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有的经济不公正现象以及在政

治上表现出来的不公正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存有的社会

不公正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虚假的“社会公正”,这个社会充斥着对立、敌视和不友好,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极端的两极

分化。他指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一、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私有制,是产生社

会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没有财产,而有财

产者不劳动。随着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

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越生产越贫穷的社会现实必将迫使无

产阶级团结起来,为推翻私有制而斗争。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

批判所做的批判》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埃德加体现的批判的批判,肯

定了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对私有制导致贫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国民经济学的所有论述都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

从来不对其做任何考察。但是蒲鲁东却对私有财产———这一国民经

济学的基础做了批判的考察,而且是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科学的考察。虽然蒲鲁东没有考察工资、商业、价值、价格、货币等具体的私

有财产,但是他的考察确实使国民经济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一门真正

的科学。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批判,即鲍威尔兄弟及其追随者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把贫穷和私有财产合二为一,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把贫富对立的前提放在这个整体之外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把贫富对

立和私有制割裂开来进行考察,当然找不到贫富对立的真正原因。马

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无产者和富有者这一资本主义社

会最根本的矛盾。他指出,把私有财产关系当作合乎人性和合理关系

的国民经济学,始终与自己的前提(私有财产)矛盾。比如,工资和

利润之间是最友好的、最互惠的、仿佛最合乎人性的关系,但实际上,二者却处在最敌对、最相反的关系中。价值乍一看非常合理,即由其

生产费用和社会效用确定,但实际上,价值与它自己的生产费用和社

会效用毫无关系,它仅仅一个偶然的规定;工资最初表现为自由的工

人和自由的资本家之间的自由协商的结果,但实际上,工人却是被迫

由资本家来确定工资。

蒲鲁东能够严肃看待国民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象,而且能够使这种假

象同国民经济关系的非人性的现实形成对照。所以,可以说,蒲鲁东

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来反对私有制的。马克思指出,以

往的国民经济学都是以私有财产的运动能够为国民经济创造财富为出

发点,为私有财产进行辩护。但是,蒲鲁东却从这种种诡变的相反方

向出发,即从私有财产的运动必然造成贫穷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对私

有财产的否定,“对私有财产最初的批判,当然是从那种体现私有财

产充满矛盾的本质的最彰明较著、最触目惊心、最令人激愤的形式,

即贫穷、贫困的事实出发的”。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和无产阶级看作一

对矛盾,其中肯定的方面是私有财产,而否定的方面则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不仅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私有财产导致的两极分化,而且还用

异化思想阐释这一分化的结果。在私有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

表现出异化,但是,资产阶级的异化使资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存有,

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在;而无产阶级的异化却使自己感到一种生活的

无力和非人的存有,感受到自己正在被消灭。因此,无产阶级产生了

一种被唾弃的愤慨,一种因为感受到与人的本性相反的露骨的现实而

必然产生的愤慨。在这里,马克思虽然还带有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

异化思想的影响,用异化的理论来分析两大阶级的关系,虽然还没有

达到从经济领域和阶级关系上分析两者关系的高度,但是,他已经看

到了私有制造成的两极分化的现实,看到了私有制下人与人的本质相

分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虽然在私有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中,无产阶级是运动的否定方面,但是,无产阶级在矛盾运动的一开始还意识不到自己的使命。只有当无

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贫困,意识到自己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的

双重贫困,意识到自己的非人存有正在消灭自己作为人的存有时,他

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所以,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

劳动因为为别人生产财富、为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同样,它也执行着私有财产因为产生无产阶级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

无产阶级必须推翻全部现存的制度,自己解放自己。因为无产阶级身

上的一切属人的东西都被剥夺,甚至连属人的外观也被夺去,因为无

产阶级的生活条件达到了非人性的顶点,因为私有制造成的社会贫困

达到了无产阶级无法忍受的水准,所以,无产阶级必须消灭他的生活

条件,从而解放自己。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

越增长,受资本支配的雇用劳动量就越多,但是资本利益和雇佣劳动

的利益是截然对立而且成反比发展。资本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为了这个唯一的目的,资本家对工人的生活状况和贫困现实不管

