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游戏的乐趣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论游戏的乐趣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论游戏的乐趣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论游戏的乐趣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论游戏的乐趣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38)

摘要乐趣是最基本的游戏性因素,几乎等同于游戏的魅力,但游戏乐趣的实际生成

是有条件的,并非游戏行为的必然结果。本文深入分析了人们在游戏活动中生成的情

绪感受和心理体验机制及其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结构,试图为人们更好地把握游戏者的

心理,选择、设计和创编丰富多样的游戏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游戏乐趣快乐体验心理机制

分类号G760

说到“游戏”,人们就一定想到了“娱乐”、“好玩”、“有趣”等等。把它们简单联结起来,即可构成对游戏的素描:“游戏”是饶有趣味的玩乐活动;“玩”是游戏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游戏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容格尔在《玩游戏》一书中将游戏定义为:没有明确意图、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所有活动。约翰·胡伊青加更是将乐趣视为游戏的本质要素,认为“游戏的乐趣,乃是拒斥一切分析、一切逻辑解释的。[1]”本文就是要集中分析、解释“游戏的乐趣问题”。

1游戏的乐趣及其生成机制

1.1自足性乐趣是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

的确,没有人否认游戏的娱乐性,乐趣是游戏的元功能。仅仅从乐趣看,很多创造性活动都有乐

趣,例如艺术。但艺术的乐趣在非创造(作)者那里是非自足的,而艺术的价值离不开欣赏。游戏的乐

趣自足于游戏者,即使旁观者不感觉到有乐趣,游戏者并不在乎外部评价,仍然自得其乐。伽达默尔

认为:“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而自我表现乃是自然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游戏并不为某人而表现,也就是说,它并不指向观众。[2]”而当艺术兼具自足的乐趣时,艺术便无异于游戏。有学者结合康德的游戏观和艺术层次论将艺术分为:作为游戏的艺术(当艺术是自足的活动时)、作为谋生活动的艺术(当艺术是非自足的活动时)和作为兼具游戏性与谋生性的复合活动的艺术(当艺术是兼具自足性与非自足性的活动时)三类[3]。由此可见,自足性乐趣是游戏的一个本质特征。

1.2游戏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

乐趣是最基本的游戏性因素。如果说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和动机特征能够被他人观察、判断和

解释,是游戏外在于游戏者的成分,那么,乐趣体验则是内在于游戏者的心理成分,是游戏者在游戏过

程中实实在在获得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乐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它使人们对游戏普遍充满兴趣,并

成为引发游戏行为的动机。现代情绪心理学家普遍把兴趣这种情绪和由兴趣引起的兴奋状态,看作是构成人类活动的最一般的和普遍存在的内在动机条件[4]。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兴趣能在没有外在强化的条件下,内在地驱使人去从事喜好的、有趣的、创新的活动,激发钻研、探索、追求和成功的欲望。同时,由于兴趣伴随着中等强度水平的生理激活,并常能派生出快乐、安逸、舒畅和满意等主观体验,因此,兴趣不仅能内在地驱动人的活动,而且能将这种活动维持在最优势的状态[5]。可见,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环境激发和他人的要求对于游戏者投入游戏, 不起主导作用。电子游戏玩家的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主要是由内心自发的快感冲动驱使的。

1.3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

尽管乐趣是游戏的基本要素,人们对游戏也充满着兴趣,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并不是任何游戏

都能被任何人喜欢的,人们对同样有乐趣的游戏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积极性,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可见,游戏者关于游戏的乐趣感受和体验是因人而异的,并且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一种抽象的共性要素,游戏乐趣的实际生成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游戏行为的必然结果。游戏乐趣的生成显然与游戏的“玩法”相关作为活动方案的游戏一旦编创出来,玩法便决定了趣味的特定性。例如,“娃娃家”的角色游戏和“拚图”的结构游戏,都可以使用同样的积木材料,但玩法不同使得同样的积木有了不同的趣味;同一个游戏方案会被某些人接受并肯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

感到趣味寡淡。可见,具体的游戏其趣味性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并与游戏者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当游戏者的能力水平与游戏的玩法相适应,才仅仅是产生了游戏能够“玩下来”的条件;游戏者自身能

力水平与游戏趣味性指向不符时,即便是进入活动,也不会产生游戏乐趣。因此,与游戏者能力相当的活动方案是游戏活动产生乐趣的前提。有的游戏方案适应面宽,适合的人群范围大,游戏乐趣生成

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大一些;反之,适应的人群面很窄的游戏方案,其游戏乐趣生成的可能性就小。好

的游戏方案虽然都具备趣味性,但仅仅是一些方案而已。没有游戏者实际的活动,也无法变成实际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者的个性偏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往往左右着游戏者的乐趣感受和体验。例如,有的人比较安静,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操作有良好的坚持性,这样的游戏者易于享受到“拚图游戏”的乐趣。反之,情况可能完全两样。游戏者个性偏好的形成,受气质、性格、能力类型的差异,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游戏的玩法因素更具复杂性。因此,游戏乐趣能否真实出现,还要看游戏活动中游戏者种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情况和游戏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游戏中,游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往往是喜欢什么

游戏就玩什么游戏,能怎样游戏就怎样游戏,愿怎样游戏就怎样游戏。他们在游戏中不会强迫自己,

也不会遇到自我能力不足的限制,游戏乐趣的生成自然而然,并且也是一种必然。然而,当游戏活动

方案的抉择权不在游戏者,而由他人控制时,即使是玩一个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方案,也仅仅只是为游

戏乐趣的生成提供一种可能。游戏者的能力水平、个性偏好、组织方法,等等,都可能成为游戏者感受和体验游戏乐趣的制约因素。我们认为,当游戏者不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游

戏乐趣时,此项活动对于游戏者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游戏。因此,一项活动是否具有游戏性,并不由

他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游戏者能否真正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游戏乐趣,才是游戏性现实存在的唯一根据。由此可见,是不是游戏或者有无游戏乐趣,是一个生成过程,取决于游戏者和玩法的复杂

关联。

2乐趣体验的心理机制

2.1感觉、感受与体验的心理学概念

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感觉、感受和体验是不同的概念。感受是指我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所产生

的心理反应,如人们常说的激动、痛苦、喜悦、紧张、震惊等等,都属于感受。感受是非概念性的,不同于感性认知[6]。例如,一声尖锐的呼啸,会使我们感到刺耳;一排尖利的钢刀,会使我们感到刺目;一次与尖硬物的撞击,会使我们感到刺疼。这些刺耳、刺目、刺疼的不适感都是我们的内在感受,而关于这些外在刺激物尖硬锐利的知觉,则是一种感性认知,我们可称之为感觉。可见,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前者是无法被概念明确规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后者则是头脑通过概念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性反映。前者是人们构成内心体验的基础,后者则是我们构成外在经验的前提[7]。人们常常依靠内心体验进入艺术或宗教的精神世界,依靠外在经验进入科学或技术的物质世界。

体验与感受的相同之处在于不受理性知识的支配,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体验是感受的深入,是

