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知识脉络

经济地理学两天包过

第一章绪论

1.1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2) 标志(选择题考一下)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1622-165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性质特点。

.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20世纪前期)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逻辑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

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概念题、填空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可能和后面的区位论之类一起出一个论述题,要能侃)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人口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内容

(重要)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重要)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定要知道区位是啥东西)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不同的区位条件对区位主体的影响不同。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分类

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

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

3.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自然特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经济区位:土地地利用

的可行性

参与方式:劳动对象;作

业空间或活动场所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

区位的影响

(一) 分类

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

(二)影响机制

原材料的运费、可运性、

可替代性、使用价值(产

品成本中的比重);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开采成本的差异;

(三) 影响机制的变化(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能源分类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影响机制

..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需要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态度。

..能源(尤其是电力)供给保证程度是制造业企业选择区位的主要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类型及其影响

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积累性,地理惯性(固定资本沉淀区对企业有吸引力)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双刃剑作用(风险资本对高新产业的影响)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技术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知识、新技术产生新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影响区位选择技术与知识的集中是经济活动集中的主要力量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溢出效应)造成产业的区位集中--产业集群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区域环境是一定区域内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填空)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直接影响:采掘业、水电、感光器材等

–间接影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影响区位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的重要性:

1.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2.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3.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4.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的市场意识对区位的影响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一般概念“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交通线

2.交通流

3.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

(胡佛,1948)

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即为运输距

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

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

3、运费的定价制度

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城市交通常用区段定价制;长途运输采用距离递减定价制

4、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从运费角度来看,中间转运点经常是的最佳区位;

(二)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1、密度(KM/KM2)

2、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 E/ 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指数越大越好。

3.通达度(accessibility)

(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之和,由下式计算:

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指数越小越好。

(2)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网络中所有点到其他各点

的最短路径之和。用D来表示。D值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分散指数(D):

请计算各图示中β、Ai、D值

第三章经济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重要)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性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4.地租曲线(重要)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

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

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1)自由式农业—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区—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4)谷草式农业——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重要)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例如:举例说明上海周边地区的……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二) 经济学意义

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与现实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重要)

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

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个人感觉这个是全书的重点)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类型: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前者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

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二) 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1)原料分类☆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区位重量=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重量产

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

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

距。

2.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

1:劳动力成本:指数

◆概念:每单位重量产品

的平均劳动。

◆标准: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成本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劳动系数

◆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用它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四) 集聚指向论

1.概念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集聚因子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2.集聚的类型

◆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技术性和经济性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成本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4.聚集与分散的作用

(1)集聚的作用

便于协作生产、共享某些技术环节;减少成品或半成品的运费;共享基础设施而少成本投入;共享某些企业所需的相关信息。

(2)分散的作用

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5.集聚指向论主要观点: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因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即临界等费用线。

◆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66.集聚指向的判断.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加工系数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可能性就小。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有集聚走向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

其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被尊为近代工业理论的奠基人;

2、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对许多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3、韦伯的指向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重要)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时,忽视了经营性质、决策者的差异、技术经营性质、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变化、交通以及以及政策等其他因素政策等其他因素等对工业区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思考?

1.试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前提,意义和不足。

2.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3.名词解释

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劳动力成本

劳动系数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城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么? (二)有关基本概念

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布局场所。

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2. 中心性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概念:相对重要性。它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它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

3.补充区域

◆概念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周围从中心地接受或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让你数一下)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3,9,27,81,…。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

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图3.21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它是以7的

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图3.22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

基础的社会生活。

(五)理论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1.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知道并和韦伯进行比较就行了)

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第四章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三、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

企业区位企业区位

(一)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1)企业经营成本

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可变成本: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原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2)生产规模与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

规模经济效益是经济学和生产经营管理学的概念。它指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生产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及效益增加,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

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与范围经济交易内部化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economies of scope)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实现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

经济意义在于内部交易可以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战略意义在于内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因此,对内部交易的追求引导着企业不断发展。

3.技术优势的发挥.技术优势的发挥

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产业领域内扩张。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产业领域内扩张。

原因: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优势发挥;技术开发需要大规模生产来支持。

4.来自竞争的压力.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这个要熟知例子,很重要)

(前向和后向)(同心多样化和复合多样化)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1、横向一体化:

概念: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增长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意义: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相对而言,该战略比起其它增长战略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海尔(中国)企业的扩展”案例1——扩大电冰箱的生产和销售生产空调、洗衣机、电热器等国际市场开拓海尔(国际)企业

2、纵向一体化:

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目的是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方式:通过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实现。前者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后者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意义:这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可使公司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从而延伸企业的产业链,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纵向一体化战略”教学案例2——原油开采与冶炼石油化工企业塑料制品、人造纤维等

