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1892.4.21--1968.4.25),76岁,广东罗定罗镜人。

1892年4月21日,出生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从小爱听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不满清朝的腐败,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志要为中华民族雪耻图强。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8岁的他应募投身到广东新军当兵。(冬,返乡未回营。)1911年,10月9日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留给蔡廷锴深刻印象,他投身到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

1913年,升任班长。

1914年,请长假回乡养鸭。

1915年,往新会县属猪头山粤军剿匪行营当上等兵。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月,袁党余孽龙济光踞粤独立,蔡与同袍联络策动反正失败,回乡。

六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八月,往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

1917年,调宝安县大鹏城警察分所任警长,新所长到任,蔡辞差回家。

1918年,与区宗麟筹组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肇军驻三罗剿匪返省后,留后方部于罗定,成立肇军游击三营,分驻三罗负剿匪之责,商团改编为一连,蔡任中慰排长。旋由陈铭枢任营长,陈、蔡自此相识。)

1919年,夏,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为护国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

七月底,往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受训。

1920年,毕业返部,其时陈铭枢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在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任上尉副官。

1921年,粤军第六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中尉掌旗官,后改任该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国民党改组,由陈铭枢介绍参加国民党,再后调升为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排长。

1922年,参加首次北伐。江西信丰战役中率部首先袭占信丰城;黄八岭战役中任敢死队队长率部击破敌防线,攻克古称“铁城”的赣州;多次立功受奖。

1923年,(讨伐桂军沈鸿英)肇城战役中任先锋队队长,击溃敌增援部队,受奖并升为少校连长。

1924年,往粤军邓世增营任连长。在郁南都城掌握战机,以劣枪精兵取捷径击溃刘(玉山)、陈(天太)叛军,俘获人枪车百余,邓升团长,蔡接其遗缺升任营长。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残部邓本殷,在开平县单水口战役中,蔡率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击溃敌军,缴获敌枪千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任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二十八团团长,在平江、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屡立战功。克复武汉三镇后,第十师增编为两师(十师、二十四师),合成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升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离开武汉,蔡调升为第十师师长。

五月武汉方面的北伐军赴河南与奉军作战,蔡率部首占开封,获得嘉奖。旋因政局变

化,又回师武汉,继调往江西。

七月,宁、汉政府合流反共。

周恩来等于八月一日在南昌起义,蔡亦参加,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左翼指挥。五日,起义军撤出南昌回粤,令第十师为先头部队,到进贤县,蔡因认识局限,认为自己是国民党党员,随叶(挺)、贺(龙)回粤不会合作到底,就礼遣本师共产党员离队,成立第十一军司令部,请副军长蒋光鼐全师入闽,后应福州民众代表之请,歼灭土匪谭曙卿部,以缴获枪弹充实部队实力,正式成立第二十四师,并电请陈铭枢回闽复十一军军长职。

年底应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之邀回粤整补。

1928年,蔡师奉命调驻琼州清剿,对象一是赤卫队,采取监视阻止其蔓延,不深入山区清剿;

二是杀人抢劫的土匪,采取雷厉风行地进剿。

十月蔡捐资在罗镜龙岩乡创办当地第一间完全小学——廷锴小学。

1929年,一月,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压缩非嫡系部队的兵力,第十一军缩编为师,第十师缩编为旅。

三月廿一日蒋介石软禁李济深于南京汤山,廿三日蔡与蒋光鼐联名电斥蒋介石,蒋派陈济棠回粤任广东军事特派员兼第八路总指挥,说服粤军将领拥蒋反桂,拆散粤桂反蒋联盟,蔡旅改编为第二独立旅,奉命还粤。张(发奎)桂(李宗仁、白崇禧)军两次犯粤均被击退,蔡旅又扩编为第六十师。

1930年,五月,蒋介石下令讨伐冯玉祥、阎锡山,张桂军与冯阎相呼应率军北上,陈济棠派蒋光鼐统率六十、六十一师堵截,在衡阳击溃张桂军,继续北进与冯阎部队作战,为蒋介石挽回颓势,蒋以这两师为基础成立十九路军,任蔡为军长。冯阎失败下野,十九路军奉命回湖南集中待命。

