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袁野1 王光厚 2

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袁野1 王光厚 2

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袁野1 王光厚 2
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袁野1 王光厚 2

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袁野1 王光厚 2

(1.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2.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内容提要:中国的周边外交服从于中国外交的总原则。由于周边外交的独特性,因而在中国诸多外交原则中有一些原则对于周边外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求同存异的原则等主要周边外交原则。

关键词:中国;周边外交;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继承古代中国“亲仁善邻”优良传统的同时,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外交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周边外交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的周边外交不断创出佳绩。“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1]全面、深入总结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以来,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考验,现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之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在处理彼此间关系的过程中共同提出来的。1953年12月31日,在中国和印度就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关系问题进行谈判的第一天,周恩来首先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政策思想。1954年中印双方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在协定序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确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

[2]。1954年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其间多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访问结束后,在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三国领导人不但重申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两国关系的准则,还“共同向全世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不久,中国将其载入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国家主权平等。[3]围绕主权平等这一核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系指各国应相互尊重国家固有的对内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独立权,互相尊重国家的领土主权,不损害他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一原则是各国间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和平共处的基础。“互不侵犯”系指各国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形式来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侵犯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这一原则反对将武力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工具,是对传统强权政治的否定。“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国家间在相互关系中不应为实现本国利益而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干预他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引申。这一原则是“五项原则的核心,也是国际新秩序的核心”[4]。“平等互利”,是指各国应当彼此尊重,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不以损害他国利益的方法谋求特权或攫取本国的片面利益。这一原则既重申了国家主权平等这一五项原则的核心,又阐明了国家之间交往的目的。“和平共处”则是前面四项原则的宏观概括和理论总结。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出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

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5]

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来,中国政府忠诚地将这些原则贯彻于自己的外交实践之中,中国外交也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5年,中国已经同168个国家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亚非拉国家提供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所有国家改善和发展互利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同中国坚定地、真诚地、创造性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不开的。

总的看来,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理论上有着坚实的国际法基础,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根本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国周边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将是指导中国周边外交基本准则。

二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原则

现代世界,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增多,国家之间的争端也不断增多。“所谓国际争端,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关于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主张不一致,或者政治利益和特定权利上的矛盾对立”。[6]由于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且其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国际争端的解决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在以往和当代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和平解决的方法、强制的方法、武力或战争的方法。

对于国际争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和平方式来解决的外交原则。中国政府之所以选择这一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外交实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一章《宗旨及原则》第一条第一项中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以和平方法且以正义和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第二条第三项规定:“各成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安全、和平及正义”[7]。《联合国宪章》第六章《争端之和平解决》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由于《联合国宪章》是国际法的基础,所以和平解决争端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关于时代发展潮流的问题,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8]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应当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依然存有国际争端。在处理国际争端时,一国应当摈弃强制或武力解决的方法,转而选择法律、政治等和平手段。只有这样一国才能够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为世界的和平和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

第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彼此契合。“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和合精神”。“‘和’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讲融洽,促和谐”[9]。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在对外关系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

[10]。在处理同外部世界的争端时,中国自古以来就依循“强不执弱”、“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原则。这是中国与其周边国家长时期保持和平稳定关系的根本原因之一。新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原则奠基于中华民族以“和合精神”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必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第四,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处理国家之间矛盾的最佳选

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外交实践中始终秉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原则,只有当自己的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之时,才被迫采取行动加以自卫。这一点在中国处理同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对于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主张“根据五项原则,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为寻求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1960年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赴印度谈判。中印两国发生边界冲突后,中国方面不但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而且还主动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其后,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放弃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努力。尽管直到今天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但是中国方面的不懈努力还是大大推动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实践证明,新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外交原则的确立,有利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和谐关系的构建。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政府选择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既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其丰厚的实践成果的支撑;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上述分析也充分表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具体化。

三互利共赢的原则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如何处理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来加以处理。周边始终是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首要区域。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时,中国政府亦坚决贯彻互利共赢的原则。

从学理上讲,互利共赢的基本涵义系指“在对外开放,处理国际经贸关系过程中,包括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经济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对外科技合作、外汇及其信贷等,都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与此同时,“也必须兼顾对外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因此,只有互利才能共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1]。

互利共赢是中国整体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对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12]

