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王少华

2014年6月

一、基本情况:

马文强,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二(2)班的数学学科教学时,夏伟杰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家庭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把他轻轻地搂在怀里,指着外面玩耍的小朋友:“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在家时为什么不让爸爸检查一下?”“他不在家。”细弱的一声。“妈妈呢?”“她也不在家。”同样的声音,但是分明能感觉到孩子的脆弱。此时,我的心猛地一缩:难道孩子的爸妈都在外地?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们都去哪儿了?平时谁带你?”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星星,爱撒谎的王婷,经常逃学的许森,懒于做作业的崔浩伟,极为自卑的吴珊

珊……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他们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以下现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孩子的“留守综合症”。之所以会存在这些现状,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过多的溺爱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

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人数比例较大,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社会主管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等文化传媒中,有的商家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些“留守儿童”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于网络,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使他们逐步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集体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2.把关爱行动落到实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也最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

用,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提高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完善自己。

3.制定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父母外出务工,缺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讲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同时让孩子体会父母在外地打工的辛酸和苦楚,使他们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4.制定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计划方案。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地发展。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夏伟杰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作业能按时完成,并且非常认真,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五、结论:

留守儿童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对于他们,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对夏伟杰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关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对于类似夏伟杰这样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感受大家对他的善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将自己一步步融入到集体中去。

2015年3月20日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情感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马小英 2014年4月28日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的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县城小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故事内容: 王苗苗是四年级转学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

性,我决定找许亚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她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部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王苗苗在学籍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王苗苗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哪里的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她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五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王苗苗双双外出打工挣钱,王苗苗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王苗苗的交流甚少,王苗苗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父母到外地打工后,她便与父母很少联系,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她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合山市上塘小学杨燕珍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原创)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朱某某,女,该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她一直和祖父母,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年级较大,不认识字,长年在外打零工。祖父有病,终生吃药,家庭经济较困难,是个低保户家庭。该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成绩一度跟不上。她上课总是默默无语,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显得心事重重,给人感觉性格忧郁。但是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与同学们快乐的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异,是一个品学兼有的好学生。总结这三年来对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她的进步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某某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的交流,和生动的情感注入。在日记中,她常常表达出这种孤独和寂寞。因此,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班级在其生活

中的地位更是比别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朱某某本身就不爱说话,不太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家也无人可以指导帮助。因此,刚进入学校时,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节奏。但这个孩子虽不太喜欢说话,但对于老师的教导能认真地听并切实地去做。 三、实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她进行耐心教育。 1)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培养自信。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会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朱飞霞,带她一起读课文,教她一笔一划写好字,帮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指导她如何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尽力赞美鼓励。每一次的表扬,我都能在其没有表情的脸上发现一丝隐隐的微笑。经过我悉心的指导,耐心的等待,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期末她终于赶上了同学,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而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我一直时时地关心她,单独辅导她作业,教导她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她也很认真地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认真完成作业,在家常常主动学习。记得去年暑假去家访,我来到她家,简陋的房子里,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学习。我很欣慰,知道主动学习的孩子不会差。我的不断表扬和同学们一点点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断进步的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

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徐梅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背景: 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 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 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 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何凤玉,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二、案例分析: 1、亲情的缺失: 何凤玉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让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学习没有人指导: 何凤玉本身就不爱说话,任老师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渐渐地,她的学习几乎被老师放弃了。今年二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我发现她连拼音字母都不认识,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实施做法: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何凤玉,带她一起读课文,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她写字,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何凤玉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四、个案教育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现在的何凤玉,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容不再是难事。从何凤玉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到特殊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心!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任某,男,9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任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任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任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任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校三年级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 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 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王少华 2014年6月 一、基本情况: 马文强,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二(2)班的数学学科教学时,夏伟杰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家庭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把他轻轻地搂在怀里,指着外面玩耍的小朋友:“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在家时为什么不让爸爸检查一下”“他不在家。”细弱的一声。“妈妈呢”“她也不在家。”同样的声音,但是分明能感觉到孩子的脆弱。此时,我的心猛地一缩:难道孩子的爸妈都在外地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们都去哪儿了平时谁带你”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星星,爱撒谎的王婷,经常逃学的许森,懒于做作业的崔浩伟,极为自卑的吴珊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易发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农村的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有少数失去了欢聚和关爱,家庭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失效。留守儿童也就被迫与留守老人共同生活,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孤独,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逐渐缺失了与父母的亲情。教师要个案分析,寻求家校合力,付出爱,给予帮助,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王洪,男,10岁,小学四年级,单亲家庭。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清洁卫生较差。从两岁起,他就和奶奶生活。奶奶今年六十五岁,头发斑白,身体已经佝偻,行动诸多不便。为了他能从偏远的大山沟里到镇中心小学学习,奶奶专门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来照顾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更别谈监管。经过我几个月时间对他的观察、走访和交谈,发现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 王洪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讲课,还做一些小动作,经常把他的课桌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引起很多同学的不满。不能完成作业,总是交来空白,即使在老师的催促下做,字迹也十分潦草,卷面是又脏又乱,实在难以批阅。每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却很麻木,绝不会研究错题。语数老师经常好言相劝,要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可他就屡教不改,不思上进,成了老师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 2、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他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管是课余,还是上放学都只能见到他孤独的身影。与他交谈时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回答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偶尔看到他的眼神充满着的是惶恐。他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也就不和他一起玩耍。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封闭,更加自卑起来。 3、养成不良恶习,思想偏离正轨。

【典型案例四】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教育案例 九(4)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深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缩短的城乡的差距,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而且农村留守儿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中。所谓留守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未成年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是学生中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在我任教的九年级(4)班中,xxx的父母常年在厦门做生意,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xxx是个学困生,成绩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常做小动作,老师问个问题要吗不说话,要吗说的什么都听不到,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动作,叫家长吧爷爷来了就说,她爸妈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真叫人无语啊。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他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他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他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方面和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一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爷爷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方林,不要给他过分自由的空间。而应给他适当的压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他谈心告诉他他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对他身上的众多缺点在善意谦和的教导和严厉公正的批评中帮助他逐渐改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育,xxx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他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纪律有所改进,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少多了,情绪也相对稳定了不再自顾自做自己的事了,对劳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值日主动认真热心肯干了,但是要想彻底改掉他身上的那些不足与缺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坚持下,他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

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某,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某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某抽烟了。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我随即叫来陆某,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 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教师:曹金桥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因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学生”。结果表明:有很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普遍较差,“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就我对一名单亲留守男生的教育谈谈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通常孩子的心理行为等问题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各个学生每天的表现,重视收集记录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解决方案,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误区。 学生行为表现: 学生陶某,男,14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陶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我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1父母重视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伴随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最终责任。因此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亲子关系和童年经历对儿童教育和人生发展的作用。主动与孩子沟通联系,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注重亲子沟通质量。 2抚养人慎重选择 抚养人不要随意更换,这样会滋生孩子的不安全感,由此而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容入集体活动,应当让有文化,有责任,有耐心的年轻人抚养孩子。 3教师多一点关爱,补偿依恋需要 观察学生的发展变化,即时了解学生,通过沟通疏导学生心理,用爱来引导学生交往,提高交往乐趣。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可采用单独谈话,师生游戏等让他学会开口,学会动手。活动时,多关心他,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适当的鼓励夸奖他。 4同伴相助,满足交往需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