1931年,二月,蒋介石调十九路军进入江西参加第二、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蔡目睹各地·遭受战争破坏、民生困苦,复闻“九·一八”事变,日寇侵我东北而军队不加抵抗,由是产生不愿参加内战的决心和抵抗外侮的思想。十月下旬,蒋介石被迫接受粤方意见,调十九路军驻防京沪,蔡组织“西南义勇军”两旅共六千人,自筹粮饷,计划于翌年正月底自动辞去十九路军军长职率师赴东北援助抗日。

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蔡与蒋光鼐、戴戟联名向全国各界发出抗日通电。敌三易统帅,多次增兵,我军英勇抗击,屡创敌寇,至三月二日,在外无援兵、内无弹药情况下,不得已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各界人士发出退守待援和表示抗日决心的通电,退守第二防线。五月五日,国民党政府与敌妥协,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蔡与蒋光鼐联名致电抗议。六月,十九路军调驻福建,蔡任总指挥兼驻闽绥靖主任。

1933年,春,日寇进犯热河,蔡请缨援热并组成先遣队,自任前敌总指挥,率谭启秀、张炎二旅北上到耒阳,国民党政府饬令回师。十一月二十日,蔡与李济深等八人联名通电公开宣告脱离国民党。廿一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蔡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司令。廿四日,蔡与李济深等二十七人发起组织产生人民党。1934年,闽变失败,1月中旬蔡取道汕头往香港。

四月十二日,与谭启秀等出洋考察,宣传抗日。

1935年,四月十九日,回国返抵香港,与李济深等组织民族革命大同盟,合资办《大众报》,宣传抗日救国。

1936年,参加广西“六·一”运动反蒋,八月蔡在广西南宁宣告恢复十九路军,任总指挥兼军

官教育团主任。九月,李宗仁接受国民党政府委任的广西绥靖主任职,对军队进行编遣复员,十九路军缩编为第二十六师,归广西部队建制,后改为一七六师,蔡返香港。

1937年,夏,重游南洋。阅报知“七·七”抗日开始,即起程回国,七月廿二日抵香港。八月十三日应蒋介石之召与谭启秀、叶少泉等到南京,蔡任大本营特任参议官。九月彭惠芳病逝,蔡在撞车事故中伤腿,返港治疗。

1938年,伤稍愈,返乡休养。日寇侵粤,应粤军军政当局之邀往广州共商大计,至陈村,遇日机轰炸,受伤回乡治疗。广州沦陷,被推举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常务委员,指挥西江南路纵队。

1939年,奉派往广西贵县任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七月与罗西欧女士结婚。十月升任总司令兼南地区总指挥。日寇犯南宁,蔡调任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桂南会战,任东路总指挥。1940年,四月,蔡集略去军奉名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见环境不良,坚决辞职获准,回乡小住,往桂林军事委员会任特任参议官。

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回罗定。九月中旬,日寇有犯罗定之势,蔡在罗镜召集罗镜、太平、分界所属十个乡的乡长及士绅开会,讨论保卫家乡事宜,被公推为总指挥。蔡带头捐献家藏轻重机枪六挺、步枪八十多支,带动各乡组成武装团队。

1945年,一月张炎南路起义失败,逃至广西玉林被誉为当地扣留,蔡致电蒋介石、张发奎,竭力营救未果,三月,函电蒋介石请他赴重庆之邀。

1946年,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三月,蔡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秘密发起组织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被公推任主席,筹办报社被广州行营封闭,并受警告限日离境,蔡将“民促”中央理事会迁往香港。十月,蒋介石邀蔡赴南京,蔡欲借此与中共代表和各方面进步人士密切联系,不怕危险,毅然偕夫人和私人秘书林一元前往。在上海秘密与中共有关人士联系,汇报“民促”方面的工作;到南京又在梅园新村与周恩来见面,亲聆教诲,坚定了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

1948年,一月,“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蔡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财政部长。五月五日,与李济深等十一人联名发出《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中共毛主席电》。九月十二日,蔡应中共中央之邀与秘书林一元经由朝鲜进入解放区。

1949年,六月,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九月廿一日,参加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冬,民革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蔡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被推为代表团成员,于八月前往朝鲜劳军。同年十一月,又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推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在我国成立世界和平分会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时,均被推为常务委员。此后六、七年间,为争取世界和平的活动,蔡每年都有一、两次出国参加会议,对于禁止原子武器和裁减军备等问题作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九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蔡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人民代表大会,被推为主席团成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凡三届蝉联。

