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无答案) 中图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

【预习案】

一、导学引航研读教材(P39-46)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东周分

为()和()

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为相,积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以()为口号,扩大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与之有关的成语是(),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战国七雄分别是:()()()()()()()。

5、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

6、公元()年,()和()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结果()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的进攻。

【探究案】

1、探究抢答: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的地位怎样?齐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2、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歌谣)

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

齐楚秦燕韩赵魏,桂陵马陵孙膑计。

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四、达标测评

(一)选择填空

1、春秋的霸主中,最先称霸的人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在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商鞅 B.孙膑 C.管仲 D.孙武3、晋文公确定霸主地位的标志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A.秦孝公 B.齐桓公 C.宋襄公 D.晋文公

5、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③④⑤

6、“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 B.勾践 C.孙武 D.夫差

8、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燕

B.楚、韩、赵

C.齐、楚、秦

D.韩、赵、魏

9、“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二)、材料分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 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B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3.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减少了诸侯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列举题: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课题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授课时间主备课人课型授课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学具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复习提问: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在这 种制度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春 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成为时代特征。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前770年~~前476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春秋名称的由来。 提问: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何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回答,帮助理解诸侯争霸的目的,成为霸主,就可以在政治上号令诸侯,在经济上从小的诸侯国榨取财物。所以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诸侯争霸中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提问:你还知道另一种说法吗?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指导学生观察《春秋形势图》,提出问题:你认为五霸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谁?有哪些优越性?新_课_标第_一_网 指导学生回答问题。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为其争霸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仅有经济上的优越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大家知道“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的故事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的成语故事? 在此基础之上,齐桓公当政后,为加强齐国的实力还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措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归纳:在政治上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经过这些措施,齐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在诸侯中树立了强大的威信。 归纳知识点:前651年,葵丘会盟。 齐桓公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了。 二、问鼎中原: 晋文公是与齐桓公齐名的一个霸主,他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国,为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当时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前7世纪后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城濮 1.春秋时期指的是___年到_______年。 2.春秋五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①任用_______为相, 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 ②以_______〞为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第1 页共2 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东周结束,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侯国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春秋争霸时期;第二个阶段:战国七雄时期。 二、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家要富强,必须不断推进改革。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齐、晋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五位历史名人和历史遗迹、纪念馆图片 教师:我们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土地上涌 现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五位历史人物都能认得吗?为了纪念他 们后人修建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修缮了毛遂墓、孟尝君墓和滕文公楼。 他们都生活在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今天我们 就穿越时空一同走进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课题)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展示:时间轴和图片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随着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 历经商、西周,“平王东迁”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这就是东周。请同学们 阅读课本第一段文字,看一下东周开始于哪一年? 学生:公元前770年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包含答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________业、冶铁业、________业、________业以及________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___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________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 三、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①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金属货币。 3、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2)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3)结果:诸侯争霸 4、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①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社会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 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2.管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 发展生产 B. 改制军制,组建军队 C.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D.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 3.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 A.铁制农具的应用B.牛耕的推广C.水利工程的修建D.金属货币的流通 4.《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C.春秋D.战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题新人教版

材料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请回答: (1)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参考答案 1.解析:文字资料与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当时,铁农具也逐渐得到使用与推广。 参考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技术已得到使用与推广。 (2)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原来全国土地属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背景及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首霸的原因。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练习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选择题 1.(题文)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商朝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后期D.战国后期 2.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根据下图,我们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分封B.春秋五霸C.战国七雄D.秦灭六国 3.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A.城濮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桂陵之战 4.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王室得到诸侯的支持B.各诸侯听从国王的调遣 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小国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5.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中原市场的繁荣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的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 6.春秋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发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见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C.“天下为公” D.民族关系发展 8.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我国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10.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摇役,老被国君派往某县做县令。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齐国B.楚国C.秦国D.燕国 11.“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是因为A.世袭制的确立B.禅让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衰落D.周王地位稳固13.“千耦奇谈”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后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A.用耒耜翻土B.用牛来耕地C.用石刀砍伐枯根D.用青铜农具耕种14.《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魏国B.晋文公齐国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朝15.下列成语与楚庄王有关的是 ①一鸣惊人②卧薪尝胆③朝秦暮楚④问鼎轻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6.“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上述文字出自《三字经》。下列不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17.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五霸”,又属“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吴国B.晋国C.齐国D.越国 18.七(1)班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A.逐鹿中原:化干戈千古绝唱黄炎联盟B.反抗暴政:“临阵倒戈得民心者得天下C.诸侯争霸:乱纷纷你唱罢我又登场D.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 。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4、春秋时期出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5、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是齐桓公。 6、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霸主。 7、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的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冶、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落 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结果: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一些强健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夺取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出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原因: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春秋争霸与民族交融: 春秋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 B. 赵姓起源很早 C. 编者姓赵 D. 宋朝皇帝姓赵 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 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C. 朱温建立后梁 D. 太祖杯酒释兵权 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 B. 李世民 C. 刘彻 D. 嬴政 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A. 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 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 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 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 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地方的监察和行政权 10.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马上就要初一历史第7课考试了,为了能在历史第7课考试中考到好成绩,七年级的同学们应该都认真复习历史第7课的试题。以下是给你推荐的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

亲近。”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巩固练习】 1.(2016•山东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新人教版2019七年级历史下册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和统一 (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东周的概念、历史分期和“春秋”名称的由来。掌握春秋时期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为特点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 公元前770年。周平网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主要有哪几个王朝,他们什么时候建立的? 西周时怎么灭亡的,东周又是怎么开始的呢?让我们来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新课: 771年,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族所灭,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建立了东周。

前期:春秋时期(BC770年—BC476年)后期:战国时期(BC475年—BC221年)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东周的概念、历史分期和“春秋”名称的由来。掌握春秋时期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为特点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 三、自主学习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农具的出现 提问:回忆一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表明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提问:铁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当时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2.牛耕的出现:提问:使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毕竟人的体力有限,怎样解决人拉犁翻地时体力不足的问题呢? 阅读教材P27“相关史事”,分析一下牛耕出现在什么时候,想一想它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牛耕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内容总结一下: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给当时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变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知识点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点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3.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考31页图) 5.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6.召集诸侯会盟(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 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成语“退避三舍”)。 8. 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共同原因: ①前提: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不同点: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凭借政治优势成就霸业;晋文公通过“城濮大战”凭借军事优势成就霸业。 9.春秋争霸的原因和实质: 答:原因:①周王室衰落;②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各国的支配权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10.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答:①给社会带来灾难;②历史走向统一趋势;③促进民族融合。 11.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考33页图)。 12.三家分晋是指: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 13.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 14.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15.长平之战: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秦赵;影响: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16.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争霸,代表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兼并统一,代表战役是长平之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