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7页、18页信息窗1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 导学提纲、多媒体、图片等

学习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主学习

问题1:展示联合国会员的国旗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图片,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1)这些都是什么图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2)想一想如果从中间对折会怎么样?

(3)给这个图形起个名字?中间的折痕所在直线叫什么?

问题2:我们学过那些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对称轴吗?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1)说一说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2)画出这些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 回报问题1,评价质疑。

展示联合国会员的国旗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一幅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旗帜的美丽,并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说出自己对这些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看到澳门区旗,老师有些心里话要和同学们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因为某种原因,丢失了他心爱的三个孩子,经过母亲的努力,已经有两个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就是香港和澳门,但她的第三个孩子却还没有回到她的怀抱,你们知道是谁吗?让学生知道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愿。

总结概念: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找出它的对称轴,说给你的同位听。

同位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

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 回报问题2,评价质疑。

研究平面图形

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容易。说三角形、梯形时注意引导是什么三角形、什么梯形,表述要准确。也有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动手验证一下,明确结论。

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借助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动手折看看。

追问: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吗?

交流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进一步明确这个结论,才能印象深刻。

3.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打开课本第19页,自己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只完成左边一题即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找关键转折点;

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

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

按照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题。

三、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如何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找关键转折点;点出其对应点;连线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自主练习1——5题。

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增加一部分:中国银行标志、联通标志、汽车徽标标志等的判断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订正答案,明确图形1有两条对称轴,图形2有三条对称轴,图形3有无数条对称轴。

第3题:想一想、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问:本题就像是在做什么?(照镜子)

第4题: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在前面的新授中已随机完成。)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使用建议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既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验,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3.需要破解的问题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和如何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相关链接:

第2课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9页、20页信息窗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的探索过程,掌握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的画图方法,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想象、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对应思想在图形全等变换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

思质疑、有序表达等学习习惯。

3.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丰富的图形世界,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的具体步骤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导学提纲、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拟订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教师课前激趣,课件出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揭示课题“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提示自主预习导学提纲

1.回顾旧知,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

在方格纸上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画后找一找每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

数一数,相应对称点到对称轴之间各有几格,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1:先想一想怎样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再试着画一画。

问题2:

画后观察你画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另一半合在一起是轴对称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内根据图形的另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回顾旧知”,应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对称轴。

交流时学生展示找对称轴的过程,讲解清楚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

预测:学生能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或凭借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经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预测:学生能找出对称点,数出相应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格数,学生会发现相应的对称点到对称轴之间的格数是相同,但可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需要教师小结出,对称点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相等。

2.汇报交流问题2,评价质疑,探讨交流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的方法。

(1)展示画的过程,讲解这样画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原有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方法1:大多数学生凭借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感觉,直接画对称线段。

预测:学生虽然凭借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感觉,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但在他的潜意识中是应用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画,根据原有图形中各条线段占几格,离对称轴有几格,再数原有图形各线段离对称轴各有几格,画出另一半相对应的线段。顺着原图的样子按顺序画对应线段。

质疑:为什么这条线段要画在这儿,只占一格呢?(如图①)

学生在画出图①前三条线段时,都要让学生讲解清楚,这条线段为什么要画在这儿?

预测: 图①各对称线段的画法,学生容易讲解。图②的上面第一条线段是斜着的(如图②),有的学生直接采用画对称线段的方法在画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困难。

学生在交流时只要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说出画的理由,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方法2:少部分学生采用先点对称点,再连线的方法。

预测:有的学生点的对称点多一些,如图③。

有的点的对称点少一些(只点几个关键对称点),(如图④)。

质疑:学生展示画的过程中,每点一个点,要让学生讲解清楚,为什么这个点要点在这个位置?(讲解图①时,可详细些,图②可简单讲一讲)

预测:学生能够表达出找对称点的过程,如图③,先找到原图中的A 点,数A 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格,再从对称轴往右数出1格,点上点 ……

在质疑中交流中,学生获得找对称点的方法:先确定原图中的点,数出原图形中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个格,如,先找到A 点,数出A 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有1格,顺着A 点所在行数从对称轴向右数出1格,点上点,就找到了原点的对称点。

预测:学生点完对称点后,在连线的过程中都能根据原图的样子按顺序连线,可能有的学生连线时不用尺子。教师强调连线时用直尺。 ① ②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在找对称点时,哪几个对称点可以不点?

