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第25卷第3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5 N o.3 2007年5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M ay.2007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刘朝阳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波及全世界的泛文化思潮,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反映,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产物。后现代主义鲜明地表现出了典型的反基础、反本质、反理性的理论特征。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准确地把握它对当代中国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将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7)03-0050-06

后现代主义是鼓舞人心和引人入胜的;同时它又始终陷入混乱状态的边缘。[1]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语言的乖戾、理论的 疯狂以及思想的 东拼西凑特点,决定了人们从中既能找到可以认同的东西,又能从中寻觅到可以 批判的内容。这样,后现代主义在人们心目中有了不同形象性理解及其矛盾性评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在人类历史急遽推进和文化相对主义精神膨胀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呈现着由无序到有序,由 混乱到规范的历程。由此,对后现代主义,也应以一种时空统一的视野加以总体性评价。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甚至以一种 后现代主义反对另一种 后现代主义的失误。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是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结果,是在人本战胜神本而确立了人本的绝对地位的后果上萌发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有些国家开始步入后现代和后工业化社会。但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主要的是 全球化问题和 人的物化问题。一方面,现代化引起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失落等等。另一方面, 人的物化问题日趋严重,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丧失了批判、否定的思维向度,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说的 单向度的人。这些事实对 人类中心主义、 工具理性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正是在这种现实的土壤中,滋长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怀疑、厌倦和否定的情绪。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世界进行新的描述,试图给世界一种新的解释,于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了。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与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大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战后,从欧洲到日本,所有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物资匮乏、交通阻断,经济极端困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理性制造出来的工具成了杀人武器,人性的

收稿日期:2007-04-29

作者简介:刘朝阳,男,湖北枣阳人,上海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残忍与凶恶以及精神的堕落和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苦难悲惨的现实和资产阶级宣扬的以 人道主义和 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背道而驰。在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到了以 人道主义和 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体系。总之,后现代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

其次,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变化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空间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实质性的突破,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进而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资本集团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的新的垄断形式。这种新的垄断形式使国家政权从属于垄断资本,垄断资本集团利用国家权力,全面干预经济,以保证垄断组织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有力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但是,作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中并未得到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后现代主义者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存在着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和动因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得到了萌芽和发展。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由于对利润的无止境的追求,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理性主义造成的恶果,知识就是力量,理性是谋求人类幸福的工具,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怀疑、否定和批判,他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无中心或多中心。

随着文化的商品化,电脑、电影、电视、电话的广泛普及,使知识变成了信息符号,人只要掌握了这些数码,就可以畅游于周围复杂的世界之中。这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中表现为 文本以外无内容、 一切皆话语、 存在即语言。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更加严格,分工更细,人在这种分工管理中成了谋求利润的工具,人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的齿,人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针对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后现代主义者继尼采提出: 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提出 人已死了,主体消失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抛弃传统的价值观,热衷于文化娱乐活动,提倡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 生活就是游戏场,一切规则都是游戏的思想受到了中产阶级的欢迎。后现代主义思想表现了中产阶级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强烈不满,对现代科技的忧虑和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可靠性的怀疑。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新中产阶级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扩张、文化工业的兴起,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众消费品。文化丧失了传统的神圣地位,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文化危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艺术与生活,商品与文化的界限消失了。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创造活动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价值意蕴和社会地位。现代艺术家、人文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对自身前途产生了忧虑,这一忧虑又导致对整个西方文化前途的忧虑,使得当代西方文化在整体上出现衰落。这种文化危机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科技成就的反映。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和流行有着极其广泛的历史背景与非常深刻的社会基础。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

早期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即对现代性及其所包容的具体内容,如理性、主体、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等进行了凌厉的否定、解构、瓦解。由于它注重破坏而失于 建设,流露出沮丧、绝望的悲观情绪而

不能指出人类的希望,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后现代主义成为以颠覆为手段,以思想的 胡言乱语为特征,构织着无聊 文字游戏的 疯狂者形象。

