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从欧洲人所绘地图里的中国见其中国观的变化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古希腊时代从至近代18世纪中期的欧洲人所绘制的地图里的中国进行简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从地图中体现出的欧洲人对于中国认知的变化,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中西方交流的历史。

关键词世界地图欧洲人中国观中西交流

一、前言

在中西交流历史方面,各位大家学者都做了诸多研究,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各个角度都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上课时老师曾提到的可以从西方地图里看中国这点启发了我,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仅仅是研究西方某一时期或者具体某一幅地图中的中国,而我认为我可以做的是在纵观西方地图绘制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欧洲人对于中国看法观念的变化历程,并且可以得出通过这些观念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的中西交流的历史。

二、中国地名见诸欧洲人所制地图之前

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长期以来,二者的文化是在地理上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的成分。

公元前1世纪之后,由于路上丝绸之路的诞生,中西交流开始增强,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茶叶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并称其为“赛里斯”(seres),普遍认为该名称就是由丝绸的拉丁语(sere)演化而来,并且很多古罗马诗人在诗作里都提到了赛里斯。‘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①公元前37年维吉尔在他的《农事诗》里这样写道。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夏斯的《史地书》中写道,“据传闻,塞里斯人与北印度人身材高大,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身高十三肘尺(约6米)的人。他们可以寿逾二百岁。”②还有不少诗人作家将赛里斯描述为一个宁静祥和,气候温和的礼仪之邦,体现出

①Virgil , The Georgics,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10.p.26

②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 中华书局, 1987年,第6页

了古代欧洲人对于中国这个产丝之国的向往。

而在随后的老普林尼的巨著《自然史》中,他写道“亚洲的最东部有一条从西北到东南的海岸线,北部是斯基泰人,南部生活着印度人,中间则生活着赛里斯人,赛里斯并非像此前人们说的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北部海滨。”①虽然他还记述了赛里斯人红发,能活到140岁等错误观念,但是至少在赛里斯的地域问题上有了一定进步。

公元一世纪中期,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欧洲人又了解到了一个叫“秦尼”(thinae)的东方国家。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秦尼”这个名字。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秦尼人”,他们那里也盛产丝绸,②然而却并没有把“秦尼”和“赛里斯”联系在一起,导致之后数百年“秦尼”和“赛里斯”并存的局面。

三、托勒密世界地图

公元二世纪,生活在埃及的古希腊著名天文及地理学家托勒密出版了他所描绘的世界地图(参见图一),收录于其煌煌巨著《地理学指南》的第八卷中,虽然他脑中的“世界”只有亚非欧及想象中的南方大陆,但是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将古代中国标于地图之上。实际上,托勒密画的图无一传世,保存至今的也只有这本著作的复制品且并未附图,但是由于书中收录了8000个左右的地名和经纬坐标,使得后世的人可以依据文字记载还原出地图。这幅地图里亚州东部标注“秦尼”和“赛里斯”两个地名,赛里斯在北,秦尼在南,赛里斯被群山所环绕,有几条大河流经,而南部的秦尼则是濒临一个跨越赤道的大海湾,其南面与南半球一个未知的大陆接壤,秦尼的重要城市被画在了南半球。由此可以看出,托勒密一定详细地参考了前人各种关于东方的描写,并对他们加以综合筛选,虽然此图中仍有许多诸如把斯里兰卡画得比整个印度次大陆还大,印度洋被画成一个封闭的内海等漏洞,但是其在确定中国地理方位上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在接下里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会的控制,在马可波罗之前,托勒密地图所表现出的一直都是欧洲人对中国比较先进的地理认知。

①Pliny(the Elder.), The Nature History, V olumeⅡ,Book Ⅵ,Whitefish: Nabu Press, 2010.p.36

