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第九篇:子罕篇

我们看第一章经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一篇用子罕做名称。罕是少的意思,一般讲多少,但罕比少还要更少。言字,直言为言,就是直接发言,论难为语,就是与别人辩论问题。发端为言,答述为语。因此说文解字讲的有问有答的时候叫语。因此在这章里说,孔子自己很少直接的说利命仁,这三个字,多数是在问答的时候,罕言,不是不说,而是很少说,比如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讲命的时候,讲仁的时候都有,但不多,就是罕的意思。他为什么罕言呢?利,命,仁这三种情况让人家这么做是很难的,一般人办不到的,他就少说。孔子讲的都是让人能够做的到的,由浅入深的让人去做,人人都能够做,果然这么做就能够成就,他不像有些人说的很高,让人办不到也是没有用的。这个利字,不是私利的利,他讲的利是利天下人的。命,就是要懂得因果,儒家讲天命,佛家讲因果,都不好懂,佛家讲的因非常详细,你研究因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够了解。我们偶要明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种下了因,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收到我们的第八识里面,就种下了种子。念佛也是在第八识里面。所以命字在儒家讲的天命,仔细分析就是三世因果,所以他少说。仁这个字,在佛法讲就是慈悲。孔子讲的仁来讲,就是要用在五伦中,仁很难讲,用在恕道来对待对方。这就

是仁,开始讲恕道,慢慢的就会有仁,就这个仁字就能够证到正果。时间到了,讲到这里。

第98 讲。

下面请看经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是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古人有考据,但我们老师认为这个考据不能够完全相信。这里我们研究主要讲意义,地方在哪里并不重要。大哉孔子,说孔子伟大,为什么呢?说孔子博学,就是懂得很多,而无所成名,就是不能有那个学问,成为个专家,比如物理博士,哲学博士等等,但孔子不能是那个学问的专家。从这句话里面,我们懂得了,达巷党人赞美孔子无所不包,大哉,孔子是圣人,他叫弟子叫后人,学道最重要,所以孔子讲志于道,依于仁,这个道字就是让人家吧求学的志向定住。志就是心理面的方向,就是把自己的心性发明出来。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学道。要弘道。都要有很多的学问,无论学儒家,佛家,世间的学问很多,你懂的多,你才能因材施教,但是博学不能够代表圣人,成就圣人主要是把自己的天命,自己的本性开发出来。才能够解决生死未问题。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圣人最重要的是证道自己的本性。没有证到自己的本性,书念的多也没有用。孔子听到达巷党人的说。他就跟弟子们说,那我

就学一门专业吧,学一种艺,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吾何执,执就是驾驭车辆,就是开火车汽车的人,这个御,在古时候就是驾驭马车的御。射就是射箭,孔子说我是学驾车呢,还是学射箭呢?我还是学驾车吧。这里雪庐老人告诉我们要执,任何技能任何学问,都要坚持。念佛也一样,都是配合持名念佛。老实这样做的话,就会一心不乱,就能修成正果。平常你做事情的时候,就把心定在那个事情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都是凡夫众生,财色名食睡,吃喝玩乐这是最熟的,我们真正持名念佛,就是要把这些名利等熟的东西念生,而念佛的这个佛号就要转熟。平常念佛熟了,执就做到了,就可以一心不乱,就可平安一生了,就是遇到什么灾难了,凭着这个熟的佛号心能够定下来,就是身体毁了,开始他能够往生,一念佛号,是熟之又熟了,他就能够往生。这就是执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孔子讲学世间的六艺,虽然御很好学,但也要执,就是执在手里,把他学习下去,才会有成就。普通人有毛病,学东西,兴趣来了,学的很认真,坚持不下去。读书人也一样,坚持不到一半也坚持不下去了。所以古人讲一通百通,只要把一件事研究通了,都能够通了,所以我们学易经,或者论语都一样,研究透了。孔子拿执御,执射来说明学个专家容易,但学道是不容易的。博学不是圣人,必须要开发专自己的本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但人人不可以成为圣人。执字就是要好好学,即使我

