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尔及利亚建筑规范A05-RPA99抗震规范

阿尔及利亚建筑规范A05-RPA99抗震规范

阿尔及利亚建筑规范A05-RPA99抗震规范
阿尔及利亚建筑规范A05-RPA99抗震规范

阿尔及利亚翻译文件02

住房部

规范化技术文件

D.T.R.-B.C.-2.48

阿尔及利亚防震规范

RPA99

2000

1

目录

第一章概论5~6 1.1目的 5 1.2 目标 5 1.3适用范围 5 1.4 使用条件 5 1.5定义和符号 5 1.5.1 定义 5 1.5.2 符号 6

第二章设计的一般规范8~10 2.1 场地的选择8 2.2 土质的勘测与考察8 2.3设计建筑的定位8 2.4底基层结构和基础8 2.5底基层结构9 2.5.1规律性9 2.5.2地震缝9 2.5.3建筑材料和技术9 2.5.4结构系统9 2.5.5韧性10 2.5.6 非结构构件10 2.6 计算的模式化10

第三章分类标准11~18 3.1震区分类11 3.2 建筑物按重要性分类12 3.3场地分类13 3.3.1分类的类别13 3.3.2 按试验布置的场地分类14 3.3.3 无试验的情况下14 3.3.4需要深入勘测场地的条件14 3.4 支撑系统的分类14 3.5 按形状划分建筑类别17 第四章计算规则19~25 4.1计算方法的选择19 4.1.1使用的方法19 4.1.2当量静态方法的使用条件19 4.1.3动态方法19 4.2当量静态方法19 4.2.1 原则19 4.2.2模式化19 4.2.3 全部地震力的计算19 4.2.4 结构基本周期的估算22 4.2.5 按高度地震力的和力分配23 4.2.6 地震力的水平分配23 4.2.7垂直轴的扭曲作用23 4.3波谱模式的动态方法23

2

4.3.1 原则23 4.3.2模式化23 4.3.3 计算波谱反应24 4.3.4要考虑的方式数量24 4.3.5 模型反应的组合25 4.3.6 计算地震力的总和25 4.3.7 偶然的弯曲作用25 4.4《静态》和《动态》方法共有的规定25 4.4.1 倾复稳定性25 4.4.2 地震作用的垂直分力25 4.4.3 移动的计算25

第五章安全的证实26~27 5.1概论26 5.2 行动的组合26 5.3强度的证实26 5.4韧性的证实26 5.5 平衡的证实26 5.6 楼板强度的证实26 5.7 基础稳定的证实26 5.8 地震缝宽度的证实26 5.9 作用P-△的证实27 5.10变形的证实27

第六章补充规定和非结构件28~29 6.1补充规定28 6.1.1移动的相容性28 6.1.2 毗邻的坚硬构件28 6.1.3 隔板28 6.2 非结构件28 6.2.1定义28 6.2.2性能要求28 6.2.3 对非结构件有影响的水平力F P 28 6.2.4 外部构件29 第七章钢筋混凝土结构30~41 7.1概论30 7.1.1目的30 7.1.2 主要构件和次要构件30 7.1.3定义和条文、符号30 7.1.3.1 关键区域30 7.1.3.2 边缘混凝土30 7.1.3.3降低的正常应力30 7.1.3.4受压件、弯曲件30 7.2 关于材料的技术要求30 7.2.1 混凝土30 7.2.2钢筋30 7.3设计和检查31 7.3.1性能系数31 7.3.2 检查主要构件的安全31

3

7.4 柱的特殊技术规定31 7.4.1 模板31 7.4.2 配筋31 7.4.3特殊的检查33 7.5 梁的特殊技术规定33 7.5.1 模板33 7.5.2配筋34 7.6梁柱接的特别技术规定35 7.6.1 建筑规定35 7.6.2 弯曲时节点的尺寸35 7.7 墙体和支撑墙板36 7.7.1 模板36 7.7.2过梁和窗间墙中的限定剪应力37 7.7.3 过梁的配筋37 7.7.4窗间墙配筋39 7.8关于平板和隔板的规定40 7.9 基础构件41 7.10关于次要构件的规定41 第八章钢筋框架42~44 8.1 概论42 8.1.1使用的条件42 8.1.2相关性原则42 8.1.3 分析的方法42 8.1.4符号和定义42 8.2 韧性自动稳定框42 8.2.1总则42 8.2.2 材料(建筑钢筋)42 8.2.3 横向截面43 8.2.4 组装43 8.3 一般的自动稳定框架44 8.4 三角排架44 8.4.1总则44 8.4.2 同中心的三角排架44 8.4.3钢结构和组合的计算力44 第九章链带承重砌体建筑45~50 9.1 建筑原则和结构概念45 9.1.1 目的45 9.1.2 设计45 9.1.3 建筑物的平面尺寸、高度和层次45 9.1.4 墙的分配和密度45 9.1.5 开口45 9.2 材料46 9.2.1概要46 9.2.2 关于材料的特殊规定46 9.2.2.1 石块46 9.2.2.2 砖、混凝土陶土砌块46 9.2.2.3 砂浆46

4

9.2.2.4 钢筋46 9.2.2.5混凝土46 9.3 链带承重砌体建筑系统46 9.3.1原则46 9.3.2 主要构件47 9.3.3 水平链带47 9.3.4垂直链带47 9.3.5 链带节47 9.3.6 楼板48 9.3.7门窗洞和开口的框48 9.4 主要结构件的计算与检查49 9.4.1 产生作用的应力49 9.4.2 抵抗应力49 9.4.3 计算的原则50

第十章基础和支撑墙51~53 10.1 基础51 10.1.1 支点的连带化51 10.1.2 四周墙板51 10.1.3 建筑规定51 10.1.4 支承能力的检查51 10.1.4.1浅基础52 10.1.4.2 深基础52 10.1.5 倾复稳定性52 10.2 土质的液化52 10.3 坡度的稳定性52 10.4挡土墙53

附件Ⅰ54~55

补篇-2003 56~68 专家工作组57 告读者58 前言59 调整内容59 附件Ⅰ63 01/SPM/MH号部级决定66 RP 99 与补篇的对比67

5

第一章概论

1.1目的

本规范性防震技术文件,规定了震区内建筑物的设计和计算标准.。

1.2目标

本规范的目标旨在通过适当的设计和尺寸调整,对建筑物和人类的生命在地震活动的作用下,进行可以的保护。

对于一般建筑物,已确定的目标在于对建筑物的结构赋予:

----足够的硬度和强度,以限制非结构性的损失,避免在一般地震情况下——比较常见——由于结构的弹性特点造成结构性损失。

----适当的延展性和能量消除的能力。以便(建筑物)结构在大震情况下——很少见——产生非弹性移动,限制损失,不到塌和不失去稳定性。

对于某些重要建筑物,力求达到的保护目标更加严格,因为建筑物在大震后应该马上可以使用。

1.3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任何一般性建筑。相反,不直接适用于以下建筑:

----损失虽然很小,但后果非常严重的建筑物和设施:如某些核电站、GLN设备、易燃、易爆、有毒和有污染的产品的制造和储备设施。

----大型构筑物(如水坝、桥梁、地道和海洋建筑物)。

----地下管网和建筑物

对于这类建筑物,要参考特殊的规范和建议。

此外,本规范的规定不适用于在震区类别划分时,忽略的地震频发地区(cf 3.1)。

1.4 适用条件

本规范适用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与咳适用的设计计算和施工的规范。

此外,在风作用下产生的应力更加不利的情况下,应重视这种外力,检查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性。但是,同时应遵守阿尔及利亚防震规范(RPA)的建设性规定,为合理有效地实施本规范,必须在设计和实施项目的每个阶段,加强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1.5 定义和符号

1.5.1 定义

1. 一般性建筑:指其破坏和损失情况不对周边环境(直接入口除外)产生影响的一切建筑。

2. 弹性变形:在引起咳逆转变形的应力消除后,消失的可逆转的变形。

3. 后弹性变形:用可延展性材料制成的构件,在超过弹性界限后(伴随能量的消失)出现的不可逆转的变形。

4. 隔板:水平(楼板)或垂直(加固填充金属骨架)构件,其设计为抗拒水平作用力,并将其传送到支撑构件上。

5. 延展性:某种材料、某个部位、某个构件或某种结构,在断裂前承受不可逆转变形,但在交替应力下无重大强度损失的能力。

6. 非结构构件:不起承重或支撑作用的构件(如隔墙、压眉、檐饰、挡雨板等)。

7. 结构构件:

----主要构件;为支撑系统组成部分的承重构件(如梁、柱、楼板、墙板、墙体)。

----次要构件:非支撑系统组成部分的承重构件(如柱、墙体)。

8. 活动断层:地壳的裂缝,近期地质时期曾发生过滑坡,因此,成为可能发生未来地震的震源。

9. 弹性的不稳定性:某结构构件形状的不稳定性,原因是由于其弹性或缺少硬度。常常由于以下原因而发生,如弯曲、倾斜、起泡、构件移位或者由于受冲击、压力和切断产生的墙壁变形等等,这类构件如立柱、梁、墙板、支撑钢筋或梁腹灯。

10. 土质的液态变化:某些饱和砂土承受能力的暂时受损,其原因由于在地震的作用下变成稠密的也态。

11. 等量静态方法:与地震作用动态力相灯量的静态力系的作用下,某一结构的静态分析。

6

12. 波谱模式的动态方法:在以反应波谱为代表的地震作用下,对某一结构的动态分析。

13. 骨架:结构。其垂直构件由与墙体或墙板相对应的立柱组成。

14. 自我稳定骨架:梁和立柱的三维整体,严格地联在一起,能够吸收全部垂直和水平力。

15. 支撑骨架:结构。由立柱和梁或者能洗手垂直应力的框架,以及能吸收全部或部分水平应力的墙板,墙体或者三角排架组成。

16. 三角稳定排架:网格支撑结构。其构件服从于轴心应力。

17. 框架(刚性框架):由严密联系在一起的立柱和梁组成的结构。

18. 防震保护:某建筑物地震保护的最低水平,应视其震前和震后的用途而定,或视起对安全目标的战略意义而定。

19. 韧性中断:不可逆转性变形后的中断,不同与突然的瞬间的中断。

20. 塑性接头:某一结构件(梁、立柱、墙板)的区域,承受不可逆转性变形,并能够在交替应力下消除能量。超过应力界限,能够起活带作用,是构件的其它部分产生位移。

21. 中等地震:相对建筑物有用的使用寿命而言,比较常见的地震事件。非结构性损失,应限制在可以接受的修复成本之内。

22. 较大地震:相对建筑物有用的使用寿命而言,比较少见的地震事件。非结构性损失,应限制在可以接受的修复成本之内,全部或部分坍塌应加以避免。

23. 场地:预定建设的定点地段。具有地理、水文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特征。

24. 反应波谱:用于评价某建筑物对过去或将来地震的反应曲线。

25. 综合稳定性:某结构在应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其几何图形和方位(不滑坡、不倾倒)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各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支撑和地面锚固而得到的,它要求各构件的外形和强度的稳定得到保证。

26. 外形稳定:某结构或构件在应力的作用下,能保证供给其外形的能力。外形的不稳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材料的强度耗尽之前,某些构件受到冲击或者因为壁薄造成弯曲、起泡和倾斜。

27.消能结构:结构,能因为远离重复应力产生后弹性变形而消除能量。

28.支撑系统:建筑构件的整体。能保证起硬度和稳定性,以对抗风和地震产生的水平力。

29. 支撑墙板:钢筋混凝土硬承重构件,用于传送侧应力,一直到建筑物的基础。

30. 支撑墙体:同墙板类似的构件,但用连体的砌体完成的。

31. 临界区:一种结构区。地震的原始应力集中该区,它可以是消耗型的或者是脆弱型的。

32. 消耗区:一种消耗型结构区。消耗能量的能力位于该区。

33. 地震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其界线是根据产生地震的偶然性而确定。

1.5.2 符号

A:区域加速系数(%)(公式4.1、6.2、6.3)。

B、B m、B1:建筑物底部、顶端、和层《i》宽(m)。

C P:水平力系数(6.3)。

C T:季节系数(4.6)。

D:平均动态放大系数(4.1、4.2)。

E:总的反响,地震的作用(5.1、5.2、5.3)。

F i:世界的反响《i》(4.16)。

F i、F n:适用于《i》《n》水平的水平力。

F t:底部剪切力部分,适用于结构顶层(4.10、6.1)。

F V:垂直地震力,适用于突出物。

F p:作用于某个非结构件的水平力。

F PK:适用于《K》水平的隔板的水平力。

G:永久性应力的作用(kN)(5.1、5.2、5.3)。

L:建筑长度,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楼板尺寸。

L X、L Y:《X》或《Y》方向建筑的宽度和长度。

P K:结构与《K》水平以上的使用荷载的总重量(5.6)。

7

P q:在确定系数Q过程中要扣除的处罚(4.4)。

Q:质量系数(4.4),使用荷载的作用(5.1、5.2、5.3)。

R:状态系数(4.1)

