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应对金融

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应对金融

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应对金融
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应对金融

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应对金融

危机的思考※

The Thinking of China Dealing W ith Financial Crisis under the Current

I 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m

田贵平

TI A N Gui2p ing

(天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天津 300160)

[摘 要]本轮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连累世界各国,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运行框架下世界各国不得不以美元为储备的被动局面有关。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虽势在必行,然而在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中国,更需小心谨慎,对内要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对外加强国际合作,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同时要吸取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9)07-0025-05

一、当前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

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被广泛地卷入到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来。美国、欧洲、亚洲甚至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表现出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非正常的、超周期的恶化,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剧增加。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流。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经济在2009年将处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状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幅预期也由去年的518%下调到211%。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不得不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作更充分的应对准备。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某个国家的银行运作与管理、金融市场监管以及其国内货币政策指导思想等有着极大的关系。但勿庸讳言,本轮金融危机在全球继续蔓延,其持续时间已经长达一年多甚至还要久远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世界各国政要以及专家学者在一开始就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并强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虽然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特里芬两难”,并最终导致了其垮台,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后,牙买加货币体系在承认浮动汇率合法性的同时继续保留了美元的特殊地位,使不受约束的美元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这种地位,伴随着美国半个多世纪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3月31日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的汇率安排中采用“钉住”汇率政策的有67个国家,其中钉住美元的有26个国家。2008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其对包括27个工业国家以及95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第四季度世界各国共持有外汇储备总数为411万亿美元,第三季度为318万亿美元,其中64%的

收稿日期:2009-5-5

作者简介:田贵平,男,天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题来源: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KS08-012)

外汇储备为美元。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是美国经济在全球发展的结果,也是美国政府竭力维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不懈努力的结果。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牢不可破的地位,却没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中黄金的约束,也没有能力对美元进行监管。美元发行是美国一国的内政,其发行多少根据美联储和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不负责任地滥发钞票,负债过日。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 ment Accounta2 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 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为53万亿美元,加上美国国债协会SI F MA诸如“两房债券”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债券等约20万亿美元的债务, 2007年末,美国债务大约高达73万亿美元。而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但到2008年,其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其资产总市值下降到5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国储蓄率几乎等于零的状态下,美国的债务过高使美国人过着超高消费、超低储蓄、极高负债的生活。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美国社会各界又没有及时地对社会生产、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反而继续以“金融资产创新”为导向,使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快速发展。在2007年,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总值等于G DP的35倍,最终引发了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

然而,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体系格局下,一旦美国政府根据美国本国利益需要出台货币政策措施时,它就会根据美国利益出发确定美元发行数量。美元的发行与流通不可能是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决定的。与此同时,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国家却又不得不持有美元,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被捆绑在美国的货币币值上。于是,美国一国货币受难,世界各国不仅跟着倒霉遭殃,还需要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帮其买单。这就是在以美元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的制度下,世界各国大声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原因。目前的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哪怕它自身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只要这个国家的储备货币资产与美元有关,只要这个国家的国际结算与美元有关,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这个国家就无法做到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就不能不在客观上出现与美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存在的哪怕不合理的,就一定有存在的必要。金融危机既然是以金融指标恶化为总体特征的危机,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应该从金融体系上着手。在金融全球化的21世纪,对金融危机的治理固然需要金融危机发端国家认真反思,积极应对,其他国家也应携手合作,共同寻求一个更加完善的、经济秩序运行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

11直面金融危机,以全球合作态度看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没有人愿意看到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没有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发展漠不关心,世界各国政要们尽管有着各自利益考虑,但也都在关注银行业务全球合作、共同援助濒临破产公司等方面的问题,并逐渐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对话与战略合作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最近召开的达沃斯论坛、欧亚峰会、世界经济论坛会议、G20会议、博鳌论坛等重大经济领域会议,虽也显现了各国利益与意见上的分歧,但基本上还是本着顾大局、存小异的态度,在合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正是21世纪构建全球金融治理的良好基础,也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沟通合作的基础,是国际货币体系制度改革的基础。

