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央电大_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

中央电大_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

中央电大_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
中央电大_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

3.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1、种类1)访谈法2)问卷法2、优点1)直截了当2)针对性强3)省时省力4)收集的信息量较大3、1)准确性较弱2)易受各种因素干扰6.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7.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8.下列角色中属于先赋角色的是。(D)A.法官B.朋友C.丈夫D.父亲9.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再社会化)。10.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1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12.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自我词有关的掌握。13.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心理自我)14.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15.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16.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得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18.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19.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和易出偏差性。20.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环境)21.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首因效应)。2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D海德(Heder)23.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能力)2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晕轮效应)25.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整体性)26.“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会影响社会认知。(D.情感状态27.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28.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29.宽大效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面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的现象。30.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1.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只会选择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2.双向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3.整体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3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32.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什么?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33.态度是由、和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倾向)3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3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和。(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36.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活动参与法)。37.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相似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38.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D.不明朗区)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39.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D.费斯廷格(Festinger) 40.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41.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42.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认知4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44.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4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和。(接近;相似;互补)46.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与三种成分。(亲密;激情;承诺)47.爱情三角理论由提出的。(C.斯腾伯格(Sternberg))48.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9.应用分析题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答题要点: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2、原因可能

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50.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51.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亲社会、被认可和反社会的攻击行为。52.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分析题案例产生的原因。一名15岁的美国中学生震惊了校园。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今天却拿着左轮手枪从厕所走出来,一路走,一路打,还面带笑容。迄今已有2人死亡,13人受伤。自称和少年枪手最要好的男生说:“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他曾听这孩子讲要枪杀人的事,但认为那是“说着玩儿的”,并未报告校方。枪手的另一位朋友说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他会这样”。总统布什获悉深表哀痛。答题思路:此中学生的行为属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相关的理论解释有:(1)挫折-攻击理论--——“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该中学生由于受到挫折引发了攻击行为(2)社会学习理论——“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该中学生通过观看、模仿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学会了攻击行为。(3)本能论——“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该中学生被压抑的本能通过攻击行为得到了释放。53.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54.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D.直接暗示)。55.“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社会惰化)现象。56.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从众)现象的存在。57.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C.服从)。(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当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顺从(compliance)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58.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服从)行为的普遍存在。1.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2.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独时偏少,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懈怠。3.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4.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59.简述优势反应强化说的基本内容。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一个人在动机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很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60.简述从众的定义以及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1.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2.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61.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去个性化现象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也叫去个性化行为。影响去个性华的因素:首先,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其次,责任分散的影响。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融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肆意破坏社会规范。最后,自我意识下降62.应用分析题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请用服从与从众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1)希特勒是独裁式的领导,要对其服从。服从的定义服从的原因:命令者的权威性、合法权利(角色规范,应该服从)、责任转移等;(2)周围官员之间出现从众现象,从众的定义从众的原因:(1)信息性社会影响(2)规范性社会影响1.领导方式:又称领导风格,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和所表现的行为特征。2.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和。(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3.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一套规定成员如何做的行为准则和标准。4.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63.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内的成员是根据规范来互相认同的。因此,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化、越特征化,成员间的关系也越紧密,整个群体也越集中。反之,一个群体的规范标准化程度越低,整个群体就越松散。(2)评价准则的功能群体规范作为行为参照的标准,赋予个体言语、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从而直接制约着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判断、态度和行为。群体规范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用以作为衡量成员言行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1 父母养我们,我们要回报,这属于()1.0 分
? ? ? ?
A、符号互动理论 B、平衡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社会交换理论 我的答案:D
2PAC 中 A 是指()1.0 分
? ? ? ?
A、我们的父母自我状态 B、我们的成人自我状态 C、children D、老人 我的答案:B
3 群体的极化现象有()种解释 1.0 分
? ? ? ?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
41950 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 0.0 分
? ?
A、哲学 B、经济学

? ?
C、心理学 D、社会学 我的答案:C
5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指导下研究 1.0 分
? ? ? ?
A、马克思主义 B、纳粹主义 C、实验 D、计划 我的答案:A
6《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这一杂志是由()和斯坦达尔一起创办的。1.0 分
? ? ? ?
A、斯金纳 B、文森特 C、莫尔 D、拉察鲁斯 我的答案:D
7 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1.0 分
? ? ? ?
A、情景实验 B、外部环境试验 C、现场实验 D、仪器实验 我的答案:C

