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 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标准 报批稿 1107

江苏 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标准 报批稿 1107

江苏  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标准     报批稿   1107
江苏  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标准     报批稿   1107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 XX-201X DGJXX-201X

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技

术标准

(报批稿)

Technical Standard of Communications User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Indoor Radio Signal Coverage System

201X-X-X 发布201X-X-X实施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发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江苏省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的建设,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提高通信建设水平,节约建设资金和空间资源占用,满足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网用户使用需求,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3 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3]586号),依照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江苏省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编制而成。本技术标准共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系统性能、无线综合分布系统建设方案、机房建设、管线设计、分布系统建设、验收。

本标准黑体字标志的第3.0.2和3.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01 号,邮政编码:210003)负责其他条文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辅楼4楼,邮政编码:210036)。

主编单位:江苏省通信管理局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苏少林、朱新煜、耿力扬、陆凤祖、

邵彪宁、丁玮、戴源、黄毅、李新

前言 (1)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4)

4、系统性能 (5)

5、无线综合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6)

6、机房建设 (7)

6.1 机房设计 (7)

6.2 供电 (8)

6.3 接地 (8)

6.4 消防与抗震 (8)

7、管线设计 (9)

8、分布系统建设 (11)

8.1 天线 (11)

8.2 线缆 (11)

8.3 器件 (12)

8.4 标签设置 (13)

9、验收 (14)

9.1 一般规定 (14)

9.2 机房验收 (14)

9.3 系统性能验收 (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5)

附录B(中英文对照表) (16)

附录C(合路系统建设POI方案) (17)

附录D(合路系统建设光纤分布系统方案) (18)

条文说明 (19)

1

1.0.1为了促进江苏省公用移动通信发展,推进公用移动通信技术进步,合理共享站址资源,节约综合成本,保证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以下简称: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工程的安装设计,改、扩建工程在合理利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可参照本标准执行。1.0.3本标准是对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验收做出的基本要求,有关单位应遵照执行。

1.0.4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与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本标准与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有矛盾时,应以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准。

2.0.1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 Indoor Radio Signal Coverage System)

建筑物内由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接收及传输等设施组成的系统,是无线电传输网络基站的室内设置形式,简称室内无线覆盖系统。

2.0.2合路系统(Combiner System)

将多个移动通信系统发射和接收器在相互隔离情况下的发射输出/功率合并,馈入分布系统,实现多种信号综合覆盖的系统。

2.0.3天馈系统(Antenna and Feeder System)

由有源器件或无源器件、馈线和天线等组成,实现功率分配/合路、传输和信号覆盖功能。

2.0.4无线电干扰(Radio Interference)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一些电磁能量通过直接耦合或间接耦合方式进入接收系统或信道,导致有用接收信号质量下降,信息误差或丢失、甚至阻断通信的现象。

2.0.5杂散干扰(Spurious Emission Interference)

必要带宽之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的发射,其发射电平可以降低而不致影响相应信息的传递;杂散发射含谐波发射、寄生发射、互调产物及变频产物,但带外发射除外。当这种干扰信号电平超过被干扰系统的接收灵敏度一定比例时,会导致其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下降,从而导致被干扰系统QoS指标下降。

2.0.6阻塞干扰(Blocking Interference)

阻塞干扰主要包含两种类型,线性阻塞和饱和阻塞。

任何接收机都有一定的接收动态范围,在接收功率超过接收动态允许的最大功率电平时,会导致接收机饱和阻塞。饱和阻塞是由于进入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幅度过强,使链路中的有源器件饱和进入非线性区所引起的。

线性阻塞与互调干扰类似,当干扰强信号进入接收机后,与其他信号一起作用于接收机链路上,产生的非线性信号,将对接收机信噪比严重恶化。

2.0.7互调干扰(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当有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加到非线性器件上时,非线性变换将产生许多组合频率信号,其中一部分可能落到接收机带内,成为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则为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产生于器件的非线性失真,非线性器件的输出频谱会包含比输入频谱更多的分量。

3、基本规定

3.0.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所:

1 建筑物、构筑物内的信号盲区或者弱区。

2 移动通信话务量高的大型场所。

3 通信网络频繁切换的场所。

4 其他需要覆盖的场所。

3.0.2建筑面积超过20000m2的公共建筑,政府办公大楼和轨道交通设施应建设室内无线覆盖系统。

3.0.3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应和建筑物同步设计和建设,应满足多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的要求,应预留和提供室内无线覆盖系统所需的机房、管道位置以及所需的供电电源(含防雷接地)等。

