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献笔记

文献笔记

文献笔记
文献笔记

固定化细菌对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的原位修复

摘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近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PAHs集中排放进入环境,经大气湿沉降;污水灌溉等途径最终大部分汇聚于土壤中,并长期滞留,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对农产品安全生产、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如何控制和修复PAHs污染土壤已经成为环境科学和土壤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微生物降解是PAHs从土壤中去除的根本途径,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措施,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评述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联结而成,通常只含有C,H元素。PAHs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目前环境中发现的PAHs及其衍生物已超过400多种。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PAHs可直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被人体吸收,或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在人体中大量积累,大多数PAHs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据估计,2005年由PAHs及其衍生物产生致癌作用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高达130万。由于对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危害、PAHs在环境中的分布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学术界及其公众的广泛重视。美国国家环保局2008年公布的有害污染物名单中有28种属于PAHs,其中更有16种属于优先污染物。在我国环保局第一批公布的68种优先污染物中,有7种是PAHs。表一为EPA公布的16种优先控制PAHs的相关理化性质。

土壤中的PAHs不仅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而且还有通过挥发、淋溶等物理作用重新进入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或通过经土壤-植物体系在植物体内蓄积,经食物链的富集和传递,危及人体健康。水体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可逐步溶解于水中并被水生生物摄取,蓄积,最终也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被人摄取,由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中富含PAHs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据统计,我国主要农产品中含PAHs超标率达20%以上,研究表明,土壤中高浓度的PAHs污染显著增加菜心的PAHs含量,而且其积累量随不当的施肥而显著增加

2.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土壤是重要的环境介质,是人类及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污染物大量产生并最终排放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壤是地球上各种人为源及自然源污染物的主要储存库,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除重金属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由于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的严重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学术界及其公众的广泛重视。其中关注的焦点主要有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噁英等低水溶性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畸、治癌、致突变的效应,大量的排放及其低水溶性和难生物降解的特点,导致多环芳烃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当前,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日益严重,逐渐呈现污染普遍性和局部高浓度的特点,残留在土壤中PAHs不仅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可以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逐级扩大,最终在人体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污染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源,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可通过淋溶,挥发等物理、

化学作用重新进入大气或水体,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因此,缓解和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是开展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和土壤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同时具备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等优点的修复手段,传统的物理,化学手段虽然可以高效的去除土壤PAHs,但成本过高、对土壤的扰动大、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生物修复虽然可以实现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但污染土壤营养缺乏、微生物活性低得特点往往造成修复效果不理想,故而有必要采取各种强化手段以促进微生物修复效果。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分散、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某一限定空间区域内,以提高微生物细胞浓度,使其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并反复利用的方法,具有微生物密度大、反应速度快、耐环境冲击的优点,近年来,其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3.1 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技术是传统的土壤修复手段,是发展最早,并在实践成功应用的修复技术,传统的物理修复主要采取客土法。焚烧、填埋、热解吸、蒸汽浸提、固化等手段去除或隔离土壤PAHs以达到修复的目的。客土法采取干净土壤稀释污染土壤,虽然降低污染物浓度,但对污染物总量并无真正去除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焚烧法处理成本高,只适用于小面积的严重污染土壤。填埋法虽然可以大量处理污染土壤,但同客土法一样,其对PAHs并无去除效应,而且,填埋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热修复法具有工艺简单,技术成熟的优点,但由于该方法能耗大,操作费用高,仅适用于易挥发的污染物,且对高环PAHs去除效果有限,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物理法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新兴领域,电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溶性污染物的去除,但对PAHs等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而言,则需结合化学以促进污染物的溶解度,总体来说,物理修复效率较高,但成本昂贵,对土壤扰动大,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易大规模使用。

3.2 化学修复

相对物理修复而言,化学修复技术开发更早,使用更加广泛,主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化学氧化法、化学淋洗法、超临界萃取技术、亚临界提取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化学淋洗法主要是利用淋洗剂对污染物的强亲和力将PAHs从土壤中迁移出来的一项技术,其关键问题在于淋洗剂的选择。传统的淋洗剂主要为一些有机化学试剂和表面活性剂。虽然有机化学试剂对土壤PAHs有很强的提取效果,但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环境科学倾向于使用植物油、环式糊精等绿色、成本低、可生物降解的液体作为PAHs的提取剂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与传统的土壤淋洗技术相比,超临界萃取技术和亚临界萃取技术更安全,是淋洗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但其应用需要高压设备,成本较高。化学淋洗技术仅仅实现PAHs的真正去除,是一种快捷,积极、适用范围广的修复技术,但化学氧化法则可以氧化实现PAHs的真正去除,是一种快捷,积极、适用范围广的修复技术,但氧化法对高环PAHs去除效果有限,目前主要的氧化剂有Fenton试剂等。光催化降解是新兴的土壤有机污染化学修复技术,其实际修复效果和环境效应仍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3.3 生物修复