21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积极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该组织成立初期,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提出建立国际清算联盟(Clearing Uni on),并主张创建一种独立于一国主权货币之外的新货币(bancor)为全球提供流动性,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类似于bancor职能的货币并没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该建议在今天看来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其后,在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了“特别提款权”这种虚拟黄金,但这个“纸黄金”同样也没有真正充当世界货币。埃及学者阿明就曾对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没有发挥出世界货币功能大声发难。正因为此,我国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才特别指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有利于世界金融整体健康发展的货币体系,因为从“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加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符合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

为此,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对自20世纪70年代就形成的牙买加体系进行改革,应积极探求国际合作与发展上发挥作用的途径,不能仅仅是经济发展中的救援者,而应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其次,发达国家必须担负起世界共同发展之职责,不能够因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不能因眼前利益牺牲人类长远发展目标,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世界货币体系;最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独立于某个国家的货币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效率良好、管理规范、有较强的信誉度和较高的说服力,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依赖力量。从现实的条件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特别提款权,是最接近当年凯恩斯提出的联合货币目标的货币,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黄金为后盾,直接有着金本位的特征,并超脱于某一特定国家的具体货币发行需要,不受某一区域银行体系破产问题的干扰,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成本最小、效果最直接、与世界各国关系最密切的选择。

31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尽管大多数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还必须要理性地认识到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当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显露出冰山一角之时,英法等国的领导人就在国际会议上要求美国对金融危机负责,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专门撰文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客观冷静地分析。其后,在诸多会议上,各国专家学者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呼声不断,建议众多,但都难以付诸具体行动。因为在现有经济格局体系下,在美国经济单边主导世界的客观事实下,美国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其在世界货币上的主导地位。只要美国经济实力在,只要美国的国际地位不变,美元作为各国的清偿、储备功能的货币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不会有多大改变。然而,国际货币体系在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困境中显现的世界各国受制于一国银行体系的问题,是谁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问题。从短期看,放弃美元特殊储备地位,对美国利益有着最直接的冲击,但是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长远发展角度看,储备货币的独立性以及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只有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才会使世界贸易得以发展,资本输出入才可能更加安全。国际经济的复苏与高涨,也会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获得可观的利润,其先发优势会得到后发展国家无法得到的经济效益。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充满着困难,但变革是早晚的事情,不变是不可能的。

三、积极探索克服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但同时又是一件缓慢推进的艰难之事,而对于拥有巨额外汇资产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掉以轻心。2008年底,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仍然高达1195万亿美元。2009年初,世界各国倍加关注中国购买的7000多亿美元国债。尽管中国政府在最近两年来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加强了风险防范,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也直言了对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担忧。但中国持有美国债券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无可奈何的选择,温家宝总理的担忧表明了中国政府必须谨慎对待美元资产。这种谨慎既表现在对账面巨额的外汇资本管理上,也表现在人民币正在步入国际化的实现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对诸如“中国不高兴”的盲目乐观状况的正确引导中。

11对内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历程短、经验少,长期遵循了渐进式改革的稳健发展道路,从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相对较好。2009年第一季度,在目前信贷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又由于对银行加强了管理,使不良贷款有所下降。在银行业带动下,中国整体经济增长达到6%。

这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长期以来依赖实体经济及中国商业银行持有较强的流动性资产的思路是正确的,中国长期坚持渐进式改革方法是对的。作为经验总结,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不能一味地效仿某些金融大国,以“去工业化”思路指导金融市场,不能离开实体经济,片面鼓励资本市场非理性地成长,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迎合某些国家需要一味开放市场。这既是以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保持我国金融市场是否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度过目前这场世界性蔓延的金融危机难关的良好基础。