3.0.4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设置应遵循资源集约化设计、按需覆盖、技术合理、经济节约的原则。

2 应遵循“共建共享、多网合一”的原则进行建设。

3 应满足各自的网络指标要求,并保证各通信制式间互不干扰。

4 建设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覆盖区域面积、覆盖效果、设备成本、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在最优的组合方案下,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

5 应充分考虑当前网络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4、系统性能

4.0.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合路频率范围应涵盖800~2690MHz。

4.0.2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接入应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需求:GSM900、GSM1800、CDMA800、CDMA2000、WCDMA、TD-SCDMA、TD-LTE、LTE FDD、WLAN 等。

4.0.3室内无线覆盖系统的具体指标要求参见不同制式系统相关的工程设计规范和验收规范。

4.0.4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内的90%位置,99%的时间、在20s内移动台均可接入网络。同一移动网内的本地呼叫接通率≥90%;同一移动网内的国内长途呼叫接通率≥85%;两个或多个移动网间呼叫,或移动与固定网间呼叫接通率≥80%。

4.0.5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区内应保持良好的通话质量,无线信号覆盖系统掉话率应≤5%。

4.0.6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域与室外基站覆盖区域之间应有良好的无间断切换。

4.0.7在WLAN建设中,后进场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宜统筹考虑对已有系统的干扰,以不干扰原有系统为原则进行频点规划,当干扰不可避免时,应通过协商解决。

4.0.8室内无线信号覆盖区内最大辐射场强应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限值,同时满足《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中的一级安全标准规定。

4.0.9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中的无源器件等还应考虑未来5年内可能商用的新通信系统的接入频段需求。

5、无线综合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5.0.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建设方式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多系统合路平台(POI)和光纤分布系统。

5.0.2采用多系统合路平台进行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建设宜支持双收双发功能,系统上下行可以采用收发合缆和收发分缆两种建设方式。

5.0.3分布系统采用光纤分布系统建设时,可以包含,但不限于采用数字光纤分布系统和模拟光纤分布系统两种方式建设。

5.0.4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WLAN信源及分布系统建设方式,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WLAN信源及分布系统采取共建共享方式建设和WLAN信源采取独立建设。

6、机房建设

6.1 机房设计

6.1.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机房应按电信专用机房要求设置,应符合《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T 5003)的要求。

6.1.2机房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设备层、顶层,当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防潮、防水、排水等措施。

6.1.3机房应设在室内覆盖区域的中心,机房至天线的最远距离不应超过200m,超过200m 应增设分机房。

6.1.4垂直上升管井及弱电桥架汇聚区宜靠近机房。

6.1.5建筑物室外应提供卫星导航系统天线安装位置,卫星导航系统天线安装位置宜选择在楼顶部开阔处,安装位置要求面南方向120o倒锥空间范围内无阻挡,应与机房保持路由畅通。

6.1.6机房净高不宜小于2.6m,宜不高于3m。

6.1.7机房面积应根据各系统设备布置操作、维护等要求确定,宜预留发展空间,重点保障蓄电池扩容空间需求,机房面积宜满足如下要求:

1 医院、商务写字楼、购物中心、宾馆酒店、政府机关等楼宇类建筑,建筑面积在10000~50000m2间应提供一个室分中心机房,50000m2以上宜提供不少于两个室分中心机房,每个机房实际使用面积宜不少于20m2。

2 交通枢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大型场所,若存在多个独立建筑体,每个超过20000m2的建筑体应提供一个室分中心机房,每个机房实际使用面积宜不少于20m2。

3 高校可视功能区域划分,如教学区、宿舍区等,每个区域应提供不少于一个室分中心机房,每个机房实际使用面积宜不少于20m2。

4 当业主的弱电或监控机房空间、供电容量及传输管道资源足够时,室分机房可与业主机房共用。

6.1.8应根据各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需求,合理分配机房空间。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信设备机房空间应互相独立,中间设置公共走道,并给各使用方留出足够的维护空间。

6.1.9机房应设可远程监测的专用空调,并预留室外机的安装位置。

6.2 供电

6.2.1机房电源设计应符合《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 5040)的规定。

6.2.2机房电源的电能质量应符合《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等规范的规定,并符合机房配置设备的技术要求。