内心深处对感受的强化[8]。感受一般来自于外界对感官的直接刺激,而体验则往往会受个人以往情感生活积淀的指引,既可以间接来自对感官感受的深化,也可以来自想象力的引导[9]。例如,当自己的孩子碰破了小手,虽然伤在宝宝的手上,可我们却能真切地体验到痛楚,甚至比自己受伤所能感受到的疼痛还要强烈,这就是体验的力量。体验不仅能引发我们的情感力量,还可以进而生发强大的精神力量[10]。可见,内心体验是人类精神力量的生成基础。

2.2游戏乐趣的感受性与体验性

康德认为,游戏是“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11]的活动,即感受和体验游戏乐趣是活动的

内在目的。在这种活动中,主体不必受外在事物的限制,因而是自由的。对于一些诸如摆弄物体、简单逗乐等活动形式的游戏,康德认为这些游戏的级别较低,游戏主要以快感体验为目的,是“快适的游戏”;而对于那些诸如表演、装扮等活动形式的游戏,康德认为这些级别较高的游戏以美感体验为目的,是“美的游戏”[12]。我们认为康德所谓的“快适的游戏”,实质是指游戏者对游戏活动的愉悦感受层面;而所谓的“美的游戏”,其实质是进入到对游戏活动的乐趣体验层面。

与康德“美”和“崇高”的划分相一致[13],游戏乐趣也可以被区分为感受性的乐趣和体验性的乐趣。从本质上看,游戏的乐趣感受只能接受积极的愉悦性刺激[14],无法深入到幸福或痛苦的内心世界,更

无法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所以,感受性的游戏乐趣常常只是那些容易被人接受的,令人轻松、舒适、愉悦的,带有享乐主义色调的———当然,也是浅表的乐趣,如追逐、模仿等。然而,那些伴随着(而非主导着的)担心、紧张、恐惧、敬畏、痛苦等带有消极、灰暗色彩情绪感受的[15],诸如蹦极、过山车、攀岩等的游戏活动,却往往能让人从中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游戏乐趣,那种畅快淋漓的“高峰体验”,会使游戏者领略到深层的精神享受。婴幼儿的游戏乐趣主要以感受性乐趣为主,随着游戏能力的发展,儿童获得的体验性乐趣日益丰富。成人的游戏乐趣主要为体验性乐趣。

2.3游戏乐趣的高峰体验

正因为高难度与高乐趣同在,所以有很多让人望而却步的游戏,却总是有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对这些活动乐此不疲,主要是因为投入活动时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产生于某些刺激、痛苦、冒险及困难的活动里,而这些活动常使参与者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又包含着新颖和可能有所发现的因素[16]。齐克森米哈里将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称为心流(Flow),并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描述:“当人们全情投入时,获得的一种贯穿全身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动作与动作之间似乎受到一种内在逻辑的指引,而无须行为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他感受到的是贯穿各动作间的一股整体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为。此时,自我和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17]。“当游戏者完全被活动吸引时,他们会嵌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这种模式以意识的狭窄聚焦为特征,并丧失自我意识,只对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反馈有反应,因此不

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了”[18]。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可能是第一个提出心流的概念,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

人。在佛教语汇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的实践家乃至佛教、道教大师们,都曾将心流技法作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19]。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级理论中,也曾论及高峰体验。马斯洛发现,人们全力投入工作却不计回报,这时工作本身便是报酬,人们在工作中会浑然忘我,“感受到一种飘飘然的快感,它将

使人们一再反复地投入于类似工作或活动里,而不在乎工作中必须忍受的苦闷”[20]。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通过紧张的活动和体验对自身潜力和极限的发掘”,其动机是为了“自我实现”[21]。这种劳动状态,其实在更早更多的思想家那里,成为憧憬理想社会的一大诱惑,不仅是马克思论及“自由自觉的活动”,很多早期的思想家、活动家,都很迷恋和期待“游戏般的劳动”普遍出现。

研究显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时,当人们面临的挑战和他们所掌握的应对这种挑战的技能

具有某种关系时,则有可能获得心流的体验。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证分析研究,对“挑战”与“技能”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最终得到了八种组合关系[22]。这里总结为下表:

表1挑战与技能的组合关系

高挑战中挑战低挑战

高技能心流掌控厌倦

中技能激发—轻松

低技能焦虑担心冷漠

例如,在时下盛行的一些网络游戏中,随着游戏任务的挑战性不断提高,游戏者胜任游戏需要的技能也不断提高,两者相匹配时,游戏者便获得极大的游戏乐趣,这种高峰体验往往令游戏者沉迷于游戏而难以自拔。

3游戏乐趣的动态结构

游戏乐趣的生成,不仅由表及里,从浅表的快适感受直至深层的心流体验,与多层面的情绪活动相关联。而且,从受游戏吸引、选择游戏、进入游戏到享受游戏快乐,游戏乐趣的生成与不断发展变

化,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结构。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是游戏者快乐体验的结构。

3.1游戏之前的乐趣体验

第一层次快乐体验在游戏之前产生,包含趋乐性体验、想象性体验。趋乐性体验是游戏者受游戏趣味所吸引,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也即兴趣状态在此状态中,人有一种被刺激物所捕捉、占据和自身被卷入、被吸引于一种有活力的积极状态的体验,并能感受到一种淡薄而清澈的享乐色调[23]。想

象性体验是游戏者在游戏前对游戏乐趣的预期,对活动浮想联翩的一种心理状态。想象性体验的丰富与否,自然与游戏者的想象力有关,但更取决于游戏者的游戏经验。正是这些先于游戏活动的快乐体验,构成了游戏活动的乐趣前奏:尽管游戏还没开始,但快乐的情绪已经漾开。

3.2游戏之中的乐趣体验

第二层次的快乐体验,是从游戏者进入游戏以后开始的。首先是自主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游

戏者自主进入游戏所引起的一种“为我所欲”心理,这种体验非常重要且珍贵。一方面,人尤其是儿童,日常生活中能像在游戏者那样自主的情形并不多见,“想玩就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主人翁姿态,是非游戏活动中非常难得的;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游戏中都能得到自主性体验,有时甚至只能看着眼馋而已。对于游戏的自主性体验,席勒更是将之提高到作为人的价值高度,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24]。其次是绽放性体验,即游戏者在活动中体验到肢体舒展、体能疏释的生理快感,和心情放松、精神愉悦的心理快感。如果游戏者获得的游戏体验与他的心理预期相符,乐趣体验和愉悦美感便会盎然、沛然,而游戏活动则顺利进行;反之,如果游戏者获得的游戏体验与他的心理预期不符时,游戏乐趣就不能生成。这时的游戏者可能会选择中止或放弃游戏,也可能会继续参加活动,但他所能体验

到的游戏乐趣,也就只能终止于此了。真正引人入胜的游戏乐趣在于第三层次的快乐体验。这是游戏者在游戏挑战中胜任,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即胜任感体验(或称成就感体验)。根

