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漢語音韻學(二)

反切

劉冠才

一、反切创制以前的注音方法

(一)《汉语拼音方案》及其他

现代汉语注音工具是《汉语拼音方案》。依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汉语拼音字母?±使用?°拉丁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7年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讨论通过,经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一部具有法定作用的汉语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之前,汉语注音使用的是?°国语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母?±。

?°国语注音字母?±(正式称呼?°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简称?°注音字母?±,后来改称?°注音符号?±,又称?°国音字母?±、?°注音字符?±。

1913年2月15日(农历一九一三年一月初十),由读音统一会制订。注音字母由24个声母符号,16个韵母符号组成。它的特点是以古汉字经过楷书化,作为字母。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3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

1918年北洋政府正式公布。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此套?°注音字母?±现在大陆废弃不用,台湾仍旧使用。大陆词典也有同时使用注音字母的,与拼音方案对照使用,对那些只懂注音字母的人很方便。

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9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字母共有39个。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

有24个声母: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ㄘ;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其中"万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

有24个声母:ㄧ(直行作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

(早年注音按照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字母?°ㄜ?±,共计达40个。)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

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

bpmf v;dtnl;ɡk?h;jq nj x;

ㄓㄔㄕㄖ;ㄗㄘㄙ;

zh ch sh r;zcs。 nj,?

16个韵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iu¨1; a oe ie; ai ei ao ou;an en ang eng;er。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

国语罗马字母

1928年,南京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这是中国第二套法定的汉语注音字母。

第二套注音字母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该套注音字母1926年由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发表,1928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它的特点是,以拼写法变化表示声调,如:

幽(iou),由(you),有(yeou),又(yow);

汪(wang),王(wɑng),往(woang),望(wanq)。

此套方案设计巧妙,但是过于繁复,不便使用,难于推行。

前两套注音字母,尽管不完善,但在四十多年的使用中,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普通话、普及拼音知识等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中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汉语拼音?±或?°拼音?±。这是中国第三套法定的汉语字母。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如今,汉语拼音已经从?°注音工具?±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桥梁?±。

(二)反切法以前的注音方法

在反切法发明之前,我国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

1. 譬况法?a?a描写与说明(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譬况法产生于汉代。一般采用?°横口?±、?°踧口?±、?°舌头?±、?°舌腹?±、?°缓气?±等譬况法为汉字注音。

《颜氏家训?¤音辞篇》:?°逮鄭玄注六經,髙誘解《吕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1. 《春秋经?¤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稷(通仄。稷,精职;仄,庄职),乃克葬。?±

《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ˉ,或言??乃?ˉ???乃?ˉ难乎??而?ˉ也。?±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

内而深:大约是指洪音,舌位较低,口腔内形成的共鸣腔较大。听起来好像声音响在口腔内端。在内,自然就显得很深。

外而浅:大约是指细音,舌位较高,口腔内形成的共鸣腔较小。听起来好像声音响在口腔外端。在外,自然就显得很浅。

乃:泥之[n?] ;而:日之[?ǐ?]

2. 《公羊传?¤庄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伐人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伐: [bǐw?t] 伐: [bǐw?:t]

3. 《释名?¤释天》:天,豫司(司隶校尉,西汉掌京畿七郡治安;东汉治所洛阳县,魏、西晋司州)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春天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

又谓之玄,玄,縣也,如縣物在上也。(1)

天,透母真部;显,晓母元部;坦,透母元部。

此是就声母发音部位而言?

4.《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11)

此是就韵母的口型而言。

横口:不圆唇;踧口:圆唇;

合唇:合口、闭口;开唇:开口、张口;

风[pǐw?m]/ [pǐu?],氾,[p?ǐwam];放, [pǐa?]。

描写与说明注音法的不足

《颜氏家训?¤音辞篇》: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唯李季節云:?°齊桓公與管仲於臺上謀伐莒,東郭牙望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則?°莒?±、?°矩?±必不同呼,此為知音矣。

此例见于《管子?¤小问篇》和《吕氏春秋?¤重言篇》。

举莒,见鱼上[kǐa]/见语开三上遇[kǐo]?a?a居许切

矩,见鱼上[kǐwa]/见麌合三上遇[kǐu] ?a?a俱(群)雨切

描写与说明在两汉著作中还有不少,表明汉人的审音已经相当周密。但是,由于科学的语音学尚未建立,所以,汉朝人的对于语音的描写解说未必完全正确。遣词用语也难免含混,使人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了解。