如果后现代主义只是沉浸在最彻底的怀疑主义或是最激烈的相对主义,它就可能转化为历史文化舞台的一现昙花。但是,后现代主义总归不是思想贫乏者面对现实的苍白呜咽,而是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思想家通过对世界现实的透视,针对现代化的负面效果而发出的低沉 怒吼。面对现代化实践进程一往无前的开拓,面对现代主义者如哈贝马斯的激烈批判,后现代主义逐步由 疯狂攻击转为 冷静的思考。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从欧洲传入美国,它被美国实用主义精神与乐观文化传统所感染,后现代主义原来所具有的冷冰冰的面孔抹上一丝微微 笑意与 热情。后现代主义辐射出一种 建设性向度。当代所活跃的不是极端否定性,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人类以劈山开路式的实践方式,实现着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与此同时,也开掘出一系列负面效果: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的物欲膨胀对文化价值的遮蔽,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它已构成现代化进程中的流行病而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都有着深层的文化根据,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理性的膨胀与主体性的凸显,是造成现代性扭曲的主要根据。由此,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理性等观念进行了批判。极端否定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 只是以这种#病态?的现实为背景,在人类的社会负面效应中去寻找创造的激情与快感。[2]通过彻底否定现代性和对现实的摧毁进而撕破人类的未来理想。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否定中有所肯定,是在抹去现实的斑驳陈迹之后而力图创造出一个乐观的未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通过否定现实的现代性而建立新的 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后现代文化毋宁是这样一种社会的文化,它能够用人道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同时又保持与往昔传统的平衡。[3]按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后现代并不是实现与现代性的彻底决裂。因此,它在承认现代性某种合理性的前提下,要催生出以往现代性之后的 现代性。对于此,即使传统的具有极端否定性色彩的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也抛弃了原来的僵硬立场,认为: 我们必须说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4]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4]在他们看来,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并且这一状态是一再出现的。当后现代主义在承认现代性的前提下而追求后现代时,这一 后现代已不是完全代替现代性的 他物,而是通过批判传统现代性的弊端,提升、创造新的 现代性。这样,后现代主义就从早期对现代性的恶意攻击,转向了对现代性的善意 改造。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主体性、理性的极度膨胀现代主义恶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精神要超越 现代的二元论, 后现代人世界中将拥有一种在家园感,%%后现代人用在交往中获得的享受和任其自然的态度这种后现代精神取代了现代人的统治欲和占有欲。[5]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它把人看作关系的存在,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力主通过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 和谐关系,以改变传统现代性所引发出的人与物、人与人那种紧张、尖锐的冲突状态。

对现代性某些内容的承诺与包容,赋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文化观上的 暖色调。他们改变了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否定一切的极端性态度,开始具有了兼收并蓄的积极意向。福尔柯认为: 要想走向现代化,我们必须去发展和培养现实地存在于或潜存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王国中的实践和意识。[6]詹姆逊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待文化的开放,认为 后现代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方八面、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7]。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哲学观上否定传统主体性,但又确立有机性、创造性、构成性的后现代 主体。它克服现代理性,但又不抛弃理性,而只不过使理性中有着更多的人道因素与价值意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预言,以追求人性与自然的 同一性为旨归的后现代世界观将帮助人们走向 完美的人性[5]。

近年来,在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评价中,由于人们过多地注意了早期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否定性特点,而忽视了其在发展中的思想变异及其建设性向度,在人们的心目中,把后现代主义塑铸成一个现代性

的 埋葬者和 终结者形象。再以这种扭曲性的理解来观照中国的现代化,便形成了 拒绝后现代主义这一简单化的口号。尚九玉的观点中,也隐隐约约地漂移着这一倾向性线索。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一)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中应怎样解读后现代主义

尚九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载&东岳论坛?2000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其产生的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其使用的特殊的社会环境。 南桔北枳,移植到中国就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当代中国应该拒绝后现代主义。

这一结论,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形成于特殊的诸种环境中,但这一条件并没有阻止某一种文化转化为 普遍性文化甚至全球性文化。以尚九玉的论述推而及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心脏所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应该在20世纪初刚刚走出封建社会这一黑暗王国的中国扎下根来。当代,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特点,中国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照尚文的观点来看,中国就没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文化观念。后现代主义诞生于全球化进程如火如荼之际,信息、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渗透力的增强,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为后现代主义与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与对接提供了条件。后现代主义这具思想战车以其所具有的文化扩张性和渗透性已经驶到我们面前。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只是简单的以命令式话语,或是一个行政式口号来 拒绝,恐怕也无济于事。对后现代主义,应该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客观进程,从文化开放的背景中作出时代性的分析与取舍,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态度。

尚九玉认为,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批判的那些现象和问题。这一论断由于缺乏对中国实践与文化发展的现实把握,不免过于武断。实际上,在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在西方发生的,在中国也已经发生了。由于过分推崇主体性力量和强调人对客观世界征服、占有的 合法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已成客观事实。在物质与文化的关系上,物质的欲望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追求,经济浪潮中的非理性因素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个人存在的意义突出,以致使他人成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与工具,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斥着无信、冷漠等间隔。在价值文化观念上,价值观念体系的崩塌,人的价值追求的发散,文化发展中相对主义的膨胀,既是人们日感焦虑的问题,也是社会所正在纠校的现象。从另一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 差异、 碎片、 不确定性等,也在被我们身边的社会现实所 印证:多样性的思想表现及价值散乱性追求与评价;人们对于自我前途和现实地位的 不确定感; 跟着感觉走所显露出的飘零无定的无奈; 谁怕谁这一口号所掩盖的个人孤独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消极现象所暴露出的反权威意识;文学作品中对崇高的背离而向烦琐生活的趋进,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传统的瓦解和对 确定性观念的排斥。后现代主义所要反对的和所要追求的,在中国社会都有其影响和折光。谁又能说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无涉无碍?

