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胬肉:溃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护场: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瘘管:体表与内脏或深层组织之间的病理性管道,有内口与外口。窦道: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有外口。痰: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瘿:以颈前喉结两旁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疾病。岩:以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凸凹不平,形如岩石为主要表现的体表恶性肿瘤的统称,即癌。失荣:以生于颈部,晚期致使患者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犹如树木之枝枯皮焦、失去荣华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丘疹:高出皮肤表面的丘形小疹,呈界限性突起,疹色可与皮肤颜色相同,亦可发红。风团:发生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状疹子,瘙痒,大小不一,常堆累成团块,融连成片,骤然发生,或迅速消退而不留痕迹。水疱:为高出皮肤的疱疹,内含有水液。水疱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炎症反应的结果鳞屑:鳞屑是即将脱落或已脱落的表皮角质层薄片,大多是有红斑或丘疹损害的皮肤病的继发损害。糜烂: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局限于粘膜表层称为糜烂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痂: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箍围药: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提脓去腐药: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腐蚀药: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能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平胬药: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

疖(包括有头疖与无头疖)疖(毛囊疖;汗腺疖)蝼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发际疮、坐板疮是发生于项后发际部与臀部的常见疖病名)疖病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蛇眼疔(沿爪疔、代指)甲沟炎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蛇腹疔(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托盘疔(掌心毒、手心毒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胼胝感染红丝疔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烂疔(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气性坏疽疫疔(鱼脐疔皮肤炭疽

痈(指一般性痈)皮肤浅表脓肿颈痈(痰毒、时毒、夹喉痈);腋痈(米疽、夹肢痈、夹痈);胯腹痈;委中毒(腘中毒)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脐痈脐炎;脐肠管异常继发感染;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发蜂窝组织炎锁喉痈(盘颈痰毒)口底部蜂窝组织炎臀痈(针毒结块)臀部蜂窝组织炎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足发背(足背发、足发)足背部蜂窝组织炎有头疽(脑疽、对口疮、对口发、背疽、发背、搭手)痈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节炎附骨疽(附骨痈、贴骨痈)化脓性骨髓炎环跳疽(骨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发颐(颐发、汗毒)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流注肌肉深部多发性脓肿髂窝流注(缩脚流注)髂窝脓肿丹毒(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有:内发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毒之称。)丹毒瘰疬(疬子颈、老鼠疮)颈部淋巴结结核臁疮(裤边疮、裙边疮、老烂脚)小腿慢性溃疡走黄(癀走、疔毒走黄)内陷(疽毒内陷、三陷变局)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褥疮(席疮)褥疮流痰(又称:骨痨、穿骨流注。)骨与关节结核乳痈(妒乳、吹乳、乳毒)急性乳腺炎乳头风(如头风)乳头破碎乳痨(乳痰)乳房结核乳癖乳腺增生病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乳发乳房部蜂窝组织炎;乳房坏疽乳核乳腺纤维瘤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乳岩乳腺癌乳疽乳房后位脓肿气瘿(大脖子病)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瘿痈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肉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

肿石瘿甲状腺癌气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脂瘤(粉瘤、脓瘤)皮脂腺囊肿血瘤(红丝瘤)皮肤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疽)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舌菌(舌岩、舌疳)舌癌失荣(脱营、失精)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肾岩(肾岩翻花、翻花下疳)阴茎癌石疽恶性淋巴瘤茧唇唇癌乳岩乳腺癌翻花疮鳞状细胞癌肾子岩(木肾)睾丸癌;附睾癌热疮单纯疱疹千日疮(疣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鼠乳(水瘊子)传染性软疣线瘊丝状疣白秃疮(蛀毛癣、白鼠痢)头癣中的白癣鹅掌风手癣圆癣(又称金钱癣、铜钱癣。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或股癣)体癣虫毒病(恶虫叮咬伤)虫咬皮炎灰指(趾甲)甲癣漆疮;(膏药风;马桶癣)接触性皮炎婴儿湿疮(奶癣、乳癣、胎敛疮)婴儿湿疹瘾疹(风疹块、,风瘙瘾疹、)荨麻疹紫癜风扁平苔藓(扁平红苔藓)风瘙痒(痒风)皮肤瘙痒症白疕(松皮癣、干癣、疕风、蛇虱、白壳疮)银屑病(牛皮癣)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痤疮(暗疮、青春痘)油风(鬼剃头、鬼舐头)斑秃瓜藤缠(湿毒流注)结节性红斑杨梅疮(花柳病、霉疮、广疮、疳疮)梅毒白驳风(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白癜风花柳毒淋淋病麻风(大风、疠风、癞病)麻风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甑带疮、蜘蛛疮)带状疱疹扁瘊扁平疣跖疣掌跖疣黄水疮(滴脓疮、天疱疮)脓疱疮肥疮(秃疮)头癣中的黄癣脚湿气(臭田螺、田螺疱、烂脚丫、香港脚)足癣紫白癜风(汗斑)花斑癣赤白游风(游风、赤肿、游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疥疮(虫疥、湿疥、癞疥、干疤疥)疥疮湿疮湿疹药毒(药疹)药物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神经性皮炎蛇皮癣鱼鳞病风热疮(风癣、风痒)玫瑰糠疹白屑风(面游风)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酒齄鼻酒渣鼻猫眼疮(雁疮、寒疮)多形性红斑红蝴蝶疮(鬼脸疮)红斑性狼疮瘙瘊(臊瘊、臊疣)尖锐湿疣黧黑斑(肝斑、面尘)黄褐斑阴部热疮生殖器疱疹皮痹硬皮病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隐窝炎肛隐窝炎(肛窦炎)肛漏(痔漏、漏疮、穿肠漏)肛瘘息肉痔(樱桃痔、悬胆痔、垂珠痔)直肠、结肠息肉肛裂(钩肠痔、裂肛痔、裂痔、脉痔)肛裂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脱肛(人洲出、脱肛痔、盘肠痔、重叠痔、截肠)肛管直肠脱垂锁肛痔肛管直肠癌子痈(外肾痈、)急、慢性附睾炎;急、慢性睾丸炎;腮腺炎性睾丸炎子痰(肾漏、穿囊漏)附睾结核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精癃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囊痈(肾囊痈、阴囊毒、肾阴发)阴囊脓肿;阴囊蜂窝织炎水疝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精浊前列腺炎脱囊(囊脱)阴囊特发性坏疽冻疮(由于受冻部位不同,有“水浸足,水浸手、冻烂疮”之称)冻疮臁疮(老烂脚、烂腿、裤口疮、裙风)小腿慢性溃疡青蛇毒(赤脉、恶脉、黄鳅痈)血栓性浅静脉炎脱疽(脱痈、脱骨疽、脱骨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破伤风(由于引起原因不同,有:“金创痉、产后痉、脐风撮口”之称。)破伤风肠痈急性阑尾炎股肿(脉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静脉炎)水火烫伤(汤泼火伤、火烧疮、汤火疮、火疮)烧伤