②参见戈岱司主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第17-18页

图一:《托勒密世界地图》

四、中世纪T-O地图

在基督教会统治欧洲的中世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T-O地图,这种地图是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目的的,尽管宗教神学色彩非常浓厚,地理信息紊乱,但是由于其中都有涉及东亚的部分,所以对于研究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观念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十分有趣的。如在二战中被盟军炸弹摧毁的《埃布斯托夫地图》(参见图二),万幸的是有宝贵的照片被保存下来,使得后人可以再睹其真容。另外非常有名的还有《赫里福德地图》等,他们都是以亚欧非三分天下,中间的三大水系顿河,地中海和尼罗河构成T字型分开三大洲,由于信徒们普遍认为上帝就在遥远的东方,于是伊甸园,诺亚方舟等都被画在亚洲,而在《埃布斯托夫地图》中,代表中国的赛里斯则被画在伊甸园左下方,以两个赛里斯人在树上生产丝绸的场景来表征。这幅T-O地图的绘制年代推测为13世纪前期,可见这时欧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几乎同古希腊罗马时期相同,一千多年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地图的左上角,有一个类似长城一样的四面封闭的方框,里面有两个凶恶之徒在啃食人肉。这是圣经中曾出现的反对上帝的邪恶之徒歌革和玛各,他们被认为就居住在中国北面

的严寒地带,且会在世界末日时入侵欧洲,而后来的蒙古铁蹄也进一步印证了欧洲的噩梦。

然而欧洲人为了宽慰自己同样臆想出了一位约翰长老,他是一位聂斯托里派的教徒且统治着远东大片区域,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约翰长老之国,担负着夹击邪恶民族的重任。①随着之后中西交流不断加深,这种神话中的认识直到明清传教士来华后才逐渐消除。

图二:《埃布斯托夫地图》

在13世纪末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为欧洲人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这是西方第一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翔实地讲述自己在中国游历生活的书,书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出于元代的中国,其中对于杭州,他写道“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城市之冠。这里

①参见: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88-203页

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①同时他还在书中强调了中国的物产丰富,其中不乏自己夸张及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再次对欧洲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勾起了欧洲人对于中国这片黄金之地的遐想,甚至成为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主要动力。

五、大航海时代早期

大航海时期早期16世纪中期以前,地图技术随着各种科学的蓬勃发展也随之复兴,这一段时间内,涌现出了大量新旧知识混杂的地图,如《1506康达里尼世界地图》和《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既参考了2世纪时托勒密的理论观点,又含有13世纪马可波罗的见闻,宗教色彩淡化许多,这些都说明一点:即地图学正在像科学化知识化的方向进展。在颇具特色的橄榄形状《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中(参见图三),东亚部分仍然并不准确,无法辨识出基本的地理特征,但是图上中国的位置标注有两个地名,分别是catayum(契丹)和sine(秦尼)。契丹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对中国北方的称呼,在这幅图中基本占据了整个中国的位置,而契丹正中间画着的长胡子老者则是元代大汗的象征,虽然元代已于1368年灭亡,但近一百年后的欧洲人仍然以为中国还在元朝统治之下,可见当时的信息有多闭塞。且地图亚洲最东边靠北的地方标着秦尼,可知欧洲人当时还不懂中世纪的“契丹”和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秦尼”之间的关系。此外,据浙江大学龚缨晏教授的研究,该图上还标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地名Macina,是古代印度、阿拉伯和波斯对于中国的称呼。②

图三:《1457热那亚世界地图》

①马可·波罗:《马克·波罗游记》,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②详见龚缨晏:《橄榄形的世界:1457 年热那亚世界地图》,《地图》,2007年第1期,第104-107页

六、传教士来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

巴布达绘制的单幅中国地图(参见图四),是西方历史上首次绘制单幅的中国地图,此图于1584年被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地理学家奥特利乌斯收录入其拉丁文著作《地球大观》中,在西方造成巨大影响,并成为接下来近100年中西人绘制中国地图的标杆,正如周振鹤教授所说:“这是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奠基之作”。①从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有山东半岛未表示出来及江西,四川省名不知所踪等粗糙之处,但是这幅图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首先,巴布达不再沿用托勒密或者马可波罗的任何地名,且将地名分出了两个等级,明确地用比较大的字体标出了当时明代的十五个行省中的十三个,用较小的字体标注府及以下的州县。此外,图中还标出了鄱阳湖,洞庭湖甚至是星宿海的位置,一些港口也标注地比较正确,并且还第一次画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这说明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交流开始加深,虽然欧洲人还未真正进入中国进行测绘制图,但是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中,欧洲人获取了当时中国的地图,再加以参考便有了此作的诞生,它向欧洲人提供的有关中国的地理知识大大超过了过去西方任何一幅地图,在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出版之后其影响才逐渐式微。