中国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是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互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互利共赢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在时机选择上与20世纪80年代新一波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彼此契合。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资本、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而会大大促进各国之间经济技术联系的增强,最终促使各国之间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零和博弈的旧观念日趋式微,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渐成共识”[13]。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与整个世界的发展日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外部世界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支撑下实现的;另一方面,由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且拥有庞大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14]。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表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伴随中国资本进入“走出去”的阶段[15],中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经济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密切。

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比从前多得多的财富、机会、发展和和平,也可能扩大矛盾、差距、冲突和斗争。”[1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

面,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维护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今天,如果不扭转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处境,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将步履维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共同的挑战。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政府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在真诚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它们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7]在实践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中国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措施等战略性举措,都充分展现出中国政府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真诚愿望。

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是以合作为其实现途径的。当今世界,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为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在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建立一种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为基础的国际合作。1996年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江泽民对于“经济与技术合作”的重要性和内涵予以深刻说明,他认为“这种合作既提倡富帮穷,又要求各成员国根据自身的能力做出不同的贡献;既强调政府部门的作用,又鼓励工商企业的参与;既有适当的政策引导,又适用市场机制;既在成员之间发展合作,又鼓励非成员参加。”[18]这一论述完全适用于中国与所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这种合作走的是互利互惠的新路,有别于传统的“你给我取”模式,有利于推动各国经济实现共赢。

中国积极推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最终目标意在构建和谐世界。“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互惠、共赢方向发展”。众所周知,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和世界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所倡导实施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和世界繁荣的必然选择。

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要求。这种要求促使中国进一步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以实现同周边世界的共同繁荣。坚持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有鉴于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的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9] 四求同存异的原则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20]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主张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是中国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也是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求同存异”是指“在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上找出一致的地方、保留不同的地方”[21]。“求”,指寻求;“存”,指保存。“求同存异”包含“求同”与“存异”两方面的内容,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国际关系领域来理解,所谓“求同”是指国家之间彼此扩大共识、寻找共同利益。所谓“存异”是指在坚持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彼此相互尊重、适当妥协、相互谅解。“求同”与“存异”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之间交往的前提。国家之间如果只立异而不求同,则难免会矛盾重重,甚至兵戎相见;国家之间如果只求同不存异,则难免会丧失原则,甚至丧失独立自主。正因为如此,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求同”与“存异”两者缺一不可。

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最早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万隆会议开幕伊始就面临着夭折的危机。为了挽救这一危局,在会议的补充发言中,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

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22]周恩来的发言获得与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使得这次会议能就共同愿望和要求达成协议,取到最大限度的成功。其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直贯彻至今。

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十多年风雨的考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促成的。其一,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一项事物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在于其是否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其二,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代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理想追求在本质上是彼此契合的。这为中国政府贯彻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其三,求同存异是国家之间实现和平共处的一个重要保障。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23]从这一角度理解,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其四,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的外交实践充分表明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对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即文明。因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24]。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表明,正是不同文明之间不断的碰撞与交融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难免会引发文明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各文明之间的摩擦也不断增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25]虽然不同文明之间存有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冲突并不是文明之间互动的主流。世界各文明之间除了矛盾和冲突外,还有统一和共存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这就要求不同文明之间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彼此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理解,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中国周边国家数量众多,国情各异,分属多个文明形态。在开展周边外交时,始终秉承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将有助于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和谐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宫力、孙相东:《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取向》,人民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203321.html,/GB/49150/49152/3922529.html.

[2]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94

页。

[3]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6月29日,第4版。

[4]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5] 同[3]

[6] 苏卡妮、颜海林:《国际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页。

[7] 《联合国宪章》,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203321.html,/chinese/aboutun/charter/chapter1.htm。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9] 傅立群:《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因素》,《学习时报》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203321.html,/txt/2006-08/09/content_7066448.htm。

[10] 李肇星:《李肇星外长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外交部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203321.html,/chn/zxxx/t208030.htm。

[11] 陈家勤:《“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形成及其伟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7203321.html,/file/2005120852173.html。

[1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

[13] 章沁生:《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14] 参见《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推动力》,《人民日报》,2007年7月25日。

[15] 参见郑永年:《中国与全球资本主义:冲突、合作与和平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7

年第1期。

[16]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4页。

[17] 杜起文:《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

页。

[18]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

1996年11月26日,第1版。

[19]《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20]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21] 《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94页。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第121-122页。