五神汤荆芥、苏叶、生姜,茶叶,红糖【功效】疏风散寒,发汗解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风寒等。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功效】解肌清热,化痰消肿。【主治】头面风热,或颊项痰毒,风热牙痛等。

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瓜蒌牛蒡汤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黄芩,山栀,金银花,连翘,皂角刺,青皮,陈皮,柴胡,生甘草。主治乳腺炎托里消毒散人参,黄耆,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陈皮,茯苓,金银花,连翘,白芷,甘草。功效】消肿,溃脓,生肌主治】痘疹、痈疽、疮疡、时毒、大头瘟之气血虚弱者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主治〗风疹,湿疹〖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蝉蜕顾步汤牛膝,金钗石斛,人参,黄耆,当归,金银花功用】大补气血,清热解毒。【主治】气血大亏,火热之毒下注,致成脚疽。

1.外科以“毒”来取名的疾病很多,其共同点,一是多有传染性,二是病势发展迅速而火毒症状明显。

2.俞嘉言说:“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时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3.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形成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了各种外科疾病。

4.疮疡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或的属阴。病发于的属阳;病发于的属阴。

5.脓是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

6.托法就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法则,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7.透脓散由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所组成,作用是脱毒溃脓、补益气血。8.疔疮是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发于颜面的疔疮,容易走黄,而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发于手足的,则可以易筋伤骨,影响功能。

9.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10.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 左右,发病迅速,易肿脓溃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内陷证。11.疾病性质为“发”,而称作“痈”者有锁喉痈和臀痈。

12.《疡科心得集》说:“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13.发颐多由外感风寒风湿之邪或热病后汗出不畅,以致火热未能外达,结聚少阳、阳明之络,与气血凝滞而成。

14.附骨疽初起,患肢持续剧烈疼痛,1-2天内即不能活动,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纵轴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流痰的致病原因,多为先天不足,肾气不足,骨胳柔嫩,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气血凝聚,留于筋骨关节,才发本病。

16.乳房位于胸前第二与第六肋骨水平之间。分为乳头、乳晕、乳络、乳窍、乳囊四个部分。

17.乳房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一气字。……如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

18.《疡医大全》指出:“妇人乳有穰”。这与现代所说的乳腺管有个相近似。

19.乳痈初起,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肿为主,用瓜蒌牛蒡汤加减。

0.乳疬肾阳虚证宜补益肾气,用右归丸合小金丸。肾阴虚证,宜补益肾气,用左归丸合小金丸。

21.瘿在古代文献中,有五瘿之分,如《外科正宗》引薛立斋云:“筋骨呈露曰筋瘿,赤脉交结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喜消长曰气瘿,坚硬不可移曰石瘿,此瘿之五名也。”

22.检查瘿病很重要的一条是发现颈部肿块后,让病人作吞咽动作,看其是否随喉咙而上下移动。

23.瘤的治疗,多数是以内消为主。根据《外科正宗·瘿瘤治法》,归纳起来为行气散结、破淤消肿、化痰软坚三大法。

24.恶性肿瘤的治疗步骤,概括起来说有二:一是祛邪,通过峻猛药物,以达到消除岩肿的目的,二是扶正,是应用补益药物,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力。25.在各种类型的乳房癌中,恶性程度高的是炎性癌,恶性程度低的是湿疹样癌,

临床最为多见的是乳腺癌。

26.皮肤病的常见发病因素有风热湿虫毒、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肾亏虚等。27.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皮损表现以红热丘疹疱疹疱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

28.慢性皮肤病在大多发病缓慢,皮损表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有脱发、指(趾)甲变化。

29.湿疹的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30.药疹的皮损形态多种,常见的有荨麻疹样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多形红斑样型固定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疹性表皮松解型、湿疹皮炎样型等七种。

31.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等十三味药物组成。

32.银屑病头部损害特征是束状发,毛发正常,无脱落;甲板损害特征是呈顶针状;龟头皮损特征是光滑干燥性红斑。

33.多形性红斑病情严重者皮损广泛,累及全身。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血泡,甚至伴有瘀斑病变。初起即有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34.结节性红斑,治宜活血化瘀、散寒利湿,用阳和汤加减。