在质疑交流中,学生体会到,点对称点时只需找几个关键的对称点,主要找围成图形的每两条线段相交的点和图形的顶点。

(2)对比两种画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测: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体会到,虽然画法不同,但都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称轴到图形两边的距离相等。都是应用了对应的数学思想画图。

质疑:以上两种画法你选择哪一种画法,为什么?

预测:大多数同学选择找对称点的方法。简单,不容易出错。

有少数学生也可能认为找对称点的方法麻烦,找完点后,还得连线,不如画对称线段一步到位。

还有的学生认为画简单一些的图形可以采用画对称线段的方法,如画第一个图形采用画对称线段的方法。但在画第二个图时,直接画对称线段,有点困难,因为图中有一条斜着的线段,在画斜线段的对称线段时有些困难。

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教师不给予评价,随着学生练习,会慢慢体会到找对称点方法的优越性。自我选择才会主动应用。

最后,提醒学生观察画完后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汇报问题2,评价质疑,抽象概括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预测:学生能结合问题1中的具体例子,说出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过程,但很难用抽象简明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方法:

一找,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线段的相交点、端点等。

二数,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三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点点。

四连,按所给图形顺序和样子连接各点。

画后,看一看画出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合在一起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根据轴对称图形特点想办法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通过亲自动手画一画,反思自己画的过程,共同研究出了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一找,二数,三点,四连。(学生说一说怎样找?怎样数?怎样画?怎样连?)画完看一看,画出的一半与原来的一半合在一起看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画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应用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今后学习中要善于从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心里明白怎么做,还要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先标出右图轴对称图形一半的各关键点,

再点出各关键点的对称点。

本题,意在巩固学生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

形的另一半的找对称点的过程。

2.课本第20页第5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5题中的第一个图形。此小题图形比较简单,学生先完成此题,做完后,同桌交流具体画的过程,分别讲清楚一找,二数,三点,四连的过程,最后还要回头看(看画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一半合在一起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养成检查的学习习惯。

独立完成第2、3、4小题

第2、3、4小题图形比较复杂,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关注学生画的过程,对理解慢的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们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特别是因为不找对称点,画图画错的错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再次体会找对称

点画法的优越性

3. 方格纸上有一个图形,它是一个

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先确定对称轴,

再画出另外一部分。

题目原题中没画对称轴,学生根据自己的空间想象先确定对称轴,再画出相应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画法。

4.总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节课学习不但掌握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还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出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桌之间在交流时能互学、互助,敢于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想法。通过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体会到,观察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板书设计: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一找关键点

二数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对应的数学思想

三点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四连连点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本节课,亮点之处:

(1)复习题的设计为新知的探讨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学生在反思找对称轴的过程中,在交流对称点到对称轴有几格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打好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自由选择画法,自觉选择最优法。由于画第一个轴对称图形比较简单,所以许多学生采用直接画对称线段的方法,课堂上我没有评价哪种画法好,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哪种画法适合画所有的轴对称图形。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学生自己去积累,而不是老师说哪种方法好就好,当学生在画稍复杂的轴对称图时,都主动采用“找对称点”

的方法。主动获取的方法,学生才会铭记于心。

(3)在学习中渗透对应思想。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本课,我把此数学思想直接点给学生,学生再次体会到对应数学思想的内涵,体会到对应思想在学生数学过程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使用建议。在学习本信息窗的第1课时时,要让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体会到对称轴到图形两边的距离都相等,知道什么是对称点,轴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这样在学习本课时就会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需要破解的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们做的、想的不能同步,老师如何把握点拨,讲解的火候。

第3课时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2-25页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在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活动中,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学会欣赏平移图形,并能够通过图形的平移设计出图案。

教学重难点

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缆车、升旗、风车、车轮,问:“这些现象在数学上称为什么现象。”(平移、旋转)

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2.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6幅图片。

提问: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

(2)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明确其中的第2、3、4幅图案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

通过信息窗的6幅图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判断哪些图片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

提问: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

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

(适当提示方法: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

2.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

小组共同探索,交流平移过程。

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

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者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

2.提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有困难时适当提示)

讨论交流(以某一点为例:先向左平移2格与左上方的图在同一竖线上,再向上平移2格重合……)

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

只能观察一个点吗?同桌互相另找一点平移练习

还可以观察几个点或其他部分。

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

提示: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小结: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要注意什么?

