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具有复杂抽芯机构的注塑模具设计

具有复杂抽芯机构的注塑模具设计

20073612机电工程技术!""#年第$%卷第&!期具有复杂抽芯机构的注塑模具设计

李志英,肖曙红,陈玉莲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收稿日期:2007-11-19摘要:模具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切削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多种成型工艺中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本文是针对一个电器开关盒的模具设计。该模具设计的难点是四个侧面都需要通过抽芯成型多个侧孔。

关键词: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注塑模具;抽芯结构

中图分类号:T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492(2007)12-0115-04

1前言

塑料模具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制造行业,是工业生产

的重要工艺装备,它被用来成型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各

类塑料。采用模具生产制件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切

削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模具成

型已经成为当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多种成型工艺中

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电器开关

盒进行注塑模具设计。该电器开关盒用于电器开关的外

壳,起到保护、绝缘的作用,同时还便于整个电器的散

热。塑件的外形尺寸和表面精度要求很高,四个侧面上的

小孔都需要通过注塑模具的抽芯结构来成型。2电器开关盒注塑件的结构分析

电器开关盒为黑色注塑件,材料选用聚苯乙烯(PS)。

外部形状见图1。塑件的四个侧面均布置有多个小孔,侧

孔有方形、圆形两种形式,孔的精度要求较高,需要利用侧型芯来成型,塑件总体结构较为复杂,难以实现一模多腔,为了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保证产品的质量,本设计采用单型腔双分型面的形式,可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率。3注塑模具的设计典型的注塑模具由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合模导向机构、脱模推出机构、侧向抽芯机构以及冷却系统等组成。根据成型塑件的特点,本模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浇注系统的设计浇注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

料井的设计。①主流道设计为了便于加工和缩短主流道长度,衬套和定位圈设计成分体式。衬套如图2所示,材料采用T10A钢,热处理

淬火后表面硬度为53HRC~57HRC。

②分流道设计

由于该设计采用单型腔模具的形式,且塑件在分型面

上的投影面积是连续的,故采用中心进料的浇注方式,即

不设置分流道,凝料从主流道流经浇口直接进入型腔,如

图3所示。

③浇口设计

根据塑件的外部特征,外观表面质量要求比较高,应

看不到明显的浇口痕迹,因此采用点浇口,在开模时浇口

自行剪断,几乎看不到浇口的痕迹。外加双分型面的结构

形式可实现自动化生产。

④冷料井的设计本模具中凝料从主流道流经浇口直接进入型腔,省略图1

电器开关盒经验交流

20073612机电工程技术!""#年第$%卷第&!期

图4电器开关盒的基本尺寸了冷料井的设计,虽对塑件的质量有影响,但影响很小,

可忽略不计。

(2)成型零件的

设计

根据材料的选择、

注塑件形状、注塑件

材料和塑件公差的选

用,最终计算出塑件

的基本尺寸及凹凸模

的尺寸,如图4所示。

(3)模架的确定

和标准件的选用

由前面型腔的布

局以及相互的位置尺

寸,再根据成型零件

尺寸结合标准模架,选用结构形式为P3、模架尺寸为160mm×160mm的标准模架,可符合要求。

(4)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该模具的合模导向机构采

用导柱、导套方式。

根据标准模架的系列可知

导柱的直径为Ф16mm,而导

套的外径为Ф24mm,内径为

Ф16mm。导柱和导套的长度

按模具具体结构确定。导柱尺

寸如图5所示。

(5)脱模推出机构设计

①推出方式的确定

塑件推出是注塑成型过程

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推出质量的好坏将最后决定塑件的质量,因此,塑件的推出是不

可忽视的。本套模具的推出机构形式较为简单,而轮廓

封闭且周长较长,故采用推板推出的方式,有助于提高

推出质量。

②脱模力的计算

脱模力是模具脱模机构设计的重要依据。而脱模力

计算与测量十分复杂。对于工程实践中任意形状的壳类

塑件的脱模力,只能将其简化为圆筒形或矩形进行近似

计算。

计算脱模力时,对于不同的型芯截面又有不同的公式。薄壁件的脱模力F(厚壁与型芯直径之比<1/20)a、型芯为圆形截面F=2πtESLcosα(μ-tgα)(1-m)k(1)b、型芯为矩形截面F=8tESLcosα(μ

-tgα)(1-m)k(2)厚壁件的脱模力(厚壁与型芯直径之比>1/20)图3浇注方式图5带头导柱

图2主流道衬套

经验交流

20073612

机电工程技术!""#年第$%卷第&!期

a、当型芯为圆形截面

F=2πRESLcosα(μ-tgα)

(1+m+k1)k

(3)

b、型芯为矩形截面

F=2(a+b)ESL(μ-tgα)

(1+m+k1)k

(4)

其中:t为塑件的平均厚度;L为塑件包裹型芯之长;

