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教学论 重点总结

概念题5 20四个辨析四个8 32 四个简答论述10 30 三个材料题理论来源于简答18分1 教学- 3—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班级教学—

2 教学目标96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3 教学内容161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4 教学过程129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5教学行为194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

6 教学组织形式223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7 教学评价292 指对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的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

8 教学媒体250 当信息媒体(两个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中介或载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教学媒体。补充教学心理学定义,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学校中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等。

9 学会学习66 (最狭义)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10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 教学的构成要素4

从求同存异来说,学生、教师和内容乃是大家都认可的基本要素。

㈠学生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㈡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㈢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 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属性147 150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是教学过程一般的和普遍的自在规定,是具体教学性质的内在依据,它寓于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及功能而得以表征。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式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

人为性是指教学过程乃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事物。

对成性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师生双边活动客观性就是在教学生成、运行和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性。

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在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因素、各环节相互关联、整体发挥作用的特点。

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的、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建构、

具体改变或能动作用的规定性。

历史性是指教学在历史中发生、存在、演化,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也是自身存在历史的产物。

二教学过程的建构交往本质观

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教学过程之所以成为其本身并使其能够区别于其他过程的那种属性。㈠教学过程本质的概念解读教学过程如何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他物。

简言之,教学过程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时间过程。教学过程是以特定社会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内容为中介,以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为基本形态,以教与学对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运行机制,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根本目的的实践过程。

㈡教学过程本质的结构分析---教学过程具有怎样的整体规定性

教学过程的本质具有整体的规定性,是内涵本质与外延本质的统一,(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本质与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本质)主观规定与客观规定的统一(历史的客观的交往时间活动与人为的能动的文化创造活动),以及教学中各种对成关系的统一。

3 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6

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事实问题主要是指有关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发展过程等客观问题。如教学起源问题,教学的社会基础问题,都属于典型的事实问题。

价值问题主要是指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问题。比如说,关于教学应主要重视知识学习还是应重视能力发展的问题。价值问题实质上是各种价值主张的竞争,其答案与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相关联。

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主要是指有关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技术问题的特点是,它和具体行为方式相关联,涉及活动的改进和效能的提高。

上述三类问题的指向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教学工作中大量存在的需要专门探究的基本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4 我国古代教育的思想观及其研究的基本特征23

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孔子系统整理和编纂了六经,形成了以道德伦理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从而奠定了封建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重道(知识)轻器(艺),轻自然斥技艺,是古代中国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

㈡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教学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人性问题---人性本原、人性形成问题的看法上。孔子认为人性具有可变性。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王夫之认为人性是逐渐形成发展的,具有可变性。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特点。

㈢学思行相结合的知行观知行关系,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孔子主张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孟子在认识途径问题上,主张用“内省”,养气的求学方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国的先哲们已经认识到了实践之于认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行互动,较为辩证的解决了知行关系。

㈣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是基于朴素的经验论,强调整体综合以及朴素的系统观;强调辩证发展以及“过犹不及”的折中方法论;强调直觉体悟的内省观。

5 近代教学思想特征30

㈠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尊重人的天性,关注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家们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高度,对中世纪学校经院主义教育的偏差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反对过度的练习,过度的赘述,提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㈡寻求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⑴夸美纽斯以维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教学论;

夸深受培根的经验主义感觉论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影响,强调感官的学习和顺应自然的学习方法,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在感觉基础上认识世界的维实主义理论基础。夸提出了直观性原则,论证了感觉经验与教学的关系;夸认为教育应适应自然,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指导。

⑵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理论。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以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他具体从观念、统觉心理学思想出发论证了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人的一切心理机能统统归结为观念,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其实就是观念的积聚和分散。

㈢教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夸美纽斯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赫尔巴特以“统觉”心理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㈣依据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不同的学派。受到培根的经验论、笛卡尔的唯理论以及康德的方法论的影响,在教学论研究领域形成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形式教育论重思辨,轻实践经验;实质教育论,重视经验实证而轻理论思维。

6 欧美现代教育运动37

现代教育以活动中心主义为特征。活动中心主义教育的特征是高度尊重儿童自然的天性和儿童现时的生活。在教育史上,活动中心主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风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典型代表。