(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或竖直线上时,通过对图形某一点(或几点)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2.学生独立画剩下的平移,完成图案。

学生在操作中只要平移的合理就加以肯定,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并在作图中体会到独特的数学美。

完成后,在班内展示交流,体验成功。(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第23页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第24页第2题。

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移能够重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折扇和手掌由于图形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通过平移重合。

3.完成第24页第3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选择一个点详细说)

本题的难点是确定平移的格数。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平移时应

先找到一个参照点,参照点平移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说。

4.完成第24页第4题。

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独立画图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时帮助。

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的方法:先选择图形中的某个点或边,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课后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交流收获。

最后,教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一组由平移或旋转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剪纸等,最后两副是通过旋转才能得到的。

教师小结:最后两幅图片是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吗?(不是)那是通过旋转后才能得到,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通过最后的图片欣赏激发学生对学习旋转的期待和渴望,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注意: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情景引入,体会平移。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出示信息窗的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着重围绕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的?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图例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平移的方

法。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提供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方法的过程,如:出示图例2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画等形式,自己先完成,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平移的方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还要留心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方法。

(3)梯度练习,应用平移。

本节课练习的难度梯度呈现。主要分三个大的层次:一是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判断。如:自主练习1.2题判断哪些是平移、旋转。二是在方格纸上把抽象的简单图案平移,如:自主练习3题。要求用填空的形式完成此题,这是一个过渡题,为学生独立画图作准备。三是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和字母,如:自主练习4题。将图案进行两次平移,这是学生把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去的一个题目,也是检验是否真正掌握平移方法的题目。

2.使用建议。本教案在讲解平移方法时,是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完成第一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接着画。教学时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平移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生成。

3.需破解的问题。对于复杂图形的多次平移,学生还是很难正确完成,应增加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第4课时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2-26页信息窗2第2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感知旋转现象,认识旋转,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

心点、方向、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进一步探究旋转的特点。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并能灵活运用旋转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3.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在操作中提高动手能

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30°三角板、方格纸、学具棒、直角三角形纸卡、各种图形小纸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三分钟)

1.同学们请看(教师来回推拉铝合金窗)窗子的左右移动是平移现象,墙上钟表走动的指针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呢?

2.知道大家都喜欢画画,老师今天特意选了几幅美丽的图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图一图二图三(1)观察这三幅图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判断出三幅图中每幅图都是由图案其中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基本图形旋转后大小、形状都一样。(教师适时依据图形旋转的特点给予引导。)

(2)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设计出这样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操作感悟,自主探究(五分钟)

1.(课件出示走动的钟表)

仔细观察秒针运动的,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秒针围绕着中心的轴,按顺时针的方向转动)

揭示:旋转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2.谁能描述一下秒针从“12”走到“3”的旋转现象?

(学生尝试描述发现,只有旋转中心点和旋转方向还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旋转。教师适时给出旋转角度的概念。秒针从“12”走到“3”旋转了90°)

(板书: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1)想象一下:秒针从3到6,从6到9;然后从12到9,从9到6,说一说秒针各是怎样旋转的?

3.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在上面点上一点,用“A”来表示,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小棒,一端点对准“A”点,另一端也在纸上点一点标上“B”,把两点连成线段“AB”。把小棒与线段“AB”先重合,操作要求:把小棒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小棒旋转后的位置。

(学生动手操作,同位间可以先说一说。教师巡视适时的给予引导,利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来确定90°)

三、展示汇报,交流体验(五分钟)

1.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全班交流。(汇报的操作过程和画图步骤力求清晰、准确,说出哪一条线段围绕中心点按照什么方向旋转90°,关键指出从哪到哪是90°。)

2.继续提出旋转要求小棒放回线段“AB”位置,把小棒绕“A”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按要求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

3.小结:进行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揭示:旋转时要明确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五分钟)

1. 观察第图一,这个图案的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能得到这个形状的图案?