们现在的学问,学也要好好学。

下面一章。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麻冕,古时候带的帽子,就是上朝时候或重要场合带的礼帽。用麻做的李冠,是礼。现在用纯,就是丝布,要便宜。大家都用,我也和大家一样。拜下,就是天子上朝,各国诸侯来拜,有上下两层,礼是在下面拜了到上面在拜。今拜上,就是不拜下了,到上面拜,泰也,就是省事,安泰,但我仍然拜下,虽然违众,但我还是按礼来执行。这就说明孔子处处用礼,可以俭,但不能够不恭敬。为了表示对君主的恭敬,他仍然要坚持。有人考证丝织品要比麻织品贵。这里是制作的问题。古人要用麻做的很细。他比丝织品贵。

下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就是孔子,绝,一般的讲,毋是禁止的意思,特别注重的人人执着的很厉害,孔子这里讲不要执着这四种,毋我,一般人就是不要有我,就是毋字也要绝掉,意必固我,雪庐老人的看法,很多是不符合经意。他就用儒家讲这里的意思,再用佛法对照的讲,我们又学儒家,又学佛家,所以这四句话,各位看看一般的注解。朱子的解释毫无所得。就是汉儒也没有很深刻。所以雪庐老人用儒佛解释是很好的,我们这一章,一般人只注重高深的道理,但你不从浅近的地方,很难懂,所以意必固我,就要从浅处用功夫,我们学了很多年,也没有功夫,

但老师一点就明白了,老师问我们那里是天,我们抓不到,但老师说身边无处不是天,我们就明白了。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讲。

第99讲。

这章经上次读过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去都有不同的解释。到后来又一位,他研究,他说绝字就是指四个毋字。意必固我到了圣人的境界就连毋都不必存在心中。下面就看这四句。我们老师先把四个毋列出来,他说这样的讲法不能符合天地。何晏集解,他说毋意就是以道为标本,不要任意。毋必,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没有专一。毋固,是无可无不可。毋我,就是孔子的述而不作。下面就是雪庐老人的解释法,首先用孔子的话解释,毋意是意就是我们起的念头。起的念头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放在道上,意就是意志,就是起的志向,就是让我们学起的念头就是道。毋必,必在何晏的注解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指外在是境界。老师认为要内在的,就是用其中于民,这样比用行要好,内心要执必,就是非专门不可。我们老师认为固就是固执,固执的时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言就是重要的行权的时候,言必行,行必果,毋固就是看需要有更高的境界的时候,就不必言必行行必果了,我就是淡出来,易经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我们生在世上,都把身体当成

真实的我。但老师讲我们借父母缘来到人世间。下一世还有我,所以这个我是个生命假象。所以说道这里,老师说毋意,一般人把意当意思,所以孔子讲是意志,先有意识,慢慢就会有意志。一般人都会把意志放在财富权贵。孔子让人不要在意这样的事情上。毋必就是要实行中道。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孔子就要看这个事情是否应该做。就是要有权变的方法。这在论语里面也有记载。说管仲原来是公子后来又帮助公子小白创天下。这就是毋固。前面就是纯粹用儒家的话来解释,后面老师把儒家和佛法合起来讲。这样意必固我,这样讲我们就会了解。先讲意就是情识。本来按照八识来讲,情识,就是念头,我们一般人的念头就是虚妄的,第六识就是区分虚妄心的,毋意就是不要在虚妄上分别。必一般人讲就是必然要做的事情。佛法讲就是边界,是常见还是断见。常见就是生生世世在人道中,而断见就不一定在人道中。毋必,就是不要有边界,凡是对世间的事情没有正确的见解就是边见。毋固,佛法讲法执,凡是这个世间任何的结论都是法执。我就是我执。就是都不要有意有必,凡是要讲中道。就是学佛的人都法执的很厉害。要想成就圣人,都要破除法执。这样用佛法来看,就是不要起虚妄分别心,起念头都要起清净的念头,那念念都在道上,就是率性之为道,就是根据自己的本性起的念头。毋必,就是言行行为,办事都要讲中道,不要偏的。最严重的就是常见和断见都是违背因果的。毋固

