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学专业

美术学专业

美术学专业

《美术鉴赏》课程考试大纲

一、指定用书: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教学用书:《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1998年3月第2次印刷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1998年3月第2次印刷

一、学科性质和任务

《中外美术鉴赏》是高师美术本科生必修课,它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国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重点掌握美术作品的分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

1、中外美术史基础知识和主要概念

2、中外美术史主要发展线索

3、美术鉴赏的基础与方法

4、中外美术家及其作品分析(考试重点)

三、主要参考书

1、《中国美术史与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外国美术史与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知识点

贺瀚制定

中国美术鉴赏

(一)、原始美术:

1、原始玉文化(了解)

2、内蒙古翁特牛旗玉龙(识记)

3、仰韶文化(了解)

4、《人面鱼纹彩陶》(识记)

5、马家窑文化(了解)

6、《舞蹈纹彩盆》(识记)

7、黑陶(了解)

8、原始岩画(了解)

(二)、夏商周美术

1、司母戊大方鼎(识记)

2、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了解)

3、莲鹤方壶(识记)

4、鹿角立鹤(识记)

5、《人物驭龙图》(识记)

6、《人物龙凤图》(识记)

7、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识记)

(三)、秦汉美术

1、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识记)

2、画像石、画像砖(应用)

3、《荆轲刺秦王》(识记)

4、《弋射收获》(识记)

5、霍去病墓前石雕(应用)

6、《马踏匈奴》(识记)

7、秦兵马俑(应用)

8、《说唱俑》(识记)

9、《马踏飞燕》(识记)

10、长信宫灯(识记)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早期佛教艺术的兴起(了解)

2、《鹿王本生图》(识记)

3、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了解)

4、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识记)

5、《洛神赋图卷》顾恺之(应用)

6、张僧繇(了解)

7、谢赫(了解)

8、王羲之(了解)

9、宗柄、王微(了解)

(五)、隋唐五代美术

1、《步辇图》阎立本(识记)

2、《送子天王图》吴道子(识记)

3、《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识记)

4、《簪花仕女图》周昉(识记)

5、《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识记)

6、《五牛图》韩滉(识记)

7、荆浩(识记)

8、董源(识记)

9、关同(了解)

10、巨然(了解)

11、《写生珍禽图》黄筌(识记)

12、徐黄异体(应用)

13、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识记)

(六)、宋辽金元

1、《读碑窠石图》李成(识记)

2、《溪山行旅图》范宽(识记)

3、《采薇图》李唐(识记)

4、《踏歌图》马远(识记)

5、《清明上河图》(应用)

6、《富春山居图》黄公望(识记)

7、《朝元图》山西永乐宫壁画(识记)

8、元四家(应用)

9、大足石刻(了解)

10、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了解)

11、《鹊华秋色图》(识记)

12、《渔庄秋霁图》》倪云林(识记)

13、《墨梅图》王冕(识记)

15、南宋四家(应用)

16、宋徽宗与画院(了解)

17、《千里江山图》(识记)

18、米氏云山(了解)

19、《泼墨派仙人图》梁楷(识记)

20、《青卞山居图》王蒙(识记)

21、《渔父图》吴镇(识记)

(七)、明清、民国时期美术

1、浙派(应用)

2、《春游晚归图》戴进(识记)

3、《庐山高图》沈周(识记)

4、《牡丹仕女图》唐寅(识记)

5、《杂花图卷》徐渭(识记)

6、《秋兴八景图》董其昌(识记)

7、《仿高房山云山图》王原祁(识记)

8、朱耷(识记)

9、石涛(识记)

10徐渭和陈淳(识记)

11、《没骨花鸟册》任颐(识记)

12、《葫芦图》吴昌硕(应用)

13、董其昌及南北宗论(应用)

14、明四家(应用)

15、清四王(应用)

16、清四僧(应用)

17、扬州八怪(应用)

18、海派(应用)

19、吴门派和吴门四家(应用)

20、徐悲鸿《愚公移山》(识记)

21、潘天寿(识记)

22、张大千(识记)

23、刘海粟(识记)

24、林风眠(识记)

25、齐白石(识记)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一编原始、上古美术

1、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了解)

2、《维林道夫的维纳斯》(识记)

3、古代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了解)

4、《吉萨三大金字塔》(识记)

5、古希腊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6、《掷铁饼者》(识记)

7、《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识记)

8、古罗马美术的基本特征(了解)

9、《科洛西姆竞技场》(识记)

第二编中世纪美术

1、哥特式美术特点(了解)

2、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形式分类(了解)

3、哥特式教堂代表:《夏特尔大教堂》(识记)

4、拜占庭美术特征(了解);

5、镶嵌画《圣维塔列教堂·查士丁尼帝及其随从》(识记)

6、伊斯兰教美术的基本特征(了解)

7、《泰姬·玛哈尔陵》(识记)

第三编近代美术

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了解)

2、波提切利《春》(识记)

3、文艺复兴三杰(应用)

4、《蒙娜·丽莎》达·芬奇(识记)

5、西斯廷天顶画米开朗基罗(识记)

6、《雅典学派》拉斐尔(识记);

7、提香《花神》(识记)

8、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了解)

9、凡·艾克兄弟《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识记)

10、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了解)

11、丢勒《四使徒》(识记)

12、《召唤圣马太》卡拉瓦乔(识记)

13、巴洛克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应用)

14、《圣·德丽莎的幻觉》贝尔尼尼(识记)

15、鲁本斯《抢夺吕西普斯的女儿》(识记)

16、《夜巡》伦勃朗(识记)

17、真理画家委拉士开兹的《英诺森十世》(识记)

18、西班牙艺术奇才格列柯(了解)

19、罗可可艺术特点(应用)

20、布歇《秋千》(识记)

21、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22、大卫《贺拉斯兄弟的宣言》(识记)

23、安格尔《泉》(识记)

24、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25、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识记)

26、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枪声》(识记)

27、现实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28、米勒的《晚钟》(识记)

29、库尔贝的《石工》(识记)

30、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和巴比松画派(识记)