狭义的生物修复主要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以实现土壤修复的目的,广义的生物修复还包括动物、植物生命活动过程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低成本,应用方法简单、无需大型设备、无二次污染、可实现污染物的彻底矿化、适应大范围污染物土壤治理等优点。近年来,生物修复已成为环境污染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3.3.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主要是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降解、钝化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主要机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降解;其二,通过外分泌酶降解土壤污染物;其三,通过根系分泌物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3.3.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主要指采取强化措施以促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转化和去除,主要有强化土著微生物降解(生物刺激)和投加外源高效降解微生物(生物强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物修复是研究最早,最深入,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生物修复技术,目前已形成原位修复、生物接种、生物堆肥和生物反应器等生物修复技术,与植物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有明显的优势,其措施更具针对性,效果更容易控制,对环境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治理周期更短。微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PAHs的降解:1. 以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2 PAHs与其他物质一起以共代谢的方式被降解,微生物降解PAHs,

一般都需要氧气参与,产生加氧酶,使苯环裂解,在PAHs诱导下,细菌产生双加氧酶,加两个氧原子到苯环上形成双氧乙烷,继续氧化成顺式二醇,最终形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前体参与到细胞的合成或分解代谢途径中彻底矿化为CO2和H2O,真菌则产生但加氧酶,加一个氧原子到苯环上,形成环氧化物;然后重组形成氧化物;然后重组形成酚或加入H2O 生成反式二醇,一般来讲,低环的PAHs(二,三环)较易被降解,四环以上的高环PAHs 的降解比较困难

土壤PAHs高效降解菌的数量和活性是决定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向土壤中添加植物残体,农业废弃物,禽畜的粪便等天然有机质可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从而促进PAHs等有机物的去除,是一种重要的强化土著微生物修复作用的措施,cheng等发现想土壤中施加7,5%的猪粪,60天后土壤去除率由61%增加到92%,然而,直接向土壤添加有机质对有污染土壤PAHs去除效果有限,而且PAHs的去除范围仅限于表层土壤、治理周期过长,效果不稳定、堆肥技术的引进可有效解决上述不足。

相比激活土著降解菌降解能力而言,生物强化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措施,向土壤接种PAHs 高效降解菌株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PAHs降解菌的数量和活性,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手段,也是土壤修复界未来的研究热点。王聪颖等的研究发现,相比生物刺激修复而言,生物强化措施对高环PAHs降解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PAHs污染土壤一般营养缺乏、环境恶劣,直接接种的纯菌剂往往不能适应土壤条件,难以同土著菌群竞争,不仅不能发挥其PAHs降解能力,而且其数量或活性也会迅速衰减乃至消失,导致修复效率低下,以上的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接种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的有效应用,因而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增加接种微生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和生物活性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关键和难点。目前出现新的强化手段主要有 1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主要利用载体材料产生的微环境屏蔽土著菌的竞争作用和不利土壤条件的侵害,提高接种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2 根际效应-强化技术,主要利用植物根际提供的微环境,促进接种微生物存活率,是一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3 植物-强化修复技术,采用基因工程将微生物PAHs降解基因直接接种到植物体内。4 基因强化技术,利用特定技术将PAHs降解菌降解基因转移到土著菌株中,增强土著菌的降解能力,是一种建立在基因技术基础上得修复技术。相比其他三种强化手段而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反应迅速的优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发酵,废水处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其在土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强化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载体材料提供的有利微环境作为缓冲体系以屏蔽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作用和不利土壤条件的侵害作用,从而保证接种微生物良好生长,固定化技术不仅大大增加了接种微生物降解PAHs的反应启动速度,另外,固定化材料还可以起到疏松剂的作用,加快氧气的输送,因而加速有机污染物的矿化作用。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从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生物反应器中增加微生物分泌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等有用物质或用作生物催化剂。其在环境中的利用最早要追溯到农业生产和生物控制方面,80年代以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运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石油污染海水或PAHs等有机污染物。Zhao等用一种自制的合成聚合物作为载体固定细菌B350和B350M,利用好养微生物滤膜反应器技术处理含油废水。

