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各位同志:

本整理材料仅供大家参考,如有疏漏以教材为准。请不要修改本邮箱的密码,谢谢。祝大家努力,成功。

另:有些练习题,可能在5月3日要发至本邮箱。请注意!

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

1、桑代克(行为)49:最早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联结主义学习观49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联结是多次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达到成功的过程,提出学习定律(准备练习效果)小猫迷笼迁移的共同要素说119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9(心理逻辑)品德发展理论135

3、维果斯基34:最近发展区

4、布卢姆:掌握学习教育目标分类194(知领用,分综评)克拉斯伍情感(接应评,价性格)195 辛普森动作195(知定应机行适创)

5、斯金纳(行为):学习理论51学习即操作-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教学机器(优点:反馈促动力,强化提效率,教师督学生,定速有责心,内容成顺序,记错提效果),程序教学(问题小步子步调程强化)

6、埃里克森37:人格八阶段

7、加涅(认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类型加涅(加涅分学习,言智动态策)47 。认知指导学习理论62(层次要素:学习者情境记忆和反应信息加工模式(感受器---短时记忆最长大约可持续30秒—复述加编码进入到长时记忆。模式中重要的“执行控制”部分,同时为准备学习建立的“预期事项”部分也有作用)教学心理学)。按学习结果知识分类83(言智动态认知策)。智力技能层次论113(辩念具定规则高)

8、奥苏伯(贝)尔:学习类型48 知识的分类按难易83(表概命规高)问题解决122四阶段说(命题目标条件填补空隙检验)成就动机的构成151认知自我提高附属9、安德森(认知):学习类型48 认知表征学习观64 按信息加工知识分类83(陈述程序智动策)

10、梅耶:学习类型48语义性程序性策略性索里47(联想尝试模仿学,顿悟推理索里分)

11、班杜拉(行为):55观察学习学习即观察模仿(引入认知和动机情感因素=中介)三元(环境个体行为)交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的类型和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增强)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最早159)品德发展理论139

12、布鲁纳(认知)57:学习理论57

13、罗杰斯马斯洛(需要层次156):人本主义学习观即是个人产生意义使个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经验学习是意义学习主张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但有自我的作用,学生是会学习的教师是促进者,教学观模式(题目中心开放课堂自由学习);贡献:促改革丰内涵供模式

14、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阶段114:定物出无内

15、贾德:迁移的概括说

16、斯滕伯格128创造力投资学说

17、柯尔伯格:137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18、弗洛伊德:138精神分析道德理论

19、拉斯:140价值澄清理论模式:思考,感受,选择,沟通,行动。主张接近学生,尊

重主体,启发主动,提高选择能力,形成积极人生态度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53

21、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模型157

22、动机归因:海德罗特控制点韦纳六因素

23、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目标陈述法

24、波斯纳: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要点:

--教育心理学独立:20世纪初期,标志是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重点是研究人类的学习与教育。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校心理—心理咨询教学心理—知识情感技能教学学科心理—各科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自然(实验)和社会(应用)是交错边缘科学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共同关心的是教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前沿主战场,,以信息加工与计算机模拟研究心理。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两门基础知识:伦理学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20世纪20年代前)=1897冯特桑代克1903;发展(20-50);成熟完善(60-80)转折内容集中冲突缩小服务实际教学技术

--自变量=客观刺激变量(年龄职业等)反应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关系密切的变量

--观察法=最广泛的实验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条件控制测量法=量表调查法=问卷和访谈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做笔记写日志等

--简答和论述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和任务

任务: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本质规律(从质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教育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解释。意义:提供观念了解问题,总结经验规律提供指导,提供方法预测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研究教学。

--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生师内容媒环节,学习教学评反思

--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主题看(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理论范式看(认知心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重点看(实验室到教育现场以及教育促进研究策略认知结构元认知等)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实事求是);整体性原则(互相联系影响);发展性原则(变化发展看人);教育性原则(利于成长)

--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理论思路(观点顺序-归纳和演绎);步骤(选题文综成假设,择案集资写报告)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要点

--心理发展的实质或含义:有次序不可逆包括身体心理认知社会性

--少年期初中青春期(生成思逻辩,随独自情德)青年初期高中(生成思理论,社情自我志)--学习准备:纵向各年龄的,横向年龄段内因素

--关键期:罗伦兹终身发展:发展一生维度,速率进程因素共

--自然成熟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华生)

