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田慧生: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田慧生: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田慧生: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

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略语。虽然STEM教育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将STEM教育视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是比较一致的。比如,美国希望通过STEM教育增加高等教育中STEM学科的毕业生,保持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英国认为STEM学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未来,强调激发青少年对STEM学习的兴趣,提高高等教育中学习STEM专业的人数,满足英国经济发展中STEM 产业的人员缺口。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发达程度存在差异,对于STEM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有差异。那我国对STEM教育有什么要求,STEM教育对当前基础教育又有什么要求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

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应该说,我国科技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有力地服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和国家长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回信给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再次强调要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起步晚、水平低、意愿弱、缺口大,还不能很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有几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2015年PISA测试,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China)在此次测试中总分和科学项目均排名第10,整体落在越南后面。这还不够,PISA 测试还关注这些15 岁的学

生以后从事科技相关职业的意愿,结果显示中国只有16.8% 的学生期望以后从事科技相关职业,美国的数据是38%,而OECD 平均值是24.5%。2017年4月发布的《“十三五”国

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认为,到2025年我国航空航天人才缺口将

达到约4.8 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产生近25万的

人才缺口,大中型企业生物制药对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缺口约为6万人,大中型医疗器械企业对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缺口约为9万人。据工信部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

500万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

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算起到2035年,目前的中小

学生到那个时候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高原阶段、正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黄金年龄、正赶上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段。所以,现在加强STEM教育,就是要为下一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现在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恰逢其时,不可不为,不可慢为,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努力赶超。近几年,STEM 教育正在我国快速兴起,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企业公司等共同发力,推动了STEM 教育实践、

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采取措施,积极探索STEM教育推进方式,开展中小学STEM课程体系、专用空间、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尝试。STEM 教育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和著作明显增多,各种研讨交流会频繁召开。国家不仅发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文件,还对STEM 教育提出专门要求。比如,2016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 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特别

是2017年初,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STEM教育。刚刚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明确地将创意物化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推荐了体验物联网、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开源机器人初体验等活动主题,引导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新政策指明新方向,新研究提供新支撑,新探索开创新局面,STEM教育中国特色体系正在逐渐显露。

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STEM教育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STEM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有六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尚未初步形成,缺少打通学段的整体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方案,各学段内容和目标不衔接,不利于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和叠加效果的产生。二是教育标准与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什么样的课程能够进入学校,期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众多项目教育效果如何,缺少相应的标准和评估,目前来看STEM教育处于蓬勃生长阶段,乱象丛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三是STEM教育师资队伍问题严峻,数量缺口大,整体水平不高,补充能力差,是学校实施STEM 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四是社会联动机制不健全,STEM教育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五是缺乏国家项目示范引领,已有项目系统性不强、吸引力不足、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六是缺少STEM教育国家战略高度的顶层设计,没有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统筹考

虑和系统谋划。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推动、解决。

一是推进STEM教育政策顶层设计。STEM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要从理念上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理解STEM教育,要在原则上强调开展STEM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在目标上明确努力的方向,要在任务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举措,要在资金保障、社会参与、项目设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STEM教育才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全面发展。

二是实施STEM人才培养畅通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根据国情整体布局,促进各学段教育连贯一致、各类型学校相互配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序推进。进一步优化STEM教育活动,提高相关活动的吸引力、科学性和教育质量,为每一位学生参与STEM 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建设STEM课程体系。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促进各学段STEM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衔接,打通学生成长关节,疏通学生学习渠道,融通学生学习内容。在STEM 教育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评估自身的兴趣点、经验和才能,通过基于现实的项目,在深度和广度上应用跨学

科的知识和技能。评价过程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方式,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针对STEM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群体的师资培训,帮助教师们获得多学科STEM 学习经验,提高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认识和科学素养,并提倡教师们将STEM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师范院校要结合实际需要,积极探索STEM 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队伍建设源头上做好工作。

五是打造一体化STEM创新生态系统。对STEM教育的经济投入、媒体宣传和多方参与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重要方式。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数字媒介等社会机构积极开放空间,成为STEM 教育非正式学习的组成部分。设立国家示范引领项目,广大师生参与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加强STEM教育的宣传报道,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的STEM 育人环境,构建一体化STEM创新生态系统。

