关,即如朱丹溪所言:“气为百病之母。”

西医学认为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荷时的整体现象。这一过程既包括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也包括机体相继产生的对这一反应过程的调整,也就是说这一过程的本质是适应。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随着人们对应激研究的逐步深入,应激反应的核心已由最初的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两大激素调节系统扩展到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内的多个环节和系统,并涉及人体的各种心理活动。然而,虽然应激系统所涉及到的内容日渐庞杂,但是对于机体调节整个应激反应的机制并不明确。因此对于应激反应所引起的适应不良也缺乏较为满意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认为调节机体的核心机构是五脏,在生理方面,虽然有“肺主气”之说,但是对于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气机的变化,主要由肝脏来调整;在心理方面,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肝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中医理论来看,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主疏泄:疏泄一词用于中医理论,源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张介宾注:“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苍气,木气也。”疏泄作为肝的主要功能,首见于朱丹溪《格致余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司疏泄者肝也。”具体内容包括:

①调节气机:气机是指人体内部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这种运动维持着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为刺激源作用于机体时,首先会引起气机的改变。此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且气机变化未超过肝的调节范围,则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使其恢复正常,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言:“土得木而达”;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或机体气机的变化超过了肝的调节范围,就会使机体气机逆乱,进一步引起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②调畅情志:中医学认为,肝与情志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所谓魂,是古人对人体心理现象的一种认识。《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左传昭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疏》曰:“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康熙字典》则曰:“说文:阳气也。……白虎通:魂犹云云也,行不休于外,主于情。”《医学入门?肝脏赋》更进一步解释道:“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也提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因此,当肝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引起情志的异常改变。同时,如果人体受到精神刺激,也会影响肝的功能。另外,中医有“肝主怒”之说,即肝本身所主的情志是怒。过怒则引起肝气横逆,或肝火上犯。如《灵枢?论勇》云:“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但是机体对其他情志活动的调节也多与肝有关。如《灵枢?本神》云:“悲哀动中则伤魂。”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也提出:“忧思伤肝。”甚至有些医家对七情分属五脏提出质疑。如张景岳认为不能刻板地认为某情定伤某脏,并提出:“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悲哀伤肝,肝气虚也”。可见,在五脏中,肝与情绪变化等神经精神活动的调节关系密切。

③调节气血、水液等:由于肝脏能调畅气的运行,而气的运行直接影响到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代谢。因此肝主疏泄实际上概括了肝所具有疏通调节全身的气、血液、津液等的运行,使其畅达的作用。如果肝气疏泄失常,就会产生气滞、血瘀、出血、水液输布代谢失常等。

?

1

2

?

第1期 李 峰等 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

(2)肝藏血:肝脏能够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藏血是肝脏许多生理功能的基础。尤其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应激学说中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血液重新分布的过程密切相关。

从肝的现代生理病理学研究成果来看,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并以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和心血管等系统的疾病多见[6]。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所论肝病证候,多出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改变,如肝郁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Ο羟色胺和多巴胺等中枢神经递质,皮肤电位[7,8],血中儿茶酚胺等激素,肾上腺的组织结构[9]以及CD+4/CD+8等免疫系统[10]多项指标均发生改变;并且多伴有交感神经偏亢。这提示中医所说的肝的功能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气机的变化是机体在应激反应中所出现的重要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其他的生理或病理改变。而肝是人体应激机制的调节中心,应激反应是否对机体造成损害或损害

与否,同时,正如西医学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应激机制的过度激活有关,中医很早就提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机的变化以及肝的功能异常有关,并在医疗实践中非常注重理气解郁、调畅情志和调节肝的功能[11]。

例如元代朱丹溪认为气血怫郁是致病的根源,而气郁为诸郁的根本。他提出:“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因此他创立了越鞠丸,以治六郁。并以开郁利气作为方药的重点。以后很多医家都继承了他的观点,将治郁调肝作为治疗疾病的根本。

明代赵献可在《医贯》的郁病论中继承了朱丹溪的气郁可致诸郁的观点,以木郁为中心辨析广义之郁,据“五行相因”的医理治疗木郁。并提出在辨证治疗时,应当首先从肝入手。只要解决木郁的问题,其他疾病可以迎刃而解。