然而,应该说这次金融危机在我国表现得不很明显,并不全是中国金融市场很完善的结果。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以及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发展,使得价格干预比完全自由市场国家更加容易执行,所以在危机波及到中国时,中国政府能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调整国内发展问题,利用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分散风险。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尚未接轨,也正表明我国银行业并没有真正经受与国际市场同样的考验,中国整体金融抗风险性依然有待在成长中检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全球衍生工具对资本市场影响的日益加深,中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步入国际社会,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不可能一直做到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在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这就要进一步健全银行体系、规范资本市场管理、加强各类金融资产管理研究、完善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特别是在中国的信用制度较之美国等“高信用”国家尚处于“低信用”的状态下,经济交易成本更大,金融风险更大。加强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防范内部风险与化解外部风险的基础。

21加强国际合作,规避国际金融风险

在不兑现的货币制度下,如果一国能够大量发行货币而又不受黄金的约束,常常就会出现货币发行的无度。可以说,在纸币条件下,多发货币的诱惑使世界各国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无法抵挡。所不同的是,别的国家多发行了通货,就得承受通货膨胀之苦,而美国就可以借助世界储备货币之功能,将美元贬值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种美国人自我得意的“你输送给我有毒产品,我给你没用的纸”的通行观念中看到美元陷阱的真实表现。正因为此,也有人将本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归结于现存的信用制度,试图回到金本位状态之中,这在现实中很难行得通;更多的人呼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本文上述表述已经说明那将是一件极其缓慢的工作;还有人将本轮金融危机与不负责任的美元货币发行挂钩,希望美国因其承担的货币责任要理性的控制好美元的发行与流通,这在理论上可以出现,但现实操作性小。这就使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像他国货币发行这样的外部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和能力马上解决,但我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尽可能积极地推动世界发展。

因此,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上持有最大规模外汇储备的国家,不可能对手中持有的巨额外汇资产保持超然态度。第一,中国政府及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与大多数国家加强沟通,开展合作对话,努力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肩负起推动世界货币体系发展之重任,为构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做出独特贡献。第二,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政府要加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通过与一些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进行货币互换业务,减少美元等外汇资产的数额,提高他国持有人民币份额。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势在必行。人民币尽早国际化,既有利于推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结构,同时也为企业和官方储备资产风险防范提供条件。第三,加大国际金融防范能力。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正呈上升趋势,世界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正不断加深,金融风险的全球治理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及时对中国金融机构和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进行严格管理,必须加强对境外机构在华投融资进行风险防范,必须加强对周边国家金融危机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才能确保我国金融资产在全球性传播中避免风险。

31吸取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教训,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理论为依据,对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过于强调自由市场化的倾向,对国内金融体系缓慢发展持恨铁不成钢的急切态度,批评与指责金融开放度不够的声音不时出现。这些专家学者的意望与动机可能是好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在300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经历了多少次金融危机风暴的袭击,而现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市场正是在多次金融风暴的洗涤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环境,有自己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金融模式构成要素的形成过程。没有国家可以对别国的发展模式进行全盘复制,中国更不可能。因此,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管理经验,吸取其每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做好本国市场调查研究,走适合本国的金融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走金融改革创新之路的正确选择。

我们要摆脱现有巨额外汇持有困境,降低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需要认真总结中国长期过多地依赖外贸出口发展模式的教训。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是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积累的基础,也是国内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的一大原因。21世纪的中国,要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目标,做到“增强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对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就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际收支综合平衡。首先,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环境,企业要为未来长远发展作好准备。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出口下降,国民收入与就业大受影响。当务之急,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企业增长方式转换。这既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积极宣传、社会动员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规划地安排和布置,更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借助劳动力充沛条件,做好发展储备工作。其次,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资金的使用已经充分考虑了对中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统筹兼顾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社会各界要在这个方面跟上政府发展意图,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政府在资金使用、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不断努力,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民族的长远发展与自身利益统一起来。再次,要加大调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基础进行切实论证,寻找到发展国内经济的更加有效方法,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方式,做好国内、国际发展的平衡。最后,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引导社会公众合理消费。这次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了一国的整体实力必须依赖扎实的经济建设,仅仅以过度消费为刺激方案,使社会公众寅吃卯粮,不仅不利于本国人民的利益,更不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目标。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社会公众的正常消费,为其基本消费创造社会财富和条件,但同时又要重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保持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加强1新世纪全球银行业发展:信特征、新风险[J]1国际金融研究,2008,(10)1

