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必修2知识

生物必修2知识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1.1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各品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差异,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豌豆是自花传粉~ 1 ~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花传粉是指雌雄同株的植物的两性配子相互结合的一种传粉方式,即同一朵花之间的传粉;闭花受粉是指在花未开放之前就已完成受粉。因此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试验方法

(1)去雄〔右下图过程①〕:确定被研究的相对性状,选择好父本和母本,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 (2)人工授粉(右图过程②):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的母本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3)记录数据、统计分析:详细记录杂交各代的系谱,用统计法处理结果。 2. 父本、母本的认定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1.1.3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过程(右图):

纯种紫花豌豆和纯种白花豌豆作亲本杂交,再让F 1自交得到F 2。

2.实验现象:

(1) F 1只能表现出显性性状;(2) F 2出现性状分离; (3) F 2性状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 :1。 1.1.4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2)亲本的基因型为CC 、cc ,分别产生含C 的配子和含c 的配子;

(3) F 1的基因型为Cc ,表现为显性性状;

(4) 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产生含C 和c 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F 2出现三种基因型。1CC :2Cc :1cc

21.1.5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设计思路: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能真实反映出F 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目的:用于验证对分离定律解释的正确性。 (3)方法:让F 1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

(4)预测:如果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即如果为Cc,则Cc ×cc →1Cc(紫):1Cc (白)。

(5)实验:F 1×白花→85株紫花:81株白花≈1:1(与预期的设想相符)。

(6)结论:证实了F 1是杂合子,基因型为Cc ;F 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C 和c 两种类顼比例相等的配子。

1.1.6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1.7 遗传因子、性状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1.1.8

判断显隐性性状的思路如下:

“无中生有为隐性”,即双亲中没有表现而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有中生无为显性”,即双亲表现出而后代没有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1.1.9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一般推断

AA ×AA →AA ,全为显性;AA ×Aa → 1/2AA : l/2Aa=l : 1,全为显性;AA ×aa →Aa, 全

为显性;Aa ×Aa →1/4AA : 1/2Aa : l/4aa=l : 2 : l,3/4显性:1/4显性=3 ; 1 ;Aa ×aa →l/2Aa : l/2aa=l : 1,1/2显性 : 1/2隐性=1 : 1 ;aa ×aa →a,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

可用A_来表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aa ,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隐性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作进一步的判断。 1.1.10 遗传概率的计算 (1)根据分离比直接推出。 (2)用配子产生的概率计算。先计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再根据题意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概率相乘,相关个体的概率相乘或相加即可。 根据上表比例,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

1.1.12 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1.动物

测交法: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可能为纯合子。 说明

待测对象若为雄性动物,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

(1)自交法: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可能为纯合子。 说明

此法适合于植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对于动物不适合。

(2)测交法:同动物的测交法判断。

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2.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2.2对自由组合现

象的解释

1.2.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测交,即让厂与隐性纯合子类沏杂交。

2.测交遗传图解:

3.结果

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

(1)F1是YyRr。

(2)F1产生的配子类型有YR、Yr、yR、yr。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测交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2)测定F1遗传因子的组成。

(3)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1.2.4自由组合定律

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2.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

下是纯种;

既可靠又易统计分析。

(2)

研究,搞清后再对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

(3)能科学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科学严谨。1.2.7概率学中的加法定律和乘法定律在遗传统计中的应用

(1)加法定律: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另一个事件就被排除,这样的两个事件为互斥事件或交互事件。这种互斥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和。例如,肤

(A)对白化(a)是显性。一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他们的孩子的基因斟可能

AA、Aa、aA、aa,概率都是1/4,这些基因型都是互斥事件,所以一个孩子表现1/4(AA)+1/4(aA)+1/4(Aa)=3/4。

(2)乘法定律:当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事件的发生时,这样的两个独立事

例如,生男孩和生女孩属于两

1/2。第一胎生女孩的概率是1/2,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也是,那么两胎都生女孩的概率是1/2x1/2=1/4。

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思维方法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因而可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

(1)配子类型的问题

①具有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配子的种类数是每对基因产生

②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某种配子的概率是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概率的乘

某生物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这三对基因为独立

,则它产生的精子的种类有2x2x1=4种。

(2)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①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相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种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1.1减数分裂

(1)发生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进行场所: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3)发生的时间: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4)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

(5)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2.1.2 减数分裂的过程

(以哺郛动物为例,仅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变化)

假设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20,其减数分裂过程变化简图如下:

归纳总结:

