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镜画实验研究学习的迁移作用

从镜画实验研究学习的迁移作用

从镜画实验研究学习的迁移作用
从镜画实验研究学习的迁移作用

从镜画实验研究学习的迁移作用

周小囧

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南京210046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优势手的练习是否会对非优势手完成任务具有迁移作用。研究者采用了镜画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被试的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有较明显的正迁移作用;被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

关键词

镜画实验学习迁移

1前言

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往往会受到已获得的知识和学会了的技能影响。一般地说,学习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分为起积极作用的正迁移和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负迁移。研究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是继续学习法和前后测验法,其中前后测验法是研究迁移最先使用的方法。镜画实验即采用前后测验法。

自1910年斯塔奇(D.Starch)首创镜画实验以来,镜画仪成为研究动作学习最常用的心理实验仪器。该仪器的实验方法是让被试通过镜子来看一个图形,用笔在图形上描画(镜画就由此而来)。因通过镜子反射,和原图形相比镜中图像是上下倒置而左右不变,所以被试在描画时往往会出现与平常上下笔顺相反的画法,给初作镜画的人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训练被试会很快适应原先的习惯画法。本次实验就是通过一个六角星形板的镜画练习来了解动作技巧形成的过程。

本次实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学习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镜画实验来分析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学习绘制练习曲线,研究技能学习中的迁移并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练习的迁移作用,学习对实验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

本实验的假设为:经过镜画练习,被试的学习迁移效果显著。即描绘时间缩短并且错误次数减少。

2方法

2.1研究被试

2.1.1被试信息

本次实验共采用被试38名,均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2.1.2抽样和分组

对所有被试进行镜画实验。

2.2仪器设备与材料

JGW-B1心理学实验台镜画仪单元与计时计数器单元、记录纸、笔

2.3实验设计

研究中,自变量为试验次数,因变量为被试画完一圈所需要的时间与错误次数。

本实验采取相关样本T检验的分析方法。

2.4实验操作程序与主要步骤

2.4.1指导语

?实验开始前,请您端坐在实验仪前,将双手伸入袖套内,从另一端伸出,并观察报告自己是否能从对面的镜子里看出图像的倒影且看不到原始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在六角形轨道的正上方有两个计时圆点。实验开始前,请您将探测笔笔尖轻触左边的计时圆点,等听到我说‘开始’时,迅速开始沿着六边形轨道移动探测笔,并尽量减少出轨。注意探测笔不能离开轨道。完成后,请轻触右边的计时圆点。要求首先用非优势手完成一次实验,再用优势手完成十次实验,接着再用非优势手完成一次实验。请又好又快地完成。?

2.4.2正式实验

实验开始前,首先由主试引导被试就坐,并宣读指导语。询问被试是否能从镜面中看见完整的图像,若不能,则主试要将镜面调整至从被试的角度看原图被遮住而镜面图像完整。被试清楚实验步骤后,主试开始做实验。被试每完成一次实验,主试记录下其完成时间与错误次数。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也可记录下被试每次实验中反应,作为研究学习迁移的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数据统计分析

图一描述的是总体被试采用优势手进行十次试验时的时间变化。

图二描述的是特定被试(周秋雨)采用优势手进行十次试验时的时间变化。

图三描述的是总体被试采用优势手进行十次试验时的错误次数变化。

图四描述的是特定被试(周秋雨)采用优势手进行十次试验时的错误次数变化。

3.2方差分析表

对实验数据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表1 非优势手完成实验所用时间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N 平均数df t p

第一次*第二次38 24.7591 37 6.512 0.00

第一次38 71.5081 37

第二次38 46.7489 37

由表中可看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表二非优势手完成实验错误次数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源N 平均数df t p

第一次*第二次38 10.5789 37 3.987 0.00

第一次38 36.9474 37

第二次38 26.3684 37

由表中可看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由数据分析可知,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镜画练习具有明显的正迁移作用。实验中,通过练习,被试得出镜中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是上下倒置而左右不变。因此,看着镜里的图形描画从左到右的线条时,要求平常的眼手协调;描画从上到下的线条时,则必须与平常的眼手协调相反;当描绘一条斜线时,则其上下成分与平常的画法相反,其左右成分与平常的相同。概括了左右手练习的共同点后,有助于左手练习的提高。

