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三农问题

中国历史三农问题


[转](转)中国历史三农问题

1.统治政策的调整: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文景之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4)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5)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商周时期种植“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
3.劳动工具: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西汉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会河。
5.江南地区的开发:
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

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三、材料分析题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的《史记》
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的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荆州和扬州的渔、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南朝的《宋书》
材料三: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
读后请回答:
(1)《汉书》和《宋书》中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2)你认为这种变化同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吗?谈谈你对当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认识?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9月生活在贫困太行山区的农民李顺达第三次受到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接见。为解决生产资料匮乏的问题,早在解放区时期,李顺达等6户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将各家的生产工具集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经验与毛泽东是想法不谋而合。
材料二:1952年年底全国出现了农民自愿组织的830多万个互助组和3600多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开始了。1953年,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相继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

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材料一中的李顺达等6户农民为什么要建立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


(2)材料二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主要是哪几个行业?各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各自方式是怎样的?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二: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 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量 5.02亿公斤 1981年产量 6.70亿公斤 1982年产量 7.15亿公斤。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那是什么会议吗?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四、综合探究题
4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此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



(3)请你针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不少于2点解决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D4.B5.A6.C7.A8.A9.B10.A11.D12.A13.D14.B15.B16.A17.C

18.C19.B20.C21.B22.C23.B24.C25.C26.D27.C28.B29.B30.C31.C32.B33.D34.D35.C

36.A37.A38.C39.C40.A

二、阅读判断题
41.(1)×(2)√(3)√(4)×(5)√
三、材料分析题
42.(1)《汉书》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很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

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它们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情况。(2)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也非常繁荣。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43.(1)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了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
44.(1)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3)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45.(1)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或50年代后期)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后者是因为党和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四、综合探究题

46.(1)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建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等等。 近代土地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

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解决贫雇农土地不足的问题;在土改工作薄弱的地区,则没收地主、旧式富农多余土地、房屋、耕畜、家具,按人口平均分配。在陕甘宁、晋绥和东北解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打乱,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在新开辟的解放区,也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的做法,迅速开展开仓济贫、分土地、分浮财运动。(据新华网 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

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自此,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

虽然新中国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国内生产的有限性,尤其是粮食供给的有限,中国出现了粮荒,为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够,所以又进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传为加强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5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第四次土地改革:

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发挥出优越性,直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群农民违法结束了这种土地制度。这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求温饱,求生存。而官方推行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1979年中国开始以场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或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土地使用权可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合营者的投资股本。

第五次土地改革: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

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农村土地可以流转。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