一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最早出现于1889年由雷迪在英国开办的“新学校”。新学校特点:重视儿童实际活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单纯地学习书本。新学校的典型: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创办的“隐修学校”和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之家”。德提出了“兴趣中心”和“整体化”的教育原则。蒙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儿童的自发冲动或内在生命力,重视儿童的自发活动和个体自由。

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以帕克的教育改革和杜威开办实验学校为先导,这两人的教育实验及其理论主张对后来的“进”有着深远影响。

帕克深受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注重儿童自己的活动尤其是注重儿童游戏作业思想的影响。他主持了著名的“昆西方法”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中的一切问题中的问题是对儿童的认识,我们应该研究儿童,通过他的活动及活动倾向来研究。杜威开办的“杜威学校”在“进步”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杜威开办实验学校是为了检验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提出的一些教育假设。如何使学校与儿童日常生活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如何激发和调动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怎样通过指导儿童参加实际活动使儿童获得教育等。1919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进步”已在全国蓬勃展开。

7 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98

知识本位这类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教学被看成是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样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一追求知识为一元目标,而忽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素主义是典型的知识本位取向的教育哲学流派。要素主义者主张把“教材”恢复到居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提倡建构古典和核心知识体系。要素主义的价值取向,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意识

和渐进思想是一致的。

社会本位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教学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为社会更好的发展服务。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容易造成教学独立性的缺失。社会改造主义者是旗帜鲜明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者。社会改造主义者都强调教育应当致力于社会的改造,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作出贡献。

人本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教学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的。可以追溯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引导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教学也会因此洋溢着人情味。但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而缺乏系统严密的组织形式,从而使教学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8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评价及内容101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思想可以概括为: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鉴别、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㈠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其六类目标是有层次的、有顺序的,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余依次是理解··评价是最高层次,是前面五种目标的综合(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的判断)。影评

㈡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以价值内化的程度为依据。分为五类目标: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学习者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价值观念时,能克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加以比较选择,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学习团体中一贯表现出合作精神。

㈢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不是布卢姆编写,无公认最好的分类。辛普森分类七类

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过程中,形成一种创作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新的舞蹈动作等。

评价优点: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整个教育研究,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给整个教学领域带来了生气。首先,其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以此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其理论细化得比较具体,并对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一目了然,便于理解。采用可操作性的语言,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局限性:首先,把教学目标分割为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破坏了目标系统完整性的和谐。其次,布关于每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些不科学。再次,布理论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为前提假设,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者学习学习过程中内在体验等一些隐性方面的收获不一定都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9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113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以及社会需要是必须考虑的三方面因素。

㈠学生的实际教学其终极意义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其中学生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那就是空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作为首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学生的过去以及现在的种种情况。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凭借,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精华为对象。教学内容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体系,只是这个知识体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差别很大。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没有观照到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差异性,必然不切合实际,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也就不能发挥其内在的功能了。莫扎特名曲鉴赏㈢社会需要教学并非孤立的系统,教学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时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要反映社会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但是教学并不是

被动地服从于社会的各种要求,它也有其独立性的一面,教学通过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自身的运行模式来反作用于社会。教学和社会之间是互动的,二者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10 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138

人为性教学的功能效应,随着教学活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不同,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通过教学主体主观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教学行动的积极性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行为方式等都会切实影响教学功能的形成和发挥。

先导性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功能形成和表现的机制,在具体的条件下构建起特定的教学结构本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要求,调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呈现出功能要求在前、结构生成在后的现象。

历史性教学过程的功能效应,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教学系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与波动。

11 判定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206

有效教学行为,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基础。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判断主要应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进行。

㈠有效教学行为是高效率的教学行为高效率是有效教学行为不可缺少的成分,没有效率指标的制约,易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膨胀,从而剥夺其娱乐时间,引起厌学。

㈡有效教学行为是有效益的行为效益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平,所以有效教学行为必须是总体上有效的教学行为,不是对个别学生有效的教学行为,它要体现着教学的效率并实现着教学的公平。

㈢教师有效地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而有效学习行为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成功,学习成功又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得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成功,如此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循环,教学即成为有效教学。

12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有哪些?218

㈠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是教学全程的管理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实现其多重角色行为的有效转换。

㈡教学准备行为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是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析为目的;备课的形式也是教师各自为战。新课程要求备课行为以指导学生怎么学位目的。强调在个人备课基础上,采用集体单元备课方式。