上游供应商环节下游客户商环节原生产活动

3、多样化增长战略

概念:指企业生产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或不相关产品的活动。通常指后者,但这种扩张或多或少都与其原有市场营销和技术有关。

动因: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此外,一些公司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而当某一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入。

意义:可分散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

钢铁企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商业旅游业

(三)企业的空间扩张

(2)企业区位扩张由近及远的原因

早期阶段--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易太远。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市场拓展动机驱使下,企业区位趋于向外扩张。

(3)基于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邻近中心区位布局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围绕总部区位外围较大区域

分析案例——2、2003-2005年期间,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从十偃

市搬迁到武汉。

2.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阶段Ⅰ——企业形式、产品与内部组织功能单一,没有明显的分工。

..阶段II——企业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出现分工,特别是出现公司总部。

..阶段III——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多分部组织结构形成,各分部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中;随之,公司组织结构也形成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三部分,它们在空间上分布也较分散,但公司的控制能力增强。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主要看下面的图,了解四种模式)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企业对社会环境差别的选择)。

通道扩散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这在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扩散更明显。

3. 沃茨模式的缺陷

三大缺陷

(1)关于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

(2)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3) 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1.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区域、全国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threshold),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基于风险性,销售代理机构风险最低;其次是销售部和仓库;再次是区域生产机构

3.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公司空间结

构扩张分四个阶段。特别是第三、四阶段的演变

公司空间结构演变:由单厂向多厂,从本国向海外扩张。

3. 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但是,必须指出,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唯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

(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跨国公司发展5个阶段

阶段Ⅰ----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出口商品。

阶段Ⅱ----开始海外扩张(出口商品和许可证转让出口商品和许可证转让)。

阶段Ⅲ----开始海外生产(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建立生产分厂)。

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实施兼并战略实施兼并战略)。

阶段Ⅴ----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趋于合理化

(投资与撤资)。

图4.11四个模式的比较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三大应用

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其中,销售起先导作用

2.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可见,企业扩张过程通常遵循:办事处、代销机构、销售机构、分部生产机构、分部管理机构、总部的迁移。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一体化战略;

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及其扩张战略方法。

3.试析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和空间扩张规律。

4.试比较沃茨、泰勒、哈坎逊三人提出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5.试述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空间组织发展特征—案例分析。

第二节跨国直接投资及其区位选择

主要问题:

跨国投资的动机?

跨国投资的目标国家?

跨国投资的具体区位?

一、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一)产品周期理论(重要)

1.主要内容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3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该理论缺乏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技术优势

(二)折衷理论(邓宁)

2.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时可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

企业在企业内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时,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与他国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才会出现对外直接投资。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1. 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受利益驱动,进行跨国投资时,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决定投资国别的选择。

2.国别选择取向

成本与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1)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2)区位转移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2. 集中于边界地区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由于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跨国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折衷理论

2.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相应区位特征。

3.基于折衷理论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分析。

4.简述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5.试企业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Corporate Headquarters)的区位要求

1.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能

它是整个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负责关系企业命运的高层战略决策。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大城市(地区)

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拥有丰富高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1.区位主要选择大都市区。

2.选择动因

大都市区的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现代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4.公司总部的区位类型

集中布局型;分散布局型;

结论:

1、公司总部区位变化与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有关;

2、公司总部在都市间迁移使公司总部(含分部)趋于分散;

3、公司总部从中等城市迁往大都市区(如十偃市向武汉市)是规模经济与业务拓展的需要,而且还与对完善的交通、通信条件追求有关;

4、公司总部的变化还会引起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的变化。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一)全球集中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2.区位形成条件.区位形成条件

因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国家间贸易壁垒导致国外销售难以拓展,故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东南亚联盟、英联邦等)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

(二)市场地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无(或很少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

区位形成条件

该类早期主受运输成本因素影响。伴随科技条件的迅猛发展,还受以下影响:①在市场地建厂,可及时根据消费者偏好改造产品,还可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②因国家间贸易壁垒的存在,多数跨国公司选择潜在市场地建立生产厂家。

(三)专业化生产型

区位形成条件

1.区位特征

青岛版小学数学知识结构脉络图

青岛版小学数学知识结构脉络图 同和小学 魏建 6.常见的量 (1)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 (2)不同单位的改写 数与运算 数与 代数 比与例比 式与方程 常见的量 1.数的认识 (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意义、读写,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算单位。 (2)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 (3)大数的改写,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因数和倍数的认识,知道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概念,会求最小公倍数合作大公因数。 2.数的运算 (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算理和计算方法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 (3)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运算定律和基本性质 (1)认识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 (2)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3)积、商的变化规律 (4)分数、小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与比例 (1)比和比例的认识 (2)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分类 5.式与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公式 (2)方程和等式的意义 (3)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4)列方程解决问题