2.大家拿出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三角板或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纸卡,自己先操作试一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板的?三角板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时引导学生注意旋转的三个要素,找准以哪条边为基准旋转来确定旋转的角度)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十分钟)

1.指名生上台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全班交流,对出现的正确方法都要予以肯定。)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是以30°角的顶点中心,以顺时针方向,每次旋转90°,旋转了3次。

揭示:三角形的每条边也都会绕着这个中心点顺时针旋转90°。

2.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三角板旋转的过程吗?我们先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

(1)先在方格纸中间的位置画出一个形状的直角三角形(课件出示竖着的直角边和方格纸上的竖线重合,下面的顶点在方格的一个交叉点上,标上字母“0”),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

旋转90°后的图形吗?

(2)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完成画图,教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以“0”为中心点,先画顺时针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顺时针旋转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

(3)大家将旋转后得到的继续“0”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

(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

3.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再做一次旋转好吗?听清要求,还是以“0”点为中心,把它逆时针方向旋转90°。

(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提示。)

(1)完成后,展示交流画法。

(2)用逆时针旋转的方法怎样得到图一?

(学生可能回答出:连续这样的旋转3次。)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三分钟)

1.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2.谁能说一说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按刚才画图的方法步骤总结归纳画法,明确要先找准关键点或一条边,画出旋转后的点或边,然后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其他的边。)

七、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八分钟)

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图形旋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咱们就来试一试吧!(出示自主练习)

1.课本第25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2.课本第25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的方格纸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同位交流画法。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楚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3.课本第25页第7题。(学生读懂题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两个小题都有多种方法,交流时要开阔学生思路,不拘泥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清楚。)

八、全课总结:(一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连续旋转图形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有以下特点:

(1)利用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实物操作演示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特点,本课设计的几处实物操作演示,首先通过观察秒针的运动进一步理解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明白要描述物体的旋转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接着旋转小棒的操作活动,紧紧围绕三个要素缺进行,落实了怎样知道小棒旋转了90°,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会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拿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 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 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

编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 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 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 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 (三)知识应用 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2.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 ……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 1×5=()口诀:() 3×5=()口诀:() 2×5=()口诀:() 5×4=()口诀:() 5×5=()口诀:() 第二关:你会算吗? 第三关:你行我也行。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乘法口诀编一道应用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四)课堂检测 1.完成下面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二十五;三五() 四五();()一十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8.8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共有名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也基本养成,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握所学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差距较大,肯定会有部分后进生理解分析能力比较差。因此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抓不懈,会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上课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能自觉地完成课内作业,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三个领域来进行设计教学的。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表内除法)都属于数与代数的范围。 第三单元的角的初步认识和第六单元的认识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和两个智慧广场。 教材把乘法的初步认识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体验生活中连加现象到体验同数连加现象,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加大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为学生学习乘法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教材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选取新颖有趣的素材,通过实际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内容富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乘法的认识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内乘法(二)更是从学生身边的缝沙包、叠纸啪和做中国结这些学生熟悉的制作引入学习的。本册教材空间较大,其中的两个创新点很有特色,把同数连加的写法,写成乘法算式;用加法算乘法,改用口诀计算乘法这样计算起来就很简便,让孩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际的生活情景图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辨别方向,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6、通过对本册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之一。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混合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

最新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计算有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1: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