--认知差异:方式风格无好坏场独立场依存沉思冲动辐合发散

--智力差异:常态斯坦福-比纳L-M离差智商均数100 标准差16 韦氏:言语和操作

--智力差异:个体群体性格有好坏

--人格定义判断;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家庭;民主专制放纵)学校教育(教师权威专制)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生理社会心理

--简答和论述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连阶定顺平禅差异

--简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主导教育要适应心理发展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动力状态是教学决定的)

--简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发生认识论”,总的观点是认识起源于主体本身的活动操作,指出心理发展就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对客体的适应达到主客体的平衡(本质和原因),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从而形成个体应对某一特定刺激情境的反应模式或认知结构即图式;他首次提出心理逻辑即数理逻辑作为刻画个体逻辑发展的工具。其次,心理发展阶段观点,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2-7)=表象形象图式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7-12)=守恒标志可逆;形式运算(12-16)=命题假设理论=高级聪慧标志。--新皮亚杰主义:保留经典(认知结构);扩大发展(结构复杂个体差异注重社会);提出新意(建构信息加工社会文化作用)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创设教学组织形式(异质同质双重进度方案),教学方式(布卢姆掌握学习帮助和时间)教学手段(斯金纳教学机器程序教学)

--试论性格的的差异和教育:性格的定义,性格的结构,性格的类型,性格影响学习方式是动力因素会影响学习选择要正对特点,使教育内容和方式适应学生性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

--简介儿童理论论:含义:是一种认知能力主要观点:理论论模拟论模块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要点:

--学习的概念(狭义)中学六年属于高级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

--中学教师工作重心(过好学习关)任务是(帮助少年起飞即身体保健青春期,抽思探究是重点,思品加强自我教)

--格式塔:重视个人经验和意识活动强调主动性完形是对事物样式和关系的认知

--简述论述

--试论布鲁姆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即形成认知结构(内在编码关联的非具体的类目从下而上归纳);知识的表征—将环境中的事物转换为内部心理事件==人类的学习过程(动作形象符号);新知识的获得(获得转换评价)发现学习==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好处:抽综能力,保持,直觉,动力);教学理论(结构教学观=以螺旋式上升呈现学科结构这是教材和课程的核心,以学习情境及材料的结构性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教学要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个知识项目展开);评价:主要观点有用不足:偏难夸大有限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

知识观渐成生成,学习观主动意义情境,学生观主动,教师观辅助设计合作促进;教学观模式(随即通达支架认知学徒学习共同体)。评价:丰富活力问题

第四章知识学习

要点:

--知识的定义:信息及其组织(技能和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掌握了知识即是发展了能力

--错误观念普遍且对知识学习有着很深的影响,常与学习者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有赖于学习者对理解过程自我监控而产生的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就是观念转变。波斯纳认为其转变的条件是,不满理解合理加有效

--陈述性知识(含义,表征=命题(最小单元,不等于句子),命题网络,图式(属性和值),其学习类型=符号,概念,命题)

程序性知识的(含义,表征=产生式(如果-则或那么),产生式系统,获得过程=陈述,联合,自动化,类别=模块识别和动作步骤,学习其条件=提供例证,练习与反馈)。认知策略难以达到自动化,动作和智力技能练习能达自动化

--学习策略:一般分基本(直接如记忆)和辅助(如维持心态)麦卡尔分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资源管理策略。如何教学习策略=确定所需,方法多样,结合学科,注重元认,评价训练有效

简述或论述: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84知识的理解(含义,首要环节,客观因素=材料内容,材料形式,主观因素=知识经验背景,主动理解的意识方法);知识的巩固(识记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也占巩固中的主导地位,再认和重现是结果,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加工深度或水平影响识记的主要因素,遗忘包括不能提取和错误提取,遗忘进程=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

保持是动态的);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

--概念的理解与教学:88含义,学习方式(形成=例-规,同化=规-例),建议(析念突特例变比)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96区别:是不是---如何做,词句和话语---规程,静态—动态。联系:相互支持=存在相似,可以引导,陈述性知识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为获得陈述性知识提供保证。

第五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

要点:

--技能的含义:知识=前提,练习=途径,法则=标志

--动作技能各种类的关键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形成的特点(自动化,内反馈,稳定灵活,协调化)。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进程(提高,高原=不同于极限和顶点,不均匀,差异),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是(目标整分集散馈心因)

