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5 简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7 简述新生事物不过战胜的原理及其意义?

8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10、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2、试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13、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4、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5、试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16、试论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17、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9、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及其意义?

20、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1、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2、试论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3、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24、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25、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7、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28、简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29、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30、简述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简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3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35、试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3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3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39、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0、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3、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44、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45、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46、简述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及其采取的职能形式?

47、简述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48、简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4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50、论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51、论述资本循环原理及其对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

52、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

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53、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54、简述垄断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5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5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57、简述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

5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5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

60、简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61、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62、如何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6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64、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6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6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67、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68、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9、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7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7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5、世界统一存在。

6、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8、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9 有用的就是真理。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3、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国家只要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精神面貌自然会

好。

1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1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

1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7、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18、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有使用价值。

19、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的变化一定反映价值的变化。

20、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2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

22、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23、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资本积累扩大了生产规模,所以能增加工人就业。

2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6、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之舟

27、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要付出巨额的代价,但又必须介入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8、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29、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

一简答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

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

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

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

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

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

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

个主要组成部分。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

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

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

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

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无产阶级已经成为

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

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

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

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l9世纪所创造的

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

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的。

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

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

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

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

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

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

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

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

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

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

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

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

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

关键所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是科学性的具体

要求,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本质特征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表现在列宁给物质所下的

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的定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列宁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下定义,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

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

义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

觉感知的,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共同本质,

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在物质概念上坚持了辩证思维。

在实践上,列宁的物质定义为科学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 简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

识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

式都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

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

②从意识的主体差别性和客观根源来看,同一对象,不同的主

体会有不同的反映,表现了意识的主体差别性、主观性,但产生这

些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可以用生理原因或社会原因得到解释。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反映具有超前性、近

似性,甚至是虚假的、荒诞的观念,但从根本上看,它们都有客观

“原型”,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即使是错误、歪曲、颠倒的反映

也是如此。

6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

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四个方面: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③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④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

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

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7 简述新生事物不过战胜的原理及其意义?

①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

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日趋灭

亡的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

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

成熟的;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社

会领域的新生事物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③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原理的意义。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原理有

助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助于正确区分和对待新生事物。

8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条件;②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

本方式。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矛

盾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②在事

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推动事物由旧质变为新质。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9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核心地位,是

辩证法的实质。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

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

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其他规律和范畴都从侧面说明它;③对立

统一规律所揭示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④对立统一

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总之,

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联系、发展,把握全部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

坚持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

10、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①辩证法用全面、联系

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观点看世界;②辩证法用变

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形而上学则静

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运动变化也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③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

盾的存在,把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二

者根本区别之所在。

1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

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世界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第二,世界是多样性

的物质统一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以物

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丰富性、可变性作为前提。第三,世界

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统一的。物质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多

样性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整个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

是统一的多样,是多样的统一。

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意义。第一,这一

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

出发点。只有坚持它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这一

原理是批判错误的思想武器,有助于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

主义错误并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三,这一原理具

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主义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根据具体情况决

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

主观偏见的束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反对唯心

主义、主观主义的片面性错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并

发挥主观能动性。

12、试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认识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

别。其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固有的两种不同的基本

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关系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关系和趋势。其二,二

者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具有绝对性,即无条件

性;矛盾的同一性具有相对性,即有条件性。②相互联结、不可分

割。其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统一,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其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是

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辩证法要求从对立

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

上学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两者在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领域存在长期的根本的对抗和斗争。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制度。②两者之间又存在同一。两种制度都是

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的基础上,两者又存在相互学习、

借鉴、合作的一面。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要大胆地继

承、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反映

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③

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

排外”。

13、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

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

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方面各有其特点,

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②相互联系。其一,相互联结。矛盾的普

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必然包

含、体现普遍性,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共同本质。其二,二者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

的精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

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则,又要从中国

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深刻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

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左”和右的错误。

14、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②相互联系。其一,相互依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二,相互转化: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质变巩固量变成果,引起新的量变;其三,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渗透着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①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②批判右倾保守主义和“左”倾蛮目盲干的错误;③革命和建设都要分阶段、有步骤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都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15、试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②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的自我否定;

③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指导意义。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③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把批判资本主义的反动民主政治、腐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同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的错误。

16、试论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否定都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具有周期性;否定因素开始总是比较弱小,难免有缺陷,否定旧事物的过程必然是复杂的、曲折的;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失败和倒退。③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主义制度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我们要满怀信心,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去。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又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③批判和防止直线论、盲目乐观论和循环论、盲目悲观论。

17、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实践不断积累新的感性材料并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根到底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其基本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②相互联系。其一,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必须向理性认识转化。其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中的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关系;②有助于我们认清、批判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③有助于我们防止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19、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局限性。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都进入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背离主观和实践、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和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说明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真理和谬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谬误是已被实践证明的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的认识,一个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一个是歪曲反映。②真理和谬误的统一:其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二者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其二,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夸大或缩小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某一方面,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是具体的,把经过歪曲了的真理性认识改正过来,从谬误中吸取教训,把谬误作为正确认识的先导,谬误就转化为真理。③正确处理它们的辩证关系,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①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客观性、统一性的原则和客观、外在、物的尺度;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主体性、多样性的原则和内在、主体的尺度。②真理和价值的联系、统一。表现为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其一,相互结合。探索真理包含着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真理本身也是有价值;价值中包含真理,价值实现离不开真理的运用。其二,相互引导。发现、利用真理必然创造价值,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价值的目标推动人类去揭示真理,从价值走向真理。其三,相互促进。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归宿。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试论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其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这是因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又是理论的最终目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僵化的理论。其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坚定性和预见性,理论的缺乏导致实践的自发性、随意性和摇摆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正确的理论把实践引向成功,

