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2复式折线统计图

2.2复式折线统计图

2.2复式折线统计图
2.2复式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

1.填空。

(1)这是一幅()统计图。

(2)()月到()月营业额下降得最快。

(3)()分店的营业额较高。

2.李欣行车情况统计图。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李欣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李欣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李欣在路上停留了吗?停留了多少时间?

(3)李欣骑车行驶的最后30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了多少?

3. 你能根据下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吗?

李宁和张雪3~7岁身高统计表

答案:

1.折线 3 4 第一

2.2小时30 15 停了30分钟15 15

3.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五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 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 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 (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具学具准备: 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7、试试看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枣庄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检测(答案解析)

枣庄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检测(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病人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B. 病人的病情在好转 C. 在5月3日6:00到12:00之间体温下降最快 D. 病人体温逐渐降低,5月5日后还将继续降低 2.要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和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D. 统计表3.下列信息中,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 B. 六年级各班做好事的人数; C. 4月份气温变化的情况 4.下面一组折线统计图中,哪个折线统计图更合理?() A. B. 5.晚饭后,爸爸去洗澡。热水器里装有50升热水,爸爸洗了6分钟,用了40%的热水。6分钟后,小明去洗澡,他也洗了6分钟,把热水器里的热水全部用完。下面的图( )正确地描述了热水器里热水的体积变化情况。

A. B. C. D. 6.学校教学楼有四层.六(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A. B. C. 7.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 A. 数量的多少 B. 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C. 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D. 数据的分布情况 8.折线统计图表示()。 A. 数量关系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B. 数量的多少 C. 部分与总数的关系9.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哪种统计图?( )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10.如图: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护士每隔()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6页—107页的例2和练习二十六。例2是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在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个单式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二)核心能力 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霾”的生活情景,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掌握绘制方法。 2.在对比、分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经历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五)学习难点 尝试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学习单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复习 作业单一:请根据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从中任选其一,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读取数据 师:最近天气真是阳光明媚啊,有些日子不见那个家伙了,知道老师说的谁吗?(霾)关于霾你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如:霾是指原因不明的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以及霾的危害等。 师:嗯,别看“霾”的个头儿小,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可不小!(课件出示霾的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霾”有关的数学问题。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 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 学生读统计表,并解释表中的微克,感受微克/立方米。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板书: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有感觉的话,可以把这个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生汇报课前制作的统计图,并生生评价。 师:再读一读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又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会分别知道A或B城市过去24小时空气质量的数据以及其变化趋势)并且试着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数量多少、变化趋势、直观等)

(完整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训练题.docx

光谷二小金地分校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姓名:家长签字:等次: 一、填空题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折线统计图和(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情况,而且还能更好的( )折线统计图。 )数据数量的多少及 )出两组数据的 ()。 4、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 )顺次连接起来。 5、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 (2)甲、乙两车的时速差是()千米 /小时。 )千米 /小 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6、右图是某市金威啤酒厂 )千米。1999~ 2002年啤酒产量情 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已知某县农民 2011 年------2015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蔬菜种植: 201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25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畜牧养殖: 20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0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450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65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3000 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己设计标题和图例) 三、已知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2016年 2 月制 月份 气温(℃)123456789101112城市 北方甲市-18-150102428303025125-10 南方乙市51620253035383835302015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根据上面的统计 ( 1)这两个月城市的月平均最高和 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 ( 2)两个城市哪个月的温差最大?差是多少摄氏度?

最新完整版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七星关区阴底小学陈清勇教学内容: 1、复式折线统计图 2、教科书第74~75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2、复习学过的统计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学过哪些统计图呢?谁来说说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课件出示青岛市及昆明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统计表。 2、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分析。 根据统计图,你知道青岛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少吗?根据图中折线,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3、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分析。 根据统计图,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4、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比较,能解决问题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张图合起来) 5、引导学生在“青岛市2003年各月水量统计图”上绘制“昆明市2003年各月水量统计图”(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完成的合成的统计图 指出:把这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了。知道它叫做什么吗?(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 6、进行观察。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压轴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压轴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病人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B. 病人的病情在好转 C. 在5月3日6:00到12:00之间体温下降最快 D. 病人体温逐渐降低,5月5日后还将继续降低 2.为了清楚的展示某商场冰箱全年销售量的变化趋势,用()更适合。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D. 统计表3.李林和小强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李林比小强先出发,他们所行路程和时问的关系如右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行了20千米 B. 李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 相遇后,李林的速度比小强慢 4.甲、乙、丙三人一起修剪一块草坪,三人修剪草坪的速度相同。一开始三人同时修剪,5分钟后,甲和乙有事离开,只留下丙一人修剪。下面四幅图中,()能表示修剪的时间t和修剪好的面积S之间的关系。 A. B. C. D.

