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文字狱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正确答案为B。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练习题

《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解析】D 本题为史料辨析题,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A.唐宋时期B.明清时期C.秦汉时期D.元明时期 【解析】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不断调整措施,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情况。正确答案应为B 3.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解析】早在元朝松江就已经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精美的松江布有很高的声誉。这句谚语主要是反映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A 4.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 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解析】此题中的关键词是“雇佣”,材料中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就曾出现了这种生产关系的萌芽。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5.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 A.江南地区B.广州C.北京D.中原地区 【解析】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A

新课标初中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初中《历史与社会》《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校教案《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中陈民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 名校教案《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中陈民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3)——农耕文明的繁盛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6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20 分,共 2 题) 1. (10分) 例1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A. 南京 B. 松江 C. 广州 D. 景德镇 2. (9.99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一些行业稀疏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材料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3) “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什么性质?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 3. (5分)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A. 唐宋时期 B. 明清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元明时期 4. (5分)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是() A. 形成一些著名的商帮 B. 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C. 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D.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5. (5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③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5分) 据记载,我国古代苏州城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由于苏州税官的横征暴敛,苏州许多机户关门停工,全城失业的机工有万余人。在葛成的带领下,苏州机工展开了抗税斗争。这件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 A. 秦汉时期 B. 宋元时期 C. 明朝中期以后 D. 清朝初期 7. (5分)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 (5分)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行业是 A. 制瓷业 B. 造船业 C. 纺织业 D. 冶铸业 9. (5分) 明朝中期以后,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点的工场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①苏州②松江③北京④成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 (5分) 下列事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②占城稻③马球游戏④苜蓿、葡萄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人教版史社 八下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提纲

5.1.3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至清前期,中国农业兴盛、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的发达,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 一. 农业的兴盛(表现): 1. 精耕细作,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粮食新品种的培育; 3._________、__________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 二. 手工业的发展.繁荣(表现): 1. 棉纺织业推向________,全国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_。 2. 各________呈现繁荣景象,如________、制瓷、_________、冶铁、造船。 3. 在_______、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________、_______上超过前 代。 4. 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5. 出现新的______________经营形式,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出现地区、行业:________、松江等江南地区的_______业中。 ③表现形式:以___________为目的的________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 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____________付酬。(即“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特点:这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经营形式,已经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三. 商品经济的繁荣: 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进入________,商品经济活跃起来. 表现:1. ____________的兴起和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2. ___________形成(徽商、晋商) 四. 海外贸易的活跃:(表现) 1.茶叶、生丝、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_________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注意: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及原因(工商业发展的背景下) 趋势: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 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 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单元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0分) 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明朝 B、秦朝和唐朝 C、西汉和唐朝 D、西汉和明朝 2、“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这一变化发生在() A、隋朝初期 B、宋朝中期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3、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7N9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D《农政全书》 4、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5、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6、当中国的君主集权迈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新航路 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D、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8、明清时期,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活动是() A、看小说 B、观赏戏曲 C、书法创作 D、绘画 9、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并逐渐成为文学主流是在() A、唐宋时期 B、宋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清朝后期 10、“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11、:“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12、明清商业发达,电视剧《乔家大院》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商人阶层发展的传奇故事。这时徽商和晋商的发源地分别是() A、北京、天津 B、上海、南京 C、安徽、山西 D、广州、杭州 13、我国古代军机处的设立开始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康熙时D、清雍正时 14、我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品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这是因为() 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 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 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从商易于致富 15、如果你在明清时去做生意,你带的货币应该是() A、铜钱 B、白银 C、银元 D、纸币 1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在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的反映