1956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任我国代表队团团长,率团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

1958年,任民革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61年,随周恩来总理赴缅甸进行友好访问。

1962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5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8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北京,葬于北京西郊八宝山公墓。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摘要: 本文就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国家走向共和。但在1915年,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使得刚刚结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中国历史倒退,又重新回归封建帝制后。说明1915年12月25日起,蔡锷为救中华于危难之际,誓师讨袁,率军入川为中华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 正文: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当梁启超因戊戌变法流亡日本的时候,蔡锷借了六元二毛钱从长沙赶到了北京。袁世凯给了他一千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辛亥革命时,当袁世凯还在清军阵营,蔡锷依然准备北伐,并不因为对阵的是袁世凯而有所顾忌。可见蔡锷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决心。 在南北议和后,应清政府的要求,孙文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引领中华民国走向共和,其中蔡锷对袁世凯表示了支持。 1913年,国民党选举胜利,但宋教仁却突然遇刺身亡,凶手是应桂馨指使的。应桂馨曾是陈其美的部下,国民党人从自身的厉害关系上判断,这一定是袁世凯在幕后主谋。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对抗从此趋于激化。孙中山决议反袁,但黄兴认为既没有能力,从法理上也说不过去。7月,北京政府解除了三位国民党籍都督的职务,孙中山再次开会要求反袁,黄兴只得同意,于是二次革命爆发。但这次革命遭到了包括蔡锷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遇分歧就要起兵造反,这不符合共和制的宪政精神。蔡锷认为“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否则就是叛乱,是国家公敌。他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是:“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当然,他也派兵出川,参与镇压行动。 国民党人被镇压后,蔡锷是少数还存在的非袁系实力派。但此时,蔡锷却来到了北京。有一种说法师蔡锷奉命进京,被袁世凯拿去了军全,后被软禁起来,但我觉得是因为他并不放心袁世凯,怕袁世凯恢复帝制,他希望在北京多帮助做些有利于共和的事情。他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但他要竭力扶持他,为了私情,也为了公利。但是他最终失败了,没有了国民党人的制衡,靠着立宪党人是无法无法控制袁世凯的野心的,袁世凯在厌倦了共和制的羁绊之后,决定复辟帝制。使才进入共和的中国又回归到了封建帝制的状态,使得中国的历史因此倒退。 1915年, 就在袁世凯准备登上皇帝宝座之时, 蔡锷已开始了他的反袁活动,八月十五日, 他从北京到天津找其师梁启超, 蔡鳄坚决地表示:“我们明知力量有限, 未必抗他得过, 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 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回京后以喉症为由, 请假到日本治疗,为了不引起袁世凯的怀疑,独自前往日本并会见了孙文先生,期间表达了自己反袁救国的决心,联合孙文等革命人士反袁救国。后秘密回天津同改良派的梁启超、王伯群、汤觉顿、陈国祥等在天津多次密会策划讨袁, “决计从云南发难”, 并商定:“云南于袁氏下令称袁后即独立, 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 广西则越二月后响应, 然后以云南之力下四川, 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 底定中原”。此后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梁用笔作宣传鼓动,蔡锷策划军事, 并与云南军政要员密电联络, 互通情报, 告诉京中帝制活动情况。蔡、梁还商定:蔡取道日本转香港经越南赴滇的计划, 两人还拟定了各种电文;由蔡锷带着入滇

唐宋八大家苏轼生平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苏轼生平怎样?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苏轼是什么家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人物,不仅同朝为官,为宋朝效力,同时也是当时的大文学家。但他们政见不同,王安石主张变法,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据记载,苏轼因反对变法,还遭到过变法派的迫害,那王安石和苏轼两人之间有何纠葛呢?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附录二:北洋政府将军府之将军名单(1914-1927年)