R d:构件计算的抵抗应力(5.4)。

S a/g:波谱加速(4.13)。

S d:构件计算的作用应力(5.4)。

S i(i=1,2,3,4):确定场地不同等级的符号。

T:结构的基本周期(秒)(4.6、4.7、4.8、4.9)。

T1、T2:与场地等级相配合的基本周期(秒)(4.13)。

T i、T j、T k:《i》《j》《k》状态的基本周期(秒)。

V:适用于结构基础的总地震力(kN)(4.1)。

V K:《K》水平的剪力(4.12、5.6)。

V t:总地震力(各种模态值的综合)。

W:结构的总重量(4.1、4.5)。

W i:《i》水平上的地震重量(4.5、4.8、4.11、6.1)。

W p:被看重的非结构件的重量(6.3)。

W pk:《K》水平上隔板和从属件的重量(6.1、6.2)。

d min:地震缝的最小宽度(5.5)。

e X、、e Y:《X》《Y》方向上的地震应力离心率(4.8)。

f:水平力(4.8)。

g:重力加速度(4.13)。

h i、h j、h n:《i》《j》《n》水平的高度。

I X、I Y、I1、I2:平面距离的宽度。

r:《i》《j》状态阶段的比例关系(4.5)。

β:平衡系数(4.5)。

δi:由于f i的水平弯曲(4.8)。

δk:《k》水平上的水平移动(4.19)。

δEk、:由于F j力的水平移动(4.19)。

δN:在结构顶端,n水平上的水平移动(4.9)。

△K:与《k-j》水平相对应的《k》水平上的水平移动(4.9)。

ξ、ξi、ξj:与《i》和《j》状态有关的,总临界阻尼的百分比(4.3、4.15)。η:阻尼修整系数(4.3)。

θ:不稳定系数(5.6)。

8

第二章设计的一般规定

2.1 场地的选择

对于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以下不利的或可能造成的损失条件;

*被认为活动断层的存在

*液化嫌疑区

*不稳定土质:

----不稳定的土坡、悬崖边。以及受冲刷的岸边、陡坡;

----含水,排水不良和易受淹没的下沉土质;

----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坍限的土质;

----存在地下洞穴的土质;

----存在无夯实填土的土质。

*受损害的表面地形:

----岩石山脊和山顶;

----受夹的峡谷边坡;

----重要的变坡入口。

*山坡下厚度变化不等的冲积层或峡谷中很厚的冲积层。

*存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层。

场地的最后选择将根据调查的结果缺点。而调查的规模与设计项目的规模相关。

这类调查的方式与规模可以视调查对象的——微型地震区——研究结果进行有效地调正和指导。

2.2 土质的勘测与考察

对于定位于中高等地震区的中\大型建筑物,土质的勘测和考察是必需的。

原则上讲,这类勘察与无地震情况的地区是一样进行的,但应允许对场地进行分类,对液化去和不稳定区进行探测。

如果存在液化区或不稳定区,以及考虑计算过程中土质的动态特征,补充勘测和考察可以认为是必要的。

2.3 建筑物的定位

在建筑物定位时。必须:

----对于重要或极其重要的建筑物,要绝对避免靠近被视为活动的断层。如果断层的走向在事先场地研究结束后已经定位,中等建筑物应采取更高水平的保护措施,并定位于断层走向两侧至少100m宽以外的地带。

----对于不太重要的建筑物,断层两侧中和抵消地带的宽度减小到50m。

----尽可能避免不稳定的土地和地形受损害的土地。

----避免液化土、断裂严重的土质、不坚固的土质和填土区。

此外,建议:

----宁愿选择岩土和坚实的土质,而不要那种松散的、弱承载力的、容易产生过度的不正常下限的土质。

----注意基础的底基层要有足够的厚度,并且不能置于不稳定层上。

----尽可能把高层建筑定位于岩土地点或者薄坚实土质的地点,把底层建筑定位于坚实土质地点或者较厚的松散土质地点,以避免共振现象。

----在坡地上定位某重要建设项目时,宁可选择位于水平建筑平台上的几组建筑群体。边坡稳定性要进行检查,不应超过2/3。

----将工程定位于出现“中断”的同一侧,如断裂缝、不同地质构造的会合点以及坡度突变等。否则,工程将被位于“中断”两侧的地块接缝切割成几部分。

2.4 底基层结构和基础

由可能的地下结构件组成的底基层结构和基础系统,应形成一个坚硬的整体。该整体如果可能应取最小深度值,置于压实的、均质的、最好远离水源的构造。

9

此外,该整体应能够将水平地震力变成更多的垂直应力,限制相对沉降,并通过纵梁或者其它类似的配置严密地防止各支撑点有关的水平移动。

填土基础或重组土质的基础,如无特殊理由是不允许的。

基础系统(浅埋扩展基础板、底板、桩柱)应该是单一的,是由建筑块构成,施工缝限制的,唯一的基础方式。该基础系统应尽可能地在建筑块体占地面积。

2.5 底基层结构

2.5.1 规律性

为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建筑物应该:一方面有简单的外形,另一方面保证尽可能有规律地分配建筑主体,及平面和立体强度。

追求的目标是保证尽可能完美地通过结构分配应力,以便使各构件都参与吸收和消除地震释放的能量。

2.5.2 地震缝

地震缝的布置可以与伸缩缝和沉降缝相结合。它们应保证完全独立于所限定的块体,并防止它们相互间碰撞。

在基础土质均匀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将地震缝延伸到基础。地震缝应该是平面的,不分开的,并且摆脱任何外来的材料和物体的。

地震缝布置,以便:

----限制大型建筑物的长度;

----将建筑和群体分开,这些群体把几何图形和强度以及不规则的主体联结在一起; ----简化建筑物的平面形态,这些建筑往往表现比较复杂的外形(T、U、L、H形状)。

2.5.3 建筑材料与技术

本规范主要涉及用以下材料实现的结构:

*建筑钢材;

*钢筋混凝土;

*各种砌体(砖、混凝土砖、石材),通过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水平地、垂直地将其巧妙地联在一起。

材料的抗震性能不可能与其组成的结构相脱离:

*材料通过密度与强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如钢筋,可以实现轻质的抗阻的和经济的结构。

*材料的硬度,可以限制外形不稳定的问题。

*韧性是材料在荷载多次循环,强度无重大减少,但应力很高的情况下,弹性变形的能力。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得体的结合在一起,有很好的韧性。

*脆性材料(非钢筋混凝土、非连带砌体),其抗拉和抗剪弱。在支撑构件制造时应禁止使用。相反,它们可以实现某些非结构性的构件,前提是要检查它们的性能是否与受力结构的变形相和谐,或者加入可以挽救其强度不足弱点的材料。

*保证建筑构件之间应力传送,保证结构的机械性能的连续性的组合,应该现场完成,实现现场配筋,现场浇注。

*在震区内,支撑构件预应力的使用应禁止。相反,预应力混凝土补偿辅助构件的使用,柃条,楼板梁,预制薄板等是允许的。

预制结构应该:

----满足设计,计算和施工的一般条件;

----取得认可,明确提出震区内使用的条件。

2.5.4 结构系统

一般来讲,建筑物应至少在两个水平方向上含有支撑。布置这些支撑,以便:

----吸收足够的应力;

----保证直接传送力,一直到基础;

----使扭曲的作用降到最低。

支撑件应体现规律性的形状,形成一个连续的,尽可能协调一致的体系。此外,这一体系应该足够完整,以便保证结构的弹性界限和中断极限之间有足够的余地。要特别注意,所有组合的设计和施工,重视任何缺陷可能对结构产生的后果。

2.5.5 韧性

10

结构及其构件应有足够的韧性.以便能够消除地震活动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保持其在强制性变形的情况下的计算强度.

