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_卢继富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_卢继富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_卢继富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_卢继富

第29卷第1期2015年01月长沙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Vol.29No.1Jan.2015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

卢继富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31)

要:从城镇化进程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各区域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两

极分化严重、农村社会不稳定、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以致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教育不善,各阶层间

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农村各

阶层利益的发展、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及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等建议,以此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027-03

收稿日期:2014-11-23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社会安全研究”,编号:12070403081。作者简介:卢继富(1974—),男,安徽长丰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周边的农村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城市圈中,短短30多年间,我国的城市化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1]

人口城

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农村的稳定昌盛以及农村充裕的人口红利分不开。尽管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也有着令人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警惕,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找到有效解决对策,

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等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

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2]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

劳动生产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导致农村蕴含充裕的劳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每个家庭多数只留有少量的劳动力及妇女和儿童,

而大多数的劳动力都来到城镇打工。由于受学历程度、自身学习能力、区域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日积月累,逐渐导致了他们收入、社会地位、权利大小、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使得农村社会出现了分化

[3]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进程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引起的农村社会分化程度也不一样。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已经“非农化”,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分化严重;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农民大多数还没有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或者没有完全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很多村庄依然保持了较为单纯的社会关系。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成分主要有七个阶层:第一个指单独依赖土地的劳动者,

这类群体的收入来源大多是农作物以及衍生产业;第二个指农村基层劳动者,他们往往来自于第一类人群,但同时又兼具与农副产品相关的工人性质;第三个指农村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同时对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有较好的信息来源;第四个指农村各种活动策划管理者,主要是宣传国家政策,服务于农民;第五个指农村个人公司运营主,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

雇佣员工扩大相关产业规模等;第六个是农村个人生产者,他们往往具备一些基础资源,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最终所得为自身完全占有;第七个是农村待业人员,这类群体往往处于失业或闲散状态

[4]

根据以上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划分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群体对于农村各项资源的拥有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又往往导致农民身上的负担根据群体的不同而显得不均。如何充分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

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过快所带来的农村遗留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带来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关系发生着转变。大量劳动力来到城镇,

给农村分工分业产生影响,并且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党员与基层党组织分离,农民与当地村委会分离,土地经营者与土地供给方分离,家庭主要劳动力与家庭其他成员分离。这使得以族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传统农村社会基本关系发生着巨大变化

[5]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正是因为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成为农民工,

大量的人口流动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工作

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1月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长时间的分居生活将会带来家庭关系不和谐,甚至家庭关系的破裂。而这些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在获得较好的收入以后,由于不善于有效合理地管理所得财富,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品行败坏,这都会对家庭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夫妻不合,家庭破裂。

(二)子女教育不善

正是因为我国城市人口管理上的缺失,很多农民工在大城市工作却无法带着子女一同生活,无法给与他们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这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往往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往往金钱至上,认为钱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价值观,使得不少农民工子女不懂感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一些子女由于扭曲的人生观走向犯罪的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内心的埋怨转化为社会性的敌视行为。就拿最近几年发生的大案来说,出现不少仗着自己父母有钱有权的子女伤人后不仅不认罪,反而拒不承认的案件,说到底这都是父母管教不严导致的。

(三)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

主要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干部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同的职业分工,让一部分人拥有相对职权,在一些特别情况下,比如土地关系调整、财政支出力度和国家补贴方面,存在某些官员拉帮结派、贪污腐败,以致于造成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各阶层矛盾状况凸显,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显得越发紧张,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6]。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

(一)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前提条件

农村剩余人口的走向特征有以下两个:第一为区域性转移;第二为职业性转移。区域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各个大中城市以及各个经济圈,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区域水平,使得他们由原先的纯农村户籍逐渐向城镇型户籍转变[7]。这样的转移行为不但出现在大中城市,在经济规模较好的城乡结合部也时有发生。职业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提升了农民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只能从事农业,无法融入其他产业;而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跨行业行为被认可,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所以这些跨行业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半农民半职业人的形式。职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这两者互不相同却又互为补充。职业性的转移有时也带有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区域性的转移过程中由于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当地对个人的技能也不一样,这也促使农民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技能。职业性转移改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区域性转移则改变了他们的户籍出身和社会地位,只有这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广大农民才可以真正地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飞跃。

