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安徽大学研究生中特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1.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2)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3)

3.中国的党政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3)

4.在未来较长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试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和基本要求? (4)

5. 试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 (5)

6.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6)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7)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8)

1、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9)

2、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

3、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么平和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 (10)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3)

5、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15)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6)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7)

8、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8)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19)

10、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20)

11、结合现实,如何全面理解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21)

12、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请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现状,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对策。 (22)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23)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23)

16.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

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4)

17.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5)

18.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44页 (26)

19.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7)

20.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9)

2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0)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巨大,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30)

22.为什么当前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 (32)

2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32)

1.如何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3)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33)

3.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 (34)

5.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4)

6.为什么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5)

7.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36)

8.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7)

9.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全球共识,但在实施中阻力很大,结合实际,探讨可行方案? (38)

10.如何评价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模式”? (38)

1.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苏联模式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首先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苏共将列宁主义教条化,所指定的一切方针都要到列宁主义中找依据,缺乏了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其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工业比重严重失调,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这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再次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最后,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苏联的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

苏联模式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终极社会革命目标,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领导、执政和组织能力,加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成功开辟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3.中国的党政关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一)中国党政关系

与西方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的党政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关系。

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实行政治领导,党又在由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中关键是党的领导地位与作用。

2:党的组织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①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将党的主张转变为法律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定,再由国务院具体执行、承办。②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某些较为具体的政治、政策或经济社会问题共同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做出决定。③国务院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编制规划、计划时,按惯例要征求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要取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原则同意和听取修正方面的意见。④国务院组成人选由中共中央推荐后,由全国人大或它的常委会表决决定产生;国务院在决定副部长级干部时,按照组织程序,也要经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查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

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者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治国理政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基础,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能否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质的提升的根本标志。

4.在未来较长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试分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和基本要求?

(一)背景: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在探索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六、十七大,我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中央深化了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协调,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我国过去经济发展速度快,但走的是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基本要求【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

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5. 试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

一、当代国际政治新格局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与此同时,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更加激烈,争夺的核心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道义优势。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二、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新中国成立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没有迫切之忧,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还是不少,主要如下: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美国已经深入卷入了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它还企图插手中国南海问题;其次是中日问题,主要包括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问题、历史问题等,还有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国与国之间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

三、中国外交总体布局

其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的发展是:“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国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要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将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完整化,包括国家利益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结盟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面向未来原则、多样性原则和联合国核心作用原则。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建设;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是要采取和平的方式并通过和平的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避免来自内外的冲突和对抗;是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亦即中国几代领导人所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其四,提出推动建设以“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内涵和谐地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主张。

总的来说,“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旗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道路:和平发展的道路;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目标:建设和平稳定持久发展的和谐世界。

6.试述我国社区建设的成效及发展趋势

成效:四个建立、四个格局

(一)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

(二)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

(三)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广泛参与格局;

(四)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格局。

发展趋势:五个转变

(一)是要从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化,转变到构建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尽快打破城乡社区建设的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体制和机制,实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二)是要从重视政府职能下沉社区,转变到更加重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根本解决长期困扰社区建设的条块分割问题,构建和政府部门

间的协作机制。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

(三)是要从重视社区组织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扩大居民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等良性互动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

(四)是要从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要在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组织功能、职责、管理的规范化。

(五)是要从重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转变到更加重视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一新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本质关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作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标志着党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的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了实质内涵和价值灵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体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

价值与文化具有极其密切而内在的关系,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展现、发展和实现价值的基本方式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并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系统,因此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精髓和灵魂,受核心价值的统摄、主导和引领。同时,必须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巩固、传播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首要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主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就有了灵魂和旗帜。

(三)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其他内容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所以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四)提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精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五)规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是国民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所以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基本行为规范的形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方面内容,使之具体化、规范化。

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而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根本前提。一个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对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不能尊重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执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增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来看,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具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党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等等。

(二)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1)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形势的判断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可以说是正确的判断,才不至于盲目行事。

(2)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有意经验和教训。

(3)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外各种问题与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作为执政党,必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

事件到来时,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

盾,我党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协调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4)依法执政的能力。

就是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关键在党依法执政。党要执掌政权,但不能代

替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发展民主,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但党的活动不能超出宪法和法律

之外。正确处理好这几个关系,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能力的关键。

(5)总揽全局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好带全局性、

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地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1、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

