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

初二下册第26课《答谢中书书》复习材料一、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书”指__________后一个“书”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横线的词注音: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竟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_______________;再俯瞰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第井然。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五色:⑵交辉:

⑶四时:⑷歇:

⑸颓:⑹沉鳞:

⑺竟跃:⑻与:

五、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理解欣赏: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4、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5、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一个“美”字?

7、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七、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初二下册第30课《诗四首》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归园田居》(其三)选自《陶渊明集》,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2、《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3、《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

4、《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

二、需要掌握的生字:

荒秽(huì)道狭草木长(zhǎng)都护在燕然(yān)足鸡豚(t ún)

三、解释画线的词:

荷锄()腊酒浑()拄杖无时夜扣门()闲乘月(

四、重点句子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3、《渡荆门送别》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句子是,。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美景的句子是,。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从远处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的句子是

,。描绘长江近景的句子是

,。

4、《游山西村》蕴涵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的句子是

,。

五、赏析练习题:

1、《归园田居》(其三)

(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读了《归园田居》(其三)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末句中的“愿”?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6)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征蓬/出版塞,归雁/入/胡天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使至塞上》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特色,请你来描述景物的画面感。

3、《渡荆门送别》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游山西村》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2)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诗的颔联写景中蕴含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的名句,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代,字。

二、给加点字注音:

毳()凇()沆砀()更()定芥()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是日更定 ( ) ( )

2、雾凇沆砀 ( )

3、拥毳衣炉火 ( )

4、焉得更有此人( )

5、强饮三大白 ( )()

6、上下一白 ( )

7、及下船 ( )

8、人鸟声俱绝 ( )

四、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作者自述舟中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想象在岸边或山顶某高处眺望湖心亭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出了湖心亭知己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一个“绝”字传达出那些信息?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有何表达作用?

4、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5、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6、作者以舟子的话作结,舟子的话含义是什么?

7、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初二语文下册第25课《三峡》复习题

一、课文重点知识分析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

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谷”

3.一词多义现象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急速)疾恶如仇(痛恨)

绝沿溯阻绝(断绝)哀转久绝(极高)

4.与本文相关的常用虚词意义归类

以:(1)认为(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不以为之者)

(3)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凭(何以战)

(5)通“已” (固以怪之)

(6)把(以君为长者)

之:(1)助词“的”(冬之时)

(2)代词(复投之)

(3)去,往(吾欲之南海)

(4)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悍吏之来吾乡)

(5)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怅恨久之)

二、阅读分析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重要的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是、、的总称。

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不见曦月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属引凄异

飞潄重岩叠嶂

3.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回清倒影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霜旦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绝:绝巘()阻绝()群响毕绝()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虽:虽乘奔御风()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依据提示填写句子

(1)直接描写三峡两岸山峰耸立的句子是,。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连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

(2)突出夏天三峡水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3)突出秋水清澈的句子是,

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歌谣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先写山而不先写水呢?写水的时候,为什么先写夏水而不先写春冬之水呢?

9.从“良多趣味”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0.“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你想到了哪两句诗?

11.“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2.本文描写的中心是什么?

13.文章最后一节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个地方能看出来?文章的描写表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四季景物的特点

初二下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5、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6、《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三、古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词

但少闲人(但,只是。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今无此用法)

2、古汉语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是介词结构后置。)

四、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相与步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月色入户

7、欣然起行

8、解衣欲睡

9、遂至承天寺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六、课文内容理解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的顺序是:时间→起行→寻张怀民→→

4、本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这句话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9、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

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七、课文理解指津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初二下册第28课《观潮》复习资料

一、给生字加拼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艨艟()、京尹()、善qiú者()一gě无迹()、如lǚ平地()、珠翠罗绮()、穹()、僦赁()、溯迎而上()、fén烧()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仅如银线吞天沃日

际天而来艨艟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一舸无迹随波而逝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溯迎而上鲸波万仞人物略不相睹

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与“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中的“为”用法相同的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士以此爱乐为用。 D.为宫室、器皿。

2.与“方其远出海门”中“方”意义相同的是()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B.方欲行。

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D.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四、翻译句子: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2.作者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来描绘海潮,你是如何品味这句话的?