错误的理论导致实践的挫折和失败;先进的理论使实践充满活力,

不断优化,落后、保守的理论使实践裹足不前,效率低下;革命的

理论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成为革命运动的先导,反动腐朽的理论

则侵蚀人们的思想,成为反动没落阶级的精神支柱。

原理的意义。在实践工作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根本

原则,反对割裂这一原则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或自发论倾向。一

方面要勇于实践、深入实践、尊重实践;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

掌握正确、先进、革命的理论,克服错误、落后、腐朽理论的影响,

并与之作斗争。在当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大力宣传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3、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绝对真理的含

义: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

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

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物

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的含义:任何

真理都有一定广度,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认

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有一定深度,都是对事

物一定深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相互联系。其一,相互渗透、包含。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和相对

二重性。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没有不包含绝对真

理的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是无数相对真

理之总和。其二,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

的发展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在理论上,

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

认真理相对性和发展,犯了形而上学错误,导致思想僵化。相对主

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相对性夸大为主

观随意性,陷于唯心主义和诡辩论。②在实践上,对一切科学都要

采取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

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同样具有

绝对和相对二重性。它揭示的真理包含着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

具有绝对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坚持。但它揭示的客观

真理又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没有穷尽对世界的认

识,有待于扩大和深化,具有相对性,因此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没

有结束真理,只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既要反对否认马克思

主义真理绝对性的“过时论”观点,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真理

相对性的教条主义错误。

24、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

实性特点决定的。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相对照。这在主观认识或客观对象范围内是

无法解决的。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是主、客观联系的“桥

梁”和“交错点”,它可以把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以主观认识

为指导去实践,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证明这种主观认识

同客观事物相符合,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的意义①在理论上,

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唯心主义、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②在实践上的意义:其一,坚持实践标准是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其二,坚持实践标

准,就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是否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判断我

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三,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坚持党的

思想路线、大胆创新和探索,推进完善我国的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25、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

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

件,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第二、它通过社会生

产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第三、地理环境具有

政治和军事意义。因此,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

态平衡。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

错误的。

26、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的自然繁殖状况。

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第二,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

口调控,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但是,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27、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指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模式或形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既是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变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第二,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社会

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更替。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史,是生产方式的更

替史。

28、简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家的起源: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②原

始社会末期产生了两大对抗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压迫和剥削奴隶

阶级,控制社会秩序,建立了国家。③国家是历史范畴,随着世界

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全消灭,国家也消亡。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器;一切

剥削阶级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劳动者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职能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

的对外职能。

对内职能:①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和敌

对势力的反抗。②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

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③社会职能。调节社会关系,维持

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物,保障社会安全。对外职能:组织国防,

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一般来说,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

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

29、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1)“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各阶段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压迫哪个阶级。区分国家的类型主

要根据是看哪个阶级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

“政体”即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主要是指统治阶

级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去实现自己的统治。一种国体可以有多种政权

组织形式。并不影响国家的本质。

(2)国体和政体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其中,国体是主要

的,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统治阶级总是根据它的利益

和意志决定采取何种政治形式。另一方面,政体对国体也有重要作

用,它可以保证国家权力的顺利实行,如果政体不适合国体,会影

响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

30、简述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变革的本义指政治革命,它的实质是先进阶级用革命

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广义的社会革

命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变革。

(2)社会革命的作用是:它是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起整个社会面貌的

深刻变化;它教育、锻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历史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存在是社会革

命的直接原因。社会革命的胜利需要具备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

件的成熟。否认社会革命及其重大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在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

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或具体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具有经常性、

普遍性、渐进性等特点,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和社会

发展的重要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是:①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

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和直接动力。②它促进了社

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活力。

③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④它是对社会主义原来旧体制的根本变革和革命。改革是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把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足见其深远意义。

32、简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

产关系同生产力和矛盾是阶级矛盾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

盾的表现和反映,同时,阶级斗争又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开辟道路。

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第一、只有

通过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

跃,从而使生产力能够以其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先进阶级

对反动阶级的这样或那样的打击,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或

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同一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有区别的。只有代表

新的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反对体现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

的斗争,才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类社会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也需要经过阶级

斗争。

33、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占人口多数、推动社会发展的

一切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

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动提

供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他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他们也直接参加了精

神财富的创造活动。④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包括: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

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

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①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

路线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决策的基础

③、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

35、试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1)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形成为

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技术则是自然

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和。技术是物化

的科学,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独立的实体性

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但它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去,

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的生产力。技术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四个途径;第一、物化为劳动资料;第二、

扩大劳动对象;第三、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生产技能;第四、

转化为生产组织管理的手段。

(3)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科学技术

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B、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

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C、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

杆。现代生产实践早已并将继续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

中最为突出的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意

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

依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科技:提高全民

族的科技意识,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科技投入,依

靠科技振兴经济等。其次要重视人才:营造人才产生、成长、发挥

作用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后要重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意识,

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

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在我国经

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要赶上和超过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必

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

3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

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

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步性。

一是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预见社

会未来;(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

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能出现一些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3)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其中政治思想的影响最大;(5)社会意识作