塑性接头,宁可在交接点的水平构件上(梁、过梁),而不是在垂直构件(立柱、墙板)上进行。以便不妨碍结构或其它承重构件的稳定性。

2.5.6 非结构性构件

除了研究结构系统以外,还必须注意非结构性构件的存在,后者可以大大地改变结构的性能,产生很大的混乱。(cf 6.2)。

2.6 计算的模式化和方法

选择计算的方法和结构模式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重见建筑物的真实性能。

在属于本规范建筑的情况下,应允许听从于地震行动的结构在后弹性方面遭受变形。同时,可以使用灯量的线型计算方法,使用结构的弹性模式,在该模式中,地震的行为一反应光谱引入。

与结构相关的,单一的性能系数,是之可以:

----确定结构尺寸的应力;

----评价结构遭受的非弹性变形,以便检查受损的标准。

也可以偶尔使用其它的计算方式,前提是要有适当的,科学的认证。

11

第三章分类标准

本章阐述,为确定地震形式,选择地震力的计算方法和参数所必需的,一整套分类。

3.1 震区分类

国家的领土分为四个震频不断增加的区域,它们表示在地震区域图上和按省、镇分布的配合表中:

区域0:可忽略的地震;

区域Ⅰ:弱震;

区域Ⅱ:中震;

区域Ⅲ:强震。

图3.1表示阿尔及利亚的震区图和各省的总区域划分。附件1表示按省——当该省被两个震区分割时——镇进地震分类。

12

3.2 建筑物按重要性分类

某建筑物地震保护的底限程度取决于它的用途及其它对集体保护目标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的清单必然不太完整,但是它可以使之表明这一用来保护市镇人员、经济和文化财产的分类。这一分类提倡保护的最低限度,但业主可以单方面地改变这一限度。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及所制定的目标的重要性提高建筑物的档次,以便增加保护程度。

一切属于本规范适用范围的建筑物都应按以下确定的四组中的一组分类:

组1A:极其重要的建筑物

----极其重要的建筑物。为了地区的生存,社会治安和国防的需要,它们应在强震后继续使用,如:

*容纳战略决策中心的建筑。

*容纳急救或国防人员与物质的建筑。它们具有作战的特点。如:消防营地、警察和军人营地、急救和干涉车辆与工具的场地。

*卫生公共设施建筑,如:医院、急救中心、外科与妇产科中心。

*公共交通设施,如:电信中心、广播中心、信息接收中心(广播、电视)、无线电中继站、机场和空中交通控制塔。

*大型饮水生产和储备建筑。

*国家文化、历史特征的公共建筑。

*行政大楼或其它震时应使用的建筑。

组1B:大型建筑

----容纳人员集会的大型建筑。

*能接纳观众,同时接待300多人的建筑,如:大清真寺、写字楼、工业、商业、学校和大学等建筑、体育和文化建筑、监狱、大饭店等。

*住宅公寓或者超过48m高的办公楼。

----国家利益或者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的公共建筑。

*区域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馆等。

*1A组以外的卫生设施建筑。

*1A组以外的能源生产、分配中心建筑。

13

*大中型水塔和水库。

组2:一般的或中型建筑

----没有列入1A、1B或3组中的建筑,如:

*住宅公寓或办公楼,起高度不超过48m。

*能同时接待至少300人的其它建筑,如:办公楼、工业楼等。

*公共停车场等。

组3:小型建筑

*容纳少量财产的工业、农业建筑。

*对人有限制风险的建筑。

*临时建筑物。

3.3 场地分类

3.3.1 分类的类别和标准

根据组成场地土质的机械性能,场地分为四个级别:

类别S1(岩石场地):

岩石或其它地质构造,其特点是剪波速的平均值为:V S≥800m/s。

类别S2(坚实场地):

致密的砂和石子厚沉积,或者一般硬度的粘土沉积,厚度一般10m到20m,10m深的剪波速为:V S≥400m/s。

类别S3(松软场地):

中密度的砂和石子厚沉积,或者一般硬度的粘土沉积,10m深的剪波速为:V S≥200m/s。

类别S4(非常松软的场地):

----松砂沉积,存在或不存在软粘土层,前20m深的剪波速为<200m/s。

----平均致密的软粘土沉积,前20m深的剪波速为<200m/s。

此外,除了剪波速值外,其它试验结果的平均协调值(静态穿透,SPT,压强测定……)可以用来划分一块场地的类别:

表3.2:场地的类别划分

q c(MPa)(c)

N

(d)

P1(MPa)

(e)

E p(MPa)

(e)

Q u(MPa)

(f)

V s(m/s)

(g)S1 (a) --- ---

>5 >100 >10 ≥800 S2 >15 >50 >2 >20 >0.4 ≥400

<800 S3 1.5~15

10~501~2 5~20

0.1~0.4

≥200

<400 S4

(b)

<1.5 <10 <1 <5 <0.1 ≥100

<200

(a) 剪波速度值应进行现场测试,或者进行估算,前提是岩石风化不严重。如果没有进行剪波测试,松软的或风化严重的岩石,可以列为S2类别。如果岩石表面和基础底面之间存在3m的土层,场地不能列为S1类别。

(b) 松软的粘土通过弹性指数I P>20,自然含水量W n≥40%,没有排水的强度C U<25kPa和剪波速V S<150m/s。

(c) 静止穿透

h i:(i)层的厚度;