3.文章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表现了

5.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健儿的英姿,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其作用是。

6.“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7.简要分析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初二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复习资料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诗,作者是,与

、、并称为“初唐四杰”。少府,。之,。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为好友送行,人们常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明不要“共沾巾”原因的句子

, .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出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的句子是

,。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交代送别地的是,。

8、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9、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二)《登幽州台歌》

1、《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描绘出作者傲立于悠悠天地间,内心孤独寂寞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2、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出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句子,。

(三)《送元二使安西》

1、《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情韵感人的诗,诗题又作

2、《送元二使安西》中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3、《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清新明丽的景物来渲染离别气氛的句子是

,。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道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出诗人李白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的诗句是,。

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超迈意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

(五)《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在《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早春的美丽景

致要比盛夏时节烟柳满皇都的景色更胜一筹的句子是

,。

2、《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景色的千古名句是:

,。

(六)《相见欢》

1.《相见欢》名,又作

2.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见欢》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诗句是,

。。

(七)《登飞来峰》

1、《登飞来峰》中与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飞来峰》中“,。”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中写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的句子是

,。

(八)《清平乐村居》

1.清平乐,名。

2、《清平乐村居》中写乡情的语句是,。

,。

3、《清平乐村居》中写亲情的语句是,;

,。

附答案: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别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官名到、往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8.A

9.C

(二)《登幽州台歌》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三)《送元二使安西》

1.送别渭城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弄扁舟。

(五)《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六)《相见欢》

1.词牌乌夜啼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七)《登飞来峰》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八)《清平乐村居》

1.词牌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附:参考答案

一、1、陶弘景古代一种官职书信

二、xiētuíyuèyù

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清流见底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⑴原指青、黄、黑、白赤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⑵交相辉映。⑶四季。⑷消散。⑸坠落。

⑹潜游在水中的鱼。⑺争相跳跃。⑻参与,这里指欣赏。

五、1、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2、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3、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

4、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

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8、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9、全文分三部分。开头两句总领全文为第一部分,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最后两句总括全文为第三部分。具体

描写山青水明的秀丽景色。

参考答案:三、荷锄(扛着)腊酒浑(浑浊)拄杖无时夜扣门(随时)闲乘月(趁着)

四、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归园田居》(其三)

(1)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

(4)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D

(6)A

2、《使至塞上》

(1)比喻。被排挤出朝廷的悲愤抑郁的情感。

(2)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落日到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无边的大漠,景物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在色彩上大漠黄沙,橘红的夕阳,白色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渡荆门送别》

(1)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热爱。

4、《游山西村》

(1)景色优美,民俗古朴,主人盛情。

(2)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山西村后诗人意犹未尽,惟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3)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参考答案

一、《陶庵梦忆》清张岱宗子《小石潭记》

二、cuì s?ng hàngdàng gēng jiè

三、1、这;完了,结束 2、白气弥漫的样子 3、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4、哪能 5、痛快指酒杯 6、全 7、等到 8、消失

四、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五、1、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大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在湖中怎么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

3、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六、1、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2、听觉。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含义。

3、“独”字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雪的兴致之高,另一方面为下文“大喜”做铺垫。

4、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5、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6、(1)作者用舟子的话作结,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赞赏,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确切评价,自己痴迷于世俗之外的山水之乐,这种闲情雅致不是舟子所能理解的。(2)同时也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心中的愁苦。

7、(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三峡》练习题答案

1.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xī sù bēn yù tuān jùn zhǔ sù zhàng

3.丝毫通“缺”缺口高耸的山遮挡正午日光,这里指太阳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飞奔的马驾驭车马认为白色急流回旋的清波沖荡茂盛高而陡茂盛早晨清静消失

4.绝:极阻断消失

或:或许有时有人

虽:即使虽然

5.(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的月亮也看不见。

(3)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高处的瀑布飞流沖荡。

(6)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树林和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这既能揭示水速快的原因,以能使急流与和峻岭相映衬,从而形成一幅险峻壮丽的图画。水的流速以夏季为盛,先写夏水更能突出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