6.2.3机房供电电源宜由建筑物总配电室(间)直接引来,宜采用直供电方式,并按电信业务经营者分设用电计量装置,机房空调电源单独设置用电计量装置。交流引入容量建议参照表6.2.3规定,或根据实际需求对交流引入容量进行调整。

表6.2.3 机房交流引入容量

6.3 接地

6.3.1机房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统一接地网应符合相关行业规范要求。

6.3.2防雷接地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和《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 5098)等相关行业规范要求。

6.4 消防与抗震

6.4.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耐火等级和防火要求应符合《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 5002)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6.4.2机房建筑抗震设计的烈度要求须不低于当地基本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机房设备的安装应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7、管线设计

7.0.1穿越单体建筑物墙体的通信接入管道单个路由应预留不少于3孔,合用地下室的群体建筑接入管道不应少于二个方向的接入路由,每个路由应预留不少于3孔。

7.0.2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传输线路应与电力线路分道敷设,当受建筑条件限制必须平行贴近敷设时,均应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确保无强电、强磁的干扰。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的敷设间距应符合表7.0.2的规定。

表7.0.2 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敷设间距规定

注:当380V 电力电缆的容量

>2kVA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即两个不同线槽或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且平行长度≤10m 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0mm 。

7.0.3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等可能造成干扰的线路交叉时,应正交敷设,敷设距离要求参照表7.0.2执行。

7.0.4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其他管线的敷设间距应符合表7.0.4的规定。

表7.0.4 传输线路与其他管线敷设间距规定

7.0.5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传输线路与配电室、变配电所、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的最小净距宜符合表7.0.5的规定。

表7.0.5 传输线路与电气设备最小净距

8、分布系统建设

8.1 天线

8.1.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天线的设置,宜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8.1.2室内覆盖系统天线应按多天线小功率原则进行设计。

8.1.3对于建筑物边缘的覆盖,宜采用室内定向天线,避免室内信号过分泄露到室外而造成干扰,根据安装条件可选择定向吸顶天线或定向板状天线。

8.1.4对于全向吸顶天线或壁挂天线应采用天线固定件牢固安装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其附近无直接遮挡物存在,对于室内定向板状天线应采用壁挂安装方式或利用定向天线支架安装方式,要求天线周围无直接遮挡物,天线主瓣方向正对目标覆盖区,并尽量远离消防喷淋头。

8.1.5室内天线宜采用吊架固定方式,天线吊挂高度应略低于梁、通风管道、消防管道等障碍物,保证天线的辐射特性。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倾斜现象。

8.2 线缆

8.2.1射频同轴电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无破损、断裂现象。

8.2.2射频同轴电缆布防时应留有适当余量,绑扎力度适宜,布防顺直、整齐,不能互相缠绕,并按连接次序理顺。尽量避免出现斜走线、空中飞线、交叉线等情况。射频同轴电缆绑扎固定的间隔要求建议如表8.2.2所示。

表8.2.2 射频同轴电缆绑扎固定的间隔要求

8.2.3射频同轴电缆所经过的线井应为弱电井,不得使用风管、水管、强电井。

8.2.4射频同轴电缆应避免与强电高压管道和消防管道一起布放走线,确保无强电、强磁的干扰。

8.2.5布放射频同轴电缆应套用PVC管。所有走线管应布放整齐、美观、其转弯处要使用PVC 软管连接。

8.2.6射频同轴电缆在天花板吊顶或井道里通过时,如果已经做接头需把接头封好,以免有污物进入接头。

8.2.7现场制作电缆接头或其它与电缆相接的器件时,应满足设备和工程设计要求。

8.2.8泄漏电缆不得与无保护措施的电子信息系统传输干线平行贴近敷设,不得在建筑物混凝土核心筒内及其他屏蔽效应较强的场所内敷设。

8.2.9系统采用光纤分布时,光缆需在线槽中布放,光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并尽量采用铠装光缆。

8.2.10复合光缆在进入机房后应做好防火、防水、接地处理,机房的进线孔应采用防火胶泥封堵,复合光缆全线敷设使用的胶带必须是绝缘阻燃胶带。

8.2.11复合光缆线路的敷设应符合《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 5102)和《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 5121)规定。

8.3 器件

8.3.1无源器件安装时应采用相应的安装件进行固定,并且垂直、牢固,不得悬空放置,不应放置室外,如特殊情况需室外放置,必须做好防水、防雷处理,在线槽布放的无源器件应用扎带固定牢固。

