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摩西十诫观后感(中文)

摩西十诫观后感(中文)

摩西十诫观后感(中文)
摩西十诫观后感(中文)

《摩西十诫》观后感

在没有上欧美影视文化欣赏这门课之前,我不曾听说过《摩西十诫》这部惊世佳作;在看电影之前,也只知道了中国法律的来源——刑起源于兵,没有真正的理解西方法律的起源,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去认真地考虑过。谢谢老师的推介,和点拨,让我在迷茫之中找到了方向,虽然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来源。

《摩西十诫》让我认真的去思考:人该受律法管治还是被像兰塞那么冲动的独裁者管治,人是国家的产物或是被神看管的自由人。

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喜欢的台词:1影片一开始就说:“神利用光芒在地上创造生命,他让人类掌管地上万物,并让他们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可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因为他们不了解神的律法,他们要支配别人,被征服者要为胜利者效力,弱者要侍奉强者,地上再没有了自由!”我之所以对这句台词感兴趣,因为我也和摩西一样,不知道希伯来人为什么成为了奴隶,为什么活在痛苦的枷锁中。台词告诉我,是因为人们歪曲篡改了神的意思,负有欲望,企图支配别人,让别人为自己服务,对自己称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2 摩西对约书亚说:“你不像一个奴隶”,约书亚回答:“神创造人,人却创造了奴隶”,摩西又问约书亚:“哪位神?”,约书亚说:“阿伯拉罕的神,全能的神”,摩西说:“如果是全能的神他为何让你们活在枷锁中?”约书亚说:“他会挑选解放我们的时刻和拯救我们的人”.士兵说“王子,他叛逆国家”摩西说:“渴望自由不是叛逆”。是的,我承认,我喜欢这句台词,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神让他们在埃及受苦,虽然最后神说他已经听到了希伯来的呼喊了,派遣摩西来拯救他们。但神如果存在,并且其是万能的,那神为什么让他们受到埃及人的奴役,让他们过着凄苦的生活。神创造了人,为什么神又让人们把自己的同胞变成了奴隶呢?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奥古斯丁说的,人是生来就有罪的,人到世上来就是为了赎罪。是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了神的旨意,偷吃了善恶的果实吗?神发怒了,所以将罪恶降临人间吗?但是即使人要赎罪,但是也应该向神赎罪,而不是向奴役自己的人们赎罪啊!“渴望自由并不是背叛”,这句台词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明白了希望和理想是关不住的,也让我想到了刑法理论的“期待可能性”当他们处在一定的环境下的时候,我们不能期待着他作出特定的行为。例如我们不能期待犯罪嫌疑犯在法庭上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供词。所以在被剥脱自由的人当然有希望自由,向往自由的权利。3 摩西问他的生母他是不是她的儿子,他的生母回答:“如果你认为人都是畜生要被人鞭打,如果你向野兽的石像和金像下跪,你就不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一个奴隶,他的双手该被砖头扭曲,他的背部,该有监督的鞭痕。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永在的神。”可是当摩西问她是否知道神的名字的时候,他的母亲根本就不知道神的名字。他的母亲认为摩西不应该忘记身份,依附权贵,来欺压奴役自己的同胞,即使做奴隶,也要心里有神在,要相信神会拯救他们。说明其实神是无形的,是活在人们的心中的,活在人们的信念的,而不是向埃及的石像下跪,以之为神。

影片时间长达将近四个小时,虽然我反复的看了几遍,但是要我完全地清楚地记得每个故事情节,我做不到的。我在一边看电影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思考,故事一结束,对我来说,好像什么也没有了。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什么也没收获,其实收获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在真正用到的时候才发挥他的作用,就像上西方法律思想史一样,如果非得要我说我学到了什么东西,我只能说,我只记得了几个人的名字。可是就像老师说的,在本科经过思想锻炼的人就是比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高出一个等次,这是毫不怀疑的。故事情节我所记得的,也就是我所思考的东西,我不明白的东西。

1 第一个故事情节就是摩西放弃了他的王子的身份,舍弃了他艳丽的,心爱的公主,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奴隶,去寻找希伯来人成为奴隶的原因。可是我有一个疑惑,去做奴隶是他自愿的,但是放弃王子的地位是不是他自愿的。他在建造新城的时候,看到了奴隶悲惨的生