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修复特别是有机污染土研究土壤修复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进展也相对落后,但事实上,土壤微生物吸附在土壤有机,无机颗粒上形成生物膜是一种普遍的自然

现象,堆肥处理中活性污泥等有机质都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对污染物去除有重要的作用。初步研究表明,固定化技术显著增强微生物的化境适应能力和污染物去除能力,大大提高土壤修复效果,是一项潜在的优势修复技术。

5.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载体材料的选择、固定化方法、固定化条件、菌种的污染物降解能力是影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5.1 固定化载体

载体材料的性质是影响固定化微生物活性、稳定性及污染物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不同种类的细菌及同种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载体材料的要求都有所区别,但应用于废水处理中的固定化载体一般都具有无毒、带表面官能团、传质效应好、有较大面积、具有机械刚性、性能稳定、不溶于水、抗生物分解、寿命长、可重复使用、价格低廉、易获取、易制备等共性。

由于土壤体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土壤修复对载体材料要求的侧重点与水体有所不同。因为土壤原位修复中一般不考虑固定化微生物的回收,固定化微生物施加进入土壤后乘务土壤的一部分,所以土壤修复对载体材料环境友好性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需要考虑载体材料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另外,载体材料在水体及土壤修复中承担的功能也是有所区别的。土壤中的载体材料不仅是微生物的附着剂,同时,是载体必须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活性,所以应用于土壤修复中的载体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可生物降解性。

降解菌与污染物的接触性是决定土壤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明显的提高局部土壤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但同时也限制微生物向固定化颗粒外部发展,由于土壤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迁移速度较弱,所以往往只有与固定化微生物接触部分的土壤得到修复。要保证修复效果,就必须经常翻耕土壤,并多次投加固定化微生物、造成修复成本增加、处理难度大,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一些高吸附性能的吸附剂可能被用作固定化载体材料解决上述缺陷。高吸附性能材料可促进PAHs由土壤有机质向固定化载体迁移,使固定化载体同时富集浓度的微生物和PAHs,增加PAHs与微生物的接触,实现PAHs的富集-降解-转化,从而显著促进土壤修复效果。一些研究用活性炭固定微生物并用于环境污染修复,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活性炭成本较高,其环境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生物炭是一类有天然生物质限氧燃烧产生的炭质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很大的比面积,对PAHs等有机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大量富集污染物,促使污染物由土壤向生物炭迁移,从而提高微生物与污染物的接触几率。另外,生物炭是一类环境友好的材料,富含C,N等营养元素,表面携带大量官能团,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条件,其多空性质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吸附能力、微生物亲和性被富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是评价生物炭作为固定化载体材料可行性的三个关键参数。

5.2 微生物性质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是载体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性质对土壤修复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固定化微生物能否有效利用载体吸附态PAHs是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是其利用吸附态PAHs的第一步,具疏水性细胞的微生物更容易附着在各类载体的表面,故而可能是一种更加有利的选择。直接利用吸附态PAHs进行筛选、驯化微生物可望得到高效利用吸附态PAHs的菌种,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东梅,孙辉,方自力。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四川环境.2009,28,73-77.

[2]Lang,C;Tao,S;W,X;Zhang,Y,X.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outflow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hina .Environ,Sci.Techol.2008,42,5196-5201

[3]Chen S,C;Liao,C,M.Health risk assessment on human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ollution sources.Sci.Total.Environ,2006,366,112-123.

[4]Gan,S,Lau,E,V;Ng,H,K.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J.Hazard.Mater.2009,172,532-549.

[5]Ravindra,k;sokhia,R;Grieken,R.v.Atmospheri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ource attribution ,emission factors and regulation.Atmos.Environ,2008,42,2895-2921.

[6] Baranieckaa,J;Pyrzynska K;Szewezynska,Emiss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selected processes in steelworks .J.Hazard Mater,2010,183,111-115.

[7]Lang,C;TaoS Zhang G;Fu,J M Simonich Outflow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Guangdong,southern China.Environ.Sci.Technol,2007,41,8370-8375.