也就是说,人们很难从譬况中了解被释字的准确读音。

2.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注音法。

与?°譬况?±法并用的还有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注音法。

(1)读若、读如

《说文解字?¤玉部》:瑂mei2,石之似玉者,從玉,睂聲。讀若眉。閩悲反。8 《说文解字?¤玉部》:珛(xiu3),朽玉也。從玉有聲。讀若畜牧之畜。許敕反/許救切。

《说文解字?¤艸部》:荲li2,艸也。从艸,里聲。讀若釐。17/13

《说文解字?¤口部》:噲kuai4,咽也。从口,會聲。讀若快。一曰嚵噲也。30/26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吕氏春秋?¤孟春纪》:?°蛰虫始振。?±

高诱注:蛰,读如《诗》文王之什(十,sh¨a)。

(2)读为、读曰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玄注:?°泮,读为畔。?±

《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郑玄注:?°绥,读曰妥。?±(即下于心)

《淮南子?¤原道篇》:?°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

高诱注:?°底,读曰泜?±(上古定脂dǐei ?ach¨a、d¨?河北槐河;上古章支?ǐe?azhǐ;zhī河北泜河;zh¨?滍,河南水名)。

古书注释中也有单用?°读?±字。

《淮南子?¤原道篇》:?°纯白不粹。?±

高诱注:?°粹,读祸祟之祟。?±

《淮南子?¤天道篇》:?°天与地鸿洞。?±

高诱注:?°洞,通也,读同异之同。?±

《淮南子?¤说林篇》:?°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

高诱注:?°辚,读似鄰,急气言乃得之也。言马亡不可发户限(门槛)而求。?±

《淮南子?¤本经篇》:?°飞蛩满野。?±

高诱注:?°蛩,沇(兖)州谓之螣。螣,读近殆。?±蛩,群东;螣,定蒸;殆,定之。

(4)之言、之为言?a?a揭示古音古义,同源

(4)之言、之为言?a?a揭示古音古义,同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心母幽部,si?u;肃,心母觉部,sǐw?k)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郑玄注:?°拜之言拔也。?±(拜,《广韵》引作扒)

说明:

读若、读如,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读为、读曰,主要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之言、之为言,释音兼释义,二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关系;读似、读近,主要用音近字来注音。

注音与释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注音方法的严重缺陷。

即用读若法注音,有时也不能反映汉字的准确读音。

《淮南子?¤说林篇》:?°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辚,读似鄰,急气言乃得之也。言马亡不可发户限(门槛)而求。?±

《淮南子?¤本经篇》:?°飞蛩满野。?±

高诱注:?°蛩,沇(兖)州谓之螣。螣,读近殆。?±蛩,群东;螣,定蒸;殆,定之。

(4)之言、之为言?a?a揭示古音古义,同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心母幽部,si?u;肃,心母觉部,sǐw?k)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郑玄注:?°拜之言拔也。?±(拜,《广韵》引作扒)

说明:

读若、读如,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读为、读曰,主要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之言、之为言,释音兼释义,二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关系;读似、读近,主要用音近字来注音。

注音与释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注音方法的严重缺陷。

即用读若法注音,有时也不能反映汉字的准确读音。?±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心母幽部,si?u;肃,心母觉部,sǐw?k)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郑玄注:?°拜之言拔也。?±(拜,《广韵》引作扒)

说明:读若、读如,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读为、读曰,主要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之言、之为言,释音兼释义,二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关系;读似、读近,主要用音近字来注音。

注音与释义混杂,音同与音近难分,正是这种注音方法的严重缺陷。

即用读若法注音,有时也不能反映汉字的准确读音。?±?±

3. 直音法

所谓直音,是用一个同音字(声韵调均同)去为另一个字注音。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宫,音弓?±;?°盅,音古?±;?°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

这种注音方法汉代就产生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

《汉书?¤高帝纪》:?°上从间道走军。?±

服虔注:?°走,奏也。?±

走,精侯(tso);

奏,郭锡良《古今字音手册》精侯(tso);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精屋(tsok);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奏字分别收入侯部和屋部。

《汉书?¤司马相如传》:?°瑊玏玄厉。?±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瑊(jiān),音缄(jiān);玏(l¨¨),音勒,或作。?±

需要说明的是:

1. 直音法从汉代就使用,可是直音一词一直到宋代才出现。北宋德清方淑著有《春秋直音》三卷,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2. 唐以前的直音法,有的是注音,有的是注音兼释义;唐以后的直音法主要是注音。