31、康斯太布尔的《运干草的马车》(识记)

32、列宾《伏尔加河纤夫》(识记)

33、印象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34、马内和《草地上的午餐》(识记)

35、莫内和《印象:日出》(识记)

36、惠斯勒的《艺术家的母亲》(识记)

37、新印象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

38、《大杰特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识记)

39、纳比派波纳尔(识记)

第四编现代美术

1、现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应用)

2、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苹果与桔子》(识记)

3、高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识记)

4、凡高《向日葵》(识记)

5、现代美术主义的基本特征(应用)

6、野兽派马蒂斯《舞蹈》(识记)

7、表现主义蒙克《呐喊》(识记)

8、克里姆特《满足》(识记)

9、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识记)

10、达达主义与杜尚:《下楼梯的裸女》(识记)

11、超现实主义与达利:《记忆的持续性》(识记)

12、米罗《羽毛美术的鸟》(识记)

13、波普艺术沃霍尔《玛丽琳·梦露》(识记)

14、照相写实主义克洛斯《约翰像》(识记)

15、抽象主义绘画康定斯基(识记)

三、考核要求

1、对基本知识点应该熟练掌握。

2、要具备自己的理解,能面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考题举例(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器皿,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

以下没有被列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的是()

A、龙门石窟

B、莫高窟

C、云岗石窟

D、麦积山石窟(答案:D)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秋兴八景图》是明画家董其昌的作品()(答案,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步辇图》:

答案:初唐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1分)此图画唐太宗接见土蕃迎亲使臣的情节。(1分)画家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描绘人物简炼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褥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2分)反映了阎立本的绘画创作密切适应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1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

从《送子天王图》简要介绍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答题要点:

1、绘画内容:(2分)

2、造型特点:(3分)

3、笔墨技巧:(3分)

4、艺术成就:(2分)

参考答案:

流传为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描写释迦降生以后,其父母净饭王夫妇抱着他到寺庙中朝谒天神的情景。

人物服饰皆为唐装,端庄雍容的净饭王及王后,安详文静的侍女、侍从,威猛张惶的护法神将,奇踪异状的诸色鬼神,成功地显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佛祖降生后威严隆重的场面。此画体现了吴道子的绘画特点,即在人物造型上“米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

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在设色上,“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缮素,谓之吴装”’。

吴道子的画以线条为主体,略加渲染来协助线,使形象有立体感。在张僧繇的基础上,肯定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中具有特色和优秀的部分,而又适当地吸收外来的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到此,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致整个人物画,已经完全成熟。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

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分析两者代表的唐代不同时段的审美心理。答题要点:

1、分析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5分)

2、分析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5分)

3、比较两者画风之异同。(5分)

参考答案:

唐代绮罗人物画家张萱、周昉的作品反映了“丰腴华贵”的审美理想。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杨国忠做了右丞相后,杨贵妃的三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奢华场面。画面中八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分乘八匹骏马,前呼后拥,骑步轻快。构图的聚散安排宾主有序,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马匹漫步悠游,轻松舒缓;线条匀细,设色艳丽,充分反映了杨氏姐妹的浪漫气质和显赫声势。

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取材宫中妇女的生活,反映了她们精神空虚,生活乏味的苦闷心情。画家以极其谨慎细腻的画笔,成功地塑造了宫中妇女的典型形象。面部的晕染,着力夸张肌肤的娇嫩丰腴,发臀的勾染,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衣褶、薄纱的轻柔透亮,见形见质,可以说明周昉的“绮罗人物”在张萱晕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张萱和周昉的“绮罗人物”在绘画技巧,题材上就可以看出前后的继承关系和共同点,但是两人作品的内在意韵有所差异,张萱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开元时期创作臻于成熟的高潮,他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妇女的温柔和妩媚,歌颂了当时生活中升平向上的一面;而周昉生活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开元的盛况,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有了相当的暴露,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矛盾,描写妇女不幸和苦闷的作品已陆续出现,周昉对上层社会有较多的了解,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也由张萱作品中的欢愉转向挖掘她们在封建束缚下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但是审美意趣由宏丽之美向婉约之美的转变。

美术鉴赏100题

贺瀚制定

中国美术鉴赏部分

1、出土于内蒙古翁特牛旗的玉龙的造型特征

2、解析《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案装饰特点。

3、解析《舞蹈纹彩盆》的趣味。

4、叙述《司母戊大方鼎》的造型特点和象征意义。

5、从《莲鹤方壶》看三代青铜器的新风格。

6、分析先秦青铜雕塑《鹿角立鹤》的造型特点。

7、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8、分析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在绘画使上的创新性。

9、简介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10、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山东武氏祠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艺术特点。

11、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12、简要说明画像砖《弋射收获》的艺术特点。

13、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14、分析东汉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陶说唱俑》的造型特点。

15、分析青铜雕塑《马踏飞燕》的艺术成就。

16、从《长信宫灯》体会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度智慧和卓绝成就。

17、介绍敦煌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图》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18、简要介绍云冈石窟和昙曜五窟的造型特点。

19、介绍《洛神赋图卷》的绘画内容、造型特征和作者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20、从阎立本《步辇图》看初唐绘画风格。

21、从《送子天王图》体会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22、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分析两者代表的唐代不同时段的审美心理。

23、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者高超的人物心理描写能力。

24、唐代名画《五牛图》是谁的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25、通过《匡庐图》体会荆浩的艺术成就。

26、通过《潇湘图》体会董源的审美情趣。

27、何谓“徐黄体异”?试比较徐熙、黄筌花鸟画风格之不同及对于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28、简要介绍龙门石窟和卢舍那大佛的造型特点。

29、通过《读碑窠石图》体会李成的艺术成就。

30、通过《溪山行旅图》体会范宽的艺术成就。

31、李唐的《采薇图》在故事情节和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32、南宋名画《踏歌图》是谁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33、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34、体会宋画《泼墨派仙人图》的大写意绘画风格。。