活着,过着地狱生活,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没有休息,没有奖赏,受人折磨、压迫,充满绝望。他知道这是不正义的不仁慈的,不合神意的,他要去寻找为什么,如果神存在,为什么要他们过如此的生活。所以他在建城的时候,就让他们有休息的日子,让他们有食物吃。在摩西做泥水工的时候,被公主叫回去,并告诉他、暗示他,只要他成为了法老,那时候释放希伯来人,或让他们生活好些,那样更会容易,更有利一些。在电影里,我没看到摩西的意思,只是看到后来约书亚被抓了捆绑在柱子上,摩西为他而杀了人,被督导看到了,告诉了蓝赛,蓝赛告诉了法老。到这个时候,他的身世是被动的被暴露出来了,放弃王子的地位这个时候已经不依他的意思了,虽然法老说让摩西自己说自己不是奴隶的儿子,他相信他。所以我在思考,放弃王子的地位是摩西自愿的吗?如果他的身世没有被暴露,他会选择做法老而给希伯来人带来惠泽或者释放他们吗?2有一个情节是耶和华让摩西回到到埃及的时候,在见到法老时,摩西让蓝赛领略神的力量,然后就让人把法杖放到地上,法杖变成了蛇,蓝赛把两根拐杖放到了地上,也变成了两条蛇,最后摩西的蛇把那法老的蛇吞掉了;还有一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摩西的神让尼罗河变成了血河,法老为清洗河水便往河里倒圣水,而蓝赛的瓶子,埃及的神像流出来的都是血;另外一个情节是蓝赛下令要把希伯来人的头生儿子全杀死,而耶和华的神则要埃及的头生的儿子死,最后埃及所有的长子全部死了,就连法老的儿子也没逃过。最后还有一个情节就是耶和华把埃及的所有的士兵全部掩埋在红河里。我想,如果有神的存在的话,神应该是全世界的,是全人类的,那么神为什么如此残忍呢,为什么让希伯来人成为奴隶,而为什么要如此的残忍,杀死那么多的埃及人呢?如果神是有地域和民族的区分的话,那么埃及的神为什么不保佑埃及人呢,为什么不对抗摩西的神的;如果对抗不了的话,是不是神也是有位格的呢?那谁是最高的神呢,人们应该遵从哪个神呢,如果神本生就是残暴的,不公的,淫乱的,如果神也是有位格的,是不停的斗争的,像人类一样世俗,一样的肮脏,那我们该不该信仰神呢?3蓝赛的父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公主说,他知道公主深爱着摩西,他以最后一口气违背自己的律法叫了摩西的名字,我们都知道,他之前已经下令不准提及摩西的名字了。而且通过整个片子,我们不难看出,法老很欣赏摩西,胜过他的亲生儿子,并在明知摩西是希伯来人却依然信任他,我不知道圣经为什么给这位法老塑造这法老不应该有的良好的形象,他的目的何在,这样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电影告诉我们,人们是需要服从律法的,耶和华给希伯来人制定了法律,那么神制定的法律到底跟中国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呢?

《十诫》与中国法律的亦同

首先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法律起源于战争,也就是所谓的“刑起源于兵”,而西方早期的法律则是源于人与神订立的契约。其实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摩西根本没有跟耶和华谈判,《十诫》只是神作为惩罚那些崇拜偶像,酗酒,淫乱的人们,让人们尊崇自己单方的律令。要求人们必须遵从,而不是人跟神谈判,跟神争取。人怎么能跟神谈判呢,谈判是在平等地位主体之间的行为。《十诫》是神耶和华颁布的法律。其实历史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时光不可倒流,有的只是史学家的猜测和推断,历史距离真相之间的距离没有谁能够衡量。事实上,西方的统治者是不是也和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样呢,为了实现其管理的政治目的,证明自己统治权力的来源而借助神的力量呢,给自己的政权披上神秘的面纱呢,我想东方也一样的。

其次我认为,《摩西十诫》的前四条是中国古代法律少有的,甚至几乎是没有的。《摩西十诫》以神为本位,宣扬耶和华是唯一的神,是人们的上帝,是万物的制造者,她会为人们祈祷,会为人们赐福。耶和华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藐视,不可亵渎,不可侵犯的。神是永恒的,遵从神就是正义的,是唯一的选择,不得信仰其他的神或者崇拜偶像,否则,将会受

到神的指责,受到神的惩罚。《摩西十诫》就是以神的名义,以耶和华的神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都以天子自称或者被老百姓公认,皇帝的命令就是上天的意思,但中国有的时候也称“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强调民为本的思想。中国古人也信仰神,也拜神,皇上每逢重大的节日或者年成不好,或者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都会祭神,都会拜神。老百姓也是一样的,每当他们遭到不公正的对待的时候,无计可施的时候,告御状不能的时候,他们总也会诉诸于神,诉诸与天,祈求老天庇佑。可是中国人们所信仰的神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法律的约束的,有的只是道德的压力和人们的恐惧感。中国的人们信仰的神也是多样的,大多都具有封建因素。人们也敬拜自己的祖先和前辈,相信他们在冥冥之中会保佑着我们。而且中国古代的礼是分等级的,因此敬神也就有了等级,天子有天子敬神的礼节,诸侯有诸侯敬神的礼节,百姓也有自己敬神的礼节。往往,这样的等级会被人为地破坏掉,诸侯行天子之礼敬神,等级低的行等级高的礼,这样就容易导致神的权威的灭失。

最后,我认为《摩西十诫》从第五条到最后一条,“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在我国古代的法律当中是很容易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法律的,跟中国的法律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制定主体的不同和执行者的名义不同罢了。

为什么耶和华禁止崇拜偶像

回忆《摩西十诫》电影,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希伯来人逃离了埃及,摩西上西奈山接受耶和华的命令的时候,希伯来的人们不知道摩西能否活着回来,他们来到的并不是流着奶和蜂蜜的土地而是一个荒芜的地方。于是他们把从埃及抢夺出来的黄金、耳环、手镯、项练铸造了金牛,并抬在肩上高呼“以色列啊,这是我们的神”并向金牛犊跪拜,给它以美丽的女子献祭,于是耶和华给摩西下达了第二条戒律: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也许当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会疑惑,为什么耶和华要禁止崇拜偶像呢?偶像在海量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早期人们将希望寄於死东西上,并称人的手工、金银和艺术的创作、动物的肖像、或古人雕刻的无用的石为神”,这里我们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偶像不是神。再考究考究偶像的来历,偶像是人们将没有用处的木头,在闲暇无事时,利用自己熟悉的手艺雕刻、制作成人像或者兽像,再涂上丹砂,把它嵌在墙上,然后向这无灵之物祷告,祈赐财富、妻室和子嗣。