[23] 宋晓芹:《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1998

年第11期。

[24] 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瞭望》,2002年6月17日,第25期。

[25] 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13111111111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以下我将对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形势和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定位做一次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形势 1、南海争端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总体上看,南海安全局势基本上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仍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南海岛礁被周边海洋邻国蚕食,各种矿藏资源被周边国家盗走,域外强国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多年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修建违章建筑,疯狂扩建,是侵占盗窃我国南海利益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开展勘探油气资源钻探活动,越南出动了大批船只,冲撞中国在现场执勤的护航安全保卫公务船,非法干扰中方作业。越南甚至出动了水下特工“蛙人”,在水下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越南的野蛮行为严重危及中国南海维权执法人员和“981”钻井平台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给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侵占南海利益较多的另一国家是菲律宾,采取多种手段染指黄岩岛。多年来,菲律宾海警强登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抓扣中国渔民,公开挑战中国,掠夺南海利益。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宾策划全球反华示威活动,制造反华舆论、拉拢美国介入、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不断侵犯中国主权。 2、朝鲜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上午,朝鲜第四次核爆举世震惊。其实,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所以,朝鲜说,它的威胁来自美国,所以它拥核是“迫于无奈”。其实,朝鲜的核遏制力只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并非什么保卫主权和生存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是如此,朝鲜在安全上所以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何况,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再看看第四次核爆后朝鲜发表的声明:自主权不受侵害下不会用核武器,自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核武器,此次氢弹试验标志着“我们的核武器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朝鲜这份声明意义,因为,对朝鲜来说,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存在主动出击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朝鲜拥核充满了担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朝鲜是否拥有核武器,而是它的不可控性。一个退出了六方会谈、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两度撕毁朝鲜停战协定,且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世袭制国家,如何让人放得下心?因此,可以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 一、50年代历程 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二、60年代历程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 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 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 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6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7 至今成就,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政策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决策”2010年05月29日09:07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靳言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 内容摘要: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周恩来总理说:“一边倒”方针宣布了我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三大决策”产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而今国际形势已剧变至“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后冷战时期”,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相应的进行调整,今昔自然不能相比。然而,三大决策”毕竟是新中国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毛泽东;苏联;周恩来;三大决策 作者简介: 资料图片:1964年,周恩来从苏联回国后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国家和党的领导人的欢迎。 新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笔者以为,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三大决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值得大书一笔。 “三大决策”的酝酿其实由来颇久。早在1947年3月,毛主席即与外事工作人员谈及今后外交上应“另起炉灶”的设想。他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砌起自己的炉灶。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嗣后,毛主席又在所写的文章中进一步強调,要“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毛主席还在西柏坡对来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干净后,再请客人进来。毛主席此言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毛主席还明确地向米高扬表示,中共将“把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置于中心位置”。 “三大决策”,互为表里。先说“另起炉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不承认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一切对外关系,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建交需通过谈判来实现,对方须断绝同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 对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是通过来往照会,迅速实现了相互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的次日,苏方即致电中方,宣布苏政府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互派大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接踵而来,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11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建了交并互派大使。 对一些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我们的做法有别,但也只是一般地要求通过谈判实现建交,程序比较简单。印度尼西亚因未曾同国民党政府建过交,没经过谈判也即同我建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欲与我建交,则必须“通过谈判”,概莫能外。谈判是为满足我两条件:断绝与台湾的一切“外交关系”;接受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急于求成,甚至还有意选择“等一等再说”,以便“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另起炉灶”其实不只是限于同外国建交。毛主席还说:“外交队伍要另起炉灶”。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杜正艾 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是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论述言简意赅、亮点纷呈、立意高远,报告对中国外交在二十一世纪的地位、角色和战略内涵进行了准确、清晰、科学的定位。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大方向,把中国外交战略提升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应着重把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倡导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不同。十九大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述,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要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要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的关切、照顾彼此的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过去那种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时候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2.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这个共同体就是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此,我们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 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 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 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 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 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 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 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 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 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 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 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 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 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周边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我国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周边形势的好坏,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用好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目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其中的周边外交被放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周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深化。各国对中国期待和倚重增加,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使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到底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机遇呢? 一.被倚重期待的机遇