35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直肠生发于内胚层,肛管生发于外胚层。齿线为其分界,是临床上区分内痔与外痔的重要标志。36.肛管长约3cm,其外端为肛门缘,上端与直肠相连接,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37.便血是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肛肠病的共有症状。38.枯痔散、灰皂散具有强度腐蚀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痔核脱落痊愈的目的。

39.外痔的主要症状为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40.混合痔的手术方法一般可作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法。

41.水疝临床表现为阴囊肿大,贪偏坠一侧,触之囊内有光滑而柔软的肿物;肿胀严重时,阴囊光亮如水晶,坠胀不适。

42.阴茎痰核是阴茎海绵体发生纤维化硬结的一种疾病。特点是阴茎背侧可触及有条索或斑块状结节。

43.前列腺炎直肠指检,急性者,前列腺肿大、,并有明显压痛。慢性者,前列腺为正常大小,也可稍大或稍小,其硬度增加或有软坚不均,并可有触诊轻度压痛。44.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说:“癃闭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为溺癃,淋漓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

45.前列腺增生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治宜活血散瘀、通利膀胱,用抵挡丸加萹蓄、矍麦。

46.烧伤伤情判断,轻证:总面积在9%以下的Ⅱ度烧伤;重证:总面积在30-49之间的Ⅱ度烧伤,或Ⅲ度烧伤在10-19 以上。

47.Ⅰ度烧伤皮损为红斑,深度达表皮角质层;Ⅱ度烧伤皮损为水疱,Ⅲ度烧伤皮损为焦痂深度达真皮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胳。

48.蛇毒的成分是神经、循环和混合。

49.毒蛇咬伤后的急救措施是早期敷扎、冲洗伤口、扩创排毒。

50.行走时突然小腿疼痛,肌肉抽搐,迫使患者跛行或停止行走,经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

但行走后又复发作,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脱疽病的重要临床症状。

外科的七类病因各自的致病特点?外科病的总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答:1.外感六淫风致病特点: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寒致病特点:患部特点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通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署致病特点多为阳性表现为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湿湿性趋下,重浊黏腻燥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火发病迅速来势猛击焮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总的发病机理:1.邪正盛衰2. 气血凝滞3. 经络阻塞4. 脏腑失和

局部肿痛,痒脓溃疡的产生机理?如何从这些症状审证求因?

答:肿,由各种治病因素引起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痛: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痒:因为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足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脓: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溃疡: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头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试述消托补三大治法的适应症?清热法合营法内托的分类,代表方?消法适应证:一切肿疡早期未化脓之前、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毒邪虽盛,正气未虚者。托法适应证: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者,或虽正气未虚但疮形已成,欲其早日透发者补法适应证: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新肉不生,疮口难敛者。清热法:清热解毒方: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方:黄连解毒汤;清血分热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养阴清热方:知柏地黄汤;清骨蒸潮热方:清骨散和营法: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逐瘀方:大黄蟅虫丸内托法:透托方:透脓散;清热托里法: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补托方:养阴托毒:竹叶黄芪汤温阳托里法:神功内托散

有头疽流注发颐丹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有头疽:初起皮肤上即有栗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即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长超过9~12cm 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背,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韧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发颐: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丹毒:多发于小腿颜面部,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足阳明胃结自缺盆下于乳,贯乳中;脾经络胃上膈布胸中。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入于下,出于上)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胸中冲脉挟脐而行,至胸中而散。冲脉出会阴至气街即与足少阴肾经相关而行;任脉为阴脉之海,在腹部与足少阴肾经相合,所以冲任二脉均间接与肾相通。综上:乳房疾病与肝胃(脾)两经密切相关,但与肾、冲任两脉也具联系。乳房肿块的检查

(一)视诊充分暴露两侧乳房(上及销骨上,上肢,下至肋缘)光线要明亮,取坐位:看两侧乳房是否对称看发育看乳头有无凹陷及指向改变看乳头是否有皲裂、湿疹样改变看乳房皮肤

有无橘皮样改变看胸壁有无静脉怒张(二)触诊(坐位和仰卧位配合)重量-两侧对比病侧或肿瘤侧重量增加热量-炎症局部发热,肿瘤上的覆盖皮肤甚至侵犯皮肤温度上升触诊顺序:将乳房以乳头为中心分为内上、外上、外下、内下四个部分,再加上乳腺尾部、乳头乳晕部。触诊时亦按此顺序进行,或依医者习惯顺序进行,但要固定顺序,才能避免遗漏。通常把乳房分6个部分。乳头及乳晕为中央部分,以乳头为中心划水平和垂直二线,将乳房分为内上、内下、外上、外下4个象限,另加腋尾部即乳腺尾叶。

乳痈临床表现1郁乳期(部分乳腺管被堵塞,排乳不畅乳汁淤滞)起初患者除感乳房轻度胀痛外其他可无任何不适,继之,乳房胀痛加重,压痛,形成肿块,边界不清,皮色正常或微红,排乳不畅甚至完全排不出,此时可见恶寒发热,全身不适。2炎症期乳房肿胀,疼痛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潮红,表浅静脉扩张,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发热或高热,全身不适加重。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成脓期(炎症进一步发展)肿块渐大,皮色焮红,疼痛加重,形成脓肿,脓肿可以是一个或数个相继形成。

辨证论治气滞热壅证(早期-郁乳期、炎症期)治则:疏肝清胃,通乳消肿选方:瓜蒌牛蒡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成脓期)治则: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选方: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证(溃后)治则:益气和营托毒选方:托里消毒散加减(P114)乳癖的临床表现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和牵拉痛,部位以肿块处为主,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亦可有乳头痛和乳头痒。疼痛与月经周期一致,即经前重,经后轻疼痛与情绪波动有关,心情好时轻,不好时重疼痛程度不一,严重者坐卧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疼痛程度与肿块的大小不平行。肿块:单侧或又侧乳房内,多发性颗粒状结节或为条索状或为扁平状质地韧实或有囊性感,多数具有压痛大小一般1-2cm,大者可超过3cm。