摩西刚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们便开始铸造金牛作为偶像,顶礼膜拜,视为真神。他们却忘了是谁赋予他们力量,是谁给了他们恩泽,是谁拯救了他们。他们毫不感恩之心,毫无对耶和华神的虔诚,反而铸造金牛,祈祷祝福。所以神发怒了,惩罚了他们,并颁布了禁令,不得崇拜偶像。其实偶像只是人们制作的,是死的东西,人们向偶像祈求只是是人们的利益,不是神的利益。神是自有永有的,神并不是人们创造的,人们制作成了偶像,并视之为神,是不对的,是对神的大不敬。人们假借一堆废铜烂铁,稍加装饰,便宣称其为神,就要人们向这虚弱的东西,祈求健康;向这死物,祈求生命;向这无能的东西,祈求平安、和平,祈求发财,祈求援助。人们所敬拜的偶像,号称是神,实际上却只是木头一块。偶像是虚假,但是神却是真的存在的,但是无形的,是应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是活在人们的信念之中的。所以人们应该敬仰的是神,而不是偶像。制作偶像,崇拜偶像是对神的亵渎和不敬,所以神发怒了,惩罚了亵渎神的人们,颁布了禁止人们崇拜偶像。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文明,都是偶像崇拜。基督教毁掉了古埃及文明,印第安文明,伊斯兰教毁灭佛教和印度教,就是这一原因。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大家,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他这样认为可能跟我开始时候犯的错误一样。在没有查看偶像的定义和来源的时候,我始终认为,偶像包括现代意义的偶像,也就是说个人崇拜,英雄崇拜。当然崇拜明星,崇拜偶像并不等于顶礼膜拜。古代的人们,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几乎都有自己的“偶像”:现代的社会更是,人们几乎都有自己崇拜的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或者是政治人物。适当的个人崇拜,其实对个人,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个人,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人们的动力,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对社会,能够引导人们主流的价值取向,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神为什么会禁止这有益的东西呢!但是,神禁止对别人顶礼膜拜,人的理性是神的灵的发挥,但是人的理性并等于神的灵性,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有的人的缺点是靠人的理性发掘不了,纠正不了的,必须借助神的力量。所以人不能对别人顶礼膜拜,不能以被人为神,认为别人是至善的,只有神才是至善的。人们的眼光不能总是平行的,我们要不时的仰望星空,听听上帝的指示!

看电影的时候,我始终不明白,神为什么禁止崇拜偶像,那么崇拜耶和华算不算崇拜偶像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我打开字典的霎那,我豁然开朗。耶和华禁止崇拜的是死的东西,是人们臆想的,人们制造的假的东西,而耶和华要我们崇拜的是他,他是世界万物的制造者,他是无形的,是自有永有的,他要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活在人们的信念当中,融合在我们的血液里,驻扎在我们的脑海里。

摩西十诫的文化内涵

“摩西十诫”的文化内涵 郭连法 2013-1-9 11:11:30 《中国宗教》2011年第10期 “摩西十诫”是圣经中的重要篇章,其着重于行为规范训导的故事,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在世俗社会中世代传承,西方文明中的伦理道德,或多或少都受到其有形无形的教育与启示。 “摩西十诫”作为最早的宗教律法之一,体现的是上帝与人类的“约法”。 这是上下约法,是单方面的约定。虽然契约讲求对等原则,但它却是西方律法之所由然,因为它包含了人类早期法律中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后世西方契约性社会结构中最深远的文化基础之 一。"“摩西十诫”经历了从旧约到新约再到世俗化的演变过程,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中的社会法律、社会道德伦理。 “摩西十诫”不是通过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立法,而是通过上帝与人订立契约的方式来体现,这就赋予法律以神圣性和相互责任上的关联性,具有不仅是“他律”,同时也是“自律”的内涵,这也成为一种世俗社会的道德戒律。这一道德戒律在《申命记》中被再次重申,并和其他申命契约书一道载于律法书中,存放在约柜里。圣经中说,为使人类不忘自己与上帝的契约,增强遵守律法的自觉性,契约书每隔7年必须从约柜中拿出,在人们面前重新宣读一次,强调了对法律的内心的虔诚和守法的自觉。 西方的律法是按基督教神学的诫命、典章和律例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的。“摩西十诫”是律法的基本内容,典章和律例是根据十条诫命发展出来的。典章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律例是维持人与神的正常关系的定规,关乎人如何活在神的面前,包括如何维持自己生活在圣洁里,如何将神的性情表达出来。这三个内容组合成律法,蕴含了“遵守法律与契约,如同内心的虔诚”这样一种含义。事实上,“摩西十诫”一直是西方公民社会运行规则的基础。西方社会里许多矛盾的协调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演进,都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一、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