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而获得满足的需求层次越高,对生命的满足度就越高[25]。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即人人都有超越他人、成就大事的愿望。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这种愿望可能永远都是个梦想而难以实现。游戏的胜任感体验,能让游戏者在游戏中充分体验“我在乐在”或“胜人一筹”的感觉,这种体验伴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我欣赏,会使游戏者受到激励而信心倍增,生发继续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深入的游戏挑战与连续获得的胜任感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必然使游戏者达至巅峰的心流体验。

3.3游戏之后的乐趣体验

游戏者通过游戏活动获得游戏乐趣之后,通过回味游戏乐趣,还能产生一种余音绕梁般的玩味性体验。越是深层的快乐体验就越能使人回味无穷,沉浸在回味中的时间也就越长,对下次游戏的期待也就越强烈。因此,玩味性体验也是游戏者继续游戏的动因所在。

4游戏乐趣研究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深入分析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及其发展的动态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游戏的本质,也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特殊儿童的心理,选择、设计和创编恰当而丰富多样的游戏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4.1充分认识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是实现“寓教于乐”的基础

前文论述了游戏者能否真正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游戏乐趣,是判定一项活动是否为游戏的根本依据。游戏的乐趣不是预设,是一个生成过程。由此可见,是不是游戏或者有无游戏乐趣,是一个生成过程,取决于游戏者和玩法的复杂关联。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特殊教育教学校,教师有组织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手段性的教学游戏必然要以一定的知识能力目标为指向。虽然,“寓教于乐”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儿童对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不喜欢,兴趣不高,只是把“游戏”活动当作任务来完成。这种乐教背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师们一般会主观地认定某种活动具有游戏性,并将游戏乐趣的生成视为游戏活动的必然。于是,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游戏时,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搬用某些游戏形式,或者把游戏的某些元素当调料,而这样

只有“游戏”的外观并无游戏乐趣实质的教学活动,必然导致“乐”和“教”的貌合神离。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充分考虑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设计与安排恰当式和适合难度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游戏乐趣体验,才能真正让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4.2发展体验性乐趣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游戏能力的提高

前文论述了游戏乐趣的感受性与体验性的区别以及游戏乐趣的最高境界“巅峰体验”,游戏者游戏力的发展与其游戏乐趣体验层次的提高密切相关。游戏能力较低的儿童,其游戏乐趣以感受性乐趣为主随着游戏能力的发展,其获得较高层次的体验性乐趣也越来越多。而日益丰富的体验性

乐趣又促进了儿童对游戏的积极投入,其游戏能力也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特殊儿童的游戏能力一般较为低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并获得游戏乐趣是发展儿童游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定位于体验性乐趣的游戏设计则是关键。例如,在设计发展跳跃能力的游戏活动时,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简单地采用让他们带上小兔子的头饰,竖起两指跳完指定的距离,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仅为感受性游戏乐趣,并不能促使儿童努力完成游戏任务,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提高跳跃能力。而如果我们用“兔妈妈和大灰狼”的故事精心创设游戏情境,让儿童扮演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我们就能看到“小兔子”们为了躲避大灰狼而努力跳得更快、跳得更远,“兔妈妈”为了保护“小兔子”而勇敢地和“大灰狼”周旋。积极的情感投入与紧张的游戏氛围相互促进,使游戏的乐趣上升到体验性乐趣层面,也使游戏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4.3游戏乐趣动态结构的解析为游戏设计和游戏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游戏乐趣动态结构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了解游戏之前、游戏之中以及游戏之后

各种乐趣体验产生的阶段性有助于我们改变过去只关注游戏进行时儿童的乐趣及活动情况,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考量游戏活动及其乐趣。而重视挖掘游戏之前和游戏之后的乐趣体验,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游戏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其二,了解游戏各种乐趣体验的层次性,使我们将关注点指向胜任感体验这种游戏的高层次体

验。胜任感体验的生成不仅能使游戏者获得较深层次的满足,而且还能激励游戏者,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发展。从游戏治疗的角度看,强调胜任感体验的游戏,其游戏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诸如从焦虑到舒缓、从压抑到释放等的心理调理过程。压抑得越深,释放的周期越长、能量越强大,游戏者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就越大[26]。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时,应从特殊儿童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游戏进程,动态化设置游戏任务,使游戏难度保持在儿童经过

努力能够完成的程度上,以期每个儿童都能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胜任感体验。同时,在组织实施游戏活动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奖励手段来强化游戏的胜任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2

2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46-151

3董虫草.对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的重新审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80-88

423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6-118

58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28-330

679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刘建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2-112

101415时代生活图书荷兰责任有限公司.情感的力量.孙红玖,连煦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80-82

111213曹俊锋.康德美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402-418

16171822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远程教育杂志,2006,(3):74-78

19印顺.佛法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9-53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论文案例学会借力关注社会适应性

2014年东城区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优秀案例参评文章 (第一页) 编号: 题目:巧借东风,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文: 巧借东风,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教育对象情况分析: 初二下学期,学校调我去大飞所在的班级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告诉我:大飞是一名随班就读学生,他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有证明),语文学科他还能抄抄写写,其他学科基本听不懂;他的最大优点就是为人实在。 通过一周的观察,我注意到三个班主任没有介绍过的细节: 1.他特别胖,在校吃午饭时的饭量特大; 2.他虽然能流畅地与人交流,但说出来的话有时给人刺耳的感觉; 3.他爱干活儿,不但给自己的班级干活卖力,而且每天午饭后都自觉到年级组办公室用心地扫地墩地,干完活儿一旦得到年级组长孟老师的肯定,便欣然离去。 第三个细节让我感到吃惊,因为自我工作以来,从没见过任何学生如此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给老师打扫卫生的情况。于是我请教了孟老师,得知这是她的教育成果,而她的教育动机就是——“这几个随读生学习不行,将来上职高都有难度;那咱就教孩子干活儿,有一技之长,做人踏实本分,将来上了社会受人欢迎。” 听到如此明智务实的观点,又亲眼看到可喜的成果,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定借孟老师的东风,再烧三把火。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鼓励他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巩固他学习语文的信心; 2.增加与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点拨他说话的分寸; 3.继续试探和观察,寻找他在语文学习上的其他潜力; (二)作为非班主任,在教育上,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指出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醒他控制在校时午饭的食量; 2.向孟老师学习,教育他踏实做事; 三、具体措施及实施过程: (一)巧借合适的时机——增加与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点拨他说话的分寸,教他辨识别人的好意。