㈢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在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师生围着分数转。新课程主张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问题情境等进行多元互动教学,以实现多元智能的个性建构。

㈣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

13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发展趋势234

㈠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就是多种形式的合理并存、共同发展。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学校教学就必然要运用适合自己教育发展程度的教学组织形式。未来教学组织形式会呈现多元化状

态,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存在的条件。

㈡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和适用范围。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具有互补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重要趋势。

㈢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教学组织个别化形式指建立在普及教育基础上,吸收班级教学合理因素,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调整教学进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个别化体现了个别化与人际互动相结合的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从总体上看,有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在发展到个别化与集体相结合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再次基础上,随着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不同需要,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的趋势。

14 教学媒体种类及其对教学或学习的影响252

种类教学媒体一般可以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主要是一些机械的物质工具,承载和传递的是静态信息。主要包括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模型、标本等)。现代教学媒体指电子媒体。主要包括电光媒体(投影仪)、电声媒体(收录音机)、电视媒体(摄像机、电视接收机)、计算机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许多研究者关于媒体对学习影响的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媒体无论对直接教学还是对学生能够自主的知识建构,都会产生独特的影响。

①媒体有着像教师一样向学生直接呈现信息、传授知识的基本功能,从而可以启发和引导学习者的理解。②媒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会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感知组织,而且影响着学习者对信息诠释的偏好,使学习者倾向于作出某种特定的解释,而不是其他的解释。

③媒体决定了学习者内部表征或“心智模型”的性质,从而影响学习者信息编码和译码的方式。④媒体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符号可以作为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而被学习者使用和内化。

15 教学评价模式295

㈠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它的运行机制是:课程或教学目标—课程实施或教学—教学评价—课程或教学目标···它是一种围绕教学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教学评价模式。

⑴基本环节四个

①明确课程目标(标准,依据)二维分析表②创设评价情境(给学生机会表现自己)

③选择或制定评价方法或工具现有的评价方法,问卷

④分析利用评价结果---及时利用反馈信息Ⅰ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之前定量分析,开创性提出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以到图书馆查学生的借阅记录—自主行为)Ⅱ肯定了抽样分析的可行性,之前,全部测量(科学抽样,推广)

⑵对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评价

优点:总体来说,开创性,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重视综合性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

缺点: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重结果,轻过程

㈡CIPP评价模式也称决策类型模式。由四种评价组合而成。斯塔弗尔·维姆赞同课程评价观为决策服务

C代表背景评价,context 课程方案在其中运行的环境,目的为课程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I input 输入评价在明确了决策目标之后,对达到目标所需要并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作的评价。目的:为决定如何利用资源,满足方案目标提供信息,(主要是考察学校执行评价任务的能力)

P process 过程评价控制和管理计划或者方案的实施过程

P product 成果评价(类同总结性评价)搜集资料,以确定课程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评价比较全面

优点: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对课程实施过程给予全面准确了解

缺点:整个CIPP涉及因素过多,过于复杂,(规模太大,小型课堂不适合)

㈢差别模式由美国学者普罗沃斯提出。它是一个以课程开发和管理为目的而建构起来的教学评价模式,旨在比较课程表现与设计标准之间的差异,以作为改进课程与教学的依据。此模式不仅吸收了泰勒模式的优点,而且在目标管理的技术性上更进一步,是系统管理理论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应用。

㈣外貌模式由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太克1967提出。该模式继承了泰勒关于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程度的观念,并在分析、批判泰勒模式的缺点基础上提出了“先在因素”、实施因素(教学中学生与事务之间的际遇)、结果因素(教学所产生的全部影响)等概念,并由此建构起教学评价的外貌模式。先在因素指教学的前提条件。

㈤回应模式斯太克1973 针对有些教育教学的扩散潜伏价值不能及时反映提出。该模式的特征: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以换取对评价听取人的有用性(重视教学评价为当事人服务的意识);更关心方案的活动而不是方案的意图(重视实际的活动过程);更注意反映与方案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意志而不仅仅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意志。该模式从评价结果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的达成程度、决策和判断等)。

16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定义要求335

㈠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

“非关注”阶段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该阶段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该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的身份是学生,使得他们所接触的中小学生和教师生活带有某种虚拟性。

“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存在着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需教师不断反思,以克服不适。“任务关注”阶段随着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开始更多的关注教学。“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