不顾。通过资本原始积累的秘密,我们已经知道,资本原始积累的兴

起和实现手段是卑鄙残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更是赤裸裸地

暴露了资本家压迫、剥削工人的血腥事实。工人为资本家生产财富,

却为自己生产贫穷。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工人的赤贫,马克思列举了

1845年3月29日发表在伦敦《经济学家》上的调查结论。这个调查基于真实的现实基础,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英国农业工人的收入状况。当时的英格兰农业工人,不要说与14世纪下半叶和15世纪比,就是

与18世纪七八十年代比,收入状况也急剧恶化,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

的趋势。所以,他们又成了“奴隶”,而且是食宿最坏的“奴隶”。

法国的工人生活状况也是一样,皮埃尔杜邦1846年写的《工人之歌》

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穿破衣,住洞窟,屋檐底下,垃圾堆里找

栖身处,猫头鹰,小扒手,这些黑夜之友啊,起来和我们同住。”因

为机器的使用和普及,给同它竞争的英格兰织布工人阶级造成了慢性

的贫困。“世界历史上再也没有比英国手工织布工人缓慢的毁灭过程

更为可怕的景象了,这个过程拖延了几十年之久,直到1838年才结束。在这些织布工人中,很多人饿死了,很多人长期地每天靠2便士维持

一家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的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

财富在增加,同时自己的贫穷也在增加。马克思以英国为例证明了这

一点。他指出,要考察资产阶级的财富,最可靠的根据就是应纳所得

税的利润和地租等等的变动情况。

《1853-1864年大不列颠应纳所得税的利润、地租变动情况》与

《1853-1864年,大不列颠财富增加最快部门情况》这两张表清楚地表明,资产阶级收入的增长水准是持续提升的。实际上,这些数字还是

很保守的,根据皇家国内税务委员的报告,实际上,他们的税额每年

至少隐瞒一亿英镑的收入。大不列颠的社会财富增长非常迅速,以至

于不列颠国民户籍总署署长高呼,人口增加得再迅速,也赶不上工业

和财富的增长。就连英国国务活动家格莱斯顿也说:“我国社会状况

最令人感到忧虑的特点之一就是,国民的消费力在下降,工人阶级的

困苦和贫穷在加剧,而与此同时,上层阶级的财富持续积累,资本持

续增长。”格莱斯顿虽然不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发出这样的言论,但是他确实反映了与社会财富增加形成反差的工人贫穷的事实。资本

家经常用“节约”为自己的发财致富辩护,实际上它是建立在牺牲工

人利益的基础上,英国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就是证明。1860年前后,

英国的煤矿工人平均每周有15人死亡,“这种草菅人命的情况,绝大

多数是因为煤矿主的无耻贪婪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对人、对劳动

的浪费,大大超过了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工人的血和肉,

而且也浪费工人的神经和大脑,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本身的

发展实际上是通过极大地浪费个人发展的方法来实现的。资本主义生

产在空间上的节约,使得工人劳动的空间非常狭小;同时因为通风条

件的节约,使工人经常面临呼吸器官疾病的威胁,使死亡人数逐渐增加。总之,在大工业的发展中,整个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多,而整个工人阶级却越来越贫困,以至于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所以,工人们从来都不记得,世界上有哪一个资本家为了挽救自己的利

益而在牺牲工人利益,甚至牺牲工人本身时,以前犹豫过。《资本论》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来证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化和对立,正如恩

格斯在向工人推荐和介绍《资本论》时所说的那样:“资本和劳动的

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

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

人才能做得到。……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

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清楚,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下

面的山景一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贫富分化进行了详细

的描写和深刻的揭露,他讽刺地指出:“让我们来赞美资本主义的公

正吧!”

二、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供求规律成全资本专制”的结果

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剥削工人,于是便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追加资本,进行资本积累。资

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造成对雇佣工人的排斥,相

对人口的过剩,从而形成大量的失业工人,而失业工人又严重威胁着

在业工人的工资。所以,劳动供求规律是导致工人失业的实质。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成为资本积累最有力的杠杆,而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表现为c:v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

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

劳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

这就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即c:v的提升,v的量随着它推动的c的增加而相对减少。一切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也就是加

速资本积累的方法。也就是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

持续提升,资本家需要的可变资本越来越小,即资本家需要的工人数

量相对来说越来越减少了。当然,因为原有资本量的增长速度更快,

这并不排除可变资本的绝对增加。马克思指出,伴随资本积累的还有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三者相互促进,使资本构成提升,劳动的相