六是推广STEM 教育成功模式。针对STEM教育出现的问题,通过研讨会、现场会、观摩课等方式,促进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培育和发现各地STEM 教育的有效

做法和先进经验,通过报纸、期刊、网站等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带动各地各校一起发展。引进国外STEM教育优质资源,借鉴有效的教育模式,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复制、移植、改造,加强本土化、特色化探索。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STEM 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开展STEM教育系统研究,近期推出了《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推动我国STEM 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此文系田慧生院长在新华网第七届“大国教育之声”上的发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教育部于年前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教育部还将依据这一《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 为让广大读者了解,本刊特将《标准》全文刊登于此。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教育发展论文现代化教育论文

教育发展论文现代化教育论文 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教育思潮,是指一个国家适应现代社会发要求所要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目标发展战略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教育思潮,是指一个国家适应现代社会发要求所要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同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1904年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起,我

国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教育的不断追求。一个多世纪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的不断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痛苦过程中进行的,至到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突出三个面向的改革,使中国教育现代化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不是教育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自觉回应的结果,是属于后发外生型,起步较欧、美等国家为晚,大致与日本、印度同时代。迄今为止,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清朝末年(1840—1911)、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前两个阶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第三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之间有较明显的断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全面恢复教育秧序之后,开始了新的开放式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应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是从这时开始的,特别是1983年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我国新时期实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战略方向。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虽然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针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重要的论述,但总的来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教育现代化问题还是出于探索阶段。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再次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第—次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倡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基于对旧中国的教育深刻反思和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独秀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 陈独秀体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洗礼,由于深受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 倡导实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兽性”主义正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坚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他满怀热情地把改造中国、更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时代与社会赋予了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陈独秀体育观的内容 2.1 提出“智、力、德”三者并重 陈独秀深受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人应该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影响,曾提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的教育目的与“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的教育主张。 他明确指出,“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10年来,青年死亡率锐减,列国无语比伦。”而对当时中国青年的体质状况,陈独秀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甚者纵欲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耳!”陈独秀认为,我国国民体质低下应归咎于我国传统的训诂教育与重文轻武之风。他还认为,身体强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也只有身体强健才能适应日趋尖锐的生存竞争。 他还从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指出,游戏、体操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游戏体操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 2.2 提倡实行“兽性”主义

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2009年8月10日我有幸参与了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八天的紧张学习,无论在教育理论水平还是教学技能方面,都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协助。现总结如下: 一、自身素质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开学典礼上,教育局刘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生动地论述了教育大业,人才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人。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使得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因而刘局长在开班仪式上特别强调:“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干有资格为人师表,才干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教师要想给予学生知识,那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发明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保守的授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正如刘局长说的“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假如不和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视野,势必丧失竞争优势。”所以,教师有着重任,要肩负起这些重任,必需去努力探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负责,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发明的机会,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刘局长在会上还特别表彰了以余阳老师为代表的市骨干教师,使我深受感触。我以后将以这些老师为典范,向他们学习,兢兢业业,尊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加深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听了何子山教研员«有效,教学有永恒追求»精辟的讲座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真正体会到“有效的,才是最好的!”实质。何教研员在讲座中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相对宽松、新鲜、愉悦、充溢激情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真正从内心“爱”上了语文课,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收获,也就是“有效的”。这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性。 此外,在这短短的8天,我还有幸听了聂世旺、彭飞等几位老师对五、六年级教材的分析,让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将结束了,我将把此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不懈的进取中实现自身的专业生长。

(答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安徽干部教育在线 2018年必修课考试答案(一) 试卷名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8-01-02 考试用时:3分钟2秒考试得分:10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10 正确率:100%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分值:10.0/得分:10.0) D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A (分值:10.0/得分:10.0) A.《诗经》 B.《尚书》 C.《礼记》 D.《春秋》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C (分值:10.0/得分:10.0)

