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_邵朝恒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_邵朝恒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邵朝恒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高考之间的衔接不太理想。教师和学生常常感到:高考所考的,似乎平时复习不到;而平时所学的知识,似乎对高考没有多大帮助。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点:一是高考考什么与中学教什么,二是高考怎么考与中学怎么教。就高考考什么与中学教什么而言,命题者命题时并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再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他们对中学教材的态度是:谬误要纠正,空缺要弥补,亮点要发扬;而中学教师则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说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因此,中学教师永远无法达到命题者的学术境界。就高考怎么考与中学怎么教而言,高考多用材料命题,用材料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的理解,用材料创设情境,考查论证结论;而中学教师虽然注意到材料的重要性,也进行了适当的材料教学,但主要还是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

可以看出,命题者在教材之外,中学教师在教材之中,高考与教学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学没有真正按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一、正确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一)现实呼唤“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史”指“史料”和“史实”,“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

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人们研究和阐释历史的结晶和见解。历史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规定的内容之一是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高考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获取和解读材料: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了解历史事实,分析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四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论证、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显然,无论是历史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考试大纲,都力图培养和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运用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也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由己出”的能力。

(二)历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学对史料的不同态度

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史料是浩如烟海的,结论是未知的、开放的,历史研究者追求的是研究理论的科学性、研究过程的完备性、研究资料的丰富性、研究结论的缜密性,他们关注的是知识的完整性、系统

摘要:目前,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考查目标,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史论脱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教师要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课程标准;高考考查目标

中图分类号:G 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 (2013)29-0062-03

第33卷(2013年)第29期第62-64页

Vol.33(2013)No.29P 62-P 64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作者简介:邵朝恒(1963-),男,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他们采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他们的使命之一是建设和完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他们的研究很少受时间、地点、资料、结论等方面的限制。

中学(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史料是极其有限的,结论也是教材给定的,教材既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工具,学生追求的是教材中基本史实的记忆与基本结论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知识的适应性、需要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核心是“论由己出”

由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是有选择性的,结论是有指向性的,因此,“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侧重点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史料,也不在于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学生是否通过自己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是否体验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换言之,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下,“论由己出”才是核心。

例如,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目中,要求学生“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希腊文明的产生”设计了三种形式的描述。第一种描述方式是插入一幅“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希腊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第二种描述形式是一段正文:“……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第三种描述形式是一段补充文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迫切希望进行整治改革,……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而言,教材这样的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因为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作用而淡化甚至掩盖了其他因素对文明的影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临海国家必然会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又必

然导致民主政治的产生”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二是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所有希腊城邦的影响并不一样,雅典与斯巴达同为希腊城邦,雅典的生命线就是海外贸易,居民的生活充满着自由、多样性和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斯巴达则以农业为主,全国总是处在军事戒备之中。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顾虑,是因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史料”,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希腊文明。但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材是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意图编写的,不可能全面介绍希腊文明的形成,只能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因而学生只要能在仔细研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之后,得出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特殊影响,体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中学历史的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就算达成。

二、有效实施“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而教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标准。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应占有较大比重,而能否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主要观测指标,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论由己出”。具体来说,主要应关注以下几项指标: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史实;教师对结论的分析能结合史实;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能将史实与结论有机结合;学生的回答要能分清史实和结论,做到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能充分支持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现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用结论(观点)对历史现象(史实、史料)进行分析、论证。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中学历史教师都要首先使学生学会区分“史料”、“史实”和“结论”。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之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是经过考证的,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中学历史教师在引用时要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此外,史料可分为一手资料和转手资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遗址遗迹等。史料的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样,其证据力也有所不同。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巩固统一、实施暴政,史实清楚,可两千年来对秦始皇的争论不绝于耳,误把结论(如名人的结论、伟人的结论)作史实,再去推导结论,

63

第29期邵朝恒:“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一)从史实中引出结论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比重大大高于高校教材,结论性内容过多,将编写者的认识或“权威”的经典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回答问题前先翻阅课本,看看课本哪章、哪节、哪段可以代替自己的思考,从而提炼“标准”答案。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严重缺乏依据史实进行自我判断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出现了一些“结论缺失”,但对于这一改进,很多教师并不“买账”,他们花费功夫,从原来的教材或其他资料上找来相关要点,上课时帮学生补充完整。这实际上是“好心办坏事”,将学生掌握“论从史出”方法的机会硬生生地剥夺了。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的机会,不能主动向学生提供“结论”;要史实(史料)先行,对史实(史料)进行无观点讲述,也可由学生对史实(史料)进行无倾向的自主阅读;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史实(史料)进行分析、归纳。

目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课堂上不断增加史料(材料)教学,但却无意间忽视了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重视教科书,并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不能完全脱离、放弃文本,反而应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新课程下的历史教科书,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包括正文中的宋体、楷体文字,表格、插图以及补充材料,教师要把它作为史实(史料)来对待,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以史论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文字、表格、插图、阅读卡等,指导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用史实说明结论

通常情况下,中学历史教材会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在史学界基本有定论的观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去解释这些观点,也可以先给出教材的观点,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教材会有这样的结论”或“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这个结论寻找依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知识点的零散,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至于寻找依据,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让学生直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依据;二是教师提供一定的补充材料;三是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查

找补充依据。

(三)用结论(观点)对历史现象(史实、史料)进行分析、论证

这里的结论,主要指史学观(理论)。目前,主要的史学观有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等。全球史观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在承认全球整体文明的同时,也承认局部发展的差异。文明史观指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现代化史观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阶级斗争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除此之外,还有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

史学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综合复习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中。综合复习时,知识跨度大,头绪多,教师运用相应的史学观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结构,提高复习效率;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运用相应的史学观,可以分析繁杂的史料和历史现象,得出准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落实,不可能靠几节课就能实现,还需要课后的习题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亲自“下水”,与学生共同感受“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参考文献:

〔1〕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S〕.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S〕.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3〕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2).

〔4〕朱刚.“高中历史教材中结论缺失问题的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0,(8).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山西太原邮编030001

64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