对需求就更少了。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资本积

累的结果;在一个企业中,积累的新资本同原来的资本合并起来,增

大了企业的资本量,就是资本积聚。资本积累的速度比资本集中的速

度慢很多。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到资本积累使单个资本能够修建

铁路的水准,那么,恐怕世界上现在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资本的

集中,很快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的事情。资本集中

可以加速资本的积累,促使c:v的提升,也就是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

在正常的资本积累中追加的资本,一般是主要用于新的发明和新的发现。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就是,积累越多,越是要求用较少的劳动推

动较多的不变资本;资本越是集中,从而促使资本的聚集越大,需要

的劳动就越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就是因为资本积累、资本集中和

资本积聚相互影响而促使对劳动的需求由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因此,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每个工人在半失

业或全失业的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是相对人口的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存有的一个条件,它的存有使劳动的供求关系更符合

资本剥削的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最初是

通过资本总量的增加来实现,越往后发展,资本积累就越多地表现为

资本构成的变化而引起的可变资本的减少。与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而产生的资本构成提升的速度,要比资本积累和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快得多。所以,马克思强调,对

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决定的,不是说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的大小来决定。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劳动力的需求随着资本总量的增长而

递减。当然,这不排除,随着总资本的增加,总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

分也会增加,即加入到总资本中的劳动力会增加,但是,这种增加的

比例是越来越小的。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需要雇用追加的工人。为了吸收一定量的追加工人,总资本就必须在增加总量的前提下

继续更快地进行资本的积累。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现象,好像是工人数

量的绝对增长总是超过就业手段的增长一样。“事实是,资本主义积

累持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

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事实表明,工人人口不是在绝对地增加,而是相对于机器的使用和资本家的

剥削来说,成为多余的和过剩的。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就社会总资本来看,闲置人口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但是,在所有的部门中,可变资本(也就

是就业工人)的增长,始终同过剩人口的再生产结伴而行。通过1863

年伦敦出版的《186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调查》就可以看出,虽然

生产扩大了,但是从业人数增加很少,这就表明就业工人的人数相对

地大大减少了。

从1851到1861年的十年时间内,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

扩大,工人的从业人数不是随之增加,而是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只有

在那些没有成功地采用机器的部门才会有工人人数的增加。不管是采

取排斥就业工人这个明显的形式,还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难于被

吸入它的通常渠道这个不太明显但作用相同的形式,就业工人人数的

增加都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结合在一起了。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涉及财富的增加,这种资本对工人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在加大,“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

出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关于可变资本相对量递减的

规律及其对工人失业的影响,就连古典经济学家也觉察到了,仅仅他

们不能够理解,因而也找不到原因和解决办法。马克思指出,这些过

剩的工人,持续地为资本增值提供随时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它就像一

个蓄水池,不管是旧部门的突然扩大还是新部门的时而出现,都可以

在其中找到可以雇佣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同时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不管减少和增加多少劳动力,都可以从中得

到调节。由此也可以看出,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又是

其存有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可变资本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应劳动力需求的递减,在通过外延的

(延长劳动日)或内涵的(增加劳动强度)方法而使单个工人提供更

多的劳动,从而得到更多工资的时候,可变资本的增加并不反映就业

工人人数的增加。资本家可以通过增强对单个劳动力的剥削,从而在

支出同样多可变资本的情况下推动更多的劳动;资本家还可以通过低

工资雇用童工、女工或非熟练工人代替较熟练的工人和成年的男工人,从而在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买到更多的劳动力。马克思一再强调,