第三讲 人与道德

第三讲人与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理解和把握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为何需要道德;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 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是否有道德 一切伦理学,都是对人性予以深刻考察的学科;一切道德,都是对人性定位的道德,因而所有伦理学家对道德的探索,都不可回避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都必须对人性和人的本质作出明确的回答,也许可以说,人性问题构成了伦理学探索的思维起点和道德建构的内在支撑点。 一、斯芬克斯之迷:人是什么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迷”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1、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定义和人性观 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看法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一种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就其本质而言需要群居的动物”。中世纪神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上帝的产物,人是带着罪恶来到世间,阿奎那说“人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与启蒙时期的近代人性观宣称人天生平等自由,强调人的理性。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非理性方面。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的定义与人性观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纵观我国人性观发展史,有孔子的性近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老子的性超善恶论;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论,理学家的性二元论等。 二、以往人性论的反思 对人性的考察往往不是从人的伦理存在自身入手,而更多的是从人的抽象存在或从人的政治经济存在入手。 对人性问题的考察不是从人本身出发,往往是从主观设定的道德理念出发。 过分强调了人性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人性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

从《摩西十诫》看犹太文化

从《摩西十诫》看犹太文化 在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海岸之间有一肥沃的狭长地带,这片约旦河东岸的土地有广袤平原和秀美的景色,时常勾起人们的遐想,这即是犹太民族的诞生和祖居之地——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强大的埃及帝国兵锋所至,迫使美索不达米亚的移民来到此处,移民中的一员亚伯拉罕成为了犹太民族的创始人(事实上古兰经也以亚伯拉罕为阿拉伯人的祖先)。 安逸的生活并不长久,饥荒最终又迫使犹太人流浪到了埃及,并沦为了农奴。约公元1445年,摩西带领着犹太人获得了解放和新生,进发并最终回到了他们的“伽南之乡”。摩西出埃及的事迹被《圣经旧约》详细记载,在西奈的旷野中,摩西为其孤独的族人制定了一套律法,即《摩西法典》,其中最重要者便是《摩西十诫》。 犹太人认为《十诫》是神圣伟大的神谕,通过“上帝的手指”刻在石头上传示后人。这些法律具有法律上的、宗教上的和道义上的特点。《摩西十诫》对于犹太人文化心理特征的形成居功至伟,已然融入犹太民族的生命之中。以现代的眼光看,犹太文化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的起源之一,故此,《摩西十诫》的意义也就不局限于犹太民族。以下,我就此经典文本为基点,试窥犹太文化之一斑。 《十诫》的头两条,确立了犹太人一神论和不崇拜偶像的文化心理特征。第一条称:“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由此,犹太人从早期多神论的信仰中摆脱出来,确立起上帝的绝对而超越的权威。这种

思想随后被基督教所继承,并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和法律的概念。(按塞西尔·罗斯的论证,犹太人的上帝应该叫“雅赫维”,而非基督教讹传的“耶和华”) 第二条不仅巩固了上帝的超自然能力,并告谕人们不应寻求俗世万物和人自身作为崇拜的偶像。这不仅表现出犹太民族性格的内敛性和独立性,而且与西方反犹主义的兴起也有很大关联。如“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的表述,说明犹太文化固执自己信仰的排他性,“中介性客民”的文化性格也势必难以融入其它社会之中,这易形成与其它文化的对立。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么个让人寻味的现象:曾作为犹太教一支的基督教为欧洲所接受后,竟与犹太教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成为反犹主义孳生的温床,犹太人被视为缺乏爱国心和异教徒的代名词,而遭致基督教的镇压和迫害。 第四条到第十条或以宗教教义、或以道德律令来规定犹太人的生活作息方式,表现出犹太文化除了超越理性的一面,也是一种入世入俗的文化。在这些条目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得到确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十诫》最重视的要算利益关系了,除第五条“孝敬父母”外,莫不与处理人际利益扯上关系。这点与重视亲子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区别,也是犹太人善于从商的一个文化因缘!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几条都受到前两条的约束,这凸现了犹太人对异教徒的态度。如约书亚屠杀了一万两千名异教徒后,曾将《摩西十诫》刻在石头上,而其中就有“不可杀人”一条,此举实在让人看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_刘长海

?教育基本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 刘 长 海 ①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观追求至善,注重人伦,强调服从规范,杜威从实用主义关 注行动、实利和效用的原则出发,对传统道德概念进行了批评,在此基础上阐发了关注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经验改善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新型道德观强调个体道德发展过程是理性运用的过程,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是个体道德密不可分的三要素。杜威的德育思路以新型道德观为基础,主张对学校教育进行道德化改造,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这一思路在实验学校和一些进步主义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杜威的道德观和德育思路对我国的德育理论创新、德育实践变革及学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德育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10)022******* A study on De w ey ’s pragmatist morality concept and his thoughts on moral education L IU Chang 2hai (S chool of Education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nce &Technology ,W 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The morality concept in formal et hics pays attention to t he most 2good ,t he re 2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 he st rictly obedience ,which is considered as unsuitable and misleading from t he angle of p ragmatism.John Dewey ’pragmatist morality concept emp ha 2sizes t he p roblem 2solving in concrete sit uation and t he p rocess of experience improvement.The new concept of morality declares t hat t he moral develop ment process contains t he use of ratio nality ,while social intelligence ,social abilities and social interest s form t he trinity of morality.Dewey ’s t hought s on moral education are based on t he new morality concept ,and it s aim is to rebuild school education morally so as to cultivate moral person by morally 2con 2ducted education.His t hought s were well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schools and some p ro 2gressive schools.The new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t he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can help wit h t he educational reform t 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 ey w ords :Dewey ;p ragmatism ;t he concept of morality ;t he t hought s on moral educa 2tion ? 91?2010年2月第31卷 第2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Feb.,2010 Vol.31 No.2 ① 收稿日期:2009212220 作者简介:刘长海(1979-),男,山东东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德育原理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院系: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乔连军学号:H200902005 摘要: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对于宗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泛起了争论的火花。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体系主要由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构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将不断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涵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故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集中表现为以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超自然的神圣本质,而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克思总结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上帝和宗教的思想,并以费尔巴哈所揭示的人是神圣家族的世俗基础为立足点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以及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宗教在阶级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从费尔巴哈所奠定的反宗教的批判的基础出发,即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且马克思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1所谓“颠倒了的世界”,就是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具体就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种颠倒的世界里,人没有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能过自主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依靠自己力量摆脱不了现实苦难压迫下,就把希望和幸福寄托于在未来的幻想的天国里,因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特别提出了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革命