[8]Watts .A.W;Ballestero T,P;Roseen,R,M;Houle,JP.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tormwater runoff from sealcoated pavements Environ SciTechnol,2010,44,8849-8854.

[9]Plaza-Bolanos,P;Frenich,A,G;vidal,J,L,M,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food and beverages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rends J Chromatogr,A,2010,1217,6303-6326.

[10]Lia,J,W;Shang,X;Zhao,Z,X,Tanguay,R,L,Dong,Q,X,Huang,C J,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 Ons in water ,sediment,soil,and plants of the Aojiang River waterway inWenzhou,China,J,Hazard, Mater 2010,173,75-81.

[11]Wilcke,W,Global patter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in soil Geoderma,2007,141,157-166

[12]Qiao,M,CaiC,Huang,Y,ZLiuYX;Lin,A,J,Zheng,Y,M;Charaterization of PAHs contamination in soils from metropolitan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Bull,Environ ,Contam,Toxicol,2010,85,190-1 94

[13]Yap,C,L;Gan,S;Ng,H.K.Application of vegetable oils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ontaminated soils,J,Hazard Mater,2010,177,28-41.

[14]Viglianti,C,Hanna,K,Brauer,C,Germain P Removal of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aged-contaminaed soil using cyclodextrins experimental study Environ Pollut 2006 ,140,427-435.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

研究生文献笔记的要求

读书笔记的要求: 1、Topic 主题是什么(重要吗?) 2、Theory 理论背景是什么(充分吗?) 3、Issue 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趣吗?/有意义吗?)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5、Study 求证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mplication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 一篇文献阅读笔记都要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从读每一篇文献开始积累idea,为今后 的 study 积累素材。 上一个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把具体细节都给说清楚了,下面是关于读书笔记写法。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网络上关于读书笔记写法的一个汇总。有点乱,但是还比较全。等自己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后,再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好好修改整理下该日志。 做好读书笔记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工具,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所以读书笔记的结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以本人阅读经济管理类外文的经验,做这类读书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简介 要简要说明作者的学术和工作背景,主要成就、主要书籍、论文和研究方向。 二、当前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追叙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英文文献阅读笔记精编版

英文文献阅读笔记 Title:Distributed Virtual Inertia Based Control of Multiple Photovoltaic Systems in Autonomous Microgrid Author:Won-Sang Im, Member, IEEE, Cheng Wang, Student Member, IEEE, Wenxin Liu, Senior Member, IEEE, Liming Liu, Senior Member, IEEE, and Jang-Mok Kim, Member, IEEE Source: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VOL. 4, NO. 3, JULY 2017 Research question: Since an autonomous renewable microgrid usually has much smaller inertia, the control system must be very fast and accurate to fight against the small inertia and uncertainties. To reduce the demanding requirements on control,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crease the inertia of photovoltaic (PV) system through inertia emulation. 在摘要中作者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内容即:寻找一种方法来增加PV系统的惯性以降低系统的控制要求。同时,在Introduction部分,作者进一步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Methods: The inertia emulation is realized by controlling the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

. 文献阅读(实习)笔记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资料word . )本页特意留作空白(专业资料word . 目录

文献 1: ................................................................................................................................................................... .. (4) 文献 2: ................................................................................................................................................................... . (6) 文献 3: ................................................................................................................................................................... . (8) 文献 4: ................................................................................................................................................................... .. (10) 文献 5: ................................................................................................................................................................... .. (12) 文献 6: ................................................................................................................................................................... .. (14) 文献 7: ................................................................................................................................................................... .. (16) 文献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word版)(个人版本2.0)(1)

文献阅读(实习)笔记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页特意留作空白)

目录 文献1: (3) 文献2: (4) 文献3: (5) 文献4: (6) 文献5: (7) 文献6: (8) 文献7: (9) 文献8: (10) 文献9: (11) 文献10: (12) 文献11: (13) 文献12: (14) 文献13: (15) 文献14: (16) 文献15: (17) 文献16: (18) 文献17: (19) 文献18: (20) 文献19: (21) 【鼠标左键单击目录内容中任意区域,再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更新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 择“更新整个目录”,即可自动更新目录内容及也页码】 【若还需要大批量添加文献阅读记录(超过19个),则在复制未填笔记的空白模板后连续粘贴多个。 粘贴完毕后,用鼠标选定“文献××”的数字部分,将鼠标对准数字部分,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 择“选择相似文本”命令,即可完成文献阅读笔记的编号更新。若觉得此操作过于繁琐,可直接手 工更改编号。】 (上述两段说明若不需要可删除)