实验中,主被试发现在六角星图案板的转折部分被试易出错,且常被卡在那不知所措。而在直线部分,被试画得快且准确率高。原因有二:1、实验要求被试尽快画完一周,所以在画直线的惯性下,易跑出转折点;2、在动作技能初步形成阶段,在动作转换和交替部分,被试回常常忘记动作间的联系。

由总体被试的时间曲线图可以发现:被试在开始学习不久后进步较大,但一段时间后进步趋缓,越到后来越趋向于平稳。而由错误次数曲线图可以发现:学习刚开始进步较为明显,但后来错误次数又略有回升。这可能与被试产生练习效应时的心理变化有关。

5结论

5-1

被试的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有较明显的正迁移作用。

5-2

被试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

6参考文献和附录

6.1附录

总体被试的实验数据

6.2参考文献

邓铸.应用实验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郑红.心理学实验教材

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总结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迁移的基本含义与分类、学习迁移的理论、迁移与教学的关系;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掌握各种策略的基本成分及其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迁移理论;学习策略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联系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联系知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随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可持续观念的树立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各要素之间的综合性与联系性能力,联系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本文便以当前教学条件下,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基点,并以湘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标签:迁移能力;地理教学;联系 所谓的迁移能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另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学习能力。近年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开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 一、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当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体系做出了相应调整,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作为,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因素,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角度看,具体如下。 1.教师对迁移能力没有足够认识 我国义务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虽然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经验不足,教师培养学生素质的意识也相对薄弱[1]。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单纯地参照地理教材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氛围呆板枯燥,还无法将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造成学生的知识点分散,无法构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学习效果欠佳。 2.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因自身素质与学习能力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很有可能会有所差异,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与知识认知结构,加之不同的思维习惯,使得每个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迁移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2]。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学习迁移(精编)

学习迁移(精编)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新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4)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5)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6)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只是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迁移的主要理论 1)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形式训练,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会遗忘的,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终生受用;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而且相同的元素越多,迁移越大; (3)概括化理论 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 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迁移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迁移能否发生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 (5)分析--概括理论鲁宾斯坦 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课题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要迁移得以实现,必须首先把两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2)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1)奥苏贝尔的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迁移; 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可辨性等会影响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2)符号性图式理论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11T15:06:45.39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领[导读]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刘领(瓯海区仙岩二中,浙江温州325062)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通过日常生活问题(问题情景), 引出蒸发概念: ①“凉衣服”过程中,衣服由湿变干,水到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现象称为什么? ②组织学生讨论:同样湿的衣服,哪种情况会干得快些?引导学生讨论、联想、推理,得出结论。 三、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因素,以进行知识正迁移 思维定势是属心理学的范畴,指的是由于过去经验的影响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同类和相类似的课题学习中,在具有相似性的学习和应用情境中,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促使迅速解决问题。思维的定势和方法的定势能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点越多,则前一学习对后一学习发生的迁移作用就越大。思维定势和学习定势是用同一种倾向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运用共同要素原理,设计相近式的问题与训练就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从而促使学习的迁移。 如“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在这里可以指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有关。这是一个多变量问题。因此应该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讨论。但是题目中没有控制变量,即没有说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因此无法下结论,所以此说法是错误的。 像这一类型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越大,产生的焦耳越多;质量越大,物体的密度也越大,等等。如果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那么就能触类旁通,不仅可运用于电学,而且可以贯穿整个科学,乃至于其他学科和领域,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正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这两种学习可以涉及众多方面,两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学习迁移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会有助于学驾摩托车,这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而学习乘法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是知识的迁移;儿童在家里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态度和行为的习惯的迁移等。总之,只要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或(并)产生影响。所以,迁移对于学习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即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 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从迁移影响的方向考察,迁移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植物”、“微生物”的概念,会使原先学过的“动物”概念更为明确、清晰。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逆向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教小朋友们写“徐”这个汉字,而且要写在田字格中,这时,老师就会先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徐“字是左右结构,然后,老师会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说:“‘徐’字写在田字格中要注意左边的双人旁写得小一点,且靠左边一点,因为右边的余字边占的位置比较大,如果双人旁不写得小一点、左边一点,余字边就写不下了,就像两个小朋友站在一个格子里,要学会谦让才能一起站在格子里。”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迁移的效果。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当中,形象生动,小朋友们更能理解。 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从迁移发生作用的范围考察,可以将迁移分为特定迁移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是指两种学习在获得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态度方面的相互影响,也称为普遍迁移,即将原理、方法和态度等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在学习中,一般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原理、方法和态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会影响众多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的学习情境。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一般迁移的现象:二年级的早读课上,小朋友们读语文书上的内容,在读到课后生字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读的:“田,田,这样写,一笔竖,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竖,五笔横,五笔写成一个田。”这是在读已经教过的课文后面的字,可是我发现,小朋友们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读还没教过的课文后面的生字,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已经将这样一个套路交给他们,他们可以自己套用。这种学习迁移的就是采用了“教授有效学习策略、正确发挥学习定势的作用”的教学策略。学习定