在注音兼释义的直音法中,主要有两种情况:

(1)指明假借字。

《汉书?¤高帝纪》:?°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

如淳注:?°跳,音逃,谓走也,《史记》作??逃?ˉ。?±

《汉书?¤刑法志》:?°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廷尉属官,六百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殆,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

苏林注:?°招,音翘,举也,犹卖弄也。?±(石,sh¨a、d¨¤n,十斗为一石;四钧为一石)

(2)指明四声别义。

《汉书?¤高帝纪》:?°明其为贼,敌乃可服。?±

应劭注:?°为,音??无为?ˉ之??为?ˉ。?±

此处?°为?±读平声(动词),不读去声(介词)

《汉书?¤武帝纪》:?°刑法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

晋灼注:?°长,长史之长。?±

长史之长,上声;言外之意非?°长短?±之?°长?±,平声。

唐以后的直音法主要是注音。

(3)与直音法有关的注音法,还有声调定音法。

唐玄度《九经字样》抽,丑平;买,埋上。

梅膺祚《字汇》佚,駦腾俗字上声;佛,梵入声。泂,兄上声。

(4)直音法的四种变例:

(a)用两个字同时为两个字注音(某某,音某某)

《汉书?¤地理志》:?°橐皋?±,孟康注:?°??橐皋?ˉ音??拓姑?ˉ。?±

(b)用经典或俗语中的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

《汉书?¤律历志》:?°其法用全同,方尺而环其外,旁有庣焉。?±,魏郑氏注:?°庣音音条桑之条。?±?°条桑?±出自《詩?¤七月》?°蚕月条桑。?±

《汉书?¤五行志》:?°漦龙亡而漦在,方尺而环其外,旁有庣焉。?±,魏郑氏注:?°漦(l¨a)音牛齝之齝(chī)。?±?°牛齝?±,俗语,牛吐出的涎沫,反刍、倒嚼。漦,龙吐出的涎沫。

(c)注音方法与(b)相同,只是省略?°之某?±二字。

《汉书?¤礼乐志》:?°群生啿啿(dǎn),唯春之祺。?±

服虔注:?°??啿?ˉ音??湛湛露斯?ˉ。?±?°湛湛露斯?±出自《小雅?¤湛露》。东晋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汉书?¤律历志》:?°泛泛滇滇从高斿。?±

晋朝晋灼注:?°??滇?ˉ音??振旅阗阗?ˉ。?±?°振旅阗阗?±,出自《小雅?¤采芑》?°法鼓渊渊,振旅阗阗。?±

直音法的不足

(d)注音字本身有几读。

《汉书?¤五行志》:?°匹马觭轮无反者。?±

服虔注:?°??觭?ˉ音??奇偶之奇?ˉ。?±

《汉书?¤地理志》:?°余杭。?±

孟康注:?°??杭?ˉ音??行伍之行?ˉ。?±

3. 直音法的不足

能够准确地注音,这是直音法的优点,但是直音法有很大局限性。注音则起不到作用。

(1)如果没有同音字则不能注音。

(2)如果同音字是个冷僻字。

(3)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读法

二、反切的定义及反切的原理

二、反切的定义及反切的原理

譬况、读若、直音在注音上既然有许多缺陷,于是人们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为汉字注音,这就是反切。

反切的定义: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辗转相拼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

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是我们本民族自创的声韵双拼注音方式。

反切的基本构成(一)

反切的基本构成是: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被切字,切语(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如

东,德红切;冬,都宗切。

同,徒红切;都,当孤切。

去,丘倨切;先,苏前切。

《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基本构成(二)

具体地说: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清浊也相同;不考虑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声调也相同。

概括起來是:上字取声,下字定韵;上字定阴阳,下字定声调。

如果遇见平声字,反切上字是清音者读阴平,反切上字是浊音者读阳平。如:东,德红切;同,徒红切。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也不是随意乱用的。从理论上讲,只要符合反切的原则、要求,切上字和切下字可以随意用。例如?°同,徒红切。?±似乎改徒为?°唐?±、?°田?±、?°团?±均可,其实,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反切要求切上字、切下字拼合起来互相和谐,读起来顺口。也就是说,切上字和切下字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不仅仅是切上字表示声母,切下字表示韵母。粗略地说,如果如果被切字的韵母有[i]类介音,也要求切上字有[i]类介音。

反切的基本构成(三)