让孩子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儿童时期是孩子身体、智能以及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乃至成人的许多能力与儿童时期游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游戏在孩子的发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自发的享受游戏的乐趣,既让孩子感到好奇,又愿意积极参与。此时孩子全神投入运动游戏中,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游戏使孩子快乐,各种技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游戏可使幼儿的情绪趋向稳定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安和不满等精神上的压力,远比大人想象得多。而沉浸在运动游戏之中的宝宝能有效的缓解压力。致使孩子的不良情绪骤然烟消云散,有利于孩子常保心理的健康。 在游戏中孩子兴奋的期待自己上场,表现得好时喜不自胜的大笑大叫,受到玩伴赞美时得意洋洋。所有这些游戏都能让孩子品尝到各种畅快喜悦的滋味,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和好奇心。同样,游戏也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快或不满等情绪,像玩输了难过得掉眼泪、做一些没做过的动作时心中害怕发抖。这是孩子学习如何表露自己的感受,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大好机会。幼儿透过情绪外露来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会由人的情绪反应慢慢学习到自我表现的方法,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亲疏关系。 二、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运动游戏常是团体活动。几个小朋友聚集玩耍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学习人际关系的良机。当孩子们自己在玩耍时,每个人可能各有所好,希望玩不同的游戏,或用不同的规则来玩。这时,孩子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张,说服别人。有时还会因为反复的竞争,慢慢的产生说话最有分量的领导者。而孩子也透过这样的体验,摸索出适应团体生活的方式,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当大伙儿无法取得共识时,经常就会争执不休,甚至打起架来。如果玩伴中有人一意孤行,坚持己见,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所以要想和大伙儿一同玩耍,孩子就必须聆听其它人的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主张,彼此妥协或合作。 三、游戏培养了良好的人格 儿童时期让孩子多方面的尝试各种游戏,不但学会各种动作,当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这些美妙的感觉后,一定还会想再试试其它的运动游戏。此时他们必须克服自身以往在大人面前表现出的霸气和娇气,学会服从和忍耐。通过游戏孩子学会独力处理日常生活习惯的各种能力。当孩子能够不需要别人帮忙,自己处理许多日常生活细节时,他一定会信心百倍,而且由衷的感到快乐。当孩子产生自信以后,就会对各种事物萌生兴趣,主动的去研究个透彻,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

在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游戏教学的原则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 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游戏活动也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造成学生的参与面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 比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至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还有,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旁观者、局外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教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特殊教育案例、融合教育故事

一和二十五 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湛留洋 大一小自2014年便与重师大特教系合作,联合举办“手拉手”特殊学生志愿辅导活动,开展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从最开始的每周一次到现在的每周四次,服务对象从17位到25位,服务形式也从单一的心理辅导到种类丰富的教育康复项目。我是2017年2月来到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期间遇见25名特殊学生,一年多来,他们从特殊走向靓美,400多天日出日落,展开了一和二十五的故事。 相遇,巧做班主任工作 在大一小我遇见了16位智力障碍学生,4位听力障碍学生,4位肢体障碍学生还有一位多动症学生。我一个人照顾25名特殊学生简直是天方夜谭,所幸的是我身后有整个学校的支持,更有张艳德育心理工作室7位成员引领,在团队的帮扶下工作顺利开展。25位特殊学生分布在六个年级22个班级进行随班就读,班级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小家,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室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中转站。冒冒然接近特殊学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我得在相遇前去“偶遇”他们在学校的妈妈-班主任老师。学校打卡签到,食堂吃饭,值周站岗,教研看课成了我去偶遇22位班主任老师的契机。从见面寒暄到彼此熟悉,特殊学生成了必聊的话题,殊不知我与班主任老师的相遇源于我的一些“套路”。比如第一次遇见6年级5 班万老师便是精心设计的巧合,惧于年长老师的威严,我悄悄摸准万老师的上班路线,终于有一天在公交站相遇了。我约他一起上班,路上大家你来我往拉起了家常,来到学校吃饭时万老师主动问起我的工作性质,我找准机会问他班上有没有比较不一样的学生,这个时候我从万老师的口中得知了第一位特殊学生小赵。那天早上万老师吃饭的时间比平时多花了10分钟,主要是我的问题太多,可是这次交流我从万老师口中认识了一个大方勇敢,自信乐观的小赵,我发现原来特殊学生可以很好的适应普通学校,小赵就是融合成功的例子。后来我利用教职工运动会,遇见3年级8班喻老师,了解到特殊学生小朱的情况。还通过班上一位学生认识了她的父亲龙老师,龙老师班上也有一位特殊学生小王。无数次,我与班主任老师的相遇,积极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学情,掌握了25

趣味游戏,快乐体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8293390.html, 趣味游戏,快乐体育 作者:李进芳 来源:《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年第10期 【摘要】体育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中可以深入研究的课程之一,现阶段提倡“趣味游戏,快乐体育”的教学观念。因此,幼儿体育教师应该本着育心、育身、育智、育德的原则,加强体育游戏的创编,在运用的过程中以仿生游戏、自由游戏和合作游戏为主,不断开发幼儿的智力水平,增强幼儿体质,保障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运用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诉求,尊重其身心发展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其学习特征,在教学中以游戏为基本范式,考虑其个性差异,保障幼儿的个性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该进行教学研究,尤其是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幼儿发展发育的规律出发,创编有代表性的、兼具趣味性和内容性的体育游戏,以促进幼儿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全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一、幼儿体育游戏教学的创编原则 (一)育心原则 体育游戏的创编与运用能够全面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情绪体验方面。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注重游戏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强化幼儿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二)育身原则 体育游戏的创编与运用应该与幼儿的身体发育结合起来,合理设计游戏内容,让幼儿既能从游戏中获取情绪体验,又能促进其身体发育。例如,幼儿体育教师设计“长高了,变矮了”游戏,让幼儿在“长高了”的游戏指令下高高跳起,逐步修正其跳起的腿部动作;在“变矮了”的指令下,则让幼儿养成屈膝缓冲的动作习惯。这样的游戏设计对于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 (三)育智原则 体育游戏的创编与运用还应该与幼儿的智力发育有机融合,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幼儿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感知能力,尤其是注意力、观

游戏中体验,快乐中成长

内容摘要:我国着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各项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因此,幼儿园活动中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场所,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游戏以及游戏后的恰当的评价,是幼儿体验游戏生活,快乐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游戏游戏环境自主选择游戏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与幼儿共同创造游戏环境,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吸引幼儿主动、自愿、愉快、自由地参与游戏,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自主发展,并能健康地成长。 一、创设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怀特说:“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良好的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应能满足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的需要,让其有动手、动口、动脑和自由交往的机会。因此,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应把环境创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尽力为幼儿创设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交往、乐于体验的环境,让每个幼儿能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创设环境。 环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幼儿的兴趣、能力与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融入环境自由自主地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支持、鼓励并与环境互动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地与所在环境进行充分的接触与环境产生互动。 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并敢于探索,幼儿期是酝酿、萌发、保护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幼儿,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根据他们的兴趣与需求,提供丰富多变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真好玩”主题活动中有许多关于玩具的活动,于是天生喜欢玩具的幼儿对玩具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每天谈论的话题就是玩具,他们还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与幼儿商量着开展了“玩具吧”的游戏,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玩玩具,还共同设计、创造游戏的环境。大家从开始的收集玩具,把玩具按种类的不同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玩具柜上,以及玩具摆放的方式,到后来的推选“玩具吧”负责人,如何在“玩具吧”中玩玩具,制定游戏的规则,等等。整个过程,幼儿都积极参与,让幼儿从单纯的游戏者,变成了游戏环境的设计者、创造者、参与者,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是这个游戏环境的主人。因此,幼儿对这个游戏的兴趣逐渐增加,游戏中幼儿以玩具为媒介与同伴自主地交往,并自由地与玩具发生互动,并能遵守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知道爱护玩具,会比较自觉地整理玩具,使游戏一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可见,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游戏、创设游戏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更丰富的兴趣,幼儿的责任感、任务意识、交往能力、以及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糖果店”游戏是幼儿喜欢的,它更是幼儿的从兴趣点而产生的游戏。活动“多彩的糖果”后,幼儿对糖果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之间每天谈论各种糖果的话题,如:自己吃过的各种糖果、参加喜宴后拿到的喜糖,有的幼儿还偷偷把糖果带到班级里,与同伴交换。于是,我们的“糖果店”就产生了,他们与家长共同精选各类糖果,使糖果的种类更加丰富,还收集了各种糖果的包装盒、包装纸、包装带,把与教师共同制作的“大糖果”装饰在周围,让“糖果店”的环境更加丰富、真实。看着这么多漂亮的材料,幼儿游戏的兴趣如潮水般涌出来。 游戏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用包装盒等材料包装糖果,然后进行糖果的买卖活动,甚至还能在糖果品尝区品尝多种糖果,并与同伴交流自己品尝的糖果,如糖果的颜色、形状、香味、味道等。“糖果店”的负责人还很认真地告诫“顾客”不能多吃糖,要保护牙齿的道理。“糖果

