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象

藏象

藏象
藏象

第三章藏象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和反映于外的征象。

2.脏的生理功能是和。

3.腑的生理功能是和。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为中心的整体观。

5. 、、、、合称为五脏;、、、、、合称为六腑;、、、、、合称为奇恒之腑。

6.奇恒之腑多为的脏器,形似“腑”而不同于,其生理功能,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之官也,出焉”。

8.宗气是由肺吸入的和脾胃运化的相结合而成。

9.肝主藏血的功能,是指肝具有、、的功能。

10.肺助心行血的功能被称为。

11.脾为天之本,生化之源。

12.脾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于肺和肾,通过的宣发和的气化作用,化为和排出体外。

13.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中运行,防止溢出外的功能。

14.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机体作用之气是。

15.血液运行需要气的和。

16.津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脏协调合作,但以的作用最为重要。

17.津与液相比较,清稀者为,稠厚者为。

18.肺为气之,肾为气之。

19.气为血之,血为气之。

20.人体正常体质分为三种类型,即、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

1.《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实而不能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也”。()

2.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涎为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唾为口津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滋养肺胃的作用。()

4.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故肾脏又有“水火之脏”之称。()

5.大肠和膀胱的生理功能分别是排大便和排小便。()

6.小肠“泌别清浊”,其中“清”是指津液,“浊”是指尿液。()

7.心主汗液,肺主气,两者在生理上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阴和阳的关系。()

8.肺吸入的自然之气和脾化生的血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

9.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0.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性质较稠厚者称为津,性质较清稀者称为液。()

三、选择题

[A型题]

1.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A.五脏

B.六腑

C.五脏和六腑

D.脏、腑和奇恒之腑

E.奇恒之腑

2.多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奇经八脉

E.肝、脾、肺、肾

3.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奇经八脉

E.胃、膀胱、心

4.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是()

A.经络系统

B.五脏

C.六腑

D.奇恒之腑

E.血、脉

5.心具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是指心()的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在体合脉

D.之华在面

E.在窍为舌

6.当()衰竭时,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B.肾气

C.心气

D.脾气

E.肺气

7.若()火过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A.肝

B.肾

C.心

D.胆

E.肺

8.心在五行属火,与()相表里

A.小肠

B.胃

C.胆

D.大肠

E.舌

9.()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A.血液

B.泪液

C.汗液

D.津液

E.气

10.肺在五行属金,与()相表里

A.小肠

B.胃

C.胆

D.大肠

E.鼻

11.在肾的下述生理功能中,()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A.主水

B.藏精

C.纳气

D.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E.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12.《血证论》指出:“()为水之上源”

A.心

B.脾

C.肺

D.肾

13.脾在五行属土,与()相表里

A.小肠

B.胃

C.胆

D.大肠

E.膀胱

14.若脾胃不和或脾虚不摄,则往往导致()液分泌剧增

A.汗

B.泪

C.涎

D.唾

E.涕

15.肝在五行属木,与()相表里。

A.胃

B.膀胱

C.小肠

D.胆

E.爪

16.下列哪项不属肝的生理功能()

A.调畅气机

B.通调水道

C.助脾运化

D.调节生殖功能

E.贮藏血液

17.“五更泄”常由于()所致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足

C.肾阳不足

D.肾阴不足

E.脾气不足

18.肾在五行属水,与()相表里

A.膀胱

B.胆

C.胃

D.小肠

E.耳

19.古代养生家主张咽而不吐,以养肾精的物质是()

A.唾

B.涎

D.泪

E.痰

20.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的生成

B.气机调节

C.气的生成

D.血的统摄

E.气的宣发

21.血主要由()气和津液组成

A.卫

B.营

C.原

D.宗

E.精

22.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A.营

B.精

C.气

D.血

E.津液

[B型题]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C.心之华在面

D.心之液为汗

E.血脉妄行

23.心脏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概括而言即()