浅析摩西十诫

哈尔滨师范大学 选修课论文 题目浅析摩西十诫 学生刘杰 指导教师张强 年级2008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学院文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12月

浅析摩西十诫 ——希伯来民族最早的宗教戒律 刘杰学号2008011720 中文08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众所周知,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并称“两希文化”,他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希伯来人创造出了一个最伟大的神——上帝。始终漂泊的希伯来人,凭借一部《圣经·旧约》就维持住了自己的民族与信仰,由此可见其伟大性。那希伯来人民又是通过什么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呢?这就需要追溯到《圣经·旧约》之《出埃及记》中的“摩西十诫”了。 “摩西十诫”是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也是希伯来民族最早的宗教戒律。由于对宗教知识的欠缺,在本文中我无法阐释“摩西十诫”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本文中,我首先将概述“摩西十诫”的来历及内容,然后对其做简要的分析。 一、“摩西十诫”的来历 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希伯来人民逃出了埃及人的奴役,来到了圣山西奈山下,在那里扎营。摩西上山去朝见上帝。摩西四十昼夜在山上与上帝定约,他有两块写满诫命的石板,那是订约的主要纲领——十条诫,是上帝亲手写的。但由于以色列人,也就是希伯来民族的人触犯了戒律,他们筑金牛为偶像向它跪拜。上帝告诉摩西,因为人民犯罪背弃了上帝,让摩西赶快下山去看看,并且决定要灭绝背叛自己的人。因为摩西反复的求情,上帝才没有降灾祸在他的子民身上。 摩西下山后,由于气愤,摔碎了两块石板,西奈山的“整风运动”也由此开始。在“整风运动”结束之后,摩西最后一次上神山,又呆了四十昼夜,不饮不食,和上帝订立十条戒命和各种教规法典。 “摩西十诫”由此而来。 二、“摩西十诫”的内容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对摩西十诫的理解

对摩西十诫的理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对摩西十诫的理解 对于摩西十诫的理解,我不信基督教,只是纯粹从摩西十诫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他所赋予的各种意义,无法体会那些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人们的思想。摩西十诫作为一部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30份文献之一。如今它已超越了宗教上的意义,对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产生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其中蕴藏的丰富的生活智能和哲理,涵盖了人类的信仰、交际、生活等方方面面。整个摩西十诫,从条文本身来看,非常简单明快,它的意义首先也在于,它像汉谟拉比法典一样,把一些古老的固定的习俗,真正把它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行为规范,更甚至成为了一些人膜拜的人生信条。 诚然,我们无法忽略摩西十诫对宗教对法律方面的积极意义,让人们在法律约束下生活,确实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如我们能在西方法庭上看到证人将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自己所做的证词全部属实一样,这是摩西十诫带来的最直观的利处,让人们感受到自己被束缚,不敢做违背上帝意志的事,唯恐受到惩罚。同时,也让人们有了一定的信仰追求,不至于因缺少信仰而缺乏追求与人生信条,让人明确了那些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明确了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甚至更会升华成一种担当,而不是纯粹是为了死后获得永生而做那些善事。 但是,就我个人观点,我只能承认摩西十诫在一定程度上为一定时期一定人群做出了意识上的引领,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有一个精神支柱,有一份对未来的寄托,以及他在司法宗教上做出的贡献。但是在某

些方面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就如摩西十诫后面六条,可以说仍然是任何一个民族都要遵守的,一种习惯,一种习俗,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如果我们连着起码的人类道德与理智都没有的话,那么一而就枉为人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夸大了摩西十诫的意义,他只是最先将这一系列以明确的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已,甚至可以说我们中国佛教中也有类似的箴言,不是只此一家的。一个人确实应该有所信仰,应该有所信念,那么至于说这样的一种信仰,究竟是什么,这不可强求,也不能统一规定,而我们对于一种信仰的推崇不推崇,不一定是来自某位神,不一定是来自上帝,它来自于我们自身,而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被强制着去信仰某一神明,但从“除我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神”可以看出在神权观念里的强制性;“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这句话也体现了一定的片面性。祸及子孙,不是一个仁慈英明的上帝应该做的。我甚至想到了一部电影,《七宗罪》,讲述就是类似的故事,人在接受了过分的宗教“熏陶’之后,对那些他们眼中的不遵守《圣经》教条的人竟然产生了惩罚的心理,甚至杀人。而这恰恰也是违反宗教的最初的本意的。 所以,对宗教的推崇与膜拜是要适可而止的,不能因为他的某一方面的正确性而全面的接受,推崇正确的,摒弃错误的,将那些正确的、利于社会的教义发扬才是明智之举!