q ci::中点通过(i)层的强度。

14

(d) SPT试验

````````

N i<100,非修正的平均冲击值,通过厚度(h i)

层(i)获得;

h s:粒状土层总厚度(砂或石子)。

(e) 压强测试

P i :平均有限压力,通过厚度h i层(i)完成;

E Pi:平均压力测定模式,通过厚度h i层(i)完成。

(f) 平均压力强度

h c :严密土质,粘土或泥会岩层总厚度;

q ui:平均压力强度,通过厚度h i层(i)完成。

(g) 剪波速度

V si :JIAN通过厚度h i层(i)完成;

3.3.2 按试验布置的场地分类

按各种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可靠性,场地划分为最适宜的类别,如有怀疑,可划为靠近的,次一级的类别。

3.3.3 无试验的情况

场地无试验,无适当的研究,允许使用光谱S3。

3.3.4 需要深入勘测场地的条件

需要深入勘测场地的条件如下:

----在地震的作用下,不稳定的土质存在,如:液化土、不坚硬土、旧填土。

----含淤泥土或粘土——有机物的含量3 m多厚——的存在。

----弹性粘土(弹性指数I P>15),其厚度达6 m存在。

----硬度平均,厚度30多米,松软粘土层的存在。(q c=1.5~5MPa,P1=0.5~2MPa,

E p=5~25MPa,q u=0.1~0.4MPa)。

3.4 支撑系统的分类

在计算规则和方法中,结构系统分类的目的表现在配给每一划分类别一种性能系数的数值R(见表4.3)。

结构系统分类根据其消除地震能量的可靠性和能力所进行的,而相关的性能系数是根据 15

建筑材料的性质,建筑类型,应力在结构中再分配的可能性及其构件在后弹性方面变形的可能性而确定的。

本规范中预计的支撑系统,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A)钢筋混凝土结构

1a: 无硬砌体填充的,钢筋混凝土常静态的框架

这是一种只由框架组成的骨架,能够全部吸收垂直和水平负载产生的应力.

对于这类结构,填充构件不应妨碍框架的变形(无加固隔板、轻质隔板其相互间的联系不妨碍框架的移动)。

此外,有关的建筑物不应超过:在区域Ⅰ内为7层或23 m;在区域Ⅱ内为5层或17 m;在区域Ⅲ内为2层或8 m。

1b:有硬砌体填充的,钢筋混凝土常静态的框架

这是一种只由框架组成的骨架,能够全部吸收垂直和水平负载产生的应力.

对于这一结构类别,结构的填充构件是由小型砖石砌体墙组成,砌体嵌入柱、梁框架内,其厚度不超过10cm(不含抹灰),(以下情况不含其中:周边填充,或两套房中间的间隔,或同一层房间之间的隔离——其内侧第二层墙壁(5cm)的存在是许可的),内侧第二层墙壁的厚度也可以达到10cm,条件是不嵌入柱,梁框架之中,以避免加重砌体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有关的填充物以平面方式布置,尽可能与每层整体中心对称。以避免加重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常静态框架)的不协调。

另外,有关的建筑物在区域Ⅰ和Ⅱ内,不超过6层或20 m,在区域Ⅲ内为2层或8 m。

2: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墙板,组成的支撑系统

该系统由单一墙板,或者墙板和框架组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墙板吸收垂直负载产生应力的20%。人们认为水平应力只有墙板吸收。

3: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核心支撑的钢筋混凝土骨架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完全由吸收全部水平应力的钢筋混凝土坚硬核心支撑的。

4a:由墙板和框架保证的,由框架和墙板之间的相互引力加以认证的混合支撑系统

支撑墙板应该最多吸收垂直负载产生应力的20%。

水平负载是由墙板和框架联合吸收的,与它们的刚度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引力产生的应力成正比。除了垂直负载产生的应力以外,框架至少应吸收25%的层剪力。

4b:框架结构通过墙板支撑系统

在该情况下,墙板吸收最多由垂直负载产生应力的20%和由水平负载产生的全部应力。

人们认为框架只吸收垂直的负载。但是,在震区Ⅲ内,有必要检查占水平力的25%总数的水平应力下的框架。

具有此种支撑系统的建筑物限制高度为10层或者最多33 m。

5:主要分配住体为垂直托架的运行系统

例如:圆形蓄水池、筒仓、烟囱和其它。

6:倒摆系统

这种系统,主体的50%或更多部分集中在结构的上部1/3。

如:柱基水塔、圆柱形储水池、基于筒裙上的隆起环形物或者狭窄的锥形物。

B)钢结构

7. 韧性自动稳定框架支撑的骨架

完整的骨架(包括框)吸收全部垂直应力,而韧性自动稳定框架吸收全部水平应力。这些框架和框应按8.2条制定的规定进行设计、计算和施工。

8. 普通自动稳定框架支撑的骨架

完整的骨架吸收全部垂直应力,应满足8.3条规定的要求,吸收水平应力的全部。

一切使用这一支撑系统建筑物的高度,都应该限制在5层或者17 m以内。

评语:以上7条和8条所列举的支撑系统,必须有轻质构件骨架填充。该填充物与所考虑的建筑系统相协调,并且不妨碍骨架的移动。

9. 同中心三角排架支撑的骨架

完整的骨架吸收全部垂直应力,而排架吸收水平应力的全部。

16

同中心三角排架,应遵守条制定的规定。

使用该支撑系统建筑物的高度应限制在10层或者33 m之内。

在该支撑类别中,区别两种分类,也就是X形排架和V形排架(K形排架是允许的)。

9a. X形三角排架支撑的骨架系统

在该系统中,对于排架的交叉点,对角线轴、梁和柱轴汇集与唯一的、位于节中心的交叉点中心。

在该系统中,人们认为在所有排架对角线中,唯有拉紧的对角线对排架的强度和排架消除地震能量的性能产生作用。

9b. V形三角排架支撑的骨架系统

在该系统中,每个排架的梁是在连续不断的。而排架对角线的交汇点位于梁的轴线上。

排架的强度和排架消除地震作用的能力,是由受压斜杆和受拉斜杆联合参与所提供的。

10. 混合支撑骨架

在着里所展示的图形中,支撑三角排架应该吸收最多20%的垂直负载所产生的应力。

混合支撑是在如上所确定的支撑类型中,所选定的两种的结合。它们包括框架或韧性自动稳定框,它们或者用X型三角排架分开,或者用V型三角排架分开,或者靠近双托架系统。完整的骨架吸收全部垂直应力。混合支撑(框+排架)吸收所有水平应力的全部。框和排架应该进行计算,以抗拒水平应力,后者将根据它的绷紧度和各层相互间的作用进行分配。

韧性自动稳定框应能吸收至少25%的所有水平应力。

关于这一类别支撑的规定在8.5条中已经明确。

10a. 韧性框和X形排架所支撑的骨架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混合支撑是韧性自动稳定框架和X型同心三角排架的结合。

10b. 韧性框和V形排架所支撑的骨架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混合支撑是韧性自动稳定框架和V型同心三角排架的结合。

11.垂直托架运行系统

这一弱超静定结构系统类别,主要涉及唯一水平上一条硬横梁的古老框架,以及管形流线结构骨架,在该骨架中抗压构件主要是位于结构四周的立柱,这一特殊的结构体现在集中于立柱顶端的消除性能。

C)砌提结构

一般承重砌体的建筑在震区內是禁止的,唯有连扣承重砌体才许可。

12. 连扣承重砌体结构

这一类别涉及用石块或小型加工构件砌体完成的承重结构。包括在完成砌体后浇注的钢筋混凝土圈梁,这些结构同时抗拒垂直和水平应力。

计算模式和建筑规定,在第九章中展开论述。

这一建筑类型涉及的建筑物。在震区Ⅲ中限制在3层以内;在震区Ⅱ中限制在4层以内;在震区Ⅰ中限制在5层以内。

D) 其它结构

13. 用隔板支撑的金属骨架结构

这类结构,通过垂直壁(墙)和水平壁(顶板)的隔板抵抗地震的作用。这类结构的驱散性能水平与壁面抗拒剪力的能力有关,壁板可以根据各种技术和材料类型进行设计(冷轧波纹钢板,钢筋砌体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壁板)。壁板应固定在金属骨架上,以使它们之间连接更加坚固。

14. 钢筋混凝土核心支撑的金属骨架结构

定义同系统3“钢筋混凝土骨架”

15. 钢筋混凝土墙、板支撑的金属骨架结构

定义同系统4b“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6. 钢筋混凝土核心和排架或者周边金属框架组成的混合支撑的金属骨架系统

17. 透明系统(灵活层)

常谈的例子是“接待层”或者大饭店集体活动场所(很少有隔板,有时层高比一般楼房要高)或者由于功能的需要,层次不设隔板(信息厅,装备特殊的设备等)。

17

待这类系统一般要避免,否则,除了相关的性能系数处罚外,还要采取一切措施,以便减少可以预见的,不利的影响。

3.5 按形状划分建筑类别

3.5.1每个建筑物(和它的结构)都应按其平面或立面的形状,划分为一般性或非一般性建筑。其标准如下:

a)平面的规则性

a1.无论强度分配还是主体分配,建筑物对于垂直两个方向都表现明显的对称形状。

a2.每层每个计算方向,主体重心和强度中心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与地震作用方向成直角测量的建筑物尺寸的15%。

a3.建筑物的形状应该与楼板的长和宽比例关系紧密相关,该比例小于或等于4(参考图3.2)。

在某一方向上建筑物凹凸部分的总和不应超过这一方向建筑物总尺寸的25%(参考图3.2)。

a4. 楼板应有足够的硬度,对抗垂直支撑的硬度,以便在它们的平面上被视为是不变形的。

在该范围内,楼板开口的总面积应低于楼板总面积的15%。

图3.2 平面脱钩的限度

b)立面的规律性

b1. 支撑系统不应中断承重的——其应力不直接传送到基础——构件。

b2. 不同层次的硬度和质量应是恒定不变的,或者逐步减少的。但从建筑的基础到顶部无突然的变化。

b3. 在立面脱钩的情况下,两连续层次之间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变化,在两个计算方向上不超过20%,变化只是在高度降低的方向上进行,建筑物侧面的最大尺寸不超过其最小尺寸的1.5倍。

但是,在最后层次上,建筑构件,如:洗衣间,电梯机械间等,可能不遵守b3和b4的规则,但可以按销件有关的规定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可参考如下示意图(图3.3)。

18

图3.3 立面脱钩限度

3.5.2 划为平面规律性建筑。条件是平面规律的标准受到遵守。相反,如果某一标准受到损害,可以划为非平面规律性的建筑。

3.5.3 划为立面不规律性建筑。条件是所有立面(b1和b4)规则的标准都受到遵守。

3.5.4 划为规律性建筑。条件是平面和立面都是规律性的。

19

抗震报告模板参考

XX桥 (3x30米钢箱梁)抗震计算报告 设计:日期:复核:日期:审核:日期: 2020年X月

目录 1、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2) 1.1技术指标 (2) 1.2设计规范 (2) 2、结构用材 (3) 2.1概述 (3) 2.2结构尺寸 (3) 3、桥址区地质情况 (4) 4、计算方法 (6) 4.1抗震设防标准 (6) 4.2抗震计算模型 (6) 4.3地震输入 (7) 5、结构抗震验算 (9) 5.1 E1 地震计算 (11) 5.2 E2 地震计算 (12) 5.2.1 有效截面刚度计算 (13) 5.2.2 E2地震作用下桥墩位移验算 (14) 5.3 能力保护构件验算 (17) 5.3.1 桥墩抗剪强度验算 (17) 5.3.2支座抗震验算 (18) 6、结论 (21)