9.作者被三峡的景色所深深吸引,表达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10.朝辞折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1.水树山草,水清澈山高耸树繁茂草茂盛

12.三峡的山势和四季的景色特点

13.最后一节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晴初霜旦突出了秋天景色萧瑟、凄凉的特点。

14.夏季江水漫漫。春冬季水清树茂。秋季林间寂静,高猿长啸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

二.理解性默写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词语解释

1、念:考虑,想到

2、亦:也寝:睡

3、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通“尔”罢了

4、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户:窗户

7、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脱、脱下欲:想要

9、遂:于是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六、课文内容理解

1、(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2、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寻张怀民,庭下景色,感怀。

4、第④句,庭中月色

5、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6、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7、……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柏影也。⑤何夜无月?……(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8、A

9、“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七年级下册第28课《观潮》试题答案

一、给生字加拼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méng chōng、 yǐn、泅、舸、履、qǐ、qi?ng、jiù lìn、、sù、焚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农历十六日。仅,几乎,将近。冲荡太阳。

连接着天。战船。(价钱)加倍的高。

船。去,往。树立、举。

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巨浪。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B 2.C

四、翻译句子:

1.一会儿工夫,潮水越来越近,那滚滚的波涛如城倾岭崩一般,响着雷霆般的声音,从天上压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蔚成奇观,似乎要给太阳洗澡,要把老天吞没。

2.食物百货的价钱都猛涨,租用看棚的人很多,即使一席之地也无间,插足不得。

五、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海潮的雄伟壮观。

3.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突出海潮的雄伟壮丽,呼应了首句,同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水兵作战技艺娴熟(高超)。

5.“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为弄潮健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衬托出弄潮健儿的勇猛、矫健,本领高超。

6.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7.结尾写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衬托出海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荷锄(扛着)腊酒浑(浑浊)拄杖无时夜扣门(随时)闲乘月(趁着)

四、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归园田居》(其三)

(1)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

(4)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D

(6)A

2、《使至塞上》

(1)比喻。被排挤出朝廷的悲愤抑郁的情感。

(2)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落日到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无边的大漠,景物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在色彩上大漠黄沙,橘红的夕阳,白色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渡荆门送别》

(1)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热爱。

4、《游山西村》

(1)景色优美,民俗古朴,主人盛情。

(2)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山西村后诗人意犹未尽,惟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3)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别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官名到、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8.A

9.C

(二)《登幽州台歌》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三)《送元二使安西》

1.送别渭城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弄扁舟。

(五)《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六)《相见欢》

1.词牌乌夜啼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七)《登飞来峰》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八)《清平乐村居》

1.词牌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初二语文—文言文

初二语文易错点:文言文 一.考点分析: 知识点:文言文 考查内容:考试中多考查课内文言文或者课内外文言文对比综合题,考查同学们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程度,除了掌握课内文言文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文本中,掌握文言文中常考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理解文言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主旨。 易错点: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有误;特殊句式判断失误;理解偏差。 二.典型例题: 【例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八下二十九中月考试卷)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可名.状()(2)日光下澈.() (3)斗折蛇.行()(4)乃记之而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精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上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求访的人了。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单元·第10课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单元·第20课 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

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 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 1.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 3.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三、一词多义 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

②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③何坐?曰:坐盗。(犯罪) 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总,竟) ②都不哭(全、都) 3.乐①心乐之(以…为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4.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说) 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叫做) 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跟随) 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听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听到的) 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 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道路) 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看见) ②才美不外见《马说》(通“现”,显现) 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上下、左右,表估计)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处所) 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大约) 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可以)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 6《小石潭记》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 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 语。皆:全,都。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22.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灭,暗,看不见。 24.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 相交错。 25.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 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8.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9.龚古:作者的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 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翻译:

初二年级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初二年级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雾都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看得到底。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家穷不能常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说走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依然安然自若。 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23、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