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福建师范大学黄光扬

高考改革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社会发展,近两年来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加大了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力度,迈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前进步伐。笔者作为长期关心与研究考试改革的业内人士,在感受到新一轮高考改革“咚咚”作响的前进步伐声所带来的兴奋之余,却也对当前高考改革带有几分忧虑,因此有感而发,谈几

点认识。

一、高考改革有了宏观方面的“指导思想”,却没有具体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考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这一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和试点过程中,仅有原则性的指导思想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当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注意与防范一些容易出偏的典型问题。比如,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是否加重学生的

学习负担;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会不会搅乱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高考改革方案是否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离;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是否有比较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等问题。实际上,在当前高考改革的某些重要环节上,如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上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除了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外,还须加上“几个不要”的注意事项,至少是不要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人为地给中学教师增加过大的压力;不要给中学正常的教学添乱;不要脱离中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实际;不要在高考改革上急功近利、冒冒失失等几个注意事项。

二、高考改革既要有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勇气,又要有实事求事和讲科学的态度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既有明显的政策性,又有很强的科学性。为了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关决策者和改革者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又要有实事求是、讲究科学的态度。然而,新一轮高考改革在有些方面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科学的态度,显得有些主观、草率,甚至个别地方还有长官意志和好高鹜远之嫌。比如“综合能力考试”,一方面国内外对“综合能力”的概念、内涵、测量方法的研究还很缺乏,认识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

“综合能力考试”仅仅从部分保送生这一极其特殊的群体做试点后,还不能说明更多问题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加以推广。2001年综合科目测试文件中把“文科小综合”和“理科小综合”定为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与此同时,包含六门课程的“文理大综合”试卷的满分值才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之,在这次高考改革过程中确有一些地方让人感觉到缺乏科学和慎重的态度。

三、用“3+综合”取代“3+X”将有悖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良好初衷

回顾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历程,从最早的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到后来的文理科实行各自的“3+2”方案,其改革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减轻高考学生的负担;二是强化专业性向考试,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考生,使达标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分开和互补。而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了“3+X”科目组设置方案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把中学生所学的九门主要文化课都开考,以利中学教学,同时减轻考生的学习与考试负

担;三是给考生表现个性与能力倾向的机会,有相对自主的选择考试科目的机会;四是给高校一些自主权,提出选考科目,以便高校更好地选拔具有专业性向的优秀新生。应该讲,这些改革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从近年来的“3+X”试点以及2001年的“综合科目”改革实验趋势来看,似乎有用“3+综合”替代“3+X”的倾向。笔者以为这是不妥的,否则会使高考改革背离良好的初衷,其理由是:

(1)“3+综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方面的负担。如果这里的“综合”是“文理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和地理六科综合,学生实际上就要考九门课程。虽然有些科目列入考试的内容比起单科考试的内容要少,但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学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这样,由于复习面大,因此考生在考“综合科目”时,困难与心理压力增大。

即使是“小综合”,这些问题和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是这样的改革取向,倒不如过去的“3+2”科目组方案来得好。

(2)综合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应当在教学过程和命题过程中加以适当重视,但“综合科目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关文件上认为,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但笔者认为,由于受基础教育文化科目内容、命题取材空间与命题能力测试不够有效的局限,命题也多是拼盘式的。而拼盘式的考试既不利于甄别考生,也不利于引导教学。因此,设置“综合科目”考试的必要性有待重新审视与论证,更不用说要用“3+综合”来取代“3+X”。

(3)“综合科目考试”不利于中学正常的课堂教学,给中学教师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把综合科目命题退守到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那么,更为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分科考试,在学科内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这样可以促进中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综合能力,在对本学科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之后,还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同相关学科、

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教育、科学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习,这才是符

合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如果硬是搞“综合科目考试”,无论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不仅我们的中学教师不能胜任,而且在评阅试卷、分析试卷、评价教学等方面也不便于操作。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多是“全科式”或“半全科式”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成“T”字型,而我国的中学教师基本上是单科型教师。因此,近两年来“综合科目考试”中的许多试题,凭高中课任教师个人能力是无法给出完整地解答,因此,过份夸大综合科目考试的作用是不利于中学正常的教学和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改革的。

(4)用“3+综合”取代“3+X”是不利于高校选拔新生的。据称“综合科目”是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在一张试卷中用120分钟或150分钟的时间同时考查3门甚至6门课程内容,这对有关科目内容的考查深度及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对高校选拔具有专业性向和学科潜能的优秀考生是不够有效的。实际上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中学的课程门数较