平面图形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1.线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认识平行与垂直 (3) 图形 与几何立 体 图 形 2.角 (1)认识角 (2)角的大小和分类 (3)量角和画角 3.多边形的认识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 (2)认识正方形、长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4)认识圆的各部分组成及相互关系 4.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周长 (2)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的面积 5.立体图形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2)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或容积 (8) 6.图形变换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变换 (2)平移和旋转现象及作图 (3)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9) 7.位置 (1)认识8个方向 (2)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0)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电子版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病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病理学(pathology)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 :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 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ABC(大体、光镜最基本)实验病理学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之本:主干学科/桥梁学科final diagnosis gold standard doctor's doctor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因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 injury )。适应和损伤性 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 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2?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同时数量增多引起。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一股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 —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 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问?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损伤1)可逆性损伤类型:举例 细胞水肿、脂肪变:心、肝、肾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发生于细胞外: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可逆性损伤,又称变性d egeneration,变性是指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形态改变,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种异常物质或原 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2)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沉积。 心肌脂肪变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B ?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C .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D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常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岀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分类如下: 1?细胞内玻璃样变: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 A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蛋白质过多。 B .浆细胞:免 疫球蛋白蓄积。C .肝细胞:Mallory小体(微丝组成,酒精中毒所致)。 2.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A ?发生部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 B.形态改变a.肉眼观察: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b.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变粗、融合,呈索、成片,均质、淡红。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3.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 .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B.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7)病理性钙化: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 分类①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发生于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内的钙化。体内钙、磷化谢正常。②转移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由于钙、磷化谢障碍所致正常组织内的多发性钙化 2)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组织坏死基本类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肝肾,形态特点 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坏疽的区别 组织坏死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岀3、机化与包裹4、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 1.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2. 基本病变①核固缩、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3. 类型 (1)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脾、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

二年级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精讲完整版

二年级公共基础知识教 材精讲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 录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 教材精讲部分[视频讲解] .............................................................. 第1章 数据结构与算法[视频讲解] ................................................ 1.1 算 法 .................................................................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 1.4 栈和队列 ............................................................... 1.5 线性链表 ............................................................... 1.6 树与二叉树 ............................................................. 1.7 查找技术 ............................................................... 2018年9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 与视频课程 最新资料,WORD 格式,可编辑修改!

浅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龙山小学刘红梅 大家好!很荣欣能够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看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方面的知识。那么要突破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这一难关,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成功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觉得这是一种成功老师的标准,我们都应该努力地把自己向这种境界推进。面对学生,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有信心,佩服自己的老师。我们可以以自己的个性、素养和爱心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课堂,就喜欢上该学科,从而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是让基础知识的课堂活起来。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地听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十分钟,那就必须在课堂上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时间,提高自己课堂的效率。尤其语文基础知识

学起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更应当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将课本用活,多给学生机会发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有趣的动作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其次,我还会根据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寻找错别字、演讲发音比赛、声调接龙等,这些活动可能有时候会影响教学进程,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 一是抓住重点难点,突破“拼音”关。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学校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扎实。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表现为平翘舌音不分,鼻韵母读不出来,边音和鼻音难以分辨。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借助有关汉字的音学习拼音和归类分辨等方法。 二是识一字认多字,突破“识字”关。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联想识字的特点,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汉字,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教学生认读(教学中我们简称“一字带多字”的方法)。

理清知识脉络 促进意义建构

理清知识脉络促进意义建构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回顾分数学习的历程,从数学分析、认知分析、教学分析 三个维度理清分数知识脉络;辨析时下分数的主流意义,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整合,然后从分数表示“关系”与分数表示“数量”两个维度出发,进行先分开后综 合的教学,跳出教材编排,教学“分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建构, 打通“倍数与分率”、“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宏观联系。 关键词:知识脉络、数学分析、认知分析、教学分析、重组整合、意义建构 一、实例慎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在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 习题: 据大部分老师反映,学生错误率非常高,甚至有部分学生一直到小学毕业,还没 有搞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今年笔者再次执教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对五年级两 个班的76位学生就本题进行了测试。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便 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错误原因,要求学生用文字结合示意图的形式加以说明,要 求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真实、可信。结果正确的有39人,正确 率为51.3%,结果与过程均正确的仅有30人,仅占39.5%。 课后与同事交流中发现,很多同事对这个习题也是头疼不已,从一开始的耐 心讲解分析,到最后让学生的死记硬背,效果总是不那么的理想。那么问题究竟 出在哪里呢? 二、分析思考 这道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分数的意义吗?分数的意义究竟有哪些?现 在主流观点认为分数具有“部分与整体关系”、“商”、“比”、以及“测量”等不同的意义。一个分数可以表征很多种相关但不同的意义,而掌握分数概念的重要标志是 理解分数所表征的这些相关但不同的意义。“把一根2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把“2米长的木条”看成一个整体,把 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全部的,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每段 长几分之几米”表示把“2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4段,每段的长度是多少米?侧重 于表示分数“商”的意义。 笔者试图通过回顾两种分数意义学习的历程,理清分数学习的知识脉络,找 寻错误的根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理清分数知识脉络(教材分析) 分数的相关知识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中被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 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两个单元中。 分数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概念。分数的产生首先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其次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分数的现实背景丰富多彩,分数不仅有多元的意义,而 且有多样的表征。 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 是分段教学的。三年级这个学段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即从“份数”的角度来 认识。教材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