一次快乐的游戏作文

一次快乐的游戏作文 12月初,天冷飕飕的,可朝阳依然高挂在天空。在天长小学的操场上时,史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玩捕鱼。 捕鱼这个游戏分成两派,“渔网”和“鱼”。渔网是负责捉鱼的,而鱼只能逃跑,渔 网首先是由一个人扮演,由他去捉人。捉到人后被捉的那个人也变成了渔网,和原来的那 个人形成了一个一字。渔网会不断扩张,直到鱼塘里所有的鱼都被渔网收服才告一段落。 这样看来,当渔网好像还容易,可当鱼就难了。鱼只能在老师规定的鱼塘里活动,要是渔 网长度达到了鱼塘的宽度,鱼儿们就被一网打尽了。 游戏开始了!小艺成为了渔网,剩下的32个人全是鱼。鱼儿在鱼塘里跑来跑去,捉 弄渔网,渔网可没好脾气,小艺奔跑的速度直接增加了十倍!这样一来鱼儿们立刻惊慌失措,不一会儿渔网就扩张了四五倍。我更是急急逃跑,可是被同样是鱼的何敏镐绊了一跤!我跌倒在地,本以为我这样肯定会被渔网抓住,可我摔倒之后渔网却不捉我了。其他鱼儿 看到渔网不来捉我了,纷纷朝我这边靠,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就全都是鱼了。渔网见此情景 终于按捺不住,朝我这边拥来。鱼儿们看到渔网过来了,顿时惊慌失措,四散逃跑。渔网 趁胜追击,又收服了一大堆鱼。此时我的腿好了,就站起来往渔网的背面跑去。 史老师作为渔网的指挥,几次攻击都成功了,于是就不怎么讲话指导渔网了。渔网们 没有了史老师的领导,内部意见立马开始分歧,有人想抓这条鱼,有人想抓那条鱼。想抓 这条鱼的往左,想抓那条鱼的往右边靠,渔网立刻就断了。渔网断了,鱼儿们就有了可趁 之机,在鱼塘里灵活跑来跑去,渔网不管怎么抓都抓不到我们这些鱼儿。 渔网的最高指挥史老师终于看不下去了,把零零散散的渔网“集结”重整旗鼓,达到 了鱼塘的宽度,朝我们慢步走来。我们看见金意翔从渔网底下钻了过去,就想死里逃生, 可两条鱼尝试都失败了,但这依旧没有让我们放弃最后的希望,还是想拼一拼运气。渔网 见鱼儿们还不放弃,便故意压低身子,不让我们从空隙中穿过去。这样一来我们鱼儿们最 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我们无路可逃,被渔网一网打尽了。 这次游戏还真应了一句古话,坚持就是胜利! 今天是个阴天,没有毒辣的太阳,最适合玩的游戏莫过于捉蜻蜓,对于我来说。 我拿起网子开始找蜻蜓,这时一只蓝颜色的蜻蜓映入我的眼帘,我拿起网子对着蜻蜓 呼地一下网下去,还没网到蜻蜓就已经飞走了,我拿着网子冲上去乱挥一阵,还是没网到,我又看见一只蜻蜓落在地上,我拿着网悄悄的对准慢慢的网下去,还没靠近蜻蜓就已经飞 走了,我有些沮丧,这时一只蜻蜓从我脑袋上飞过,我使劲把网子一挥,蜻蜓就被我网住了。

特殊教育案例

“多动症”的他----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 【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 【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 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

游戏的乐趣作文

游戏的乐趣作文 篇一:游戏带给我的乐趣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喜欢打羽毛球;有的人喜欢拉小提琴;有的人喜欢滑雪;还有的人喜欢打排球。而我,喜欢打游戏。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赛尔号。只要周五、周六和周日有时间,我就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记得是周五那天,我回家写完作业,我就打开电脑,玩起了赛尔号。我打开精灵包一看,不知谁整得,6只精灵都没写了,我马上给他们补血。“叮铃铃”我一看,原来是NONO的闹钟小管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精灵探索,我去到那里,领取精灵,还送了我一只魔花仙子!我打开地图,前往精灵太空站,马上点击精灵王之战,战斗开始了,我出手的是圣灵系的谱尼。对方是雷伊。他使用了雷神天明闪,电系对我的圣灵系微弱,减我了84滴血,我说:“谱尼!上啊!圣灵魔闪光!”雷伊没血了,我胜了,“战斗胜利!”之后,我玩起了精灵大乱斗,这个是系统随机抽取精灵。交换精灵打仗,我分到了罗德利斯、菲尼克斯和泰戈尔。他分到了咪咔、厄尔塞拉、和艾斯菲亚。战斗开始了,我罗德利斯先出招,“天火凤凰!”对方的咪咔死了,又换了厄尔塞拉,我又出招,“天火凤凰!”对方的厄尔塞拉死了,又换了艾斯菲亚,我又了天火凤凰,他又死了。“胜利了!”我大喊。我真快乐!我喜欢游戏!篇二:玩游戏的乐趣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寒假期间,我就以写作文来换取玩电脑的时间。不过,写的不好妈妈是不允许我玩的。所以,我现在的作文是效率高,质量好。仅一个假期,我就写了20

