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修订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要点:

1

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量理论,价值形式发展理论,加之规律理论等)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源泉和本质,区分可变和不可变资本的理论,剩余价值产生的两种基本方法,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商品生产者分化)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剧烈的两极分化)

2、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商业资本不仅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了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和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作坊主丧失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

3、富农经济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1)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2)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本质

本质: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方式

(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

利用国家政权,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1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出现[生产力方面];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关系方面:私有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脑力&体力),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时空上统一性);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则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属性上的对立性)。

(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2的变化而变化。(负相关)

1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劳动生产率指的劳动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与否取决于劳动者是否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产生的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形式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长期交换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于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势,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的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不是自古就有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此外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不同,只有当货币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成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中只改变商品价值的形式,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资本总公式在运动中却带来了更多的货币,却发生了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在流通领域产生,等价交换不能产生,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在贵卖中得到的会在作为买者时失去的,即便有人总能贱买贵卖,也只是个别人发财,并不能使价值总量增加。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面对着自己产品,除了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有者,后者是前者创造的”之外,别无可言,更不会发生增殖。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和超额利润)。——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强制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雇用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占有,因此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是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表现为物,但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转移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再生产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or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三)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价值形式上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是潜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资本的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着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关键的两个: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转移价值/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划分为两的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比例失调将引发经济危机)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当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也有重大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和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要经过四个阶段,但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以19世纪70年代为界)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由此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系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主要是在销售领域)、辛迪加(主要是在采购与销售领域)、托拉斯(托拉斯的作用覆盖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它可说就是一个大的垄断的企业)和康采恩(康采恩通常以金融控制为基础,其核心可以是大银行,也可以是大工业企业)等。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市场和销售市场,操纵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3、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垄断组织外,还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1、目的: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2、手段: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用非经济的手段(政治、经济、暴力、诋毁无所不用其及),使经济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3、竞争范围:自由竞争使竞争主要

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是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5、在大量垄断企业存在的情况下,垄断大资本与非垄断的中小资本之间已经不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控制、扼杀的关系。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指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之所以会走向融合,对银行来说,是为了扩大银行垄断资本的活动范围和分享一部分工业垄断利润;对垄断企业来说,则是为了获得更有利的贷款条件,并分享一部分银行垄断利润。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银行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以及创办新的企业的办法,参与工业生产活动;二是工业垄断组织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自己创办新的银行的办法,参与银行业务。随着金融资本的形成,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参与制:控股)和上层建筑(个人联合:从政、收买、聘任,巩固在经济上的统治),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阻碍资本在各部门间转移)

垄断利润的来源: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一些资本主义国际开始建立国营铁路、邮政等设施;第二阶段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期,这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经济危机应急措施的特殊性;第三阶段二战结束至现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经济被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市场高度社会化,市场经济的缺陷开始更多显现,“市场失灵”现象,必须借助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贫富分化、阶级矛盾,迫使国家采取措施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福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为克服生产过剩,寻求开拓新的市场,需要借助国家力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4种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控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禁止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公共事业规制——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主要规制内容有服务收费、收益率、价格等;社会经济规制——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这能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解,从而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的实质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经济动因: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2、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3、争夺商品销售的市场;4、确保原材料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于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垄断资本主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出,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导);2、生产资本输出,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同上);3、商品资本输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主导)。

从资本输出的来源看主要包括私人资本输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利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和国家资本输出(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后果:

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加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垄断优势地位;出现产业空洞化、加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积极——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消极——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收支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际垄断同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背景)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初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国际联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主要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使各国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存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使各国间有可能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

为了加强对各国垄断资本的协调和制约,防止彼此之间的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发生全球经济危机,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国际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基础:国际水平分工;世界工厂);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动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制度的变革。(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的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争抢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又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个人资本所有制: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和法律上的所有制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所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监督下,使用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无偿地生产剩余价值。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资本占有主义多元化,而资本的使用具有整体性,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立,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大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于主导。

国家资本所有制: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特点: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就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经济比重不大,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部门)

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股东化的产物。(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特点: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股东之手,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