《十诫》观后感

《十诫》观后感 关于《十诫》这部电影,电影内容来源于《圣经》,讲述了以色列人沦为奴隶400多年后,神选中的摩西在神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电影通过摩西不畏艰辛带领大家逃离埃及,将摩西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敢于进取,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努力奋斗。 这部电影整体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颤,从摩西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神要选择一位可以代表他的人,要在万千人中寻找这样一位符合神的要求的人是不容易的,而神选择了摩西,或许与摩西刚出生的时候的预言有关,另一方面,摩西的命运注定了他坚毅的性格,他本身是一个奴隶的孩子,却因种种原因成为了埃及的王子,又因为看不惯埃及人欺负奴隶误伤了人,法老要追究他的责任,他只能选择逃跑,从一个王子变成一个平民。他身份的变换,促成了他坚毅的性格,什么都要靠自己,靠自己来好好的活下去,所以神选择了他作为神的代表。 要知道在历史中寻找一位具有离奇命运的人是很难的,而命运如摩西,从最高位置跌落至最低谷,再回归到人民心中,这需要经过内心多少的挣扎和认可,而摩西,他却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他本可以隐瞒身份而成为万众膜拜的法老,命运似乎嘲弄了他,而他却勇敢坚毅地承担起来,纵使他在失去王位之后对前途一片茫然之时。无怪乎耶和华选择了他作为在埃及的犹太人的救星,他通过了神的考验。信仰者借助信仰的荒谬的力量,达到了彼岸。我不知道信仰到底是神圣的,还是荒谬的。我只知道,信仰伴随而来的精神力量,在观看这电影之后,一再让人惊叹不已. 摩西没有怨言,毅然选择了神要他承担的一切,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他一直坚守自己的使命,不畏惧艰难险阻。虽然他带领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的过程中中

科学哲学宗教的关系

科学哲学宗教的关系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人类对于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确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许多人相信,中世纪基督教敌视科学——那时称为自然哲学——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纵观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神学家对学习自然哲学并不怀有敌意,而是持包容态度。如若不然,科学革命就不会也不可能发生。通过《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读者将会知道,今天的科学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是植根于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的头脑之中的。《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全面论述了中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且为学者或一般读者提供了许多资料。 从对伽利略的审判到当年在学校中讲授进化论所引发的争论,再到当代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科学与宗教在许多方面相互联系着。许多人相信科学与宗教总是互相冲突,但是《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对于科学与宗教持续至今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形式,将为学者与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和可接受的总体看法。 爱因斯坦的圣经》的杂感 《圣经》,产生并逐步完善于上千年前,它本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爱因斯坦的圣经》是在上世纪末由数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联手写就。它以类似《圣经》的风格来表述现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最佳理解,并进而追寻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同样,它也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讲述了宇宙演化的历史、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新约则以大科学家为主线阐述了现代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概貌。书中诗歌与散文交错排列,格律、韵脚和推论相互融合,笔触生动幽默而又不失严谨,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领会自然科学中最深奥的概念。 通读全书后,感想颇杂,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一.科学与宗教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宗教与科学同根同源,都是追求对宇宙和人生的大彻大悟,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宗教是在道德层面上规范人类的行为,它的许多教义已根植于现代民主社会的律法之中。其中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当属《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传说是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就的,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

