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DMSP_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_徐梦洁

基于DMSP_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_徐梦洁

基于DMSP_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_徐梦洁
基于DMSP_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_徐梦洁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数据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数据 城市建成区提取对比评价 ——德阳市2011年 摘要:基于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均值数据构建了一个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以德阳市建成区为例,基于2011年稳定 夜间灯光均值数据采用统计数据法,根据Landsat数据提取的建成 区面积作参考,分析成为城市建成区的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均 值数据的灯光指数值。研究表明,灯光指数与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复 合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时空差 异分析和城市化进程监测。 一.引言 遥感技术具有多波段、多时相以及覆盖范围广的特性使其在城市扩展监测、环境监测、生态评价、人口密度和城市规划管理等 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来源于美国军事气象 卫星DMSP(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搭载的 OLS(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传感器。OLS有别于传统的传 感器,它具有很强的光电放大能力,可在夜间工作,能探测到城市灯 光甚至小规模居民地、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明显区别于黑暗 的乡村背景。 二.研究区概况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地处东经103°45′-105°15′北纬30°31′-31°42′之间。南靠成都,北接绵阳,

东壤遂宁,西邻阿坝。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 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 部分。全市幅员面积5818平方公里。德阳市境狭长,东西宽约 65公里,南北长约162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龙门 山脉中段,山地面积1171.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68%; 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面积1838.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 的30.88%;东南部为盆中丘陵,面积2943.13平方公里,占全市 总面积的49.44%。 三.数据与方法 3.1数据来源 夜间灯光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下 属的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101312.html,/dmsp/download.html)。 DMSP卫星以每天14轨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一周,经过赤道的地方时 为10∶50与22∶50。OLS传感器有两个通道:可见光通道和热红 外通道。可见光波段范围0.4~1μm,光谱分辨率为6 bit,灰度值 范围为0~63;热红外通道波段范围是10~13μm,光谱分辨率为8 bit,灰度值范围0~255。其获取的图像幅宽为3 000 km,全分辨 率数据的地面采样距离为0.56 m,目前已有的夜间灯光遥感图像 的数字产品。 3.2数据处理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夜间灯光数据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Data Base Technique ?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97【关键词】夜间灯光数据 研究方法 研究领域 1 引言 全球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主要是 由美国地理数据中心所提供的,而夜间灯光数据正是由此得来。其主要包括的产品稳定灯光数据,以及负荷标定和非辐射标定夜间灯光强度数据,而稳定夜间灯光数据所包括的地点,主要以城镇等灯光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点,而去除了短暂性事件如火灾等,此数据这个时候就有了大约1km 的数据空间分辨率,63级的数据值,其中夜间灯光数据在对数据的获取上,有着较强的获取性,无需较大的处理量,亮度指标可以对空间经济活动强度进行反映等方面的优势,在研究长时间和大尺度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是非常适合的。 2 发展背景 针对城市区域人类活动的广度还有强度, DMSP/OLS 夜间灯光均可以进行全面的表征,同时对于城市体系时光所关联的各种矢量网络要素之间,具有着明显的联系。不但如此,在对城市体系时空评估上,DMSP/OLS 夜间灯光在让单一统计指标所存在的缺陷得到较好改善的同时,也对综合指标体系所存在的过度性等不足进行了完善,对单一评估指标和综合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而且通过实证发现,在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还有其在空间上所采取的格局上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还能够对此种可行性实施相应的评估。 3 研究方法 从最近几年来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建 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由此在城市建成区的提取上让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得到了诸多的应用。现阶段所采取的提取方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在空间分辨率上,DMSP/OLS 数据与 A VHRR 是相同的,由此就为更大尺度城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好的手段,有利于独特数据的获取。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种方法: 3.1 经验阈值法 因为在研究此方法上,主要是基于前人夜间灯光数据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文/尹晓雪 所研究的基础,并且和自身有关的背景知识紧密结合从而进行确定的,基于此,在全部方法当中,此种方法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方便,并且有着较高实现性的一种方法。与此同时,虽然此种方法无需依赖于其他数据实施辅助,但所提取的结果,会因为研究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主观性非常的强。3.2 突变检测法对于城市区域多边形在各个阈值下的边长,都是需要获取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此种方法,而且也需要较多的处理操作,增加了工作的强度,不具有较为快捷的操作,但此种方法无需依赖于其他辅助数据的支撑,借助代码,能够实现相对比后两种方法较高的自动化。除此之外,夜间灯光数据自身,对最终阀值的确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客观性比较强,同时和城市建成区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符合。3.3 统计数据比较法此种方法有着较高的便捷性,极易借助编程的方法而实现。但此种方法实现的基础,离不开研究区域建成区所统计的数据为支撑,基于受到来自于辅助数据的约束。同时对于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在未获取统计数据的条件下也是无法虎丘的,不可以用于估算未知城市建成区的面积。3.4 较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空间比较法此种方法在对城市建成区获取上,主要是基于TM 影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而且以此作为主要的标准,用以提取夜间灯光的数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城市建成区的空间特征。4 研究领域在美国对DMSP/OLS 实施发射,对于各个类型城市所发出的灯光,此卫星传感器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捕捉,其中包含如交通等各种各样强度的等。基于此,在提取城镇信息上,这让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得到了诸多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4.1 环境方面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有着越明亮的灯光,那就会有着越严重的光污染,在对光污染研究上,可采用夜间灯光数据,而且和GIS 技术相结合,通过将直接和间接光污染两者相互叠加,可以获取到地区光污染的等级图,并且通过分析,能够获取到在传播和发展上光污染的过程和趋势。4.2 灾害在监测火灾上,可以借助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而实现,为治理火灾和保护资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4.3 能源开采石油期间会有非常多的天然气产生, 因为运输等天然气处理技术设施,在所需要的成本上需要支出的比较多,这让大部分油气公司在处理方式上,选择了直接焚烧的方式。而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的出现,则可以为燃烧天然气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杜绝油气公司浪费的现象。4.4 渔业在对捕鱼业跟踪上,可以说渔火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以用于估算鱼类的数量,为鱼类的长期发展管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4.5 城镇对于人类活动和城镇社会经济生态,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可以从多个角度领域进行反映,可以在城镇发展当中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可以让城镇发展期间所在统计数据上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的弥补。5 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研究趋势上,夜光遥感数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保证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应的兼容性。现阶段,针对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同,能够对由DMSP/OLS 所衍生的数据集进行采用,但数据在兼容性和一致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基于此,在校准不同卫星等后,为研究领域提供有着较好稳健性的数据,促进其得到深入的发展。(2)提供高数据质量和全新的性能方法。在对夜间灯光数据质量的提高上,可以说辐射校正和减少饱和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方法。