(二)经济收入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经济基础

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直接导致其职业地位的改变。相关研究表明: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一般年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反之较低。随着农村人口的职业分化导致了他们的收入也出现了分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得一部分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声望和社会资源,进而自发组成一个个有相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的社会阶层。因此,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的差距明显,给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权力和地位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职业和劳动分工的不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以及掌握有一定的权力的乡镇干部拥有了较大的社会地位和农村资源,更有甚者农民企业家往往就是乡镇干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农村资源和话语权。而大多数农民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够,同时也因为没有民主议政的意识,大多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参与到农村社会建设中来。长期发展,权力和地位分化导致了农村各社会阶层的分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分层合理化,保障新农村建设

首先,稳定中上层。在农村社会的各阶层里,私人企业主以及村镇干部是主要核心力量。尽管这类群体并不从事真正的农业活动,但是他们却能够安定民心。借助他们可以有效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在带领农民走向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同时他们往往有较多的资本和资源去协助农民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因此他们是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8]。

其次,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农村社会的中下层主要包括无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者主要以农业生产,或者二者兼有的农民。与其他阶层相比,这部分农民经济收入较低且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在企业打工的劳动者不能获取相应的培训机会,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这样导致他们社会阶层低下。就业是民生之本,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做好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9]。同时,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二)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各类犯罪和侵害案件频发,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应继续深入改革,借助于科学发展观形成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系统。如果社会资源不恰当地进行分配,这必然将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尽管按劳分配是普遍适用的,被人们所认可的制度,然而,我国身处产业升级调整阶段,很多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权力滥用,区

82

总第123期卢继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

域不同导致城市和农村人口收入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所以,建议我国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应更多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使得全国人民不论城镇农村都能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的改革成果。

其次,我国应形成一整套高效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保险体系。由于农村在养老、医疗等很多社会福利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的水平,即便有部分针对农民的救助组织也往往因为经费问题导致收效甚微,农村低收入人群目前还面临着饥饿问题。早些时候,新闻上报道的母亲将孩子丢进猪圈长达八年的事件正是因为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不够周全所引起的。建议我国应加大农村医疗投入经费,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对低收入、身患重病的人实行免费体检和治疗等政策[10]。此外,还应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学会一技之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指的是文化宣传方面,还应包括人的思想的一致性,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我国新型农村改革制度里去。

首先,应加强农村各群体之间的可信度。当前我国农村结构中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信任度不够高: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这种彼此信任度不足的现状,给当地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压力。不少农民心里觉得当地政府和领导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往往不考虑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只顾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种种这些认识都将导致当地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很难获得当地农民的支持。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增强农民和政府之间彼此的信任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其次,建立健全民主体制。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成功建设需要当地政府领导的带头,脚踏实地地做好基层本职工作,建立起和农民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提升村干部业务水平,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情况,将农村各阶层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商量对策,合力面对当前遇到的困难,将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工作进行到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指出:到2020年促使约1亿农民成为城镇户口,国家将对1亿人所住的棚户村和城中村进行改造,在中西部地区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和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社会分化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社会分化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物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农村人口庞大、社会体制特殊、农村各方面条件较差等原因,导致社会分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正视和舆论引导农村社会分化现实情况,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保障,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缩小两级分化差距,统筹协调农村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EB/OL].http://www.gov.cn/zhuanti/xxczh/,2014-11-28.

[2]董蕾.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4,(1).

[3]王光召,安和平.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1).

[4]王会,郭俊霞.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分化与妇女地位[J].人文杂志,2014,(7).

[5]尹成杰.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善乡村治理机制[N].农民日报,2014-05-31.

