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生物学(地大)第四生物演化

古生物学(地大)第四生物演化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1.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学;(4)古生态学;(5)古生物地理;(6)生物事件与环境;(7)地层学及矿产地质;(8)古海洋与古气候;(9)沉积与古地理。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均合格的人员。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第一外语(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济南版生物八下《生物进化的原因》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1)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一 章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济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桦尺蛾类型的变迁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总结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改变间的对应 关系. 2、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的学习,能够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对比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 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桦尺蛾类型的变迁”“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并尝试解释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 3. 情感目标: 1、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2、辩证分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异同,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适应 性形成的原因,形成系统的进化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设计层层问题,去突破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利用表格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进行比较,更清晰,更明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搜集有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教学环节及时 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在原始海洋中诞生了原始生命,生物就进 行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出示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的 同时,产生疑问.

这些都是进化的结果,是什么原因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板书)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6分钟先看资料: 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 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 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 其名为椒花蛾. 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 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 上. 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 浅色的. 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 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 随 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 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 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 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 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 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 科学家 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 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 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 生的情况. 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 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 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 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 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 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 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归纳总结并板书: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 2.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 设疑: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 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 该怎样做? 引领过渡: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 我们可以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 学生讨论回答问 题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补考模拟题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模拟题(开卷)(补) 一.名词解释 1.物种:一群与其他种群在生殖上隔离的可繁殖生物群体。 2.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 3.间断平衡论:一个谱系的演化是由物种形成时的形态迅速变化时期和形态没有什么变化的静态平衡时期所组成。这个学说也叫点断模式或间断平衡。成种过程是突然发生的,无中间类型。 4. 生物进化:指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或整体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 5.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6.趋同演化: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7.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5.7亿年),动物界出现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造门的时代,几乎所有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门及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以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占优势,占60%,次为腕足动物门,占30%。 8.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9.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10.平行层理:在急流条件下,由细砂、中砂、粗砂甚至细砾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层理。11.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基(陆隆),没有海沟存在,也不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12.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 13.澄江动物群:澄江动物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云南澄江、晋宁地区的下寒武统化石保存极好(软、硬体),有壳和无壳动物61属、67种,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类、腕足类、甚至脊索动物(鱼类)等。此动物群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4.平行演化: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生物分化后,分别在相似的环境中发展,它们对应的器官因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产生相似的性状。 15.二名法: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16.集群绝灭:生物灭绝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物的主要分类阶元。 答:门、纲、目、科、属、种,还可以加一些次一级分类单位,如“超”、“亚”、“次”等形容词。 2.简述四射珊瑚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构造类型。 答: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级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 (02)微体古生物学 (03)古生态环境学 (04)古生物地理学 (05)综合地层学 (06)沉积地层学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

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二、就业前景 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的石质记录。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了解认识地球、探寻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石油、煤炭、天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 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 繁盛:寒武,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 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

绝灭:二叠末 演化: 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 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 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 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 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 主要分两大类: 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 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 始端为近胎管一侧 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

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 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 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 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 笔石的地史分布: 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 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 定向:(背上前下) 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 侧视先背后腹 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 外壳构造——后部构造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 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 的支撑构造)、 背:铰窝(牙槽)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完整版)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 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 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 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 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2. 什么是自然选择?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13.古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和(种)。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 J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适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蚁体内表面印在用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J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屮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J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J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關虫、介形虫等。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J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J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适,分析阐明这些构适的功能,垂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J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J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丿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J浮游相:生物一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岩石类型一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 分布区一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实例一晩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 J壳相(底栖相):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台地区。 J混合相:生物一一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一一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一一正常浅海。 J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坏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纯净的灰岩。 J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J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H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脅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J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J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屮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屮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也称“推土机式”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的地层形成方式,也称“钢筋水泥式”。 J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FH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F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J海进(侵)序列: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J退覆: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J海退序列: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大体一致,古水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的盆地。 (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 ◆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 一、古生物总论 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 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 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 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分 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 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 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 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 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9.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10.命名法则:优先律(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单名法(属、亚属及以上单位的命名)、 二名法(种的命名,具体为该种所从属的属名加上种名)、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均用斜体字;拉丁语或拉丁语化。 11.细胞生物演化 1)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为最早生物; 2)生物多样性增加;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以及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3个。 1、油气区古生物学 2、勘探地层学与油气储层预测 3、油气区古生态学与沉积学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4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4学分内。 (一)学位课六至八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古生态学与古遗迹学、地质统计学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二)选修课20门(38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1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 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 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臵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 Acrothele,属无绞纲。壳近圆形或横阔卵形、腹壳隆突、呈近锥形、背壳缓突。壳面具同心状生长线和纹饰。地史分布为早中寒武世。 12、原蕨植物也称裸蕨植物植物,因其基轴裸露无叶而得名,又称无叶类。植物体矮小,高不足一米高,茎结构简单。二歧式分支,具假根、原生中柱,孢子囊大都顶生。地史分布为晚自留世至晚泥盆世。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10分) 1、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仪器,在侏罗纪地层中检测到有脂肪酸和氨基酸。但脂肪酸和氨基酸还不能称为化石。(×) 2、硅化木,硅化非常完全,抛光后十分好看,和玉石基本一样,不能称为化石(×)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 (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 植物的xx、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古生物学复习整理加强版

古生物学基本理 一、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 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膜-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1)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2)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三)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三、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的命名就是给生物起名字。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二)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 Protozoa 原生动物门 Rhizopoda 根足虫纲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