图四:《中国新图》

①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06期,第62-69页

西方对华认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即是传教士来华传教,1583年两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先后到达中国。利玛窦在中国度过的28年里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不仅将西方先进的投影,经纬线等地图学知识传入中国,还把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收录入其拉丁文巨著《华国奇观》传回欧洲,而利玛窦世界地图中中国的部分由于参考了部分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地图,所以绘制地十分精确。但是利玛窦在中国造成的影响远胜于其在欧洲的影响。而另一位传教士卫匡国的地图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参见图五),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是欧洲第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它甚至比当时中国人自绘的地图还要精确,居民点,水系,甚至矿坑均一一标注,东南沿海的轮廓也十分精准。显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临摹综合当时《广舆记》《广舆考》《皇明职方地图》等中国地图,还大量参考了中国的地方县志和其他传教士的成果,并结合了自己游历中国七省的亲身体会和经历。且每幅分省地图均附有内容广泛的说明,涉及到中国各地的沿革建制,风土人情,气候条件,物产人口等等,向欧洲展示了系统全面的中国概况。至此,中国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欧洲人这才发现中国并非是遍地黄金的天堂,而是与欧洲世界相差甚远的另一种文化的世界,并且由于传教士们发现这里并没有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教徒,约翰长老的猜测也宣告破灭。并且由于传教士发现蛮子,秦尼,契丹其实都是指中国,中世纪以来的地名之争也随之销声匿迹。本书一经发行,便受到极大的反响,因此卫匡国也被西方誉为西方的“中国地理学之父”。

图五:《中国新地图集》全国地图

17世纪末,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制图中心,而此时,受到康熙皇帝邀请的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人在成功说服康熙皇帝后,开展了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也是史上最大的一次中西方地图科学的交流。1700至1717年的十七年里,通过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及经纬度,绘制出一幅东北至萨哈连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的全国地图,其准确程度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地图,中文版即鼎鼎大名的《皇舆全览图》(参见图六)。在测绘过程中,甚至还第一次发现了地球非正球体的实践证明。这些传教士还将大地测量的成果寄回法国,当时法国的地理学家唐维尔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出版了轰动一时的《中华帝国全志》。这是西方第一次采用科学的方法在中国实地测量而绘制的地图,李约瑟这样评论道:“不但是亚洲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①在此之后,不仅是所有中国人所制的地图都以《皇舆全览图》为基准,几乎所有涉及中国的欧洲地图也都参考了本套地图。至此,中国以最精确的形态展示在了欧洲人面前,随着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实际情况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知。

图六:康熙《皇舆全览图》

①李斯特:《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卷,p235,北京:科学出版社

七、结语

纵观历史长河中被描绘在西方地图里的中国,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渐渐清晰实际,科学理性及去传说化的漫长过程。从一开始西方人脑海里树上产丝的赛里斯,到教徒们想象里救世的约翰长老的领地,再到马可·波罗口中繁华美好的富饶天国,最后到传教士眼中真实的明清中国,这一认识过程持续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双方通过中亚地区的阿拉伯商人间接进行商业贸易,到之后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欧洲与中国开始直接贸易往来,再到之后从海路前往中国成为主流,大批传教士来华,两个分居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在这些交流中不断发展。

《世说新语》有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此宏大的史诗篇章单从地图的角度研究显然是不够的,不过地图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有趣的视角去发现近代以前欧洲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在这里地图承载的是一段有趣的认识史,一段灿烂的文明交流史。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doc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_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_如何快速记中国地图 快速记忆中国地图的方法 中国地图像一只大雄鸡,可以把这只鸡砍为成六部分: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鸡屁股。 鸡头最容易记,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 鸡背只有一条就是:内蒙古自治区。 鸡尾巴更简单,就是一个新疆。 鸡脚也很简单,就是台湾和海南。 难点是鸡肚和鸡屁股。省份太多太杂了。不过不要怕,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把鸡肚看成一个倒三解形和一个十字架,把鸡屁股看成一个长方形和我一正方形。 先来看鸡肚: 倒三角形:把广东省看成倒三角形最下面的角,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看成倒三角的腰,把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看成倒三角的底线。,这样就构成一个近倒三角形了。香港、澳门包含其中。 十字架是指:把宁夏、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成一横,再把河北省、河南省看成一竖,一横一竖构成一个十字。 我们把这个倒三角和十字架看成鸡肚,除开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那么剩下来的我们就把它看成是鸡屁股拉。而鸡屁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长方形:把西藏、青海省、甘肃省看成一个斜着的长方形。 正方形: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贵州省、广西看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中国地图可以说是由一个鸡头、一个鸡腰、两个鸡脚、一个鸡尾巴,一个三角形、一个十字架、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 记忆地图的四种方法 1、阅图忆文,看文思图