24.心藏神是指()

A.心推动并调节血液运行

B.心衰则血停

C.心藏神

D.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E.心在体合脉

25.对心主血脉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26.对心主神志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心

C.脾

D.肝

E.肾

27.汗为()之液

28.涎为()之液

A.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B.主宣发和肃降

C.主调节水道和血液运行

D.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E.主蒸化水液和传导糟粕

29.肺主气的功能是指()

30.脾主运化是指()

A.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B.主疏泄和主藏血

C.主贮藏胆汗和主决断

D.助脾运化和调达情志

E.上输水谷精微和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31.脾气主升是指()

3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肾阴和肾阳

B.水和火

C.阴和阳

D.营和卫

E.气和血

33.心与肺是()的关系

34.心和肾是()的关系

A.贮存、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B.调畅情志

C.运化水谷津液

D.主通降和受纳腐熟水谷

E.升清到肺、心和头目

35.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36.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运化水谷和水液

B.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C.主宣发肃降

D.主通降和受纳腐熟水谷

E.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37.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38.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宰生命、精神及感觉活动

B.主神志和血脉

C.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D.主化生“天癸”

E.主骨生髓

3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40.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呼吸运动和调节气机

B.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C.气的运行和水液代谢

D.呼吸运动和水液代谢

E.血液运行和水液代谢

41.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方面

4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方面

A.消化吸收和血液调控

B.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C.对气机和水液的调节

D.注足阳明而促消化

E.通行三焦而且调气机

43.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方面

4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脾胃运化,推动血液运行

B.营养滋润全身,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C.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D.化生精气,滋润全身

E.化生津液

45.营气的主要功能是()

46.血的功能有()

[X型题]

47.心的生理功能是()

A.宣散卫气

B.推动血行

C.主神志

D.开泄汗液

E.主全身之气

48.胆为奇恒之腑的依据()

A.形态中空

B.贮藏胆汁

C.胆汁助消化

D.胆与肝相表里

E.胆不直接转化饮食物

49.肾的闭藏作用主要体现为()

A.主骨生髓

B.藏精

C.主纳气

D.通脑

E.主水

50.胃失和降可出现:()

A.腹胀

B.便秘

C.纳呆

D.口臭

E.呃逆

5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运化

B.主疏泄

C.主藏血

D.主升

E.主统血

52.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包括()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防止出血

D.生成血液

E.推行血液

53.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

A.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B.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C.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

D.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生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E.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54.肺所吸入之清气,要发挥其生理效应,必须()

A.循经运行

B.敷布全身

C.上通于心

D.下达于肾

E.三焦通行

55.对心的系统连属,描述正确的是()

A.心在志为喜

B.心在体合脉

C.心在窍为舌

D.心在液为汗

E.与小肠相表里

56.肺主治节的作用体现在()

A.肺司呼吸

B.治理调节

C.助心行血

D.调节水液代谢

E.调节气机

57.肺的系统连属包括()

A.在志为悲忧

B.肺与大肠相表里

C.在液为涕

D.在体合皮发毛

E.在窍为鼻

58.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可产生()

A.水肿

B.湿

C.痰

D.饮

E.便溏

59.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

A.通调水道

B.调畅气机

C.助脾运化

D.调达情志

E.调节生殖功能

60.对肝的系统连属,表述正确的是()

B.肝在液为泪

C.肝合筋而华爪

D.肝开窍于目

E.肝与胆相表里

61.对肾的系统连属,论述正确的是()

A.在志为恐

B.在液为唾

C.主骨生髓而华发

D.开窍于耳及二阴

E.肾与膀胱相表里

62.对脏腑表里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心与小肠相表里

B.肝与脾相表里

C.肾与膀胱相表里

D.肺与大肠相表里

E.胃与胆相表里

63.气的运动形式包括()

A.呼吸

B.升

C.降

D.出

E.入

64.气的分类主要有()