A.从现在到2018年 B.从现在到2019年 C.从现在到2020年 D.从现在到2021年 4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分值:10.0/得分:10.0)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义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5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在()。C (分值:10.0/得分:10.0) 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七大 C.党的十八大 D.党的十九大 6 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现代化的是()。D (分值:10.0/得分:10.0)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7 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章是在()。A (分值:10.0/得分:10.0) A.党的八大 B.党的九大 C.党的十大 D.党的十一大 8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之间的矛盾。B (分值:10.0/得分:10.0) A.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 B.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 D.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 9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A (分值:10.0/得分:10.0)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九六四年十二月) 一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一九六三年九月) 二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

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刊印。 注释 [1]本篇一是毛泽东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这个初稿后来没有形成正式文件。本篇二是毛泽东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

创教育现代化征文

乐于奉献,实现教育现代化 早在1983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方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现代化教育的伟大工程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实施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立足岗位,为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教育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是关键,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而且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内涵。 一、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

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 二、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教学 学校多媒体、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录音机、图片等等,这些向来是我们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才使用的手段。但在这次创建过程中,它们成了课堂的常客,移动多媒体更是在各个班级中搬来搬去,一天要用好几次。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轻松,教师也很“轻松”,有的时候连课堂组织都显得有些多余,因为精彩的课堂学生根本不会移开他的注意力!我想这将会成为我们以后上课的习惯吧! 创建教育现代化带给了我们忙碌、累的感觉,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成长和收获!我相信,当这些创建带来的习惯长久的保持下去之后,学生定会受益匪浅,班级凝聚力也能得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会不断增强。我们教师也同样如此!我们坚信,辛勤的汗水,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洋北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它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转眼之间学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已告一段落,可是我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远远没有结束,现在我就把我自己在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深入地了解到: 1、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3、通过讨论练习进一步明确了“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4、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5、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6、“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学习形式,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学生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还有以下知识点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三个基本属性: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

浅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论文

浅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论文 《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推进院校教育现代化》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院校教育 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一项基本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相辅相成, 是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院校教育教学活 动的影响,就成为占领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电子仿 真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教学规模和教学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进一步钻研教育技术理论, 使其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 教育技术的内涵 人类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运用,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特别是近20 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十分迅猛,广播电视教育与卫星电视网的 建立与发展,院校电化教育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现代媒体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显示了巨大威力,成为教育改革中最有生机与 活力的积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它不仅使我国教育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使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发生重大变化。 “教育技术”,顾名思义,是与技术息息相关,但决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的新定义 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多年总结,4次修改,于1994年作出,并得到国际教育界认可的。其内容如下:“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 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科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学习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 为我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推动力量。教育是传授知识、技 能和培养具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人的社会活动。 2 全面推进院校教育现代化,占领现代教育技术 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对院校教育产生深刻影响,院校教育正在经历前所 未有的深刻变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院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向新的世纪,要 全面提高院校教育训练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院校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院校的改革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从而占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努力提高院校教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课程网络培训测验考试及全部答案

模块一 Question 1 分数: 8 (多选题)根据AECT 的94 定义,教育技术包括设计,开发,(b ),(d)和评价五大部分。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 实施 b. 利用 c. 培训 d. 管理 Question 2 分数: 8 (多选题)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关注教育中的技术,其研究对象是:(a、c)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 教学过程 b. 学生 c. 教学资源 d. 教师 Question 3 分数: 8 (单选题)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恰当作用,你认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 选择一个答案 a.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b.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c. 信息技术的功能强大,将代替黑板、图片、实物、演示实验仪器等传统媒体 d. 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应当争取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使用 Question 4 分数: 8 (单选题)下列关于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解中,错误的是(d )。 选择一个答案 a. 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b. 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含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c. 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技术影响并促进学习 d. 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Question 5 分数: 8 (多选题)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B)、(D )、传输与呈现。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 分析 b. 加工 c. 研究 d. 存储 [attachment=117] 模块2: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 阅读测验 Question 1 分数: 2 ( 单选题) 教师了解到本班同学都很喜欢音乐, 因此, 打算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分析过程主要考虑了学习者特征中的(a )。 选择一个答案 a. 兴趣偏好 b. 学习习惯 c. 学习风格 d. 知识基础 e. 学习动机 Question 2 分数: 2 ( 单选题) 教学目标描述:“ 初中二年级学生能够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标出主要煤炭产地。” 这里的“行政区划图上”属于教学目标描述中的(c )。 选择一个答案 a. 学习情境b. 范围c. 行为条件d. 知识基础 Question 3 分数: 2 ( 多选题)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强调真实情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下面选项中哪些不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b.d )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 抛锚式 b. 讲授法 c. 支架式 d. 操练—反馈式 e. 探究式 Question 4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Array 应用 学号: 090801005 姓名:谢海龙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 09级一班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途径由直接获取逐渐发展为间接获取。从以往口头传信到现代的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到现在网页浏览。速度在加快,信息也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形式,不断丰富多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实际简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媒体传统教材学生学习兴趣 目录 1、引言 (4) 1.1、课题背景 (4) 1.2、课题任务 (5)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