少,一些课程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习内容由几册教材来反映,而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国家,他们的高中课程内容分得较细,门数多的可达四五十门。这样算来,我国高中的一门课程如物理学,可能就相当于其他国家中学开设的几门课程或几个考试科目。这说明,我国高中有些科目的内容综合性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单科考试,有时就相当于国外由几门课程形成的综合科目考试。因此,综合科目考试不可盲目搬用国外的模式。如果用“3+综合”取代“3+X”,不符合“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提高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第一,在新一轮的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中,不能用“3+综合”取代“3+X”,“综合科目”充其量只能做为选考科目“X”中的一项;考生是否要选考“综合科目”,应该由高校来确定。第二,做为高考内容改革及其导向来讲,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考查“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基于本学科内容,强调综合应用与创新并在高考命题中逐步加大测试的比重。第三,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责无旁贷。而高考作为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需要在考试内容方面对此作适当的而不是过分的要求,以利于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但切莫脱离实际太超前。

四、高考改革试点有了国家批准的“试验田”,但耕耘“试验田”不能像种植“自留地”那样缺乏全局的观念

每次重大的高考改革举措在全面推广之前,一般都经过试点后再做安排。这是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然而,令人感到有点失望的是,有个别省市作为国家高考改革的“试验田”,长期以来却如同种植“自留地”那样缺乏全局观念。一方面,其改革方案的论证不够充分,地方的专家组和全国的专家组缺少适当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缺少有力的、一贯的指导和调控,致使一些高考改革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推广前景较差。笔者以为,国家要加强管理,包括对改革方案的论证和试点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不能放任自流。今后的国家高考改革试点,在其试验之前,原则上应当组织多方面的专家先论证、后施工,提高高考改革试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责任编辑付一静)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 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一、不分文、理科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

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同时给予考生选考和弃考的权力,容错率高,减轻了考试压力。然而,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进行两次外语科目考试,哪怕第一次考试成绩非常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家长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提高成绩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这项改革措施等同于变相增加了学生的高考次数,增加了考试压力,违背设计初衷。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调研问卷模板】高中生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调研问卷模板】高中生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知和态度调查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实施文理不分科,外语一年多考等政策,还同时对自主招生和加分政策等进行了改革。虽然现在还未开始推行新改革政策,不过本次调查仍然以几项影响较大的政策为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到来的改革持有何看法和意见,是作为对于新高考改革政策的一次前瞻性的民意调查。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数据仅用于统计分析。题目和选项无对错和标准答案,请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放心的填写。 1. 您的性别是? 男 女 2. 您现在的年级是? 高一 高二 高三 3. 您读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如果还未分科,请选择未来分科时可能选择的科目) 理科 文科 4. 您是否是艺术生或者体育特长生? 是 否 5. 您是否有了解本次(2014年9月发布)的高考改革? 十分了解,基本了解每一项内容

基本了解,了解部分有关自身情况的内容 不太了解,知道有改革但不了解内容 完全不了解,不了解有何内容 6. 您认为哪一项改革内容对会您的影响最大? 取消文理分科 英语一年多考 高考加分改革 其他内容(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等) 7. 您是否赞同目前的文理分科制度 赞同 不赞同 8. 若赞同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您赞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文理分科不能发挥我的一些单项科目的优势,不分科可以让我选择优势科目 文理分科会导致男女比例不平衡 不分科能改变一些“重文轻理”或者“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 其他原因 9. 若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您不赞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取消分科会有更多的课程要学习,给学生带来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不分科会让我不擅长的科目影响到高考成绩,分科能让我避开不擅长的科目 分科能更好的培养专业的人才,不分科对一些专才偏才不利 分文理科能比较好的让我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未来专业选择和就业

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语文)

2020年新高考语文卷解读(北京适应年卷) 第一部分:整体分析(从试卷结构、难度、题型和整体分值上分析整体的变化) 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 一、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11题和16题,这种趋势已经在命题中体现出来了。 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第二部分:针对重要变化逐项分析,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新高考和2019北京卷) 1.试卷结构变化 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有少许变化。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由6道题变成5道。围绕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试卷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查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 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有4道是选择