8.3.2无源器件安装接头牢固可靠,电气性能良好,两端应固定牢固。

8.3.3无源器件严禁接触液体,并防止端口进入灰尘。

8.3.4无源器件空置端口必须接匹配负载。

8.3.5有源器件安装位置确保无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的干扰。

8.3.6有源设备不允许空载加电。

8.3.7有源器件上应有清晰明确的标识,安装时应采用相应的安装件进行固定,主机内所有的设备单元安装正确、牢固、无损伤、掉漆的现象。

8.3.8有源器件应有良好接地,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接地线与建筑物的主地线连接。

8.4 标签设置

8.4.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中的设备(如功分器、天线、合路器、干线放大器和耦合器等)以及电源开关箱和馈线两端(馈线的标签应标明进线和出线设备的编号和准确的长度)应贴上明显的标签。

8.4.2标签应粘贴在设备、器材正面可视的地方,并用防水胶带进行防水处理。

8.4.3标签的标注应工整、清晰,并且标注方法应与竣工图纸上的标注一致。

9、验收

9.1 一般规定

9.1.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工程验收应包括工程验收前检查、工程初验、工程试运行、工程终验四个阶段,各阶段验收内容及要求应按《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验收规范》(YD/T 5160)等相关规范及标准执行。

9.1.2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工程隐蔽项目的验收应在施工阶段同步进行。

9.2 机房验收

9.2.1机房的土建工程应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9.2.2机房内敷设的线槽、暗管、孔洞及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9.2.3机房内电源及电能计量应符合要求。

9.2.4机房防雷接地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9.2.5机房的面积、高度、通风、防火、照明及环境温度、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9.3 系统性能验收

9.3.1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内可接通率应符合本标准4.0.4规定。

9.3.2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内掉话率应符合本标准4.0.5规定。

9.3.3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与室外之间的切换应符合本标准4.0.6规定。

9.3.4室内无线覆盖系统覆盖区内最大辐射场强应符合本标准4.0.8规定。

9.3.5室内无线覆盖系统应满足各制式通信系统的国家、行业、企业的相关标准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

反面词采用“不可”。

2、本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采用)或“应符合……规定(或要求)”。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附录B(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C(合路系统建设POI方案)

1、收发合缆的方式

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接入的系统较少时,可以采用此方式。主要采用POI或合路器,根据信号的特性,可以采用一级、二级、三级合路方式。将信号合路后由一路分布系统进行覆盖。

图1 多系统收发合缆原理图

2、收发分缆方式

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系统在共用室内分布系统时,若采用收发合缆方式,不同的频率组合可能会产生互调干扰,因此,在存在互调干扰的情况下,需采用收发分缆方式组网。

收发分缆方式是将各制式系统的上、下行信号分为两套分布系统建设,有效减少系统间产生的杂散和阻塞干扰问题。

图2 多系统收发分缆原理图

无线通信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发展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全球趋势:公众移动保持增长宽带无线热点持续;热点解析:五大技术引领风骚应用模式各展所长沸沸扬扬的WLAN标准之争;宽带无线技术新宠WiMAX;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结束语;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持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传统的公众移动通信外,全球的宽带无线接入领域近期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热点持续出现,给无线通信业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因为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持续更新的影响,防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TD-SCDMA技术要相对滞后一些、目前欧美等运营商已经进入了3G网络部署阶段。3G网络的商用部署正在全球一步步地铺展开来、目前3G还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还处在启蒙阶段,杀手级的业务还没有呈现,终端还不够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全球趋势:公众移动保持增长宽带无线热点持续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持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资料显示,在全球电信市场普遍低调的背景下,移动通信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统计显示,2003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增长率在17%以上,总计达到13.54亿户。在市场值面,全球移动业务市场在2003年已达到468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1.3%以上。 尽管全球移动市场在增长,但这种增长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从用户数来看,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和地区,因为移动用户普及率已经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专业技术与网络专业技术相结合产物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讲,无线局域网就是通过无线信道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并实现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宽带化。通俗地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网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 无线局域网概述 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陆军研发出了一套无线电传输技术,采用无线电信号进行资料的传输。这项技术令许多学者产生了灵感。1971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员创建了第一个无线电通讯网络,称作ALOHNET。这个网络包含7台计算机,采用双向星型拓扑连接,横跨夏威夷的四座岛屿,中心计算机放置在瓦胡岛上。从此,无线网络正式诞生。 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灵活性和移动性。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位置的限制,而无线局域网在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无线局域网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移动性,连接到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可以移动且能同时与网络保持连接。 (2)安装便捷。无线局域网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局域网络。 (3)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对于有线网络来说,办公地点或网络拓扑的改变通常意味着重新建网。重新布线是一个昂贵、费时、浪费和琐碎的过程,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故障定位容易。有线网络一旦出现物理故障,尤其是由于线路连接不良而造成的网络中断,往往很难查明,而且检修线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无线网络则很容易定位故障,只需更换故障设备即可恢复网络连接。