35、分析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艺术表现力。

36、通过代表作品体会元四家的艺术成就。

37、宋画《千里江山图》是谁的代表作品,在视觉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

38、通过《墨梅图》认识画家王冕的艺术特点。

40、通过《鹊华秋色图》体会赵孟頫的艺术成就。

41、通过戴进的《春游晚归图》体会明代浙派的艺术主张。

42、介绍沈周的代表作《庐山高图》和吴门画派。

43、从仕女画《牡丹仕女图》分析唐寅的艺术特点。

44、通过《杂画图卷》理解徐渭对大写意花卉创作成就。

45、欣赏董其昌的名作《秋兴八景图》。

46、比较清初“四王”和“四僧”艺术主张之区别。

47、通过郑板桥画竹认识“扬州八怪”的绘画主张。

48、通过吴昌硕的《葫芦图》认识海派的艺术成就。

49、通过《愚公移山》简要介绍徐悲鸿改革中国画的主张。

50、欣赏齐白石《贝叶工虫》的艺术情趣。

1、出土于内蒙古翁特牛旗的玉龙的造型特征

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至今所知最早出现的玉龙形象,是图腾崇拜的产物。玉龙用碧绿色岫岩琢磨而成,龙体卷曲成“C”字形,龙吻部向前伸,而?部却沿颈脊披向后背,达到龙体三分之一的地方,弯曲上卷的?尾和略向上翘的吻部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整个造型由于两条方向不同的弧线而富有张力,充满动感。在手法上繁简得宜,作品的头部刻画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额及颚底都刻有细密的菱形网状纹,而龙身和尾部却极简单。此玉龙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被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义。

2、解析《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案装饰特点。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内绘人面鱼纹和大鱼纹或网状纹搭配,人面造型奇特,头顶尖壮饰物,或口衔双鱼或耳饰双鱼,充满神秘意味。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图案或许与半坡氏族的某些信仰有关系。它可能是鱼图腾崇拜的图象,也可能是为了祈求生产和生殖的繁盛。

3、解析《舞蹈纹彩盆》的趣味。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盆》在内沿的上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方向一致地跳着舞,加上头饰和尾饰分别摆向不同的方向,很容易使人感到舞蹈的动感和韵律。尽管人们对其纹饰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反映了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4、叙述《司母戊大方鼎》的造型特点和象征意义。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器皿《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其造型颇为庄严厚重,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立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感和雄浑的气势。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中心留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

5、从《莲鹤方壶》看三代青铜器的新风格。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标志着春秋时期新的青铜器艺术风格。器制轻便适用而多样,质薄形巧、花纹多,全身施饰,并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摆脱了浓重奇诡的传统青铜造型,抛弃了狰狞怪诞的美学风格,显露出一种走向清新俊逸、轻松明朗的趋势,象征着新时代的自由精神。《莲鹤方壶》反映了青铜艺术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礼崩乐坏”的年代,奴隶制摇摇欲坠,青铜艺术原有的社会功能逐渐萎缩,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威严和西周青铜器的理性典雅风格转变为一种自由舒展,活泼灵动

的新风格。

6、分析先秦青铜雕塑《鹿角立鹤》的造型特点。

先秦时期南方青铜动物雕塑可以曾侯乙墓出土的鹿角立鹤为代表。这也是一件独立的青铜雕塑作品,它的形象是超现实的,兼有鸟的身体和鹿的权桠长角。造型上强调线条构成的形式意味,颈和腿3条垂直线条及鹿角的圆弧线通过鸟首和鸟身联结为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线性结构,不只暗示了这只大鸟的神异力量,也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意象空间氛围。

7、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两幅帛画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的写实描绘,反映了这时人物肖像画的新水平。它们都兼用了写实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冠饰发髻,衣裙佩剑,华盖流苏皆如实模拟,而龙凤则带有明显的由传统纹样蜕变而来的痕迹o这充分说明这时应该是中国绘画由商周以来形成的,主要依据想像进行描绘的传统向主要依据现实描绘的新的写实作风蜕变的过渡阶段。两件作品均以墨线勾勒为主,仅在局部施彩。从<人物驭龙图>看施彩的手法除了平涂以外已经采用了渲染的技法,战国帛画向我们透露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只能准确表现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能体现出对象的质感,同时这些圆转流畅,飘逸潇洒的墨线本身已具有了极浓的形式意味。一般认为,魏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新的人物画风格正是这种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8、分析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在绘画使上的创新性。

湖北荆门出土的战国漆奁上绘制的《车马人物出行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风俗画作品。在这件漆画上,以黑漆为底,用朱红、熟褐、棕黄、翠绿、白等色,运用平涂、线描与勾点结合的技法,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现实生活。画中的不同人物气质和神态、姿态都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环境的描写虽然手法幼稚但也可看出作者是在力图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特定场景的特定气氛。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趣味和主题,它反映了这个时代对现实生活的热情。而且这件作品根据器物的圆圈形状采用了横向平移视点如后世手卷式绘画一样的构图。

是已知最早的横向平移视点的手卷式构图的完整使用,它将瞬间的视觉形象贯穿成在时间中自然推移的生活画面,使观者获得包容时空的整体审美感受。除此以外,这幅画也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力图通过物象的空间位置的经营安排来准确传达与生活实感相符的空间维度。由天上到人间是战国绘画的重要转向,这种转向在体现新的时代风范的同时也给这的的艺术带来了新的难题。这幅作品就体现了艺术家为解决新的艺术难题所做出的努力。

9、简介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西汉帛画,湖南长沙出土,整幅画面呈T形,称“铭旌”,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天界的景象,中间人间,下部分是阴间,全画构图严谨完整,对称中有变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造型既写实又夸张,显得刚健雄浑,线描匀细而遒劲,色调沉着典雅而又庄重鲜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此画反映了汉代肖像画塑造形象的高度写实水平,再现了古代神话传说,充满着非凡的活力和缤纷浪漫的奇幻色彩。

10、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分析山东武氏祠画像石《荆轲刺秦王》艺术特点。

画像石、画像砖是一种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所谓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画像砖,是在泥坯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块。它们是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的构件。