掌握地图知识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课本知识活化于地图之中。 2、人为设图,图形赋意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伦敦用反S 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 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3、丰富联想,词图对照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4、要点精减,信号提示 对地图承载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组;提高其精度;缩小范围,排除干扰渠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 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 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 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 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 吴哥窟画面上有几个塔? 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征,简化信号。如在学习朝鲜东部港口时,让学生边看图边

中国文字发展史

研究单位:高二七班 研究人员:石小东孟慧许文玲史佳新徐泽军张麟主要内容:(1)中国文字的创立 (2)中国文字的发展 (3)中国文字的特点 (4)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 (5)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一|、中国文字的创立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中国各省地图轮廓巧记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中国各省地图轮廓巧记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掌握地图知识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 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中 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 课本知识活化于地图之中。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 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 明翰、伦敦用反“S”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 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 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 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 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 记得牢。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 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 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 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一目了然,国人必看!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 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 民族,这时还尚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 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 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 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 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刺和鞑靼两个部 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康熙二十 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 (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 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 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 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 江、图们江为界。

32 我看中国地图

32 我看中国地图 执教: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余虹 一、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给天真稚气、充满活力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神奇广大的知识空间。孩子们借助喜闻乐见的意义文块,生动形象的电教辅助,协同合作的课堂氛围,以及创新思维的成功体验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与儿歌、谜语、成语、寓言、童话故事、优秀习作、科普知识大全、古今中外名著等等有益少儿读物结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不仅积累了识字量,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阅读能力,强烈的表达欲望更促使他们渴望用其纯真、活泼的语言描绘出心中最美好的世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实践,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创新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合作交流,探索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抓住关键问题仔细读文,品词读句,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增强其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 3、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博览群书,能收集、整理资料,并养成读、思、悟、得的良好阅读习惯。 4、鼓励学生积极练笔,通过实物投影仪、邮件、南小网/文学儿童天地或少儿成语库介绍有关祖国美景的阅读资料(少儿读物、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学生习作(旅游游记、写景散文、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品词读句,探究讨论,增强其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并能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并养成读、思、悟、得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教学用具: 电脑字块(读思悟得)学生资料学生习作小红花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中国地图简介基础地理要素

中国地图全图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或中国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上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亚洲的其他十余个国家接壤,海上从东部至南部分别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群岛相望,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直接管辖中国大陆内地的22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并对2个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而居世界第四位(注);人口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或中国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上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亚洲的其他十余个国家接壤,海上从东部至南部分别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群岛相望,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直接管辖中国大陆内地的22个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并对2个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而居世界第四位(注);人口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跨越五个地理时区,但全国均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间,即东经120度的UTC+8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陆地面积达9,602,71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9,596,960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居全球第四位注1。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陆界长2万多公里,从东北部到南部,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接壤。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东隔黄海与韩国、隔东海与日本、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相望。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 —中文政区版 ?中国地图全图 —基本要素版 ?中国地图全图 —自然地理版 ?中国地图全图 —农业区划版 ?中国地图全图 —公路交通版 ?中国地图全图 —铁路交通版 ?中国地图全图 —水运航运版 ?中国地图全图 —河流水系版 ?中国地图全图 —旅游景点版 ?中国地图全图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

中国汉字的变化与传承500字

中华汉字的变化与传承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以上的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

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更应该多多亲近汉字。

中国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中国历史》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1.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1.在地图的长方框中填写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名称。 2.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遗址。 3.填写C图中牙齿的出土地点是_____________。

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在图中长方框中填出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名称。 2.填写遗址①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__年。他们的生活反映了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遗址②距今_________年,他们是_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村落遗址的居民。 3.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出土地点。 3.周初形势图

1.在图中的正方框内填写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西周都城的名称。 3.识图,填写天子下面一层人为___________,最底下一层为__________,西周推行的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叫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争霸形势图