病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病理学知识重点 临床本硕2010-2班 610宿舍内部资料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绪论: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观察方法 第一章: 萎缩——体积缩小 肥大——体积增大 增生——数目增多 化生——形态改变 萎缩:发育正常的C、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实质C体积小、C数减少。 分类 (一)生理性:胸腺、妇女、老年性等 (二)病理性: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 Malnutrition atrophy 神经性萎缩 Denervation atrophy 废用性萎缩 Disuse atrophy 压迫性萎缩 Pressure atrophy 内分泌性萎缩 Endocrine atrophy 缺血性萎缩 Ischaemic atrophy 病理变化 大体: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少, 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间 质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增多。萎缩的细胞胞浆内可见脂褐素沉着。脂褐素颗粒明显增多时,整个器官呈 棕褐色,称褐色萎缩(brownatrophy)。 结局:可逆过程。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已分化组织的过程。 常见化生有: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等) 上皮性:移行上皮(膀胱肾盂等)→鳞化 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脂肪T 骨骼肌→骨,软骨→骨 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1、生理性肥大;运动员骨骼肌;妊娠子宫 2、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脏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生理性增生 激素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代偿性:肝脏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增生. 2、病理性增生 激素性增生:雌激素↑→宫内膜、乳腺增生 再生性增生:胃溃疡 不典型增生: 1、坏死的基本病变 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部位:心﹑肾﹑脾(贫血性梗死) 大体:灰白或灰黄、干燥、坚实、混浊无光泽、见反应带。(2)液化性坏死:坏死崩解液化 见于:脑、脊髓——富含磷脂、水份 脓肿——中性白细胞溶蛋白酶 脂肪坏死——特殊类型 镜下:坏死脂肪C仅留下模糊混浊轮廓 (3)纤维素样坏死 (4)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结核) 肉眼:色淡黄、质松软、细腻,似奶酪故称。 4)坏疽(gangrene):大块坏死伴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 H2S + Fe → FeS (黑)+ H2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 部位:四肢末端; 机理:动阻静畅。 特点:干固、皱缩、黑褐、界清。 湿性坏疽(moist gangrene): 部位:肺、肠、阑尾、子宫。 机理:动静同阻。 特点:肿胀湿润、污黑、恶臭、界不清、中毒重。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 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 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教学教材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 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

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思索研究现代化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这次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质与意义,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探索和创造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改革实验的技能,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为国家有民族培育创新人才而努力。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必然促使教育改革。事关民族复兴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靠于广大教师,依赖于广大教师。我们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社会发展与教育育人及其改革的关系。 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更新知识、学习和创新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与课程改革同步成长——语文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取决于我们教师的素质 第一、教育理念和理想。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树立起自己新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了解和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懂得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和回答的。特别是要掌握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具备一些教育家的知识、素养和意识。我们应该有这种追求与执着——我要做一个教育家。 第二、语文知识和功底。 语文教师要加强读书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我们要继续学习研修语言文字和文学,不断丰厚自己的语文功底。 根据自己和语文教育的需要,平心静气地踏踏实实地读几本名著,读几本名人的著作,并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了解语言文字和文学,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动态,关心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断吸取其新的研究成果,善于发现新问题、探求新思路,建立新思维。 语文教师最好是个学者,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胜任各种选修课程,迎接新的挑战。 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做到对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意图、内容及其练习设计,了如指掌。能够独立准确的把握各篇课文的构思、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 第三、教学能力和技能。 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 1、提升展示自我学识、才能、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技能; 2、提升谋划、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价的技能;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新版公共基础知识-新版.pdf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模拟冲刺题(单选五十一)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部分必要费用 B.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C.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D.行政机关收取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1.【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 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 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所以B错误,A正确。 2.2009年11月27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免 去文强的重庆市司法局局长职务。下列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 A.某区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该区副区长 B.某省人大常委会撤销省内某市人大的一项不适当的决议 C.某省人大常委会任免省内某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D.某县人大常委会撤销该县政府的一项决定 2.【答案】A。 解析:《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五)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A项错误,区人大有权选举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无权。 该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八)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十一)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 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批准任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一、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夕阳无限好,只就是近黄昏。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时,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就是春。 2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2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4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瞧瀑布挂前川。 4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