古希腊神话与哲学的关系

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正如上节课一组同学为我们介绍的那样,就是讲述诸神的故事,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界的改朝换代、人的起源等。古希腊的神与人非常相似,特别就是外形与性情。但就是她们的能力被放大了到人力所不可及的程度。但除了神之外我们今天所提到非常多的古希腊神话的就是关于英雄的。例如出埃及记中与上帝对话,领导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的摩西。另一个就是,她们的人物与故事充满着昂扬的精神。 文化神话学认为,神话就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性与泽厚的文化性特征的一种容量极大的文化现象。尽管它不就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科学反映,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万物、人类的起源,以及充斥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大量的矛盾,但就是,它体现了原始人对自然界的直观、感性的认识,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神话对宗教、哲学、政治、文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与它们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密切关系,这就就是我们所说的互渗关系。 神话就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就是原始社会人类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原始的理解。 神的教导被用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许多希腊人在从事一项公共的或私人的事务以前,也要征询神职人员的意见。在综合以上四点,不难得出神话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结论。 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神话从某个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古希腊人对哲学问题做出的解释。这些在我们谈到神话与哲学的比较时会详细讲到。 混沌。宇宙爆炸论。// 创世六日,上帝掌管一切。一切由原子构成,皆可拆分成原子。 上帝创造天地海与亚当夏娃及其她一切生物,通天塔。奉诏神谕生活。仍然没有定论,区别于神话,不能得到科学答案时,用理性来解释,而不就是捏造一个万能的神。辩证思维。 人的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理性地探索,理解,改变世界。//最高目的就是一个最终实在的存在,它就是个纯粹的抽象,纯粹的普遍。//眼睛瞧,嘴巴讨论。探索真理,追求智慧。 所以无法解释的问题与现象,都用万能的神力来解释。世界起源,闪电,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摩西十诫。一切都就是靠感性来表达。神的行为、心理与情绪等。最高的宙斯虽能掌控一切,也不就是纯粹抽象与普遍的,而就是一个假想出来的表象。//迷思“合上双唇,闭紧双眼,以静默状态来体悟神的感召,摩西的表情。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从古希腊神话到哲学产生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当我们说世界就是由水构成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抽象的概念与推理来构成的,同样也就是用的象征的语言来言说的。// 她就是这样解释的:尽管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哲学实际上还就是从神话宗教内衍生出来。只不过最初的哲学就是把宗教里阐述出来的表象的体系通过世俗的方式移植到抽象的思想层面上,再另外一套话语体系表述出来(元素,秩序)。 有些人赞成希腊神话的价值,有些人则认为它有碍于理性发展。这一张力证明了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与社会冲突的一种源泉。大多数著名的希腊哲学家出身于贵族,把具有众神崇拜特点的做法视为落后、野蛮、蒙昧之举。这种态度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有明确的阐述,她主张神话(虚构概念)要与理性思维(罗格斯)相分离。不过,柏拉图也用神话说明自己的道德信念,因为她认为用哲学对话表达得不够完美。 同时,神话与哲学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哲学开始了对神话的批判与思辨。但令人困惑的就是:神话与理性之间的冲突有许多就是以众神之间的冲突方式来表达的。狄俄涅索斯(酒神)与阿佛洛狄忒(爱神)就同代表冷静的实用价值观念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相对照。 最初人们不能立刻把哲学从神话当中分离出来,但就是它与神话的区别日益凸显。开始转变。 在哲学起源阶段,所有的哲学家,她都把人的灵魂,或者人的心理的因素,加到整个世界的起源、发展与构成中。就就是说,我们在观察世界,在理解世界,使得人的主观精神,人的主观能力,参与到我们对世界的解释里面来。它实际上就就是,把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而在神话里就

黎鸣作客博客中国访谈精要

黎鸣作客博客中国访谈精要 于丹是太反动了黎鸣深度解剖“于丹现象” 黎鸣:我要问“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犹太人的宿命是经过了2000多年艰难困苦之后,他们把自己磨炼成了最聪明的民族。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之后,中国人并没有升华,反倒沉沦,沉沦为世界上最愚蠢、最没有智慧的民族。这就是两个宿命。 一是《论语》里面的毒并没有被消除干净; 第二于丹的解释恰恰是向着有毒的方向去引导。 《论语》当中的毒在哪里?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主张人治的专制,第二是主张人的不平等。这是两个最大的毒,不把这两个最大的毒给扒出来,《论语》里面好的东西,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真正的接收,变成中国人的营养。我对《论语》不是全部颠覆,《论语》里面也有些好的东西,像我的这篇文章谈到,孔子在《论语》里面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谈道德,第二个是谈礼乐,第三个谈仁义。但谈得最好的是仁义,谈得最不好的是道德以及礼乐。他的道德跟老子的道德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的道是政道,是政治之道,而老子的道是规律。 我们现在正在走向法治时代,而我们现在对《论语》的解释,又把中国人拉回到人治专治的时代去,这是一种反动,所以我批评于丹。于丹为什么这么反动!太反动了!

于丹反动与法西斯党徒一样。一群人在这个地上生活,跟其他的人区别开来,我是这个国家,你是那个国家,它是一个实体,你说你信仰谁呢?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实在的东西,但是我们知道信仰的东西应该是抽象的观念,不能够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物,也不能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这个在摩西十诫中说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偶像都不能够成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所以信仰国家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说于丹反动,反动就反动在这儿。谁信仰国家?只有法西斯国家的法西斯党徒才信仰国家,像过去的德国与过去的日本,这种国家他们才宣扬信仰国家。 于丹作为一个博士导师水平低到这个泥巴的程度。孔子的这段话,其实在第十二章,是《论语》里面的十二章,于丹把它挑出来,她也认识到信仰的作用,她也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人没有信仰。她想来想去应该信仰什么呢?还是信仰国家比较好,不懂得说上帝,也不懂得说真理,所以来了一个信仰国家,而且孔子的原话里面也没讲信仰国家。孔子的原话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有信服、有信任、相信、信赖,信仰是最高的。你偏偏要选信仰,麻烦来了。所以她本身对于信仰这两个字都不理解,所以我就说,作为一个博士导师,水平低到这个泥巴的程度,太低了,你连信仰都不知道,你还写书教导别人,你说你有什么资格?这是一个最起码的问题,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问题,你连这个常识都没有,你还当博导?你还教导大众? 我很愤怒,到今天还在宣扬这个东西,还在毒害我们的青年,所以我就忍无可忍地讲出这个话,就是太反动了。