(5)易于扩展。无线局域网有多种配置方式,可以很快从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局域网扩展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节点间"漫游"等有线网络无法实现的特性。 由于无线局域网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其发展十分迅速。最近几年,无线局域网已经在企业、医院、商店、工厂和学校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无线局域网的理论基础 目前,无线局域网采用的传输媒体主要有两种,即红外线和无线电波。按照不同的调制方式,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媒体的无线局域网又可分为扩频方式与窄带调制方式。 (1)红外线(Infrared Rays,IR)局域网 采用红外线通信方式与无线电波方式相比,可以提供极高的数据速率,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设备相对便宜而且简单。但由于红外线对障碍物的透射和绕射能力很差,使得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都受到很大限制,通常IR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只限制在一间房屋内。 (2)扩频(Spread Spectrum,SS)局域网 如果使用扩频技术,网络可以在ISM(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内运行。其理论依据是,通过扩频方式以宽带传输信息来换取信噪比的提高。扩频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和隐蔽性强、保密性好、多址通信能力强的特点。扩频技术主要分为跳频技术(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DSSS)两种方式。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主流):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量子通信技术(特殊需求必须): 在量子通信网络中,主要有量子空分交换技术、量子时分交换技术、量子波分交换技术等。量子空分交换是通过改变光量子信号的物理传输通道来实现光量子信号的交换;量子时分交换是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对光量子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波分交换是将光量子信号经过波分解复用器、波长变换器、波长滤波器、波分复用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通信网络有三个功能层面:量子通信网络管理层、量子通信控制层和传输信道层。由量子通信控制层进行呼叫连接处理、信道资源管理和建立路由,进而控制光纤通道建立端到端量子信道,管理层负责资源和链路等的管理,控制层和管理层的功能由经典通信链路完2016 年底,北京和上海之间将建成一条全长2000 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它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主要开展远距离、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关键验证、应用和示范。此干线可以实现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越互联应用,也可以实现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2016 年7 月份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通讯卫星,这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同时在军用通信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之后会陆续发射的更多量子通讯卫星,就可以建成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将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领跑者,量子通信将会尽快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计算机曾经做到的一样,改变世界。量子通讯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形成。 量子通信与传统的经典通信相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且时效性高传输速度快,没有电磁辐射,它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纤可以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未来数年内,量子通信将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经典通信的硬件设施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单光子探测器、量子网关等量子加密设备,即可在电话、传真、光纤网络等原有的通信网络中实现量子通信,这将大大地提升通信的安全性。量子通信有望在10 到15 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这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12-18T11:43:54.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张斌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 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鸡 72100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无线电通信技术和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本文主要从无线电波的来源开始,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目前的情况及其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现状;趋势 随着当前无线电通信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在发展中的各种应用使得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应用过程。随着当前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加,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普及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普及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通信方法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通信手段,拥有者广阔的市场。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对其展开全方位的施工方式,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应用管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基于IEEE802.15 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 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 的无线城域网(WMAN)、基于IEEE802.20 的无线广域网(WWAN)等四类。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移动性可以划分为移动接入式和固定接入式;按照带宽可以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和窄带无线接入;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长距离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接入等。 2.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信技术从固定方式发展到移动方式,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用装备,这个阶段的移动通信设备是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在50年代初,才出现了150MHZ VHF 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设备器件已开始向半导体过渡,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并形成了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移动通信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的融合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在70年代末开始进行AMPS试验。频段扩展至800MHZ。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是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大发展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转变;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并应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蓬勃发展,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3.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今,无线通信产业两个重要特点是:1.大众移动通信发展十分强劲,新技术应用更新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2.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发展。 全球移动市场呈总体增长,不均衡增长的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增用户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用户数增长迅猛。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移动通信仍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移动通信用户超过30亿人,四大3G标准(WCDMA、CDMA2000、TD - SCDMA、WiMAX)演进技术不断出现,商用进程加速,全球有10亿人被3G网络覆盖。光通信已成为电信业务传输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在超长距离传输方面,也已达到了4000km无中继的技术水平。源于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巨大冲击,固网主导运营商开始寻求各种形式的FMC(Fixed Mobility Convergence,固定移动融合)整合服务。IMS(IP多媒体子系统)为网络融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进程加速。 4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不同通信技术相互补充与融合 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使得他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使用领域、传输速率、技术水平等方面,但是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把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捷。 3.2 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结合 将这两个相结合,能够扩大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并极大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基本应用于固定环境中的高速接入。要实现两种技术的融合,开发商应充分结合二者的技术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3.3 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NGN的有机融合 就NGN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固定网络会朝着信息化、高宽带化的信息通信方向发展。因此,基于这一发展背景,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传输方式便会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促进NGN技术的发展。实现系统化的技术整合,促进固定无线通信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出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作用。不过,这个发展趋势要经历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简介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简介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射频(RF)技术,取代旧式的双绞铜线构成局域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里,也能够随需移动或变化。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构架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WLAN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使用无线信道来接入网络,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手段,并成为宽带接入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 1997年IEEE802.11标准的制定是无线局域网发展的里程碑,它是由大量的局域网以及计算机专家审定通过的标准。IEEE802.11标准定义了单一的MAC层和多样的物理层,其物理层标准主要有IEEE802.11b,a和g。 1.1 IEEE80 2.11b 1999年9月正式通过的IEEE802.11b标准是IEEE802.11协议标准的扩展。它可以支持最高11Mbps的数据速率,运行在2.4GHz的ISM频段上,采用的调制技术是CCK。但是随着用户不断增长的对数据速率的要求,CCK调制方式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方法了。因为对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来说,为了取得较高的数据速率,并达到扩频的目的,选取的码片的速率就要更高,这对于现有的码片来说比较困难;对于接收端的RAKE接收机来说,在高速数据速率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良好的时间分集效果,要求RAKE接收机有更复杂的结构,在硬件上不易实现。 1.2 IEEE80 2.11a IEEE802.11a工作5GHz频段上,使用OFDM调制技术可支持54Mbps的传输速率。802.11a与802.11b两个标准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802.11b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但速率较低(最高11Mbps);而802.11a优势在于传输速率快(最高54Mbps)且受干扰少,但价格相对较高。另外,11a与11b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上,不能工作在同一AP的网络里,因此11a与11b互不兼容。 1.3 IEEE80 2.11g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无线局域网的发展,2003年7月802.11工作组批准了802.11g标准,新的标准终于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对无线局域网关注的焦点。IEEE802.11工作组开始定义新的物理层标准IEEE802.11g。该草案与以前的802.11协议标准相比有以下两个特点:其在2.4G频段使用OFDM调制技术,使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20Mbps以上;IEEE802.11g标准能够与802.11b的WIFI 系统互相连通,共存在同一AP的网络里,保障了后向兼容性。这样原有的WLAN 系统可以平滑的向高速无线局域网过渡,延长了IEEE802.11b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投资。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可以实现更加快速的信息传递,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本文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未来的无线通信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正朝着高效和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非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变,人们不断提升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速度,我国无线通信技术也日益完善和成熟,实现了更加高速的通信事业的发展。 一、无线通信的发展特点 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我国移动通信的使用量不断的增加,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更加科学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其次,无线通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为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无线通信技术另一个特点就是移动通信的公众使