法人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1、职工参与决策——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2、终身雇佣(工资制度)——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3、职工持股——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管,再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产生;4、其他: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工人工资等。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调节机制的变化:二战后市场机制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

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微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坏的数量减少;周期长度缩短,经济危机四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从以手工业危机初的小生产,转变成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相互推动);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追求生于价值&资本家的激烈竞争);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进步,存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段上的一级,在这一级的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相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

20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4,新经济政策5√,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史迄今人类历史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统治阶级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

41915.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5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位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和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计划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渡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两部分组成。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变现为过渡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经验教训: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兴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公认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公认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为实现目标的历史上

任务: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2、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国体: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政体:民主共和国)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1、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2、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根本区别: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1、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改革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的统一过程。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是要实现新旧体制的根本转换。但是这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急于求成不行,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由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改革。

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与工人运动(阶级基础)结合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伟大使命是由历史地位决定的:1、工人阶级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3、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阶段;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行进一步增强。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是由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政治、组织领导。)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前提。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重要特征。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现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是“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其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最红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战争也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然归于消失,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是和谐的。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不是被迫的发展,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两个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根本)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现时)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畴。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式 ①任事物都是容与形式的统一,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 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的时间点越来越临近了,考生们复习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了,毕竟近年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是争分夺秒的状态。为了帮助到各位考生,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议1 马原很难,但是毛中特则相对容易些。所以建议基础差的同学以及刚刚开始复习政治的同学们,不要一来就学习马原。一来就学马原的话,进度慢不说,如果在刷题过程中经常性正确率低下的话,很容易对政治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所以建议先学毛中特,找找感觉,这部分的内容通俗易懂,等你们建立起自己能学好政治的自信心,再让马原虐吧。 建议2 马原题目应以理解为主,无论题目简单或是难,都要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对完答案,一定要看解析,这样会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如果是记忆型的知识点的话,自己进行标记并背下来。 建议3 马原部分进度不宜过快,学习原理的时候,要把一个原理看透了再进行下一个。在做题的时候注意结合理论来做。 如果题目中出现的理论,自己记忆比较模糊的话,最好翻书看一看,然后再结合题目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加深理解。 另外马原选择题经常有一些出题“套路”,总结一下可以归为以下七种: 1、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经常出现的,考研政治和高考政治不一样,不是所有的绝对的话都是错误选项,一定要知道选项的逻辑错误,应该注意这样的表述:是…最基本的、依赖于、属于、只限于、源泉、谁是谁的谁等等。 如:2013.1题干是静止是( )选项C运动的普遍状态(应该是运动)、D运动的存在方式(应该是物质) 2010.17题干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选项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化(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取决于客观事物) 2、不同的哲学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键词:气、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键词:原子、粒子 辩证唯物主义:关键词: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关键词:我、吾、心、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关键词:绝对精神(观念,理念)道、理 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人可以认识世界,世界可知的 不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可知的 辩证法:关键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关键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注:题中只有观念,但没有说明是人的观念,还是神的、上帝或绝对精神,不能判别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只能是唯心主义。如: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上展示多样性。解析: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三): 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原理: 提。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 松。 祝大家考研顺利!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辨析题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CDE)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下列表述中能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CE)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与筛选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E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作用 4、真理具有(ABCDE ) A 具体性 B 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 E 普遍性 使用价值是( C )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 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得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得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得发展与历史条件得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历史条件得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得实践又会提出新得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得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就是科学得。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得阶级性与科学性就是统一得。马克思主义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得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打资产阶级得对立与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就是科学得。 第一章 K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就是错误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 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得含义,即扌笊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得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就是不明确得,物质就是一种存在,精神也就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得说法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课得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圮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得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得行动,从而产生预期得好得效果,推动事物得发展: 错误得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得行动,不能产生预期得效果,阻碍爭物得发展。因此,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就是产生得作用就是消极得、不利得。 3、否定就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就是错误得。马克思主义得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 辩证否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通过辩证否泄,事物向前发展。又由于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得,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得积极因素与有价值得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得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因此,辩证否定既就是发展得环节,也就是联系得环节。 4、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辨析)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 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马原辨析题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辨析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它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它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苍白幸运的偶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