山东武氏祠画像石《荆轲刺秦王》选择了荆坷在殿堂上追杀绕柱而走的秦王不成,自己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仍然愤怒地掷出带有毒汁的匕首这一叩人心弦的瞬间,整个画面充满了激烈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山东画像石在描绘历史故事画中善于抓住故事发展高潮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情节,出色地表达出故事的内

容。在雕刻技术上,采用“减地平雕家阴刻线”,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夸张性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姿态动作来表现,概括简练,鲜明突出。整个画面严谨规整,画面不大注意纵深空间感的表现,物像为近景平列,具有剪影式的效果,形成严谨、古朴、简洁、传神的艺术风格。

11、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发现了大型陶兵马俑坑。陶制兵马与真人和真马等大或稍大,制作方法为翻模和泥塑兼用,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采用贴塑方法细致刻画眉目须发和衣褶铠甲,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彩绘。陶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从外形可推想他们的不同年龄、性格和身份,少有雷同。战马昂首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寓动于静,展现雄健的风貌。秦兵马俑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强盛国力的展现,是秦始皇丰功伟业的赞颂,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兵马俑高超的陶器工艺制作和雕塑写实水平,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12、简要说明画像砖《弋射收获》的艺术特点。

《弋射收割图》,出土于成都汉墓,砖刻分上下两层,上为弋射,下为收割.弋射图描写的是射猎场面,莲池塘边,两隐藏于树下的射手,张弓欲射野鸭,野鸭似已察觉,惊飞而起。作品抓住动作达到高潮前的瞬间进行表现,情景紧张,扣人心弦。画面布局呈放射状,富有动感.人物和塘中的游鱼,以夸张手法表现,极为生动.下图描绘农村的秋收情景,人物分为两组,左边三人俯身割禾穗,一人肩挑禾穗,右边二人高扬长镰在割禾杆,前者回首顾盼与后面人物相呼应,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动态与组合富有节奏感。《弋射收割图》反映了汉代四川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既在内容上绝大多数都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意味,在构图上主义纵深干洗和空间处理,标志着汉代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在风格上显示出清新、明朗、爽快的艺术气氛。

13、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霍去病墓石雕群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其他石雕原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隐杂山间,渲染出一种怪兽出没,森严可怖的气氛,烘托出将士们远征祁连山的艰辛,进一步丰富了纪念碑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杰出的艺术才能。

霍去病墓石雕群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刻而成。作者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石料天然形态的特点,在保持岩石自然美的基础上通过精密的构思和简洁的雕凿,巧妙地运用圆雕、浮雕结合线刻的艺术手法,使石雕产生浑朴自然的效果,强化了整体感和力度感,具有粗犷厚重而又含蓄内在的魅力,赋予顽石以生命和活力。这种独特的雕刻技巧和雄浑博大的气魄,使纪念碑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造型质朴而厚重雄强,造意深邃而内在有力,它所形成的艺术风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作品不但突出了纪念霍去病将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杰出功勋,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愿望和要求。深沉雄大的气魄,正反映了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面貌。因此,这一纪念性雕塑,不仅是霍去病个人的纪念碑,也是当时整个国家和民族付出重大代价而赢得伟大胜利的纪念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14、分析东汉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陶说唱俑》的造型特点。

《陶说唱俑》树造了一位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他体态肥胖,袒膊赤足,右手扬起鼓锤,左臂环抱一鼓,右脚高跷,边说唱,边击鼓,似乎唱到最精彩最动人有趣之处,于是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甚为滑稽活泼,充分表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的高潮。《陶说唱俑》反映了汉代四川陶俑的特殊魅力,即力求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征、最生动美好的瞬间,注意表现与人物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姿态动作,灵活多变,生动自然。面部表情的刻画,更表现出对象发自心灵深处的善良喜悦神情。

15、分析青铜雕塑《马踏飞燕》的艺术成就。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了一匹“马踏飞燕”,奔马造型比例准确,劲健雄强,充满非凡的生命力,姿态作昂首嘶鸣,飞跃奔跑状,三足腾空,后足右蹄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显然奔马的驰跃已经超过了疾速的飞鸟。作者以丰富卓越的想像力和独特的构思,抓住了展翅疾飞的鸟儿正在回首注目惊视1奔马已从其上飞掠而过的一刹那,从两种运动速度的比较中,出色地烘托出骏马奔跑快捷的神态;此外作者着意刻画了马鬃和尾巴的迎风飘扬以及马腿轻快腾跃的姿态,更是表现了奔跑如飞,不可阻挡的气势。马蹄下的飞鸟处理成展翅疾飞的姿态,并不令人感到它在负载整个马的重量,而飞燕扁平的身体正好变成了奔马的基座;把整匹马升高,更增强了飞驰的感觉。奔马的重心在踏在飞鸟身上的足上,既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又基本呈现出“倒三角形”的构图,运动感更为强烈。作品的造型手法写实逼真,加之铜铸技艺的精巧绝伦,作为圆雕的铜奔马,无论从那个角度去观赏,都是栩栩如生,矫健骏逸,奔放雄强。它是汉代雕塑家非凡的智慧、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精湛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正是汉人勇武豪迈的气概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形象体现。

16、从《长信宫灯》体会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度智慧和卓绝成就。

汉代的灯具最为杰出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长信宫灯,此灯通体鎏金,上有铭文“长信家”等字样,作一宫女跪地掌灯之状。整个灯具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6个部件组装而成,可以拆卸,而且灯罩可以开合,灯盘还可以转动,以便调节光束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灯火的烟炱通过宫女的右臂内积聚于器身内腔,可以减少灯烟的污染而使室内保持空气洁净,可见其设计精巧。宫女形象的塑造,写实而传神,姿态自然,表情含蓄,眉宇间蕴藏着被奴役者的苦闷和屈辱的神情。这一既是方便实用的灯具,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充分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智慧和卓绝艺术意匠。堪称青铜工艺装饰的出类拔萃之作。