梨,力脂切。连,力延切。

流,力求切。力,林植切。

陆,力竹切(力为开口三等字、陆均为合口三等字ǐ)。

绿,力玉切(力为开口三等字、绿为合口三等字ǐ)。

禄录?a?a卢谷切(绿禄卢,均为合口一等字)。

笼?a?a卢红切(笼卢,均为合口一等字)。卢(开三、合一两音)

揽?a?a卢敢切(揽,开口一等字;卢,合口一等字)。

来?a?a落哀切(來,开口一等字;落,开口一等字)。

被切字的韵母有[i]类介音,切上字有[i]类介音(前6例)。

被切字的韵母无[i]类介音,切上字就无[i]类介音(后1例)。

相反的例证

黎梨黧,郎奚切。练楝湅鍊,郎甸切。

炼,郎电切。

黎梨黧练楝湅鍊炼,均为四等字,均有[i]类介音,切上字?°郎?±字则无[i]义介音。

(此种情况可以启示我们,四等字有无[i]类介音的问题。)

反切的称谓问题

反切的称谓问题:

反切的称谓很多,主要有:

反、翻、切;反语、反言、反音、反纽。

反,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濂跋本)士,锄里反。

翻,唐玄度《九经字样?¤序》盖,公害翻;《资治通鉴音注》更,古孟翻。

切,《广韵》东,德红切。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仓颉训诂》反稗为逋麦。?±?°河北切??攻?ˉ字

为??古琮?ˉ。?±

反切,大体上是早期称为?°反?±,或称为?°翻?±,六朝时兼称为?°切?±。因为唐人讳反,所以,自唐以后,一般都不称?°反?±而称?°切?±,后来把?°反?±和?°切?±合起来称为反切。据胡奇光《中国小学史》说:?°反切在汉魏只称??反?ˉ,六朝兼称??切?ˉ,二字连在一起,大约始于宋魏了翁的《师友难言》。?±

关于?°反?±与?°切?±的区别问题(一)

对反切术语本身的不同理解,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种:

1. 模棱两可的解释。

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1037)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ˉ;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ˉ。?±

这种说法似乎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宋元之际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说:?°一音展转谓之反,一韵展转相摩谓之切,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其实一也。?±

这话好像在说反切上字叫反,反切下字叫切。但并不明确。

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 ?°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

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唐玄度《九经字样?¤序》云:??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ˉ其卷内之字,??盖?ˉ字下云公害翻,代??反?ˉ以??翻?ˉ,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纽也,一也。?±

关于?°反?±与?°切?±的区别问题(二)顾炎武认为?°反?±就是?°切?±,?°切?±就是?°反?±,也有作?°翻?±和?°纽?±的。但他提出的南北朝以上称反、唐代以后称切的看法并不精密(陈澧《切韵考》已驳之)。

孙炎《尔雅音义》保存下来的反切确实作?°反?±,但隋唐以前也有称?°切?±的。北齐颜之推(531_?)《颜氏家训?¤音辞》说:?°徐仙民(344~397)《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河北切攻字为古琮?±。颜氏?°反?±、?°切?±并用。

3. 上?°切?±下?°韵?±说。

从分析?°切韵?±两个字入手,认为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序》批评前人说:?°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

这是说?°支脂?±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鱼虞?±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陆氏称?°韵?±;?°先仙?±反切上字本不同类,?°尤侯?±反切上字本不同类(曾运乾说), 陆氏称?°切?±。

关于?°反?±与?°切?±的区别问题(三)宋代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序》说:?°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沈、韩两家阐述得尤为清楚。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说:?°总之,反切的名称,反和切实际没有区别,取反复切摩以成音之意。?±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说:?°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ˉ意思。?±p.22

清李汝珍《李氏音鉴》说:?°反,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复切摩以成音之义也。?±何九盈先生认为?°反?±与?°切?±还是有区别的。他说:

?°反切,在现代汉语中已是一个词,古人则单说反(也叫反语),或单说切(也叫切语)。?±

雙反語

所谓辗转相协叫做?°反?±,就是作为反语的两个字有交互反复的作用,即反语中的两个字都可以担任反切的上字或下字,也就是?°双反语?±实际上,这个反字,有时是反语。反语有时指的是反切,有时指的是?°双反语?±、?°切口?±。

?°双反语,是以二字先正切得一字,再颠倒相切,又得一字。正反相切后得到两个字的意义,是使用反语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南北朝的士大夫常用这种方式相互戏谑或说隐语。?±