用于社会存在。精神的东西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物质的力量,能对

社会历史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原理的现实意义是: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告

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搞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搞精神文明建

设,“两手都要过硬”。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

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我

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

展的不平衡、不同步性和历史继承性告诉我们,我国的意识形态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反动的、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依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使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

3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与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它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否则,就阻碍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制尚不健全,存在政企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必须进行改革,以同经济体制改革互相配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维护安定团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和趋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9、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抛开各种具体形式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二者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劳动过程,也不是两个并列的劳动。(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表现在:A、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C、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和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40、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下,生产商品的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具有社会的性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往往使劳动产品同社会需要不相一致,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原因:(1)这对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矛盾的根源。(2)这对矛盾决定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这对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推动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41、简述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作一梳理,大体上有12个方面:价值是商品的因素,价值是商品的因素是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基本前提。;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规定;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价值理论展开的“枢纽”;价值量是由社会须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形式及其历史的发展;价值的构成。w=c+v+m;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价格);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的关系;价值的内在转化形式(c与v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m转化为p);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总体化(总体工人);价值从抽象规定到具体规定的上升。(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成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劳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而且作为复杂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第三,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劳动的贡献,不仅在于参与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还在于善于驾驭市场,实现商品及其价值。第四,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这表现在: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在增加,不只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在拓展,即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而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第五,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的物质内容由使用价值构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4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货币与资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2)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被消费过程中消失掉,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不仅能创造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3)因此,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它是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

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

提。

43、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划分的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不

变资本的作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的作用是生产

剩余价值的源泉。(2)存在形式及含义: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

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叫做可变资本。(3)划分的意义:一是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表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

价值的唯一源泉;二是为正确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

供了科学依据。

44、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靠延长工人

工作日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延长工

作日是可能的,因为工作日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其最低限度是工

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度由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决定。(3)工作

日的长度,决定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及斗争。

45、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积累的含义:剩余价值资本化。

(2)进行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决定的,具有客观性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第二,竞争规律是资本进行积累

的外在压力,优胜劣汰作为一种强制力促使资本积累。

46、简述资本循环经过的阶段及其采取的职能形式?

(1)资本循环的含义: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

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2)循环经历三个阶段;A、购买

阶段,即用货币够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阶段,B、生产阶段:即

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C、销售阶段,即把生产出

来的商品出卖。(3)采取三种职能形式:A、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

的职能形式,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B、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

的职能形式,直接生产剩余价值;C、销售阶段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

形式,即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47、简述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各部门利

润率的水平就有高有低。这显然违背了资本本性的内在要求,即等

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利润率低的资本家自然不会甘心,这

必然引起各个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

利润率就是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资本

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

实际上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3)马克思

的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A、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

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平均利润学说在理论上是

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B、这一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革

命意义,它告诉我们,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好像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

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投入资本的多少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揭

示出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

剥削,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C、这一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48、简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利已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

表现形式。个人主义绝不象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那样,是

自古有之.永存不灭的,是人的本性的反映。任何理论、思想意识

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它赖以生长的土壤。个人主义就

是生长在私有制的土壤之上,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关系在人们意识中

的反映。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的利已主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

样的。有粗陋的利已主义、公开的利已主义,合理的利已主义和功

利主义等等。不同形式的利已主义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

期相适应的,因而都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但是,利已主义毕

竟是私有制的产物,它们都是资产阶级观念的表现。资产阶级利已

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

4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

改善经营管理?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

中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

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即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实行优

胜劣汰。(4)我国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

的要求办事,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

动生产率,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赢利;同

时也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50、论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 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

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其公式是C:V。(2)随着科学技

术进步和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提高

的。(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起两种相反的情况:一方面,引起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引起劳动力供

应的增加。从而造成大量工人失业。4)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

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51、论述资本循环原理及其对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

(1)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的周

转,主要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

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构成及固定

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因而,加快资本周转,一方

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换句话说,可以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产出,

从而提高资本的效益。

(3)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上的上述原理,反映的是

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因而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运动来说,

是完全适应的。资本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

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经

济企业的经济效益。

52、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

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及应采取的对策?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问题,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

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

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

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

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

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

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

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

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

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53、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如

果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分散在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本家手

中,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局面。因为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

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

通。而在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则大不一样。这时,一个部门的生

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

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

垄断的趋势。因为当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时,

该部门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济,难以与之竞争,而其他部门的资

本也难以转移到这个部门,从而保持了大企业的独占地位。

(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如果一个部门中的

少数大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由于实力相近,会造成两败俱伤。为了

避免发生这种结果,这些大企业就会谋求暂时的妥协,为共同控制

生产和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垄断。

54、简述垄断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它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之

并存:第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的形成并没有消灭商品

经济。第二,不可能形成独一无二的垄断企业,从而在同一部门或

不同的部门的各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与非垄断

组织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

特点是(1)竞争的目的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

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

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

手段。(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是,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

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4)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5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1)原因是: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

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二,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

生。

(2)主要形式: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

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

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

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

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

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

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

现代化进程。

(2)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

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

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定程度上促进

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

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7、简述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

资本输出的形式有:第一,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

和生产资本输出;第二,从资本输出的主体看,有私人资本输出和

国家资本输出。

实质:(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

(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5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

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

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

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

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机会引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

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

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负面影响(消极的后果)。

其表现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出现“数字鸿沟”,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