[2]周小川1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N]1中国人民银行网,20092032241

[3]张纯威1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J]1国际金融研究,2009,(6)1

[4]杰克 凯利尤1金融危机源自美国,却重创欧洲[J]1国际金融研究,2008,(12)1

[5]李东平1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极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J]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11)1

[6]郑祖玄1二元结构下的人民币汇率均衡理论[J]1南开经济研究,2008,(1)1

[7]何德旭1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解析[J]1理论前沿,2008,(2)1

(责任编辑:韩元)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97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方式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中国应对措施 国贸15班林棋松 21号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亚洲金融危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和对我国的影响程度,比预料的更为严重。金融风暴给此时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1998年,日元最美元的汇率创十年来最低水平,引发新一轮金融冲击波;我过年初预计出口增长10%,但到5月份却出现了在持续22个月负增长,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状况,长期以出口型这驾主要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突发其来的这场金融危机无疑造成我国出口下及降货币贬值,引起大量失业、经济萧条、金融体系紊乱等现象。 面对严峻和复杂的形式,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以高瞻远瞩和运筹为握的战略性眼光,果断科学决策,开始有条不紊的应对这场危机。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镕基开始实施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刺激经济的措施。 (一)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是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克服经济萧条,实现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经济增长下降,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增长7.8%。 (二)外汇市场上,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在金融危机后,周边许多国家对美元纷纷贬值。而朱镕基领导的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原主要是由于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我国果断加大对骗汇、套汇、逃汇的打击力度,这大大增加了国内外投资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1)

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 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 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 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 4.先秦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发展? 5.先秦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二、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 三、考点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 (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 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内生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 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部分货币职能的白银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因为秦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 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 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 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 (一)什么是信用?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信用产生的两个条件:私有制与贫富差距分化。信用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247907.html,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 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

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亚洲的监管结构尚待发展。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有所作为,亚洲的政府官员们既缺乏国际意识,在心理上也准备不足。美欧之间在适当应对和营救努力方面的协调也不足。这说明,要开始考虑全球政策之前,我们还须先加强国内危机的管理和

从金融危机应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金融危机应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国虽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应对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金融危机折射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金融危机并非偶然,经济危机的总病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些鼓吹通过私有化来张扬个性的人总是回避这样的事实:资本主义私有制其实是“消灭了十分之九个人的财产私有”。少数人为赚钱发财,总会运用资本去组织社会生产力,把“蛋糕”越做越大,以便从中切下尽可能大的一块,这就要以绝对或相对减少多数人的“蛋糕”分配份额作为前提条件。因此,“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其结果势必会形成产品过剩、劳动力过剩和资本本身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目前的金融危机虽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外在形式,但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合乎逻辑的结果,也并没有改变危机的实质。前些年曾流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把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传统思想推到极致,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和解决,因而主张实行彻底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甚至不要政府管制,这就在客观上为次贷危机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华尔街的那些资本大亨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个人收入,不仅冒着极大的风险,制造出无数的金融衍生产品,累积起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还千方百计鼓动消费者们透支消费,形成大规模的房市、楼市泡沫;而有关的金融系统和政府部门,又过高估计了资本运行的合理性、自律性

以及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听任、放纵和鼓励华尔街的种种贪婪、冒险行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次贷发放这只“蝴蝶翅膀”的拍动才引发了一场真正的“龙卷风”。 这场危机的发生,已经使许多人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人对“北京共识”即中国成功的奥秘、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也有了更大的兴趣。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危机其实都在昭示同一个道理:无论进程多么漫长曲折,资本主义终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所扬弃。对这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洞察与把握,是马克思主义者坚定自身信仰的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危机中显示生机和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国际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至少发生了百次以上。其中,令国人记忆犹新的或许莫过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那场风暴来势凶猛,但当它登陆香港并觊觎中国大陆之时,一路攻城掠地的金融大鳄,却只能在中国人的强劲反击下铩羽而归。不仅如此,在那次危机中,我国出口减少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还主动向东盟国家伸出援手,对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相仿,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长期萧条、2000-2001年美国IT泡沫危机等等,也都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同样没有迟滞中国崛起的步伐,反而转化成持续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我们在多次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的事实,已经反复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和上述危机比较,现在的危机确实更为严重。在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关系空前紧密的背景下,它的冲击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现实,过去少见的经济增速下滑现象业已发生。然而,比较各发达国家,正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我们也才有实际的可能来为国际社会共同抵御危机作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削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大刀和小刀两类。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它由贝币演变而来,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路径替代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中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