--智力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辨别(刺激反应接近,反馈,重复),概念学习(具体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概念的形成,定义性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的同化),规则学习(陈述的规则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的含义,正负,顺逆形式训练说=智能训练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机能有相同要素概括说=贾德学习者的概括关系说=格式塔突然发现要素间的关系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结构的特征,可利用,可辨别及巩固性的作用

简答或论述: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112

--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理论:定物出无(是活动向智力水平转化的开始)内(减缩不合语

法结构主要是谓语)-

--如何进行智力技能的培养:展开分解练变式,反馈条件专家化。

第六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思维

要点:

--问题的含义:给定目标障碍

--问题解决过程:杜威(困惑,疑难目标,假设,检验假设,验证)。奥苏伯尔(问题情境命题,目标和条件,填补空隙=核心,检验)

--吉尔福特:创造心理学之父

--创造性思维即又称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华拉斯创造四阶段说:准备,酝酿,明朗,验证

--福克创造力生成探索模型:生成和探索两阶段

--对创造力测量主要以发散思维为指标。国内外常用的是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加利福尼亚创造力测验和芝加哥创造力测验。

--斯滕伯格创造力投资学说:资源有,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

简答或论述: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动机(倒U非直线),问题表征,定势(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盒子是装东西的),知识经验。

第七章品德心理

要点:

--品德的含义:个性的核心,调节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稳定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心理结构:含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知识和信念)情感(直觉的,形象的,伦理的)意志(积极进取和坚韧自制两种行为方式)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理论:弗洛伊德=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至善。规律=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生理自制到心理自制

---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观察学习榜样示范

简答或论述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第一个系统研究者,《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实质=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的平等互惠的关心;独创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指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阶段=自我中心2-5,权威6-8可逆性8-12,公正11-12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前习俗=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习俗水平=人际协调定向,维护权威或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试论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是内化过程=依从,认同,信奉(最高)。影响因素=家庭,社会,班与同辈团体。思路与方法=认知(言语说服,小组讨论),情感(移情,羞愧),行为(观察学习,赏罚控制,抗拒诱惑),综合(角色扮演,群体约定,道德自律)。

第八章学习动机

要点:

---动机的内涵分类的含义(性质分生理性社会性;来源分外在内在)

---动机结构:内因=需要与驱力,外因=期待与诱因(正负)

---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需要与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积极消极)

---学习动机的分类:远近和作用分……,来源分……,内容社会意义分……

---行为主义动机强化理论:一切行为是S-R,刺激与反应间没有中介变量,行为动力在外部---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默里提出。阿特金森提出动机模型=追求成功的两种倾向(力求成功,避免失败);过于困难或容易的任务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Ms>Mf T为正值且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Ms

---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认为,人对能力持两种内隐观念=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动机良好)和能力实体观(成绩目标)

---动机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分为=结果期待(推测行为结果),效能期待(是否有能力,确信有能力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它是完成任务的中介机制)注意用其分析实例(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胜利和情绪状态)

---动机的归因理论:海德最早。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的六因素=要理解

---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认为自我价值是个体的基本需要,即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认为学生包自我价值等同于成功的能力,因此对学习的失败喜欢用低努力来解释,以维护自我价值。简答或论述: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动机与效果并非总是一致,以行为为中介的间接影响;动机过强过弱都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动机唤起最佳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效果。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试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培养=利用动机与效果的互动,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条件;激发=问题启发教,作业控动机,反馈评奖惩,归因促努力。

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

要点:

---心理健康的含义:内部心理协调,外部行为适应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统计学标准=正态分布;医学标准=病因症状;社会适应=角色身份;经验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预防保障心理健康,素质人格健全发展,矫治心理偏异

---目标:提高心理能力,改善调节适应,预防矫治偏差

---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指导模式(最早的,理性导向);治疗模式(临床治疗,偏常);发展模式(转折,关注阶段特点帮助发展);社会影响模式(最有影响,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会因素)。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训练,户外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

---心理咨询程序:初期=信任,建设性的咨询关系,收集资料;指导帮助阶段=目标,指导,巩固

---心理咨询一般方法:宣泄疏导,根源领悟,改进认知行为,促进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一般技巧:关注非言听询核(倾听和询问是咨询进展的核心),默观探讨质审行---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抑郁症=心境低落焦虑症=突来反复的恐惧不安恐怖症=对特定物体处境的恐惧和回避强迫症=强迫观念和行为神经衰弱=易于兴奋和疲劳,情绪不定等疑病症=过分关心自身健康