学习迁移考题及答案

学习迁移考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六章学习迁移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 能的应用,这是一种(A)。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水平迁移 2、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进行划分,迁移分为(B)。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之中,这是一种(C)。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4、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写“森、磊、品”,这是一种(D)。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具体迁移 5、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具体迁移 6、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而知新”属于(A)。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7、关系转换理论是由(A)提出的动机理论。 A格式塔心理学家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贝尔 8、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 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这种迁移理论是(B)。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9、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中去的是(C)。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10、美国心理学家嘉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C)。 A认知结构说 B关系转换说 C经验类化说 D相同要素说 11、当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属于 (B)。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2、心理学家陆钦提出的“量杯”实验证明了(D)。 A迁移现象 B学习现象 C一般迁移现象 D负迁移现象 13、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迁移理论是(C)。 A经验泛化说 B认知结构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 14、格式塔派日认为迁移的决定因素是(D)。 A相同要素 B心灵的官能 C认知结构 D顿悟 15、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桑代克 B贾德 C沃尔夫 D奥苏贝尔 16、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B)。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和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7、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A)。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智力与学习环境 C年龄与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 18、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态度为(C)。 A迁移 B固着 C定式 D原型影响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5页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迁移,即搬移,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心理学认为,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学生能否顺利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的应用上,是学生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一位名人曾说过“解题意味着把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到要解决的新问题中,将新问题运用迁移方式转化为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下面就我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题目,如何进行知识正向迁移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来探讨知识正向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对知识本质探索的体验并掌握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 例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4,3),B (2,0)两点,当x=3和x=-3时,这条抛物线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等.经过点C(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O为坐标原点.(1)求直线AB和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以A为圆心,AO为半径的圆记为⊙A,判断直线l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设直线AB上的点D的横坐标为-1,P(m,n)是抛物线y=ax2+bx+c上的动点,当△PDO的周长最小时,求P点的坐标. 解析本题的(1)(2)问较易解答,那么第(3)问学生如何迁移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3)问中要求当△PDO的周长最小时,P点的坐标,因为D,

O的位置已确定,本题实际上就是要确定P点位置在何处时,PO+PD最小.本题是个最短路径问题,而这时学生已学习过最短路径的知识:如图1,在直线l上求点P,使PO+PD最短.学生们都知道只要作出O关于l的对称点O′再连接DO′就可得P点的位置,它的本质是将PO转化成跟它相等的线段PO′,从而得PD+PO=PD+PO′. 当P为DO′与l的交点时就是所要求的点.而这道题将直线变成了抛物线,如果直接将最短路径问题知识死搬到这儿很显然问题解决不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很多同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问题中学生只要体验并掌握了最短路径问题本质,教师真正让学生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探究体验知识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第(2)问的暗示,学生就能顺利将最短路径问题正迁移到这儿,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即将线段PO转化线段PO′,而本题,只要能将这一转化的本质方法迁移到这儿. 如图2,将线段PO转化为跟它相等的线段――P到直线l的垂线段PH,则这时的PO+PD要最短,只要PH+PD最短.过点D作直线l的垂线DH,交抛物线于E. 点垂足为H,则这时的E点即为所要求的P点(如图,显然可证),这样就成功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这个问题上来,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理解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灌输了最短路径问题的知识,只是掌握了画图方法,学生并没有体验并掌握最短路径知识的本质,更谈不上思维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也达不到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迁移尝试式之教学策略 感〃迁教学法在我县实施推广近十年,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不菲的教学成果,相关教研课题在省级立项,老师们普遍反应教学轻松了,学生活跃了,成绩提高了。但同时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对感〃迁教学法精髓理解不透彻,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较片面,因此依然在感〃迁教学法表层上徘徊,不能深入灵活进行运用。下面,我作为一名学习与实践者,就一堂全县公开课再谈感〃迁教学法中的“迁移尝试式”的灵活运用,与同仁们相互学习探讨。 一、创设情境,迁移 ..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情境—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它不仅起激情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情与境的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特别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更能优化教学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估算》(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例5时,创造性地将例题进行了改编。新课一开始,课件呈现秋景音乐图片,问同学们秋景美不美,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庐山秋游,大家想不想参加。顿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争着要报名参加“秋游活动”。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之时提出要求:大家这么想参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卖票的问题吧。课件紧接着呈现问题:四(一)班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04元,一共需要49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问题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然后请同学们列出算式,在根据自己已学过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此环节中,创设的是学生身边的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且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效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二、自主探究,尝试 ..新知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此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同时我也参加到他们的探究中去,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探讨。通过这个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亲身尝试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享受到独立尝试的愉悦经历,尽管还不知自己的估算方法是否恰当,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也创造了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平等氛围。 三、合作交流,矫正 ..结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使全体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平等发表个人意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想象创造。 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层次地设计了两次交流活动:小组交流,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学习迁移考题及答案