境界欠清与皮肤及深层组织无粘连而可活动肿块随情绪和月经周期而变化。

依形态和分布分为片块、结节、混合、弥漫四型其他症状

月经失调(部分病人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黄绿色,或浆液状。本病的病程很长,发展缓慢,病情的进退与病人的情绪有密切关系,倘若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变硬,尤其是绝经期后,或有乳癌家族史者,要提防癌变,必要时手术切除,并作活检。

乳癖的治疗内治要点:止痛消块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

复杂多样、表现不一、迁延变化、症状与检查不一致。

排尿异常症状: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感、尿道疼痛、排尿不畅或尿后滴沥及排尿不尽感,有时于排尿终末或大便时有乳白色前列腺液从尿道口滴沥而出。

疼痛症状:疼痛表现在以前列腺为中心的广泛区域,可为下腰痛、下腹痛、耻骨上区痛、腹股沟痛、大腿内侧痛、阴茎痛、睾丸痛、会阴痛,以上疼痛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性功能障碍症状:性欲可减退或消失,早泄、阳痿或射精疼痛,个别病人可出现阴茎易于勃起。

精神神经症状:头晕、乏力、眼花、耳鸣及抑郁、多疑、失眠等证。

治疗:湿热蕴结证

证候:尿频急痛,灼热,大小便时滴白,会阴肛周腰骶睾丸坠胀。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气滞血瘀证

证候: 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血尿血精,舌紫瘀点,苔白或黄,脉沉。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前列腺汤加减(丹参、泽兰、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留行子、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白芷、蒲公英、败酱草、)

阴虚火旺证

证候:排尿或大便时偶有白浊,尿道不适,遗精或血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损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人,排尿淋漓,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则:补肾助阳,利湿化浊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或莬丝子丸加减(莬丝子、茯苓、山药、潼蒺藜、车前子、石斛、生熟地、川断、益智仁各10克、远志肉6克。)

肉瘿诊断要点

一、腺瘤多发生于20-40岁青壮年;大多无自觉症状;大多为单发,光滑质坚韧和,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无压痛,大小2cm左右,肿块过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扫描多为温结节,亦可为热结节或冷结节;甲状腺淋巴造影为光滑的充盈缺损区。

二、囊肿由甲状腺腺瘤退变而来,也可由腺癌囊性变。质柔软,触之有囊性感,或坚硬(囊内压力高)超声波A超有液平段,出波饱和;B超有液性暗区。扫描:冷结节,部分可为温结节(位置深而表面有甲状腺组织覆盖者)

手术治疗:

中药治疗3个月后,如肿块无明显缩小,或伴有甲亢或伴有肿块坚硬者,当考虑手术治疗部分腺瘤病人可能癌变,具下列情况者当考虑:肿瘤近期内迅速增大;瘤体活动受限或固定,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肿瘤硬实,表面粗糙不平;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瘿痈

早期: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或突然发病,恶寒高热,颈前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按之疼痛,其痛可牵至耳后枕部,转动颈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常伴有口渴、咽干,舌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等风温风热之证。少数患者初期全身症状还可有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心悸出汗,怕热,手抖等甲亢表现。中期:每见疲乏无力,嗜睡,畏寒喜暖,全身浮肿,按之凹陷,行动迟缓等甲减表现(暂时性)恢复期:症状逐渐好转,甲状腺肿或结节消失,少数或遗留小结节,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少数遗留有甲减症状治疗风热痰凝局部结块,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苔黄脉滑数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疼痛,牵涉到枕部,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黄腻,脉滑数。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汤加减

皮肤损害分类概念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

继发性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皮肤病的外治法及各种剂型的适用范围1 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2粉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3 洗剂: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证同粉剂。4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等。5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6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

各种疣、廯的典型皮损表现? 疣①疣目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②扁瘊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③鼠乳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④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

厚的角质环。⑤丝状疣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廯①白秃疮头皮覆盖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白色鳞屑的斑片,②肥疮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糜烂面。③鹅掌风以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为皮损特点。④脚湿气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等为特征。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⑤圆癣皮损呈圆形,或多环形,类似钱币状,为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周扩张的斑块。⑥灰指甲甲床微痒,继之则指(趾)甲变色,甲板高低不平,失去光泽,逐渐增厚,或蛀空而残缺不全或变脆,常与甲床分离。⑦紫白癜风皮损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可有少量糠秕状细鳞屑

试述湿疹和隐疹的中医辨证治疗?⑴内治法①湿热浸淫辨证分析: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湿热浸淫肌肤则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②脾虚湿蕴辨证分析: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虚生湿,蕴积肌肤,故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脾虚湿阻中焦则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为脾虚湿蕴之象。治法: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血虚风燥辨证分析: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阴血不足则口干不欲饮,脾虚则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血虚风燥之象。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瘙痒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⑵外治法①急性湿疮初起仅有皮肤潮红而无流滋者,以清热安抚、避免刺激为原则,若糜烂、水疱、流滋较多者,以收敛清热止痒为原则,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结痂时,以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消除残余炎症为原则。②亚急性湿疮以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为原则,有少量流滋者,选用苦参汤、三黄洗剂湿敷外搽;无流滋者,可选用青黛散、祛湿散、新三妙散等油调外敷或黄柏霜外搽。③慢性湿疮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原则。