顾炎武论南北朝反语时说:?°南北朝人作反语,多是双反,韵家谓之正纽、倒纽。?±顾炎武举了15例,今略举数例说明之。

梁武帝建?°同泰寺?±,开?°大通门?±对寺之南门。

同(定东)泰(透月/祭)?a?a大(定月/祭)

泰(透月/祭)同(定东)?a?a通(透东)

晋孝武帝建?°清暑店?±,有识者以?°清暑?±反为?°楚声?±。

楚(初魚/语)声(書耕/清)?a?a清(清耕/清)

声(書耕/清)楚(初魚/语)?a?a暑(書魚/语)

陈后主名?°叔宝?±反语?°少福?±。

少(書宵/小)福(帮职/屋)?a?a叔(書职/屋)

福(帮职/屋)少(書宵/小)?a?a宝(帮宵/小)

齐文惠太子立楼馆于?°锺山?±下,号曰?°东田?±反语?°颠童?±。

颠(端真/先)童(定东/东)?a?a东(端东/东)

童(定东/东)颠(端真/先)?a?a田(定真/先)

唐高宗李治改元?°通乾?±以反语不善(?°天穷?±),詔停之。

通(透东/东)乾(群元/仙)?a?a天(透真/先)

乾(群元/仙)通(透东/东)?a?a穷(群冬/东)

三字反切語

也有三字反切语。

吴孙亮初年童谣曰:?°於何相求??常(禅)子阁?ˉ?±。?a?a石(禅)子堈。常(禅)阁(见)?a?a石(禅)。

阁(见)常(禅)?a?a堈(见)

梁武帝大通中民间歌谣曰:?°鹿子开城门?±。?a?a來子哭。

鹿(屋)开(溪)?a?a來(來咍)。

开(溪)鹿(屋)?a?a哭(溪屋)。

切口,也称反语、反切语,旧时行帮或秘密组织利用反切原理创造的对外保密词语。如:也基?a?a一;爷九?a?a有。

各种说法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反切者何?反,翻也,犹言翻译也。切,急也。反者,一字翻成两声;切者,两字合成一声,其实一也。缓读则是反切之两字,急读便成所求之一音。如经传所载,?°不可?±为?°叵?±,?°之乎?±为?°诸?±,?°奈何?±为?°那?±,?°勃鞮?±为?°披?±,?°邾娄?±为?°邹?±,?°终葵?±为?°椎?±,?°鞠穷?±为?°芎?±,?°不聿?±为?°笔?±,?°须葑?±为?°菘?±,古代语有如此者,不可枚举也。)

三、反切的产生(一)

反切的起源关于反切产生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反切产生于汉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

1. 认为反切是三国魏孙炎创造的。

其根据是《颜氏家训?¤音辞》中的话:?°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

这样,隋唐以来,有些人就误解了颜之推的话,以为反切创始于孙炎。如唐陆德明和张守节。

(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后渐繁。?±(2)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另有宋朝的王应麟,清朝的江永、戴震、段玉裁和钱大昕等均主此说。)

三、反切的产生(二)

仔细体味颜之推的话,他只是说孙炎?°创《尔雅音义》?±一书,全用反切注音,并未说孙炎首创反切之法。是他们片面理解了颜之推的话。

实际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只是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2.认为反切产生于后汉服虔、应劭时代。

(1)景审在为慧琳《一切经音义》作序时说:?°古来音反,多以旁纽为双声,始自服虔。?±

(2)日本安然和尚《悉坛藏》引武元之《韵诠》?°反音例?±时说:?°服虔始作反音。?±

(3)后来,章太炎、吴承仕(1884~1939)等也力主此说。

章太炎《国故论衡?¤音理论》认为:?°服、应训说《汉书》,其反语已著于篇,明其造端汉末,非叔然创意为之。且王子雍与孙叔然,说经相攻如仇雠,然子雍亦用反语,其不始叔然可知也。?±(转引自黄侃《声韵略说》的转述)。

三、反切的产生(三)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说:?°寻颜师古注《汉书》,引服虔、应劭反语,不下十数事。服虔、应劭皆卒于建安中,与郑玄同时。是汉末已行反语,大体与颜氏所述相符。至谓创自叔然,殆非实情。?±这些看法比较合乎情理。

首先,《汉书》注中保存着服虔、应劭的反切,这是事实。

其次,王肃、孙炎两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截然相反,王肃一直攻诘孙炎的老师(一说太老师)郑玄,如果反切是孙炎创造的,王肃也用反切,就等于授人以柄,自己甘拜下风,这是不可能的;