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

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

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

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

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

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

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

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

依赖的危险;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

富的现象在继续发展。

5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

上,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

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工人

阶级的反抗促使了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的产生,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上,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上,国家参与经济并成为调节机制的重要方面,市场机制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上,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2)原因,包括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0、简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1)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表现为: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是,社会形态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61、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

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然而,垄断价格并非一种可随心所欲任意定价的纯主观性范畴,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范畴。垄断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客观基础,同时,它还会受到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和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

垄断价格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即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此变化未违背价值规律:A垄断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B、全社会看,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C全社会看,垄断价格不增加也不减少整个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只是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

62、如何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表现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在理论上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天才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局限性表现为: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藏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藏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6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64、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合理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从落后国家落后的程度上来理解。要注意“相对落后”或“比较落后”,即它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落后,但它并不是最落后,不是绝对落后,不是非洲国家那样的落后。不论是俄国还是中国,都有一定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

(2)从革命直接条件来认识。生产力发展是革命的根本条件,但并不是直接条件,并不等于直接的革命形势和革命主观力量的成熟。当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在相对落后国家出现时,革命当然就在这些国家发生。

(3)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理解。考察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不能只站在某一个国家的角度,而应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内矛盾转移到落后国家时,那么这些国家的危机就更加严重,更利于出现革命形势。落后国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4)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由薄弱环节先突破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它不是特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例,是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经典作家解决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必然性以及顺序的大问题,但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发现这个层次上的规律性。

6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最有政治远见、最富有组织纪律和团结精神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科学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政党,党的纲领是党的行动指南,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即根本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共产主义理想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标上的最高体现。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

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马克思主

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6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

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

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

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

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3)必须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67、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

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最终形成。高度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和由国家行政机

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由发展战略和体制两部分组成,两者相互关

联。苏联模式发展战略的特点: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

以重工业为固定的优先发展重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粗放发展为

主实现经济增长。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特点:所有制高度国有化,

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化。与之相联系的是

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的凝固化的政治体制。

对于苏联模式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公正的历史主义的评价。它

在当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条件下也起到了积极的

历史作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很重要的一步。其历史作用主

要表现为: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在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产生。并且,

苏联模式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僵化;把苏联模式和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区别开来,不能因为一个苏联模式而一概否定苏联实践。

当然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问题:第一、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指

令性计划经济,以及过于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等;第二、把这

种模式被当成社会主义唯一模式,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加以固

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粗放发展潜力的耗尽,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

暴露,最终为时代发展所抛弃。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了社会主义,但没有完全搞清楚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

很多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后来苏

联模式僵化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自己

的道路和模式。

68、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

和历史合理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必将面对这样的基本历史事实:特殊的社会历史条

件提出了一系列高难度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

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甚至落后很远。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

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

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发展生产力具有更为迫切的意义。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成为无产

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

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长期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而且经济势力不占

优势;面临武力进攻或和平演变,面临巨大的军事、政治压力和文

化渗透。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把制度优越的可

能性变为现实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不在

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看待马克思

主义者艰辛的探索历程。

69、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

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不是凭空想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来

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二是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

(3)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

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

7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产

主义的制度特征,二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状态,三是共产主义的

人的状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

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

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照自然资

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个

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最终实现人类在分

配上的真正平等。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

社会,阶级和国家将会消亡,战争不复存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消失,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

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

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

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

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

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7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

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般性的历史观论

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

的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

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

界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

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第三,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

(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

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

是—个长期的过程

二:辨析题:

1、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观点是错误的。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凡是在

人们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客观实在

性”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但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

物质形态,它是既有高度抽象,又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的科学概

念。②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错误在于不能辩证地把

握物质和它的表现,有的看不见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

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观点正确。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不仅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赖以生

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第二,人们谋求

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

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

的反映而已。错误思想也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和客观的根源,

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正确论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

的意识的能动性在于能动地反映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

表现。人类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通过生产劳动,在自然界

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5、世界统一存在。

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①物质和精神都是

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②这一命题抹煞

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根本对立。③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

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6、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观点正确。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在量变中包含质变,即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又分

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二是在质变过程中包含量的

扩张,即质变过程是新质在量上不断扩张的过程。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观点不正确。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

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

性包含着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②整

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

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

能存在。③可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8、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①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

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②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

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③人类认识

和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

无限。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

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9 有用的就是真理。

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

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把

真理看成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把主观愿望的满足和主

观效用当成检验真理的标准。②把真理和有用等同起来。有用是真

理的属性、作用,不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根据、标准。③抹煞了

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为谬误大开方便之门。④实用主义

真理观在实践中十分有害,有利于腐朽势力根据主观利益需要而随

意捏造谬论。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事

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

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

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

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

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

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

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①实践是社

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

会关系。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生产实践构成社会物

质生活,对象化为社会经济结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社会的

政治生活,对象化为社会政治结构;科学文化实践构成社会精神生

活,对象化为社会观念结构。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

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动力之源。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

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1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观点错误。①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

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

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②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③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3、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国家只要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精神面貌自然会好。

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它表现为社会意识同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经济发展了,还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命题片面强调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忽视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观点错误。①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②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群众在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1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

观点不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只有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的作用中含有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作用,但个人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时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1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观点不对。物质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制约的,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其表现是:(1)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让步”,推动社会量变;(2)阶级斗争使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的统治,以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形态的质变;(3)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的阶级斗争促成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17、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观念错误,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①它片面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从而抹煞了人民联系人创造历史的作用。②它片面夸大了个人的能动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性。