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㈡教师专业化包含两重意思一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二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⑴从客观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

①加强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②制定法律法规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③提供经济保障。

⑵从主观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和勇于实践。

17 现代教学论发展基本趋势386

㈠现代与传统的承接现代教学论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在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不断承接和整合的过程。

㈡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现代教学论要探索和揭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人的整体发展的规律,就要既坚持和发展教学的科学化探索,同时也坚持和深化对人文化的追求,力求促进两种精神的良性互补和融合。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改革发展的未来走向。

㈢分化与综合的演进教学论学科将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发生联系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的内容,在分化与综合种不断得到演进。

㈣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与课程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整合趋势将更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整体把握和全方位的思考。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行为,课程则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范围。教学与课程两者都致力于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多维度的交叉关系。

㈤理论与实证的结合教学论研究方法问题中,始终体现着理论化和实证化特征,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侧重。实证研究是教育教学实践寻找科学化的一种要求,其最终目的在于验证或提出理论观点,因此它的价值与教学理论的建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㈥借鉴和创新的统一教育全球化给世界教育界带来蓬勃生机。对于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但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择而食之,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8 150

教学过程的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我国,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形成最早、影响最大、在教学理论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本质观。该学说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教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或是认识世界或是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而强调“学生个体的认识”之于人类历史知识、科学家和艺术家及一切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的认识的特殊性,是“教育性的认识”。这是截至目前该说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与学》则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并从学生在教学中认识的对象、环境、活动等方面来论证认识过程的“组织”特征。教育学家李秉德先生主编的《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那个特殊形式,“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不论是认识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教学过

程都有其特殊性。特殊认识说,由于其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特殊性的分析而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也由于仅仅从认识角度看待教学过程而表现出相当大的局限性,并因此受到比较多的批评。

信息技术期末总结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8400 信息技术期末总结 It closing summary

信息技术期末总结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郭林 作为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已来,我通过向优秀老教师学习、向同事交流、向学生授课等多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对教师这个光荣的行业以及我所教学的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都知道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但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课,还很年轻,需要我们教师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不断地关心、支持、探索、交流,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学期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论文《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讨》荣获市二等奖、辅导初一学生参加《首届全国中学生漫画制作大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国家二等奖等。以下就是我这个学期总结: 一、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怎样让一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能够完成一些一定质量的信息作品,这是开始上课前首先思考的问题。 1、揭开“信息作品”的神秘面纱。

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不在陌生,大多学生对电脑的构成、工作原理已不存在神秘感。但是神秘的事情却是电脑怎样才能完成一些信息作品。 首先我帮助学生揭开“信息作品”的神秘面纱。所谓“信息作品”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自身的智慧有计划、有动机的制作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的作品。让学生沿着这样一个正确的标准去汲取新鲜的知识。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Word文字处理软件和Photoshop图象处理软件,所以我就从信息作品入手来完成这两个软件的学习。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信息作品。比如说文字处理软件有许多,为什么我们选择学习Word,这就在于我们的目标信息作品是一个电子板报,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录入,还有排版、图片的插入与编辑、手绘图形的制作等等。 2、登堂入室。 经过上述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质上了解了“信息作品”制作当中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打破了对“信息作品”的神秘感,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一步就要真正接触到怎样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目标信息作品的知识了。 学习一个软件首先是了解这个软件界面框架,所以我就从软件界面框架着手开始授课。在具体的学习制作过程中,我采用了演示——模仿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进行美化文档的时候,我首先展示一张利用Word 制作的关于“神六”的报道板报,对于时事新闻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的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么多漂亮图片放在Word中去,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时我就只需要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操作一遍,学生都能很快学会这个知识点。 3、自由探寻、创新。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技术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55376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Three summar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本年度,我们科组认真贯彻学校的指导方针,积极完成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新机房的装配及相关工作,刻苦钻研新教材,认真搞好课外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 今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信息技术备课组的老师在这个学期立足实际、搞好教学,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新教材已经基本定型,我们要认清方案,找准自已的位置,把握新教材的要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为搞好教学,我们备课组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一章由指定的老师负责总体备课,使备课组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探索教与学的新方法,利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如:“分层教学”,“互助学习”,“自主学习”。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并开展校级课题的研究。备课组教研气氛浓厚,做到经常互相听课,评课。改革考试制度,结合信息技术的要点,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一人一机,全部是选择题,考试结束时学生即可知道自己的成绩。 二、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刘晶等教师认真辅导学生参加区里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们还对学生参加学校科技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指导,并做好作品的评比工作。此外,初中部这边也开展了动画制作的第二课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辅助教学方面 做好了各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指导学科老师制作上课课件、使用电脑等知识,从而使老师们能充分用好电脑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很多老师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等比赛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我们还继续配合学校做好高考信息录入等工作。 四、计算机网络及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本学期,我校还新装配了一个学生方正机房和一个教师阅览室并投入了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电脑教学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维护工作,但全科组的老师依然尽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加大力度丰富和不断更新我校的校园主页内容,把我校的信息及时地在学校网页上发布。暑假时,我们计算机组的老师为建设学校新网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并使学校网站焕然一新,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维护好多个学生电脑室,保证信息技术课的顺利展开。维护好现有的系统以及各科组电脑,保证正常使用,如图书管理系统等。随着设备的增多,计算机科组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科组的全体老师都能认真完成。 五、继续做好科组教师内部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织学习了Windows Server20xx;Photoshop7.0;Dreamweaver MX;Flash MX等。分别由不同的教