A.元气

B.宗气

C.肾气

D.卫气

E.营气

65.卫气的主要功能有()

A.通过三焦输布全身

B.护卫肌表以防外邪入侵

C.温煦脏腑、肌肉和皮毛

D.调节肌腠开合和汗液排泄

E.温煦经脉

66.津液的功能包括()

A.滋润濡养作用

B.化生血液

C.化生肾精

D.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67.气与血的关系可表现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血能生气

D.血能载气

E.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68.气与津液的关系可表现为()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摄气

四、名词解释

1.脏腑

2.肺主宣发

3.肺主肃降

4.肺朝百脉

5.肾不纳气

6.脾主运化

7.泌别清浊

8.受纳

9.腐熟

10.奇恒之腑

11.气

12.元气

13.宗气

14.营气

15.卫气

16.津液

17.肝肾同源

18.孤府

19.中精之府

20.汗为心之液

五、问答题

1.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有何不同?

2.简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3.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肺主气的生理功能?

5.试述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6.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8.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方面?

10.简述肺与肾的关系。

11.上焦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

12.中焦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

13.下焦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

14.简述气的生理功能。

15.简述血的生理功能。

16.简述津液的生理功能。

17.简述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18.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方面?

19.简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0.试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理功能活动病理变化

2.化生贮藏精气

3.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4.五脏

5.心肺脾肝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中空有腔六腑藏而不泻

7.君主神明

8.清气水谷之精气

9.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10.肺朝百脉

11.后气血

12.肺肾汗尿

13.脉脉

14.宗气营气卫气

15.推动作用固摄作用

16.肾气化

17.津液

18.主根

19.帅母

20.阴阳平和体质偏阳体质偏阴体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A型题]

1.D

2.A

3.B

4.B

5.B

6.C

7.C

8.A

9.A

10.D

11.B

12.C

13.B

14.C

15.D

16.B

17.C

18.A

19.A

20.B

21.B

22.D

[B型题]

23.C

25.A

26.C

27.A

28.C

29.A

30.D

31.E

32.B

33.E

34.B

35.A

36.D

37.B

38.E

39.A

40.C

41.B

42.D

43.A

44.B

45.C

46.B

[X型题]

47.BC

48.AB

49.BC

50.ABCDE

51.ADE

52.ABC

53.BDE

54.BD

55.ABCD

56.ACDE

57.ACDE

58.ABCDE

59.BCDE

60.BCD

61.ABCD

62.ACD

64.ABDE

65.BCD

66.ABDE

67.ABCDE

68.ABCD

四、名词解释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2.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肾不纳气肾主纳气的功能减退,摄纳无权,而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6.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7.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和津液;浊,指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

8.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9.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10.奇恒之腑其形态似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功能似脏,贮藏精气。奇恒之腑不同于五脏和六腑,故称之。

11.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是指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2.元气又名“原气”、“真气”,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3.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互结合而成,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1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15.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所化生。

1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与血同源互化,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称为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

18.孤府是指三焦。三焦,作为部位划分,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部位之三焦,包括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因其大而五脏六腑之中无一与之匹配,故称为“孤府”。

19.中精之府是指胆。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贮存于胆。胆汁为精纯、清净的精微物

质,称为“精汁”,故称胆为“中精之府”,又称“清净之府”、“中清之府”。

20.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密切。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血汗同源”。

五、问答题

1.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2)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3.肾藏精,是指肾能贮存、封藏精气,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就其存在状态而言,有肾精和肾气之分,肾精是有形的,肾气是无形的,肾精散则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变为肾精。肾闭藏精气,精与气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之中,肾精和肾气的关系,犹如水与水蒸汽,实为同一物质,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但是,肾精更具有物质性,属阴;而肾气则更具有功能性,属阳。肾藏精气,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中精气的这一生理功能可以用肾阴和肾阳来进行概括。肾阴称为元阴、真阴,主全身之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肾阳称为元阳、真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维护着机体各脏腑阴阳的平衡。因此,既不能将肾精与肾气完全等同,也不能将肾精与肾阴、肾气与肾阳完全等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5.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代谢。