2、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并回答: A. 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信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 学生观察并交流汇报。(提出问题) 2、探索新知: (一)千的认识 1、解决问题“一千是多少?”。 A、你认为一千是多少?学生说一说。 B、交流: a、根据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数一数,感知10个一百是1千。 b、再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拨出1千来(关注学生拨珠过程,适当引导),近 一步感知10个一百是一千,并理解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2、让学生再用计数器拨一拨,一个数一个拨。 3、让学生感知一千的多少,1000页纸,1000粒玉米粒。 4、感知“千”这个计数单位和“千”在数位顺序中的位置。 (二)百的认识 1、解决问题“一百二十五是多少”。 A、学生合作尝试用计数器拨珠认识一百二十五 从99开始,边拨边数,数到125。(关注99-100、 101、110几个段 的拨珠) B、怎样写一百二十五?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写数的方 法。 C、学生说一说125的组成。并说出为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案 第一单元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除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课时分配: 变花……………………………….1课时 变葫芦…………………………… 1课时 大变鸽子………………………….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第一课时: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备课时间:2011、8、26 上课时间:2011、8、29 序号:1 教学内容: 信息窗1“你问我说”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的学习过程,对后面学习乘法的认识打好基础。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变花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魔术师变花,变了3次每次2朵;有4个鱼缸,每个鱼缸4条鱼;空中挂着5串灯笼,每串3个;有4盏聚光灯,每盏有6个灯泡。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青岛版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复习备课 第一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复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等知识点,感受大数的意义,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复习重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及读写 复习难点:数感的培养 学具准备:投影等 课时:1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山东,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知识。 二、创设情境,建构知识体系 (一)出示材料:资料:《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现有海岛69个,岸线总长132公里。青岛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5种,中国驰名商标6个,有4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12家企业入选国家500强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共168种。 从计数原理入手复习。 1、学生阅读思考: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已经学到的计数单位? 学生可能答:个、十、百、千、万。 2、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答: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3、共同小结:10个小单位合成一个大单位,我们学过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从右到左)万千百十个,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板书:计数单位) (二)针对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1、你能发现我们“青岛简介”中的数字吗?(学生读数) 2、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字写出来吗?(学生写数) 3、你知道这些数有多大吗? 4、你能将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5、同学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有什么好方法吗?(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回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从位数多少、数的组成和近似数等方面考虑。) 6、你能从文中再发现几组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学习,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7、小结: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这个数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数大,最高位小的数小。 (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1、你能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个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的答案不同,那到底谁的更接近呢?首先让我们想想估计的方法。(板书:估计) 学生总结估计的方法:1、先估计一行有多少字,再数出有几行的方法。 2、先估计空白的格数,用整页纸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数的方法。 3、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分组讨论:这段话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时说出估计时所用的方法。) 4、同学们估计出了这段资料的字数,看来同学们在估计时很有策略。老师这儿有一段资料,你能很快估计出这段话有多少字吗? 5、小结:在刚才的估计中有的同学速度很快,看来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估计的方法,对比这两段资料的篇幅进行估计,是一种好方法。 (四)根据这些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解答时说出口算原理) 小结:同学们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关键是掌握了算理,把整百的加减法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换成了一位数或两位数间的加减法。 (五)同学们再读这段资料你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思想)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部分) 1、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本单元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体现知识的形式与建构过程。本单元把同数连加单独编一个信息窗,在这个信息窗中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同数连加计算,并体会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这样处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同数连加算式特点的认识,有助于体会加法的局限性,使学生充分的体验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繁琐,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捷性。 3、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材通过三个不同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本单元设有三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正在表演变花的情境,通过“一共有多少朵花?”和“一共有多少个灯笼?”等问题,学习几个几连加,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正在表演变葫芦的情境,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葫芦?”和“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等问题,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用乘法比较简便,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魔术师变鸽子的过程。通过解决“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和“现在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两个问题,学习有关1和0的乘法,让学生知道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学会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拿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你能接着往下编吗?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

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学生独立观察。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 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 (三)知识应用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车轮?2.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 1×5=()口诀:() 2×5=()口诀:() 3×5=()口诀:() 5×4=()口诀:()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信息窗1→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下火车的人数,停车场停放汽车的数量、住宅楼的户数及花坛中花盆的数量。借助“一千是多少?”及“怎样写一百二十五呢?”引入计数单位千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读写。教材内容选择联系城乡的现实性素材,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大数。学情分析: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增强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进而学习数的认 读。教学时除用好教材中的情境以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贴近本地学生实际的与万以内数 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明白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教学构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并认识万以内的数;再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教具准备:学具盒,计数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美版)

2020年最新?第一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学会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拿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