再次,服虔(与郑玄同时或较早)、应劭(灵帝时人,先从曹操后投袁绍)都是汉末人,这与颜之推说的?°是汉末人独知反语?±的话相合。

刘师培在《正名偶论》中认为马融《周易注》和郑众《周官注》中已有反切之语。马融郑玄之师,郑众,郑兴之子(郑兴乃刘歆之弟子。)

三、反切的产生(四)

(二)反切之学由西域传入。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由西域传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陈振孙之前的宋人沈括、郑樵,陈振孙之后的清人纪昀、姚鼐等人亦主此说。

他们认为,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悉昙》梵文siddham,是一种供童蒙学习语言的练音表。辅音(体文)33个,元音(摩多)14个。

陈氏的主张受到了戴震、钱大昕等人的猛烈抨击。

三、反切的产生(五)

戴震在《书<玉篇>卷末<声论反纽图>后》说:?°宋元以来,为反切字母之学者,归之西域,归之释神珙,盖由郑樵、沈括诸人,论古疏漏,惑于释氏一二谫劣之徒,眠娗(ting,腼腆)诬欺(欺骗),据其言以为言也。?±(见《戴震集》p.10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钱大昕说:?°天下之口形相似,古今之口形亦相似也。岂古昔圣贤犹昧于兹,直到梵夹西来,方启千古之长夜哉!魏世儒者,创为反切,六朝人士,好言双声叠韵。?±

三、反切的产生(六)

(三)反切产生于先秦。

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反切不出自西域,甚至也不始於汉末,而是先秦时代已有之。

1.认为上古?°合音字?±就是反切

宋代沈括、郑樵,明清之际顾炎武都持有这种看法。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下说:?°按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

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ˉ为??叵?ˉ,??何不?ˉ为??盍?ˉ,??如是?ˉ为??尔?ˉ,??而已?ˉ为??尔?ˉ,??之乎?ˉ为??诸?ˉ。

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ˉ,急声为??旃?ˉ,慢声为??者与?ˉ,急声为??诸?ˉ,慢声为??而已?ˉ,急声为??耳?ˉ,慢声为??之矣?ˉ,急声为??只?ˉ是也。

愚尝考之经传,盖不止此。如《诗?¤墙有茨》传,茨(從脂),蒺(從脂)藜也,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断??壶?ˉ,今人谓之??葫卢?ˉ。《北史?¤后妃传》作??瓠芦?ˉ,??瓠芦?ˉ正切??壶?ˉ字。以此推之,反语不起于汉末矣。?±

反切的產生(七)

2. 更有甚者,认为仓颉造字时代已有反切了。

俞正燮说 (1775~1840) :?°且有字即有反切,《北齐书?¤废帝纪》云:迹字自反。??足亦?ˉ反为??跡?ˉ,??足责?

ˉ反为??蹟?ˉ(ji),??足责?ˉ反为??蹟?ˉ,《论衡?¤商蟲篇》云:夫蟲,风气所生,仓颉知之,故凡虫为风之字,是仓颉从凡蟲省,?-?-则凡虫自切为風,?-?-古人用文字中自有反切,两合自反,则古人制文字中自有反切。反切不出西域,至显白矣。?±

清代刘熙载(1813~1881)《说文双声?¤序》说:?°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叠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叠韵,江

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今人傅定淼也主此说。(见傅定淼《反切起源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 更有甚者,认为仓颉造字时代已有反切了。

俞正燮说 (1775~1840) :?°且有字即有反切,《北齐书?¤废帝纪》云:迹字自反。??足亦?ˉ反为??跡?ˉ,??足责?

ˉ反为??蹟?ˉ(ji),??足责?ˉ反为??蹟?ˉ,《论衡?¤商蟲篇》云:夫蟲,风气所生,仓颉知之,故凡虫为风之字,是仓颉

从凡蟲省,?-?-则凡虫自切为風,?-?-古人用文字中自有反切,两合自反,则古人制文字中自有反切。反切不出西域,至显白矣。

清代刘熙载(1813~1881)《说文双声?¤序》说:?°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叠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叠韵,江

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今人傅定淼也主此说。(见傅定淼《反切起源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反切的產生(八)

《颜氏家训?¤音辞篇》: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唯李季節云:?°齊桓公與管仲於臺上謀伐莒,東郭牙望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則?°莒?±、?°矩?±必不同呼,此為知音矣。