唯物史观认为: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个人只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规律的制约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个人的历史作用甚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受社会客观规律的制约。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8、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有使用价值。

观点正确。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或不用于交换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9、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的变化一定反映价值的变化。

观点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以价值为基础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变化等。

20、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观点错误。资本是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

2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

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能使价值存在的形式发生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一方多得,另一方损失,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2、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观点错误。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因为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由于工资表现为工人的劳动报酬,从而把上述本质给掩盖起来,工资抹杀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3、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观点错误。(1)二者的含义不同。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2)二者对应的概念不同。必要劳动时间对应剩余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应个别劳动时间。(3)二者说明的问题不同。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在工人工作日中分为两部分,其中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属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24、资本积累扩大了生产规模,所以能增加工人就业。

观点错误。(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2)资本积累不仅增大资本的数量,扩大了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资本积累的总体趋势是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3)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分额越来越大,可变资本分额相对越来越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的减少,而有机构成提高又使劳动力的供应量增加;(4)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2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观点正确。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6、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之舟

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巨大发展推动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各国、各地区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此新阶段有许多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标志。其中之一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除国家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之舟。

27、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要付出巨额的代价,但又必须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观点正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以各种方式向发达国家交纳的“贡赋”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少有的历史机遇,使之有更大的可能加快自己的发展。它们所遭受的损失可看作是它们为加快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付出这笔代价,它们就不可能加快发展,就有可能永远落后。

28、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此观点错误。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和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下,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由于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强调暴力革命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意义,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国家和平过渡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当然,各国人民的革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由该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做出决定。

29、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重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与谬误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价值规律的作用

6.经济全球化

7.垄断

8.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9.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

题目标准答案学生答案得分题型 目前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代表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0 填空题 ()和()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100 填空题 信息技术体系中主体技术主要是“4C”技术,分别指:()、()、()、()。收集,通信,计算机,控制收集,通信,计算机,控制100 填空题 从逻辑角度,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100 填空题 ()是根据一定的描述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分内容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信息描述信息描述0 填空题 信息揭示的一般程序是第一,主题分析,第二,(),第三,检验审核。主题标引主题标引0 填空题信息分析的基本功能主要有整理、()、()预测和反馈四项基本功能。评价,预测评价, 50 填空题 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比较法,()、()、专家调查法等。分析综合法,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推理法100 填空题 EDI是指()。c c 100 单选题 A.决策支持系统 B.办公自动化系统 C.电子数据交换 D.计算机辅助设计 关于信息技术体系结构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d d 100 单选题 A.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使用属于信息技术体系中的主体技术 B.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属于信息技术体系中的基础技术 C.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息技术属于信息技术体系中的支撑技术 D.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属于信息技术体系中的支撑技术 今天我们使用的安装了Pentium4芯片的PC机属于()代计算机。 d d 100 单选题 A.第一代计算机 B.第二代计算机 C.第三代计算机 D.第四代计算机 通常所说的第六代计算机是指()。 a a 100 单选题 A.利用蛋白质分子研制基因芯片,研制的生物计算机 B.智能计算机 C.安装了Pentium 4芯片的计算机 D.神经网络计算机 CPU逻辑上由()组成。b b 100 单选题 A.运算器和存储器 B.运算器和控制器

电子商务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现代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 (1)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 (2)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 (3)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2、电子商务系统的框架? (1)网络平台是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电子商务最底层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 (2)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为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公共的服务,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支持,增强系统的服务功能,简化应用软件的开发。 (3)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电子商务的应用平台在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顶层,面向电子商务系统的最终用户。 3、EDI是什么?它在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电子商务中承担着什么角色?答: 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译为电子数据交换)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在参与贸易各方计算机简进行传输和自动处理,它不仅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和传递方式,而且也是联系国际生产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桥梁。EDI是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电子商务的技术结构。 4、网络广告的形式主要有? (1)文字链接广告; (2)图标广告; (3)旗帜广告;

(4)弹出窗口式广告; (5)移动广告; (6)电子邮件广告 5、网络营销的分销策略? (一)直接分销渠道(细分) (二)间接分销渠道(细分) (三)直接分销渠道与间接分销渠道相结合 6、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区别? (1)消费者群不同; (2)市场形态不同; (3)竞争态势不同; (4)市场调研不同。 7、B2B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运作模式? 目前企业采用的B2B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买方集中模式: 也称集中销售,一个卖家与多个买家之间的交易模式; (2)卖方集中模式: 也称集中采购,一个买家与多个卖家之间的交易模式; (3)中立的电子交易市场模式,由买方、卖方之外的第三方投资而建立起来的中立电子交易市场所提供的买卖多方参与的竞价撮合模式,它是一对多卖方集中和多对一买方集中交易模式的综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

在线作业1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下面哪项属于信息资源不同与其她物质资源的独特特性。(A) A.时效性 B.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C.稀缺性 D.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2.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先验信息的含义。(B) A.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 3.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实得信息的含义。(C) A.事物实际所具有的信息; 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事物运动的状态与变化的方式。 4.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义信息的含义。(B) A.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 5.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法信息的含义。(D) A.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 6.下面的说法哪项就是语用信息的含义。(D) A.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B.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 C.主体在观察事物之前已经居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 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价值。 7.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三次信息。(D) A.游记; B.论文; C.文摘; D.述评