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学生独立观察。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 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 (三)知识应用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车轮?2.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 1×5=()口诀: () 2×5=()口诀: () 3×5=()口诀: () 5×4=()口诀: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 全册教材内容 本册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如下:万以内数的认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图形与拼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混合运算;统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分、秒的认识;图形的周长;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 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 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 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 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⑴、平面图形的认识: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⑵、图形的拼组。 三、统计:分段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奇妙的动物世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户外活动:加深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五、回顾与整理:回顾整理全册内容。 全册教材内容分析 一、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第一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 扩展。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 二、用,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意义,同时也有利于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将认识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这不仅是大数的计算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把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发现学生的数感。在教学数的组成、读法和写法时,教材提示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思考和探究,结合已有经验自己感悟并总结出数的组成规律以及数数的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数感。 四、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长度单位“厘米”、“米”,本册教材中将要学习“毫米”、“千米”和“分 米”,这样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将会逐渐完整。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在编写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五、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共分为两个单元,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和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剑法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为基础知识,它既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的延续及发展,又是今后学习大数加减的基础。用舒适计算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以电脑娃娃的话提示我们对方法要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1,以及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为上加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 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之一。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混合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四、班级情况分析 、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也基本养成,但是仍需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另外,班内的学习气氛尚不够浓厚,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常抓不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二年级下册数学新青岛版教案

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数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形的周长公式。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统计与概率 1、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实践与综合运用 1、加深对万以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3、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的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用加减法、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完整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完整版) 课题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备课课型教案个数共6课时 主备人王斐斐主讲人王斐斐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开放性强。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

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直观感受,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造成困难。所以,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在本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地制宜的组织和开展其他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水平不能作统一要求。如有的学生能利用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有余数除法的商,而有的学生则需借助竖式计算出商,都应受到表扬。教学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允许他们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5、本单元的评价,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分一分,再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在活动中,学生的分法可能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同时注意考查学生活动的参与程度、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切忌为了计算而计算。 课题信息窗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2、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板贴、食品卡片、小棒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09页,过年——总复习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 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小朋友在数鸭子)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你能根据图画讲一个故事吗?小组同学讨论后再互相交流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作业设计: 和爸爸妈妈一起复习“过年情境图”. 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 左边右面(按照顺序)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青岛版认识方向教案】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6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 给定东西南北中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方向。 3. 认识平面图,在平面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 1.认识辨认东西南北四方向。 2.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方向。 难点: 在生活中能辨认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的学校很漂亮。 生2:我们的学校还有很大的花坛,还有教学楼、实验室、餐厅?? 师:今天,我们就邀请热情的小导游——小军,带着我们一起去参观他美丽的学校。(教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校园)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1)、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师:瞧,多美的校园呀!走进学校的大门,你们发现校园里都有什么建筑物呢? 生:有教学楼、实验楼、还有宽敞的操场。 师:同学们,那他们都在小军的什么方向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得问问大家,你们认识方向吗?生:认识。 师:谁能说说你们都认识哪些方向? 生:我认识东。 师:你能指指吗?(学生用手指指东方。) 师:你怎么断定那里是东? 生:那是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除了东方,你们还认识哪些方向? 生:我认识西方。 师:你能给大家指指哪是西方吗?(学生指西方。) 师:为什么那里是西方?

生:因为太阳从西方落下。 师: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方。除了东、西两个 方向,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呢? 生:左边是北方。 师:你是怎么知道左边是北方呢? 生:因为晚上北极星在那个方向。 师:你还知道晚上北极星在北方,你的知识真渊博。 师:还知道哪个方向呢?生:这边是南方。(学生用手指着右边。)师:为什么?生:太阳中午就偏向南方,指南针也指向南方。 (2)儿歌帮助记忆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厉害了,在生活中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为了让大家更快更好地 认识方向,老师给大家介绍一首儿歌,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 方向歌 早上起床,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动作演示,巩固方向。 师:你们愿意加上动作再来一遍吗?生:愿意。 师:好,全体起立。 (师生同说“方向歌”,同时伸出右手,后面是西,用手指向西方。)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次你们自己边指边说一遍,开始。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