多篇作文,每篇都在600字以上,有的还超过了1000字。当然,我也就轻而易举地争取到了玩游戏的机会。妈妈看到这种状况,对我说:“儿子,你写作的动机不纯!有本事你就写一篇关于玩游戏的文章,让我们这些不爱玩游戏的人也喜欢上游戏?”为了维护我们游戏者的“尊严”,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我最爱玩的游戏是“穿越火线”,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游戏。穿越火线,英文是Crossfire简称CF,是一种槍战游戏,在刚进入cf时,系统会给你5000GP,购买角色,以及槍、手榴弹,你在不熟悉游戏的情况下,需要进入新手训练营,经过训练,你就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军人”了,上“战潮杀敌就是你的职责。有生化模式、救世主模式、突围模式、团队模式、幽灵模式、挑战模式等,游戏结束后会有不同的经验奖励和金币奖励。我最喜欢救世主模式,在救世主模式中,每局开始,都会随机选一个救世主,救世主拿着一杆有棕色斑点的槍,点右键,就会变成榴弹炮,瞄准一弹打出去,就可以大点幽灵的1000滴血;在救世主诞生的同时,系统也会随机选三个人当幽灵,用幽灵既要有运气,还要有技术,幽灵可以瞅准时机,用两个锋利的爪子,打人类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才是巅峰较量的开始。玩游戏时,你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让你有一种紧张感和神圣感。尤其是在与敌人的激战中,你会有一种满足感与刺激感。这里,有许多英雄豪杰,遇到敌人时,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奋勇杀敌,遇到使用外挂的人时,大家就一起投诉他,把他踢出房间。记住,按规则玩游戏,游戏才更有意义!不过,大家玩游戏一定要适可而止,千万别为了玩游戏而耽误学习,

游戏的乐趣作文五年级

游戏的乐趣作文五年级 1游戏的乐趣今天上午,我和孟月、孟宇静、孟徉玲一起玩有趣的“说成语”游戏。 游戏的方法是:一个人先抓,那个将被抓住的人只要说一个成语就可以躲过“灾难”。否则,被抓到的人首先要表演一个节目,然后再去抓别人。 游戏开始了。首先是我和孟宇静、孟祥玲跑,孟月来抓我们。我们怕被她抓到,于是“短兵相接、蛛丝马迹、自相矛盾、哑口无言、异口同声……”这些成语从大家嘴里陆续地说了出来。孟月一看大家都这样警惕,就使用虚虚实实的方法:只见她的眼睛盯着前面的伙伴,脚却向别的伙伴跑去。大家的警惕性也很高,这个说“百战百胜”,那个说“单枪匹马”……把个孟月弄得团团转,虽然巧动心机,但始终无济于事。 这时,孟月眼珠一转,可能又在想什么新主意。只见她迅速地朝孟宇静跑去。孟宇静以为她真的来抓,于是成语“亡羊补牢”便脱口而出。突然,孟月拐了个弯儿。向孟宇静旁边的我跑来。我碎不及防,刚想说成语“一针见血”,可是“血”字还没出口。就被孟月抓住了。“唉……”我沮丧地直跺脚,小伙伴们却“幸灾乐祸”,乐得直不起腰来。没法子,我只得给他们讲了一个笑话,随后由我抓他们。

我们依然边跑着追着,边笑着说着……快乐的声音在小山村中回荡。多有趣的游戏!我们玩得多愉快啊! 2游戏的乐趣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喜欢打羽毛球;有的人喜欢拉小提琴;有的人喜欢滑雪;还有的人喜欢打排球。而我,喜欢打游戏。 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赛尔号。只要周五、周六和周日有时间,我就打开电脑,津津有味地玩起来。 记得是周五那天,我回家写完作业,我就打开电脑,玩起了赛尔号。我打开精灵包一看,不知谁整得,6只精灵都没写了,我马上给他们补血。“叮铃铃”我一看,原来是NONO的闹钟小管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精灵探索,我去到那里,领取精灵,还送了我一只魔花仙子!我打开地图,前往精灵太空站,马上点击精灵王之战,战斗开始了,我出手的是圣灵系的谱尼。对方是雷伊。他使用了雷神天明闪,电系对我的圣灵系微弱,减我了84滴血,我说:“谱尼!上啊!圣灵魔闪光!”雷伊没血了,我胜了,“战斗胜利!”之后,我玩起了精灵大乱斗,这个是系统随机抽取精灵。交换精灵打仗,我分到了罗德利斯、菲尼克斯和泰戈尔。他分到了咪咔、厄尔塞拉、和艾斯菲亚。战斗开始了,我罗德利斯先出招,“天火凤凰!”对方的咪咔死了,又换了厄尔塞拉,我又出招,“天火凤凰!”对方的厄尔塞拉死了,又换了艾斯菲亚,

游戏来源于生活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 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幼儿时期是孩子生长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非常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组织进行的,如在音乐教学中插入音乐游戏,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游戏,户外活动中的体育游戏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年龄,难易程度教师因人而异,适度调整,调动了全体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比较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要。 二、游戏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借助游戏材料及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自由进行各种模仿、共同操作、探究,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区域活动中,我为玩“娃娃家”的小朋友准备了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刚开始,我发现幼儿只会把各种颜色撕成条或片堆放在一块儿,后来我参与其中,用红色的手工纸做了一道“凉拌胡萝卜丝”,这下孩子们可得了劲,纷纷大展厨艺,做了很多道菜,还有回族的特色面食,如麻花、馓子等,我清楚地记得,我班的刘成博小朋友用绿色的手工纸做了一道“拍黄瓜”,他在周围用红色的手工纸撕了一些“红椒丝”,上面用白纸屑浇了一层“蒜泥”,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各种颜色,学会了审美,更明确了现实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合理搭配。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在诸多游戏情节中,幼儿要多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制订一些游戏规则,还是拿“娃娃家”来说吧,幼儿要分配角色,谁当爸爸,谁做妈妈,谁来做小宝宝,另外,再设计一些其他角色,如客人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比较关注弱小群体,让他们当小宝宝,得到“大人们”的关爱与照顾,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年龄小的幼儿,还懂得了怎样有礼貌地去接待来客,简直玩得不易乐乎,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去关爱、帮助别人,集体意识在幼儿的无意识中得到了体现。 四、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更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如在音乐活动《理发店》中,幼儿不只学会了歌唱,教师还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如剪刀、推子、吹风机、毛巾、夹子、工作服等,幼儿模仿理发店的员工们如何洗、剪、推、吹等一系列动作,幼儿在享受店员热情的服务后,不但要说谢谢,还要付钱,尊重别人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另外,幼儿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能发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胆怯等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一次快乐的游戏