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对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凡病无不起于郁者。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如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情志怫郁,则六郁之病作。他将外感、内伤诸病都与郁相联系,即与肝相联系。并将木郁分为肝气、肝火、肝风三类,认为“诸病多从肝来”。总之,不少医家都认为肝郁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而郁则属于机体气机的异常变化。即如朱丹溪所云:“郁结,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这与西医学对应激反应失调的认识不谋而合。古代医家大量的医疗实践不但证实了肝脏与机体应激反应的关系,同时还提示疏肝解郁等中医疗法的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对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些感染性疾患得到了控制,而许多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现代病、疑难病等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大量研究表明,机体应激机制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结合西医学有关应激理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中医对应激反应的调节机制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发展,而且对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克嘉,邬勤娥.应激与应激性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11

2 李天心.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3~32

3 刘士豪.塞里应激学说概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1~32

4 徐 斌,王效道.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9

5 G eorge p,Chrousos.应激与应激系统紊乱的概念———概述身体的和行为的内环境稳定.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2,11(5)∶290~296

6 郑吉民.试探肝郁证的临床规律———附146例资料分析.中医杂志,1989,(1)∶39

7 周大桥.肝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探讨.湖北中医杂志,1991,(10)∶41

8 车桂燕,周东丰,阮 燕,等.肝郁气滞证病人尿MH2 PGΟSO4测定及意义分析.黑龙江中医药,1989,(5)∶45

9 李风夕.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1,(10)∶46

10 郑洪新.老年人肝郁气虚血滞证肝内淋巴细胞浸润及其表明抗原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1,(1)∶43 11 杨维益,王天芳,陈家旭,等.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演变.中国医药学报,1995,10(3)∶10~13

(收稿日期:1997Ο04Ο22)

?

2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21卷

A R eview of TCM Studies on Bile-R egurgitational G astritis

W ang Yufen (王玉芬)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ff iliated Dongzhimen H ospital ,B eijing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te and advances in TCM studies on bile 2regurgitational gastritis (BR G )are re 2

viewed by the author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BR G such as its TCM term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types of syn 2dromes ,and routine treaments.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icacy of TCM treatment of BR G ,more work should be done on TCM nomenclatur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criteria for diagnosis ,perfection of the standards for differentiating types of syndromes and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on the enhancement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KE Y WOR DS :Bile-Regurgitational G astritis ;TCM terms for Diseases ;Pathogenic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

Types of Syndromes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Prospects

(The Original is on Page 9)U nderstanding the R ole of the Liver in Adjusting Stress R eactions Li Feng (李 峰),Yang Weiyi (杨维益),Liang R ong (梁 嵘),et al.(B eijing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e role of the liver in adjusting stress reactions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nd the

results of modern studies.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change of criteria of the function of qi is an important physiologi 2cal characteristic of stress reactions ,which causes other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liver is the center for adjusting stress reactions and it adjusts this kind of reaction by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qi ,the blood and emo 2tions ;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other organs ,and to the patho 2genesis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s concerning these organs.The authors also hold that many TCM therapies with the effect of adjusting stress reactions ,for example ,the therapy for relieving stagnation of hepatic qi ,possess impor 2tant valu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KE Y WOR DS :Stress ;Function of Qi ;Liv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Original is on page 20)

The E ffects Against Influenza Viruses of H uangqi Chifeng Oral Solution on MDCK Cells

Zhang Li (张 丽),Zheng H uzhan (郑虎占),G uo Yuanji (郭元吉),et al.

(B eijing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e inhibiting effects against influenza viruses A and B of Huangqi Chifeng Oral S olution

(HCOS )were studied by observing CPE of MDCK cells and determining hemadsorption titer in vitro.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COS possessed an obvious protective effect on MDCK cells ,and a significant inhibiting effect on both A and B types of influenza virus.

KE Y WOR DS :Huangqi Chifeng Oral S olution ;Influenza Virus ;MDCK Cell ;CPE ;Hemadsorption Titer

(The original is on page 28)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 ffects of Xinf ukang on Myocardial E nzymes and

Membrane Fluidity in Cultured Myocardial Cells of Suckling Mouse F an Yingchang (范英昌),Lu Yizhu (陆一竹),Zhang Yanjun (张艳军),et al.

(The T eaching and R esearch Section for P athology ,Tianjin C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ABSTRACT :The activity of myocardial enzymes and myocardial cell membrane fluidity were determined in or 2der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TCM preparation Xinfukang on myocardial ischemic le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27?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1998年1月第21卷第1期

January 1998,Vol.21,No.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