17、介绍敦煌莫高窟428窟《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莫高窟壁画反复表现的题材。428窟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有机地穿插组织在一个连续的画面中。从离宫出游到收骨建塔止,中间经历了舍身饲虎的高潮,以萨埵那太子不断改变饲虎的方式来突出其为拯救生灵而自我牺牲的决心。青绿灰黑的色调与画面沉郁的气氛,把悲剧性的主题烘托得十分突出。

敦煌早期壁画中本生故事最为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的主题正切合了南北朝这个分裂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彼岸世界,盼望着像萨埵那那样“舍己为人”的救世主的出现。宗教绘画将现实的污浊与苦难形象地展示出来,并以此衬托出佛主的高尚神圣和佛国的美好。壁画展示出外采的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艺术交融、揉合的特点,打破时空的画面组织、稚拙而带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郁沉稳的色调,给人的感受是激荡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这种艺术形式与悲剧性的主题达到了高度的吻合,也更好地衬托出洞窟中的主角——佛主(雕塑)的神圣、睿智和超然、大慈大悲的精神力量。

18、简要介绍云冈石窟和昙曜五窟的造型特点。

我国古代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集中了当时整个北方的技术力量修造的,在形制、造像的内容和方格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年)的60余年中,共开大小窟龛数10座,大小造像5万多尊。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当时整个北方的技术力量修造的,故在其形制、造像的内容和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昙曜五窟。在那马蹄形、穹窿顶、似印度草庐的窟龛中,三世佛、释边佛、交脚弥勒菩萨等主像占据窟内大部分面积。佛像面相方圆,深目高鼻,耳长肠粗,肩宽胸厚,身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上身袒露,头戴高宝冠,胸前戴项圈和璎珞,下身穿羊肠大裙。佛与菩萨的神态壮严而详和。佛的衣服既有如毛质厚衣料凸起的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的细密平行衣纹线条。第20

窟大佛,具有丰满方圆的面相,双目圆睁、目光炯炯有神,容光焕发。他既依然具有佛陀超然于尘世的静穆而神秘的仪态,又透露出世俗帝王傲视天下的威严。这个造型朴拙粗犷、博大恢弘、撼动人心。昙曜五窟的造型不但代表了当时我国佛教雕塑的新水平,而且还标志着佛教艺术北朝风尚的形成,深深地影响了其它地区的石窟造型和其它门类的佛教造像。

19、介绍《洛神赋图卷》的绘画内容、造型特征和作者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顾恺之是东晋时代的重要画家,顾恺之的出现标志中国绘画艺术摆脱了汉代绘画的稚拙水平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文献记载顾恺之曾画过道释和山水,最突出的是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如表现嵇康等魏晋以来的名土生活和肖像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那些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顾恺之的突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并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理论上明确提出这一要求,标志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认识,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卷》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顾俏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作者把那位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传情,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恋人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则又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韵。

20、从阎立本《步辇图》看初唐人物画绘画风格。

初唐画坛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画风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西域画风为主,他们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新水平。

阎立本的绘画创作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步辇图》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土蕃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土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记下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画家依靠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唐太宗威严和睦,禄东赞敬畏谦恭,礼仪官肃穆,宫女顾盼,气氛亲切融洽。此画如一历史镜头,形象地记录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此图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制作简炼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褥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不失魏隋以来的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

21、从《送子天王图》体会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今存流传为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系宋人摹本,画幅描写释迦降生以后,其父母净饭王夫妇抱着他到寺庙中朝谒天神的情景。人物服饰皆为唐装,端庄雍容的净饭王及王后,安详文静的侍女、侍从,威猛张惶的护法神将,奇踪异状的诸色鬼神,成功地显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佛祖降生后威严隆重的

场面。此画体现了吴道子的绘画特点,即在人物造型上“米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在用笔技法上,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在设色上,“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缮素,谓之吴装”’。吴道子的画以线条为主体,略加渲染来协助线,使形象有立体感。在张僧繇的基础上,肯定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中具有特色和优秀的部分,而又适当地吸收外来的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到此,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致整个人物画,已经完全成熟。

22、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分析两者代表的唐代不同时段的审美心理。

唐代绮罗人物画家张萱、周昉的作品反映了“丰腴华贵”的审美理想。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杨国忠做了右丞相后,杨贵妃的三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奢华场面。画面中八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分乘八匹骏马,前呼后拥,骑步轻快。构图的聚散安排宾主有序,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人物表情微妙,神态从容;马匹漫步悠游,轻松舒缓;线条匀细,设色艳丽,充分反映了杨氏姐妹的浪漫气质和显赫声势。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取材宫中妇女的生活,反映了她们精神空虚,生活乏味的苦闷心情。画家以极其谨慎细腻的画笔,成功地塑造了宫中妇女的典型形象。面部的晕染,着力夸张肌肤的娇嫩丰腴,发臀的勾染,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衣褶、薄纱的轻柔透亮,见形见质,可以说明周昉的“绮罗人物”在张萱晕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张萱和周昉的“绮罗人物”在绘画技巧,题材上就可以看出前后的继承关系和共同点,但是两人作品的内在意韵有所差异,张萱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开元时期创作臻于成熟的高潮,他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妇女的温柔和妩媚,歌颂了当时生活中升平向上的一面;而周昉生活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开元的盛况,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有了相当的暴露,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矛盾,描写妇女不幸和苦闷的作品已陆续出现,周昉对上层社会有较多的了解,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也由张萱作品中的欢愉转向挖掘她们在封建束缚下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但是审美意趣由宏丽之美向婉约之美的转变。

23、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者高超的人物心理描写能力。

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能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图中主人翁韩熙载,本是北方人,后唐时投奔南唐。他曾进谏中主乘国力强盛之时北上征战,一举统一全国,而南唐主对其缺乏信任感,未采纳其建议,错失良机。后又因中原的后周进行许多改革后,国势渐盛,扬起了统一号角,而南唐朝中结党相争,国力日趋衰败,危在旦夕,李后主又有意擢其为相,而他却“纵情声色”,不予出任。后主对其活动放心不下,暗中命顾宏中夜至某家,窥视他与宾客门生的夜宴活动。顾氏目识心记,回来后便绘成此图。画家选取了五个具体有典型意义的夜宴生活片断加以描绘,每段巧妙地用屏风相隔又连贯一气。开卷便展开了主题:面阔肩宽,高冠长髯、表情沉郁的主人公,正与满堂宾客门、歌伎们听琵琶演奏。接着按照这次夜宴的发展过程,画出了观赏、音乐、舞蹈和休息、调笑等等。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主人公在当时形势下身置华宴歌舞中的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和南唐覆亡命运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