[6]程业炳,张德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二元结构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7]甘露.西部农村社会分化的三维解析[J].理论导刊,2013,(9).[8]王奎清.农村社会分化对农民精神生活领域的解构和建构[J].前沿,2011,(9).

[9]徐安勇.试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重大意义———以福建省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3,(3).

[10]池上新.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机制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5).

Study on the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U Jifu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23003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na’s 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which include coordinating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classes in rural areas,concerning the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and mobilizing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people from various sectors.

Key Words:urbanization;rural area;social differentiation

(责任编校:陈婷)

9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但是,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据统计,中国有2.6亿农民工“漂浮”在城市中,游离于城乡之间。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甚至更少。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二)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

结构分化作为社会变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奋斗目标,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行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大浪淘沙的新欣向荣的环境中,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通过各种社会现存的各种问题明显表现出来,这正是当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中,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迁,这种本质性的总体变迁,是积累性和革命性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广泛的影响,就其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的具体要求。向深化社会阶层的调和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传统的“计划供给制度、公有制经济”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出现了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形成的,以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社会阶层。

(二)各社会阶层的具体状况必然影响该社会政治体系的性质和运行模式。涌现的新社会阶层,注定会作用和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产生重要影响(三)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矛盾和冲突。我国新社会阶层正处在形成的过程,还很不成熟。总的看来,新社会阶层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必然出现社会的变迁。 (四)通过社会变迁和发展,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新社会阶层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其积极作用,执政党通过自身完善反促进社会变迁。使之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形成的影响 结构分化作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对现代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机制:一是由变迁所体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组织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二是角色多元化和职业等级差异对阶层多元化、社会流动和教育普及的引发及促进作用。这两者都有助于消除封建的等级和世袭制,增加个人“自致”地位的比重。因此,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将结构分化的形态作为观察和描述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治理是广泛而深远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社会分工论共篇.doc

★社会分工论_共10篇 范文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1、简述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化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3、社会流动的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类型也多种多样。按照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研究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垂直流动,可以解决我过目前干部制度中的终身制问题,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建设成为一支知识 化,专业化,革命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研究水平流动,可以解决我过用人不合理的现象,加强人才交流,既可以解决用人不合理现象,防止近亲繁殖,也可以相互交流文化知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影而出,等等。 4、影响社会结构性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1)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2)自然环境的变化。(3)社会价值观的变化。(4)人口因素:高阶层比低阶层更低的出生率;人口密度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移民的增加。(5)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6)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出现哪些新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社会分层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演变。 (2)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首先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一大批传统的农民成为现代企业工人;其次,由过去的乡村政治领导人和乡村能人转化为镇企业管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2014级社工王子傲 104042014026 摘录 1)对联系、连接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及其网络的研究。 2)如何将人们凝聚为群体,并以群体的权威维持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 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道德意义上的规范)。 3)法人团体的宗教性质——葬礼,团结并一起长眠。 4)暧昧不清的意识状态不利于作出改变,要脱离或只是尝试摆脱传统的强大惯性影响,必 须发展出要求意识变得明确,或只是显得明确的氛围、环境。 5)两性同质性增强,相互间的需要程度则下降,婚姻关系的凝聚力降低,异质性是产生彼 此间需要的条件——古代性别分工 6)源自两个意象的相似性,以同情心(自足性的结合)为基础的机制而来的结合;源自两个意 象的异质性、互补性而来的契合/融合,对自我意象的补充、完整。 7)分工过程需要并且生产了社会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分工形塑了社会连接的方式。 8)法律可以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方式、互动频率的外在表征。 9)集体意识并不可等同于整体上的社会意识,“尤其在高等社会里,它却是社会精神生活 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术语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 10)我们不该说一种行为因为犯罪才会触犯集体意识,而应该说正因为它触犯了集体意识才 是犯罪的。 11)倾向和意向乃是根源,快乐和痛苦只是枝蔓,社会生活也同样如此。 12)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具有社会性,“原始的宗教在本质上是宗教的”,是共同体对某种 超自然的存在的维护和响应,而基础则是共同的情感。更私人性质的罪行及制裁措施只有在社会相应的发展之后才(可以)会出现。 13)犯罪是对集体性感情的挑战,“它总是攻击作为权威之根本的一致性。 14)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 15)一切契约都假定,社会存在于当事人双方的背后,社会不仅时时刻刻准备着介入这一事