(3)交叉研究多个学科。在有效促进各个学科之间进一步发展上,可以说学科背景不同的学者进行交流,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4)综合应用遥感卫星数据在研究上。紧密结合其他遥感卫星数据,可以起到互补的效果,将DMSP/OLS 的优点发挥到最大,继而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上对此卫星数据进行应用。参考文献[1]卓莉,李强,史培军,陈晋,郑璟,黎夏.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类型[J].地理学报,2006(02).[2]何春阳,李景刚,陈晋,史培军,潘耀忠,李京,卓莉,一之瀬俊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J].地理学报,2005(03).作者简介尹晓雪(1993-),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及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及特征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周婕,卢孟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利用遥感数据识别城市公共中心的方法。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三个年份MODIS遥感影像、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并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生成密度分布图;并对NUACI密度分布进行空间聚类和密度分级,识别不同年份城市公共中心等级和规模,分析2000-2010年武汉市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演变规律。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武汉市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演变,三镇发展并不均衡,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武汉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演变沿交通轴向扩展特征显著,总体呈现沿江纵向与垂江横向“十字型”发展格局。 关键词:夜间灯光数据,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演变规律,武汉市 城市中心是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地域,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承担了城市功能和运行的职能,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行政、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活动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使得城市逐渐衍生出具有不同职能、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心。诸多城市中心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构成了城市中心体系,投射在城市地域上呈现出不同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1]。从空间规划视角对城市中心体系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确立整体城市中心体系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促进合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战略性地引导城市空间的优化与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科学可信的依据。 1 城市中心体系概念 对于城市中心的概念,不少工具词典及专业词典都有相应的阐述。早期的研究偏向于从空间结构层面对城市中心进行定义,而近年来的研究则更为全面综合,对于城市中心的定义也更为多元复杂。从物质性空间要素角度来看,城市中心在空间、尺度、区位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领先优势,在区域内部处于主导地位;从功能性要素角度来看,城市中心是多元产业、多项职能及多层次经济活动产生交集的地带,在经济层面、公共交往、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存在相对领先的向心作用,通过不同等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聚表现出不同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测绘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测绘信息研究中的应用DMSP/OLS数据以其独特的光电放大特性与对夜间灯光的获取能力,为人 类城市活动监测的良好数据源。综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城镇信息提取、社会经济因子空间化监测,城市体系空间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利用灯光数据提取城镇信息以及对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标签:夜间灯光;GDP空间化;变化分析 1、引言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是美国国防部极轨卫星项目。该卫星运行在高度约830 km的太阳同步轨道,周期约101 min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可得到4次全球覆盖图。DMSP/OLS传感器采集的是夜间灯光辐射信号,不同于传统卫星传感器获取的太阳辐射反射信号,能探测到小规模居民地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区别于黑暗的背景。因此。DMSP/OLS被用于人类活动的监测研究。 2、城镇信息提取 通过夜间灯光来进行城镇信息的提取是目前在众多关于城市变化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源及手段。并结合相关文章研究内容,将夜间的灯光应用在城镇的建成区提取中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类: 2.1 经验研究法 依据DMSP/OLS灯光數据的特性,研究者凭借已有的科研成果,相关地区的对比和自身的活动经验进行判断。城镇与非城镇发展的根本不同,使得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的差异存在着相似性,反映在夜间灯光信息上就是不同城镇的最佳提取阈值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城镇建设上的继承性使在某一时期的研究中获得的最佳阈值可供前后时期参考。研究者继而为目标城镇的夜间灯光图像给出一个合理有效的阈值。 2.2 区域周长突变分析法 使用此方法时,研究者对夜间灯光图像从一个较低灰度值开始逐渐提升阈值并计算亮斑区域的周长,当阈值仍在分割城镇的建成区与非建成区时,亮斑区域的周长将逐渐减小;而当阈值从分割建成区与非建成区转而分割城镇的建成区内部时,亮斑区域周长变化的趋势将发生改变。因为城镇的建成区通常有着较为规整的边界,所以当夜间灯光图像从建成区边界收缩时产生的轮廓破裂会使亮斑区域周长不再沿之前的趋势变化,而是表现为周长突然增大。研究者分析亮斑区域周长变化数据时,找到突变点加以分析即可获得一个分割阈值。 2.3 统计数据校正法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夜间灯光数据与中国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研究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测绘科学技术, 2017, 5(3), 93-10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101312.html,/journal/gs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101312.html,/10.12677/gst.2017.53012 The Correlation Investigation between the Nighttime Light Data and Socio-Economic Data in China Qing W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y 30th, 2017; accepted: Jun. 19th, 2017; published: Jun. 21st, 2017 Abstract Timely and reliable nighttime light data (NTL) derived by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economic life, and thus the study about the correl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NTL and socio-economic (e.g., population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very crucial for pre-dicting and revising the hysteretic and incorrect census data of socio-economy. However, at present,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is extremely rare. In view of this, in this paper, the DMSP- OLS Nighttime Lights (DMSP/OLS NTL) data of China between 1992 and 2012 were implement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NTL and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space and time). Moreover, a systematic correction methods was developed to improve DMSP/OLS NTL data, which can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and gas flare, diminish blooming phenomenon, and make DMSP-OLS NTL data without onboard calibration become more continuous and comparable. The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revealed that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data (including GDP and population) and NTL. Furthermore, the de-tailed correlation and linear model was presented, which showed great potential for revising and predicting the census data of China. Keywords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 GDP, Population, Correlation Investigation 夜间灯光数据与中国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研究 王青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7年5月30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21日 文章引用: 王青. 夜间灯光数据与中国社会经济指标的关联研究[J]. 测绘科学技术,2017, 5(3): 93-105.