---网络成瘾和早恋当前中学青少年最为突出的两大行为问题

简答或论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情意人格,人际现应征吻龄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心理,智力训练,人际关系,性心理教育,自我意识发展,知情意行指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针对主体去发展,尊重全面促成功

---网络成瘾的原因和矫治IAD:原因=好奇补偿逃生理。矫治=行为矫正(厌恶疗法,行为契约,系统脱敏);ABC法A=事件B=信念想法解释C=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团体辅导;药物疗法。

第十章教学设计

要点:

---教学设计的含义:目标,规划,安排与决策。基础—特点—方法---分析---目标—步骤—要素---制定计划

---教学设计的特点:指导统整操预演,突显易控要创造,功能控制激创造

---量的评价==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质的评价=观察案卷成长记录袋

---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要素:学生能做什么,行为产生的条件,作业标准

---格伦兰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简答或论述:

---教学设计的原则有哪些:主体主导可操作,创新灵活五原则

---教学设计的程序是怎样的:马杰=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我怎样判断我到了。程序=确定目标解起点,过渡知技态行为,方式方法馈指导,工具手段测评价。

---简述工作任务的分析:1、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有认知情感操作的,规范阐述目标要体现学生能做什么,以单元或课时内容为依据。2、分析教学对象=起始,背景。3、学习内容分析与组织=意图特点,地位作用,重难点,螺旋式组织(布鲁纳)。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特定目标特定方法,扬长避短选方法。5、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形成性评价(活动过程中,其更有实际意义设计中是主要的),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陈述性知识类型的设计是怎样的:任务=理解保持;环节=教材呈现技术,促进理解,指导复习;要求=有检测问题,安排新旧知识间联系,符号标志技术,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媒体设计展现事物结构和发展。

---程序性知识类型的设计: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理解其是什么;加强变式练习和反馈,注重策略知识的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是怎样的:注意告标激回忆,呈材指馈评记迁。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要点:

---评价的含义=收集资料进行价值判断。测量的含义=根据规则方法对事物测定将结果数量化表示的过程。测验=参照标准或常模,对样本进行测量的工具。评定=依据结果判断价值---测量评定的类型:功能分=管理性的选拔性的教育性的。目的分=安置性的,诊断性的,形成性的,终结性的

---测评的质量标准:难度=通过率;区分度=鉴别学生水平;效度=测的属性是否准确;信度=可靠性一致和稳定程度;标准化=各环节严格控制

---量化教学评价的方法:自编测验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题干和选项);匹配题;是非题;论文式试题。测验的编制与实施=确定目的;测验题编制(制定双向细目表);实施;评分,结果反馈。

---相对评分的含义=常态分布等第排序。绝对评分=依据内容与他人无关百分制

---质化教学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档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特点(作品信息,形式多样,积累);实施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成果展示);实施策略(标准制定,评价反馈,制度确立,技能训练,教师参与)

简答或论述:

---测评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导向鉴选训发展,教改馈管强激励。

---如何报告测验成绩:准全要解释,侧面自解一。

---测验实施和评分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正确对待=测验;分数;评价。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要点:

---教师研究内容:职业行为角色期待;人格特性能力要求;教师工作行为教学效能

---教师角色形象:崇高者;劳动者;专业工作者(1966年提出)

---教师心理角色定位:教师职业专业化=专业精神和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要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书匠向全能型转化。

---波斯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周期:新手-熟练新手—胜任---精干---专家

---新教师成长历程:阈限期—过渡---成长。成长与发展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特征是:专门知识;有效解决问题;洞察力)

--教学专长==实践+反思

简述或论述: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是怎样的:1、知识水平=学科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技能)。2、能力水平=智力,教学能力,认知能力,语音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3、人格素质特征=基本内核是促进。4、积极情感=威信信念和责任感(自我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有能力么,随教龄上升),一般效能感(教育有作用么,随教龄下降))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应如何维护:适应人际有问题,情绪心理个失衡。维护变观开心课,检查咨询自社健。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到一本很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这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同时也对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讲述,以中小学的实际相结合,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读这本书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认为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是帮助。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因此,我将谈谈我对这本书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和感受。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和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 因为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强调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做了一个相对简明的总结和概括。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而教师只有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和年龄特征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各种因素。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以鼓励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缺点。教育的功能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三、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1、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2、中小学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我们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学习规则。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技能与态度、道德学习的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内外条件。 4、教师必须学习教学心理学,使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了解和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任何课堂教学方法或技巧都必须适合教学的目的。激发和保持学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教育心理学试卷综合总结复习课程