1.在地图正方框内填写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打败楚军称霸中原的战场所在地名称。 3.将“尊王攘夷”的口号,用直线连接与其相关的霸主。 5.战国形势图

1.图中正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发生重要战役的地名。 3.在图中用直线将成语和与之相关的战役连接起来。 6.秦朝疆域图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秦长城的起止地点,再把秦始皇像同秦朝都城用直线连接起来。 2.在下列空格中填写秦朝疆域东至__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国家。 3.在图中适当位置的长方框中填上灵渠。灵渠沟通了______________水系和_____________水系,为中原与______________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7.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 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考”、 “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 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 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 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 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 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 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 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 求的“求”即是。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1、阅图忆文,看文思图掌握地图知识的落点应放在发现特征、理解概念、揭示规律、阐明成因上。如果片面阅图而不思文,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反之死记课文,地理概念失去具体形象的支持,必然造成张冠李戴、桃李不分。尤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很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写读图说明文,提取说明要点,开展课后讨论活动,把课本知识活化于地图之中。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2、人为设图,图形赋意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架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 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伦敦用反“ S”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 ; 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 丫”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 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3、丰富联想,词图对照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木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 (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 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巧记中国地图的有效方法4、要点精减,信号提示对地图承载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组; 提高其精度; 缩小范围,排除干扰渠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 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 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吴哥窟画面上有几 个塔?”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征,简化信号。如在学习朝鲜东部港口时,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讲课讲稿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 迁 图1:西汉版图与疆域 图2:唐代版图与疆域

图3:元代版图与疆域 图4:清代版图与疆域(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就交织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自夏禹之后,华夏族以居中原之势不断吸收同化周边各方国和各民族。秦朝建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既为日后中国形成多民族的统一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石,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由中国中心区域向四周发散扩张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趋势与过程中,形成了历朝历代的中国版图和疆域,并奠定了现当代中国领土的基础。因此,中国今天有着如此广袤的土地和辽阔的疆域,都是历史上以华夏(汉)族为核心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开发的结果,这份基业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疆域和版图不断变迁的最终定型。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秦汉时代: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共历时400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秦统一前的几年里,通过征伐战争即拥有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原楚地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发兵50万征百越,征服了越族,置桂林、南海、象郡3郡,将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前一年秦将蒙恬兵击匈奴,取河南地又置九原郡,将匈奴势力逐至阴山以北,正式将河套地区纳入版图。与此同时,还将战国时秦、赵、燕长城重新修缮和连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柔万余里”的秦长城。在南方,征伐越人时还开凿了连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并将政治势力深入到云贵的五尺道。于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第一个地理上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形成了,“它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逾五岭到琼岛,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强大的秦帝国由于长期施行暴政终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洪流中。4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称高祖建立汉王朝。 到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经过汉初以来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增强,开始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使汉代的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如何快速巧记中国地图

如何快速巧记中国地图 中国地图的巧记法,觉的这种方法如何呢? 中国地图像一只大雄鸡,可以把这只鸡砍为成六部分: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鸡屁股。鸡头最容易记,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鸡背只有一条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鸡尾巴更简单,就是一个新疆。鸡脚也很简单,就是台湾和海南。难点是鸡肚和鸡屁股。省份太多太杂了。不过不要怕,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把鸡肚看成一个倒三解形和一个十字架,把鸡屁股看成一个长方形和我一正方形。先来看鸡肚:倒三角形:把广东省看成倒三角形最下面的角,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看成倒三角的腰,把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看成倒三角的底线。,这样就构成一个近倒三角形了。香港、澳门包含其中。十字架是指:把宁夏、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成一横,再把河北省、河南省看成一竖,一横一竖构成一个十字。我们把这个倒三角和十字架看成鸡肚,除开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那幺剩下来的我们就把它看成是鸡屁股拉。而鸡屁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长方形:把西藏、青海省、甘肃省看成一个斜着的长方形。正方形: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贵州省、广西看成一个正方形。所以中国地图可以说是由一个鸡头、一个鸡腰、两个鸡脚、一个鸡尾巴,一个三角形、一个十字架、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

历史干货 _ 中国历史地图变迁史: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艰苦卓绝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

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的演变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 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从夏朝到清朝历史版图演变

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 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

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 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