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作文) 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 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 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 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且不论专家所言是否正确,探讨中国高考制度的取向却是个不争的话题。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 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 动性和特长?……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高质量的考生,还是高素质的学生?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学校毕业班学生高考 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形容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他说,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 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 承受能力弱。 对高三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压力:父母亲人的期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同学 之间的对比。由此要么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或对自己期待过高,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对 未来感觉渺茫。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有着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 学生本身的不成熟。 因为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 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与之相反,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 脆弱。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 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我们将要考什么,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 考语数外三门(全国卷),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文、数学、 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按最高分记入高 考成绩,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将会使地理呈现怎样一个走向?,根据高考改革方案 调整地理的教与学,不止是应付高考拿高 对于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一些看法 据了解,《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 革之后我们将要考什么,怎么相应地进行教学.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 外三门(全国卷),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实行高考综 合改革的省份,高考成绩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思想政 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当中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学生可以 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2017 年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由300分提 高到了320分,理科综合也是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 试,按最高分记入高考成绩,英语满分100分.取消一本二本,合并一本二本录取 批次 所有这些改革变化将会使地理呈现怎样一个走向? 中国人注重天使地利人和,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观人事.中国最早的地 理著述有战国前后的《山海经》《禹贡》,后有《管子》《尚书》《周易》《诗经》 《周礼》等著作也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之后还出现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 作如《史记》《大唐西域记》等.说明古代人对地理已经有重视. 现代地理学科分类已经有许多分支.如我们学的有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下有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自然地理下有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地质学、地图测量学、水文 学、海洋资源学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技术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图制 图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海洋测绘等等.这些都表明高校地理学专业相关人才在 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协调人与地理环 境关系,保障人类生存、促进地区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地理教育方面,在国 土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和教育等行业 都有很重要的位置,地理专业的人才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且现在社会也证 明着他们有着不俗的表现.说这么多也就是证明一个重点,地理是重要的,而且对 社会对人类发展一直都重要.根据高考改革方案调整地理的教与学,不止是应付 高考拿高分,更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素养,掌握必备的地理技能,能对其终生 有益. 那么高考方案的改革对于地理来说有着什么变化? 1.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 扩大了竞争优势.但是地理在高中属于文科,在大学属于理科,其内容性质文理兼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关于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查问卷(2)

关于芜湖市民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芜湖市民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研实践活动。十分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您在此填写的所有信息将只用于本次调查实践。您的反馈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再次感谢您的帮助! 1.请问您现在是() A.中学生 B.大学生 C.教师 D.学生家长 E.其他 2.您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如何?() A.十分合理 B.较为合理 C.有些弊端 D.极不合理 3.以下选项中,您最关注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是() A.高考内容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避免脱节 B.完善高考加分制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C.实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取消户籍限制 D.打破唯分数论,综合考虑考生素质 E.实行一年多考,减轻考生和家长的压力 F.考试招生违规处理 4.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需不需要文理分科?() A.需要,可以培养专业人才 B.不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无所谓 5.您认为目前文理分科最大的弊端是() A.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不利于学生享受平等的升学机会 C.不利于学生今后公平就业 D.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6.您认为高考各科的分数需要有所变动吗?() A.需要,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B.不需要,现行方案还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C.无所谓 7.您认为高考语文加分有必要吗?() A.有必要,能够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 B.没必要,原有制度较能适合国情 C.无所谓 8.您认为高考英语需不需要实行减分政策?() A.需要,有利于实现各地教育公平 B.不需要,现行制度能够引起国人对英语的重视,利于社会发展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建议