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

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近二十年来,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主要突出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上我国的综合实力也日益提升。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国际背景,以及面对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新的生活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发展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快文化的发展速度,提高文化发展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日趋剧烈,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弘扬并巩固我国钢铁长城般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变为国际文化强国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将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事实上的软要求变成硬措施,我党适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是非常及时的。面对国际新的发展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新要求,特别是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可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3、在新世纪之初,中国为什么会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么平和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滚,之后又冒出“中国崩溃论”。这些论调之目的在于丑化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崛起。直到中国领导人响亮地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

的赞同。

温家宝访美提出“和平崛起”的承诺,与他行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关。那次“学习”的主题定为“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这“主要国家”,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

这次集体学习,实际上是中国新领导层的一次集体探索,要在小国为何成霸主、帝国为何会消亡、强国为何不能永续等一系列问题上,摸出兴盛与衰落的规律,探求中国的发展之路。

而“和平崛起”的口号,正是近年来以来经过学界的一番探索,中国新领导层经过一番梳理之后,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这一形式表现的成果,再经由温家宝的访美正式提出,既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新定位,又作为对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其中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其结论或多或少归结为“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但是,确有若干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探讨和预测,至今读来令人拍案。其中以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为代表,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这个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然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这样一个战略命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和论述却比国际学术界要少得多。这种状况似乎是一种“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在回避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于缺乏对“中国崛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挑战;就难以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之间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也难以建树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面对如此艰巨而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

“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概念,似乎不存在“已经”或“将要”的问题。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结合度(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崛起”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过程,应设定阶段性的特征指标。目前可以看作是外部世界和中国内部相互适应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崛起道路,不可能是军事扩张或政治革命,只能是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这要求中国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回顾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可以找到中国崛起的基本轨迹,其中有一些是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转变、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资源、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保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利益等等。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变的国家,但又不同于前苏东集团的转型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但也不同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大多数前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具有很强的抗周期能力,并且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遇,如繁荣时期出口激增,衰退时期资金涌入。

这些条件和机遇,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抽象,就是对中国崛起的内在规律认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不可否认,我们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复杂严峻的。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改变中国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同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中国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是更充分了,还是更局限了;中国出现的负面因素是不可克服不可控的,还是通过制度建设和供求平衡可以得到控制和克服的;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旧体制因素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如果把负面因素绝对化、全局化,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国崩溃论”。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迅速上升,形成外部世界和中国市场的双重不适应。中国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贡献。人民币汇率、巨额贸易顺差、大规模产业转移、全球通货紧缩等问题,必须在中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可承受的条件下积极地加以解决,这其中并不存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问题。

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并不是中国蓄意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不会是短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也会成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投资国。

中国的产品构成和价格体系将影响国际价格走向,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国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相反,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可能带动全球价格体系和要素配置发生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中国领导人最近把中国的崛起称之为“和平崛起”。这是一个准确、科学的概括。

中国在通过和平之路走向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中国和平崛起,是发生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大事件、新现象,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对外,则是国门敞开,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

伴的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世界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全面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上广泛欢迎。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求太太平平地埋头自我发展,而对世界事务不管不问。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时宁愿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在表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和平崛起之路,迄今为止是成功的,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但中国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前进的路上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但不管怎样,中国将排除任何障碍,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和风险,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尚示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即是说,我们应当从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看得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即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比如,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这是表次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

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进行把握。这就是最基本的国情。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过去搞得“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对社会主义组织形式的一种曲解,是一个历史性误区,是在政治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一个“经济乌托邦”。中华民族为此已经付了沉重的代价。

3.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

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

目前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而且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二位,不宜在强调初级阶段了,在世界

上应以强国的面貌出现,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

产总量不低,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

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

相比,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正如邓小平所告诫我们: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有

上千年时间。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5、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

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

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

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

-------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的前提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差距是坏事,关键看收入差距处在什么程度。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差距过大是突出问题。当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突出地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持续拉大的问题。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差距,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是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一是着重解决再分配问题,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保障性收入到位。最后,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

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

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

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

我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到了十

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这样,中

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

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

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

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

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

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是,但是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

无不以中国失败和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

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

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

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因此,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

在这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

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

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

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

裕成为可能。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

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绝对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绝不肯自动

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

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抗日战争后,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

了国家的主人,这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在此前

提下,我国开始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针对实现国

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历史任务,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

署。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

的里程碑。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

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任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要继续抓好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使

我国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利用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学习

条件,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创造社会财富,为祖国的发展积极贡献

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

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

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理论:1、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

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党的历史方位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坚定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困难和风险。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8、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

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

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需要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这样一来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发展道路,不断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特”。

经济上,“特”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上。当前,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