这是一种相对的人口过剩,而不是绝对的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

安排得很好,它总是让资本在绝对增长的同时并不伴随劳动需求的增加。

三、结语

总之,在资本主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利益分配、受教育机会和水准方面,都处于截然相反的两级,这与资产阶级标榜的公正社会是截然相反的,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社会现实的批判,从反面阐述了公正社会的特征,那就是,教育公正得到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公正而和谐地统一,社会财富按需分配,人们充分就业。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实的批判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资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 姜鲁鸣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就要把握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哲学意义上讲,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都要完成它从生到死的历史过程。那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趋势的科学分析集中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分析的五个逻辑链环上:一是基础,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什么,这就是劳动价值论;二是实质,由于劳动是价值增殖的唯一的、真正的源泉,所以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是他在生产过程中榨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三是关系,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从而导致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根本对立的关系;四是矛盾,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五是趋势,既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三个具体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解决不了的,所以必须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这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趋势分析的基本框架。今天,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是变了?没变,它只不过是被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掩盖了,被现阶段社会主义一时的不发达、不完善掩盖了。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就要拨开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的迷雾,抓住它的基本制度进行分析。 客观地看,当代资本主义在诸多的发展变化中又有一些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的东西。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国家所有和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结构 这里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1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而福利国家就是福利制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以瑞典的制度最典型,它号称已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福利体系。客观地说,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使一部分劳动群众、特别是社会弱者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同时也部分改善了社会分配过于不均的情况。但是,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达57%,而这些大公司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更大部分落入了大资本家的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并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2 )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与雇佣者对立关系的改变?

政治:资本主义社会

政治:资本主义社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资本主义社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了解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影响;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的本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多种图文资料,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搜集,了解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学会历史地发展地系统地看问题的方法,坚信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框的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第一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有两个内容,一是讲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一是讲述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本框题是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起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一内容是教学重点。与封建制度相比,新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运用其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措施,资本主义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倒退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可以采用比较法,举例法,将学生置身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生产力狂飙式的发展”这一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三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数次大的飞跃,使资本主义创造了以往任何社会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因此它是教学法的重点。之所以将它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1)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2)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①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②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考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人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考点: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危机对社

马克思: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思考题7】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还有战后第一次危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债务危机,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等一直到现在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课本P169页)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

资本主义社会

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 一切属于现代文明的东西,都无不包含着冒险,源自于奋不顾身的开拓、创新精神。在这些精神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个人主义,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时代,由一群伟大的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制度,其不朽功绩在于:以较为文明的方式,最好地利用了人类的个人主义,释放和挖掘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抑制、转化和发泄掉了人类固有的、极具破坏力的那部分因子,创造出了无可比拟的现代文明与辉煌。 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制度的先驱们,并没有预料到世纪之后的结果。他们一开始只知道追逐利润,让资本拼命繁殖增长,只想运用任何手段,要么发笔横财,要么最大限度从遍布世界各地那些愚味无知的被征服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以出人头地,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个人命运。 十四至十五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北部一些通过航运业与外界交往频繁、商业热集的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市场管理松懈随和,税收较为合理,社会秩序井然。在大家都有利可图的市场氛围中,作为新兴物资集散地的城市,商业规模迅速扩展。随着地区繁荣带来的资金积累,城市建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下,居民们的思想

日趋活跃,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渐而被挣脱,和平竞争及自由贸易的精神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得益于眼界的扩张及经济地位的加强,人民已经不似从前样容易为封建势力所左右,由伟大思想家发起的“权力并非神授,人的权利生而平等”的思想运动,开始在他们中间构筑早期民主政治的基础。争取经济及政治权利自由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新强者开始觊觎着世袭的政治权位。有一定资财,实力较强又思想激进的商人,当然成了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义不容辞充当起组织平民向封建势力开战的先锋。 新兴金钱势力在力量上的每一点成长,都使世袭的封建贵族们感受到威胁。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封建势力,利用世纪构筑的地盘,对日愈增长的威胁拼力反抗,但面对今非昔比的民心觉悟和时局态势,已经不敢再“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了。他们已经意识到,要维持住封建贵族们的特权和地位,那些从古而来的威严及雍华富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难。因为完全不同的是,作为旧势力代表的封建主义者,从前对付的大多是些情绪冲动、组织欠佳的密谋者,且有一群广大的,占绝对优势的,麻木、愚昧、无知、听天由命而又缺少物质支撑的民众的默许,所以不太困难;而今面对的却是具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很有些团结性的,强有力得多的民众,而且是一个有新兴资产阶级强大物质撑腰的可畏对手,一群在个人基本权利方面开始觉醒了的民众。新生的、强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观告诉我们历史上依次更替的社会制度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有过的其他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替代,都是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长期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不断变化的社会运动史,资本主义自诞生起,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四个发展阶段。所谓当代资本主义,就是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出现新的变化。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当代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全球化”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使一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演变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统一但不公正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达国家凭借对资本、技术、金融、市场的垄断,通过制定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这使资本剥削的范围由一国扩展到世界,使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主要是一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发达国家资产阶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和斗争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嫁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和渗透,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巨额利润。形成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局面,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化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斗争。国际垄断资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在依靠科技革命,推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际犯罪、核武器扩散等等。特别是资产阶级追求资本无限增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生态掠夺,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其“生态”城市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3.社会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在把个人的注意力导向物质需要,并通过对个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伦理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 2013-07-05 15:08《江苏社会科学》任铃 字号: 在当代,资本主义陷入了根植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总体危机。面对总体危机,单一向度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总体危机理论,需要的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性批判的有效工具。 一、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历史画面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面临的诸多危机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得迅速和充分,其不合理性也越是暴露得明显和全面。因此,资本主义危机的范围和程度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的范围和水平高度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经数百年之后进入的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通过全面的、整体性的危机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最先在经济领域爆发,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常伴常随的现象。纵观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展开形式在科技革命中演变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这些矛盾本身也就构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和工人贫困直接引发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根源于私有制的人的异化则导致人的精神阵地的失守。最