(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复制→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2)精子形成过程涉及的细胞名称及染色体数目(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1个精原细胞(2N)→1个初级精母细胞(2N)→2个次级精母细胞(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为2N)→4个精细胞(N)→4个精子(N)

2.1.3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步骤

2.1.4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含巧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形成的配子

注意:

(1)对于一个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而言,可能产生的精子种类为2n种,而实际上只能产生其中的两种;对于一个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而言,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种类也为2n种,但实际上只能产生其中的一种。

(2)若考虑交叉互换,会增加配子的种类,如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产生配子种类会大于2n种。

2.1.5 受精作用

(1)受精作用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过程:

①精子的头部进人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②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③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1.6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减数分

裂使成熟生

殖细胞(配

子)中染色

体数目比原

始生殖细胞

(或体细胞)

的减少一半,

而受精作用

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关系可表示如下(假

2n):

由此可见,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图像的判定方法:无同源染色体,散乱地排

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排

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2.2.1萨顿假说一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见下表)

2.2.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及其优点

果蝇:相对性状多而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培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3.实验现象

(1)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2)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

(3)F2红眼:白眼=3 : 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4.理论分析

⑴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2)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5.测交实验验证过程

测交结果:后代中红眼:白眼=1 : 1,符合分离定律。

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6.通过基因定位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2.3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上基因的对应关系

(1)分离定律中的一对遗传因子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2)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两个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如图: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

2.2.4 基因存在位置的判断

核基因分布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大多为X、Y)。判断基因的位置主要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上。质基因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上。

〔1〕根据性状与性别的关系确定

由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无关,X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因此:

①已知显隐性的情况下,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利用雌性隐性性状和纯合雄性显性性状个体交配来判断。若子代只表现为--种表现型,则在常染色体上;若子代表现为两种表现型,且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在X染色体上。

②不知显隐性的情况下,利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判断。利用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正交和反交,若结果一致,则在常染色体上,若结果不一致,则在X染色体上。

(2)根据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比分析推断:

若告诉某一性状在子代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比例或数量,则依据该性状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是否一致即可确定。

据表格信息:灰身与黑身的比例,雌蝇中3 : 1,雄蝇中也为3 : 1,二者相

同,故为常染色体遗传;直毛与分叉毛的比例,雌蝇中4 : 0,雄蝇中1 : 1,二者不同,故为伴性遗传。

(3)、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表现在雄(男)性。

2.3 伴性遗传

2.3.1伴性遗传的概念

1.概念:如人类的红绿色肓、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等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特点:在群体中,伴性遗传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上的比例有明显差异。

3.本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及控制的性状表现。

2.3.2 人类红绿色盲症

1.从基因角度分析

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表现为不能辨别红和绿两种颜色。

2.典型系谱图

3.特点分析(以人类红绿色盲症为例)

(1)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因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女性只有基因型为X b X b义才表现为色盲,X B X b不表现为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肓基因b,就表现为色肓。

(2)色盲基因的传递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因为男性体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传递给女儿。

①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传递给女儿。

②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不是色盲患者。

③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色盲患者。

2.3.3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1.实例

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典型系谱图

3.特点

(1)具有连续遗传现象。患者具有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于其父亲或母亲,因此其父母至少一方为患者。

(2)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因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女性只有X d X d才能表现正常,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基因d,就表现为正常。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2.3.4 伴Y染色体遗传

1.实例

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2.典型系谱图

3.特点

图谱特征

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

者,则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双亲都患病,

正常者,

图谱特征

女病父病子也病,此病必定为伴性;女病父子全正常,此病一定非伴性a.

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

染色体隐性遗传

B

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都患者

其母亲女儿均正常,此病一定非伴性;男病母病女a.

下,男性患者为突破口

病母正常,

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此病必定为伴

b.

染色体上,

儿一定是患者”要

则致病基因在常染色

患病性状只在男性

女性一定不患病,

隐性遗传,若出现

儿子正常或父亲正

病的,均不是伴

2. 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

2.结果分析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已失活。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

3.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注意:

(1)转化作用是指从一种生物体内得到的DNA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使受体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其实质是外源DNA和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2)加热到一定温度,

蛋白质发生变性会导致S型细菌死亡,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DNA不会变性仍能保持生物活性。

3.1.2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方法:将从S型活细菌中分离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2)过程及现象:

〔3〕结论: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注意: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是外源DNA与受体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DNA越纯,转化效率越高。

(2)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3.1.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原理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组成物质,从而进行大量增殖。

2.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选用35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