一次快乐的游戏 时间:2018-04-02 09:41:34 | 作者:李语桐 这一次,我们十分高兴,银铃般的笑声在同学们的耳中荡漾,呵呵,想知道我们在干嘛?我们在举行一个星期才一次地班队活动。 我们玩的游戏是“官兵抓贼”。这个游戏的规则呢,是这样的,纸条上分别写着这四个字,谁拿到了纸条得做出不同的表情来掩饰自己的身份。“官”:出主意,如何惩罚贼;“兵”:执行“官”下的任务;“抓”:猜小贼是谁;贼:顾名思义就是小偷了。这个游戏十分好笑,看了后绝对会让你笑到高喊:“我缺氧了,我需要氧气,笑死我了!” NO:1学生老师大互动 让我们略过一、二个节目,换台来到第三个节目吧!王紫妍请彭老师来到讲台与我们一起参加游戏,还邀请了钟思韬、刘昊东、李熠东。当他们抽完票后,各自表情十分搞怪:刘昊东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仿佛是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被当场抓了个现行。再来看看彭老师吧,彭老师的脸坦白似的告诉我们:“拿着这个纸条,就像拿着一颗炸弹啊!”于是,我们立马确定了“小偷”是彭老师。彭老师当场就被罚唱歌。老师问:“我唱什么歌呀?”顿时小手如林,有的说《青藏高原》,有的说《当兵的人》,有的说《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而我却说:“老师,唱《死了也要爱》吧。”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终于,老师说:“还是唱《当兵的人》吧,同学们给我伴奏,好不好?”“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咱当兵的人……”歌声在教室里飞扬。 NO2:小偷到底是谁? 这一次是我和王紫妍、蒋洛佳、李伟来玩游戏。 我们各自抽完票,我偷偷地瞅见我是“官”,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做了个“耶”的手势。同学们立刻分成两派,议论纷纷,一派说我是官,一派说我是小偷。我故作镇定,大声说:“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啊……” 可是,抽了“抓”票的李伟对我是“小偷”深信不疑,执意选择了我。嘻嘻,他上当了,接受惩罚吧,我这个“官”便想了个歪主意,要他去拥抱彭老师。彭老师开心极了,还将李伟抱了起来。 于是,游戏便在彭老师和李伟的拥抱中落幕了。 下课的时候,彭老师问:“是谁出了拥抱的点子啊?”大家不约而同的说是桐仔。我得意地想,我的聪明是无敌的哦。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_特殊教育案例.doc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_特殊教育案例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对特殊学生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特殊学生教育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篇1: 顾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顾某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在教室内到处爬,在桌面上、墙上乱画,到同学的座位旁拿别人的东西,拿剪子剪同学的头发和衣服,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写,一分钟都没办法安静。课间操时,要么在队伍中穿梭,要么躺在地上。课间活动时经常伤害他人,拿着铅笔和尺子打闹,入学一周不到就将班上的同学都打了个遍,其中一个孩子被其推到黑板角上,撞破了耳朵,发生了流血事件。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告他的状,也不太喜欢和他玩。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根本不能倾听,无法集中注意力,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无法与其交流,如果训斥,则咬牙切齿,眼睛翻白,不予理睬,让人束手无策。 2、家庭生活背景 父母都是靖江人,属于外来务工家庭。父亲在饭店做厨师,母亲推销白酒,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小的时候和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农村老人对男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无任何约束和管制,什么都玩,什么都敢干,三岁时就曾经从一米多高的草堆上跳下,不知道害怕,也不注意自身安全,肆意妄为也让他自己伤痕累累。家长对其思想品质、行为习

惯等方面也很少关心,是那种典型的"自由生长"。 3、学校教育背景 (1)老师看顾某 初进校园,就发现他很好动,眼神不定。进入课堂后感觉他更特殊:上课一分钟也定不住神,总爱满教室爬,喜欢到别的同学座位下去捣乱,拿同学抽屉、书包里的东西,拽你的胳膊,拖他的腿,严重干扰课堂,有时甚至让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对老师的批评根本不予理睬,更不能接受,无法与其交流。 (2)同学看顾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讲卫生,习惯很不好,不愿意和他玩。 二、问题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 1、亲情的需要:父母让顾某在"小餐桌"生活,晚上九点左右才会接他回家,根本没有感情的交流,更没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因为顾某上课不听讲,经常调皮捣蛋,作业无法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因此对其不是打就是骂,渐渐地对其失去信心,索性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顾某因此也对父母存在敌对情绪。 2、归属的需要:由于顾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经常被老师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同学们对他的疏远,造成了顾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3、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

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案例分析

2013——2014学年度 特殊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姓名: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特殊教育 学号:

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 摘要:过介绍分析自闭症儿童李欣求学案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分别从政府,学校,家长,等角度进行分析此案例中的违法及合理行为,围绕如何促进特殊儿童就上学,分别向政府,学校,家长,提出自己的想法及建议。 关键字:特殊儿童法律法规分析启示建议 1.案例介绍 1.1案例资料 姓名:李欣(化名) 性别:男 年龄:15岁 母亲:吴楠(化名) 所处地点:深圳市宝安区 障碍类型:(轻度)自闭症 具体表现特征: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确实不错,钢琴也弹得非常好(钢琴七级),虽然自控力不好,小动作多点,但确实从来没有攻击性行为、没有自残行为。智商在我们学校里,算是比较高的,我晚上查寝室,他都在很乖地看书、做卷子,偶尔听听音乐,我们教他们简单的加减乘数,对他而言已经是小儿科了。【源引自李李欣曾就读的特教学校老师的原话】 1.2求学历程 简述:曾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后来,在深圳市宝安区的宝城小学以试读生身份就读第二学期开始时,遭学生家长和校方多次拒绝。教育部门答复是评估合格了就能上学,但鉴定机构说,政府已经取消了评估凡适龄儿童,均可就近入学。目前,他不能在普通学校读书也无法回到特殊学校。

详情:今年5月,由于李欣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摔伤,连续做了两次左膝手术,妈妈决定不再送李孟去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后来,在深圳市宝安区的宝城小学以试读生身份就读一学期后,第二学期,15岁的李孟第四次被“赶”出学校了。班里19名学生的家长联名拒绝李欣入学原因是:李欣不遵守纪律,不讲卫生,孩子们都不敢靠近他。”学校,老师拒绝为李欣提供课本甚至搬掉课桌。原因是:1.校长方面:李欣没有学籍,只是试读生,当时真的非常同情他和他妈妈,才叫他来学校上课,谁知道今天会闹成这样。2.老师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教育自闭症孩子的方法,教师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在遭到宝城小学的拒绝后,深圳元平特校又以以:学位非常紧张,而且床位也没有为理由拒绝李欣。李欣的妈妈找到深圳宝安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后得到答复是评估合格了就能上学,但鉴定机构说,政府已经取消了评估凡适龄儿童,均可就近入学。至此,李欣既无法在普通学校就读,亦无法回到特殊学校就读。他的“上学路”变得更加艰难。 2.案例分析 总述:上述案例中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校,教师(特校,普校)都未能充分正确的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义务,再加之其他孩子的家长对李欣自闭症的不了解,以及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从而造成李欣无法上学。接下来我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围绕促进特殊儿童就学,从政府,学校,家长,等角度分析此案例。 2.1政府及教育部门 2.1.1上述案例中政府及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李欣妈妈的咨询和求助没有作出正确且积极有效的答复和提供便利及帮助。此外,政府并为合理配置本地区师资资源从以至于宝安区宝成小学在李欣就读一学期之后仍然没有配备特殊教育教师。所以其违反了下列几条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

特殊学生德育案例

特殊学生德育经验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屈金花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材的地方,这是对每一所普通学校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学生除了了解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也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残疾,品德教育较普通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乾县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例。案例背景: 我校的生源绝大多数属于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多重障碍学生。鉴于孩子的特殊性,在家里,有的家长溺爱他们,几乎一切生活琐事为他们代办,有的家长没有耐心,干脆代替孩子做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这样了,也不指望他长大能干什么,于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放弃了孩子。当孩子来到学校,大多数不会文明用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更不会主动帮助他人。特别是我校的王少乐和李佳莹同学表现尤为突出,王少乐动不动就掀翻桌椅,毒骂老师,李佳莹是名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女孩,但她总是不讲卫生,手、脸、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动不动就躺在地上打滚示威,有时可以哭闹到半夜十二点,谁也拿她没办法。特殊孩子们由于生理的原因,他们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交往的对象一般尽局限在家人和老师。这一现状,严重