简述白疕的病因病理、典型皮损表现、中医如何分型治疗?总因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初起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发;或兼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更为显露: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⑴寻常型皮损初起为红斑、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片,边缘清楚,上覆以多层银白色糠秕状鳞阁,分为①进行期②静止期③退行期⑵脓疱型可继发于寻常型,亦可为原发性。①泛发性脓疱型皮损特点为在红斑上出现群集性浅表的无菌性脓疱,脓疱如粟粒,可融合成脓湖。②掌跖脓疱型皮损好发于掌跖部,皮损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粟粒大小的脓疱⑶关节炎型除有红斑、鳞屑外,还伴有关节炎的表现,以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为主,常不对称,亦可侵犯大关节和脊柱⑷红皮病型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和脱屑,在潮红的皮肤中可见片状正常的皮岛,可有典型的白疙皮损。⑴内治法①风热血燥②血虚风燥③瘀滞肌肤⑴外治法①最好用枯矾药浴以除去磷屑,增强外用药物疗效,但红皮病型不宜用②进行期和红皮病型,可选用青黛散麻油调搽③静止期用5%一10%硫黄软膏或1096煤红膏外搽④慢性肥厚性皮损,用雄黄膏

淋病、梅毒、艾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各自病原体?传播途径?⑴淋病双球菌、梅毒螺旋体、HIV、单纯疱疹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⑵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也,通过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染;主要由不洁性交传染,偶尔通过接吻、哺乳,或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输血等途径间接传染;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母婴传播传染;主要为性行为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污秽的内裤、浴巾、浴盆等方式间接传染

蛇毒有哪几类?混合毒的毒蛇咬伤后的主要表现怎样?被毒蛇咬伤后应如何急救处理?

答:血液循环毒素,神经毒素,混合毒素。混合蛇毒咬伤局部症状:被毒蛇咬后,患部一般都有较粗大而深的牙痕,而无毒蛇咬伤的牙痕则小而排列整齐。患部如被污染或经处理,则牙痕常难辨认。混合毒的毒蛇咬伤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有麻木感,伤口周围皮肤迅速红肿,可扩展到整个肢体,常有水疱;严重者,伤口迅速变黑坏死,形成溃疡,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和触痛。全身症状:混合毒的毒蛇咬伤后主要表现神经和血循环系统的损害,有头晕头痛、寒战发热、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全身肌肉痠痛、瞳孔缩小、肝大、黄疸、脉迟或数;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衰竭、呼吸停止。被毒蛇咬伤后,若中毒较轻,处理及时,身体抵抗力较强,则可于短期内康复。毒蛇咬伤急救⑴缚扎:目的在于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扩散,早期使用才有效。⑵排毒:①扩创法:②吮吸法:③烧灼法④针刺法⑶解毒:可选用食醋100-200ml,一次服;白菊花25克、金银花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水辣蓼100克或乌桕叶蕊50克,捣汁冲服。

21 试述烧伤面积计算,内外治疗,烧伤阴伤阳脱证?

烧伤面积的估计①手掌法②中国九分法③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

烧伤深度的计算(三度六分法)是根据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皮肤再生修复机制而提出的一种分度方法。Ⅰ°烧伤:伤及表皮颗粒层及其以上的细胞,中医谓之”血瘀型。Ⅱ°烧伤:分浅Ⅱ°、深Ⅱ°浅型和深Ⅱ°深型三类型浅Ⅱ°烧伤伤及表皮基底细胞以上,中医谓之瘀滞型;深Ⅱ°浅型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中医谓之血瘀热毒型,治疗得当伤创面不会加深,可以无瘢痕愈合;深Ⅱ°深型烧伤伤及真皮网状层,有微循环淤滞损伤,尚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中医谓之气瘀热毒型。该种类型烧伤应用湿性医疗技术治疗能促进“残存的上皮岛”生长融合和启动皮肤再生信息组织转化为干细胞,通过原位干细胞培植再生修复创面达到无瘢痕愈合。Ⅲ°烧伤:分为Ⅲ°浅和Ⅲ°深两种类型,中医谓之腐败型。Ⅲ°浅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皮肤少量脂肪和汗腺上皮组织部分健存,并有成活能力,因为汗腺上皮与皮肤同源于外胚层,有同样的再生信息,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可促使皮肤再生信息组织转化为干细胞,也可原位干细胞培植达到无瘢痕愈合,中医谓之腐肉热毒型。Ⅲ°深烧伤指损及肌肉层或骨骼组织的损伤,目前单纯依靠原位干细胞培植皮肤方法难以愈合,最终仍需通过植皮愈合。内外治疗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治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愈合。深Ⅱ度创面要争取和促进痂下愈合,减少疤痕形成;Ⅲ度创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争取早期切痂植皮,缩短疗程。

阴伤阳脱证证候: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等。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方药: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冷汗淋漓加煅龙骨、煅牡蛎、黄芪、白芍、炙甘草。

中医皮肤科外用药的剂型有哪几类,各自适用于那些皮损

答1 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2粉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3 洗剂: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

功。适应证同粉剂。4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等。5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6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

脱疽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临床各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辩证治疗?