政治上,“特”在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政体上,实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上,“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坚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特”在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和平发展道路上。中国要发展和壮大自己,既不能靠掠夺别国,也不能依赖别国的援助,只能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国内建设与国际和平统一起来,争取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同时它决不是个别人曲解的“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大胆创新和突破,而且在实践中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创办经济特区,实行“一国两制”,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相处的新阶段。我们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跟在资本主义后面亦步亦趋,更不是“全盘西化”,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强大凝聚力。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

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0、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全人类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

重任

2、各工业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能源;发展中国家

应该淘汰或改进落后产业、产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

以应对能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增加投资,并努力促进研

究成果的转化。

4、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像美国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产

生活方式,积极节约资源能源,并帮助不发达国家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5、各国要开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保护生态”的良好意愿,

并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

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

贡献。

中国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

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气候变化

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

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

显著成效。主要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业、

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加大研发力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等。

个人贡献: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宣传和普及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民保

护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理所当为的事情。

对于步入科研之路的研究生而言,应该在科研政策层面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出贡

献。

首先,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在全球进一步变暖情境下研究我国未来最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研究生个人总结(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学习科研,奖惩情况)

篇一:中期考核审查表 广西大学在职研究生中期考核审核表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填写时间: 一起交于学院,参加中期考核篇二:研究生中期考核个人的总结(两篇) 范文1 研究生中期考核个人总结 时光流逝,一转眼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首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过的还是比较有意义、比较充实的,有很多收获,但同样也有失落的时候。在研二进入下半年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展下去,我想对前面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的方面进行一个小的总结,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利于今后继续发扬优点,补足缺点,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更好。下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自己的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进行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紧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两会”的精神,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关注国家的大事,积极向周围的优秀的同学学习,积极的向周围优秀的党员学习,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在学习方面,深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研一期间,完成各门必修和选修课程并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阅读的大量参考文献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同时培养了收集资料及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聆听了学术大师和临床专家们的金玉良言,受益匪浅。 在第一个学期末,进入临床来,根据学校及个人发展确定了培养计划,严格按照培养计划一步步完成,按时上下班,本着爱岗敬业、学习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积极收治患者,热情服务病人,努力学习各种基础理论知识,

2018年研究生政治中特课参考题

1、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铭记中国当代的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国家发展的主题,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总是和该国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从历史逻辑上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富这一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历史前提,其目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它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三、怎么样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其三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近世代数8.doc

《近世代数》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4次对称群4S 的阶是____,在4S 中,(14)(312)=_______,(1423)1-=_______, 元素(132)的阶是______. 2、整数加群Z 是一个循环群,它有且仅有两个生成元是______和_____. 3、模6的剩余类环6Z 的全部零因子是__________. 4、在模12的剩余类环12Z 中,[6]+[8]=_______,[8][6]=_______. 5、17Z 是模17的剩余类环,在一元多项式环][17x Z 中,=+17 ]) 8[]6([x _________. 二、判断题(对打“√”,错打“×”,不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交换群的子群是不变子群。 2、( )若21,H H 是群G 的子群,则21H H Y 也G 是的子群。 3、( )任意两个循环群同构。 4、( )模27的剩余类环27Z 是域。 5、( )一个阶是19的群只有两个子群。 6、( )欧氏环上的一元多项式环是欧氏环。 7、( )在一个环中,若左消去律成立,则右消去律成立。 8、( )域是唯一分解环。 9、( )存在特征是143的无零因子环。 10、( )只有零理想和单位理想的环是域。

三、解答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10分,共35分) 1、设)}132(),123(),1{( H 是3次对称群3S 的子群,求H 的所有左陪集和右陪集,试问H 是否是3S 的不变子群?为什么? 2、求模12的剩余类环12Z 的所有理想。

3、设G 是交换群,e 是G 的单位元,n 是正整数,},,|{e a G a a H n =∈=问:H 是否是G 的子群?为什么? 四、证明题(第1,2题各10分,第3题5分,共25分) 1、证明:整数环Z 中由34和15生成的理想(34,15)就是Z 本身。 2、设G 和H 是两个群,G e 和H e 分别是G 和H 的单位元,f 是群G 到H 的满同态映射,B 是H 的子群,证明:})(,|{B a f G a a A ∈∈=是G 的子群。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研究生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及答案