附录二:北洋政府将军府之将军名单(1914-1927年)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并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为了改变都督掌握一省大权的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于1914年6月30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设立“将军”诸名号。7月18日,袁世凯又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和将军行署编制令,并在北京设立了将军府,作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直接隶属袁大总统。一般的高级军官,授与“将军”;“有特殊功勋者”,授与上将军;各省有督理军务之权的,授与“将军”,并冠以一“武”字(派往东北的例外,冠以“镇安”二字);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授与“将军”,并冠以一“威”字。“将军”的名号属荣誉衔,与军阶有别;将军府实用作安置闲散将领,并无实权。袁世凯死后,将军府依然存在,时断时续给有关军人颁授名号,直至1927年6月18日明令撤消将军府。其间共任命上将军衔27个,左将军衔1个,右将军衔3个,将军衔534个。这里所收录的,是一些曾被授过“将军”名号的军人,以便研究者查找(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槐:1914年6月授将军府奋威将军。 于珍:1926年授将军府珍威将军。 于学忠:1924年6月授将军府佑威将军。 马济:1924年10月授将军府拯威将军。 马骐:1923年底授将军府锐威将军。 马麟:1923年底授将军府翰威将军。 马龙标:1921年授将军府恒威将军。 马玉仁:1923年授将军府衡威将军。 马廷骧:1924年7月授将军府勖威将军。 马联甲:1923年10月授将军府联威将军。 马福兴:1924年2月授将军府舒威将军。 马福祥:1922年7月授将军府祥武将军。 马毓宝:1922年9月授将军府宝威将军。 王普:1924年授将军府通威将军。 王士珍:1922年1月授将军府德威上将军。 王占元: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壮威将军;1916年1月授襄武上将军。 王永泉:1923年9月授将军府溥威将军。 王廷祯:1917年授将军府祯威将军。 王怀庆:1918年授将军府庆威将军;1923年11月授靖武上将军。 王都庆:1924年授将军府植威将军、亮威将军。 王秉钧: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承斌: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匡武上将军。 王翰鸣:1925年10月授将军府翰威将军。 井岳秀: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岳威将军。 方本仁:1923年3月授将军府平威将军。 邓玉麟:1923年2月授将军府平威将军。 邓本殷:1924年2月授将军府植威将军。 邓锡侯:1923年授将军府骠威将军。 孔繁锦:1924年3月授将军府铭威将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文章鉴赏) 苏洵《道中帖》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

北洋将军府的将军

北洋将军府的将军 袁世凯为了改变都督掌握一省大权的局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于1914年6月30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设立“将军”诸名号。7月18日,袁世凯又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和将军行署编制令,并在北京设立了将军府,作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直接隶属袁大总统。一般的高级军官,授与“将军”;“有特殊功勋者”,授与上将军;各省有督理军务之权的,授与“将军”,并冠以一“武”字;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授与“将军”,并冠以一“威”字。“将军”的名号属荣誉衔,与军阶有别。袁世凯死后,将军府依然存在,继续给有关军人颁授名号,直至北洋政府灭亡。这里所收录的,是一些曾被授过“将军”名号的军人,以便研究者查找(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珍:1926年授将军府珍威将军。 马济:1924年10月授将军府拯威将军。马骐:1923年底授将军府锐威将军。 马麟:1923年底授将军府将军。 马龙标:1921年授将军府恒威将军。 马玉仁:1923年授将军府衡威将军。 马廷骧:1924年7月授将军府勖威将军。 马联甲:1923年10月授将军府联威将军。马福祥:1922年7月授将军府祥武将军。 王普: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士珍:1922年授将军府德威上将军。 王占元: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壮威将军;1916年1月授襄武上将军。 王永泉:1923年9月授将军府溥威将军。 王廷祯:1917年授将军府祯威将军。 王怀庆:1918年授将军府庆威将军。 王秉钧: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 王承斌: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匡武上将军。王翰鸣:1925年10月授将军府翰威将军。邓本殷:1925年授将军府节威将军。 邓锡侯:1923年授将军府骠威将军。 尹昌衡:1924年授将军府盛威将军。 龙济光:1914年授将军府振武上将军;1921年授隆威上将军。 龙觐光:1916年授将军府临武将军。 卢金山:1923年授将军府悫威将军。 卢香亭:1924年授将军府斌威将军。 田中玉:1923年授将军府益威上将军。 田颂尧:1923年12月授将军府章威将军。叶举:1923年授将军府惠威将军。 白宝山:1923年11月授将军府郁威将军。冯国璋:1914年授将军府宣武上将军。 毕庶澄:1926年10月授将军府澄威将军。曲同丰:1917年授将军府参军。 吕公望:1917年授将军府怀威将军。朱瑞:1914年6月授将军府兴武将军。 朱熙: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缉威将军。朱庆澜:1916年6月授将军府卓威将军。 朱沣藻:1922年10月授将军府抚威将军。汤芗铭:1917年授将军府信威将军。 刘玉珂:1924年1月授将军府雍威将军。 刘郁芬:1923年授将军府将军。 刘冠雄:1923年授将军府熙威上将军。 孙道仁:1922年授将军府永威将军。 杜锡珪:1922年授将军府瀛威将军。 杨春普: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煦威将军。杨善德:1915年10月授将军府克威将军。李纯:1920年10月授将军府英武上将军。李长泰:1920年(?)授将军府泰威将军。李鸣钟: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刚威将军。李炳之:1924年授将军府祜威将军。 李厚基:1916年授将军府建武将军。 1924年授将军府全威将军。 李根源:1923年授将军府云威将军。 李鼎新:1917年1月授将军府曜威将军。1926年授将军府曜威上将军。 吴新田:1922年授将军府藩威将军。 肖耀南:1923年11月授将军府炳武上将军。宋哲元:1922年授将军府将军。 陆锦:1914年授将军府参军。 陆荣廷:1914年授将军府耀武大将军。 陆洪涛:1922年7月授将军府肃威将军。 陈宦:1915年8月授将军府成武将军;1917年1月授将军府明威将军。 陈光远:1924年7月授将军府鉴威将军。 陈国栋:1923年授将军府骞威将军。 陈树藩:1916年授将军府汉武将军。 张钫:1924年授将军府略威将军。 张文生:1922年10月授将军府定威将军。张凤翙:1914年6月授将军府扬威将军。