此例见于《管子?¤小问篇》和《吕氏春秋?¤重言篇》。

举莒,见鱼上[kǐa]/见语开三上遇[kǐo]?a?a居许切

矩,见鱼上[kǐwa]/见麌合三上遇[kǐu] ?a?a俱(群)雨切

描写与说明在两汉著作中还有不少,表明汉人的审音已经相当周密。但是,由于科学的语音学尚未建立,所以,汉朝人的对于语音的描写解说未必完全正确。遣词用语也难免含混,使人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了解。

也就是说,人们很难从譬况中了解被释字的准确读音。

反切的產生(九)

顾炎武等人把古代的合音字当作反切来看待是不对的。

合音字也好, 形声字也好,既不是反切的开始,也不等于反切。这两者与反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1)反切是对一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并且对反切上下字做了规定;

合音字是急读、缓读问题。所以它们属于无意识的或偶然的,这与反切以注音为宗旨有着本质的区别。

合音词的前二字与后一字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而反切是不管意义的。不可=叵;何不=盍;如是=尔;而已=尔。

之乎=诸;者焉=旃;蒺藜=蒺;瓠芦=壶。

德红≠东;都宗≠冬;当孤≠都;都郎≠当。

3. 而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代(周、秦),还不可能对汉字作音理上的分析;

反切的產生(十)

何九盈的?°内因、外因?±说

何九盈先生说:?°考察反切的产生,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笼统地争论反切出自西域还是中国的土特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1. 汉语的语音结构是以单音节为特点的。

差不多每一个字(音节)都可以切分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两个字按一定的条件相切,取上字之声,下字之韵,就可以拼出第三个音来。这个字的读音与切上字为双声,与切下字为叠韵。所以,反切的本质就是双声叠韵。汉语有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存在(缤纷,彷徨)。这是汉语固有的特点,也是反切产生的内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切出自西域的说法带有片面性。

2.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内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没有一定的外因作为变化的条件,事物还是不会起本质变化的。中国为什么在佛教传入之前没有产生反切呢?

道理很简单,在此之前的古人还不懂得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而不能自觉地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就难以产生反切法。

不要说先秦时代不可能有反切法,就是在东汉前中期,反切法也没有产生。一直到东汉后期许慎的《说文解字》,还在使用笨拙的读若法来给汉字注音。如

《说文》卷九上:?°卸,读如汝南人书写之写。?±

《说文》卷十二上:?°摼,铿尔舍瑟而作。?±

假若许慎时代已有反切,许慎为什么不大量使用呢?

日本人大矢透据《后汉书?¤和帝纪》李贤注有许慎《说文》?°肇?±音?°大可反?±一语,从而断定许慎已用过反切。(唐以前诸书所用反切有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并非许书原有。)

比较可信的还是颜之推的话:汉末人独知反语。汉末人在梵文的拼音字母的直接启发下创造了反切。佛教徒们在译经时所传入的拼音法,是反切得以产生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外因条件。

汉末人运用梵文拼音法的知识来分析汉字的音节结构,这是?°洋为中用?±的范例。(见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东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佛教传入中国,大概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汉明帝八年(公元65年)派蔡愔去西域求佛法。两年后,蔡愔回来,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到中国来,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

悉昙?a?a悉昙章,辅音33(体文);元音14(摩多)。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

反切的價值

1. 古代最为主要的注音工具。

2. 反切的创制,为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反切可以起着规范语音的作用。

4. 反切的现代价值

反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到现代还有一定的价值。

(1)历史语音研究离不开反切。

利用反切,归纳音系,作语音的历史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反切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材料。

悲,府眉切;丕,敷悲切;邳,苻悲切(奉);眉,武悲切;

爹,陟邪切;胝zhi1,丁泥切;罩,都教切。

(2)辞书编纂的审音离不开反切。

(3)查阅古人编的纂辞书需要反切知识。

如读《说文》,查阅《康熙字典》以及读古注等都离不开反切。:嘾也,草木之华未发圅然。乎感切。

反切这种注音方法,比起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来,有许多进步的地方,但它本声也存在许多缺点。

1. 声韵夹杂,不便于拼音。

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影响拼音的准确性。

2. 反切用字存在严重问题

(1)反切上下字用字过多,使人难于掌握。

《广韵》3890个小韵,就是3890个切语。

《广韵》一书所列的反切,反切上字有470多个(一说452个),切下字竟有1200多个。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唐《教程》112、144)

如前所述,用反切注音,有四个方面的局限性:

1.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影响拼音的准确性;

2. 反切用字存在严重问题(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简易字用繁难字注音;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