在艺术处理上,作者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而每一段又以屏风隔开使其具有独立性,但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画面各段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可一一辨认,说明画家传神写真的高度水平。此画用笔缜密,线条细润而圆劲,设色浓丽而沉着。全画情节的描绘、人物形象、衣服纹饰的刻画,道具的选择,用线用色都自然地统一在和谐的整体效果之中,这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24、唐代名画《五牛图》是谁的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唐代名画《五牛图》的作者韩滉,韩滉曾职高官,“安史之乱”使他经历了一段逃难流亡的生活,因而对民众疾苦和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体验。他画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丰

富生动,倾注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之心。他特别喜欢画牛,在他的传世名作《五牛图》中,画家用粗笔在这幅横卷上描绘了五头不同神态的黄牛,形象健壮有力,神气生动自然,手法写实,用笔厚拙粗辣,老劲有力,此图写实功力及深,说明作者对所描绘的对象有十分深入细致的观察。

25、通过《匡庐图》体会荆浩的艺术成就。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为他的名作,《匡庐图》画北方山水景色,重岩叠峰,山路婉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结合山川地势的变化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复杂的结构、坚实的质感和厚重的体积感.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拔的北方山水的祟仰敬慕感情。他既注意吸取传统技法的优点,也倾心师造化;他既着重笔法的丰富变化、也不忽略水墨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水墨山水画笔墨技巧的艺术形式。荆浩还基于个人的创作心得,写出了一篇探讨理法的山水画论——《笔法记》,山水画的理论至此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宋代及以后山水画更为开阔的前途。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已获得成就的长安关同还师法于他.北宋的李成、范宽都与荆浩的山水画有师承关系.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唐寅,也都一致尊他是山水画的宗师。

26、通过《潇湘图》体会董源的审美情趣。

五代时期南方江南画派以董源为代表,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山峦连绵,山势平缓圆润,岸边舟山点缀着几组着色的人物,画法花青运墨,色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点子皴,坡脚用披麻皴,整个画面,笼罩着夏夜的气氛,林间雾霭弥漫,薄暮的微光在渔夫和行人那小小的身影上闪动.由于景色渗透了静谧,似乎可以听到人们隔河的呼唤,充满了“洞庭地,潇湘帝子游”的诗意。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山水画艺术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传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在宋代米氏父子、元代黄公望、倪瓒、高克巷、明代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都可以找到这种传统的基因.

27、何谓“徐黄体异”?试比较徐熙、黄筌花鸟画风格之不同及对于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代花鸟画的突出成就,集中地反映在南唐的徐熙,西蜀的黄筌两位画家的艺术上.他们二位的花鸟画艺术风格迥异,相映生辉.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评价来概括二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徐、黄异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承关系不同;黄筌师承所谓“正统派”,“资诸家之善而兼有之”,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2.题材不同:黄筌多取材于宫庭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徐熙善画自然中禽鸟、花竹,草虫、蔬果。3.表现技法不同:黄筌画派画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谓之写生。”。徐熙的画“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徐熙花鸟画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先用墨勾出花或鸟的内外轮廓,然后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然后在某些部分略加一点颜色,整个画面以墨占主要地位,色彩占次要地位。4.格调不同:黄筌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徐熙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徐、黄异体,实则为两种美学风格。而这两种美学风格之形成,是基于徐、黄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接触环境和事物不同,反映的思想意识,以致人生态度不同上的。

黄筌与徐熙为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两大体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惟各言其志,虽以耳目所习,得于手而应于心也。”作为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花鸟画创作,由于作者如何选取题材、怎样反映生活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艺术风格,不同流派花鸟画的出现标志着花鸟画的进步。

28、简要介绍龙门石窟和卢舍那大佛的造型特点。

洛阳龙门石窟坐落在洛阳南郊,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凿,佛教造型呈现出外来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南北民族审美风尚融合而生发的新特点,到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又得到一时兴盛时期,以奉先寺的修建为代表,奉先寺卢舍那佛坐高13米,面容庄严典雅,脸型丰满圆润,眉俨如新月,鼻梁高挺,口角含笑,表情温和亲切,整体面貌已倾向中国式,菩萨上身不着衣,以丝巾及璎珞为饰,腰下仍凿细薄裙裳,头上花冠及身后轮光均雕刻精美,图案富丽。神王壮硕有力而威武持重,金刚则筋肉暴起而暴躁强横,阿难外形朴素,而注重表现其内在的含蓄纯厚。这些雕像是印度笈多式与大唐雕刻融合的结晶,其艺术上的成就在于能够按照各式形象的要求,塑造出其身份、体态以至性格;这种内在的精神和外表形象的密切联系,是以写实手法为基础而又不讳背佛教仪轨的原则下作出的。

29、通过《读碑窠石图》体会李成的艺术成就。

《读碑窠石图》是宋初山水画代表画家李成的作品,此画由王晓补人物,表现文人墨客在旅途中怀古的主题。大部分画面描绘了寒林和石坡,曲折的枯树、如“蟹爪”的树枝,花草不发,巨大挺拔的古碑,读碑人神情凝重,既让人体会到外在形态的沉着坚韧,又体会到一种岁月流失、凝固静寂的精神氛围。上从此图的意趣和技巧中可体会到李成的鲜明风格特色。