就是不要有任何法执,有法执的话,本性就障碍起来了。这一条,我们人在世间上做错了很多事情以外自己都做的是对的,人家做的都不如自己。我执就是纯粹把我们这个五蕴合和的生命现象这个假象当初我。每个法你再分析分析就会感到没有真实性。感受人人不同。一般讲,苦受与乐受,分析到最后都是都是假我,所以学佛要觉悟,觉悟之后每一法上都会有觉悟。要去我法二执,就会成功。怎么去呢?前面就是意要破除,边见要破除这是很重要的。这四个字,经过雪公综合起来讲就是这样修道。儒家讲己立立人,才能够教化众人。这样做是普通法门。要配合特别法门,就是念佛,能够去除这四个毋,我们念佛就会有成就。这章经,就是开头要起念头,念头是什么念头,过去老师讲,你们大家念佛,就是你早晚功课时间很长,我念佛和大家是不同的,怎么不同呢?大家想想,念佛的时候固然念头在佛,不念佛的时候,起心动念就要观察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禅宗的观心法,就是观自己的念头,观久了,妄念就随起随灭了,慢慢就参话头了,所以我们起来念头就要警觉。打消很不容易的,就是要在道上。我们普通人都有一份工作,有空闲的时候就会有念头,要在道上,这就是净念相继,所以这个毋意就是非常重要的,破除我执法执,毋意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到了。

第100讲。

现在我们学习下一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一章古人的注解也很多,我们老师也不敢苟同。比如朱子说畏字是戒心的意思,其他如黄侃书虽然比朱子好一点,但也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讲论语讲要的这个意思。孔子畏于匡,畏不是害怕的意思,在若干的经书里面,是指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匡人围起来了,这个畏的意思。古人也讲畏这个字,在考证里面,还有荀子,都讲孔子拘于匡,就是拘留在匡,所以这个畏字就是拘留。匡现在在什么地方,也不好考证。当时鲁国有个阳虎,他是一个家臣,鲁国侵略了匡这个地方,匡这个地方的人对阳虎很痛恨。后来孔子到了匡那个地方去。孔子的面貌长得像阳虎,除此以外,替孔子驾车的人是颜刻,就那么巧,颜刻,当时就是替阳虎驾车的人。所以孔子到匡这个地方,匡人认为是阳虎来了,因此匡人带了武器就把孔子拘留起来,就在匡人对孔子起了误会。孔子就说了下面这段话。文王既没,很多注解说,既然知道是误会,把孔子放了就行了。但不是那么容易,大家都知道,凡是在众多的人,在很多的人群里围起来是解释不清楚的,这是一般人的群众心里,群众围起来的时候,有再好的理由,一般人都不相信,当时情况很危险,,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不知怎么办好了,孔子不是普通人,孔子首先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就是从伏羲氏道皇帝,

尧舜,夏商周三代,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就是尧舜,没有文字就是八卦,这一贯的文字传下来的文化,都由文王继承了,文王不在了,但文化还在那里。这个中国文化,都是教人学圣人的,到了文王这个时候,文化就是非常尽善尽美了,文王去世了,他所传下来的道不在兹乎,兹就是孔子自己,在周家天下,文王传下来的文化已经不多了,孔子对中国文化是集大成的,对周易大家都看不懂。到了孔子做十翼,才使人能够看的懂,所以当时的文化,都集中在孔子一个人身上。既然在兹,如果天命要丧失文王所传的文化,丧我们读平声,就是消灭的意思。如果天要灭掉这个文化。后斯者,就是后来的人,就学不到这个文化。反过来说,如果天不灭掉这个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如果天命要保存这个文化,匡人又能够怎么样?换句话说,匡人能够违反天命吗?所以这个畏不是畏惧的意思,他为什么不畏惧,就是以道自任,以文化自任。所以他有这个信念。所以在那场很大的灾难,孔子和学生都没有粮食,没有自由。再说,孔子是圣人,为什么还要遇到困苦灾难呢?这个就是共业了,孔子是圣人,他所到之处应该都是平安,没有危险。所以有危险就是世间共业造成的。如果不是圣人,就转不过来了。孔子是圣人能够化险为夷。就是因为孔子的道。我们学这章经,就要明白,孔子是圣人能够化险为夷,我们是凡夫,但我们要深信道的力量。就是遇到有难的时候,也会化险为夷的,我们凡夫众生