论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论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内容摘要:厘清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选择发展道路的基本前提。从“思维之变”—“认识之变”—“路径之变”三部分进行关系的梳理,并阐发从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关系;启示 引言 中国是“后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生产大国,这源于中国是目前社会主义实践的最大阵地。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看来,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之飞跃。如果理论不能够指向于实践,则意义何在?基于“一球两制”的基本现状,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生存”无法摆脱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以往脱离了现实考量,仅基于意识形态对立的傲慢姿态显然无法适应这种需要。于是,探寻“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个命题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的“过去的日子”一样压迫着中国的理论界,而这样的寻找必然是要基于新的了解、新的思路与新的判断。

一、理论争议之不逮与谋求发展之为先:思维与操作 1.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思维方式之变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要求改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就与之相伴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即“两个必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将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制度形态做出一一对应,比如说奴隶社会用金属消灭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用冶铁摧毁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用枪炮使封建社会殆灭,而这之间的过程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在新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以后,人们恍然发现新的生产关系已不容置疑建立。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标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内蕴依存”的关系树立了资本主义天然的敌人,也注定了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先天的斗争性。 马克思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即“两个绝不会)这表明社会主义主流理论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刻。 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许多学者提出社会主义的“失败论”与“破产论”;反驳者则坚持马恩的“必然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过是技术层面的变化,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限制性,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所以认为当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所以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重获得生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的次贷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价值形式所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只有在货币形式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出来,虽然取得了价值的性质,但并未直接取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货币形式。因此,它们还必须经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是你死我活,不可共存的两个死敌。现实社会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理由如下: 按照传统的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节+资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制度。 其模式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市场营销152 8号刘运良162015396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公共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热点》心得体会 资本主义在当代发展 我们通过这两周末学习了《社会主义热点》这门选修课,让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对当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主要特征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感谢老师精心讲解!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认识 1、生产关系的改变 由于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使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劳资关系、分配方式等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广泛地开拓了国际贸易空间。大垄断资本跨越国界,在世界各地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经济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上层建筑的新变化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系统阐述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表现在:资产阶级国家公民权普遍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国家政治结构的法律化得到加强,法制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国家的社会职能不断扩大。 3、生产力的新变化

我认为,新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虽有短期的动荡和危机出现,但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应当具有科学辨证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 1、我认为第一种观点: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看到危机、战争和群众斗争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资本主义还能推动经济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就不会灭亡。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 它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首先,这种结合扩大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使政府获得“超阶级的裁判员”身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其次,国家干预和调控职能的发挥,使当代资本主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干预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分配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 2、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