P 标记噬菌体的DNA 。因为在T 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进一步分析表明:S 元素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P 元素几乎都存在于DNA 分子中。因为蛋白质和DMA 中都含有(C 、H 、O 、N ,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 、H 、0、N 。 3.实验过程

(1)含35

S 的培养基+细菌??→?培养含35S 的细菌+噬菌体??→?培养35S 标记的子代噬菌体+细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2)含32

P 的培养基十细菌??→?培养含32P 的细菌+噬菌体??→?培养 32P 标记的子代噬菌体+细菌??→?离心沉淀物放射性高,上清液放射性很低。

注意:

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4.实验结果分析

(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讲,含32

P 标记的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放射性为0;实际上,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2)用32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讲,含32

S 标记的蛋白质均不能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全存在于上清液;实际上,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用32

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 5.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4 证明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一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TMV 由蛋白质外壳与RNA 核心构成,能使烟草患病;车前草病毒HRV

3.1.5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规律方法与技巧

3.1.6 高中生物教材中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归纳:

(1)用3

H 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

(2)用3H 或或15N 或32

P 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 )追踪DNA 复制过程或细胞周期中间期的时长;

(3)用3H 或15N 或32

P 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 〕追踪RNA 合成过程;

(4)用14

CO 2追踪光合作用中“C ”转移途径;

(5)用H 218O 和C 18

O 2相互对照探究光合作用中O 2的来源。

〔6〉分别用32P 、32

S 标记噬菌体DNA 和蛋白质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化学本质。

3.2 DNA分子的结构

3.2.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⑵构建依据

①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酸分别含有

A、T、C、G四种碱基。

②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表明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③查哥夫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唆(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3.2.2分子的结构

特别说明:(1)每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中的第1个碳原子与碱基相连接,第4个碳原子与磷酸相连接,而它的第3个碳原子则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相连接,依次延伸成脱氧核苷酸链。由图可知,DNA分子中的两条互补链是反向平行的。

(2)每个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一定的,其中蕴藏了遗传信息,从而保持了物种的遗传特性。

(3)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4种,但DNA分子中的碱基数目成千上万,碱基的排列顺千变万化(有n个碱基对,就有4n种排列方式)。因此生物界的DNA分子多种多样。

3.2.3 分子结构的特点

1.稳定性

(1)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2)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4)DNA分子之间对应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2.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

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高招](1)区分核酸种类的方法:

(2)DNA双螺旋结构内侧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理解:DNA分子储存遗传信息的量的大小,一般用4n表示,n为碱基对数。

3.2.4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制作原理

DNA的脱氧核苷酸双链反向平行,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碱基互补配对。

2.制作程序

注意:

(1)实验操作程序:按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完成。

(2)制作磷酸、脱氧核糖和舍氮碱基的模型时注意各分子的大小比例。

(3)A与T的一端应剪成相互吻合的形状;G与C也如此。这两种碱基对模型的长度应相等,以保证DNA分子中两条平行链之间的距离相等。

(4)两条链的长度、碱基总数一致,碱基互补、方向相反。

(5)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三者之间的连接部位要正确。

(6)制作中各零件连接应牢固,避免旋转中脱落。

(7)各组模型制作不同数量和顺序的A=T、C ≡ G、T =A、G≡C四种碱基对排列,领悟DAN分子的多样性。

3.2.5 有关碱基的计算

根据A=T、G=C,图示如下:

α链—A—G—C—T—T—C—C—…m

β链—T—C—G—A—A—G—G—…m 则:

且以α链为模板合成的RNA中

n

C

U

G

A

RNA

1

=

?

?

?

?

?

+

+

3.2.6碱基比例与双链DNA分子的共性及特异性

(1)共性:不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1

;1

;1=

+

+

=

+

+

=

=

=

=

C

T

G

A

G

T

C

A

G

C

C

G

A

T

T

A

(2)特异性:

C

G

T

A

+

+

的比值在不同DNA分子中是不同的,是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表现。

3.3 DNA的复制

3.3.1 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1)假说:半保留复制方式。

(2)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

(3)内容:

解旋: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

断裂。

复制:以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依据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特点:新合成的每个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八分子中的一条链。

3.3.2 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为模板合成子代的过程。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位于细胞核。

(4)过程:

(5)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6)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7)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8)准确复制的原因:

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

实验探究

探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生物材料: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

(3)实验假设: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

(4)实验过程:(见图)