态。因此,需要从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变迁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增强机制的四个因素是:(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随着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3)协调效应。一项制度的实施将会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联接体,最终形成统一的,具有互补性的体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并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主要有以下影响: (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1] (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 6. 8%。[2]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到6.1%。创多年来之新低。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速低于8%,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5)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更大的困难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参照美国的经验和模式。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敲响了警钟,使我们避免继续照抄美国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加困难复杂的局面。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前瞻(一)讲课稿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前瞻(一)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背景 (一)金融危机:催生AMC的国际背景 1、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及其引致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要素逐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自由流动;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亦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快,金融危机也不断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是1997-1998年如飓风一般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此后,金融危机顺势北上,在1998年波及刚刚加入OECD的韩国,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甚至延伸到了南非和俄罗斯;接着,金融危机的飓风又跨越大西洋,袭击了阿根廷。 2、危机根源:银行巨额不良资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研究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共性之处,即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发生危机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均比较脆弱,而基本面的脆弱性给危机国家带来内外两方面的巨

大压力,一是外部压力,巨额短期外债,尤其是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时,将使本国经济难以靠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来维系,只要资本流入减缓或逆转,经济和本币都可能遭受重创;二是内部压力,薄弱的银行监管导致了银行尤其是资本金不充足的银行过度发放风险贷款,当风险损失发生时,银行缺乏资本以发放新贷款,甚至破产,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NPL)就引发了银行危机。 3、解决银行危机:AMC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化解银行危机,各国政府、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以解决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破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RTC)以解决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从此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呈现加速趋势,继美国之后,北欧四国也先后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其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大规模重组。随后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如波兰成立的工业发展局)和拉美国家(如墨西哥成立的FOBAPROA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法国等也相继采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策略以稳定其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也开始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例如,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管理局(KAMCO)、泰国的金融机构重组管理局(FRA)、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处置机构(IBRA)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质是指由国家专门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张梦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产生原因 要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必须先了解下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一,信用扩张。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即为谋求更高的利息,增加银行的收入,对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差的人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政府曾提出让一些收入不稳定、信誉等级较次的美国家庭获得自己的住房,因此鼓励投资银行向这类人群发放无抵押和无首付的房屋贷款。这种贷款风险极大,这些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便将这些债务以证券的形式向全球发售,同时为了提高这些证券的信誉,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也参与进来为其担保。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被世界所效仿。其二,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为了缓解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2001年经济衰退,2001年美联邦储连续11次降息,又在随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危机来袭】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_吴海兵

财政 金融 投资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吴海兵(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融理论及政策;唐 艳芳(1968-),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 吴海兵,唐艳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 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路径替代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6)01-0113-04 Analysis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s Financial System W U Hai-bing,TANG Yan-fang (School of Economic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The way of the change of system depends on the preference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 t group.The cor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 tem is the change of the demand of the government.Because of some disadvantage of our system,we have to improve our system and try to find some other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instead. Key Words:the change of financial system;ways to be depended on;spare ways 我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 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我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 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便是金融制度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扩展、金融体系脆弱和边际金融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进入金融核心制度来实施对现有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一)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且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在诺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及对此路径的依赖,不仅起因于制度的收益递增,而且也是因为制度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因此而产生的正的交易费用。因此,分析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还必须分析市场结构和正的交易费用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诺斯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起来,试图提供一种用于分析长期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框架。诺斯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制度报酬递增和可竞争性市场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 1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