E为塑料的弹性模量;S为塑件成型收缩率;α为型芯的

脱模斜度;m为塑料的泊松比。

该套模具的脱模力可通过计算多个矩形或圆形型芯的

脱模力来近似计算。

4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

①抽芯力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侧孔的抽芯可视为厚壁件的脱模。因此

抽芯力可根据脱模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本项目设计

的模具,计算得到相邻两侧的抽芯力分别为80.4N和

92.6N。

②侧向抽芯机构的确定

由于抽芯距离很小,只有1~2mm,且为了使得模具的

结构比较紧凑,因此选用弹簧拉杆抽芯机构,如图6所示。

5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

电器开关盒的模具设计采用水道直径为10mm。水道分布在型腔成型表面周围,距表面10~30mm。采用两进两出,共两条回路水道。凹模采用“二”形布置,凸模采用斜孔交叉贯通的方式,如图7所示。

6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及运动过程

至此电器开关盒的模具设计基本完成,整体结构及各零部件如图8所示。

其中,件7滑块的作用是成型塑件的侧孔,模具的四个侧面有四个滑块,两两相同,滑块的运动动力是由弹簧受压产生的弹力带动拉杆提供的。拉杆与滑块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而滑块的导槽采用燕尾槽,避免滑块左右摆动造成定位不精确。同时,件8挡块除了固定弹簧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定位,使得滑块的滑动距离固定,才能保证滑块与楔紧块的配合。

模具的运动过程如下:开模时,第一分型面分开,四个滑块受力而向外运动,完成侧向抽芯;接着第二分型面分开,即动定模分型,塑件在动模一侧,凝料自动剪断;

最后,推件板将塑件推出。合模的运动过程正好与开模的运动过程相反。

图7冷却水道布置

1.凸模2.凹模3.定位圈4.浇口套5.定模座板6.楔紧块7.滑块8.挡块9.拉杆10.弹簧11.动模座板12.推板13.推杆固定板14.挡顶15.垫块16.复位杆17.推件板18.导套19.导柱

图8模具的整体结构图

图6侧向抽芯机构示意图

经验交流

20073612机电工程技术!""#年第$%卷第&!期表4

2×410t/hCFB锅炉煤前仓改造前后堵煤情况对比改造前

改造后备注堵(断)煤次数(次/天)47.800.1941:22:1时间

指标

1、改造前统计时间:2006年7月4日~7月10日;2、改造后统计时间:2006年8月8日~12月31日;

3、2007年10月1日开始,2台CFB锅炉实现了烧全煤。燃料成分比(煤焦比)表5

2006年8月-12月锅炉启动放空量时间

放空量(吨)8月34039月331010月95111月82312月570平均放空量:2.47吨/小时

②经济效益

煤仓改造后,锅炉启动放空量由原来的18.5吨/小时下降为2.47吨/小时,节约蒸汽16.03吨/小时,按锅炉一

年运行8000小时计,每吨蒸汽成本100元计算,一年可

节约蒸汽成本近1300万元。

③社会效益

2台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煤仓的成功改造,大大地

提高了CFB锅炉运行可靠性,为茂名石化分公司动力厂

2006年全年实现节油20万吨,直接创造效益2.08亿元做

出了积极贡献。也为2007年炼油项目CFB锅炉的设计选

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6结束语

茂名石化分公司动力厂2台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长

周期运行,表明原煤仓的改造是成功的,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

①煤仓线型应尽量采用等截面变化率的双曲线或近似

双曲线煤斗。

②给煤机入料口的尺寸应尽量放大。③在给煤机上部设置敞开的缓冲煤斗,直接通煤效果更好。④在缓冲煤斗上各安装2台疏松机或振打器,提高通煤效果。⑤建议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煤仓内衬设计时采用耐磨金属板,厚度不小于5mm,煤仓与内衬板采用塞焊,焊

点处应磨平修正,以减少内衬板变形、脱落等缺陷,增加

煤的流动速度。⑥建议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时增设给煤机出口气

力密封装置,压住炉烟反窜,消除或减小给煤机内部密封

压力,以增加煤斗燃煤的下滑速度。⑦建议原煤仓设计时,适当缩小有效容积,上煤总量最好按锅炉满负荷运行所需5~6小时考虑,也就是“

勤上煤,少上煤”的原则。

作者简介:黄敦烈,男,1971年生,广东潮阳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领域:机械及动力设备安全。(编辑:王智圣)

图2

改进后的煤仓示意图7结论可采用双分型面模具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率。

同时,针对薄壁件的侧孔可采用弹簧拉杆抽芯机构,既满

足抽芯要求,又使得模具的结构紧凑。

对于外观要求较高的塑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应注意

采用浇口的形式及位置,以免在外表面留下痕迹。

参考文献:

[1]伍先明,王群,庞佑霞,等.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北

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李志刚.中国模具工程大典,第1卷,现代模具设计方法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S.H.Tang,Y.M.Kong,S.M.Sapuan,R.Samin,S.Sulaiman.Designandthermalanalysisofplasticinjectionmould[J].JournalofMaterialsProcessingTechnology,2006,(171):259-267.第一作者简介:李志英,女,1959年生,广东南海人,专科,实验师。研究领域:机械装备设计技术。已发表论文3篇。

(编辑:王智圣)

!!!!!!!!!!!!!!!!!!!!!!!!!!!!!!!!

(上接第102页)

经验交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