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ASO C401

JASO C401

JASO C401
JASO C401

译文对比分析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 杨宪益:Pao-yu,as we saw, was in Tai-yu?s room telling her the story about the rat spirits when Pao-chai burst in and teased him for forgetting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Feast of Lanterns. 霍克斯: We have shown how Bao-yu was in Dai-yu?s room telling her the story of the magic mice; how Bao-Chai burst in on them and twitted Bao-yu with his failure to remember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how the three of them sat teasing each other with good-humored banter. 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耗子精”采用来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前者使用了异化”rat spirits”,后者用的是归化法”magic mice”,使用归化法更受英美读者的亲乃。但是二者同时采用了增译法,增添了the story,原文并没有。在翻译“宝玉不知绿烛之典”的“不知”,英文1用的是“forgetting”,而译文2用的是“with failure to ”,显然译文2更符合英美的表达习惯。 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杨宪益:Pao-yu felt relieved as they laughed and made fun of each other, for he had feared that sleeping after lunch might give Tai-yu indigestion or insomnia that night, and so injure her health. Luckily Pao-chai?s arrival and the lively conversation that followed it had woken Tai-yu up. 霍克斯: Bao-yu had been afraid that by sleeping after her meal Dai-yu would give herself indigestion or suffer from insomnia through being insufficiently tired when she went to bed at night, but Bao-chai?s arrival and the lively conversation that followed it banished all Dai-yu?s desire to sleep and enabled him to lay aside his anxiety on her behalf. 对比分析:译文一对原文语序进行了调整,先说了“放心”,再说“担心”,但并不如不调整顺序的逻辑强。译文二只是用了一个“but”就把原文意思分层了两层,逻辑更加清晰,符合西方人注重逻辑的习惯。原文中的“谈笑”是动词,而两个译文版本都是译的“the lively conversation”,是名词,体现了汉语重动态,英文重静态的特点。 忽听他房中嚷起来,大家侧耳听了一听,林黛玉先笑道:"这是你妈妈和袭人叫嚷呢。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她,可见老背晦了。" 杨宪益:Just then, a commotion broke out in Pao-yu?s apartments and three of th em pricked up their ears. “It?s your nanny scolding Hai-jen,” announced Tai-yu.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Hai-jen, yet your nanny is for ever nagging at her. Old age has befuddled her.”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该演讲总长度约3分钟。然而该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即便历经两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本文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讲》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 标签:葛底斯堡演讲,翻译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根据十九世纪的标准,仅提前17天才邀请总统参加某一项活动是极其仓促的。而威尔斯的邀请信也充满了怠慢,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董颖

红字 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 董 颖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 要: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胡允桓先生和贾宗谊先生的 红字 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是英汉词汇差异;二是英汉句法差异;三是英汉文化差异。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系统地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贾的译著在 信、达、雅 各方面均优于胡的译著。最后,对这两个中文译本做出综合性评价,并建议将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英语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红字 ;词汇差异;句法差异;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31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5-0064-05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DONG Ying (Foreign Language Col 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based on the Contr astive Lingu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tr 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 o Chinese versions of T he Scarlet L etter r espectively render ed by Hu Yunhuan and Jia Zongyi fr om the follow ing three perspectives,i.e.differ ences on lex icon,syntax and cul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 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 ison and contrast,the wr i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Jia transcends over that one produced by Hu w ith a better master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expressions.In the end,the w rit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t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and sugg ests that w e should apply contr 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ur EF L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T he Scar let L etter;lex ical contrast;sy ntactical contrast;cultural contrast;EF L teaching 红字 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该小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隽永,人物心理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自侍桁的首部中文译本以来,目前已有好几种译本。笔者拟就其中的两种译本从英汉语差异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以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对于翻译乃至整个外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这两种译本,一个是1991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允桓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胡译);另一个是1998年6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宗谊的 红字 译本(以下简称贾译)。 笔者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英汉语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这三个角度对上述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论证英汉对比研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进而将其推广到整个外语教学。本文所依据的原著为Paul List Verlag Leipzig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 红字 。 一、英汉词汇对比 英汉语的词汇系统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并掌握这一差异是实现忠实翻译的前提。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两译本:词汇意义重复,词汇形态学对比及词汇语义学对比。 1.词汇意义重复 词汇意义重复这一现象是符合汉语规范的,其目的在于强调语义,加强表达效果,如: 不必要的浪费 , 最后的结局 及 意外的惊喜 等。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如 actual fact , merge together 则属于冗余结构,不为本族人所接受。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互换。请看下例: 1)The founders of a new colony,w hatever 第26卷 第5期2005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D ALIAN U NIVERS ITY Vol.26No.5 O ct.2005 收稿日期:2005-07-16 作者简介:董 颖(198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傲慢与偏见》译文对比分析