30、通过《溪山行旅图》体会范宽的艺术成就。

宋初山水画代表画家范宽把领略到的山川之趣和自己对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画笔上,现存他的《溪山行旅图》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此画给人以山势矗人之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二.—是构图,主峰巍峨浩大,面积占画幅的三分之二,而逼近画幅顶端,构成威压的感觉.下部以三堆巨石作底乘,承受主峰的重量,形成上下部位的紧张关系.但是画家巧妙地用水平线上的白色云烟和s形的填水,又使画面形成了空间感和疏朗气氛.一行山间行旅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外边,丛树背面隐约出现楼阁,有意安排在极右的一侧,构成行旅人物向左行进的开阔前景,使画下方形成律动感.二是用笔用墨,范宽用墨之法近似江南画风。他用淡墨皴与雨点皴结合表现主峰的体积与重量感,构成了苍莽雄浑的气势。

31、李唐的《采薇图》在故事情节和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李唐不仅在山水画史上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画家,他在人物画方面也有相当高的成就。他的人物画多联系当时的政治局势,借历史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如《采薇图》。《采薇图》表现的是《史记·伯夷列传》上记载的伯夷与叔齐为不归依周武王,不食周粟而采薇于首阳山及饿死的故事。画家将伯夷、叔齐置于首阳山的荒山僻岭之中,过着采薇充饥的隐逸生活,他们形容枯槁,骨瘦如柴。伯夷抱膝正坐,眉峰微蹙,目光凝视前方,面部表情平静而略显忧愤之色;叔齐侧身而坐,眼望伯夷,以手作势地诉说着,神情激动。兄弟二人坚贞不屈、患难与共的内心世界被作者予以生动再现,使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地跃居绢素之上。此画在艺术处理上也颇有特色,两人一正一侧富于藏与露、静与动的变化,面部笔道遒劲精细、流畅而富有弹性。衣纹线条则转折分明。粗细变化明显,较好地体现出衣服的质感,也有助于人物坚毅性格的表现。山石树木的画法则显示出李唐晚年的山水画风格。这是一幅借古喻今,有感而发的历史画卷。

32、南宋名画《踏歌图》是谁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踏歌图》“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的代表作品。《踏歌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33、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反映城乡市井的绘画开始大量出现。北宋末期优秀的风俗人物画家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可谓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全卷分三段:首段为市效风景,通过田野、村落、树木等点出了特定的时节——清明;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汗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写市区街景,—以高大城楼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繁华热闹。这幅画所表露出的主题是对承平时期汗梁生活的赞美和怀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作者在这幅画中采用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剪裁巧妙,疏密有致,自然和谐。中央的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是全卷富于冲突的最精采部分。笔墨技巧极为精熟,线条道劲老练,兼工带写,设色朴素。显然有别于一般界画。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详尽观察,坚持不懈的毅力,饱满的创作激情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现代美术史家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杰作”。

34、体会宋画《泼墨派仙人图》的大写意绘画风格。

南宋画家梁楷放弃了历来以线绘形的方式,用饱含水墨的阔笔侧锋渲刷,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分出浓淡,含蓄地显示出衣纹的折迭形态。他的相传作品的《泼墨仙人图》画面人物如醉仙恍惚潇洒,飘逸自在,超凡脱俗,形象夸张大胆,笔墨奇特放纵,神完意足,墨气袭人,令人回味无穷。梁楷在人物画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变革,丰富了我国传统人物画的技巧。

35、分析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永乐宫壁画是,是迄今发现的最优秀的古代壁画之一,保存也比较完好。原址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描绘在“三清殿”四壁上的《朝元图》,全图以八个主像为中心,共画286人,安排浩大的人物行列,布局宏伟严密,具有非凡的气魄。《朝元图》八个主神着帝后装束,神情肃穆。诸侍立者,包括仙真、仙伯、神将、玉女、星宿等,男、女、老、少、文、武各个不同,或慈颜悦色,或怒目圆瞪,或安静宁谧,或意兴风发,或凝眸微笑,或恭谨安详,或窃窃私语,或直立倾听,决无重复雷同,都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体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朝元图》从唐代的细密和宋代的顿挫变为圆浑、沉着有力,明显地继承了吴道子、武宗元的宗教画传统,并进一步从现实生活中领会衣纹的转折与内部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人物的主次和前后关系,用衣纹的疏密和花纹的繁简来区别。色彩方面,鲜明谐调,有计划地分散使用青绿、石黄等矿物质颜料,用白色和其他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达到了惊人的整体统一又富有节奏旋律。主体部位有时采用沥粉描金的手法,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

36、通过代表作品体会元四家的艺术成就。

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他们四人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共同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山水画技法全面,雄秀并举,穷极变化,终归于平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王蒙有代表作《《青卞隐居图》等,此画布局繁密,笔墨苍郁华滋,形成王蒙丰富错杂而富有气势的画风。倪瓒的传世作有《渔庄秋霁图》等,此图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折带皴技法,富有特色的三段式构图,以及荒疏俏拔的审美理想。吴镇的代表作有《渔父图》,他呈现给观众一个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

37、宋画《千里江山图》是谁的代表作品,在视觉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

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作者是王希孟,曾为宋徽宗时画院学生。《千里江山图》是对当时宋代自然风光、人文地理、户外生活的综合描绘。场面广阔。景物繁密,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可谓前无古人。

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舟揖桥亭,令人目不暇接。大青绿着色,冷暖色对比,染山染水,灿烂而不失典雅的格调:代表了院体青绿山水精密不苟,严格遵循格法的画风.这幅画尽管描绘细腻具体,但显然有别于真正的“实地写生”。如此长卷构图,统一而又变化多端,同时仍具有宏远的境界,表明王希孟不愧为一位“独立千载”的少年天才。

38、通过认识画家王冕的艺术特点。

王冕,字元章,元代诗书画印修养全面的典型文人画家,传世作品《墨梅图》,嫩枝挺拔,生机勃露,自有一种天然之趣。题记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句,是以借寓方式表达他傲岸不凡的性格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

40、通过《鹊华秋色图》体会赵孟頫的艺术成就。

《鹊华秋色图》卷是元初画家赵孟頫山水画的代表作。此画纸本设色,取材于山东济南郊外鹊山、华不注山的自然景物,采取平远法构图。山石、坡岸沙渚用披麻皴或荷叶皴法,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芦荻、屋舍、沙渚、人畜等则精笔细点,后又以青、赭、红、绿等多色加以渲染。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