答:1.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多在25—40岁之间。2.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更为多见。3.发病前有吸烟、寒冻、小腿外伤史等。4.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样痛,小腿肌肉有抽搐样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无力。或伴有浅静脉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有的在发病前即有此表现。5.中期(初期至中期的病程较长)局部皮肤发冷,患肢抬高则皮肤颜色苍白,下垂则暗红,疼痛转为持续性。行走困难,夜寐不安,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亦可有水肿),足背皮肤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6.后期患肢皮色暗红,犹如煮熟的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创口流紫黑血水,创面肉色不鲜,气味甚臭,疼痛剧烈,如汤泼火烧,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屈膝抱足按摩而坐,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腐烂蔓延,五趾相传,上至足背,逐节脱落,乃至踝骨,日久不愈,疮口难敛。7.肢体位置试验阳性。

本病主要是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脾肾阳气不足、肝肾不足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寒冷刺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治法】温阳通脉,祛寒化湿。主方独活寄生汤合当归四逆汤

血瘀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

脉贵于通,血贵于行,而血液的正常流动要靠血管的通畅,血脉不和,脉管瘀塞,筋脉失养,就会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

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理气活血法:适用于气滞血淤者;血府逐淤汤加减;

补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虚血淤证,其主要表现为血淤证外,还有气虚症侯;补阳还五汤加减;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有血淤证外,还有热象;四妙勇安汤加减,下肢热毒重者,加五神汤;阴虚者加增液汤;血热者加犀角地黄汤。;

祛湿活血法:适用于湿盛血淤证;桃红四物汤随证加减,湿热重又热重于湿者,加五神汤,湿重于热加萆懈渗湿汤;脾虚夹湿者,加参苓白术散;肾虚夹湿者加济生肾气丸。

养血活血法:适用于血虚血淤证;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治,介入,手术

大隐静脉,直腿伸踝?

方法是患者平卧位,下肢抬高,排空浅静脉内的血液,用止血带绑在大腿根部’卵圆窝下方处。随后让病人站立,10s内解开止血带,大隐静脉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变部位极可能位于卵圆窝水平,深静脉血通过隐股静脉连接点泄人浅静脉系统。浅静脉如缓慢地(超过30s)而逐渐充盈,属于正常情况,是血液由毛细血管回流入静脉内的缘故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小腿略抬高。检查者手持足部用。力使踝关节背屈,牵拉腓肠肌。如小腿后部明显疼痛,属阳性反应,这是腓肠肌受牵拉后压迫深部已有血栓及炎症的静脉所致。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 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疾病中以病因命名者是: A.鹅掌风 B.白驳风 C.破伤风 D.面游风 E.油风 2.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是: A.疡 B.疮疡 C.肿疡 D.溃疡 E.疮肿 3. 风为: A.阳邪 B.阴邪 C.内生之邪 D.特殊之毒 E.外来伤害 4. 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 5. 饮食不节可导致: 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B.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 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 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 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 6. 病因劳伤虚损中错误的是: A.过度劳力 B.食伤 C.过度劳神 D.过度劳心 E.以上都不是 7. 下列症状哪项属于阴证表现: A.高肿突起 B.根盘收束 C.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D.有脓,脓质稠厚 E.肉芽红活润泽 8.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9. 下列哪项不是清热法的适应证: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10.阳证疮疡外用药物宜首选:

A.红油膏 B.冲和膏 C.金黄膏 D.疯油膏 E.以上都不是 11.挂线法常用于治疗: A.内痔 B.脱肛 C. 瘰疬 D.肛瘘 E.以上都不是 12.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隐,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脓,易敛。应诊断为: A. 疖 B.有头疽 C. 疔 D.附骨疽 E.痈 13.劲痈初起治疗选用: A.五味消毒饮 B.黄连解毒汤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 E.普济消毒饮 14.有头疽的好发部位: A.臀部 B.面部 C.四肢部 D.项后背部 E.以上都不是 15.某患者,颈后疮形高肿,色红,多个脓头,焮热剧痛,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则应为: A.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B.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C.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D.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E.清热解毒 16.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疔疮最易发生走黄: A.项后 B.四肢 C.颜面 D.少腹部 E. 膻中 17.丹毒的中医治疗原则以下哪一项最恰当: A.清热解毒 B.利湿解毒 C.活血祛瘀 D.清热凉血解毒 E.健脾利湿消肿 18.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 A.发颐 B.痄腮C,热疮 D.疔疮 E.多发性疖 19.褥疮的临床特点中最主要的是: A.好发于老年人 B.经久不愈 C.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 D.好发于消渴病人 E.好发于下肢 20.颜面部疖和疔的鉴别要点是: A.脓的形成 B.皮肤颜色 C.根脚深浅 D.起病速度 E.发热程度 21.治疗邪气阻塞经络,营卫不知所致乳房疾病的原则是: A.活血清热解毒 B.解郁化痰清热 C.补益扶正解毒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寒痛表现为( B ) A.胀痛 B.酸痛 C.痛而喜按 D.跳痛 E.灼痛 2.阳证肿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冲和膏 B.金黄膏 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红膏 E.青黛膏 3.内痔分期的主要依据是( A ) A.脱出 B.疼痛 C.便血 D.患病时间 E.嵌顿 4.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B ) A.外感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 E.外感湿热之邪5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C ) A.病因 B.经络 C.阴阳 D.部位 E.善恶顺逆 6.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外感六淫 B.感受特殊之毒 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 E.外来伤害 7.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E ) A.胃气不和 B.胃失和降 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 E.湿热火毒内生 8.疖、痈、发是以什么命名( E ) 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范围大小 9.疮疡益气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 ) A.托里消毒散 B.托里透脓散 C.仙方活命饮 D.透脓散 E.神功内托散 10.乳岩好发于( E )