XX桥抗震计算 1、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1.1技术指标 桥上线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设计行车速度:60km/h; 行车道数:双向8车道; 桥宽:0.5m(防撞栏)+0.75m(路缘带)+2*3.5m(行车道)+2m(侧分带)+3.5m(BRT车道)+0.5双黄线+3.5m(BRT车道)+2m(侧分带) +2*3.5m(行车道)+0.75m(路缘带)0.5m(防撞栏)=28m 设计活载:城—A级,按公路一级校核 1.2设计规范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15)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JTG D64-2015)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 10002.2-200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2-201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G/T 3360-01-2018)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JTGT 3310-2019)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 D81/T-201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城市桥梁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技术条件》( JT/T 722-2008)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摘要: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的现状进行了概略的比较,着重介绍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了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桥梁基础抗震设计日本规范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m7.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

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严奉婷张炎 (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不同,提出关于影响地震作用的部分因素(阻尼比,场地类别,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在中美规范中的转换,为今后国际项目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转换;比较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BETWEEN CHINESE CODES AND USA CODES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 Yan Fengting Zhang Yan (Wuhan Boiler Company Limited,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iv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code am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nd USA. It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damping, site classification, period,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Hope to provide a little help for the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site classification; conversion; comparison 由于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对于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锅炉行业来说,各个地区会根据不同规范提出相应的地质条件,如何转换为设计规范的相应地质条件成了十分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影响地震作用计算的因素如重要性系数、场地类别、地震动参数、周期等进行了中、美的比较,并给出相应的转换。 1.各国抗震规范的基本介绍: 1.1.中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美国:ASCE/SEI 7-05《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ANSI/AISC 341-05《 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ASCE/SEI 7是一个针对各种结构形式的荷载规范,除规定了直接作用(如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取值规定外,还规定了间接作用(如地震作用)的取值规定,包括抗震设防目标、场地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等抗震设计方面的内容。ANSI/AISC 341-05规定了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和抗震构造规定等具体的抗震设计内容。

抗震规范常用表格

土的类型岩土名称和性状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 岩石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υS>800 坚硬土或软 质岩石 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800≥υS>500 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 >150 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500≥υS>250 中软土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 ak≤150的 黏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可塑新黄土 250≥υS>150 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黏性土和粉土, fa 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新近沉积砂属于软弱土 υS≤150表4.1.6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 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的等效剪切波速(m/s) 场地类别 Ⅰ0Ⅰ1ⅡⅢⅣ υS>8000 800≥υS>5000 500≥υS>250<5 ≥5 250≥υS>150<3 3~50 >50 υS≤150<3 3~15 15~50 >80 注:表中υS系岩石的剪切波速。 设计地震分 组 场地类别 Ⅰ0 Ⅰ1 ⅡⅢⅣ 第一组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0.30 0.35 0.45 0.65 0.90 A.0.2河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唐山(路北、路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三河,大厂,香河,怀来,涿鹿; 第二组:廊坊(广阳、安次)。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邯郸(丛台、邯山、复兴、峰峰矿区),任丘,河间,大城,滦县,蔚县,磁县,宣化县,张家口(下花园、宣化区),宁晋*; 第二组: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文安,玉田,迁安,卢龙,滦南,唐海,乐亭,阳原,邯郸县,大名,临漳,成安。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lOg: 第一组:张家口(桥西、桥东),万全,怀安,安平,饶阳,晋州,深州,辛集,赵县,隆尧,任县,南和,新河,肃宁,柏乡; 第二组:石家庄(长安、桥东、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区),保定(新市、北市、南市),沧州(运河、新华),邢台(桥东、桥西),衡 水,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兴隆,迁西,抚宁,昌黎,

内蒙古自治区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抗震基本参数表(2016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抗震基本参数表(2016年 版) 内蒙古自治区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抗震基本参数表(2016年版) 填表日期: 工程名称楼栋号设计阶段 场地类别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计算用设防烈度抗震措施所用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类别嵌固端所在楼层号地下室层数基础埋深(m) 主体结构高度主楼层数主楼结构类型主楼基础类型高度限值(m) (m) 裙楼层数裙楼基础类型裙楼结构高度(m) 是否转换层结构是否加强层结构是否连体结构是否多塔结构是否错层结构大跨屋盖结构类型屋盖跨度(m) 悬挑长度(m) 单向最大长度(m) 计算值或规计算值或规计算值或序号限值A 限值B 限值C 定规定定 a 在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 ?1.20 b 裙房以上较多楼层的扭转位移比 ?1.40 1 c 偏心率或相邻层质心偏心距与相应边长的比值 ?0.15 ?0.20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2 按表三要求填比值 a 结构平面凹进或凸出的一侧尺寸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百分比 ?30% ?40% b 结构平面突出部分长度与其宽度的比值6、7度(8度) ?2.00(1.50) 3 c 角部重叠的结构平面其角部重叠面积与较小一侧面积的比值 ?0.30 ?0.20 d 结构平面中部两侧收进的总尺寸占平面宽度的百分比 ?30% ?40% a 楼板有效宽度占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百分比 ?50% b 楼板开洞面积占该层楼面面积的百分比 ?30% 4 楼板开洞后任一方向的净宽(m),且楼板开洞后洞口周边任一边的净c ?5.0、2.0 宽(m)

d 楼层错层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a 框架结构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0.7 ?0.5 b 框架结构本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比值 ?0.8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 c ?0.9 ?0.7 本层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 d 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本层与相邻上层侧向 刚?1.1 ?0.9 5 度的比值 e 结构底部嵌固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的比值 ?1.5 上部楼层收进部位的高度H1与房屋总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f ?0.75 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1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比值;多塔 上部结构楼层水平尺寸B1(外挑)与下部结构楼层水平尺寸B的比g ?1.1 值;多塔 h 竖向构件水平外挑尺寸a(m) ?4 j 单塔或多塔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占底盘相应边长的百分比 ?20% 6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一层的比 值 ?0.80 7 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不包括屋顶设备用房及装饰构件) 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8 局部的穿层柱、斜柱、夹层、个别构件错层或转换,个别楼层错层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转换结构转换层与相邻上层的等效剪切刚度、侧向刚度比值 9 按表三要求填转换层下部结构与相邻上部结构的等效抗侧刚度比值 10 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按表四要求填 11 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12 限值为“无” 填“有”或“无” 各部分层数或层刚度相差超过30%的错层结构