我对犹太人的看法

我对犹太人的看法 犹太民族在二战之前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经历了灭国复国,常年的漂泊,整个欧洲世界基督教罗马教廷的长期压迫,最后又经历了那场令人悲痛的灭顶之灾;我不能不说,犹太民族是一个充满韧性的民族。 犹太教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作为犹太人的民族宗教,把耶和华奉为独一无二的真神。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人民族虽然崇信上帝是唯一真神,却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拜倒在上帝的脚下,而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来实现与上帝之间的互动,犹太人不是无条件地成为特选子民的,而是在对于上帝诫命的履行中成为天之骄子的特选子民的,反之,则面临上帝的诅咒和惩罚,由此看来,特选子民的犹太人实在是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多的是体现了舍我其谁的先行者的大无畏的精神气质和自信心。这种“失约(犯罪)---惩罚---悔过---救赎”的信念模式,极大的强化了历经苦难的犹太人的宗教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了犹太人的一种特殊的韧性和耐力。成了犹太民族非凡内聚力的精神之源。作为一神教的犹太教,其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高度强化道德伦理的宗教,把伦理道德看作宗教信仰的真谛,把以取悦上帝为目的的一神崇拜更多地转化为以实现道德完善、社会教化及人间公义为目的的伦理化宗教” 因此,耶和华既是万能的造物主,又是完美的道德神;一神性和伦理性成传统犹太教的两大基本属性。宗教信仰、伦理原则、道德信条、法度律例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浑然一体,比如,著名的“摩西十诫”,除了强调上帝耶和华的独尊和神圣性以外,诸如“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等等,就完全属于道德伦理范畴。唯一和神圣的上帝为人类设立了善恶是非的种种规范,对上帝的忠诚就表现为对于上帝的诫命的认同和服从,所有的伦理原则都是对作为正义和至善的上帝所作的阐释,所有的美德都因为是上帝的旨意而成为神圣的。因此,任何亵渎上帝的诫命和伦理原则的行为就是亵渎上帝本身,必然招致上帝的惩罚。 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了犹太教的现实性特征。事实上,犹太教从未把信仰世界和现实世界截然分开,而是浑然一体。对现实的关注是犹太教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希伯来王国先后灭亡于亚述和新巴比伦,在国破家亡的日子里,犹太先知们发动了意义深远的“先知运动”,他们猛烈批判腐败堕落、荒淫无耻的统治者,认为正是他们的道德沦丧的无耻行径激怒上帝,才造成了种种的的灾难。先知们把信仰上帝和遵从道德联系起来,把道德的败坏和沦丧同上帝的惩罚联系起来,从而把社会的道德的净化和伦理原则的弘扬提升到了一个神圣的高度,号召希伯来人行善去恶,改邪归正。 这种对于上帝的信仰不仅同宿命论毫不相关,简直可以说,是摆脱了宿命论:因为正是人的自身的道德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类自身的命运,道德律法作为上帝诫命的一部分,它的神圣性不仅仅是基于上帝的完美和至善,也是人类自己把握自己命运、使上帝成为自己的上帝的关键。 从这样的意义来说,古老的希伯来民族作为一个信仰的民族,即便在神圣的上帝面前,也不是匍匐在地的盲从,而是挺直了人的脊梁:人的公义和正义的道德追求的努力必能导致上帝的恩宠,因而努力把上帝所喜悦的这些公义和正义实现出来,正是作为特选子民的标志和责任。

《雕塑之美》教案

《雕塑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2.初步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 3.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提高美术鉴赏力,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雕塑之美 二、讲授新课: 1.检验预习,提出问题: (1)什么是雕塑? (2)雕塑可分哪几种? (3)都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雕塑? 2.中外古代雕塑作品欣赏 学生作业纸:中国古代雕塑和外国古代雕塑在材料上有何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卢舍那佛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

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A学生介绍(查阅资料分享) B形容感受 C一个词总结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2)A《人首翼牛》 (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是亚述王宫门洞口两侧和塔楼转角上的石板上雕刻。像正面为圆雕,可看到牛两条前腿和人头的正面;像侧面为浮雕,有牛的四条腿和人头侧面像。从两面看各有完整的形象。虽然实际上总共雕刻了五条腿,但看上去却没有荒谬的感觉。它们既是不同雕刻形式的巧妙结合,又体现了建筑雕塑要考虑具体观赏条件这一重要原则。 人首翼牛像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象征健壮,可能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联系,通过喜特人和腓尼基人传来。 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即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属于高浮雕,亚述文明,建造时间为西元前742~前706年。在王宫两侧雕凿的神兽,亚述人称舍都,人首、狮身、牛蹄;头顶高冠,胸前挂著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一对富有威慑力的大眼睛,身上还长著展开著的一对翅膀,显得气宇轩昂,令人敬畏。这种形象的石雕簇立在宫门口,是一种王权不可侵犯的象徵。在萨尔恭二世宫门前的这两只镇门兽形象,一直影响到其他民族,古波斯和西亚地区也都十分盛行,它逐渐成为一种吉祥动物,并具有神秘的力量。) 学生介绍(查阅资料分享) B《摩西》米开朗基罗 (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刻之一。原是为教皇朱理二世陵墓所作的。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所传说的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宗教领袖和立法者。他曾率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又在上帝的授意下与人民相约订立了法律,即“摩西十诫”,他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米开朗基罗之所以选择这一人物来塑造,既体现了他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也寄托了他对新时代英雄的期待,即希望意大利也能出现像摩西这样的英雄人物,把正处于分裂状态中的祖国统一起来。所以,他塑造的摩西体格健壮,整个身体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他头上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