电子商务概论作业答案

电子商务概论作业1 (第1——2章) 一、名词解释 1.电子商务 电子是手段,商业是目的,是建立在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商业运作,是利用电子技术所提供的工具手段实现其操作过程的商务。广义电子商务称为EB,狭义电子商务称为EC。 2.B2B 企业与企业之间(Business to Business, B2B)的电子商务。主要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Internet、专用网或增值网方式时行电子商务。 3.移动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 它将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4.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 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二、问答题

1.简述电子商务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现代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改变了市场结构 4)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 2.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如何?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区域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潜力巨大 3)全面渗透传统经济,电子商务应用日渐普及化 4)电子商务服务纵深拓展,线上商务平台与线下实体平台相融合 5)垂直细分孕育商机,电子商务企业将持续涌现终端入口多元化,互联网商 务与移动商务市场趋向融合。 6)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呈全程趋势 7)个性化服务成为未来趋势 3.电子商务有哪些特点 1)交易虚拟化 2)交易成本低 3)交易效率高 4)交易透明化 4.Intranet和Extranet有什么区别,各自在企业中有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精选】电大信息管理概论作业1和作业4答案

1、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二次信息(C.文摘) 2、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三次信息。(D.述评) 3、迈克尔哈默博士提出的理论称为:(D.企业再造理论) 4、下面的选项中哪项不属于管理活动的必备要素。(B.管理的原则) 5、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是:(B.网状模式) 6、下面哪项属于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具有的一般特性。(C.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 性) 7、著名的“经济人”理论提出者是:(B.泰勒) 8、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实得信息的含义。(C.主体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关于该 事物的信息) 9、第二传媒是指(C.广播) 10、下面的说法哪项是先验信息的含义。(B.主体在实际观察该事物之前已经具有的关 于该事物的信息;) 11、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B.全信息;) 12、下面的说法哪项是语用信息的含义。(D.认识主体所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价值。) 13、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 14、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有何特点:(A.没有固定的传播者和受者) 15、下面哪项属于信息资源不同与其他物质资源的独特特性。(A.时效性) 16、下列的搜索引擎工具哪项属于目录式搜索引擎。(B.Yahoo ) 17、下面的几种检索表达方式,哪种方式属于布尔逻辑检索。(B.“北京大学+五四运动”) 18、下列的搜索引擎工具哪项属于索引式搜索引擎。(C.Google ) 19、下面的几种检索表达方式,哪种方式属于截词检索。(A.“*magnetic”) 20、存放的是有关主题的数据库或服务器地址,并指引用户到特定地址获取所需信息的网络组织方式是(B.网络信息指引库) 1、负责对控制信息进行分析,在全机中起指挥中心的作用的部件是:()。 A.控制器 2、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的逻辑元件是。() C.集成电路

《电子商务概论》期末试题及解答

《电子商务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子商务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4-06-18《电子商务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EDI的中文译名为()。 A. 电子商务 B. 电子数据交换 C. 报文数据格式 D. 电子贸易2、()是由VISACARD和MASTERCARD合作开发完成的,在互联网上实现安全电子交易的协议标准。 A. SSL B. SET C. ASP D. RSA3、关于邮件列表和新闻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邮件列表用E-mail的广播功能将信息的数份拷贝传送至所有需要它的用户手中。 B. 邮件列表拥有一个讨论组列表。

C. 使用邮件列表,使用者可以只显示和阅读其感兴趣的内容,丢掉不感兴趣的东西。 D. 新闻组不用E-mail来交流信息,信息通常保存在称为新闻服务器的计算机中。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银行的特点的选项是()。 A. 虚拟化 B. 智能化 C. 降低交易成本 D. 服务复杂化5、在硬件平台的扩展中,()扩展方法成本低,但系统管理起来复杂度高。 A. 垂直扩展硬件 B. 水平扩展硬件 C. 改进系统的处理结构 D. 以上都不是6、在消费者的分类中,哪一种购物者因需求而购物,而不是把购物当作消遣。他们通过自己的购物策略找到所需要的东西,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购物上。() A. 勉强购物者 B. “手术”购物者

C. 狂热购物者 D. 动力购物者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防火墙的作用就是保护内部网免受外部的非法入侵。 B. SSL是介于HTTP协议与TCP协议之间的一个可选层。 C. SET协议运行的基点是商家对客户信息保密的承诺,客户对商家没有认证。 D. 第三方支付模式是一种虚拟支付层的支付模式8、下列选项中,属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框架的“电子商务应用”的业务是()。 A. 电信网络 B. 网络购物 C. 认证 D. 主机 9、关于网上市场调研的优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运作速度快 B. 调研成本高 C. 无时空限制 D. 互动能力强10、关

2017秋《电子商务概论》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专用网络的最大缺陷是()。 A.存在安全隐患 B.成本太高 C.维护费用太高 D.投资回收期太长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以下关于电子邮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垃圾邮件不占用互联网的宽带 B.电子邮件不可以让客户机使用远程主机的命令和程序 C.电子邮件可以附带附件 D.电子邮件可以是ASCII码文本,也可以是类似文字处理程序中字符的信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以下业务流程中最不宜使用电子商务的是()。 A.易腐食品 B.软件 C.书籍 D.音像制品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目前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是()。

A.电子商务 B.电子邮件 C.WWW D.Telnet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出价从高价开始,一直降到有出价人接受这个价格为止,这种拍卖方式叫做()。 A.英式拍卖 B.荷兰拍卖 C.密封递价拍卖 D.双重拍卖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下列关于建立完全集成整合在线和离线订单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以大幅度节约成本 B.只适于常规业务量,对于突然增加的需求束手无策 C.目前几乎没有大型零售商完全实现了它 D.集成是建立有效的顾客服务和货物跟踪系统的基本要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WWW服务器支持的安全性的协议是()。 A.SSL B.FTP C.CGL