用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同时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速度和普及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财富。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无线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事业发展的,核心,无线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其优点,因为他网络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和推广,也为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基础,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其技术到目前为止还不太成熟,也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网络不佳的情况。为了更加突出地反映宽带固定无线技术的优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2.2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 蓝牙技术的使用主要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内的通信问题,另一方面蓝牙技术的使用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送,通过蓝牙设备进行连接,这是无线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Wimax技术的发展 Wimax技术能够提高无线覆盖率,因此是目前无线通信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精编版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的当下,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网络不但在带宽、覆盖范围等技术上均取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在应用上,基于Wi-Fi无线应用也已从当初“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接入”服务转变成车载无线、无线语音、无线视频、无线校园、无线医疗、无线城市、无线定位等诸多丰富的无线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Wi-Fi无线网络已不再仅仅只是2000年左右所承担“作为有线网络的一种延伸”的吴下阿孟,“取代有线”已不再只是梦想。 推动无线网络市场迅猛发展 作为目前市场主流的Wi-Fi无线网络技术,标准采用多入多出(MIMO)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使得网络传输速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相比b/g的25Mbps、11Mbps、54Mbps,可将WLAN的传输速率提高到300Mbps甚至600Mbps。同时,在覆盖范围方面,接入点发射的信号虽然并不比传统硬件发射的信号传输得更远,但采用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多组独立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动态调整波束,保证WLAN用户接收到稳定