1、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的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拒绝政治体制改革的托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中国不断制造“政治体制改革恐惧症”。大量事实证明,苏联剧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由这种腐败落后的上层建筑构筑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苏共的倒台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的话,那也只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改革不当造成的,而不能本末倒置,以此作为拒绝改革的理由。 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自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姓“社”的问题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倾向的干扰:其一是“向西看”,即把政治体制改革等同于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二是“向后看”,即用完全否定的目光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得出“今不如昔”结论的同时表现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状态的眷恋,甚至主张用“文革”的手段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三是“向上看”,即完全无视我国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描绘得完美无缺,实际上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实践证明,当改革者自身成为改革对象的时候,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这就陷入了一个改革的逻辑悖论。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所指出的:“现在的改革太过依赖于官僚机构自身。官僚机构自己设计改革,自己实施改革,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左手改革右手?的局面。这样,改革往往陷入无限的既得利益的博弈,改革成了各方争取更多利益的工具。”从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也确实出现了这种倾向。本来是一个好的改革动议,也常常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甚至会出现与改革出发点南辕北辙的背反现象。 因此,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本末倒置的“伪稳定”观,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情况下,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造成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

安徽大学2010-2011-2数电期末试题_B (2)

安徽大学20 10 —20 11 学年第 二 学期 《脉冲与数字电路》考试试卷( B 卷) (闭卷 时间120分钟) 考场登记表序号 1. 2. 3. 4. 5. 6. 7. ) 特性。 A. 延时和定时 B. 计数与寄存 C. 整形与变换 D. 滞后特性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Y AB A C =+,Y 的最小项表达式为 Y = 。 2. 逻辑函数F A B CD =++的反函数F = 。 院/系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答 题 勿 超 装 订 线 ------------------------------装---------------------------------------------订----------------------------------------线----------------------------------------

3. 对于逻辑函数F AB AC BC =++,为了化简,利用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可表示为F AB AC =+,但这可能引起 现象,因为在11B C ==,时,化简前逻辑函数的值恒为1,但化简后逻辑函数的值为A A +。 4. 一个5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由00000开始,经过201个输入脉冲后,此计数器的状态为 。 5. 要构成32k×16位的RAM ,需要8片8k×8的RAM 芯片,并需有__________根地址线。 1. 2. (F

四、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写出下图所示电路中灯L 与开关A 、B 、C 的与或逻辑表达式。(设开关合上状态为1,断开状态为0;灯亮状态为1,灯灭状态为0). L 院/系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答 题 勿 超 装 订 线 ------------------------------装---------------------------------------------订----------------------------------------线----------------------------------------

研究生一年级--政治期末复习习题

导论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QM15-1.doc

一、简答题(1——8题,每题5分,共40分) 1. 用球坐标表示,粒子波函数表为()?θψ,,r 。写出粒子在),(?θ方向的立体角Ωd 中且半径在a r <<0范围内被测到的几率。 解: ()?Ω=a dr r r d P 02 2 ,,?θψ。 2. 写出三维无限深势阱 ? ??∞<<<<<<=其余区域,0,0,0,0),,(c z b y a x z y x V 中粒子的能级和波函数。 解: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为 ??? ? ? ?= + +2 22 2222 22c n b n a n m E z y x n n n z y x πη, Λ Λ,3,2,1,00,0,0,sin sin sin 8),,(=?? ? ??<<<<<<=n c z b y a x c z n b y n a x n abc z y x z y x n n n z y x 其余区域πππψ 3. 量子力学中,一个力学量Q 守恒的条件是什么?用式子表示。 解:有两个条件:0],[,0==??H Q t Q 。 4. ) (z L L ,2 的共同本征函数是什么?相应的本征值又分别是什么? 解:( ) z L L ,2 的共同本征函数是球谐函数),(?θlm Y 。 ),(),(, ),()1(),(22?θ?θ?θ?θlm lm z lm lm Y m Y L Y l l Y L ηη=+=。 5. 量子力学中,体系的任意态)(x ψ可用一组力学量完全集的共同本征态)(x n ψ展开: ∑=n n n x c x )()(ψψ,

写出展开式系数n c 的表达式。 解: ()dx x x x x c n n n ?==)()()(,)(* ψψψψ。 6. 一个电子运动的旋量波函数为 ()()()??? ? ??-=2,2,,η?η? ? r r s r z ψψψ,写出表示电子自旋向上、位置在r ? 处的几率密度表达式,以及表示电子自旋向下的几率的表达式。 解:电子自旋向上(2η=z s )、位置在r ? 处的几率密度为 ()2 2/,η? r ψ; 电子自旋向下(2η-=z s )的几率为() 2 32/,? -η? r r d ψ。 7. 何谓正常塞曼效应?何谓反常塞曼效应?何谓斯塔克效应? 解:在强磁场中,原子发出的每条光谱线都分裂为三条的现象称为正常塞曼效应。在弱磁场中,原子发出的每条光谱线都分裂为)12(+j 条(偶数)的现象称为正常塞曼效应。原子置于外电场中,它发出的光谱线会发生分裂的现象称为斯塔克效应。 8. 对于阶梯形方势场 ?? ?><=a x V a x V x V , , )(21 , 如果(12V V -)有限,则定态波函数)(x ψ连续否?其一阶导数 )(x ψ'连续否? 解:定态波函数)(x ψ连续;其一阶导数 )(x ψ'也连续。 二、计算证明题 9. 设粒子处于一维无限深势阱 ()?? ?><∞<<=a x x a x x V 或 0, 0, 中,求处于定态()x n ψ中的粒子位置x 的平均值。(10分)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5、把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A无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合伙制企业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7、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8、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 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1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1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1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1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理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管理学试卷.docx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 )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D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ABEF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 ACD ) 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4.电子会议决策方法的主要优点有( ACD )