A.青春期 B.妊娠期 C.哺乳期 D.幼儿期 E.绝经期 11.风肿的特点是( D )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 B.坚硬如石 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 E.肿而木硬 12.引起疮疡的最常见外邪是( B ) A.气郁、火郁 B.热毒、火毒 C.风热、风温 D.淤血、寒湿 E.湿热、痰湿 13.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D ) A.由小渐大 B.疮顶高突 C.掀红灼热 D.微红漫肿 E.根脚不散 14.红丝疔好发于( D ) A.前臂外侧 B.上肢 C.小腿外侧 D.小腿内侧 E.颈部两旁 15.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D ) A.臀部 B.面部 C.四肢 D.项背部 E.任何部位 16.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B ) A.精神爽快 B.身体轻便(肝) C.言语清亮 D.舌润不渴 E.寝寐安宁 17.阴证外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太乙膏 B.回阳玉龙散 C.千捶膏 D.冲和膏 E.玉露膏 18.提脓祛腐药的主药是( C ) A.生石膏 B.熟石膏 C.升丹 D.白降丹 E.枯矾 19.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时,箍围药宜用( E ) A.葱姜汁调 B.酒调 C.菊花汁调 D.冷茶水调 E.醋调 20.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D )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间 D.骨与关节 E.躯干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讲义)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讲义) 第一篇概论 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几个转变 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1由学习知识(输入)型转为创造知识(输出)型 2由知识积累型转为能力掌握与提高型 能力包括:思路新颖独特,方法正确可行;逻辑(科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事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忍耐力等。 3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增长由算术均数增长型转变为几何均数增长型。 4由封闭型人才向开拓型人才的转变 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竞争性; --外向性(善于表达,善于交流); --经济性(市场化); --资源配置合理性; --创造性。 5由注重智商向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 由“高智商型”转变为“高智商+高情商型”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选题→形成假说→定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总结→科研论文、报告、答辨、发表、专利、推广→奖励→下一个选题。

四、医学科学研究 1.特点: --对象特殊 --方法困难 --内容复杂 2.类型 2.1根据研究性质分 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2.1.1基础性研究 2.1.1.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1.1.2特点:所研究的课题着重于知识的深度;特异性及针对性不明显;所需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对学科的根本性进步影响深远。 2.1.1.3细胞结构的研究,核酸性质的研究;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医藏象研究;证的研究;诊法、治法研究等。 2.1.2应用性研究 2.1.2.1定义:在医学科学领域指解决防病治病中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研究。 2.1.2.2特点:研究的课题着重于应用的广度;特异性和针对性较强;课题研究周期较短;效益显著或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需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为指导,形成新方法和产品,如新药,新仪器等。 2.1.2.3如:某种疾病诊断的研究;一种新疗法的研究;某病发病率的调查;中药栽培、炮制等,新药的研制及研究。 2.1.3开发性研究 2.1. 3.1定义: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或转化,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疮疡 一 . 疮疡 暑疖 1. 内治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 外治 : 1 初期 :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 珠疖 :清黛散 3 成脓 :切开排脓 4 溃后 :九一丹 . 太乙膏贴 5 并发湿疮 :清黛散 疖病 1. 内治 :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 外治 :千捶膏 . 三黄膏 二 . 疔疮 颜面疔 1. 内治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 2. 外治 : 1 初期 :箍毒消毒─玉露散 . 千捶膏

2 中期 :提脓祛腐─九一丹 . 八二丹 . 玉露膏 . 千捶膏 3 后期 :生肌收口─太乙膏 . 红油膏 . 红丝疔 1. 外治 : 1 初起 :太乙膏掺红灵丹 2 成脓 :切开引流 3 溃后 :八二丹 . 九一丹药 . 红油膏 4 脓尽 :生肌散 . 白玉膏 三 . 痈 颈痈 1. 内治 :散风清热 . 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 . 银翘散 2. 外治 : 1 初起 :金黄膏 2 溃后 :八二丹 . 金黄膏 . 红油膏 3 脓尽 :生肌散 . 白玉膏 四 . 丹毒 1. 内治 :凉血清热 . 解毒化瘀 1 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 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 . 化斑解毒汤

3 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 新生儿丹毒 . 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锁喉痈 1. 内治 : 1 初起 :.散风清热 . 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 溃后 :清养胃阴─益胃汤 2. 外治 :玉露散 . 双柏散 有头疽 1. 内治 : 1 初期 . 溃脓期 :和营托毒 . 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 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 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 收口期 :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 外治 : 1 初期 :金黄膏 . 千捶膏 2 溃脓期 :八二丹 . 金黄膏 3 收口期 :白玉膏 . 生肌散 六 . 无头疽 附骨疽

中医外科学

疡: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破溃后,出现过度生长于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腐肉. 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应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徐疾袋底. 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包括瘘管和窦道. 痰: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队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顺证:顺就是按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方法,借着加压的力量,是溃疡的脓液不致发生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常伴有消渴习惯性便秘等 红丝疔:指发生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气性坏疽 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相当于皮肤炭疽. 痈: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痄腮: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颊粘膜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进食时局部疼痛,一般不化脓,约1~2周左右小腿,有传染性. 委中毒:是发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西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与痄腮区别:痄腮多发于5-15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丹毒: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无头疽:指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 走黄与内陷:是阳证疮疡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逆证恶证.继发于疔疮的常称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的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又以后期可出现虚痨症状,称骨痨.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 褥疮: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称席疮.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病理性盲道,属漏管. 乳痈:热度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粉刺型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化脓性疾病,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乳腺增生病.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1.寒凝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