《傲慢与偏见》(节选一)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An Except from Chapter One) 译文对比分析 节选文章背景:小乡绅贝内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贝内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利(Bingley)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贝内特太太追猎的目标。 1.It’s a truth u 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译文二: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2.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一: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是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译文二: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3.”My dear Mr. benne”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 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译文一: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译文二:“亲爱的贝特先生”一天,贝纳特太太对先生说:“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费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了:” 4.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译文一: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译文二:纳特先生回答道,没有听说过。 5.”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 old me all about it.” 译文一:“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来过,她把这件事情的底细,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我。” 译文二:“的确租出去了,”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 完成日期:二○○九年六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本规定。 作者签名: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B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June, 2009

《雾都孤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 《雾都孤儿》两种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学科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姓名: 刘 晓 莉 指导教师: 韩 忠 华 教授 完成日期: 二○○八年六月 学校代码: 10254 密 级: 论文编号: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本规定。 作者签名: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liver Twist By Liu Xiaoli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Han Zhonghua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June, 2008

《药》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 霍桑及其矛盾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 3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4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5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6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7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8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9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0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14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15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 论《红字》的模糊性 1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20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21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 22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23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24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25 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 26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2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28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29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30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3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2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33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34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3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36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37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38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3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40

对《匆匆》的三个译本对比分析

对《匆匆》的三个译本对比分析 翻译大家常说好的翻译作品要忠于原文,完全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并把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挖掘作者原作中的内涵,捕捉原作里的神韵之美,以及丰富的感情。为了对比散文《匆匆》的三个不同译本我他特意查了一下《匆匆》的写作背景,然后读了几遍原文,深深地体味了一下朱自清的写作情感。顿时,感受到了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和惋惜之情。再读《匆匆》,似乎在听一首好听灵动的音乐,那朴素平淡的抒情气氛,优美的了律动美,委婉流畅悠远的的音律美油然而生。然后再欣赏三个不同的译本,我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三个译本各自不同的特点。 乍眼一看,我特别喜欢张培基先生的译本,我觉得他译的真好。因为我看他的译文时,感受到了原作丰富的思想感情,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原文的美和意境。但是经过仔细品味,我发现其实三个译本各有千秋,不能单单说谁译的好与不好,只能说谁翻译的比较准确,更能符合原文之美,原文之意,原文之味。 以下是我对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欣赏:(朱纯深,张培基,张梦井先生的译本) 对比一:题目。 朱纯深译文:Rush 张培基译文:Transient Days 张梦井译文:Days Gone By Rush的意思是快速移动;急促;有仓促之意。我认为时间虽然短暂,但也不至于仓促过往,rush 没有美感,也不符合原文所表达匆匆之意,不太妥帖。 Transien t的意思是转瞬即逝的,短暂的(continuing for only a short time )把时间匆匆流逝,时间短暂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似乎让人觉得时间犹如过往云烟,捉不住,摸不着,与原文匆匆之意相符合,且具有美感。 Go b y的意思是流逝,过去(to past)多指时间的推移,不能表达匆匆之意。 综上所述,Transient Days更为贴切,而其他两个就欠妥帖。 对比二: 朱纯深: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张培基: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 (1) 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 一、原文的介绍 《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这里有一个例子。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虽然对于这一句的翻译并不影响整体,但是作为一个翻译来说,并不应该加入过多的理所当然的想象。 除了翻译家的职业经历会影响他们的翻译表现和态度,他们对于翻译的基本看法,也会影响翻译工作。刘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对原文韵味的再现。译作“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除此之外,刘先生还强调要把译文作为独立的文本来看待。具体说来就是对译文美感和韵味的展现虽是从词句入手的,同时还应注意译文包括内容和风格的整体效果。当两者有了矛盾,要变通前者来适应后者。从以上不难看出,刘先生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两方面,一是对原文韵味的保留,也就是原文内容中所蕴含的艺术吸引力的保留,另一方面就是对翻译整体效果的追求要超越对词语句子的效果的追求。