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建议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一方面,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痛陈高考制度弊端、呼喊高考改革、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指责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因素不可低估,但其弊端日益凸显。 一、考试形式单一,“一卷测全体、一考定终身”,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我国的统一高考实行的是:一个省市或几个省市共用一套试卷,大多数省市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即全国统考;少数几个省市举行两次考试,即加了一次春季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各省统一,高校招生时,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许多单科成绩非常突出的考生因为总分不达线而与大学无缘。由于第二志愿的录取可能性很小,致使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许多学有专长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为了孩子能进入大学,不少家长想方设法“走后门”,招生骗子也乘机大发横财。 二、考试科目多,师生苦不堪言,“应试教育”变本加厉,摧残人生。现行的3+文综(理综)的模式,考试科目实际高达6门。而且文综(理综)名为综合考试,其实基本仍为分科考试。以山西文综试卷为例,总分300分中只有最后几道大题才是真正综合的。全国统一高考使“应试教育”更加变本加厉,素质教育有名无实。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给所属高中下达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有的市县每年还要召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许多地方比高考状元,比升学率,学校的升级和教师的待遇都与此紧密挂钩。孩子们从背上书包走进课堂那天起,就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执拗地学、背、记、做,一刻不停,忍得寒窗之苦,全奔着高考后的金榜题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日接送,陪做作业,寻请家教,不惜高价择校,牺牲节假日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进入“特长班”。只要分数高,其它一概不管。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有的考生为了分数,生理、心理失衡,未进考场就先垮下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青少年的整体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他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少年自主精神,青年时代的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我对高考改革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新高考专题研修网络学习和听了程主任的讲座,我对新高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科目设置。 科目设置3+3,我基本持赞成态度。但高考必考语文、数学、英语的分值设置,应作适当调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分值可以适当加大一点。我们的学生在英语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后的用途并不是十分的显著,个人建议英语分值适当减少一点。语文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固然重要,可适当加大分值,但不宜过于加大。我认为语文命题应该加大文言诗文的考查,增强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増加写作的应用性,只要文笔流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要公正、科学。 学业水平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一直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要想把它计入高考,必须严肃考纪和阅卷,如同高考。我经历了到目前为止的全部的“会考”和现在的“学考”,我看到的是混乱和考风的日下。如果考试、阅卷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就不能计入高考。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再谈如何计入高考。按等级计入还是有些不公平,个人建议按学业水平考试原始分计入高考。比如即便是相同“级别”的考生,原始分值也会有差异;对于下一等级的最高分有失公平,少了一分,就降到了下一个等级。如按标准分、正态分布(与名次息息相关),也很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原始分数差距不大,而标准分相差很大。 三、学生综合评价,要货真价实。 我十分赞成综合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标准,但学生综合考查要严肃、客观、公正。现在的综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大多是造假材料,咱们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劳累、耽误学习时间,很多时候都是盖个章,自己写上完事。这需要认定相关部门,并能认真执行。综合实践、服务作为高考录取参考,这是好事,增加了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但我们才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在一些认真、负责,执行严格的国家,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义工,必须达到多少个小时。 四、重视自然学科,增加自然学科的考查。 建议増加自然科学学科的分量。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文科学固然重要,但自然科学更重要,不重视物理、化学、生物,也包括地理等学科,这样的国家没有前途。治国可以重文,但发展国家必须靠自然科学的发达。发展国家需要的人才应远远多于治国需要的人才。这或许与我们千百年来的历史有关,因为古代选拔人才就是一篇文章定胜负,定为“状元、榜眼、探花”等,而把一些科技人才划归到末“九流”,打到了的民间。再看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吧,我不敢信口开河,但我知道在新加坡读预科的学生,只开设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到了大学还是以这些科目为基础,增加别的学科,或许他们国家的没有悠久的历史。 五、取消加分,众望所归。

谈高考制度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影响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34A09AA1 课程名称:教育改革前沿讲座改卷教师: 学号:116030141 姓名:朱月影得分: 谈高考制度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影响 朱月影 摘要:高考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现行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但是它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急需改革。高考以单一的标准考核选拔考生的形式也阻碍了高校对所需人才的选拔,造成人才的流逝。高考制度带来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高考制度的缺陷,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找寻有效的解决方法,譬如自主招生考试。高考制度的改革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检验,中国教育的发展还需不断的改善。 关键词:高考制度;应试教育;人才;创新 高考制度,从1977年恢复到现在,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利的现象。社会上也有很多声音,要求取消高考。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的考生人数也居高不下,高考作为现行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其存在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对考生来说,这是一种相对较好的竞争方式,让更多的考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教育更公平;对于高校来说,这也是一种相对的较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毕竟对人才的定义多样,要筛选出人才本来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高考确实满足了高校的要求;对于中学来说,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没有一定的标准,对教育的实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高考作为指向标,是一种导向相对较好的选拔方式。 但是,高考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学生不堪过重的学习负担,厌学轻生,使校园极端事件屡次发生;“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单一形式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考太注重知识基础,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考只有建立全面的考查机制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高考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能够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多角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2021届通用版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学案:新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和试题分析含解析