都会有生老病死,不学道的人,不知道孔子的遭遇,我们既然学了道,我们遇到任何困苦艰难,遇到任何逆境,我们就知道能够化解,就要像孔子一样以道自任,道心在心里头,就能够化解逆境。我们就要这样用工夫,果然这样学的话,念佛的话,净念就一定会出现。

下面一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在那个时候是官位的名称。在鲁国还有宋国,陈国等都有太宰,相当于现在的宰相,他就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那么多的才能呢?能力太多了,这俩句话,第一句是对的孔子是圣人,第二句不对,何其多能,圣人就不能够多能吗?子贡是这么答复他呢?固天纵之将圣,夫子是圣人不错的,固天赋给他做大圣人,又多能也,多能与是不是圣人没有什么关系,他是天给的圣人,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孔子听到以后就说了,太宰知我乎,太宰知道我吗?为什么太宰不了解我,孔子却是多能,我少年的时候,贱,就是没有做官,我就要做些事情来维持生活,所以我多能。孔子做一般事情都做得好。当会计,当过农牧的事情。这世间有很多学问,很多技能,孔子都能够做,孔子看这些小事知道的在多,与治国平天下关系不大,孔子认为要办政治,办教育,才是大事。不必学那些小技能,治国平天下,只要实行仁政,

那些技术活,可以让专家来办。后面讲做君子要把道推出去,不必要做小事情。这个古人有研究,他说宋徽宗,诗文,书法艺术都很好,但是政治不行,被外国俘虏了。所以他指出,他虽然诗文书画都很好,但他不会为君,拿这个比喻着圣人不在乎要会做小事情。学圣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明心见性,证道,当然也要教化,所以我们学道要把握住原理。后面和前面一章相关,朱子认为是一章,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两个时间说的所以另记载了一章。下面来看。

牢曰:吾不试,故艺。牢也是孔子的弟子。琴牢说。孔子说过,我不试,试当试用,就是用的意思,就是国家没有用我,不能在政府做官,不能为国家办事情,我要谋生,就学了艺,所以学技艺就是因为没有为国家办事情。我们学佛学道,就要好好学,这个对我们将来弘扬道和佛法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

第101讲。

先看经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们从这里开始研究。这一章是子罕篇,子罕篇有很多章古人注解有许多是不一样的,内容也不是很好了解。我们看宋儒注解,那时候雪庐老人认为注错的很多。汉儒虽然比宋儒好,也不够圆满。所以这章经我们要按照雪庐老人的讲法讲解。雪公讲这章的时候,他