8 符号互动是来自于()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0 分
? ? ? ?
A、物理学 B、生物学 C、社会学 D、心理学 我的答案:C
9 人的幽默感是在()阶段建立起来的 1.0 分
? ? ? ?
A、青春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婴幼儿期 我的答案:A
10 在管理当中为了更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的关怀让他们感觉
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1.0 分
? ? ? ?
A、霍布斯 B、霍兰德 C、霍桑 D、勒温 我的答案:C
11 自我的作用是()1.0 分
?
A、阻止本我发泄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B) A、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 A时髦 B热 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4、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 5、实验室实验法比现实实验法的信度高,效度低。(×)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 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19.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20.时尚:是人类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冒险创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社会认同,以及模仿、趋同、服从的心理反应。 21.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22.基本归因错误/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为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3.经济心理:指经济行为的心理经济准备状态及对经济行为的主观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动力与阻力。 24.差序格局:是就中国横向社会结构而言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种特有格局,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是从自己出发,层层往外推,人际关系也随着外推而越来越不重要。 25.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错。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错。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3.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错。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4.在人类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激发了外在动机会增强内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分) P155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分) P120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分) P92 A、社会分层 B、本能和教育 C、遗传和环境 D、人性 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分) P119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信息加工 D、印象管 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分) P91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分) P90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分) P123 A、控制点 B、稳定性 C、可控性 D、内外因 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分) P170 A、迷恋爱 B、愚蠢爱 C、浪漫爱 D、空洞爱 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分) P108 A、终身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分) P118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B)。(分)P155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尔雅)社会心理学 2018年期末考试 满分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20)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模仿有()个条件(1.0分)1.0 分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我的答案:C 2把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伦理解释当中的一个副标题的是美国人()(1.0分)1.0 分 A、 莫尔 B、 舍弗勒 C、 鲍德温 D、 文森特 我的答案:C 3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1.0分)1.0 分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 我的答案:B 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1.0分)1.0 分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我的答案:A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1.0分)1.0 分 A、 态度的构成成分 B、 心理状态 C、 态度改变的过程 D、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我的答案:B 6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1.0分)1.0 分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我的答案:D 7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1.0分)1.0 分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 近因 我的答案:B 8《论表演哲学》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 莎士比亚 B、 齐美尔 C、 米德 D、 卢梭 我的答案:B 9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1.0分)1.0 分A、 感恩性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我的答案:C 10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1.0分)1.0 分 A、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 群体的社会化 C、 个体的成长 D、 个体的社会化 我的答案:D 1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1.0分)1.0 分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我的答案:D 12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具有标志性著作的书是()(1.0分)1.0 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 我的答案:C 13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1.0分)1.0 分 A、 三 B、 两

尔雅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南开大学 2015年秋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南开大学2015年秋 一、单选题 1 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 ?A、 心理属性 ? ?B、 生物属性 ? ?C、 物理属性 ? ?D、 阶级属性 ? 我的答案:A 2 凯利的归因理论叫做() ?A、

对应推论说 ? ?B、 朴素的心理学归因 ? ?D、 三度理论 ? 我的答案:D 3 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A、 相互疏离 ? ?B、 相互对立 ? ?C、 相互帮助 ? ?D、 相互安慰 ?

我的答案:A 4 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了噪音 ?A、 习惯 ? ?B、 听力不好 ? ?C、 屏蔽 ? ?D、 适应 ? 我的答案:D 5 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A、 情感

? ?B、 期待 ? ?C、 信息 ? ?D、 利益 ? 我的答案:C 6 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A、 六个 ? ?B、 七个 ? ?C、 八个 ? ?D、

? 我的答案:C 7 角色借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查尔斯·库利 ? ?B、 弗洛伊德 ? ?C、 乔治米德 ? ?D、 赫胥黎 ? 我的答案:C 8 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

? ?B、 四 ? ?C、 五 ? ?D、 六 ? 我的答案:C 9 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研究和应用有两种 ?A、 社会 ? ?B、 心理 ? ?C、 基础 ?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2016年6月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是由()主编的
1.0 分
?
A、
库利
?
B、
乔治·赫伯特·米德
?
C、
威廉·詹姆斯
?
D、
乐国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个不是照片辨认的优势()
1.0 分
?
A、
简单易行
?
B、
成本低
?
C、

缓解情绪的紧张度
?
D、
静止的平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以下哪个不是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
1.0 分
?
A、
阿德勒
?
B、
弗洛伊德
?
C、
荣格
?
D、
霍妮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行为控制理论是()提出的
1.0 分
?
A、
勒温

?
B、
霍兰德
?
C、
斯金纳
?
D、
霍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改变面孔记忆的因素有插入信息 诱导的提问和()
1.0 分
?
A、
误导
?
B、
环境
?
C、
无意识漂流
?
D、
刻板印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三、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二是(非强制性)。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感情性)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轮)、(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纲要中的红色为重重点,大概占50分左右;绿色部分为一般重点,大概占30分左右,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共20分)、填空(14个,占14分)、判断对错(7题,占14分)、简答(4题,占28分)、论述(2题,占24分)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 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吴江霖)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2.分类: 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动和表现。 公开参与观察法与隐蔽参与观察法 3.观察技术的发展:微型摄像机、卫星摄影技术 4.注意点:一要连续性观察二要轮换性观察三要隐蔽性观察 (二)实验法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 3.注意点: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 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 (四)个案研究法: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 (五)跨文化研究法进行文化比较分析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一)偏向问题 1.研究者的偏向 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 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c.克服方法: 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 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 (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 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知情同意,事后告知 c.实验性痛苦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 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 3. 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 A. 登门槛技术 B. 先大后小 C. 对牛弹琴 D. 折扣技术 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 A. 改变认知 B. 增加认知 C. 减少认知 D. 改变认知重要性 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9. 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 A. 情感 B. 认知 C. 外显行为 D. 行为倾向 10. 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互补性 D. 能力 11. 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这种现象属于(C) A. 优先效应 B. 新近效应 C. 晕轮效应 D. 中心特质效应 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 A.正确归因 B.错误归因 C.内在归因 D.外在归因 13.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B) A.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 B. 一方的收获就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益和损失加起来等于零 C.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 D. 一方的收获并不必然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收获和损失加起来不是零 14. 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的层面是(C) A. 社会层面 B. 个人层面 C. 人际层面 D. 特质层面 15.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是(B) A.在人和情境之间,内在个人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外部情境的影响。 B.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C.外部情境和个人内在特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D.以上均不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第一,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第二,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之所以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