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高考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今年的高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高考,那我们整天讨论的新高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试题结构新。和往年的高考试题相比,新高考的试题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1)、听力考查方式和时间。往年的听力考试是统一安排在6月份的夏季高考,考试次数一次,时间大约20分钟。而新高考的听力安排在1月份,考试次数两次,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成绩。2)、阅读,包括阅读理解和七选五,在试题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是在分值上有所改变,由原来每小题2分提高到2.5分。3)、语言知识运用,包括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其中,完形填空的变化最大,由20个题,每小题1.5分减少到15个题,每小题1分。4)、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改变也很明显,往年的试题包括两部分:短文改错(10分)和书面表达(25分),新高考的写作仍然由两部分组成:书面表达(15分)和读后续写(25分)。 第二、词汇运用新。首先,出现了很多新增课标词汇,在往年的高考中是不会出现的,但今年新高考出现了30个,新课标里面总共增加了368个,其次,除了新增词汇,新高考对构词法、熟词生义和一次多义的考查也有所加强,比如出现了一些合成词,round-trip, willpower, first-generation, well-rounded, beanpoles, viewership, wetland等,还有一些前后缀词汇,disqualification, eventful, earthen等,熟词生义entry。 第三、语法教学的变化,新高考要求语法能助力学生增强阅读理解、写作输出能力,此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语法的语用能力,也就是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不需要过度讲解和推敲,参照新高考的风向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法 以上是新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变化,而新高考命题理念是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因此,在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些理念。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员才、引导教学”,是对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 —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感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 感 为期四天的外出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考考试和招生改革就是指挥棒,对高中的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浙江和上海几所学校的考察和学习,让我对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考改革实行的是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其他六科中任选三课,结合我省的情况这样的组合就有二十多种,这些对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在此就要通篇考虑,全局筹划,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现在的选课决定了今后上大学的专业录取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高中阶段的选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科学选课。 2、做好走班制教学工作,组合越多,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大,怎样科学分班,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管理,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科学评价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绕不过去的难题。 3、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改变了以往录取中的只看分数,分数成为了依据之一,素质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怎样科学公平公正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评价制度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肯定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 4、我校学生生源基础差,根据高考改革录取方向,我校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大大降低,而以参加高职高专录取为主,这样我校在新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处理好学术性高考和技术性高考的区分管理,怎样合理指导学生选择,怎样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2007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佛山高明一中周兆富(528500) 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新课程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也走进了收获的季节,新的高考是对三年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评价。高考的指导文件是《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些文件作为命题、考试的依据,它是每年考生、老师备考时最重要的指导。《考试说明》作为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参考,也是全体高三师生备考的重要指导。《考试说明》从命题范围、命题形式、试卷难度、评价标准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同往年《考试说明》和新的《考试大纲》对比,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改精神,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三大亮点,其中对动量描述的变化更方便于高考命题。 一.对2007年《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1.2007年高考方案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通过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及与国内部分高考命题专家和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研讨认为,2007高考命题应的命题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命题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这是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重点强调的指导思想,整套试卷将反映课程标准整体要求。○2注重考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这一点从近年高考试题中已经初见倪端。○3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这是历年高考查考的重点。○4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这一点从2006年高考命题的第5题(人造太阳)、第13题(2)(风力发电站)、第17题(三星问题)可以看出。○5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则, 作为高三备考老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考试说明》等同高考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不难发现2007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1试卷要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物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卷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用文字和图像准确表达物理思想与物理过程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试题重视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仍然是2007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中指出:要考要“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着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说明的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同传统高考的比较更注重的是承前启后,所谓承前就是对传统高考的延续,由于高考更注重的是选拔人才,让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传统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念不会变,这一点我们

对高考的看法完整版

对高考的看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高考的看法 高考,威力无边,为了高考,中国人几乎在走极端甚至恶性竞争了(暂且不说为了高考,高中学生那超长的上课学习时间,足以摧残身体健康的学习强度以及幼年孩子的高考早期教育),小孩从说话开始就灌输和高考有关的内容,上学后即使是小学,也只关注高考学科,整个人生需要的知识,甚至是生活常识问题在上大学前几乎不去了解,因为学习高考以外的内容无异于浪费时间和前途。这样下去,高考就成为愚弄合主宰中国人,尤其是限制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了,中国人的生活就是高考的生活,中国人的素质,理念,思维方式都受到高考的制约,中国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态度都打上了高考的烙印,高考,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人,哪怕还是学龄前,都受累于高考,被困在高考,可持续性发展和终生乐意学习的情况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没有高考就没有更公正,公平的尺度。如果没有高考,用人的公平度和人才的选拔肯定无从谈起,所以高考无疑是完全必要的。高考已经主宰了国人的生活,所以高考必须对社会和中国人负责。高考的命题内容和考核方式必须对中国人,中国社会负责。因为,高考考什么,孩子们就得学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几乎无人舍得花时间了解和学习,哪怕是必要的体育活动和生活技能。 避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避免狭隘的仅仅是为高考而学习知识的观念不是说教可以做到的。只有科学和全面完善的高考制度和方式才能纠正学习的误区。高考的制度和理念应该把保证和培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合健全的思维方式放入首位,加入解放青少年心灵约束,让青少年具有快乐积极的学习愿望,真正的减轻学习负担。本人认为改变的途径之一是高考命题的内容,比如:高考只考两门。1.社会(包括全面的人文科学)2.科学(主要是理科和生活常识技能类) 3 。身心健康类(必要的身体素质和文艺体育技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 (一)基本精神 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 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 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