美国国家治理的深层矛盾(人民观察) 叶自成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7日05 版)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落幕。这次选举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现象,比如候选人背景改变,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主张存在差异等。这些现象引发人们对美国政治未来发展的思考。 此次参选的总统候选人,无论在年龄、精力、品质还是个人魅力上,都存在很多争议,而他们所面临的国内困难又很大。很多美国人担心领导人的能力能否胜任,如果不能的话,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国内政治衰退还要进一步加深。 政治学学者研究认为,有效的国家治理往往需要三个要素:一是政道,即政治价值观正确,并获得社会共识;二是人道,即治理人才能力强、品德高,能够担当领导重任;三是治道,即治理机制高效。用这三“道”来考察美国的政治现实,会看到什么样的状况呢? 主流价值观分化 政道体现的是国家治理的价值观。美国一向以拥有民主、自由、人权自居,以民治、民有、民享为傲,宣称这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和主流价值。但从这次大选可以看出,这些政治价值开始僵化变质,美国社会在价值共识上开始出现裂痕。 民主受到削弱。比如一些美国学者批评说,美国民众正在丧失民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选举被人操纵,还在于富人主导政治,民众的参与度逐渐下降。2011年9月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对美国民主的一个新注解。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甚至说,当下美国“属于1%,由1%控制,为了1%”。在自由价值方面,此次选举之前很多主流新闻媒体支持希拉里,表明所谓新闻自由其实存在强烈的选择倾向。平等价值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

有较大进展,主要体现为黑人权利提高;但另一方面,在执法司法中又大量存在对少数族裔的歧视。 民治出现空心化。四年一次的总统、议员、州长等选举,实际上蜕变成“精英”政治,不受限制的政治献金成为左右总统选举以及州长、议员选举的关键。民有的价值一直停留在政治权力的选举权层面上,而政治的实际运作已被利益集团绑架。据统计,过去5年全美200家最热衷于政治活动的公司共花费58亿美元影响美国政策制定,并因此获得共计4.4万亿美元的经济回报。民享程度也在下降。在20世纪50至90年代,中产阶级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美国社会形成了所谓的橄榄型结构。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进程发生了变化,少数财富集团越来越富,1%的富人占有美国40%的财富。中产阶级的资产在过去20年间非但没有增长,还大幅下滑。美国一家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中产阶层人口比例首次低于总人口的一半,中产阶层拥有的财富比例大幅下降,年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由1970年的62%下降至2014年的43%。 治理人才匮乏 美国在国家治理人才的选用上越来越平庸化,治国人才的质量和素质正在走下坡路。美国向来宣称以高质量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也并不缺乏国家治理人才。只是在选举政治的体制下,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标准被错位成了选票标准,谁会表演谁的选票就多,与德与才并无直接关系。 不可否认,美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表面看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转与总统关系不大。例如,1800年到1900年先后有23任总统,其中不乏有才能的人。也有一些平庸的总统,但他们的执政并未妨碍美国发展。然而,政治有不同的周期。在国家正常发展的年代,平庸的总统也能混得下去;但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平庸领导人的错误决定,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害。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地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越高,不断发展的社

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一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试描述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并加以评价。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为劳动雇佣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经济关系的总和,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后期相当一部分企业迅速转化为公司企业(法人企业),即股份公司。自此,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法人企业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要形式;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是在股份公司中,又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并存。还有国有垄断,出现了国有垄断资本。促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不同分工的各行业、各部门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阻碍着这一发展进程:一方面独资经营和合伙经营一般来说限制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个别资本的有限性也防碍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于是,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营形式。另一重要原因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有了迅速发展。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所有制形式上便出现(或扩大)了国营经济、半国营经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经营的各种合营经济等,它们同股份公司互相渗透、交织发展。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变化体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二、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及产品和劳务的关系 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1、分析基础:劳动价值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任何一方在短时期内或在不久的将来都不会完全战胜另一方,资本主义不会,社会主义更不会。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不例外。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复苏的迹象,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就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面对越发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并没有束手无策、一蹶不振,而是通过对内调整与改良和对外转嫁的方式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正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资本主义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断市场。国际垄断资本与其母国的国家政权结合,运用经济、政治等手段,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 第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飞速发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平均水平已不到3%,第二产业保持在3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5%至70%之间。新科技革命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减缓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时期的稳定增长就与新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三、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是当代资本主义最显著的标志。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资本的高度垄断,建立了金融资本的专制统治,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垄断财团几乎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行业。金融资本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证券、股票、保险等金融资本的畸形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在当今西方国家,包括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物质载体的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物经济。资本的投机性远远大于投资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金融垄断资本的贪婪性与投机性充分凸显,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危机的全球性爆发与蔓延。 第四,资本主义体系的国际合作逐渐加强。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西方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组织的规模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扩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国际会议,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