选择题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卷) 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2、学生为了获得师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胜任的内驱力 3、个人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 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投射自我D.镜中自我 4、在心理学里,一个人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即为人的[ ] A.道德B.品德C.性格D.人格 5、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自己人”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威信效应D.好感效应 6、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B.模仿C.感染D.从众 7、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信、自强分别属于[ ] A.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B.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C.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D.自我体验与自我认识 8、老师对学生取得好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期促进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动机律 9、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抽象B.变式C.概括D.比较 10、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式称为[ ] A.言语直观B.模象直观C.实物直观D.想象直观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师的教学心理学规律B.教师的教育心理学规律C.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规律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心理学规律2.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被称为[]. A.人本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学派 3.某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兴趣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善于交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4.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凝聚性 C.群体气氛 D.舆论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 A.记忆术 B.联想 C.替换 D.系统化 6.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A.自我认识 B.自我调节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A.定势作用 B.迁移 C.变式 D.功能固着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10-23T16:08:34.600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谢玉洁 [导读] Thoen Wittaya School 泰国南邦府·Thoen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谢玉洁Thoen Wittaya School 泰国南邦府·Thoen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而这也让我们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有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当下,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并遵守纪律,将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情等方面给予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处和疑惑。教师的关爱一方面能够消除影响学习的不良因素,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主性。面临的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学生背负着一定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帮助。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情绪不佳时,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单独聊聊。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以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给予建议或者直接予以帮助。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学习态度。 2.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距。一些非常聪明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而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成绩却非常优秀;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都不相上下,但是成绩却是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智力不是影响学生成绩高低的唯一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爱好、教师期望、个人性格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状态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也要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例如:班级里的某个学生智力平平但是学习态度认真、懂得坚持,教师就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于学生的认真和坚持表示赞扬和肯定。教师的表扬能够使学生肯定自己,也会引导学生继续坚持和努力,从而不断进步,弥补智力上的不完美。 3.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要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我班有位同学,进入初三后各科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越学越没信心。一次在课堂提问中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没有答对的问题,可他答对了,我及时表扬了他,课后又与他交流了学习的方法与心得,后来他的成绩提高了。这样及时、积极地评价也使同学们坚信,在课上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 [1]刘继萍赵云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6,(05):42-43。 [2]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2012,9,(01):66-67。 [3]王宇轩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04)。 [4]黄荣志教学工作方面的几点体会[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01)。

教育心理学实战演练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论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语学习合作式教学学习理论课堂活动设计 【论文摘要】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起源于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师生互动的合作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能力是在完成一系列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实现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还可以通过在完成交际任务的相互协作中体验教育的价值,实现人格的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营造合作友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代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以往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对语言教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只关心可观察到的反应行为,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而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认为学习是使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

己的意义和理解。行为主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认知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互动”的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及其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从教学方法、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改进英语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首先,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刺激进行加工,选择有意义的刺激进行加工处理,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多次对比、相互作用而最终建构而成。每一次的加工,都是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建构。其次,学习过程不仅包括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同时还包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2.桑代克的联结学说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分数:2.00) A.学习心理 B.学生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生心理健康√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互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故选D。 2.有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状态学生,一类是消极状态学生。研究发现,对积极状态的学生使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教学效果好,对于消极状态学生使用电影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 A.学与教相互作用√ B.以学定教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就是指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使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达到最优配置,使教学效果最佳。考生可结合心理统计学中“交互作用”这一属于理解“相互作用”的含义。因此本题选A。 3.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分数:2.00) 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图式改变 C.形成条件反射 D.视觉适应√ 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故本题选D。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故本题选D。 5.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某教师学习如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属于 (分数:2.00)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老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及外在形象外,还要具备很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老师来讲,要抓住学生只凭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好、外在形象等还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活动,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里动态,才能抓住学生,也就能掌握学生的一切,从而驾驭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么研究教育学

心理,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在问题面前,师生应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成为不同的角色:示范者、顾问、对话人、解惑者。尊重学生现有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各科问题的解决,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等 汇总 作者:中人教育来源:中人教育网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0-23 14:55:55.0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最新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解: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人格】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简答: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道德水平(9—15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观。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或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道德水平(1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全面的道德原则。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通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