6.一是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推动和调节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精气血津液各物质的新陈代谢。

7.(1)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2)脾气主升,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3)脾主统血。

8.(1)调畅气机;(2)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3)调达情志;(4)调节生殖功能。

9.(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

10.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其一,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主水的功能亦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下归于肾和膀胱。肺肾协同,才能保证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其二,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需肾纳气作用的协助。肾中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才能将肺吸入之清气经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保持吸气的深度。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11.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若雾露之溉,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故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雾”,喻指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12.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故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沤”,喻指脾胃腐熟水谷、消化饮食物时的状态。

13.下焦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故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渎”,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生成和排泄二便的作用,有如沟渠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

14.(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5.(1)营养滋润全身;(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16.(1)滋润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

17.(1)主月经;(2)主孕育胎儿。

18.(1)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2)主感觉与运动。

19.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络互相络属,从而构成了脏与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20.肾所藏之精气,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构成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是生命遗传物质,是后天之精的物质基础;但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而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中医藏象脾胃的关系

你是不是要考试找答案呀? 我给你一些资料你自己看看总结一些吧,自己动手才有所得。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

中医基础理论(3.20)--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化生贮藏精气的是: A.经络 B.五脏 C.六腑 D.内脏 E.奇恒之腑 2、受纳传化水谷的是: A.胃 B.大肠 C.五脏 D.六腑 E.奇恒之腑 3、“藏象”一词,始见于: A.《难经》 B.《灵枢》

C.《类经》 D.《素问》 E.《伤寒杂病论》 4、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脏腑的外在征象 C.脏腑的生理功能 D.脏腑的病理表现 E.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人体以何为中心? A.精气 B.气血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主要在于: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经脉络属的有无 C.所在部位的不同

D.生理功能的不同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 1、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A.古代解剖学认识 B.哲学思想渗透 C.生活实践观察 D.实验观察 E.医疗实践经验 2、下列哪些属于脏的范围? A.心 B.三焦 C.心包络 D.女子胞 E.脾 3、下列哪些属于腑? A.脉 B.胆 C.筋骨

D.小肠 E.三焦 4、下列哪些属于奇恒之腑? A.胆 B.骨 C.髓 D.膀胱 E.女子胞 5、藏与象的关系表现在: A.藏决定象 B.藏变象变 C.象决定藏 D.象变反映藏变 E.象变决定藏变 6、五脏与六腑的区别有: A.五脏藏神 B.功能不同 C.脏主腑从 D.形态有别

E.脏重功能、腑重形态 二、填空题 1.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2.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 3.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 ,体现了中医学以表知里, 的思维方法。 4.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 、 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三、名词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四、简答题 1. 人体内脏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2.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什么?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4.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_裴正学