2.1以数列的极限概念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 (6) 2.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8) 3、总结语 (11) 4、参考文献 (12)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1课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途径由直接获取逐渐发展为间接获取。从以往口头传信到现代的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到现在网页浏览。速度在加快,信息也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形式,不断丰富多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当务之急。 另外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学习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经验--间接经验。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 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活动画面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 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现代化分析论文【教育论文】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指明了教育技术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创造了教育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1、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20年来,这些指示一直指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同时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1977年 19日,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希思时,就对英国开放大学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当即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时隔不到4个月的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同意”筹备电视大学,半年后又批准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力主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等手段,并把它作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途径,用政府行为,积极推动它的发展。 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教育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多年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作用,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如: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2、教育技术发展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结果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任政府领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创造性地推动这项工作。 1986年为落实开办卫星电视教育台,李鹏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卫星电视教育工作会

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 142 办公室业务2012?11 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李颖 浅谈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并对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创建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陈独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新型道德教育观,即民主、科学、全面发展以及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民主;科学;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观综述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思想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具体表现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因此,历朝历代都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础,对道德教育的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创立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是仁爱观。孔子最早提出“仁”。在此之后,“仁”一直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被后来的思想家们学习与借鉴,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仁爱,也就是爱他人、与人相爱。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不仅能成为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能够营造出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塑造过程,以及社会事业建造者的培养过程,都与仁爱教育密不可分。通过仁爱教育,人们可以变得胸怀广阔,并且互敬互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学说,提出个人在爱自己亲人的同时,还得把这种爱拓展开,发展成去爱世间万物。董仲舒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张载觉得“民胞物与”。朱熹指出:“仁者,爱之理,心之道也”。仁爱观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落脚点,对个人理想人格的塑造 及道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是孝悌观。“仁爱”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悌”则是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是父子之情,即纵系家族关系,“悌”是兄弟之情,即横系家族关系。孝悌观的最初提出者也是孔子。它要求人们真心真意地去对待父母及兄弟,提供物质的同时,还得有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可是,孝顺父母也不能凡是父母说的话就必须听,而应先判断其对错,对于错误,我们可以委婉指出,并劝戒,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得态度良好地听命于他们。孔子觉得,只有在家庭中和父母兄弟相处融洽,才能在朝廷中对君王尽职尽责。所以说,中国古代政治上的“忠君”也是“孝悌”的表现形式。 最后是义利观。义利关系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经常讨论的议题。道德与利益是相互交错的。孔子认为,义与利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应该是以义为特性,起码也应该做到面对利就可以想到义。求生是人的本能,维持生命就是最大的利益,可是君子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生命,舍弃利,选择义,这就可以充分证明,义的价值是大于利的。儒家义利观,自古以来就对社会、以及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掌握着人们的灵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朝着道德的方向前行。并且培养了大批志士仁人,均以重义轻利为特征,表现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观的批判 陈独秀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后,紧接着对其进行了批判。 (一)传统教育脱离社会 陈独秀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发展教育事业,这样看来,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可是,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团体,学校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区域,在大多数眼中,学生与学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民众感受不到而且不相信教育的作用。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只有把社会与教育联系起来,把教育放在社会需求中去考察。对于学校中各种专业的设立,也必须根据学校性质而确定,并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传统教育脱离客观现实 陈独秀指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教育必须和客观现实相连接,这样的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才有积极意义。而传统教育模式正好缺少这一点,与客观实际严重分离,陈独秀说:有许多学生“在学校时候,无不品行纯洁,志趣高超,为一有希望之青年”,然而“一入社会,则渐染渐深,愈久愈甚,终成为一无希望之恶人”。这一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教育与现实相分离。 (三)传统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 陈独秀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关闭在学校大门之外。受教育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办学理念也是迎合这一范围需求的。