的信号,并可减少其他信号的干扰,使Wi-Fi无线网络移动性极大提高。 此外,在兼容性方面,采用了一种软件无线电技术,从而成为一个完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不同系统的基站和终端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不同软件实现互通和兼容,这使无线网络的兼容性得到极大改善。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基于的产品实现高质量语音通话、高清视频传输以及更大范围的移动上网。 而在制约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产品价格,随着正式标准的颁布,以及各个企业纷纷调低无线产品价格,目前,已逐渐取代b/g设备成为市场主流。在ABI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几乎所有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与智能手机都开始内建Wi-Fi芯片,预期未来此趋势可望延续,而由于的功能强大,加上芯片价格也一路下滑,所以在新产品均陆续选用标准后,2010年出货量将超越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联通设计院无线传输部一室主任冯毅表示,支持标准的WLAN网络代表了无线宽带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联通将在未来网络建设的招标中引入设备,并在部分数据热点地区进行建设,提高空口传输速率,以满足用户需求。 动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电信将在全国铺设的Wi-Fi热点将超过10万个;中国移动在2009年底进行了大规模WLAN采购,计划在2010年底之前完成超过11万个Wi-Fi热点,预计到2010年年

无线局域网标准

一、单选题 1、802.11n AP在4个独立空间流的情况下最高速率是(D ) A.150Mbps B.300Mbps C.450Mbps D.600Mbps 答案:D 2、在802.11n设备中除了800ns的GI,还提供一个可选项,允许用户选择启用()的保护间隔。 A.200ns B.300ns C.400ns D.500ns 答案:C 3、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 )的“即拍即传”无线业务? A、IEEE802.11b B、IEEE802.11g C、IEEE802.11n D、IEEE802.11s 答案:B 4、IEEE802.11n采用码率强化机制,为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其码率提高到()。 A、1/4 B、3/4 C、3/5 D、5/6 答案:D 5、IEEE802.11n的最低接入数率的接收电平比IEEE802.11g提高()db。 A、3 B、4 C、6 D、7 答案:B 6、802.11n定义了一种更小的帧间间隔,即RIFS,为()微秒。 A、2 B、4 C、6 D、8 答案:A 7、802.11b采用相对简单的直接序列扩频,理论最高数率为()Mbps。 A、2 B、7 C、9 D 11 答案:D

8、802.11a工作在()频段。 A.900MHz B.1800MHz C. 2.4GHz D.5GHz 答案:D 9、802.11a采用的扩频技术是() A.码分复用 B.频分复用 C.正交频分复用 D.时分复用答案:C 10、在我国,2.4G频段中WLAN正在使用的非重叠的信道有()个。 A.3 B.4 C. 5 D. 6 答案:A 11、在我国, 5G频段中WLAN正在使用的非重叠的信道有()个。 A.3 B. 4 C. 5 D. 6 答案:C 12、使用信道绑定技术,相对而言,2.4G频段比5G频段()。 A.有优势 B.处于劣势 C.一样 D.不知道答案:B 13、IEEE802.11e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 A.服务质量特性 B.兼容特性 C.数据加密和认证性能 D.无线传输增强性能 答案:A 14、IEEE802.11i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 A.服务质量特性 B.兼容特性 C.数据加密和认证性能 D.无线传输增强性能 答案:C 15、IEEE802.11b标准采用()调制方式。 A、FHSS B、DSSS C、OFDM D、MIMO 答案:B 16、在下面信道组合中,选择有三个非重叠信道的组合。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802.11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802.11n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的当下,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网络不但在带宽、覆盖范围等技术上均取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在应用上,基于Wi-Fi无线应用也已从当初“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接入”服务转变成车载无线、无线语音、无线视频、无线校园、无线医疗、无线城市、无线定位等诸多丰富的无线应用。