-5- 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 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裴正学(讲述) 何红珍 党芸芝 魏文婷(整理) (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18-0005-02证型:GBAID 【摘要】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中医学者,应该了解中医的藏象与现代西医所认识的脏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明白了这一 问题,才对发展祖国医学有所裨益,有利于祖国医学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车,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现代医学;研究 【Abstract】The theory of TCM viscera is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Heart, liver, spleen, lungs and kidneys in TCM share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y also are rich in difference, therefore, TCM lear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and organs identified in western medicine, which would help 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ize TCM to achieve the advancement of TCM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TCM; Theory of viscera; Modern medicine; Research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6.18.003 藏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粗浅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络绎、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2]。 1 肾的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在,五脏六腑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3,4]。 支气管哮喘患者因肾不能纳气,而在中医上认为是肾虚,所以中医有“新病治肺,旧病治肾”的传统理念[5]。 慢性肾炎出现水肿,中医认为这是肾不主水,治疗水肿则用补肾的方法。中医将阳痿和女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原因归结于肾不藏精。不难发现上述几种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候群。所谓肾虚症候群,就是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等,若在此症候群基础上出现怕冷、自汗,则叫做肾阳虚;若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则叫做肾阴虚。了解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证候之后,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专家们就在上述的几种疾患中来找肾虚症候群,得出的结果是上述疾患50%的患者有肾阳虚的症候群,20%的患者有肾阴虚的症候群,30%的患者既有肾阳虚又有肾阴虚的症候群,这就应验了祖国医学肾虚症候群的根本病机是肾不纳气、肾不主水、肾不藏精,由此说明祖国医学所谓的“肾”是有物质基础和有实际内涵的,是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6]。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教授在40年前就开始了对肾脏的研究,结果发现凡是有肾虚症候群的患者,80%的都有肾阳虚,他认为肾阴虚仅是一种陪衬,肾阳虚是主导肾功能的主要方面,肾阴虚是主导肾功能的次要方面,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长”。由此而看古人强调阳气,同时又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说明阳气要有20%的阴气来支撑,俗话讲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就是这个意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在人体内部也是如此。对女性来说雌性激素就是肾阳,但是若没有仅占雌性激素1/25的睾丸酮,雌性激素就随之下降,出现月经不调,这充分体现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沈自尹教授[7]用实验观察血浆中皮质醇24 h规律变化,证实肾阳虚患者皮质腺功能之低下与丘脑有关,中医所说的“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以说肾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研究的结果。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相同之处在于“肾主水”,西医认为“肾主纳气”属于肺的功能,“肾主藏精”属于睾丸的功能,这就解开了现代医学与中医之间的衔接之谜[8]。 2 脾的研究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中气,司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对人体生长、发育、健康、衰老至关重要的藏象[9]。“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就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水谷,水谷即食物,其功能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消化、吸收和胃肠蠕动功能[10]。脾虚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者们对脾气虚的患者首先测量消化功能,从唾液中测量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结果发现脾气虚患者的体内这三种酶的数量和活性都降低,这就充分说明脾气虚是有物质基础的[11]。中医“脾运失司”的意义除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功能降低之外,还包含着胃肠吸收功能的改变,有学者通过测定木糖排泄来研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0517601.html, 本文摘自基层医学论坛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藏象学说——肺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呼则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吸则入而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发挥主气的作用。肺司呼吸的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宣降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而且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体气道通畅,呼吸自如。若不能保持清肃,则可影响肺司呼吸的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若肺司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除,体内外之气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随之而告终。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脏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无汗、喷嚏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的生理作用,亦有三个方面:一是使肺能充分吸收自然界之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有节律地一宣一肃,以维持呼吸均匀和调、气机调畅,实现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促进全身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若二者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 (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的水液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之,并将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藏象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一、A1 1、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2、舌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中,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的是 A、肝系 B、心系 C、肾系 D、肺系 E、脾系 3、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C、腑病多虚,六腑宜泻 D、腑病多实,六腑宜补 E、脏病多实,五脏宜补 4、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功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功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是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藏象”二字,首见于《难经》 6、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7、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8、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二、B 1、A.肝 B.肺 C.肾 D.脾 E.胃 <1> 、水之上源为 A B C D E <2> 、主水之脏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该题针对“藏象学说”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71414】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021年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欧阳光明(2021.03.07)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 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 —、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 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 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指出肾居腰部。《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现代解剖发现,成人两肾共重271.4克,古今比较两者称重接近。 由此证实,中医之肾,绝非并无形态基础的、仅是功能系统的代称,而首先是起始于解剖观察的实体。其余脏腑亦多如此。 (二)哲学思辨推演脏腑形质居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深刻影响着藏象学说的构建。依据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先贤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演出五脏的部分形质之象。 如《黄帝内经》所述脏腑的色泽,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归类程式推演而来,并非指解剖之色。就解剖而言,肺色淡红,而《黄帝内经》却将其记作白色。《素问·五藏生成》云:“白当肺”;《难经正义·三十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练习题 一、A1 1、中医学认为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心、肝、脾、肾 B、胃、肝、脾、肾 C、心、肝、脾、肺 D、心、肝、脾、胆 E、肺、肝、脾、肾 2、在中医学中,被称作“孤府”的是 A、脑 B、三焦 C、膀胱 D、胆 E、女子胞 3、具有“髓海”之称的是 A、骨 B、脊椎 C、脑 D、肾 E、脉 4、脑主司感觉运动,有赖于 A、脑髓充养 B、营血充养 C、肾精充养 D、肝血充养 E、脾精充养 5、“人之记忆,皆在脑中”的说法出自 A、《本草纲目》 B、《灵枢》 C、《素问》 D、《内经》 E、《本草备要》 6、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7、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8、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9、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肝 B、胆 C、脑 D、髓 E、女子胞 10、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是 A、分布部位的不同 B、解剖形态的不同 C、功能特点的不同 D、阴阳属性的不同 E、表里联络的不同 11、关于胆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 A、胆贮藏胆汁 B、胆排泄胆汁 C、胆生成胆汁 D、胆主决断 E、胆为中正之官 12、与胆经相表里的经脉为 A、肝经 B、肾经 C、胃经 D、大肠经 E、心经 13、既为奇恒之腑又被称为六腑之一的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心包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肠主液 B、大肠主津 C、胃主通降 D、肾喜燥 E、肾为水脏 15、“主津”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16、六腑中“太仓”所指的是 A、小肠 B、三焦 C、脾 D、大肠 E、胃 17、下列关于胃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胃主通降 B、胃以升为主 C、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D、胃为“太仓” E、胃主腐熟水谷 18、临床上“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B、大肠传导糟粕 C、膀胱排泄尿液 D、肾主气化水液 E、三焦通行水液 19、“主液”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20、具有“水之上源”之称的是 A、肾 B、脾