41、通过戴进的《春游晚归图》体会明代浙派的艺术主张。

明初浙派领袖戴进的《春游晚归图》,措景丰富,景象恢宏,造型明快而富有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在山水实景安排略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画面初看颇有气势,细看又多生活意味。使山水画更具有世俗味,更突出了题材的意义。浙派的艺术主张正是较多沿袭宋代画院风格,与深厚的笔墨功夫和造型能力,并注意到表现生活内容。

42、介绍沈周的代表作《庐山高图》和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在画坛上崛起,并逐步取代浙派在画坛上霸主地位的是“吴门画派”以“明四家”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他们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们以在野士大夫、文人学士的角色,“赋性疏朗、狂逸不羁”,有着不大受约束的生活、观念和情感。他们的艺术主张主要是继承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他们大都有良好的古典文化和艺术修养,他们的作品变元人的简远疏放为文雅蕴藉,车工挪威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一个特殊阶段的代表,影响深远。沈周的传世作品《庐山高图》,表现庐山山峰叠岭,垂泉瀑布,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景象变化万千,气魄雄伟。山水木石仿王蒙笔法,细密繁重,自识“庐川高”并题长歌一首。此图是沈周为贺他的老师陈宽的生日而作,陈祖籍江西,所以用庐山象征陈的崇高人格,实际也是作者本人思想境界的体现。

43、从仕女画《牡丹仕女图》分析唐寅的艺术特点。

《牡丹仕女图》是明中期“明四家”之一唐寅的仕女画代表作品,他在图中描绘了一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扇,左手拿一枝牡丹,流露出无限眷恋之情,仕女形象娟秀端丽,眉目和发髻勾勒精细,晕染匀净,衣纹线条苍劲流畅,既继承了宋代人物画中工整流畅的线描功夫,又吸取了元人刚健方折的笔法,具有刚柔相济,描写并用的特点,创造了明代仕女画之典型。

44、通过《杂画图卷》理解徐渭对大写意花卉创作成就。

徐渭的写意花鸟在中国美术史中具有耀眼的光亮。画风激越昂扬,笔墨淋漓,独抒个性,有独特的审美情调,他体研百家而不为所缚,常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抒写内心情愫,赋笔墨以充分的情感。他着眼于艺术整体的神彩气韵,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水墨的艺术表现力以抒写压抑、悲愤、强烈的内心情感,把水墨写意花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是明代写意花鸟杰出的代表,对以后大写意花卉的发展影响巨大。主要作品《杂画图卷》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写牡丹、荷花、梧桐、菊花、南瓜、

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以多种折枝花果和虫鸟组成画卷,共11个单元。这种形式是明中叶花鸟画卷流行的形式,徐渭在此卷中用笔用墨浑然飘逸,气势奔放,一气呵成,是大写意花卉中的精品。

45、欣赏董其昌的名作《秋兴八景图》。

《秋兴八景图册》是明末董其昌的山水名作,是董泛舟吴门至京口途中所做。因中峻拔的山头,深邃的路口,弥漫的云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笼,远山横旦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构图精巧而意境高远,韵味十足。董其昌的山水集宋元诸家技法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笔力遒劲,墨气苍润,渲染入妙,明洁自然。

46、比较清初“四王”和“四僧”艺术主张之区别。

清初继承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一派的极盛一时。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他们的画风得到清廷贵族的倡导并得到发展,形成了统治清代画坛的主要势力。“四王”在画史上对传统画法的研究、总结的作用以及以及自身高深的学识,扎实的艺术功力,但也艺术上表现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

在“正统派”极盛的同时,“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承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他们的艺术对清代和后世的影响很大。在画史上一般把这批画家称为“创新派”。

“正统派”和“创新派”影响了整个清代画坛,可以说,重师古、重规矩格法与重师自然、重创新是清代画坛贯穿始终的两种思潮。

47、通过郑板桥画竹认识“扬州八怪”的绘画主张。

“扬州八怪”是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因为这个画派的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蝉、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这些人画风各异,以“崭新”与“异趣”追求个性情怀的抒发,是一些代表绘画新风尚的画家,所以被称为“怪”。这个画派活动于18世纪,他们的画风共同倾向是:尽洗恪守古法的陋习,接受与发展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顺应时代审美要求,注重艺术自身发展,重视师造化和个人的独特感受,抒发个性,自成家法。以书法入画法,写意传情,“刺时”、“言志”。以巧藏拙,蕴研于朴,苍劲中求柔媚,纵逸中见法度,完善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风。善用简练的笔墨,使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他们所选题材多局限于花鸟,有的也并非尽善尽美,但他们在画史上的变革意义,给后代人很大启发。

这些画家有相近的人生观及艺术观。他们都重视诗文书画的修养,又多对现实生活不满。社会现实与他们的理想产生矛盾,使他们大多具有一种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胸存块垒,感情盘郁的情怀。他们一反正统文人画派竞尚山水的风气,以花鸟创作为主。他们的绘画创意不以清高避世为出发点,而着眼体现对现实的执着关怀,或寄托高洁人品情操,或怀着美好愿望,寄托“用世之态”。他们画风有“率真”一面,又有“世俗”一面。在强调写意形式中,增加了世俗成分,变革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郑燮,号板桥,他诗书画皆精,尤长墨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月光,月影中”,又经过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因而能“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在诗情画意中歌颂清风劲节,表达丁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对于前人成法,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自探灵苗”,不泥古人。郑燮在诗书画上均自成一家数,《丛竹图》是他的墨竹图之一,画面构图奇特,竹杆分左右两组纵列,顶天立地排列起来。为使竖线不板滞,中间斜布数组竹叶,竹杆中大片地方题字数行,构图上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奇中有险,拙中见巧,更给画面增加了新奇感,使竹更挺拔。这是为表达文人的高风亮节和逸定做岸的品质蓄意制作的。画中题字是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体,大小歪斜,清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