(注:若目录的总页数为奇数,则需要再插入一个“下一页”的分隔符,以确保打印时正文第1页的位置,若不需打印可忽略此操作)

文献1: 编号:时间: 标题: 来源(期刊/书籍名称): 年,卷(期):页 作者: 国家或组织名称: 文献价值:高中低无阅读内容:文摘、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要点:(可以是好的问题、好的语言表达、好的文章结构、好的方法。实习的同学可以写一天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思考:(文章的不足,有没有办法解决等)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文献阅读笔记(样例供参考)

文献阅读笔记 1、文献题目: 学生对电学中高斯定理及对称性的理解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ymmetry and Gauss’s law of electricity) 2、作者:Chandralekha Singh (匹兹堡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 3、摘要内容: 我们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calculus-based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s),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的困难,这些概念对运用高斯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需要同时满足: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以及各处的电场方向可以确定。另外,有效应用高斯定理需要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本研究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帮助他们学会在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如何选取合适的高斯面,而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解释学生在“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的困难,我们采用了自由发言(free-response)、多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s)测试以及利用“出声思维法或有声思维法”(a think-aloud protocol)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针对学生在上述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并为了获得关于这些困难的定量信息,我们也编制了相关选择题。被测试的学生541人,这些学生分三部分:基础物理课上的本科生,高年级电磁学课上本科生,参加助教研修班(a teaching assistant seminar course)的研究生。研究表明,本科生在上述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某些共同的困难。 4、研究目的:为了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存在哪些困难,并对此困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正确运用高斯定理。 5、方法及过程: 1)给定题目让学生自由发言及采用“出声思维记录法”,涉及知识内容是对称性及高斯定理等。具体: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将学生按10-20人分为一组,给每组30道题目,让他们自由发言、讨论,并给出各自的理由。同时运用“出声思维记录法”对5个学生进行访谈,更深入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关于上述概念学习困难的定性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后面选择题试卷的编制。 2)选择题测试。分三部分进行: A. 大学基础物理上(非物理专业)541人,8个不同班级,平均分49% B. 电磁学(物理专业)课上(分前后测)前测:33人平均分44%后测:28人平均分49% C. 研究生(助教研修班)课堂上33人(大多数是研一的)平均分:75% 疑问:为什么结果电磁学专业的学生前测成绩不如基础物理课上的学生? 6、结果分析: 在不同年级中测试分数对比可知: 1)A部分的测试结果与B相比:两部分成绩相差不大,对矢量计算的深入学习与否对学生理解“对称性”“叠加原理”、“高斯定理”影响不明显。 2)C部分的测试表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对上述概念的理解较好,虽然他们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与本科生相似的学习困难。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及对学生的访谈将学生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电荷、电通量是标量 举例:在1题中,学生常见的错误是认为“电通量”与“电荷都是矢量”。在访谈中,学生说电通量是矢量,因为它的公式中涉及两个矢量;电通量有正负之分;等。 2)叠加原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怎么写文献读书笔记

怎么写文献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要求: 1、Topic 主题是什么(重要吗?) 2、Theory 理论背景是什么(充分吗?) 3、Issue 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趣吗?/有意义吗?)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5、Study 求证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mplication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 一篇文献阅读笔记都要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从读每一篇文献开始积累idea,为今后 的 study 积累素材。 上一个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把具体细节都给说清楚了,下面是关于读书笔记写法。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网络上关于读书笔记写法的一个汇总。有点乱,但是还比较全。等自己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后,再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好好修改整理下该日志。 做好读书笔记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工具,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所以读书笔记的结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以本人阅读经济管理类外文的经验,做这类读书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简介 要简要说明作者的学术和工作背景,主要成就、主要书籍、论文和研究方向。 二、当前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追叙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三、主要观点(main arguments)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 remark中就有。 四、主要模型或分析框架(framework)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word版个人版本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word 版)(个人版本.)