护国大将军蔡锷

护国大将军蔡锷 大纲(8分钟) 开场白…………30秒 成长经历…………1分30秒 新军起义…………2分钟 护国讨袁…………3分钟30秒 结束语…………30秒 市文化艺术中心航拍远景 航拍博物馆全景(解说员走进博物馆中) 解说员走进博物馆背影全景 跟拍解说员行走中景,讲解员走到蔡锷展厅蔡锷雕像前停住、转身,切近景后开始解说 【开场白】30秒 “我是来自邵阳市博物馆的齐敏,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邵阳人。他年仅29岁的时候在云南发动昆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当地的统治。他揭竿而起,发起护国军起义,终结了袁世凯称帝的荒唐闹剧,维护了民主共和国政体。他因此被誉为再造共和的护国大将军。没错,他就是出生在邵阳这块风水宝地的蔡松坡、蔡锷先生。” 【成长经历】1分30秒 话说这位邵阳老乡,当年可是远近闻名的学霸。5岁启蒙,10岁读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

堂,成为当时最牛导师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17岁赴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这位热血青年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投笔从戎,转学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由于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22岁的蔡锷学成归来。当时,危在旦夕的清政府为了 维护自身统治,大力推行“新政”、训练“新军”,“海归”蔡锷,有 学问、懂军事,自然很受欢迎,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都抢着请他去当教官。蔡锷颜值非常高,课又上得好,很快就成为了广大官兵的偶像,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为蔡锷日后的革命 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新军起义】2分钟 1911年、辛亥年,蔡锷29岁,这位偶像级的军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他已经当上了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他虽然身为清政府的军官,但是受到日益高涨的 革命形势的影响,心中救国救民的火种越烧越旺,暗中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帮助。 1911年10月30日这一天,蔡锷碰到了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麻烦。他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人原本计划再过3天发动起义,响应4天之前爆发的武昌起义,谁知走漏了消息,云贵总督府正准备下令解散新军。千钧一发之际,蔡锷决定当天晚上提前行动,由李根源率讲武堂的学生从西北方向攻城,蔡锷自己率37协的新军攻打东南门。第二天中午,蔡锷指挥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10月30号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所以历史上又把这次昆明辛亥起义叫做“重九起义”。 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几 天之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 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 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0-960年。 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 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

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艺术风格韩愈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笔”之美称。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柳宗元的骚赋成就极高。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有《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新中国十大将军排名及简介(图) 篇一: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 力神20XX-03-0412:27 1、元帅——朱德(1886-1976.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1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4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 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11)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