中医基础理论(3.10)--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例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化生、贮藏精气,是下列哪项的功能? A.经络 B.五脏 C.六腑 D.内脏 E.奇恒之腑 【答案】A 【题解】五脏区别于六腑的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五脏共同完成了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贮藏;奇恒之腑贮藏精气;经络通行气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A.古代解剖学认识 B.哲学思想渗透 C.生活实践观察 D.实验观察

E.医疗实践经验 【答案】A.B.C.E 【题解】藏象学说是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在古代解剖知识、长期生活 实践观察、医疗经验的积累、哲学思想渗透基础上形成的。而实验观察 是西方医学形成的基础,决定了西方医学是分析、微观医学。 二、填空题 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 、 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答案】五脏,六腑 【题解】脏脏的分类首见于《素问·五藏别论》,其分类依据于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素问·五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概括说明了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点不同。“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藏精气,宜保持盈满;“实而不满”是强调六腑传化水谷,但水谷充实不宜滞满。奇恒之腑因其“外形中空,其形似腑,内藏精汁,功能似脏,似藏非藏,似腑非腑”,而异于正常之腑。 三、名词解释 藏象 【答案】“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 与自然相关事物的比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

理和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题解】藏:通“脏”,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象:指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与自然相关事物的比象。包括三层内涵。1.脏腑的内在形象;2.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3.五脏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明代张景岳解释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象”反映了中医对人体脏腑以象测脏的认识方法。 四、简答题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组织表里相合,五脏与形体官窍内外相关;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藏精气,精气舍神志,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情志活动亦由五脏精气化生,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功能系统之间亦相互联系。二是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题解】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藏象学说中脏腑的含义是生理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如图所示];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图所示]。王冰注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即是说,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有病,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临床上,通过观察这些病理现象,根据它们与人体脏腑的联系,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概念。又如,发现某些补肾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又得出“肾主骨”之理论。应指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