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2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化的回顾和思考

对2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化的回顾和思考

【农村职教】

2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变化的回顾和思考

庄西真

(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江苏常州 213001)

摘 要:2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经过了多次变化,而且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是现实的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应该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降低义务教育就学成本。同时,应加强农村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农村教育投入的绩效。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税费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5)05-0015-05 *

一、2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流变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动,财政体制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我国整个财政体制变化的缩影。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中的市场经济得到培育。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乡镇政府的建立,乡镇财政开始建立,并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得到加强。在地方财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下放权力以减轻自身的财政压力。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来源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会)、基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式。1985年以后,在新的办学体制和教育财政体制下,调动了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有了显著增长,农村义务教

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财政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教育的投入也随之下降。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税制度虽然增强了中央的财力,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增大教育投入和保障农村地区教育经费。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际上使地方财力的增长受到了限制,中央财政有了显著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以上。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间财力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的投入体制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事业费大部分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更为糟糕的是,分税制改革仅仅停留在税收和财政层面上,没有适时进行相应的政治分权改革(即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最终形成财力日益向上集中,事权则逐级下移的局面。[1]

加剧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

1992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曾把以地方为主负担教育经费的特征加以明确,划分

15

2005年第5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565

作者简介庄西真(6—),男,山东莒南人,博士学位,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200-0-1:19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