最新1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社会学著作为李景汉发表的是( ) A.《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B.《定县土地调查》 C.《亩的差异》 D.《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2.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 ) A.农村社会现代化 B.农村工业化 C.农村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3.《农村社会》的作者是下列哪一位社会学家?( ) A.杨开道 B.言心哲 C.晏阳初 D.邹平 4.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的基本缺点是( ) A.愚贫弱散 B.贫弱私散 C.愚贫私散 D.愚贫弱私 5.1983年9月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上,费孝通做了一个长篇发言,题目叫做《小城镇,大问题》,他认为这是做一个______工作。( ) A.“开题” B.“破题” C.“证题” D.“拓题” 6.下列属于非正式社会角色的是( ) A.村长 B.村民组长 C.村民 D.亲戚 7.______是指男女依照社会风俗和法律的规定所建立的关系。( ) A.地缘关系 B.业缘关系 1

C.婚姻关系 D.血缘关系 8.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称为(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9.______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 ) A.基层党组织 B.乡镇办公室 C.乡镇派出所 D.村民委员会 10.我国农村实施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载体是( ) A.政治组织 B.村民自治组织 C.经济组织 D.事业组织 11.在西方社会学中,以韦伯为代表的______的社会分层理论,对中国社会分层标准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A.两分法 B.三位一体 C.四位一体 D.五位一体 12.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可将农村社区分为集散村和( ) A.集镇 B.集村 C.基层村 D.中心村 13.______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经济来源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 A.农村社会保险 B.农村社会救助 C.农村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14.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观念约束 C.经济约束 D.其他约束 15.农村社会变迁呈现两重性的特点,原因是由于( ) A.农村庞大的社会系统 B.农村相对封闭的格局和简单的社会结构 C.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16.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______为突破口的。(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试述社会分化的类型。 答:社会分化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1)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在社会学中更加重视垂直分化的研究,因为垂直分化常常蕴涵着社会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使得人们具有了社会差别。这方面的社会分化主要有性别分化和年龄分化。 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给予特定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民族和职业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社会基础。 2.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列宁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他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

动。”这一定义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他们对劳动产品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阶级成员的共同行动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二是阶级内部的组织化程度。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5)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这也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试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至少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不平等,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对于这三种角度,韦伯虽然承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他认为必须将其严格区分,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当然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许多城市的旧城区陷入了原有城市功能衰退、物质环境老化、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重重困境,如何抓住改造契机,让旧城区重现昔日的繁荣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丰富的感受大多来自记忆。穿行于现代却日渐陌生的城市,再没有什么去提醒你驻足回望,那份失落是记忆的失落。城市是记载着人类生存的历史,没有旧街区和旧建筑的城市,如同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很难想象余生如何渡过。 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痕迹,形成了一条历史文脉,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保护好那些有幸逃过无数劫难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维系这一千古传承的脉络,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而城市,注定是要发展的,不会因怀旧而止步;改造也是必然的,因为生活在继续。在用地日趋紧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已成了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随着更多的旧城改造项目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到建筑、规划、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计划,仅仅满足于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应转向旧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人文等的全面复兴。 2.4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原则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人文、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期让旧城区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活力。从对旧城区的特点认识以及城市设计在旧城区改造上的作用出发,并结合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实践经济与教训,可以总结出旧城改造与复兴中,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2.4.1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原则 在旧城区的物质空间建设方面,城市设计应当探寻旧城区原有的空间规律,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整体性(也被称为系统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旧城区也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旧城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不能与城市分割开来,同时要努力加强旧城区与城市的联系,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这种联系。二是从旧城区自身的整体入手考虑旧城区的改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