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而“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服务民生改善、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坚持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简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不可动摇的旗帜,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深厚基础所决定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将引领当代中国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道路,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选择,影响和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影响和决定着民族、国家人民利益的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把全体人民凝聚起来,引领最广大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安徽大学历年物理期末试卷

安徽大学《普通物理》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共30分) 1.一质点在平面上作一般曲线运动,其瞬时速度为v ,瞬时速率为v , 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它们之间的关系必定有 (A) v v v,v == . (B) v v v,v =≠ . (C) v v v,v ≠≠ . (D) v v v,v ≠= . [ ] 2.一质量为m 的滑块,由静止开始沿着1/4圆弧形光滑的木槽滑下.设木槽的质量也是m .槽的圆半径为R ,放在光滑水平 地面上,如图所示.则滑块离开槽时的速度是 (A) Rg 2. (B) Rg 2. (C) Rg . (D) Rg 2 1. (E) Rg 221. [ ] 3.在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非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系统的 [ ] (A) 动能和动量都守恒. (B) 动能和动量都不守恒. (C) 动能不守恒,动量守恒. (D) 动能守恒,动量不守恒.

4.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可以保持体积不变或保持压强不变,这两种过程[] (A) 一定都是平衡过程. (B) 不一定是平衡过程. (C) 前者是平衡过程,后者不是平衡过程. (D) 后者是平衡过程,前者不是平衡过程. 5.某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时,内能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中 AB直线所示.A→B表示的过程是 (A) 等压过程.(B) 等体过程. (C) 等温过程.(D) 绝热过程.[] 6.在温度分别为327℃和27℃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理 论上的最大效率为 (A) 25%.(B) 50% . (C) 75%.(D) 91.74%.[] 7.静电场中某点电势的数值等于 (A)试验电荷q0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B)单位试验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C)单位正电荷置于该点时具有的电势能. (D)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到电势零点外力所作的功.[]8.两个半径相同的金属球,一为空心,一为实心,把两者各自孤立时的电容值加以比较,则 (A) 空心球电容值大.(B) 实心球电容值大. (C) 两球电容值相等.(D) 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①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怎样体现的,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必要性。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生物主义比较分析中讨论其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其必要性。 一、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实证主义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求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 2.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方法 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强调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加以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的流程,即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文本所提供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以社会的整体性为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从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出发,对社会材料做出分析,确立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再这一过程中坚持就社会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 4.社会唯名论 代表人物霍布斯把社会分析归结为个人分析,把个人分析归结为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又归结为无意识分析,然后再从个人心理出发吧社会建构起来。社会行为被看做是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则受心理支配,因此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个人心理的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 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再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 6.社会生物主义 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相比于前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政治学原理补专期末复习指导年(附答

请同学们注意:本次考试计算机自动组卷,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可能会做变更,请填正确答案。 《政治学原理》(补)期末复习提要 2013.10 本课程考试说明: 注意:本课程考试覆盖全书每个章节,请根据每章内容和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的内容进行复习。 考试形式:机考(半开卷) 题型: 1、单项选择题(10道,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10道,共30分) 3、判断题(10道,共20分) 4、论述题(2道,共30分) (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请根据网上课堂每章练习题或综合练习题所有内容进行复习) 判断题: 导论: 1、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对) 2、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对) 3、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他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个人之善的问题。(错) 4、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对) 第一章 判断题 1、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君主如何获得和运用、保持权力。(对) 2、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对) 3、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被认为是政治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和内在变量,因此成为在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角度。(对) 第二章 判断题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思想核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错) 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中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错) 3、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对) 4、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形成。(错)5、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理念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社会各等级各安其位、各守其序、各司其职的“理想国”和实现智慧、理性相统一的“哲学王”统治理论。(错) 6、使神学与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被视为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