影响了学生思想认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我校“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的办学理念,逐步实现残疾儿童身体逐渐康复,思想得到教育,生活能力获得提高的教育目标,我校下大功夫彻底从零做起,安排部署了一系列制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来教育感染他们。 案例主题: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生活”,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不再受歧视和异样的目光,我校全体教职工为爱撑起了一片蓝天。 案例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多次仔细观察,发现11岁的男孩王少乐虽然撒泼行为恶劣,但是他胆小怕事,老师稍微大点声,他就赶紧爬起来跑掉,但内心不甘心,骂骂咧咧的,又忍不住地看老师的进一步行动。 10岁的李佳莹吃饭不擦嘴,爱流口水,着急了就用袖口擦一擦,头发乱蓬蓬的,早晨起床没有梳头的习惯,穿了一周的衣服,下周一来还是那身脏衣服。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她还坐在秋千上不下来,老师拽她,她就撒泼哭闹。 王少乐和李佳莹没有上过学,没有是非观念,更不懂尊敬老师,文明用语,也不知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美丑的思想。

特殊学校培智学生的个案分析

特殊学校培智学生的个案分析 一、自己不会坐车回家,自律能力低下,培养自己坐车回家. 1.金××的基本情况 姓名:金××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99年1月15日 家庭状况:父母离异,由父亲来养育。父亲去韩国打工,由姑姑抚养。 健康状况:因血液里有毒,治疗无效总是脸上身上长出红疙瘩。 姑姑经常给他吃中药,吃得有些不耐烦。 2.主要问题行为描述及主要症状

2005年第一次担任培智班的时候,金××是我们班级里年纪最小的。金××的父母到教导处报到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另类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到我们学校报到的孩子都是超过学龄来校的,金××是六岁来到学校的,比其它孩子还早一年到校。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金××,很淘气,没有自律意识,学校报到时,还爬到老师的桌子上。 班级6名学生当中,金××是最淘气最顽皮的。观察一周后发现,不但多动还有发音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思考了一阵。什么都不知的情况下没上过幼儿园,自由惯了的他,要适应这个学校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段时间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学校算是很优秀的,能自立的学生。不但能自己坐车回家,还知道算钱,乐于帮助人,尊重老师,跟同学们谈得来。

(1)语言障碍(因舌头缺陷手术失败更严重)自信心低,说话时眼神不正视对方。做什么事情都是犹豫不决,做对了也不敢面对。 (2)人际交往障碍 舌头的缺陷自信心低下。 (3)情绪与行为异常 本来没有好的环境让金××没能进行语言训练,舌头的手术失败更让他失去信心,没有自尊。没有了自信心做什么事儿很倔强,不听老师的话,自己想做的事情必须要做。3年级的时候,老师说他几句,自己企图走道回汪清百草沟的家。 (4)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自信心,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是犹豫不决,自己做对的也是不敢说出来。脾气很倔,发脾气时,连老师也不给面子,

玩游戏的乐趣

玩游戏的乐趣 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寒假期间,我就以写作文来 换取玩电脑的时间。不过,写的不好妈妈是不允许我玩的。所以,我现在的作文是效率高,质量好。当然,我也就轻而易举地争取到了玩游戏的机会。 妈妈看到这种状况,对我说:“儿子,你写作的动机不纯! 有本事你就写一篇关于玩游戏的文章,让我们这些不爱玩游戏的人也喜欢上游戏?”为了维护我们游戏者的“尊严”,我一口就 答应了下来。我最爱玩的游戏是“穿越火线”,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游戏。 穿越火线,简称CF,是一种枪战游戏,在刚进入cf时,系 统会给你5000GP,购买角色,以及枪、手榴弹,你在不熟悉游 戏的情况下,需要进入新手训练营,经过训练,你就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军人”了,上“战场”杀敌就是你的职责。有生化模式、救世主模式、突围模式、团队模式、幽灵模式、挑战模式等,游戏结束后会有不同的经验奖励和金币奖励。 我最喜欢救世主模式,在救世主模式中,每局开始,都会随机选一个救世主,救世主拿着一杆有棕色斑点的枪,点右键,就会变成榴弹炮,瞄准一弹打出去,就可以大点幽灵的1000滴血;在救世主诞生的同时,系统也会随机选三个人当幽灵,用幽灵既要有运气,还要有技术,幽灵可以瞅准时机,用两个锋利的爪子,打人类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才是巅峰较量的开始。

玩游戏时,你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让你有一种紧张感和神圣感。尤其是在与敌人的激战中,你会有一种满足感与刺激感。这里,有许多英雄豪杰,遇到敌人时,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奋勇杀敌,遇到使用外挂的人时,大家就一起投诉他,把他踢出房间。记住,按规则玩游戏,游戏才更有意义! 不过,大家玩游戏一定要适可而止,千万别为了玩游戏而耽误学习,一定要劳逸结合,这样既可保护视力,又可提高学习效率。

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

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用情感教育关注每一位听障学生 宁化特校伍建福 特殊教育事业和普通教育虽然相通,但又有着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特殊教育对象是一个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群体。他们在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上是比较缓慢和滞后的,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教育他们,避免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和良性成长,为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奉献自己的力量。下面就从我的工作中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时间告诉我,听障孩子有了思想问题时,内心是很固执的,一时不能接受教导,这时千万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他的好坏,一旦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会使他钻入牛角尖,使问题变得更不好解决。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耐心的慢慢开导他,多和他真诚的交流,鼓励他并使他逐步消除不良情绪,直至走出阴霾,此时,你会仍然发现他照样还是个好学生的。 [二]:聋哑儿童由于自幼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或者别人的冷落,逐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同时给他们在心理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如果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就会给他们的内心再次造成伤害,使他们失于管教而放任自流,学而无获。所以在对待听障孩子时需要我们这些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开导、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容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将康的成长。

[三]:在外人看来一个弱智孩子的学习好坏似乎无关重要,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名特教老师,不容忽视任何一个个体,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残疾孩子,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教他们读书识字,尽最大可能的培育他们脱离懵懂,使他们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四]:听障孩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较低,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就不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而过。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取适合他们学习特点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面,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得到进步,才能为特殊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特校的这段日子里,我已克服了教育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和焦躁情绪,望着这些不能说话只能用手语和自己交流、学习的孩子,涌上心头更多的是感觉肩头多了几分责任、几分淡然。我们无所求,只为能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可能的教育好每一个残疾孩子。也许有人会说,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工作量小,压力不大,可当你真正深入到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当中,当你真正了解了特殊教育的实质,或许你会改变这一看法。面对一群没有听力的听障孩子,那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课堂环节都需要细致如微,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诱导都需要细心洞察他们的情感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不是其中人,不解其中味。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心奉献在这些残疾孩子身上,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