无线网络发展状况

计算机通信分两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包括卫星,微波,红外等等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以无线方式连接网络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网络资源。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无线局域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优缺点极其理论基础,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阐述了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探讨了无线局域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以太网无线局域网扩频安全性移动IP 一、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局域网络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尽管目前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独立于有线网络,但近年来无线局域网的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正以它优越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在网络应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讲,无线局域网就是通过无线信道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并实现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宽带化。通俗地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网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 广阔的应用前景、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上的可实现性,促进了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完善和产业化,已经商用化的802.11b网络也正在证实这一点。随着802.11a 网络的商用和其他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无线局域网概述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无线网络地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2W 姓名:黄建校 学号: 2013年5月21日

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了。最初上网是通过有线的连接,但是有一根线连着很不方便且具有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无线局域网以其可移动性﹑使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不仅能够使网络建设更加经济,工作更加高效,而且也很好的补充了有线网络在这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无线网络局域网技术标准发展 引言 在当前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我国有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渐渐的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一种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靠着具有快捷高效、组网灵活等特点已经在我国飞速的发展起来,这就是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利用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通俗的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缆线的同时,提供以太网或者令牌网络的功能。通常计算机组网的传输媒介主要依赖铜缆或光缆,构成有线网络。但有线网络在某些场合要受到种种限制。如布线和改线的工程量大、线路容易损坏、网中的各节点不可移动等。特别是当要把距离较远的节点连接起来时,铺设专用通信线路的布线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对正在迅速扩大的联网需求形成了严重的瓶颈阻塞。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局域网技术应运而生。 一、无线网络的概念 所谓,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技术取代,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

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

无线局域网之解决方案 课程名称网络工程 指导教师杨朝斌 组员:范浩雍 0943041092 胡熠寒 0943041100 杨肖剑 0943041084 王鑫 0943041001 报告提交时间 2012年5月30日

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 使网络的扩展超越桌面电脑 在今日的业务环境中,企业局域网在提供企业资源规划应用程序、公司内部网和电子邮件等关键资源的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和手持设备的广泛使用,公司员工的流动性也大为提高,而剩下的唯一制约就是线缆。 本站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解决了现代网络急需解决的这个问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您需要,便可提供简单可靠的连接。其结果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不间断访问,进而增强通信和合作,改进决策制定过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利用世界网络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最高11Mbps的速度发送和接收信息,比过去的无线局域网快5倍。本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还可以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相结合,可以很容易地为您的网络增加无线局域网的能力并降低总成本。 没有线缆,却有可靠的普通以太网的性能 本站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能够提供与传统以太网相媲美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管理性。每个无线访问节点可在半径为100米的最大覆盖范围内同时为多达63个用户提供服务。(实际覆盖范围取决于所处特定建筑的无线电环境。) 利用本站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用户能够以高达11Mbps的速率发送和接收信息,为今天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提供必要的通信量和高性能。其结果是,通过对因特网/内部网数据、合作与决策支持工具和电子邮件的无限制的即时访问,提高了公司的效率——所有这些既无线又'无忧'。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通信的发展现状,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主要为通信网中“三网”现状和趋势、宽带网核心技术(ATM与IP)、宽带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蓝牙、超宽带等。 1 引言 在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是主干,NII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通信网实现,因此通信网的发展倍受瞩目。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将之运用于军事装备的设计和规划中,对于提高军事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三网”发展现状和趋势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CATV)、计算机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计算机网络虽能很好地支持数据业务,但实时性(QoS,服务质量)差,宽带性不够,不支持电话和实时图像业务,网络管理的让费和安全性不够。 电话网虽可高质量地支持话音业务,但带宽不够,所有的程控交换机均按传输话音的带宽设计(64kbit/s)。同时智能不够,虽有部分智能网业务(如800),但目前还达不到计算机网络的智能。

有线电视网虽然实时性和宽带能力均很好,但不能双向通信、无交换和网络管理。 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己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CATV铺设光缆,以更换同轴电缆,采用HFC技术进行双向化改造;网络公司围绕Internet技术建网,力争在同一个网上,支持全业务。目前*单一网络的发展,难以实现通信网的发展要求,因此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不是指三网在物理上的兼并合一,而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技术上互相渗透,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相同的协议,但运行和管理是分开的。三网将在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概念下,共同存在,向互通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网融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共享现有资源,为推动“三网融合”,ITU提出了GII概念,其目标是通过三网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可接收的质量和费用,安全地享受多种业务(声音、数据、图像、影像等)。 下一代网络中软交换、能动网和分布式面向对象的网络结构(DONA)将是新的发展思路。 在现代通信新技术中,主要为大家介绍宽带网核心技术(IP与ATM)、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蓝牙、超宽带等无线通信技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