一年级考试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年级考试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要点整理 1.通过复习整理,牢固掌握第一、二单元的数学知识。 2.通过生活中有时间顺序的“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连贯情节,建立加减混合的数学模型,会熟练进行10以内加减混合计算。 3.能够进行11~20数的计数与表达;能把数分拆成“十和几”;掌握20以内数的序列,了解单数和双数,会一组一组地数。 4.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5.会通过实际操作,建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算法模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6.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7.能阅读和理解描述情节的文字,口头编应用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8.巩固前两个月已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 9.两步计算式题要先在下方写出第一步的得数。 10.会对应用题进行分析。 一年级的数学学习知识 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正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 18 17 ······

2个2个的数:0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正数、倒数或从指定中间数开始数都要会) 5个5个的数:05 10 15 20((正数、倒数都要会)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10个“一”就是1个“10”,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2个“1”表示的意义不同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前两章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教学工作总结2

信息技术学科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我将享有的收获用于下个学年的工作中,将所碰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加以总结,千方百计,想出良好的解决办法。 一、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 为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和汲取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方面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演示到位,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每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总结一堂课的得失,并似出解决不足的方案。 二、学习生活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上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帮助其它学科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其它学科老师的个人网页进行技术指导。认真做好电子备课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学校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课外活动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一、复习课文 1、《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 2、《那一定会很好》详细地讲述了一粒(种子)变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断(树立新目标)、努力(实现愿望)的形象,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追求)、(不断努力),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 3、《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主要写了(红头)和(青头)在玩捉迷藏游戏时,被一头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进行了一次“旅行”,(青头)不顾自己的安危,(鼓励)和(帮助)红头,最后(红头)终于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飘扬之间要(互相帮助),遇事要(沉着冷静)。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游路线图:牛嘴——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巴4、《一块奶酪》写了蚂蚁队长在搬运粮食前下达了(不许偷嘴)的禁令,后来在搬运奶酪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将拽掉的奶酪渣分给(年龄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弱小)和蚂蚁们(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背诵 背诵:1、《卖火柴的小女孩》第4、5、11自然段;2、《那一定会很好》第2、7、12自然段;3、《在牛肚子里旅行》第7、11、13自然段;4、《一块奶酪》第5、6、11自然段。 三、听写 火柴围裙可怜几乎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烛光告诉离去温和赶紧 寒冷痛苦清晨乖巧旧年饥饿富人喷香橱窗明晃晃蜷着努力手推车 缩成茎叶锯子斧子吱吱嘎嘎拆了旅行要好咱们草堆作声答应做梦救命 来得及救命拼命大吃一惊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眼泪偷偷地一骨碌 牙齿细嚼慢咽胃悲哀笑眯眯算术流泪管理等等打扫宣布处罚嘀咕诱人 舔一下毅力强大奶酪渣犯禁令稍息犹豫跺脚聚到申请祖宗介绍乙方召开孝顺 四、比较组词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 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 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 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储办公软件的操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 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之余,学习与农远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及计 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矗 二、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 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 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 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 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 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 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的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冀版的教材,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 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 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 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还看到了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的多。在这方面, 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老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通过网络在自己的屏 幕上观看,对老师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注重了学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总结大全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 春夏秋冬 春(春风)(春雨)(春天)(春日) 风(风雨)(风云)(大风)(东风) 冬(冬天)(立冬)(冬日)(冬雪) 雪(大雪)(风雪)(雪人)(雨雪) 花(开花)(花白)(雪花)(白花花) 飞(飞鸟)(飞天)(飞虫)(飞机) 入(入学)(入口)(出入)(入门) 2 姓氏歌 姓(姓名)(姓李)(姓王)(姓吴) 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对么) 双(双手)(双目)(双耳)(双人) 国(中国)(国画)(立国)(国学) 王(国王)(王后)(王子)(大王) 方(对方)(大方)(比方)(东方)