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 根据世界历史,古代西亚文明是游牧的塞种人、塞姆人(闪族或闪米特)人创造的,而东亚的中国文明则是羌、夷等游牧民族创造的,古代印度的文明是游牧的雅利安人创造的。中古时期,游牧民族统治了整个亚欧大陆。在西方,匈奴族和日耳曼族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东方,“五胡乱中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随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贝都因部落在伊斯兰教的信仰下统一起来,迅速向北扩张,一直打到中东和中亚;斯拉夫人亦从北欧进入东欧平原,对东罗马帝国形成南北夹击。此后北欧的维京人也不断袭击欧洲,达到高潮。 §4.1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明 游牧民族的习惯是“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迁移路线必然是顺着大河流动。当游牧民族来到大河平原上,逐渐趋向于定居。一般是以苗圃种植园为中心,方圆数百里作为相对固定的牧区,一年甚至几年之内都在这一范围内生活。时间一久,就形成了固定的领地意识,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引发强烈的攻击行为,战斗之惨烈超过以住。过去牧区不固定,几乎每个月就可能迁移一次,偶尔遇到其它游牧民族,一般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战争。即使有战争,往往以和的方式结束,相互结成通婚的部落联盟,如黄帝与炎帝结盟,成为华夏族的始祖。有了领地意识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战争就变成了关系到部落生态的严重问题了。“祀与戎,国之大事。”同时,农业的收获越来越多,明显超过了畜牧业,社会财富迅速膨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结果是大批的游牧部落迁移到在大河平原上,其领地也彼此相邻。当首次战争胜利后,获得的大量财产诱发了人们贪婪的欲望:原来除了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掠夺的方式收获财富,而且更快更容易。于是,邻人的财富成为觊觎的对象。温和的牧人又恢复了猎人的本性,同类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 盘庚为何迁都?一直是史学争论的问题。有的说是贵族骄奢,有的说是水患,其实不为什么,是游牧民族本性使然。 对照世界历史,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始于游牧民族,如古代巴比伦最初是游牧的塞种人或称塞姆人,闪米特人或闪族人。中国同样如此,黄帝是中国文明的始祖,当时处于游牧状态,逐水草而居,所以到处留下踪迹。黄帝时代也是英雄时代,各民族之间频繁爆发战争。因此,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都奉黄帝为祖先。直到尧舜禹时代,才向农耕过渡,表现为大禹治水,排干沼泽,开辟农田,兴修水利。夏朝为中国第一个农耕的朝代,夏后氏亦为第一个农耕民族。而周围的其它氏族仍然保持游牧或半游牧状态,包括商族。 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后,结束了游荡不定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斗志却在不断减退,以至后来被商汤所灭。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 2、明朝的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大海及海外诸岛。 3、明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废丞相,设厂卫制度,迁都北京,强化皇权专制。 (2)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3)对外政策上: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 4、明朝衰落:明后期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走向衰败。 5、清的建立: (1)清由女真族建立。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一中国。 (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时,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6、明清的民族政策:

(1)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如修长城;(2)清统治者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首领经常联络感情的场所。 7、明清时政府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 (1)对东南沿海的管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胜利。 (2)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巩固东北疆域。1685一1687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4)平定北疆:明修长城,防范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5)平定西北: ①粉碎准噶尔贵族和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 ②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设置伊犁将军。 (6)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①清朝初期,皇帝赐予西藏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 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②1727年,清朝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 禅共同治理西藏;

农耕文明的繁盛 教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8666818.html,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 农耕文明的繁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 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繁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空的隧道,体会当时的繁盛。 (我从事的工作) 教师创设情境: 女生A、男生B、C、D和E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松江地区、福州地区、江西景德镇、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女生A: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男生B: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植玉米和番薯。 男生C:可能从事制瓷业 男生D和E: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初步的了解。 这几位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 (一)农业的繁荣农业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1、精耕细作的农业继续发展; 2、引进并推广新品种; 是真是假?小陈发现农业已经普遍实行精耕细作,水稻亩产很高。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高产而且适应性强,于是种植了很多。 (二)手工业的繁荣阅读与思考p9 1、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 2、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三)、商业的繁盛。 1、小张在苏州附近的昆山县方泰镇经商时亲眼目睹了该地区的变化。他也给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的变化?方泰镇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什么特点?当时市政人口的主体是哪些人? 2、商业的发展-商帮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四)、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变化)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2016年浙江省“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用表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反思 一、基本信息 区县:金华市浦江县 学校:浦江四中 姓名:周建英 任教学段学科: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课题:《农耕文明的繁盛》 授课日期:2016年4月 授课班级:803 二、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 优点: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进行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融洽,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课堂设问有效而恰当,课堂生成超出预期,效果良好。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归纳农耕文明繁盛的表现,对繁盛的原因也能说清。 不足之处: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各环节时间的安排不是很恰当,在“农业的繁盛”环节所化时间过长,导致最后教学时间紧张。 如果再教,还是会采用同一教学设计。准备做如下修改:第一,导入部分换“武松打虎”的故事导入。学生对“武松打虎”并不陌生,出示《水浒》片段,设问: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下的小饭馆里喝了几碗酒,吃了几斤牛肉?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为什么?(吃牛肉是假的。北宋末年,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对耕牛非常重视和保护。施耐庵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这样的导入方式,与“农耕文明的繁盛”衔接更好,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第二,适当调整教学时间,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基本上能说出知识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也能对明清盛世作出一个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繁盛。”这目标达成度不理想。本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缺乏搜集资料的来源和途径以及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 - 1 -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的繁盛》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寻找“繁盛”的表现;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卡;准备一些能够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如茶馆、酒楼、戏院等,让学生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繁盛”的自豪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探究繁盛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3.商业: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帮形成 4.国际贸易:频繁 六、教学反思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在自己的轨迹上继续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农业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高产作物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手工业方面表现十分繁荣,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以及其他手工业也呈现繁荣景象。尤其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点的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开始出现。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起来,表现在市镇的兴起和规模扩大、商帮的出现。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同时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 “农耕文明的繁盛”这一课时内容主要围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几方面的发展展开论述。课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呈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度繁盛的农耕文明,并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本课时的内容在结构上清晰,繁盛的表现大部分学生能列举和归纳,但对于繁盛的原因探究尚存困难,教师须积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历史资料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