新中国外交习题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3、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美国的敌对关系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5、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6、34、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 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 7、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8、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9、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推动 C.经济贸易发展的推动 D.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10、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 后不再延长。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 A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政策 B 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C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D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右边徽标所示的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是 A 俄罗斯 B 哈萨克斯坦 C 吉尔吉斯斯坦 D 朝鲜 12、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概述 1.近年来,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美国介入中国周边问题,协助其他国家对中国压制,以期望打击中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中亚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安全有密切关系,中亚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种种途径传导到新疆,对中国安全造成影响。 2.周边外交的新挑战是中国迅速崛起引起的多重反应之一,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弱势中国”下的关系向“强势中国”下的关系演变。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积极与美国达成和平发展协议。应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入。面对具有争议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搁置外交”,以双赢的态度去对待问题以缓解问题,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3.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 感想 1. 我国周边形势可谓四面楚歌,利益冲突不断,再加上美国的参合,使得安全形

势日加严峻。不过当今世界的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想必各国都会本着和平发展与有利于本国长期发展的态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和平解决问题,接受挑战,抓在机遇,才能在新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形势。当然,我国还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给他国威慑力,才能不被他国所侵犯,才能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2.我认为,我国周边问题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更是刺激着我们的发展。我认为“敌国外患者”对我国是有好处的,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国在不断努力变强,不敢停下脚步,一直走在强国之路上。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们的爱国热情不断升温。 3.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4.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看中国周边国家,分析外交对策(6) 尼泊尔国小势弱,但我们与尼泊尔发展关系,促进贸易本身就可让印度疑神疑鬼,这是另一形式打压印度,另外让我们的商品通过尼泊尔进入印度市场也是一个办法。 中亚也可看作我们的后院,我们与中亚国家没有利益冲突,并且共同面临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这使我们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上海合作组织正是这种利益的反应。我们应利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把中亚国家紧紧地拉到我们这一边,不让美国从中作梗,离间我们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同时,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经济一直萧条,这正是我们中低档商品大举进军的好时机,我们应充分利用与中亚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让我们的商品占领中亚市场,并以经济促政治。 虽然美国与我们并不接壤,但美国对我们的周边局势影响很大,就不能不谈论美国。 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所有热点地区的动乱之源。美国最希望别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自己从中渔利。美国利用日本的短视、贪婪,唆使日本推出"周边事态法",使中日及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增加不信任感、相互提防;在东南亚炮制"中国威胁论",增加东盟对中国的恐惧感;挑唆菲律宾、越南等国侵袭中国渔船。这一切都不利于我们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团结、信任,增加了紧张气氛,特别令人气愤的是,近年来变本加厉支持"台独"运动,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使得台湾海峡变得紧张起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东亚各国相互提防、相互削弱,无暇挑战其霸主地位,尤其是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张的局势还使得美国可以借机推销其军火。不仅在东亚,在世界其它地方,美国也是设法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然后从中渔利,再装模作样地充当调停人,或者干脆直接派兵干涉,好一个"和平卫士"、"世界警察"。与美国商讨解决问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美国极其虚伪,以"人权卫士"自称,高喊人权理论,高唱"人权高于主权",美国极其"关心"别国的人权,并以"人权"要挟、制裁、干涉别国,实质是挂羊头卖狗肉,尽干杀人越货的勾当,科索沃战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家是极其自私的,它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别国人民的死活呢?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把这一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日本是美国手中的一条忠实走狗,唯美是瞻,可谓是朋友中的朋友,正如上文提到,一旦日本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时,美国立刻就翻脸不认人,提出"日本威胁论",《第二次美日战争》也出来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竟然与苏联、中国站在一起,帮助埃及对抗自己的盟友英国和法国,原因很简单,英国和法国威胁到了美国的中东利益,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东,它要独自主导中东局势。为了利益美国可以六亲不认。不要相信什么"意识形态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等鬼话,对美国而言,只有"利益冲突论"。一些人指望通过讨好美国,可以增加美国对我们的感情,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好说话,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对美国不要指望有什么"感情储备",美国需要你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新中国的外交史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在这里,我主要是根据新中国各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把新中国外交史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World the wheel of history has sail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China’s diplomacy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after the clouds, and changes in a new starting point. Over half a century of China, one should not be evaded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 the problem before us that China’s history of diplomac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Here, I mainly based on the new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new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our phases can be summed up in revol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oppose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halt the Soviet uni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friendly relations. China's diplomatic continue to matur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complete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and its foreign style.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霸权主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苏反美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国民党的败绩日趋明显,美、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或驻华使者先后向中共表示,希望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并明确地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即“一边倒”的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这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