第六章学习迁移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能的应用,这是一种(A)。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水平迁移 2、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进行划分,迁移分为(B)。 A 正迁移和负迁移 B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之中,这是一种(C)。 A 水平迁移 B 垂直迁移 C 一般迁移 D 具体迁移 4、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写“森、磊、品”,这是一种(D)。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具体迁移 5、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B)。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具体迁移 6、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而知新”属于(A)。 A 顺向正迁移 B 顺向负迁移 C 逆向正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7、关系转换理论是由(A)提出的动机理论。 A 格式塔心理学家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奥苏贝尔 8、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这种迁移理论是(B)。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经验类理论 D 关系转换理论 9、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C)。 A 垂直迁移 B 水平迁移 C 一般迁移 D 具体迁移 10、美国心理学家嘉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C)。 A 认知结构说 B 关系转换说 C 经验类化说 D 相同要素说 11、当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属于(B)。 A 一般迁移 B 特殊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12、心理学家陆钦提出的“量杯”实验证明了(D)。 A 迁移现象 B 学习现象 C 一般迁移现象 D 负迁移现象 13、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迁移理论是(C)。 A 经验泛化说 B 认知结构说 C 相同要素说 D 关系转换说 14、格式塔派日认为迁移的决定因素是(D)。 A 相同要素 B 心灵的官能 C 认知结构 D 顿悟 15、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 桑代克 B 贾德 C 沃尔夫 D 奥苏贝尔 16、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B)。 A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 正迁移和负迁移 C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7、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A)。 A 认知结构和态度 B 智力与学习环境 C 年龄与学习材料 D 学习目标和态度 18、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态度为(C)。 A 迁移 B 固着 C 定式 D 原型影响 19、由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生的迁移称为(D)。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20、下列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C)。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 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 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 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多媒体环境下数学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运用到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从迁移产生的关键——认知结构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出4种教学策略:类比策略、数形结合策略、动静结合策略和分离合并策略。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数学迁移。关键词迁移;多媒体;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0-04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transfer research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wu hua, he xiaodi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puts 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tructure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from the key of transfer—cognitive structure to start, u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ets forth four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alogy strategy, combination of number and shape strateg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 strategy, sepa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these strategies can help students form a good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promote mathematical transfer. key words transfer; multimedia; mathematics teaching

迁移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迁移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迁移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诸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等的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实现迁移的方法。 []迁移,初中数学,教学启示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是新一轮初中课改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特别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能否通过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技能的迁移进行有效的学习,是衡量新课程是否真正实施的重要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迁移?中学数学学习中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中学数学学习中的 迁移的教育启示又是什么呢? 一、迁移以及中学数学学习中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迁移及其种类 一种学习中习得性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的迁移。这种作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以下简称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都可产生迁移作用。根据不同的维度,对学习迁移可有不同的分类办法。如前所述数学学习迁移有正、负和顺向、逆向迁移之分。除此之外,

加涅按迁移的方向将迁移分成了纵向迁移和侧向迁移,前者指低级的概念或规则向高级的概念或规则的迁移,如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助于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中学数学学习中影响迁移的因素 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都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才能对新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数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学习迁移 数学学习迁移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必然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形式运算思维己占优势地位。但是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水平,有可能他在《代数》学习上达到形式运算水平,但他在《几何》学习上却还处在具体运算水平,这样的现象在中学生中并不少见。由此可见,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仍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影响着学习迁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学习A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B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学习B。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当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固定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