对于后现代主义,我们不能只是以 拒绝的方式来对待,而应采取一种批判借鉴的态度来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理性的否定以及对现代化的总体性批判,这对于积极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中国来讲,自然有其负面作用。但是,我们接纳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把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思想。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也并不占据主流地位。它更不能承担规范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确立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宏大使命。我们应该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来审视、解读后现代主义,从中把握可以认同的东西。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辩证地把握后现代主义复杂现象背后的理论旨趣和思想取向,从而在中国的语境中批判性的吸收它,扬弃它。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现代性所作出的批判及其成果,我们应有所警醒与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叛性话语体系,是对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暴露与挞伐。马克思曾认为,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8]后现代主义所揭露的一些现代化负面效果,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在途径、目标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尽管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社会的 后现代状态,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属于前现代、现代化早期的特点,但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必须具有新的历史起点,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停留在17?18世纪的历

史水平上。我们既要取得现代化发展的最大成果,又要通过抑制现代化的负面效果,以最小的代价形式来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这是中国现代化推进中应具有的气度与气魄。具体说,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成果,其意义表现在:其一,规范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选择。我们不能重复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西方现代化,是以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化人类社会矛盾的方式而实现的。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成果,以绕过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这是中国实现赶超战略的必要前提。其二,要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成果中,寻求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意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叛,也即是对资本主义的反叛。按照利奥塔的理解: 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11]通过批判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 和谐,所批判的西方 实利主义倾向,在一定意义上为向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接近打开了通道。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曾指出: 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是#后现代化?了。[12]这种说法可能有所偏颇,因为某些消极因素的克服并不预示着社会发达状态的达致。但是通过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自觉注意对现代化进程中片面性的纠校,则是我们应具有的理念。就此而言,就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格里芬的意见相对于尚文,显得更积极一些,深刻一些。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深刻的社会危机、文化危机和人的危机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和自然科学研究观念变革的需要,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破坏性向度,另一方面则是具有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建设性向度。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后现代主义思想传入我国,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些主张,不但已经日益渗透到我国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成为了我国当代诸多学术思潮的重要要素。后现代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文化也面临后现代主义的问题。虽然我们目前还很难界定我国文化是走向还是拒斥后现代主义,但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讨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显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就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刻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推崇的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唤起了我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有利于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时,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历史的连续与历史的断裂等关系;后现代主义的注重边缘、个体化和强调多样性的主张,无疑也会对我国建设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质疑,对于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欺骗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化多维度的批判,有利于我国人民全面认识和分析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来的文化虚无、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游戏人生等理论和心态,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着重要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先锋派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思潮。在这股文学新思潮中,带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质疑历史的真实性和决定论的合理性,强调恢复文学的虚构性质,并希望用文学的名义去反抗历史的合理性。对历史真实性和决定论观念的质疑,必然导致当代文学的消解理想、躲避崇高的特点。在这股文学新思潮的影响下,当代一些小说家们主张 平面的写作,不但要求取消文学的深度模式,而且要求取消作家的 情感,希望作家从感情的零度开始写作。因此出现了王安忆的&小鲍庄?、刘恒的&伏羲伏羲?等作品。在这些作家主张取消理想、消解文学的深度创作中,滋长了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色情主义作品的泛滥,强化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当然,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促进当代中国文学的活跃和解放有着积极的影响。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本质是: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形式,否定了唯物主义传统,继承了唯心主义传统;消解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现

象背后的本质的存在,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推崇世界观上的主观性、内在性、相对性。这些主张在人文精神上表现出来的无理想、无正义、无道德、无责任、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态度,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推崇的反基础、反本质、反理性等主张,对于我们坚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统一旗帜,对于我们强调要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但也必须看到,后现代主义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关心现实问题,紧跟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的信息,反对教条主义文本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说来,对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深入而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现存的现代主义文化形态,对我们重新思考在网络信息时代应该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波林,罗西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P18.

[2]李荣海.相对主义笼罩下的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6).

[3]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2.

[4]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154,140,147.

[5]格里芬.后现代精神[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22,7,13.

[6]福尔柯.追求后现代[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149.

[7]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7,P43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P8.

Post-m odernis m and China?sM odernizati on

LI U Zhao yang

(Colle g e o f H uman ities,Shanghai Universit y,Shangha i,200444,China)

Abst ract:Post-m odernis m is a sort o f cu ltura l thought tha t ca m e i n to ex istence first in the1960s in the w estern deve l o ped countries,and later on,spread thr oughout the w orld.It is t h e refl e ction of the politica l and e cono m ic contradicti o n and conflict i n t h e w estern capitalist wo rl d,and the outco m e of the con trad iction in the capitalist soc i e ty.Post-m odernis m presents its clear theo retica l features o f anti-base m en,t anti-essence and anti-reason.It is o f g reat sign ifi c ance of the constructi o n o f soc ialist m oder n iza ti o n and socia li s t c i v ilizati o n in our countr y if an all-round and profound analysis and critic is m o f post-m odernis m is conducted and if its posi ti v e and negati v e influence on conte m porary Chi n a is accurately understood and acquired.

K ey W ords:m odern is m;post-m oder n is m;Ch i n a?sm odernizati o 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