3.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旧反切与新的语音已有一定的距离,用旧的反切无法标注时音。

所以从很早的时代起,人们就不断从各方面对反切进行改良。陆法言在《切韵序》(601)中说:?°欲更捃选精切,除削舒缓。?±这实际上已有改良反切的味道。

反切的改良(二)

《王三》:卓(知),丁(端)角切;

《广韵》:卓(知),竹(知)角切;

《广韵》卷末?°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亦是如此。

《广韵》:卑(帮),府(非)移切;

新增:卑(帮),必(帮)移切;

《广韵》:平(並),符(奉)兵切;

新增:平(並),僕(並)兵切;

《广韵》:眉(明),武(微)悲切;

新增:眉(明),目(明)悲切;

不过,系统地反切改良一般认为是从《集韵》开始的。

集韻的反切改良(一)

(一)《集韵》的反切改良

《集韵》的反切改良主要有两点:

1. 反切上字顾及声调,且顾及等列。

鸡:《广韵》:鸡(平声开口四等),古(上声合口一等)奚切;

《集韵》:鸡(平声开口四等),坚(平声开口四等)奚切;

东:《广韵》:东(平声合口一等),德(入声开口一等)红切;

《集韵》:东(平声合口一等),都(平声合口一等)笼切;

2. 改类隔切为音和切。

类隔:音韵学术语,等韵门法之一。类隔,指的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反切。与?°音和?±相对,都是解释反切的用语。

集韻的反切改良(一)

先看重唇和轻唇

例字《广韵》《集韵》

悲(帮)府(非)眉切逋(帮)眉切

丕(滂)敷(敷)悲切攀(滂)悲切

邳(滂)苻(奉)悲切贫(並)悲切

眉(明),武(微)悲切;旻(明)悲切;

再看舌头和舌上

例字《广韵》《集韵》

胝(知)丁(端)泥切;张(知)泥切

罩(知)都(端)教切陟(知)教切

另外

例外《广韵》《集韵》

爹(端)陟(知)邪切陟(知)邪切

(澄)徒(定)冬切徒(定)冬切

砥(端)职(章)雉切軫(章)视切

清代李光地、王兰生的《音韵阐微》的反切改良

《音韵阐微》是作者奉诏编撰的,始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成于雍正四年(1726),全书十八卷。

《音韵阐微》的作者是在满文十二字头的启发下,吸取《交泰韵》、《类音》等所有改良反切的长处而写成的。

该书在改良传统的反切方面颇费心思:?°于上一字择其能生本音者,下一字择其能收本韵者,缓读之为二字,急读之而成一音。?±具体做法是:

1. 反切上字尽可能选用?°支微魚虞歌麻?±等韵中的字,因为这些字韵尾不带鼻音;。

2. 反切下字尽可能选用本韵?°影喻?±等声中的字,因为这些字的字首是元音或半元音,拼读时可避免障碍。如果没有影喻声母的字,则选用?°晓匣?±或?°见溪群疑?±等声母字,以便去掉其声。且须顾及阴阳,尽可能不用僻字。

这样可以避免?°截上字之尾,剪上字之头?±的麻烦。反切之法,至此算是达到了极点。

音韵阐微的反切改良

例字《广韵》《集韵》《音韵阐微》

先(清上)苏(清平)前切;萧(清上)前切;息(清上)烟切

下(清上)胡(清上)驾切;亥(清上)雅切;系(清上)亚切

胡(清上)雅切;

丙(清去)兵(清平)永切;补(清平)永切;彼(清去)影切

归(清去)举(清平)韦切;居(清平)韦切;姑(清去)微切

凭(清上)扶(清平)兵切;皮(清上)冰切;皮(清上)蝇切

巾(清去)居银(真韵)切;居银(谆韵)切;基(清去)因切

牵(清去)苦(清平)坚切;轻(清平)烟切;欺(清去)烟切

夝(晴字)疾(清平)盈切;慈(清上)盈切;齐(清上)盈切

乾(清上)渠(清上)焉切;渠(清上)焉切;奇(清上)延切

享(清去)许(清平)两切;许(清平)两切;喜(清去)养切

信(清上)息(清平)晋切;思(清上)晋切;细(清上)印切

公(清上)古(清上)红切;沽(清上)红切;姑(清上)翁切

壼(清去)苦(清平)本切;苦(清平)本切;苦(清去)隐切

清代刘熙载《四音定切》(1878),《四音定切》则是以《音韵阐微》为基础,而比它更加精密和严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