导致了学校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其作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 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 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 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 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 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 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 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 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 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 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 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 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 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 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 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 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 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 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 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 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 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 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 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 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 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 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 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 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论文)1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 张奇 摘要:教育现代化,就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 养创造型的人为目标的新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现代化 引言:“信息化”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计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 1、信息化、现代化概述: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2、信息化、现代化的分类: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教育部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写入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了“十二五”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这无疑对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广大中小学必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 1?陈独秀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国际背景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摆脱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生产力得到大大解放,进而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欧兴起启蒙运动,基督教教会的思想体系开始受到严峻挑战,科学成果和自由进步的思想感染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到18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1.2?国内背景 这一时期的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依然未醒,闭关锁国政策下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封闭,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爱国之士开始觉醒,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要救国必须先救民,救民的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国民思想觉醒。于是,他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受到深刻影响,发表《教育与社会》《新教育是什么》等一系列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倡社会教育和大众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2?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涉及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各个方面。他还尤其重视青年教育,认为青年担负着中国的未来,青年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他把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同国民所受的教育程度联系起来,倡导教育兴国。他的教育观点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1?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先后赴武昌、南京等地发表一系列讲演,宣传其新教育主张,他在广东作《新教育是什么》演讲时指出“一切教育都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不建设在造成个人的伟大底上面”,即教育要趋重社会,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陈独秀十分重视教育的实用性,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社会,使得学生真正习得对自身、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用的技能,从而服务社会。 2.2?教育的方法要取法西洋 1917年,陈独秀在天津南开大学作《近代西洋教育》演讲时,正式提出了“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的主张。他强调,近代西洋教育有三大“方针”:第一,自动而非被动,启发而非灌输。第二,世俗而非神圣,直观而非幻想,第三,全身而非单独脑部。这三大方针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教育的差别,对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自动而非被动,启发而非灌输,体现着近代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异。西方教育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启发学生的性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国传统教育多为被动灌输式,采用现有理论强制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陈独秀认为我国教育者应借鉴启发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世俗而非神圣的,直观而非幻想的,这是说西方教育摒除了宗教迷信思想,撕去了神圣的外衣,注重教育的客观性和实用性。例如课堂上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还会教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如煮饭、洗衣、救火、驾车等生活技能。而近代中国教育则注重教授圣贤的遗文,对于吃饭穿衣走路等基本常识却一概缺失。由此可见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注重实际,讲求科学,提倡教育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一观点对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身而非单独脑部的,这是说西方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身性训练,包括体操、图画以及各类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力量,又发展了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而中国教育忽略全身性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发展学生的大脑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在陈独秀看来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在传统教育下大多成为了“书呆子”。正因如此,他认为一定要改变这种单独脑部教育,进行全身性训练,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文武双全”,全面发展。 2.3?教育的内容要三育并重 陈独秀认为,教育主张的落实和贯彻,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内容上的革新。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实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的教育。1902年,陈独秀首次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三育之中他尤其重视德育,强调德育是三育之首,重视培养受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品行。同时他提出,不单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还要加强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其成为一个心中有国家、心中有社会的人。其次是智育教育,陈独秀指出智育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上,而应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习得更多的生活实用技能。最后,关于体育教育,陈独秀强烈批判旧教育对于体育的忽视,提倡重视体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晶,杨乃坤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陈独秀在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上不懈地奋斗着,与此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也大放异彩,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主要从陈独秀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7 [作者简介]李晶(1993—),女,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28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