2018最新规程规范清单调整表

考试大纲 2014大纲规范真题 备注 内编号出现几率 43《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线路71《220kV~500kV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17-2013★★★》 51《光纤复合架空地线》DL/T832-2016★★OPGW 48《高压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技术导则》DL/T436-2005★★★ 直流输电56《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5224-2014★★ 75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6-2013★★★ 17《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 《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干扰 58DL/T5033-2006★★★程》 7《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GB6830-1986★★★ 3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接地83《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NB/T35050-2015★★★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规程DL/T866-2015★★★★★导体73《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5222-2005★★★★★导体3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电缆40《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7-2017★★★★★无功76《35kV~22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5242-2010★★★★ 56《330kV~75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5014-2010★★★★》 35《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附条文说 GB/T50063-2017★★★★★测量明)》 69《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02-2004★★★★计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方案》2017年局部修订内容和附录A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 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

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 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 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转载] 中国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1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国家建委委托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64年提出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 9 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 9 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出了多层砖石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坝、桥墩、烟囱与高架塔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1970年国家建委重新组织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编我国建筑抗震规范,1972年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批准的抗震规范《工业与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试行)》,此规范仅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不包括给排水与道桥等。该规范继承了1 96 4年规范草案中关于按场地土壤调整反应谱的规定,不用场地烈度一词,但改场地土为三类;同时,根据我国近十余年地震现场经验,提出了砂土液化判别公式。1978年根据海城、唐山地震震害经验,对1974版规范进行了修改,正式出版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

抗震表格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登记表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填表时间:年月日 填表人: 抗震普查汇总表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从中美规范比较探讨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参考Word)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是一个国家桥梁抗震设计的依据,对桥梁的抗震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各个国家都会根据最新的抗震研究成果和震害经验,不断地对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修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7.89 )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正在修订中,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中国抗震规范”),对现行规范做了大量修改,而且在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今年我国发生了5.12 汶JII 大地震,无疑会加速这一版规范的颁布。而工程抗震理论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最近也根据NCH RP 20—07/Task 193 Task 6 报告,出版了(The AA SHTO Guide Speci f icat ions for LRFD Sei smic Br idge Design)(以下简称为“AA SHTO 抗震指南”),且以后将被增补到《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中。 总体来说,“中国抗震规范”和“AA SHTO 抗震指南”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两者都给出了明确的桥梁抗震性能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都采用了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并结合能力设计原理进行桥梁的抗震设计;都提出了具体的抗震验算指标,并给出了弹性反应谱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pushover 分析等基本一致的需求和能力计算方法;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构造措施,以确保延性耗能设计意图的实现等。 但与“中国抗震规范”相比,“ AA SHTO 抗震指南”的一个很大进步在于:明确规定了桥梁的合理抗震体系 (Earthquake Resistance Syst em ,下面简写为ERS),而且规定,对所有属于 SDC C 和 D (SDC ,抗震设计类别,根据设防地震周期 ls处的设计谱加速度系数 SD 1 而进行的抗震风险分类 )的桥梁都必须进行抗震体系的确认,作为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满足桥梁的生命安全性能要求。 桥梁结构的抗震体系对于桥梁的抗震性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桥梁结构的抗震体系,基于对两本规范中与桥梁抗震体系相关内容的分析比较,对合理抗震体系进行系统剖析,包括合理抗震体系的基本特征、抗震体系传力路径上的抗震单元、以及保证桥梁整体性的位移限制和连接措施,以期阐明桥梁抗震体系的合理设计,供桥梁工程师们参考。 2 中美规范对抗震体系的不同规定 “AASHTO抗震指南”根据业主对桥梁的预期性能要求,将ERS分为三类,即容许使用的 ERS 经过业主同意后容许使用的ERS以及不建议在新桥上使用的 ERS。其中每一类ERS 又有相应的抗震单元(Earthquake Resistance El ement,下面简写为ERE )与之配套。ERE 是ERS 的组成部分,并负责满足 ERS的功能要求。抗震单元也被分为容许使用、经过业主同意后容许使用、以及不建议在新桥上使用三类。而且规范规定,对属于容许使用类型的 ERS ,它的所有抗震单元也应属于容许使用类型,若主要抗震单元不被建议使用,则整个体系也被认为是不建议使用的。 “AASHTO 抗震指南”中规定的容许使用的ERS如图 1 所示,分别针对连续刚构桥、连续梁桥以及简支梁桥三种桥型。 对于连续刚构桥,应使塑性铰位于墩顶和墩底或对墩柱进行弹性设计;对连续梁桥,可在墩柱和桥台处都使用隔震支座,以承担全部的位移;在多跨简支梁桥中,应使简支梁具有足够的支承长度,且塑性铰位于墩底或对墩柱进行弹性设计。对于桥台,可选择桥台抗力不作为 ERS 一部分,且允许横向剪力键脱离。也可以选择桥台抗力作为ERS 一部分,桥台在设计地震处于弹性状态,但纵向被动土压力应小于规范规定被动土抗力的0.7倍;在桥台纵向可使用普通支座,且允许桥台背墙被撞击后脱离,也可在桥台处使用隔震支座。 而“中国抗震规范”没有提出明确的抗震体系,但也给出了相关的一些内容。如规定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美国抗震规范知识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沿革 (2008-07-01 16:18:04) 转载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沿革 在美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年,太平洋沿岸房屋管理局(the Pacific Coast Building Officials),即后来的ICB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在第一版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简称UBC)的附录中以非强制性条文的形式给出了第一套综合性抗震设计方法。