指出汉儒,宋儒讲的不合适的地方在哪里,那时候他老人家讲解用了2个小时,今天我们没有那么长时间,不能讲那么的细,只能把雪公讲的讲一下,大家可以课外看看有关注解。明朝有个焦竑,字笔乘。他讲的一部分,朱子和程子。汉儒的注解用黄侃书里的注解。孔子说,吾有知,知,根据焦竑说的空空如也,就是无知,有鄙夫问我,鄙夫,就是不懂道理。不读书,空空如也,就是说自己空空,就是无知,无知,就是见闻觉知,见就是看见,闻就是听说,焦竑把见闻觉知,说成见闻识之,识和觉不一样,识是一种分别心。觉也不是从本性里出来的正觉。而是一种错觉。识就更是分别心了。孔子心里没有分别心,我无知就是没有见闻觉知的分别心,孔子心中就空空如也。吾和我是有区别的,开始讲的吾,是自觉的发言,后来回答用我,有两相对待的意思。吾知,就是问问题。也没有说问什么问题。孔子说空空如也,这里讲的一个很简单,我们在学习这段经的时候,吾知,就是见闻觉知。不这样分析,一般人不知道无知的意思。因此孔子讲无知就是静态的,没有分别心,佛法讲体相用,本性在那里非常安静,佛法用一个字就是寂。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如如不动。孔子说他自己,没有人来问的时候,他心理就是寂然不动的,安安静静的。就是没有起作用。后来就有问的时候,就要起作用了,就要答复人家。你凭什么来答复人家的。虽然没有分别心,但有观照是作用。佛家讲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孔子在解释易经的时候,他把易经解释的时候,易经是伏羲氏画的卦,后来周文王用文字解释了卦,后来周公旦又解释了爻辞。周易就是要人们明了人的真心,孔子把他定了名字,就是太极,周易就像佛家的大乘起信论,周易就是让我们明白有本性。太极就是周易的本体-。周易的本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孔子把他解释为寂然不动。下面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只要不动的时候,外面感时候,就会应上了,就是感应。外面一感,我们就会应,就能够明白天下事,就明白了。这个照字就不是见闻觉知了,而是我们本性上发挥出来了,我们讲的珍珠,光是从珠上发挥出来的作用。外面有境界的时候,我们的本体一照就会把这个人看的清清楚楚了。经过我们本体发的光都能够明白了-。感而遂通天下事。这里面的照不是虚妄心。鄙夫问我时候,我就是空空如也,我没有虚妄分别。没有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凡夫一求学就认为没有见闻觉知就空了,实际上上讲,我们有一个空字在心里。所以再加一个空,就是连见闻觉知这个空都没有了。连空见也没有了。空是个名相,实际说起来。佛法讲言语道断了,你用言语和文字就把道断了,心行道灭了。道不能够用言语形容的,也不能够用我们的心理来想的,你要体验自己的真心,就像空空的样子。这是孔子遇到有人来问的时候,他是无知的。有人问的时候,他的心起作用了,用什么起作用呢,空空如也。就是一点虚妄心也没有,就是

全部从太极本体上发出来的光。用的作用,孔子说空空如也是不错,但也不能什么话也没有。你要答复他的时候,就要用言语来答复他,我叩其两端来答复他。他来问我的时候,不论任何事情都有两端。一端是有利的一端是有害的,你想要一本万利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利弊两端,把他问的事情从利弊两端来问他,因为世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比如你开银行,利息高,风险就大。就利弊问清楚了以后,自己心理不存在任何痕迹。先问清楚,问明白了,就毫无保留的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了。问题是叩其两端而竭也。古代尧帝让位的时候就告诉他,执两用中,允执其中,就是恰到好处。用中。这里指的是用中。执就不好,要用中。这个中就是要把鄙夫的心理问明白了,然后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比如说投资,就要明白一方面要挣钱,一方面有风险的。过去台湾很多人参加投资公司。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都去投资,为了高利息,结果拿不回来了,实际上是被利益迷住了。孔子看事情不是凡夫的虚妄心,而是从本性上起的观照的作用。最后这句话,雪公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学道要按孔子的话,就是办事情也要按照孔子的话来做,就不会错了。这章经,概要的讲就是这样。时间到了。