5.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6.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是() A. 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B. 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不容易看懂。 C.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7.要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和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8.如图是某商场跳绳销售情况统计图:买7米跳绳需要() 元. A. 18 B. 36 C. 42 D. 48 9.学校教学楼有四层.六(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1、小林和小明骑自行车从学校沿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林比小明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行了20千米 B.小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个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园 D.相遇后,小林的速度比小明慢 2.下面对统计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刚先到达终点

B.小刚先快后慢 C.小强先快后慢 D.小刚和小强同时到达终点 3.甲、乙二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近五次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结,如图,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乙的第二次成绩与第五次成绩相同 B.第三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第四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五次测试甲的总成绩比乙的总成绩高

4.小明和小芳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明比小芳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租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车行了20千米 B.小明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司 5.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 )

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 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 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 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 6.“龟兔赛跑”:领先的兔子看破着缓缓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下面图(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 A. B.

C. D.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从原先的四年级下册改为安排到五年级下册,这样的编排更加有针对性和统一性。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增加了统计表的回顾,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充分感悟,发现各自的特点。 画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调查对象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比如在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性的上海老龄化问题为题材展开教学,并且让学生结合全国的人口数据去发现规律,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上海和全国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3.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要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例如,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身高的数据,对照陈东的身高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通过调查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记录自己零用钱的收入、支出情况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1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用统计表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通过提问:参赛队伍的数量有怎样的变化?引出并介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价值。 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 例2以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展开教学,教材以上海市为例,用单式统计图分别呈现2019—2019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在比较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产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需要。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数逐渐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全国的人口数据,进一步感受全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统计》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1、情景引入: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5.2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5.2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六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下面是张强同学调查的某地区近几年的年降水量情况统计表。 某地区近几年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新|课 | 标|第 | 一| 网 看图回答问题。 (1)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 )年,最少的一年是( )年,两年的降水量相差( )毫米。 (2)这几年的平均降水量约是( )毫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2. 根据下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某地6~18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情况统计表 X k B 1 . c o m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2)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3)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3. 康康集团20011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一月份:彩电4200台冰箱2400台空调2600台 二月份:彩电3500台冰箱2200台 空调2800台

三月份:彩电3800台冰箱3200台 空调3700台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康泰集团2011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________年________月 篇二:北师大六年级上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下面是张强同学调查的某地区近几年的年降水量情况统计表。 某地区近几年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看图回答问题。 (1)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 )年,最少的一年是( )年,两年的降水量相差( )毫米。 (2)这几年的平均降水量约是( )毫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2. 根据下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某地6~18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情况统计表 篇三: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 五下第七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1.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2.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1)

复式折线统计图_教案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教材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p76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形象直观,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直观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悟 1、出示表示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互相说说)

你知道北京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吗?哪个月最少呢? (2)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2、出示表示常州市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1)提出新要求: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2)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 小结: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要将这两幅图合成一幅图,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3、出示合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北京市、常州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标题、制图日期。

(易错题)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易错题)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卷(包含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要反映一个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用()比较合适。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统计表 D. 以上三种都可以 2.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是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的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示意图是()。 A. B. C. D. 3.要统计东莞近五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D. 不确定4.肖勇和妹妹一起去上学,途中肖勇发现忘带作业本,于是他跑回家,拿好作业本,马上向学校飞奔而去,刚好在校门口追上了妹妹,下面哪幅图描述的是肖勇和妹妹上学路上的情景( )。 A. B. C. D. 5.下面一组折线统计图中,哪个折线统计图更合理?()

A. B. 6.如图是某商店2013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下半年平均每月营业额是()万 元. A. 12.5 B. 15 C. 30 D. 60 7.如图是某商场跳绳销售情况统计图:买7米跳绳需要() 元. A. 18 B. 36 C. 42 D. 48 8.折线统计图表示()。 A. 数量关系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B. 数量的多少 C. 部分与总数的关系9.要反映一~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最好选择( )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10.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哪种统计图?( )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11.要反映当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用()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人教数学五年级下-知识讲解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 方法 问题导入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这样看着,不太容易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啊!怎样比较方便呢? 过程讲解 1.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从上面的两幅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知道,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在各个年份的数量及增减变化情况。例如;2001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是5.76万人,死亡人口数是9.34万人;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根据已知的两幅折线统计图无法直观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更方便的办法是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3.制图方法 (1)写出统计图的标题,标题写在图的正上方,在标题右下方标明制图日期(也有不写日期的)。 (2)根据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 (3)在横轴(即水平射线)上等距离地画出10个点,表示各个年份。 (4)在纵轴(即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定的数量。单式折线统计图上每一小格表示0.25万人,在这里为了方便画图用每一小格表示0.5万人。将纵轴自下而上分成与所确定的单位长度相等的小段,并在每小段的分点旁标明数量,起点标0。在左上方标明单位“人口数/万人”,然后画好格子图(也可不画)。 (5)用两种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种不同的量。例如用实线图例表示出生人口的数量,用虚线图例表示死亡人口的数量。把图例标在标题的右下方。 (6)按照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所对应的各点,再根据图例顺次连接各点。 4.展示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5.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像上面这样,用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组不同数据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6.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一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及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及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了: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例题,练习二十六和课件上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及会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我把这些内容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 (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死亡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数,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的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 木垒县第一小学李雪青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06-10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基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预习导航: 1.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哪几种?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要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折线统计图有哪几种? 4.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老龄化? 5.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人口负增长?