①大肠杆菌在含标记的NH4C1培养基中繁殖几代,使DNA双链充分标记15N 。

②将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4N标记的普通培养基中培养。

③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间隔的时间为大肠杆菌繁殖一代

所需时间)。

④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5)实验预期:离心后应出现3条DNA带。(见上图)

重带(密度最大):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15N/15N)。

中带(密度居中):一条链为15N,另一条链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5N/14N)。

轻带(密度最小):两条链都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14N/14N)。

(6)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相符。(见上图)

①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重带(15N/15N)。

②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中带(14N/14N)。

③繁殖两代后取出提取八→离心→1/2轻带(14N/14N)、1/2中带(14N/14N)。

(7)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

3.3.3 DNA分子复制的有关计算

假设将一个全部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亲代)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n代,结果如下:

(1)DNA分子数:

①子代DNA分子总数:2n个

②含15N的DNA分子数=2个

③含14N的DNA分子数=2n个

④只含15N的DNA分子数=0个

⑤只含14N的DNA分子数=(2n - 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条

②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

③含14N的脱氧核苷酸链数=(- 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

①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m×(2n- 1)个。

②在第 n次复制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m×2n-1个。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也是基因的载体。

2.基因与DNA的关系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一个DNA分子上的碱基总数大于该分子上所有基因上的碱基数之和。

(2)基因具有遗传效应是指其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3.基因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1)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3)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

实验与探究

(1)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问题: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是否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探究情境:情境1:若一个碱基对组成1个基因,4个碱基对可能形成几种基因?(4种)

情境2: 17个碱基对可以排列出多少种基因? (417)

情境3:1000个碱基对可以有多少种排列方式?(41000)

情境4:设人的第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由17个碱基对随机排列,同桌的两人该

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

?

?

?

?

?

?

4

417

17

1

1

探究结论:碱基对排列的千变万化满足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但对具体个体的某个基因来说,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又是特定的,即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可见。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中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代表了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DNA分子中都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稳定性:与DNA结构稳定性有关的因素有三:

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碱基对的配对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维持了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稳定;

③堆积碱基间的疏水作用(碱基堆积力)使得双螺旋内部不存在游离的水分子,有利于互补碱基间形成氢键。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核心考点背记

注意: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也有RNA,病毒中只有DNA或RNA。(2)DNA中有碱基T,而RNA中没有;RNA中含有碱基U,DNA中没有。科学家常用同位素分别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来研究DNA、RNA的动态变化。

4.1.3 基因、八、蛋白质的关系

4.1.4

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由于mRNA 上的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外有61种对应氨基酸,而tRNA 上的反密码

子与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一一对应,因此:

(1)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密码子,可由多种tRNA 来转运。

(2)一种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 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4.2.1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图解

注:虚线表示中心法则的发展。 2.遗传信息流向的各种情况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3、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如Aa(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最简单鉴定基因型的办法)。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最快速鉴定基因型的办法) 6、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能够稳定遗传 ★7、孟德尔遗传规律(2个):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8、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9、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用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10、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用的科学方法:类比推理)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讲解

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 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______性状。[相对]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_______。[性状分离] 3、F1(杂合子)与_________进行的杂交,叫测交。[隐性纯合子] 4、在____对_____染色体的______位置上的,控制______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通常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____可看作一对等位基因。[一//同源//同一//相对//d]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的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试验现象 P:DD高茎×dd矮茎 ↓ F1:Dd 高茎(显性性状)F1配子: ___D、d ↓ F2:高茎∶矮茎(性状分离现象)F2的基因型: 3∶1(性状分离比)DD∶Dd∶dd = __1:2:1 测交 Dd高茎×__dd 矮茎 ↓ ____Dd dd (基因型) __高茎矮茎(表现型) __1 :1__(分离比)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试验现象: P:黄色圆粒YYRR X 绿色皱粒yyrr ↓ F1:黄色圆粒(YyRr)F1配子: YR Yr yR yr ↓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 9∶ 3 : 3 :1(分离比) 测交: 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_(yyrr) ↓ YyRr:yyRr:Yyrr:yyrr(基因型)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表现型)