第102讲。

前面讲这一章要读一下讲要,对照一下。最重要的是孔

子对世间解决任何的事情,都是要从自性中起作用。我们凡夫众生起的虚妄心。虽然有聪明人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们凡夫有自私自利心,有名利心,就会不客观,最重要的就是生死大事,我们要能够空空如也,就不会有生死了-。我们从这个方向上研究,就会比普通人高明,就管用。现在看下一章。先读一下经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矣夫。这章经古人注解也有很多的争执的地方。在这里指出两个意思来参考。凤鸟,河图洛书。河是荣河里出图。凤鸟河图都不出来,我就到这里为止,就没有什么好作为的了。根据集解,有圣人在则有凤鸟与河图这个瑞相,孔子那个时代如果天子是圣人的话,就会有瑞相,所以孔子那个时候,圣人不在位上。河图是八卦。古人解释八卦有相术派,也有议理派。伏羲氏发明符号的时候,就是一阴一阳画出八卦。他是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有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也不能够详细研究的。道家有很多图,到了朱子还把图放在前面。河不出图,吾矣。孔子所讲的河图不见的就是那个河图。另外尚书以及篇里,凤凰来仪。圣人则之,就是指的伏羲氏模仿的,效法的。可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时代看不见祥瑞,发出来的感叹。绝不是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当大官。而是为传道的。他发的感叹。可见圣人到世间来就是为传道的。我们现在在大陆,在台湾,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知道周易。能够知道学周易是学道的不多,他们也只

是要算算卦,升官发财。或者看看风水找找墓地而已。就像雪公比喻用金刚经换糖果是一样的。真正学道的,学周易的重要的是要人们知道人的本性。我们在世间不明了太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免不了有虚妄心,其实财富也是带不走的,这都是生灭法,有生有灭的,太极开发出来以后,生老病死全没有。世间万事万物在动,实际上都是戏法而已,就是让我们觉悟。就是借助假身体觉悟。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就是让人学道,解决生死问题。感叹道行不出去。我们普通他绝不会像孔子那样感叹,他也不是生活不下去,他周游列国就是为传道。我们也一样,虽然生活无忧。但想想那些渔民和农民都很苦的,我们果然想到这些人的苦,我们就想到怎么样帮助他,最重要的是要他懂得道,让他生活的好点。想到这,我们离孔子圣人的境界太远了。我们要把孔子的道发扬光大,替天下人考虑,我们如果只考虑自己就太自私自利了。没有平等心念佛都得不到感应。必须要把心理调整。

下一章经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见到齐衰读子崔,见到冕衣裳者,瞽者,就是盲人。这三种人,虽然年龄小。坐在那里要起来,站着也会行礼。过之,就是经过,必趋,趋在古时候,在大堂上走路要一步一步的,道场礼上香的,就是那样走法。就是快步走。齐衰者,就是穿丧服。丧礼上会有五种,哪五种呢?斩衰,孝子。亲戚朋友遇到丧事,孝子披麻做的孝。

麻,其次齐衰,大功小功,是按照亲疏来分的,有等次的,就是次等的丧服以上的,都会起来。表示同情。冕是带的帽子,衣是上衣,裳是下衣,见到这样的人,就是大夫的地位,就等于现代国家中央政府部长以上的,就是大夫,见了这类的人也是必要行礼。为什么要尊重他呢?民主国家也要尊重的,虽然是选民选的他。古时候大夫以上的大官,是一定要给民众来办事情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他。见到盲人,就是看不见的人,拿盲人做代表也包括其他的残疾人,他都会站起来,因为他们连谋生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孔子很同情他。见到这三种人,虽然年少,但孔子必须有所表示。必趋,就是走快一点,为什么要走快一点呢?就是表示他关心重视他们。但对大夫以上的大官,年轻人是不好做上的,古时候很多大夫是世袭的,国家会给他土地,父亲去世的时候就会由他的长子来继承。这样就会有些年轻人做到大夫,刘宝南说,春秋是世卿持位,有年少之人。孔子见了他们都会行礼。在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尊重国家,怜悯丧亲的人残疾的人,可以看出他的慈悲心。我们要学的就是圣人的慈悲啊。时间到了,讲到这里。