师:那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把这些知识可以形式这样的图表形式。(课件显示) 单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那么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课件给出一组老龄化的图片。 师: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呢?之前我们已经查阅资料,了解到什么是老龄化?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其实老龄化就是指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0或者以上的,就称为老龄化。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人口老龄化呢? 生:可能是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 师:如果根据大家的猜想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可能会影响

到人口老龄化,那么这两种数据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就以上海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课件出示上海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这两幅图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数量。 不同点:统计的内容不一样,统计的数据不一样。 师:那么大家能很快读懂图上的内容吗?那老师就检测一下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是多少? 2.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是多少? 3.哪一年上海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的差距最大? 师:哎!怎么了? 引导学生发现不能很快发现这个答案。 师:是,上看一眼,下看一眼,确实很麻烦,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把两个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合在一起?以前有这样的学习经验吗?(生答)回忆旧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类推的学习方法。的确,两幅图可以合并,下面就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预习到的新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剖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在我们日常工作、生产生活中很常用的统计图。它除了具有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还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从而看出数量的发展趋势。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线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种数量。 理由:两种不同的折线,区别于两种不同的数量。 2、一种数量描点连成折线后,再制作第二条折线。 理由:如果两种数量的描点同时进行,非常容易出现错乱现象。 3、先按照数量的多少依次描出各点,并在各点旁注明数据,再把各点顺次连接成折线。 理由:描点过程中要注意依次进行,不能跳过。且描点时要注意描点后立即标上数据,以防忘记。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可从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 1、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从点的位置的高低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大小。 2、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通过数据的逐年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手机与电脑的拥有量越来越普及。 3、可以清楚地显示两组数量在变化与发展中的差异。在2000年时,家庭拥有手机与电脑只相差一家,后来数据逐渐拉大,到2006年相差12家,但在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6家。 点评: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注重感受数据的发展和变化,更要重视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练一练 下面是强强摘录的北京和南京两地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掌握绘制方法。 2.在对比、分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合情推测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经历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学习难点 尝试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学习过程 1.课前复习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 2.新知探究 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 请你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4)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有哪些不同? 3.巩固练习 (1)2015 年龙潭湖庙会和地坛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a)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b)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c)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d)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看图回答问题。 (a)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的变化趋势吗? (b)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五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到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c)小明住在甲地,他们一家要在十一黄金周去乙地旅游,你认为应该做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以前教学单式条形图和复式条形图是分开进行的,单式条形图在四年级教材里,复式条形图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里。本单元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以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与复式条形图的基础。我们知道,虽然条形图和折线图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条形图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仍然有本质上的一致,学生已有的利用直条表示数据的经验可以变式应用于折线统计图。所以,具有同时学习单、复式折线图的条件。 第二,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统计素材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相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事实。因为感兴趣的素材应该是他们喜欢的,比较熟悉的现象与事实,有助于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本单元例1用折线图表示一名儿童从6岁到12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练一练”则用折线图表示学生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例2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练一练”则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的保温性能。练习四里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有表示病人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表示风信子的根和叶生长情况的复式折线图,有表示某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数量的折线图,有比较两架模型飞机飞行时间与高度的复式折线图,有比较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11年各个月平均气温的复式折线图…… (一)联系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单式折线图,体会折线图表达数据的方式与方法 例1把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学生已经很熟悉单式统计表,能看懂身高统计表里的数据。在这里首次接触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图,理解图中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体验折线图的特点,这些都是有待学习的新知识。教材先呈现统计表,再呈现折线图,它们都表达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那天的身高。学生可以把统计表和折线图对照着看,从而看懂折线图里每一个点及其数据的实际意思,理解折线逐渐上升所表达的信息。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独立观察例题里的折线图:先读读统计图的标题,了解这张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案等详细资料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儿童身高的变化,近十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和统计意识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喜欢看的科普读物、所穿鞋子的号码、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供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性调查与解决问题素材,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注重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 从事统计活动,教师应该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依据这些结论能预测到什么?……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来描绘数据等,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