3 小青蛙 青(青蛙)(青天)(青鱼)(青年)清(清水)(清明)(清早)(清白)气(天气)(力气)(和气)(正气)晴(晴天)(晴好)(晴日)(晴空)情(友情)(同情)(心情)(人情)请(请问)(请人)(回请)(申请)生(学生)(花生)(生气)(出生) 4 猜字谜 字(生字)(字画)(名字)(字体)左(左右)(左手)(左耳)(姓左)右(右手)(右耳)(左右)(山右)红(红花)(火红)(口红)(红木)时(小时)(时间)(有时)(四时)动(生动)(动心)(开动)(动手)万(万里)(万国)(万年)(十万) 二、易写错的字 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雪:上面是雨字头,不要写成“雨”字。入:撇短捺长。姓:左边不要写成“忄”。

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气:共四笔,不要写成“乞”。 晴: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字:下面是“子”,不要写成“于”。 左:被包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土”。 万:上面没有点,不要写成“方”。 三、会认字 霜吹落降飘游池入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清晴眼睛保护害事情请让病相遇喜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阴雷电阵冰冻夹 四、多音字 落的降什少好重相 五、反义词 出——入降——升好——坏 清——浊晴——阴左——右 凉——热爱护——伤害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归纳归纳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归纳归纳 某-某学年度第一学期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归纳 又是年末,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习题。我们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习题我要认真思考想规定解决。 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有时出现故障,有时上不了课,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规定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习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手册,认真备好课,写好教学导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课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2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2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学导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

活动的成果的喜人,如初一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如家访等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加起; C.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B.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C.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A.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A.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B.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C.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A.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B.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C.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A.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B.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C.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学习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期总结 2010-2011学年马上就要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有辛勤的付出,有甜美的收获,也有让人叹息的不足与遗憾。现在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宿舍里总结一下我这一学期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实在刚拿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应该会上的相当枯燥,沿袭传统的老师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说实话当时真的是看到这门书就头痛,想想要上这门课就害怕。可是姚老师的特殊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我们组在全班六个组里面相对比较特殊的组员组成,也从侧面让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让我更好的懂得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我所在的组是第五小组由十一个成员组成,有六个男生和五个女生。说实话不是每一次上课我们组都实到人数等于应到人数的,除了十六周晚上的那一次。而且每一次的作业也并不是大家平均分配完成的。虽然在做作业的时候难免心里会有小小的不爽,为什么自己要付出的比别人多呢,可是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还是好开心。因为大家立场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每一次讨论的时候都会在不经意之间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或许因为我们组在老师同学眼里总是乱糟糟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讨论的某些结果还是挺有新意的。比如在有关在有关讨论法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让学生从乐于参与讨论,到一参与讨论为乐”的结论,在关于“中学信息

技术教学环境访谈报告”中我们通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老师的深入访谈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而言,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教师访谈和课前五分钟的粉笔字练习。先说一下这次关于整个访谈报告过程点点滴滴吧。在访谈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吸取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的思想。访谈内容分两块:学校机房硬件资料和人文资源访谈。通过对最初问题的分析和整理,最后确定了个问题。经过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X老师的多次协商,最后定于2011年4月25日与X老师进行了关于临汾市第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交流。通过访谈,我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学校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信息技术只列入会考范围,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大多将信息技术作为消遣放松的课来上,教师也也给予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很少,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练习。学校在硬件配置方面很多都是应教育局等的要求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除了对高中信息技术了解更沉入以外,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还在于第一次真正实际运用了访谈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1.我们虽然在访谈以前设计了访谈提纲,但在真正应用于访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