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A卷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年级(本专科) 《中医外科学》试卷( A 卷) 姓名:学号:班级: 考试时间:补(重)考:(是、否)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核分人 得分 -----------------------------------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 ----- 阅卷人 得分 (签全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一) A1型题:(本题型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明清时期外科医家王洪绪的专著是:() A《疡科心得集》 B《外科证治全生集》C《外科正宗》 D《外科心法要决》 E《外科大成》 2、以下辨别疮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有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 B 局部温度灼热与否 C 脓液的有无 D 肿胀形势高起还是下陷 E 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 3、下列哪种疔疮容易损伤筋骨:() A.烂疔 B.红丝疔 C.颜面疔 D.疫疔 E.手足疔 4、好发于疏松部位,突然蔓肿成片,范围广泛,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伴明显全身反应,应考虑:() A 疖 B 痈 C 丹毒 D 发 E 瘰疬 5、乳晕部的脓肿切开引流术应选择哪种切口: () A放射状 B弧形 C 纵形 D 弓形 E 以上都是 6、甲状腺瘤通常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其代表方剂是:() A 柴胡疏肝散 B 逍遥散 C 海藻玉壶汤 D 四海疏郁丸 E 桃红四物汤 7、女子乳房属:() A 肝经 B 胃经 C 脾经 D 肾经 E 胆经 8、以疼痛为主要自觉症状的是:() A 瘾疹 B 蛇串疮 C 猫眼疮 D 肥疮E湿疮 9、大量渗液的皮损,应选用的外用剂型为:() A 溶液 B 粉剂 C 洗剂 D 酊剂 E油剂 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股肿临床表现的:() A肢体肿痛 B肢体深静脉走行区压痛C肢体浅静脉怒张 D足趾坏死 E Homan’s sign阳性 (二)A2型题:(本题型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郭阳 中医诊疗的发展 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白身和白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白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白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即是望诊。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结合部位,舌色,初步估计病变所在位置。例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望舌苔主要观察厚薄,苔色。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苔色大致有黄白黑三色。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 闻:包括耳听和鼻嗅。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等,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班级:2011级骨伤二班 姓名:柯爽 学号:2011112230 问题一:你认为本课程哪个部分比较重要? 我认为本第四章—《医学科研过程》比较重要。医学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十个步骤。五个阶段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组织实施、资料处理和分析总结。十个步骤包括初始意念、文献查阅、假说形成、陈述问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积累、数据资料处理、统计分析和提出结论。科研选题是对选题者科学敏锐性、经验与技巧的考验,也是科研工作的灵魂,科研申报和实施成败的关键。课题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做基础,更需要科学方法论作指导。课题实施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过程,课题总结则是对所有过程的总结,关系到科研的最终形成。只有做好了上述各项,才能为科研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这部分比较重要。 问题二:找一篇论文,指出该论文存在的问题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第一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第二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较大,第二组疼痛明显轻于第一组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临床可大范围推广。【关键词】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与抢救的主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而且熟练的操作技术也是提高医护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通过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方式、利用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皮肤损伤小,同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静脉穿刺的女性患者,年龄为18~55(44.70±1 2.50)岁。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阈值[1]筛选患者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00±2.00)mm的患者纳入实验范围,患者均系神志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感觉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系同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前均不介绍穿刺方法,不暗示心理准备,在穿刺完成后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 1.2 方法 (1)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2],右手拇指食指前后平行方向握针柄边缘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技巧、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穿刺,即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同时中指垫入针柄下方,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50°角,快速将针尖斜面刺入皮肤,中指这时从针柄下方撤出,利用拇指食指将针头调置于血管平行,缓慢由浅入深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稍推进0.5cm即停止进针。遇到肥胖或血管特细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即采用输液器内负压穿刺的方法,常规排气后关闭调节器,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取下针头套再次排气(注意排尽针梗内的空气),关闭调节器,于穿刺前返折调节器以下任一部位,待针头滴出3-4滴液体后,用右手无名指、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中医治疗难点的解决措施

中医临床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中风 目前我国对中风的治疗现状,是以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三种方法为主。 西医治疗主要以降低血液粘度、促进侧支循环,溶栓、抗凝、降纤,脱水等为主,对于中风急性期的患者症状改善较明显,但对于中风后运动障碍的改善存在一定局限,目前西医尚无针对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的系统方案。 而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一定疗效。在中风的综合治疗中,早期介入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且无不良反应。可能针灸刺激疗法对神经肌肉的再生有效,能够促进中风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中风显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研究病例总数较小,多数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目前尚不能对疗效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中风证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中风中医救治水平、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和康复疗效是关键所在.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难点: 1.中风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的参与率不高,如饮食不佳、吞咽困难或病情波动,大多数患者或家属不愿意服用中药汤剂。 2.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导致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临床中虽予以中药内服外洗、针刺、热敏

灸、推拿及神经促通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仍不理想,尤其表现在手指小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较差,因此急性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3.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正规,或治疗不配合,虽然临床多按照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进行中风二级预防,但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患者复发率较高,原有的神经功能缺损累积加重,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4.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大部分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胃肠道功能差,服用药物种类多,长期服用汤剂难以接受,依从性差。 三年来,我们针对性的逐步完成了以下七个方面: 1.成立“物理工作室”:针对“中风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的参与率不高”这一临床治疗现状,成立了“脑病科物理工作室”,其意义在于根据病人瘫痪程度的轻重所采取的中西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敷贴及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偏瘫及截瘫、脑瘫、面瘫,语言障碍和智能障碍等。从而全面提高中医参与率及治疗率,拓宽和充实现有中风病治疗思路及模式。 2. 成立“埋治研究所”: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导致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临床中虽予以中药内服外洗、针刺、热敏灸、推拿及神经促通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仍不理想,尤其表现在手指小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较差,针对这一临床治疗难点,我们成立了“埋治研究所”,意义在于对中风偏瘫患者通过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用穴位埋线的方式达到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从而发挥疏通经络,促进康复的作用,达到提高中医疗效、解决临床难点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