D.TCP/IP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18题 以下关于包交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包交换是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的方法 B.在包交换网络中,文件和信息被分解成包 C.在包交换中,每个包从源头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只能由人来决定 D.在包交换中,可以只更换受损的数据包而不必全部重新发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19题 供应链管理中的执行业务的主要目标是()。 A.减少库存成本、缩短订单周期 B.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优化生产计划 C.以最佳运输路线将产品送到正确地点 D.减少运输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20题 选择服务器时一定要考虑()。 A.ISP的服务 B.硬件质量 C.系统在需要时升级的能力 D.是否是Unix操作系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电子商务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简答题

电子商务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1、电子商务是什么? 你所理解的电子商务又是什么? 答:电子商务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简单、快捷、 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为买卖双方各种商贸活动提供条件。 电子商务是将整个贸易活动电子化,它的技术是通过电子方式处理和传递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 未来的电子商务则通过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无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条将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 2、说说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 答:电子商务是将整个贸易活动电子化,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上进行的重要事务,是一种利用前 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 人群。 而传统商务活动是一种至少有两方参与的有价值物品或服务的协商交换过程,它包括买卖各方为完成交易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而这种商务活动是不在internet上进行的活动。 3、概述电子商务对目前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答: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活动的过程,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1)电子商务将改变商务活 动的方式;2)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3)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4)电子商务将为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5)电子商务将带来一个全新的金融业;6)电子商务将转变政府的行为。 4、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和涉及领域。 答:应用范围:1)银行服务行业;2)出版社和电子书刊,音像出版部门;3)网上商城、批发、零售商品,汽车、房地产、拍卖等;4)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软件和硬件生产商;5)进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持有各种电子货币或电子现金者;6)政府机关部门的电子政务;7)信息公司、咨询公司、顾问公司;8)分布世界的各种应用项目和服务项目等。 涉及领域:1)企业:生产制造型,流通贸易型,中介服务型;2)消费者;3)政府;4)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或公益团体、机构和部门。 5、说明简单电子商务系统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答:1)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等基本硬软件系统;2)电子商务网站;3)安全的支付网关;4)认证中心;5)客户服务中心;6)物流配送中心。 6、简述TCP/IP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答:TCP/I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 体系结构: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7、说明电子商务应用的层次结构;电子商务的应用分类。 答:层次结构: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网上银行/……

电子商务概论作业答案

2014电大《电子商务概论》形成性考 核册答案 电子商务作业 1 (学完第一、二章后完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自己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不完善,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因此切实了解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才能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效的发展。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迅速。2005 年我国网民网上购物用户达 2200 万,比 2004 年增长38.6%,交易额高达 135.05 亿元。截至 2010 年 6 月份,国内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 1200 万家,市场交易额达到 2.25 万亿元,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 4.3 万亿元。 2.消费群体发展速度快。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群中的普及化,以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的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网络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改变国人的消费模式。 3.电子商务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电子商务不单在电子产品、服装、家庭生活用品等方面发展,而且在外贸、能源、制造、金融等行业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4.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为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模式,更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节约成本、减少流通环节从而直接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即 B2C 交易模式;随着 3G 时代的来临,移动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起来,它利用手机终端移动化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和安全标准滞后。2.电子商务交易存在安全隐患。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3.电子商务交易存在信任危机。消费者无法准确知道经营者的信用状况,经营者无法完全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程度,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 4.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物流发展滞后的问题。交易过程中的商品都将涉及到实物转移的问题,也就是物流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服务的好坏也将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2.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 3.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 4.大力发展物流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势头。 二、案例分析 杭州开源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位于杭州市北郊.....在阿里巴巴的诚信通平台上,开源打开了生意之门,实现了自己的崛起。请登录阿拉伯变中文网站,浏览并分析:(1)该网站的功能;(2)该网站的盈利模式;(3)结合上述案例谈谈,第三方 B2B 平台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阿里巴巴中文网站的功能主要是为企业搭建一个贸易平台,包括搜索框、行业市场、城市分站、以及各种辅助功能。(1)搜索框: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专)

信息管理概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记录单 形成性考核总成绩=记分作业成绩+小组讨论成绩+上网学习成绩 形成性考核总成绩: 教师签名: 日期:

讨论主题CIO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讨论时间2018—10—08 参加讨论人员: 本人发言提纲: 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讨论主题简要介绍美国信息学家霍讨论土题顿 讨论时间2018—10—08 及其对信息学的观点 参加讨论人员: 本人发言提纲: 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学生上网学习记录表 说明:本表只记录学生登陆“福建电大在线”和“分校版电大在线”教案平台学习情况。每生每门课程每月上网时间不少于 2.5小时才能获得该项成绩。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1 (第一章一一第二章) 一、 名词解释: 1、 信息 把信息定义为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即被消除的不确定 性。 2、 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能同时为多个使用者所利用,它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 使每个使用者获得的信息减少。 3、 管理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活动。 4、 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并为经济活动服务的信息。 5、 经济信息系统 经济信息系统是由经济信息源、经济数学方法、经济信息处理器、经济信息管理 者、经济信息用户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具有收集、存贮、处理和传输等功能 的、以提供经济信息这一产品为目标的开放式系统。 二、 问答题: 1、 信息的三个层次是什么?各自回答什么问题? 答: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将信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1) 由于主体有感受力,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获 得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2) 由于主体有理解力,能够领会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由此获 得的信 息称为语义信息; (3) 由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与其变化的效用,因此获 得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 信息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答:信息的作用归纳为五个方面: (1) 信息能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减少活动的盲目性;这是信息最基本的作 用,是由信息的本质所决定的。 (2) 信息是人类社会一切有组织活动的纽带。 (3) 信息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4) 信息是世界的第三要素与资源。 ⑸信息是管理活动的核心;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程度。 3、 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经济管理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目标、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经济管理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级别,及高层管理,也称战略管理;中层管 理,也称战术管理;基层管理,也称事物管理。 4、 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为四个部分: (1) 信息是企业活动的基础; (2) 信息是管理的工具; (3) 信息是经营决策的依据; (4) 信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5、 经济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是什么? 答:这种要求可以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完整、经济五个方面。 教师签名: 教师评语:

电子商务概论的简答题精选

一 Internet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1. 远程登录 2.文件传输 3.万维网 4.电子邮件 简述EDI系统的构成和处理过程。 答:构成:EDI标准;EDI软件及硬件;EDI通信环境;EDI服务中心处理过程: 二简述EDI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答:EDI系统的特点: 1、两个或多个计算机应用进程间的通信; 2、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国际标准; 3、数据自动处理的和传输处理,不需要人工介入,由应用程序对它自动响应,实现事务处理与贸易自动化; 4、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 5、安全性、容错性,贸易伙伴之间数据不间断交换,主数据库中资料与设备不受损坏; 6、扩充性,随EDI处理信息的增加而使系统方便扩充。 EDI的优点: 1.降低了纸张的消费。2.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3.EDI使贸易双方能够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进行贸易,大大简化了订货或存货的过程,使双方能及时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

源。4.通过EDI可以改善贸易双方的关系,厂商可以准确地估计日后商品的寻求量,货运代理商可以简化大量的出口文书工作,商户可以提高存货的效率,大大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三比较SSL与SET协议 答:1、在认证要求方面,早期的SSL并没有提供商家身份认证机制,虽然在SSL3.0中可以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可实现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双方的身份验证,但仍不能实现多方认证;相比之下,SET的安全要求较高,所有参与SET交易的成员(持卡人、商家、发卡行、收单行和支付网关)都必须申请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识别。 2、在安全性方面,SET协议规范了整个商务活动的流程,从持卡人到商家,到支付网关,到认证中心以及信用卡结算中心之间的信息流走向和必须采用的加密、认证都制定了严密的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商务性、服务性、协调性和集成性。而SSL只对持卡人与商店端的信息交换进行加密保护,可以看作是用于传输的那部分的技术规范。从电子商务特性来看,它并不具备商务性、服务性、协调性和集成性。因此SET的安全性比SSL高。 3、在网络层协议位置方面,SSL是基于传输层的通用安全协议,而SET位于应用层,对网络上其他各层也有涉及。 4、在应用领域方面,SSL主要是和Web应用一起工作,而SET是为信用卡交易提供安全,因此如果电子商务应用只是通过Web或是电子邮件,则可以不要SET。但如果电子商务应用是一个涉及多方交易的过程,则使用SET更安全、更通用些。

电子商务概论作业分

第1题 (2.0) 分 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中, 增长最快的领域是( ) 。 A、企业内部网的开发 B、配送管理 C、工作组通信 D、结算管理 第2题 (2.0) 分 关于小额结算说法错误的是( ) 。 A、小额结算是推动很多电子代币发展的原因 B、小额结算所涉及的交易额一般只有几毛钱或几分钱 C、小额结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现金收入 D、传统银行已能进行小额结算 第3题 (2.0) 分 ( ) 的行为不会带来安全威胁。 A、发送邮件炸弹 B、发送垃圾邮件 C、盗用别人密码 D、利用电子伪装 第4题 (2.0) 分 技术和数字的融合是指( ) 。

A、内容和声音的融合 B、技术和图像的融合 C、声音和图像的融合 D、内容和技术的融合 第5题 (2.0) 分 选择服务器时一定要考虑( ) 。 A、 ISP的服务 B、硬件质量 C、系统在需要时升级的能力 D、是否是Unix操作系统 第6题 (2.0) 分 公司改进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的标准是 ( ) 。 A、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B、客户的回头率 C、客户的评价和反馈 D、客户的购买量 第7题 (2.0) 分 中档软件包和基本功能软件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中档软件包( ) 。 A、软件便利性强

B、高度定制 C、价格高 D、需要兼职或专职的程序设计员 第8题 (2.0) 分 WWW服务器支持的安全性的协议是( ) 。 A、 SSL B、 FTP C、 CGL D、 TCP/IP 第9题 (2.0) 分 CRM是指( ) 。 A、企业资源规划 B、人力资源规划 C、客户关系管理 D、供应链管理 第10题 (2.0) 分 下列选项中, ( ) 不属于大量定制的方法。 A、电子邮件 B、网站 C、特殊的软件包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精编版

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信息管理概论》四次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和 ()。 2、以(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 和 ( )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 ()、()、()。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 ()、信息媒体管理、()、()、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和()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 一、填空题 1、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 3、图书馆领域、工商企业管理领域、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4、管理理念 5、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