1 : 1 : 1 :1(分离比) 6、生物的表现型是_______和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环境] 7、减数分裂进行_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_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___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__次,而细胞分裂___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_____。[有性//成熟生殖细胞//减半//一//两//一半]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____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____个卵细胞。[4//1]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____和___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__方,一条来自____方。[形状//大小//父//母] 10、一个四分体包含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条染色单体,_____个DNA分子。[1//4//4] 11、_____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____。[减数//联会]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必修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种生物的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资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第2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相关信息: 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各是一条细长的西四,呈染色质状态,所以,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姐妹染色单体的。 思考: 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 初级精母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生物的遗传有什么重要意义? 联会,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这样的话可以让产生的配子都不相同,提供更多的遗传信息,保证后代的多样性,保证后代能适应未来各种未知的变化.这个是生命长期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细胞质基因不一定)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与独立性,因染色体在配子形成与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练习 生物如果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就会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该如何解释? 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百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度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生长发育的版一整套基因。 注:雄蜂是孤雌生殖,可以正常繁殖后代。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这23对染色体中一般包含46个DNA分子,其中第1号~第22号是常染色体,第23条是性染色体,现在几经发现第13号,第18号,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婴儿,都表现出严重的病症,据不完全调查,现在还未发现其他常染色体多一条或多几条的婴儿,这是为什么呢? 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了的缘故。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分,进行大量增殖。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因为大多数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思考: 1. 大多实验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主要是繁殖快,试验周期短;遗传信息便与分析;另外细菌或病毒的生存条件简单便于操作,且易于控制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巩固

减数分裂过程及基因分离定律 1.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填空。 图中A和B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和B ,形成一 个,a和a'是,a'和b'是, D表示基因,d表示基因,D和d称为基因,图中 A上有个D,D控制的是生物体的性状,d 控制的是生物体的性状,D和d控制的性状称为 性状。 2.假设精原细胞内只有一对同源染色体,请完成精子形成过程的部分图解,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图解(只需画出染色体的变化) ②请在上图中标出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③减数分裂是进行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时进行的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细胞的减少一半。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次分裂,因为分离之后进入到了两个 细胞,所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了 的分离,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后数目不变。 ④请在①的精原细胞中标上一对等位基因D和d,并在其他图解中追踪这对等位基因的变化。 ⑤由④可看出,等位基因(D和d)随着的分开而分离,最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这就是定律的实质。 3.豌豆是传粉植物,而且是受粉,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即可靠又容易分析。孟德尔做豌豆杂交实验时,花粉的植株是父本,花粉的植株是母本,母本要在花时除去。 4.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是: ①在形成配子时,随着的分开而分离,最终进入不同配子; ②时,的随机结合。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自由组合定律 1.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填空。 ①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次分裂的期,图中有个 四分体,1和2叫做,1和4叫做,图 中的等位基因有,非等位基因有。 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随着(填图中序号)的分开(填图中字母)分离,同时(填图中序号)上的(填图中字母)组合。 2.若上题图中细胞为某雄性动物的细胞,则正常情况下,该雄性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的染色体组合有几种可能,请画出来。(只需画出染色体的变化) 3.由上题推测,正常情况下,该雄性动物所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有,其形成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上的自由组合,这就是定律的实质。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试验中,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是: ①在形成配子时,上的自由组合; ②时,的随机结合。 5.精、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①相同点:染色体复制次,都有现象和四分体时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染色体数目;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最后形成的精细胞(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核内DNA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精母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讲义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 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 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

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 ×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8-04-09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 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 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生物高考必修二基础知识整理

一、减数分裂、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 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 种精子(卵细胞); 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 2 复习知识点大 全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1、2节 一、相对性状 等。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 1 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A A 的个体) 显性纯合子(如 a a 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 (关系:基因型+环境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粉)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 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附:测交:让 因: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 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 花授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 究(从简单到复杂) 说 ------- 演绎法 :假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 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后代 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基础知识点背诵版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2、细胞增殖 (1)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许多学生都对必修二的生物不感兴趣,总是认为这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很凌乱,不好学.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自己整理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 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 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高中生物必修基础知识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亲本为显性纯合子AA和隐性纯合子aa,杂交后代为杂合子Aa,子一代自交,后代基因型比值为AA:Aa:aa=1:2:1,表现型比值为3:1(如,高茎:矮茎)。 测交: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比值均为1:1。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子一代表现型比值为9:3:3:1,若要计算其中一种基因型(如AaBB)所占后代总体的比例,可用棋盘法,或者将两种基因分开,分别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各自比值,再将两结果想乘得出(分离相乘法)。 如AaBB,Aa所占比值为2/4,BB所占比值为1/4,所以AaBB所占后代比值为2/4*1/4=1/8。 测交为两对基因型的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比值均为1:1:1:1。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常见组合问题(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统一用分枝法[先一对一对分析,再进行组合]:都可以简化为用分离定律来解决,即先求一对相对性状的,最后把结果相乘,即进行组合,因此,要熟记分离定律的6种杂交结果) ①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②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③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6)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