————————————————————————————————作者:————————————————————————————————日期:

文献阅读笔记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页特意留作空白)

目录 文献1: (3) 文献2: (4) 文献3: (5) 文献4: (6) 文献5: (7) 文献6: (8) 文献7: (9) 文献8: (10) 文献9: (11) 文献10: (12) 文献11: (13) 文献12: (14) 文献13: (15) 文献14: (16) 文献15: (17) 文献16: (18) 文献17: (19) 文献18: (20) 文献19: (21) 【鼠标左键单击目录内容中任意区域,再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更新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 择“更新整个目录”,即可自动更新目录内容及也页码】 【若还需要大批量添加文献阅读记录(超过19个),则在复制未填笔记的空白模板后连续粘贴多个。 粘贴完毕后,用鼠标选定“文献××”的数字部分,将鼠标对准数字部分,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 择“选择相似文本”命令,即可完成文献阅读笔记的编号更新。若觉得此操作过于繁琐,可直接手 工更改编号。】 (上述两段说明若不需要可删除)

(注:若目录的总页数为奇数,则需要再插入一个“下一页”的分隔符,以确保打印时正文第1页的位置,若不需打印可忽略此操作)

文献资料读书笔记

文献资料读书笔记 【篇一:怎么写文献读书笔记】 怎么写文献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要求: 1、topic 主题是什么(重 要吗?) 2、theory 理论背景是什么(充分吗?) 3、issue 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趣吗?/有意义吗?)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5、study 求证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mplication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一篇文献阅读笔记都要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从读每一篇文献开始积累idea,为今后的 study 积累素材。 上一个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把具体细节都给说清楚了,下面是关于读书笔记写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网络上关于读书笔记写法的一个汇总。有点乱,但是还比较全。等自己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后,再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好好修改整理下该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科技论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微生物燃料电池 摘要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其独特的高效、清洁、适应性强的优点而得到人们青睐,并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1]。本文综合了五篇有关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及应用的核心论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讨论了如何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最后还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开发新能源和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功率密度,传质效率,能源,环保 1.我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原因 由于能源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十八大提出的要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也不例外,于是才开始查找既能产生能源又能解决环境污染的新科学技术。最终我找到的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简称MFC,是集污染处理和发电于一体的绿色高效产能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可用于发电、产氢、污水处理、传感器、生物修复等方面[2]。 2.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我的思考和对策 在我阅读的五篇论文中,主要讲述了MFC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产电、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五篇论文关于MFC的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现摘抄如下。环保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在阳极区,微生物利用电极材料作为电子受体将有机底物氧化,这个过程要伴随电子和质子(NADH)的释放;释放的电子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电子传递介质转移到电极上;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阴极区,同时,由NADH释放出来的质子透过质子交换膜也到达阴极区;在阴极区,电子、质子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随着阳极有机物的不断氧化和阴极反应的持续进行,在外电路获得持续的电流[3]。 论文中提到现今MFC还未能大规模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上面的主要原因是MFC的功

文献阅读笔记精选10篇

文献1 阅读时间:2017 年9 月11 日 序号项目内容 1 论文题目“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2 作者/ 时间倪梅生储金龙/2013.02 3 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城乡规划》期刊 4 文献级别核心刊物:国家级 社区是城市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社区规划旨在创造一 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完整意义上 5 研究内容 的社区规划还应考虑发展动力源、社区类型、规划过程、人群需 求特征。本文将研究如何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运用居住 区规划中。 研究方法 通过与传统模式下的居住区规划进行比较,得出“社区化”理念 6 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及思路 并以合肥市大圩新市镇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进行验证。 7 研究创新从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织、社区资源 配置四个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模式。 “社区化”理念引入城市居住区规划,一方面使得社区规划的相 关理念和方法在城市居住区中得以体现,提高了社区规划的可实 施性;另一方面使得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过程中,能够更多的注入 8 研究结论 人文关怀,体现对人性交往的关注,塑造亲切宜人的城市空间尺 度感,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相关社会问题。“社区化”理念下的城 市居住区规划是一项重要的综合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相 关规划的整合,意义深远。 10 文献价值高 简要评述: “社区化”是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解决当前城市社会问题的一种

科学理念。社区规划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完整意

义上的社区规划还应考虑发展动力源、社区类型、规划过程、人群需求特征。“社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指运用社区规划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社区的实践过程。“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即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融入居住区规划,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指导城市居住区建设。通过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并对实地项目的考察研究为例进行验证,得出了“社区化”理念对于居住区规划具有巨大的良好效果。本文也 对于居住区“社区化”建设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