在这本早期的规范中,包含了地震区划、结构细部设计以及侧向抵抗力等今天规范仍然使用的基本概念。1933年的加州Long Beach地震后,加利福利亚政府采取了Field法案和Riley法案,对建筑抗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20世纪40年代末期,加州大学的一些研究者开始与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OC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的成员开展合作,致力于地面运动及结构动力效应的研究。1952年,SEAOC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将反应谱原理引入了地震工程领域。1960年,SEAOC对这一报告进行了扩充,发布了第一版的《推荐侧向力条文及评注》(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Provisions and Commentary),即通常所谓的“蓝皮书”(Blue Book)。后来在SEAOC地震学分会的努力下,经周期性的修改与再版,蓝皮书已成为UBC及其它规范中抗震条文的资料来源。在蓝皮书中,明确提出了建筑的三级性能标准:①允许建筑抵抗较低水准的地震动而不破坏,②在中等水平地震动作用下主体结构不会破坏,但非结构构件会有一些破坏,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不会倒塌,确保生命安全。这些基本性能目标作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的蓝皮书概括总结了当时地震工程界的理论成果与实际经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蓝皮书为基础的UBC规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然而,1971年2月的San Fernando地震造成的大范围破坏,令工程师们大为震惊。根据这次地震震害教训,UBC规范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设计内力的水准;对重要的结构,特别是涉及公共健康与安全的建筑,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标准;在高烈度地震,对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构造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尽管SEAOC根据San Fernando地震的教训,在1973 UBC和1976 UBC中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但人们仍深刻地感到需要对过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彻底的审视。为此,SEAOC专门组织了一个应用技术委员会(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ATC),负责筹集资金,指导焦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在于改进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在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下,ATC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批著名的地震工程研究者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最终发布了影响深远的成果报告ATC3-06。在这一报告中,引入了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并且第一次尝试性的对结构抗震设计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基本设计和规定 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ck 、? tk 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 c t 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 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 yk 表示。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 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 ptk 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

表4.2.2-2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4.2.2-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 ) 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 ) 称直径Dg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 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 ,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y 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py 应按表4.2.3-2采用。 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4.2.3-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 ) 300 N/mm 2 取用。 表4.2.3-2 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 )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 中国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1 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国家建委委托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64年提出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 9 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 9 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出了多层砖石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坝、桥墩、烟囱与高架塔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1970年国家建委重新组织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编我国建筑抗震规范,1972年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批准的抗震规范《工业与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试行)》,此规范仅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不包括给排水与道桥等。该规范继承了1 96 4年规范草案中关于按场地土壤调整反应谱的规定,不用场地烈度一词,但改场地土为三类;同时,根

美国抗震规范体系

美国抗震规范体系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在各学会技术支持下的地方规范走向统一的全国性抗震规范的历程,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初创 1925年加州发生的Santa Barbara地震促成了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于1927年出版。出版机构是建筑官员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ICBO),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 2. 发展 这一阶段的地方性抗震规范除了上述的UBC之外,又出现了NBC和SBC,介绍如下:国家建筑规范(National Building Code,NBC),主要用于美国东北部各州。由建筑官员与规范管理人员联合会(Building Officials and Code Administrators, BOCA)出版。 标准建筑规范(Standard Building Code,SBC),主要用于美国中南部各州。由南方建筑规范国际委员会(Southern Building Code Congress International,SBCCI)出版。 这两本规范在技术上并不先进,主要采用了ASCE 7国家规范中的建议性条文。 而与此同时,UBC在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EAOC)的技术支持下蓬勃发展。SEAOC于1959年出版了它的第一版蓝皮书,即《推荐侧向力条文及评注》(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Provisions and Commentary)并坚持修订。SEAOC下设的应用技术委员会(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ATC)于1978年出版的ATC 3-06也成为日后各种抗震规范的重要参考。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NSF,NIST,USGS和FEMA 等四家机构,展开了一项“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并于1985年出版了第一版NEHRP Provision,并坚持修订。 NEHRP Provision中的一些规定逐渐被ASCE 7采纳,进而反映在NBC与SBC中。然而与此同时,UBC坚持在SEAOC的支持下独立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阵营。 3. 统一 20世纪末,美国人看到了将抗震规范统一起来的必要。1995年,UBC,NBC与SBC三本规范的编制机构成立了国际规范协会ICC(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开始推动规范的统一。1997年,SEAOC推出了最新版的UBC。同年,SEAOC与ASCE、ICC等机构合作编制了最新版的NEHRP Provision。规范的联合指日可待。 2000年,以1997 NEHRP Provision为基础的2000 IBC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 IBC每3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版本是IBC(2006)。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的内容。而ASCE 7也是一个针对各种结构形式的总规范,只规定了设防目标、场地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等普适的内容,至于具体的构件性能需求与构件详细设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