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匆匆英译文对比赏析 (1)匆匆 译文1:Transient Days 译文2:Rush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译文1: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译文2: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3)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译文1: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译文2: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4)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译文1: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姜秋霞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很大程度上更具有临时依附性。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两类文本有诸如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 ,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 ,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 请看下例:  例1 A:Her v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译文:她的嗓音低微然而 深沉 。 ①  B: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low,yet steady voice,... (J. Austin: Emma )  译文: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 不慌不忙地 低声说…… (张经浩译:《爱玛》)  例1中A为词典文本例句;例1中B为文学文本例句。对比两个文本中steady对voice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深沉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五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例1中B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又如:  例2 A:in the open air  译文: 在户外 ②  B: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absolutely alone,she cast the unpleasant,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er life she stood naked in the open air ,at the mercy of the sun,the breeze that beat upon her,and the waves that invited her. (K. Chopin: The Awakening )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 引言 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rzeszowski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如果说前者(1979, 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 180 -181; 2002: 163 -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而且,由于Chesterman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terman, 1997; Chesterman & Wagner, 2002; Williams & Chesterman, 2002/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2. 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 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1989: 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 Hatim &Mason, 1997; Nord, 1997/2001),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正如Hatim (1997/ 2001: 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 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旨在确定哪种形式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是表达某一意义的最佳形式。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任务是要确定,在某一特定使用条件下的一种源语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而对比功能分析则致力于探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标签:阐释学三大哲学原则茵梦湖对比分析 一、引言 阐释学理论要追溯到“语言一历史传统”(Hohn,1998:91)这一翻译理念中,因为它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被记录在Storig(1963)的选集中。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理解特点,并在文学翻译领域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认识到两个文本之间没有等价关系。这被认为是语言翻译理论的第一次进步;另一方面,翻译也被理解为是一个决策过程,并确定译者的责任。对整部作品、作家以及写作动机理解的越多,对单一文本的理解就会越好。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对德国中篇小说《茵梦湖》的三个不同译本,介绍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个哲学原则及其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二、中篇小说《茵梦湖》以及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阐释原则 (一)《茵梦湖》文本 《茵梦湖》是德国作家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创作的中篇小说,1849年首次出版问世,此后共出版30余次。通过这部小说的成功问世,施托姆在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群中也迅速收获了知名小说家的美誉。这部中篇小说在19世纪下半叶仍然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源于一次回忆:一位名叫莱因哈德的老人在一个黑暗的小房间里思考了他年轻时的爱情;孩提时代,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和他一起度过。为了外出求学,莱因哈德被迫离开了伊丽莎白。莱因哈德回来时,发现伊丽莎白变了。莱因哈德的学校朋友埃里克似乎对伊丽莎白表现出兴趣。莱因哈德再次离开,后来他通过母亲的书信获悉,伊丽莎白與埃里克已经结婚了。几年后,莱因哈德受邀来到茵梦湖畔探望这对已经拥有独立庄园的埃里希夫妇,但再次的重逢变得无法忍受,他决定永远离开伊丽莎白。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德国南部。这部小说在国内外都非常受读者欢迎,所以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也有很多。国内对《茵梦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用一些文学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借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探究这部作品的中文译本。《茵梦湖》在国内比较受欢迎的译本有三个,本文基于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的三种译本进行研究。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6年第4期(总第113期)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许余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083) 收稿时间:2006206210 作者简介:许余龙(195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英汉对比,篇章回指。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主义;对比分析;对比功能分析;翻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6)04200032061.0引言 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 rzeszowski 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 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如果说前者(1979,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180-181;2002:163-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 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而且,由于Chesterman 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 2terman ,1997;Chesterman &Wagner ,2002;Williams &Chesterman ,2002Π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 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0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2.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 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Π1989: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Hatim &Mas on ,1997;Nord ,1997Π2001),得 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正如Hatim (1997Π2001: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对比功能分析与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