第103讲。

请各位看377页。这章经文先看一遍。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雪公过去讲这章的时候,就特别跟我们讲这是完全讲学道的。这章有三段,仰之弥高以前是一段,循循善诱到约之以礼,是教方法。最后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喟然叹曰,喟然是叹息的声音。同样是叹息的声音,但有忠种不同,这里是颜渊感到自己很幸运,照学佛讲有充满法喜的意思。下面讲第一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四句话。过去雪公把每句话古人的注解都讲出来。所以我们学雪公一个一个分析古人的注解,我们就看清楚了,古人的注解也很多,那么今天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就把雪公讲的正确的讲法讲出来,其余的朱子,黄侃等本子自己去看看就行。这章纯粹是讲学道的,我们用工夫就行了。现在看着四句话是比喻的话,比喻谁呢?有人说是比喻孔子的,不是的是比喻道的,孔子教学生学的道。跟释迦摩尼佛讲的道都是一致的,指的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真主本性。之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解释的,就是用我们心思想也是不行的,就是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扑灭,那就是你用言语讲这个道,道就被这个言语切断了,用心行想,想到那个地方已经不是本性了,所以不可思就是心行扑灭,不可道就是言语道断。因此在这里讲到了,虽然不可思议,但尧教化人的话,就用言语来讲,那就用比喻的办法,这样看这四句话就好懂了。学道就不能够像古人一样,跟孔子学道,就是

学孔子了,比如说我们学佛了,是学释迦摩尼呢?还是学其他呢。这四句话不是学孔子,是学孔子所叫的那个道。道是不可言语的,就是学中庸里面讲的那个性。学了就像那个高山一样,越看越高,道就是越看越高。往深处来研究的话,越研究越坚固。深入不是那么容易的,像钻一样,越钻越坚固的。我们人人都有真主本性的,应该都是佛,但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不能够觉悟,就起来无明,无明也是比喻,就是看不清楚,不认识自己的真主本性了,所以才有六道轮回。我们中国是有易经,到了孔子的时候,他注解,贤人才能够看的懂,所以圣人到世间来,必须要教,让我们恢复自己的本性,恢复可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到世间以来,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被污染,恶习气。去掉谈何容易,佛法讲的无明,有根本无明,有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我们常说的贪嗔痴慢,这个已经不容易断除。后面再去掉根本无明就更困难了。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眼睛看,瞻之好像在前面,忽焉好像在后面。这就好像中庸里面的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子思讲的这个道。道就是本性,一般讲须臾讲的是时间,实际上道除了时间,还有空间。道就是真主本性。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什么时候有性,什么时候无性,哪个地方有性,哪个地方无性,我们不能够这样理解,这样理解就偏了。性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就像楞严经讲的如来藏,清净本然,周是法界。就拿我们这个地球,就是地球

以外,那么多的星球,用多少望远镜也找不尽。这是一个小世界。孔子教人们学的道,教人明心见性。颜渊感到孔子讲的这个道是无时无处不在。佛法也竖达三界,横行十方。所以他赞叹的是孔子教他的这个道,是这样的广大,因此这里要有个正确的了解,学道,学本性。这是最直截了当的说法。这是第一段,叹道这么广大。虽然这么广大,要非学不可。不学道,我们冤枉来着一生。就是道到天道里面感到很满意了,也发不出学道的心。富贵学道难,就是有钱有权都很难学的,我们更难了。但真正的学,也不难,因为我们性是我们的本性,本有的,所以我们老老实实学,一定会有成就的。第二段。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颜渊叹孔子的教学方法。很好,好在哪里呢?循循善诱,循循当次序讲,就是办一切事情都要有次序。刘宝南讲循循当恂恂讲,就是竖心边。这两个字在乡党也有,郑康成当恭敬谨慎讲,这里当恭顺的意思。跟乡党里面的恭敬是有不同的,循循然就是孔子教学生随缘,就是随着学生学习的能力。比如说颜渊领悟能力强,就用一种方法,别人就是另一种方法,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不同的方法。教颜渊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就是循循然,讲的这个言语,指导用功都是有一定的次序。好懂的话,就是随众生的缘。善诱就是一步一步诱导,就是从浅处向深处学。颜渊讲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就是广泛的学习,形成觉悟,悟这个道理,就要学圣人传下来的典籍。比如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