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

现代城市管理学期中作业题目: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出现了城市,但进入近代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工业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不很充分,因此,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化水平很低。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城市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问题对策 【正文】纵观我国30年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有了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取向:但是城市化质量较差。其原因主要是政策观念仍未脱离IH体制窠臼及传统制度的巨大惯性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治政策及其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仍在延续。具体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既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化既存问题 (一)城市化率偏低 1.城市化率偏低 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6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由于受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实现现代化日标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 2.结构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 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人

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方面.我国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低28、26和30个百分点。 (二)城乡壁垒积重难返 1.封堵农民“盲流” 尽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是劳动力市场远未放开,最常见的是城市对“农民盲目流动”封堵。一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仅广州日前就聚集240多万民工,超过1992年“卖户口”时全国17个省的农转非总和旧。 2.吸纳移民功能薄弱,如广东一个地级市,仅工业使用外来固定工即逾20万人.每年奖励性户口指标不足百名.在城市耗尽青春的农民极少有迁居城市机会。 3.浪费大量土地,在政府主导的大城市“退二进三”过程中,由于替代企业行为,低估城市和郊区土地价值,土地收益流失和非法侵占严重,浪费大量土地.本地农民用耕地换来城镇户口后。主要靠城市租金而不是劳动力资本致富。势必加重地方保护.排斥外地人口,居住地和就业地分离引发严重社会问题,阻碍和扭曲人口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既存问题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若即若离。经历与国际轨道相偏离而最终又相接近过程。城市化滞后与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市场机制及区域整体协调机制弱化。从改革前农村补城市,到今天农民养市民,社会变迁主流仍旧是农民顺应城市。而不是城市接纳农民。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1)

收稿日期:2009-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D011)。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研究。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 [1](P6) 建国60年来,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城市化也伴随着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国自有的特色。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其表现和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群发展迅速等特征。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 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8各年 图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7.3%。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陈秀山,王 洋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 题。文章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城市群发展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和土地、政府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二元结构;政府主导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0.01.009 ①本节内容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文章编号:1674-8107(2010)01-0047-07 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1No.1 Jan.201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姓名: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刘浏讲师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摘要 随着成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成都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成都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前言. (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2) 1.1降低社会矛盾 (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 (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 (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 (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 (3)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 (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 (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 (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 (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 (6)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 (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 (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 (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8)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 (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 (9) 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 (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